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信
当前位置:首页 > 条据书信 > 道歉信 > 列表页

克留奇科夫道歉信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03  分类: 道歉信 手机版

篇一:苏联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忆苏联解体

苏联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忆苏联解体

孙晓谦 编译

2013-1-9 14:16:43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1期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中图分类号] K512.5 [文献标识码] E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5)01-0058-03

1991年12月25日,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标志,建国近70年的苏联解体了。十 多年来,关于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东西方学者从政治、经济、历史、民族和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且各持己见。有人认为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专制主义、经济体制上的教条主义、民族关系上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及对外关系上的霸权主义是导 致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有人认为苏联的解体是联邦制不适合国情及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结果;有人认为这是西方施压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当时苏联领导层决策不当造成的后果。苏联国家安

克留奇科夫道歉信

全委员会主席弗·亚·克留奇科夫对这个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克留奇科夫1988年任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1991年8月他作为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领导人之一被捕,1994年2月根据国家杜马决议获释。

克留奇科夫1991—1994年在狱中撰写的回忆录中,对20世纪下半叶亲身经历并参与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80年代下半期戈尔巴乔夫 的“改革”和“8·19”事件及苏联解体的原因做了深刻的分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克留奇科夫在回忆录中写到:“苏联所发生的事件不是解体,而是崩溃,是外部势力有意识、有目的地摧化并支持的破坏过程”。他说:要知道,它们联成一体

是一股强大的势力,单枪匹马时就会成为贪婪的外来势力的猎物。在谈到苏联解体的原因时,他曾表示“使苏联遭受破坏和灭顶之灾的原因,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看法各不相同:执政当局试图把这些事变描述为合乎规律的不可避免的现象;代表社会各界多数力量的反对派则认为,它们是反对社会主义势力积极活动的结果,是欺骗人民大众的结果,是借助权力的主要杠杆和动用几乎全部大众传播媒体进行蛊惑宣传的结果”。

一、领导层的决策问题

克留奇科夫认为,苏联的解体,“是因为改革过程中的主要当事人———戈尔巴乔夫和雅科夫列夫没有一个明确的改革、完善和发展的纲领,其做法带有冲动的性质”。他说: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最后几年以及契尔年科短期执政期间,国家及我们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休眠状态。人们已习惯了社会主义,不去思考其他的社会制度。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对苏联进行了震惊世界的大改革。他曾无数次许诺要在最短的时间 内,从根本上改变人民的生活,使工农业生产变成高收益部门,提高人民的物质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保障人民享受更高的福利待遇。为此在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的情况下,他提出了“要加快发展速度”之类的一个又一个空洞的口号,靠着许诺,使一些冒进主义者、冒险主义者和不懂行的人先后掌握权力,管理国家,最终把国家带入了更加困苦的绝境。

克留奇科夫在回忆“改革”的真谛时讲到:戈尔巴乔夫极力地批判和全盘否定过去苏联党和人民所做的一切,他把苏联与西方相比,得出了“西方好”的结论,由此错误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在任何改革的计划都没有的情况下进行改革,使人们不清楚我们到底要走向何方,追求什么目的,目前与将来要解决的任务又是什么。无论是戈尔巴乔夫就改革发表的文章、讲话,还是他的大部头著作,都没有把这一问题解释清楚,而且使它更加让人难以理解。改革越来越明显地带有亵渎

科学的性质。后来,苏联人为此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国家形势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了,工农业生产开始萎缩,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生活的穷困与不便,心里自然也就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到1991年,局势更加恶化,并有充分的依据说明国家与社会已陷入严重的危机状 态。但是,那时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危机在不久后又急剧加深,最终使得国家崩溃、社会制度改变。

二、不可忽视的人为因素

克留奇科夫认为,苏联所发生的事件并不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主观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戈尔巴乔夫周围的许多“谋士”在很大程度上消极地影响了他,他们宣扬“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取消苏共领导,将改革引上了歧途。这一破坏进程的罪魁祸首就是戈尔巴乔夫和雅科夫列夫。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1985年进入苏共中央委员会,是戈尔巴乔夫的私人班子成员。

雅科夫列夫不赞成联盟,他认为苏联是一个帝国,各加盟共和国都被剥夺了一切自由。在破坏波罗的海和高加索地区稳定方面,雅科夫列夫几乎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在波罗的海三国极力煽动民族分裂情绪,支持它们搞分裂。在高加索地区,他“同情”亚美尼亚,暗地里唆使它反对阿塞拜疆,激化卡拉巴赫地区的矛盾。

雅科夫列夫不能容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盲目崇拜私有制。他认为“整个苏联时期是本国历史上极黑暗的一页”。因此他彻底否定了十月革命、列宁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他憎恨苏联共产党,认为党不应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之中。1991年年中,戈尔巴乔夫与雅科夫列夫达成协议:应该由另一个党来代替苏联共产党,这个党就是多党制下的社会民主党。此前雅科夫列夫就在聚集力量,把自己的民主派朋友安排到关键岗位上,首先是大众传媒部门。

克留奇科夫说:1991年夏天,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还有其他一些人以及“民主运动”已经组成了一条战线,反对那些企图捍卫国有制、拥护保留和完善管理国家经济杠杆的人,反对那些依旧想把苏联看成超级大国的人。戈尔巴乔夫自己承认,比起共产主义,他更倾向于民主社会主义。从一开始他就赞成总统制政体,而不是议会制。至于雅科夫列夫就更是如此,他的一言一行,甚至整个思想感情都在清晰地表露着这一点。1989年初,雅科夫列夫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不必担心支撑国家与社会的基础被破坏,两三年后,国家形势将会好转,事业将得到大发展。

克留奇科夫认为,雅科夫列夫赞成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没有什么可指责的,然而,怎样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像他那一级别的人应该考虑这些事。如果走改良的道路,则能减少人民的损失和痛苦,避免社会动荡;如果走全面破坏的道路,就会使国家解体、经济崩溃、民族之间发生流血冲突、国际地位下降、领土完整受到威胁。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所有后续工作都应在一个整体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这一方案应计划缜密,考虑周全,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但实际上恰恰没有这种方案。在改革进程中,甚至连个完整的改革实施计划草案都没有,只是制定了一些涉及到个别领域的计划,政策摇摆不定。领导人只是凭感觉在做决定,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这些决定杂乱无章、前后不一。因此,克留奇科夫认为,“他们的这些做法是有预谋的,是为了掩盖他们企图破坏联盟、颠覆现行的宪法制度、破坏苏联国家体制的真实计划。而这一计划,从一开始就被明确地、坚定不移地执行着”。

三、“8·19”事件前后

“8·19”事件过去已经十几年了。十几年来,俄罗斯媒体发表大量事件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和访谈。人们对“8·19”事件的评价及事件的细节说法不一。

苏联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忆苏联解体不一:有人认为是一场政变;有人认为是挽救濒于解体的苏联的最后尝试;按俄罗斯官方的说法则是“叛乱”;当年的民主派认为,叛乱分子的目的是挽救行将崩溃的共产主义制度;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声明此举是为了拯救国家;戈尔巴乔夫则认为,紧委会成员是想挽救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认为,“这是一场组织得糟糕的挽救苏联的尝试”。

那么普通百姓是如何看待“8·19”事件的呢?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对1 600名居民所做的抽样调查表明:27%的人认为紧委会成员的首要目的是巩固自己在权力结构中的地位,16%的人认为是防止苏联解体,15%的人认为是维护苏共的权力,9%的人认为他们没有明确的纲领。

克留奇科夫在回忆“8·19”事件时,称1991年8月19—21日是“艰苦卓绝”的三天。他认为,这是苏联高层领导人中一些试图以冒险的方式来拯救国家和保护人民免遭灾难的行动。1991年7月底苏联拟定了新联盟条约草案(这一草案实际上将废除1922年的联盟条约),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新联盟条约文本。按照新公布的条约文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简称仍为苏联。新条约规定,“苏联为平等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联邦制主权民主国家,缔约的每个共和国均为主权国家,结成联盟的各共和国保留独立决定涉及本国发展的一切问题的权利,在国际关系中苏联为一个主权国家,但结成联盟的各共和国有权同外国建立直接的外交、领事和贸易关系。条约还规定,联盟成员国的相互关系原则是:平等、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合作互助、诚实履行根据联盟条约和共和国间协议而承担的义务。在联盟职权范围内,联盟法律至高无上;在共和国职权范围内,共和国法律在本共和国境内至高无上。

篇二:长评

邵丽颖 201546006

我看俄苏电影有幸选修了俄苏电影一门有趣的课程,那部《士兵之歌》给我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它是一部由格里高利·丘赫莱依执导,詹娜·普罗科伦科,尼古拉·克留奇科夫等主演的爱情战争类电影,没有如今现代化的技术、鲜艳的色彩、酷炫的特技,然而就是这么一帧帧简单黑白的画面,却带给人难以想象的深刻与感触。

电影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开头便是一位母亲,身着黑衣、披上黑头巾,站在那条小路上,眺望着她永远不会再归的儿子,奠定了战争时代,特有的悲壮的基调。

接着,电影展开了叙述,年轻的士兵阿廖沙参加了卫国战争,在一开始打坦克那段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阿廖沙的忠诚于纯真,作为一名通讯兵,当敌军的坦克开到了眼前,阿廖沙还在不停地拨弄着信号不佳的通讯工具,可另一位比阿廖沙大不少的老兵却笑他不要命了,自己独自逃去。忠诚的阿廖沙依旧守在原地,知道通讯工具接通,将敌军的坦克数量严谨地传达给了指挥部,这才开始撤退,并用战友扔下的枪英勇地击毁了敌人的两辆坦克。

而回到部队的阿廖沙,却并没有邀功,反而在将军召见他时,还嗫嚅地一位要挨训了,一种少年特有的纯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当听说将军要嘉奖他时,他高兴地双眼像被星辰点亮了,正当将军要把他的名字记上时,他突然想起了什么,请求将军给他几天假期,让他回家探望母亲,给母亲修一修房顶。

善良的将军批准了他,于是纯真善良的阿廖沙踏上了归途,一路上,他遇上了不少人。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位要给妻子捎肥皂的士兵,本来他只是希望阿廖沙捎一句平安与思念给他的妻子,想送点礼物给妻子,手头却一无所有,最后恳请中士给一块肥皂作为礼物带给他的妻子,中士强调一个排可就只有两块,然而没有人反对,反而大家一起欢呼说干脆两块全给他把!中士爽快地就把那两块珍贵的肥皂给了。从这里,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一群有血有肉的俄罗斯士兵,每一个参战的士兵他们的牵挂与归宿,而战争,却像一台绞肉机,将这一条条鲜活有力的生命全部毁尽。

再接下来,一名短腿的士兵因为自卑,突然不愿回家了,阿廖沙默默地陪伴着他,当他在女服务员的怒骂下清醒,和妻子团聚拥抱在一起时,他妻子根本没有介意他的腿,反而不停地亲吻他,感谢上帝“你终于活着回来了!”,那一刻,所有人都是动容的,在战争时代,活着回来,就这么简单的四个字让所有人都感到幸福。

阿廖沙一路奔波,不停换车,最后在一辆火车中,遇到了舒拉——一位纯真善良的女子。一开始舒拉一位阿廖沙要对她不利,大声尖叫不停地呼喊:“妈妈!”,看到这里,全班都不禁笑起来,如此自然的表演,将一个未经世俗、单纯不知世事的小姑娘演绎得淋漓尽致。女主人舒拉那双灵动的眼眸,仿佛诉说着一切无法言说的爱恋,从一开始对阿廖沙似陌生人的抗拒,到他们一起对抗索要牛肉罐头的士兵、认识所谓野兽般的长官,再到后来相互依恋,那美丽动人的长发和花朵般的脸庞,年轻的笑靥、动人的身姿,都代表着年少时最纯美的爱情,当阿廖沙用军大衣把舒拉一裹,默认这就是他的妻子带她上军用列车,两人在拥挤的车厢里互相对视着、笑着,阳光洒在他们的脸上,分明是黑白的画面,我却从中看出无数色彩来,就这么简单的几个镜头,将一段爱情书写得如同初生白璞玉般无暇完美。

可就是这么一段美好,却终究不能如愿,战争的炮火在四野咆哮,舒拉和阿廖沙最终不舍分别,阿廖沙拼命地喊着要舒拉给他写信,舒拉踮着脚跑着不停地挥手,此情此景无法不令人动容,因为我知道,阿廖沙再也不能生还,也无法同他深爱的姑娘厮守。

在路上耽搁许久的阿廖沙,终于回到了家乡,只有几分钟滞留的时间,却一直找不到他的母亲,母亲地里干活去了,当他妈妈知道儿子回来的消息,拼命奔跑着,阿廖沙乘上车不断向前,当时一颗心都纠在了一起,深怕经历了这么多,残酷的命运让他们擦肩而过。所幸,他们最终相见,母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阿廖沙的母亲沉浸在得子的喜悦中,可他却告诉她马上就又要走了,母亲像是恳求一般,“不能留下来吗?”孩子永远是母亲的心头肉,把自己心尖上的宝贝丢进枪林弹雨中,却又只能独自默默地等待,这个中滋味,恐怕不是“煎熬”两字就能形容的。最终也只能在那路的尽头,挥手和儿子告别。

纵观整部电影,它巧妙地通过塑造几个鲜活的小人物,而正是这种小人物的毁灭,烘托除了这场战争的残酷,影片播到最后,看着那条熟悉的道路,那披着头巾的母亲,我也不禁潸然泪下。

篇三:韩西林: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的历史教训

韩西林: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的历史教训

标签: 苏联共产党

● 韩西林

内容提要: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迟迟没有把改革提上日程,从而错过了改革与发展的大好时机,使得自身执政地位动摇;二是到20世纪80年代中提出并开始改革,但遗憾的是苏共在改革方面又陷入了重视宣传效应、忽视实际结果、严重脱离国情的失误,以至于改革的进程与结果都与预期目标与初衷背离,终致执政地位丧失。苏共的结局给我们提供了两条教训: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路径,所以,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一定要适时提出、并持续不断地推进改革;

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须遵守两个根本原则:一是改革一定要适合本国国情,充分考虑其现实性,切忌玩花架子;二是改革不能急于求成,充分考虑其自身的规律性,不揠苗助长,以免欲速不达的结果。 ( )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因为这个党曾经为建立那种人类出于自身本性而久已向往的全新的生活方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 )

关键词:苏联共产党 教训

引 言

本文涉及的事件其发生距今已有约15年的时间。如今尘埃落定,一切都清晰起来,这时我们的研究或许更能接近真实一些。 ( )

正文之前先作一个引言,内容有三:一是介绍一些资料;二是谈谈关于苏联剧变的具体内容;三是介绍一下国内外关于苏联剧变和苏共下台原因和教训研究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 )

第一点,资料。

要弄清苏共丧失政权的原因与教训,当然要阅读大量的资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观点只能建立在材料上,不能想当然。这里给大家举几种基本资料,有兴趣研究这个问题的话,这几种资料可以说是必读资料。这些都是当事人写的第一手的东西。 ( )

主要有这样一些: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12)

这本书是当时作为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为解释苏联改革中的对内对外政策而写的,出版时轰动一时。在这本书中,戈尔巴乔夫从一个苏共老党员、从一个曾在不同层次担任领导职务多年的苏共干部、从一个总书记的角度,对斯大林时代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对苏共20大和赫鲁晓夫的政策、对勃列日涅夫和科西金1965年开始的经济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问题,重新作出了评价。同时,用主要篇幅详细介绍和分析了苏联当前改革的根源和实质、措施和步聚、问题和前景。全文阐述并论证了戈尔巴乔夫与苏共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理论和观点,还阐述了苏共在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方面的

新思维。这是了解、认识、分析和研究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执政实践及结果首先要阅读的资料。 ( )

叶?库?利加乔夫:《警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8)

利加乔夫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共书记处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是仅次于戈氏的苏共“二把手”。该书于1992年出版,当时书名为《戈尔巴乔夫之谜》。1999年再版,更名为:《警示》。书中记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高层中大量的人和事,特别是对戈领导的改革进行了反思。由于利加乔夫是苏共传统派(亦称“左派”)的代表,他的许多观点受到很多人的诘难。利加乔夫在书中总结了苏共下台、苏联剧变的原因与教训。他写道:“之所以在我国能发生这一切,最主要在于,苏共在社会中的领导作用先是被削弱,而后被完全消除。苏共从政治、思想和组织中被排挤出去,在党的内部形成各种派别。投机分子、民族分裂分子向党和国家、共和国党和权力机构的渗透,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国家领导形成一派,他们的立场转向消灭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所有这些都是毁灭苏共链条的环节。”这是利加乔夫的基本观点。而在我看来,利加乔夫在这里还只是谈到了结果,仍然没有分析原因。当然,这是个人看法,供参考。 ( )

尼?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0)

雷日科夫从1979年起就担任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席;1982——1985年任苏共中央书记、苏共中央经济部长;1985年9月——1991年1月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总理)、苏联总统委员会成员。本书是雷日科夫对苏联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的回忆与反思。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苏联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的情况,分析了改革失败的原因,记述了苏联解体的经过。由于作者的地位(政府总理,即与戈尔巴乔夫分别为党政一把手)和作者学者型的严谨、公允与客观的立场,该书提供的情况,不失为我们了解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改革的真实内幕、苏联发生剧变乃至解体和苏共下台的原因、以及这一时期执政的苏共的种种失误与失败的教训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 )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著:《我的自白》(中译名:《叶利钦自传》)。这本书大至相当于一本叶利钦自传。叶利钦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叶利钦主要的政治主张、以及叶利钦本人在同戈尔巴乔夫及其所代表的中间势力的较量中、同卢基扬诺夫和利加乔夫等人及其代表的保守势力的较量中都取得了胜利,可以说叶利钦一派政治力量是苏联剧变中最大的赢家。叶利钦在该书中详细地论述了从戈尔巴乔夫当上苏共总书记到“8.19事变”前后苏联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是我们研究苏联剧变的非常宝贵的第一首资料。叶利钦出生于1931年,1968年他37岁时就任斯维尔德洛夫州委第一书记,1981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1985年任苏共中央书记、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6年2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87年11月被解除政治局候补委员和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职务;1990年1月他组织了苏共“民主纲领派”,同年5月29日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同年7月12日,在苏共28大上宣布退出苏联共产党。叶利钦这样的经历和地位,居然最终都抛弃了苏共,而且是不惜牺牲自己的政治生命,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作为苏共高级领导人所能享受的种种特权,义无反顾地抛弃了苏共,他的经历,他的行为和他的选择比起一般人的情况来,更能深刻地说明苏共为什么会被苏联社会与人民抛弃!所以,叶利钦这本自传非常值得一读。 ( )

在该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叶利钦从小接受共产主义教育,是苏共和苏联制度的坚决拥护者。他衷心拥护并认真实践苏共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自己从事过的各个岗位上

都卓有成就,由此而进入苏共领导层,并且从基层领导一直到进入苏共中央核心领导。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叶利钦从衷心拥护苏共到坚决反对苏共的政治态度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苏联人民对苏共的态度的变化过程的注解和缩写。从叶利钦对苏共的态度变化中,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领会到苏联为什麽会发生如此变化、苏共政权为什么会被苏联人民推翻的原因和教训! ( )

这本书中译本由东方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当时还是内部发行,所以不贵,才三块 多钱一本。

还有一本书是必读的,即原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戈尔巴乔夫办公厅主任瓦列里?博尔金著的《震撼世界的十年——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中译本由昆仑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这本书我不多说,仅从作者的地位就可看到它的份量! ( )

我还想给大家推荐介绍的一种书是前美国驻苏联大使小杰克?F?马特洛克写的《苏联解体亲历记》(上、下),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5月中文版。作者长期从事对苏联和苏共的研究,并且从1961年起就断断续续地在美国驻苏联的大使馆和其他机构工作。特别是从1987年起直到1991年,在这翻天覆地的四年中,一直担任美国驻苏联大使,确实如作者所说,他亲身经历了苏联解体和苏共下台的全过程。该书是一部局外人依照自己近距离、全方位、全过程地观察,对苏联解体作出的详细记述。并且由于作者代表一个地位极其特殊的国家,所以他能既是一个局外人,又具有某种特权进到内幕,更实际、更深入地了解、分析和研究所发生的事件。他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权,是由于他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具有号召力的国家——美国的全权代表。一般说来,美国的立场和态度在多数情况下都能得到整个西欧、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联合国的认同与附和。因此,苏联事变中的各方——既包括各加盟共和国,又包括各政治派别(包括戈尔巴乔夫)都首先要争取得到美国的支持。美国大使是与美国沟通和联系的最可靠、最快捷、并且也是美国政府最信赖的官方渠道和桥梁。包括戈尔巴乔夫在内的各派和各种政治力量都千方百计地要与美国大使见面,向其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证自己要达到的目的,向其倾述自己的苦衷和难处。目的是想通过美国大使将这一切信息传递给美国政府,以期得到美国的认可和道义与物质方面的支持。至少争取到使美国不公开表示反对!这样他们心中似乎才有了底气。不管人们对此有什麽看法,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所以,我说作者所处的地位和角度特殊。在很多时候,美国大使甚至比苏联国内任何一派(包括戈尔巴乔夫)得到的信息和情报更多、更快、更真实。比如,在叶利钦被解除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戈尔巴乔夫的苏共与叶利钦派基本上彼此间是封闭的,只有美国大使两边都能接触,并且两边的情况都了解,并且往往还帮两边向对方传话,同时也对两边进行调解。又比如,波罗的海三国在宣布独立前首先派代表去见美国大使,并极力想得到美国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想让美国向戈氏施压,使其放弃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念头。又比如,在“8.19事变”前夕,俄罗斯极端民主派的著名代表,当时的莫斯科市市长加夫里尔?波波夫就得到了克留奇科夫、亚佐夫等人图谋发动政变推翻戈尔巴乔夫的情报,他首先将这一情报告诉的是美国大使,再由美国大使报告给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贝克,再由贝克报告布什总统,最后才由美国政府转告给戈尔巴乔夫(但戈尔巴乔夫没在意!)该书记载了大量这样的背景与内幕,并且我个人认为作者的立场是客观和公正的,介绍的情况也是可信的,书中少有吹捧溢美之词,贬低诋毁之言语也不多见,所以,值得一读。细细琢磨此书,我感到作者似乎通篇都在暗示这样一个意思:与滚滚的历史潮流相比,人的作为是多麽的微不足道! ( )

第二点,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联剧变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苏联剧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1991年下半年,苏联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变化。变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执政的苏联共产党下台、苏共建立的国家灭亡(解体)、苏共建立的制度改变。 ( )

关于第一个方面,其标志性的事件是:1991.8.29,苏联最高苏维埃正式通过决议,决定终止苏联共产党在全联盟范围内的活动,并将苏共的财产和档案交由内务部负责处理。这样,从1917年10月革命后即成为执政党的苏联共产党,在执政74年之后结束了其执政党的地位,正式下台。 ( )

关于第二个方面,其标志性的事件是:1991.12.21,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抛开中央政府不顾,在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府)集会,签订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正式宣告“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并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停止存在。”(苏联共有十五个加盟共和国,这次集会格鲁吉亚没有参加,原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已于1991年3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也没有参加,此外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全部参加);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至此,1922年12月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在存在了69年之后正式消亡。 ( )

第三个方面是一个过程:即在苏共下台、苏联解体之后,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这些国家纷纷改制——经济上实行全面的私有化;政治上实行多党制,并且几乎都是激进民主派上台执政;外交上纷纷向资本主义国家靠拢。总之一句话,原苏联境内的国家在独立之后,纷纷走上了所谓的“资本主义道路”。 ( )

苏联的剧变极大地震撼了世界,成为20世纪世界上发生的最重大事件之一。这一事件的发生,立即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其国际影响之广泛和深刻,足以同一次新的世界大战相比拟。英国《经济学家》周刊1992年12月26日载文评论苏联剧变时说:“作为一次政治地震,苏联帝国的解体是里氏震级表上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这次地震的第一次冲击波产生了十几个新国家,推倒了许多政府,打破了旧的世界格局。这次地震对一切都发生了影响。这仅仅是开头。到余震停止和尘埃落定之时,整个世界的面貌将会完全不同于过去。” ( )

苏联剧变的三个方面中,苏共下台是关键、核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苏共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是苏共一手建立起来的,苏联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由苏共决定的。从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上也可看出这一点:苏共夺取政权之后,建立了苏联;而苏共一旦丧失政权,苏联马上就解体! ( )

第三点,国内外学术、理论界关于苏联制度、苏共下台原因分析研究方面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介绍。

先说国内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外因决定论

认为苏联剧变、苏共下台的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这种战略的推行和加强,终于将社会主义的“堡垒”攻破。 ( )

②意识形态决定论

认为苏联剧变、苏共下台的决定性原因,是放弃了马克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使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化,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导致剧变的最终原因。 ( )

③个人决定论

认为苏共以至东欧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党的领导人,主要是戈尔巴乔夫成为修正主义和叛徒,出卖了共产党,出卖了社会主义。 ( )

④经济决定论

认为苏联剧变、苏共下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苏共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一直没有把经济建设真正搞好,生产力发展不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慢,以至于拉大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距离。特别是在剧变前的几年中,苏联国内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甚至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出现了停滞和负增长、劳动生产率下降、赤字增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大部分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最终引发了剧变。 ( )

⑤政党决定论

这种观点认为,苏共之所以丧失政权,是由于它丧失了民心,而苏共之所以丧失民心,主要是由于党的自身建设没有搞好,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诸方面都出了问题。特别是特权使共产党脱离人民群众,腐败现象泛滥,导致人民对党产生失望、不满乃至怨恨,直到将党推下执政地位。 ( )

⑥体制决定论

认为苏联剧变、苏共下台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没有得到很好地克服和消除。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与苏联的国情是基本适应的,并且对苏联的经济-社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苏联也曾经辉煌一时。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国内外环境的日新月异,这种模式就与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了。它的弊端越来越暴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而执政的苏共一直不能很好地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极大地限制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结果拉大了苏联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美国)的差距,人们也越来越对苏共领导国家的能力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制度开始认同与向往。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苏联放弃社会主义实行资本主义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作出这种选择,并不是随意的即兴之作,是在对两种制度进行了长期比较之后作出的慎重决定。 ( )

⑦多种因素决定论

这种观点认为导致苏联剧变和苏共下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外交、国际环境等等多个方面。事变正是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合力”的结果。 ( )

⑧制度进步论

这种观点认为,苏共的下台是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的正常现象。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一直致力于建立西方议会民主政治和多党制,在1991年苏联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这种制度在苏联实际上已经形成,它客观上已在起着作用。这种观点认为,苏联70年的纯一党制已十分落后,明显地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和时代,所以这种制度必将终结。苏共的下台,意味着西方式的多党制在苏联实际上已经替换了原有的政治体制而开始运作,今后,各政党通过竞选轮流上台执政的情况必将成为苏联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