春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春节 > 列表页

春节祝福背景图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2  分类: 春节 手机版

篇一:主题包:过年啦

过年啦

过年啦

大家来

敲锣打鼓

教材中的“内容与要求”◆大家来过节

1、感知春节、元旦的热闹景象,喜欢参加各种形式的节日活动,体会过新年的

欢乐。

主题目标分析

◆敲锣打鼓

1、尝试用动作表现敲锣、打鼓、放鞭炮的情景。2、感受春节热闹的节日气氛。

幼儿经验与主题价值分析

过新年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一年中最高兴的事放鞭炮、放焰火、拿红包。新年里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布置得红灯笼、挂着红包的新年树??幼儿对这些充满了好奇。新年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离幼儿的生活很近,于是“过新年”这个主题就开始了。

为了给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大家来过年——敲锣打鼓”两个环节入手,通过与幼儿共同布置活动环境、以及互送新年贺卡进一步体验了新年的喜庆气氛。

主题实施的建议

1、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进程中,教师应多创设逼真的游戏情境,带领孩子“身历其境”地感受节日氛围。

2、教师应发掘并把握本班幼儿的当前兴趣及关注热点,从切入点进入主题。

重点关注

1、情感与社会性方面

(1)喜欢参与节日装扮活动,体验“过新年真高兴”。

(2)在和同伴、家人一起过新年的情境中,体会大家一起过年的快乐。 (3)感受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知道自己长大了。

2、表达与表现方面

(1)尝试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运用点画、拼合、挂串、搓印、粘帖等方法,自由想象、表现新年物品,体验乐趣。

(2)感受音乐活动的乐趣,乐意在音乐游戏中用唱歌、拍打节奏等形式表现、表达过新年的快乐。

3、认知方面

(1)知道今年的属相及过新年的主要方式,学说简单的祝福语。 (2)知道过新年,自己长大了一岁。

(3)能察觉新年物品的名称、大小、形状、多少、颜色等,尝试对物品进行对应、分类、排序。 4、运动与健康方面

(1)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学会正确的方法洗手。(2)乐意跟着音乐节奏做运动。

环境创设与区域活动举例

一、新年树 材料投放:

1、自制三棵新年树(KT板)、星状粘纸、各色图形粘纸等;2、水彩笔、蜡笔、固体胶

玩 法:根据提供的星状粘纸、各色图形粘纸,共同装扮新年树。

观察重点:

1、能选择喜欢的图形粘粘画画装饰新年树。 2、共同装扮新年树,体验节日的乐趣。

二、布置主题环境——过年啦

材料投放:新年树、彩灯、礼物盒、小挂件 将亲子制作的灯笼挂起来。

三、卷鞭炮

材料投放:红色手工纸、金色即时贴 玩 法:用金色即时贴装饰红色鞭炮。

观察重点:观察幼儿动手操作情况,提醒幼儿用卷的方法制作鞭炮。

四、拼拼乐 材料投放:

1、灯笼照片,三张不同形状的灯笼图片。 2、三块灯笼拼图板,不同形状的灯笼拼图片。 玩 法:根据提供的灯笼照片,在拼图板上拼灯笼照片。(有3片、4片灯笼图片,满足不同层次幼儿需求) 观察重点:

1、能选择适合的图形进行组合。 2、愿意积极动手,感受拼图的乐趣。

一、活动背景和没计意图

由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直观性的事物,也就是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最感兴趣,过年又是我们中国最喜庆的日子,孩子们对过年兴趣这么大、这么向往,何不抓住这一机会,开展一个“过年啦”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一下我国传统文化、民间习俗的同时,好好地乐一乐,既能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又能发展幼儿的能力,由此,我们开展了这一活动。 二、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了解“过年”的传说。

2、知道过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年时人们之间要相互拜年,学说简单的祝福话语。 三、活动准备 1、故事课件

2、将教室布置成过年的喜庆气氛

四、活动重难点:重点:知道过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难点:学说简单地祝福话语

五、活动流程:观察图片——播放课件——玩音乐游戏 六、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

1、出示过年的图片,请幼儿观察。

2、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并请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播放课件

集体教学活动举例

1、观看“年兽的故事”视频。 2、提出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师:年是什么?年最怕什么? 师:人们相处了什么办法赶走了年?

3、引导幼儿讨论过年的时候,我们会做哪些事情,会说什么? 师:过年时,亲戚朋友之间要相互做些什么情? 师:拜年时会做什么动作?还会说些什么话?

小结:过年时,亲人、朋友之间要相互拜年。拜年时要说一些吉祥的祝福话语。当见到爷爷 奶奶时要说“祝您身体健康”;见到叔叔阿姨时可以说“祝您工作顺利”;见到小朋友时可以说“祝你越来越懂事,聪明”等。

三、和幼儿一起玩音乐游戏“恭喜恭喜”

幼儿边唱歌曲边找朋友,当歌曲唱完后要向好朋友说一句吉祥祝福的话语。七、延伸活动

1、知道中国的其它节日。 2、能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歌曲。六、活动反思与建议

活动开始,我让孩子自由发挥关于看到的图片,有个小朋友看到了说我要回家过新年。“老家?”孩子们呵呵地笑起来,见他们这么感兴趣,我就问“你们回老家过年,你们的老家在哪呢?”这时小朋友像炸开了锅,纷纷讨论起自己的老家,总体来说孩子们对老家的概念不了解,很多孩子只知道老家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于是,马上我又回到主题关于过新年要说的祝福语。

例二 活动名称:糖和盘

一、活动背景和设计意图

发现我们班幼儿特别喜欢学儿歌,只要是朗朗上口的,他们平时休息的时间就会大家一起念。另外好习惯从小班培养起,我就找了个关于热爱劳动的儿歌,来引导他们要爱劳动。

二、活动目标

1、在理解儿歌内容基础上,幼儿学会念儿歌,培养幼儿从小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在学儿歌中体验其中的乐趣。三、活动准备

材料创设:红盘、绿盘各一个 ,红糖、绿糖若干;木偶一个,糖和盘的操作材料每人一套。

四、活动重难点:理解儿歌的内容。

五、活动流程:激情境导入——学念儿歌——活动延伸 六、活动过程

篇二:那些年 我们这样过春节

那些年, 我们这样过春节

来源:南风窗

(图片来源:吉安晚报)

我庆幸自己是个80后,曾经过过真正的春节。

那时我们有一整套流程,每年都要用心走一遍。这套流程全国各地各有特色甚至大相径庭,但重视与诚敬之心,是一致的。它代代相传,于是具备了历史的应然性,但又并不给人们一种不舒服的约束感,所以这套流程总体上让人感觉温暖而快乐。 这就是习俗。

我怀念它的同时,也承认习俗是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今日经济基础已经改变,很难勉强习俗原样停留。

当时的经济基础,概括起来大概是两点,一是短缺,二是农业社会微弱的人口流动性。

有记载的农业社会在中国历史上至少绵延2000多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短缺的,这种状况,在80后这一代成长起来后戛然而止,中国步入了历史上中国人最陌生的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是,“真正”的春节也随之变得陌生,一去不返。

不能说过去就是好的,但至少有一点,过去我们在心灵上是更加宁静的。

“祖宗回来了”

在过去,农业是一种经验主义知识体系,耕作的好坏基于人对“天”的认识水平,而认识水平主要依靠天人相处的时间,这便决定了我们要“敬天法祖”,所以人会“越老越值钱”,祖宗总比我们高明。

所以,标志着“过年”正式开始的,是年三十上午早餐前要完成一件大事—祭祖。

家家户户养着至少一头猪,到过年前杀了,就有了一个猪头,加上新杀的鸡鸭,一瓶米酒,还有几块腐竹和几扎粉丝,在民间来说,就是祭祖的“太牢”了。

一家之主是祭祖的领头者,原来是我爷爷,后来我爸爸和叔叔分家之后,成了两家,他们兄弟就要各自当头,具“太牢”两份,摆在一处开阔的高地。先用黄纸点火,引燃香烛,插好之后,家长倒酒,举杯对着西方祝告,同时邀请列祖列宗回家享受丰盛的祭仪。

祭祖是在强调一种核心的伦理秩序,人们相信无论后人还是先人,都在同一个信念时空里共存着,各司其职。列祖列宗享受后人孝敬,也要履行他们在肉体消亡之后仍然继续的义务:每一位家长都会在祝告时要求他们看好孩子们,让他们“好好读书”。

我是生长于粤北韶关的一个县的客家人。客家人来自中原,一般都居住在丘陵地带,因为作为外来者不可能占到更好的地方。丘陵贫瘠,天宇狭小,土地有限,农业条件差,更遑论商旅往来,所以人们不求致富,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们能够通过读书走向广阔天地,“光耀门楣”。

所以客家人重视教育,而且他们从来都坚信教育是公平的。

我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而且考上的是中国顶尖学府,这在乡村舆论当中很了不起,但这个成绩跟我本身的智商关系不大,而是列祖列宗保佑之功,即便个人努力也是他们驱使的结果。之后我的堂妹、弟弟都上了很好的大学,我们返乡见到乡亲,都说是因为我们祭祖心诚,祖宗福荫后代了。

本文要讲到的习俗当中,唯有祭祖目前仍一以贯之,大家丝毫不敢大意。整个村子已成空村,人们都在县城或外地生活,但一到三十早上,必定在太阳初升之际派遣代表赶回来了。

家长祝告完毕,就放鞭炮,孩子们躲得远远的,响过之后,又都拢在一处,对着西天作揖。

在元宵节以前,如果发现有蚂蚱出现在厨房,家庭主妇们一般都会很虔诚地抓起来,放到一盘最好的菜上面去。我就见我母亲这样做过,她说,这是“祖宗回来了”。

春联的意义

吃过早餐,就该贴春联了。

春联一般是从市面上一两块钱一幅买来的,除了上下联和横批,还要在门楣上贴四五张小小的祝福语,像个小屁股帘。贴春联一点也不能马虎,因为没有胶水,当天早上在制作早餐的同时就会用红薯淀粉熬成浆糊。

一到过年就是我外祖父大显身手的时候,他曾是小学校长,《四书五经》和《古文观止》都读得滚瓜烂熟,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在村子里是响当当的“文化人”。他在门前的街道上摆开案板,铺纸研墨,有时翻古书现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大多数时候则自己创作。围观者的到来让他得意,写完给人读一遍,解释一下含义,看到别人听得一愣一愣,他脸上颇为满足,顺便还要讲讲自己的英雄史。

外祖父的创作,让他家的春联与别人家的显著不同。买来的春联,年年内容都是一样的:“炮竹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庆新年”,“春到平安宅,福临吉祥家”,“春风得意财源广,平安富贵家业兴”、“展鸿图得心应手,创大业马到成功”……这些都是联中经典,但又都是“俗联”,年年岁岁,千篇一律。甚至连书法的字体也一样,用笔都是圆润、肥胖,我把它称为“春联体”或“喜庆体”。

这种共同性,反映的是一种共同的社会生态和价值观,以及维护这种共同生态和价值观的韧性。

“俗联”虽俗,在内容上几乎都是以“家”、“门”、“户”作为立意基础的,在其中几乎看不到任何个人主义的痕迹。事实上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形成,都是基于弱流动性之下的集体共存需要。所以今天当人们把一切传统节日都搞成一种消费狂欢节,强调个人享受和盘算的时候,这种节日就会显得相当怪异。

今天我的乡亲们都在县城生活,各自进入了相对的陌生人社会,他们也不再贴春联,这跟共同生态已经消失有关。贴上去,嫌变旧之后很难撕干净。

新衣情结

过年,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至少要有一套新衣,从头到脚,全身上下焕然一新。

“年关年关”,不从负债意义上去理解的话,一个肩扛着家庭责任的人,能不能够给每个家庭成员买一套过年新衣,是我们的“年关”的重要内涵。

现在回想儿时,对于新衣,我奶奶甚至比我们还着急。除了每个儿子要给她置办一套新衣之外,每个嫁出去的女儿也有此责任,因为过年的新衣能不能到位,直接指向一个中国传统核心价值—“孝”。对于老人,这是一种在传统社群之中生活的脸面问题。之所以说“置办”而不是买,是因为社会曾经短缺到凭票买布,之后再送到裁缝店去剪裁成衣。

小孩就是一人一套,由父母购置。偶尔有亲戚生活稍微宽裕一点,他们会突然给你一个惊喜,就是额外的幸福,是一件自己快乐同时羡煞旁人的事情。我还记得大概是1990年,小舅舅在过年前给我们兄弟俩一人买了一双“波鞋”(运动鞋),我们在舅舅家取了之后,一人一根木棍,一头一只鞋子,挑着回了自己家。

再贫穷的家庭也不会少了孩子的新衣,区别只在于购买时间的早晚,贫困的,就晚几天,因为到了年三十,价格就会大跌。我的父母一般会在过年前一周买回来,但不到时间不能穿,忍不住天天去看,拿出来往身上比一比。

大年三十这天,中午饭吃过就开始烧热水,洗澡。既是除夕,就要有一个仪式,把身上过去一年的风尘除去。把新衣都穿戴整齐之后,大家就会走到村子里人多的地方晃荡一圈,无论老幼,全部一身新衣,互相品评着对方,询问着价格和质料。

这种“盛况”,已经久违超过20载。90年代中期以后,物质上富足多了,街头巷尾也已经见不到“中国蓝”的布衣以及衣服上的补丁,所以人们对于过年的新衣也就不再讲究,或者说根本没有这个念头了。

前几年,我还坚持要我的父母过年前一定要去买一套新衣服,可惜后来也不了了之。

炮竹迎新

现在人们过年,过得“忘乎所以”—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而且大部分时候已经“不这样”了。比如放鞭炮,这是过年最核心的含义,传说认为,“年”是一头猛兽,毁坏庄稼,带来禽畜瘟疫,总之一切农业社会不好的事情,大概都跟它有关,放鞭炮是为了把它吓跑。

这谈不上迷信,整个民族的许多文化丛和价值观,都是以传说作为逻辑原点的,它构筑了与经济社会背景相契合的思维方式。

我们那放鞭炮,最集中的时间是除夕夜24时,也就是大年初一零时,这是一个关键节点,我们叫做“开门”。这一刻把所有的门都敞开,让不好的东西出去,好的祥瑞进来。零点前早已把鞭炮挂好,只待零时,一起点火,万炮齐鸣,整个乡村世界没入一片巨响之中。我们那没有院子,村子的街道是一条条长长的平行线,各家各户成年的男性们在硝烟和爆炸中活蹦乱跳地点火,像是一场竞赛。

一挂挂的鞭炮燃尽之后,总有一部分是哑火的,掉在地上,它们就是给孩子们的礼物。拎着一个袋子,沿街拾过去,谁的多,谁的大,次日早上拿出来见分晓。有时候捡起来的瞬间炸掉,也成为一种好玩的经历。那时的孩子们还会自制玩具,比如从废弃的自行车链条上拆卸下来一个个“8”字形的环,组合起来变成枪管,制作火药手枪,过年收获的鞭炮,就是一年里的弹药资源。那东西太危险,我没有玩过,但调皮的男孩就常常“窝藏”火药。

“开门”是我们共同期待的,但那时的孩子没有电子产品可玩,白天都是活蹦乱跳,大人们叫“飞马走石”,到了晚上就十分困倦。想参加“开门”,但总熬不到那一刻就睡了,用我父亲的说法是,“拿牙签把上下眼皮撑开你也过不了10点钟”。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了,奶奶就会过来掀被子,说再不起床,鞭炮都全让人拾完了,这才心急火燎地穿衣服。

从初一到初五

除夕晚上一夜都要亮着灯,加上要等“开门”,所以乡亲们主要的节目还是看春节晚会。一个村子里,只有几家人有电视机,这几家人家里就变成了聚会场所,像录像厅一样热闹。实在挤不下这么多人,一部份就站在窗外往里看。

有些人在除夕当日还在忙农活,但初一这天则铁定除了喂养禽畜之外什么事也不能干,穿着一身新衣,也舍不得下地。所以这一天是一年中最安闲祥和的一天,哪怕一身债务的人,也敢于到处晃荡,没有人会说起借债还钱这种对彼此都晦气的事情。

这种所有人都没有负担,或者无视所有负担的轻松感,就是心灵宁静的最好体现。

离我们家大约十几公里的地方还有个习俗:初一这天只能吃素。我们闻听之后都很惊讶,过个年图什么?因为油水缺乏是普遍情况,过年的时候菜肴一般都是选最好的招呼,但他们有他们的传统,一样心甘情愿地坚守。

篇三:关于春节新年手抄报版面设计图资料

关于春节新年手抄报版面设计图资料

一、春的几种雅称

三春:古人习惯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所以,有的诗文中提到的「三春」,其实就是指春天。孟郊《游子吟》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春:春季3个月共90天,10天一春,故又得「九春」之名。阮籍《咏怀》云:「悦怿若九春,馨折似秋霜。」

青春:春天,草林极青,一派葱葱郁郁,因之称春为「青春」。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阳:春天空气清爽新鲜,阳光温和明媚,所以春又有「青阳」之美称。陈子昂《感遇》云:「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

艳阳:春天风光明媚,故又称「艳阳」。鲍照《学刘公干体》云:「艳阳桃李节,皎洁下成妍。」

芳春:春天天气渐暖,百草萌发,万木滋长,奇花异草斗芳菲,于是春有了「芳春」的雅号。陆游《长安有狭邪行》云:「烈心厉劲秋,丽月艮鲜芳春。」

二、漫话春节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著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也叫阳历、新历。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

「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随著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斯坦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三、春节对联

春种人人用科技 春暖神州百卉艳 放开改革阳春曲 冬来户户过丰年

官清大地万民安 两制三通

春节祝福背景图片

白雪歌 兴邦有法千般好 翠柏苍松兆福寿

国兴特色三江暖 为政无私万里春 金樽檀板庆新春 日灿神州万里春

朝霞灿灿三春景 龙飞凤舞升平世 善政和风指海峡 旭日彤彤九域天

柳绿桃红艳丽春 红心桃李报春晖 特色福州富四海 美酒红灯歌盛世

和风吹绿江南柳 小康岁月乐千家 银筝铜鼓报新春 春雨催开塞北花

春风时雨花千树 日丽三湘春骀荡春风吹柳千枝绿 子孝孙贤福满门

龙腾四水岁峥嵘 时雨浇苗万亩新 春风终解千山雪 政策拓开平坦路

处处管弦歌盛世 海浪长调两岸心 春风吹暖小康家 家家诗酒贺新年

锦绣前程冲碧汉 嫣红姹紫三春早 百业齐兴酬壮志 辉煌大业耀寰球

康乐富强四季欢 千帆竞发显雄心 鹊闹枝头传喜讯 春风一笑花千树

时逢盛世心花艳 梅开窗外报新春 紫燕三歌柳万条 春到人间气象新

泼墨挥毫歌盛世 长治久安兴国计 敬老爱幼家庭暖 树碑立传颂雄才

少生优育利民生 倡廉戒奢事业兴 喜庆丰收结硕果 国泰民安环宇庆

横批(春联通用)

一代风流 一心耕耘 一尘不染 一帆风顺 一心一德 一身正气 二人同心 两袖清风 三十而立 三元及第 三阳开泰 四时如意 四季呈祥 四海升平 四季平安 四世同堂 四海同春 五世其昌 五谷丰登 五福临门 门盈五福 六合同春 六事修治 六脉调鸷 十年生聚 百年树人 百

事大吉 恩泽千秋 向阳门第 积德人家 幸福人家 春意盎然 鹏程万里 万象更新 国泰民安 钟灵毓秀 勤劳致富 深化改革 人杰地灵 万事大吉 大展宏图 物华天宝 万事如意 松风竹韵 门臻百福 壮志凌云 柏翠梅香 户纳千祥 丹凤朝阳 春色满园 万事亨通 龙凤呈祥 政通人和 煤海云蒸 凤翥龙骧 福积泰来 宝山霞蔚 振兴中华 福如东海 云蒸霞蔚 奋发图强 时和岁好 人寿年丰 繁荣昌盛 民生在勤 江山如画 团结奋斗 心系庶民 喜气盈门 春满人间 公仆之家 美满幸福 团结奋进 满院生辉 艰苦创业 安定团结 养车致富 勤政为民 百业兴旺 采煤光荣 拥军爱民 国富民强 荣华富贵 拥政爱民 实事求是 吉祥如意 惩腐肃贪 春满校园 莺歌燕舞 见义勇为 欣欣向荣 花好月圆 保驾护航 春光明媚 福地洞天 勤俭建国 祥云北至 人才辈出 克勤克俭 紫气东来 人文荟萃 克己奉公 招财进宝 人心思治 勤劳致富 纳福迎祥 人定胜天 科教兴农 和气生财 建功立业 开拓市场 繁荣经济 股市沙龙 儿童乐园 欢度新春 音乐茶座 科技之家 喜庆丰年 文明商城 文化园林 光荣乡镇 求实进取 人民奋发 和睦家庭 封山育林 祖国昌盛 勤劳门第 护林防火 风调雨顺 建设祖国 牛肥马壮 经济繁荣 尊师重教 鸡鸭成群 腾飞事业 希望大成 康乐所在 人民功臣 金融实体

四、猜灯谜的来由

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

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相传,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这种活动。那么,猜谜咋又变成灯谜了呢?这里还有个故事呢!

据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们都叫他"笑面虎"。这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象老鼠给猎捋胡子──拚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他则象饿狗啃骨头──恨不得嚼出油来。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人叫李才,后边那个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来客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他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小子,给我滚!"王少还没来得及辩驳,就被家丁赶出大门。

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间心生一计,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

转眼间,春节已过,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各家各户街头房前都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一见此景,忙也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命身后的帐房先生念给他听。帐房先生摇头晃脑地念道: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听,只气得面红耳赤,怒眼圆睁,哇哇乱忠: "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

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恨声说:"这不是骂我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没啥说,转身狼狈地溜起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后来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一直传到现在。

五、春节的历史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春节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六、春节的传说

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七、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

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