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读后感 > 列表页

小团圆媳妇之死读后惑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21  分类: 读后感 手机版

篇一:小团圆媳妇之死

《小团圆媳妇之死》呈现出的课堂精彩

李春红

在这次河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中,郑州101中学的井源源老师教授《小团圆媳妇之死》毋庸置疑地获得了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无论从学生的获得还是从课堂的设计都堪称完好。我个人看来,本课之所以成功,有以下一些精彩之处。

一、思路清晰

课堂一开始,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团圆媳妇是怎么死的?”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问得特别好,它贯穿了整个课堂。因为学生很快回答“小团圆媳妇是被捉弄死的”,因为文中说“好好的孩子快被他们捉弄死了”,然后老师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好好的孩子”是谁,为什么说她是“好好的孩子”来分析小团圆媳妇这个人物形象,这是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完成了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问题;老师的第二个问题还是在这句话中生发“被他们捉弄死了”中的“他们”是谁,这个问题解决了分析次要人物麻木迷信愚昧等特点的问题;老师的第三个问题是“他们为什么捉弄她呢?”这个问题把小说的主题引向深入。整个课堂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二、课堂氛围好

在短短的课间时间,老师一直在放电影《呼兰河传》中最精美的那段文字“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儿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

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优美的旋律很快把人带入一种美好的境界,让人很想去了解潇红。

三、板书设计精妙

在这堂课结束后,很多人上台,争相拍摄井源(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小团圆媳妇之死读后惑)源老师在课堂过程中留下的板书设计,因为在她的课堂过程中,她边说边写,留在黑板上的主要字迹的骨架是两个字“女人”,也是潇红这篇小说关注的主要对象,也是这节课老师要完成的第二个目标“分析小说的视角”,老师从这引领学生探究潇红的女性视角,把小说的分析引向更深刻。

四、老师引领自然

这节课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每一个环节的连接都是自然的,让人在问题之后豁然开朗,学生像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幽深的境地,很入迷。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的配合很默契,比如学生的分角色朗读很投入传神,学生对主旨的探讨很精辟到位,这些绝不仅仅是学生素质好的结果,而应该与老师的引领分不开的。

再来对比这次优质课中的另一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两课目标均为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情感、艺术手法:

一、导入方面

《礼拜二午睡时刻》泛泛导入,提出问题“喜欢读小说吗?”“为什么喜欢读小说”来让学生回答,由于问题比较大,学生的回答就相应的有些乱;《小团圆媳妇之死》用一段有关萧红的视频导入,揭开萧红与家庭、

爱情、家国命运的抗争,引出融入强烈爱恨的名作《呼兰河传》。

很明显,《小团圆媳妇之死》的导入更有针对性,也更好地营造了课堂氛围。

二、检查预习方面

《礼拜二午睡时刻》检测的是对情节的把握,即概括情节。《小团圆媳妇之死》检测的是文章文眼句的把握,很细节化也能领起文章大意,然后再从关键句中把握文章要点,从文章中找具体细节。。

因为两课的下一环节均为分析细节,明确人物形象,《小团圆媳妇之死》的衔接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明显更加自然无痕。

三、主旨探讨方面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程式性的探讨,蜻蜓点水。《小团圆媳妇之死》是展开的大讨论和充分的发言,内容涉及女性心理、传统文化、社会习俗、人性心理等,非常深刻。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二者主题类型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团圆媳妇之死》一课明显在此达到了高潮,而《礼拜二午睡时刻》一课却始终平平。

综上所述,《小团圆媳妇之死》这一课虽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却给了与会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让很多没有读过《呼兰河传》的人产生了阅读的冲动,这不就是这个课堂最精彩的所在吗?

篇二: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

《中国小说欣赏》讲学稿

课题:小团圆媳妇之死 课型: 讲授课

主备:张艳红 审核:齐永红

班级: 姓名: 时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四、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左):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负担是重的

而自己又被过多的自我牺牲所累

这种自我牺牲是被迫成那样的

我虽然想高高飞翔

但我总觉得是要掉下来一样

------

我将与蓝天碧海永处

留下那半部红楼给世人看

生平受尽白眼冷遇

身先死

不甘!不甘!

——萧红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作家,她和张爱玲被称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鲁迅与她有着深厚的忘年之交,还称赞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个人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

预习感知:

关于作者及其作品

(板书设计):

1、作者萧红

萧红,1911年出生于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生活阶段一(1911-1931):离家出走,王恩甲,被抛弃——被爱情蒙骗

生活阶段二(1932-1938):写作投稿,萧军,被殴打、背叛——不平等的命运姿态

生活阶段三(1938-1940):寂寞苦闷,端木蕻良,被冷漠、受折磨——寻找安全感

生活阶段四(1940-1942):完成《呼兰河传》,患病去世——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

她的一生基本上在漂泊中度过,没有一个固定的温暖的家庭。尽管曾经与三个男人共同生活过,但她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引用萧红的遗言: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萧红( 1911年6月2日 ─ 1942年1月22日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生活阶段一: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同

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萧红与祖父之间的饿感情深厚。

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违心地与王恩甲一起住进道外十六道街东兴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生活阶段二: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两个人在旅馆同居,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

生活阶段三: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1938年2月,在西安,萧红、萧军正式分手。此时萧红已经怀孕。同年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5月,

他们在武汉结婚。1938年底,她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

生活阶段四: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 1940年12月20日 ,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 ,因患有肺结核,又因为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最终在医院与世长辞。她死时,据说端木蕻良并不在身边。

评价:当她与王恩甲在一起时,她被爱情的蜜汤灌昏了心;后来萧军挽救了她,但他们一起外出的时候,总是一前一后的走着,萧军在前大踏步的走,萧红在后边跟着,很少见到他们并排走。这就是他们之间命定的姿态。他殴打她,也不是故意的虐待,也是因为爱她,当她是自己人,才不见外地动了手。他是个粗疏的男人,拳脚伺候的时候,压根想不起来她并不是顾大嫂和扈三娘。后来的人们这样对比萧红和萧军之间的差别:一个多愁善感,另一个坦荡豪爽;一个是长不大的女孩,另一个是血性汉子。萧军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萧红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她与端木结合的时候,有人责备她,难道你不能一个人生活吗?不能,因为她是个孩子,一个人睡在黑屋子里,她害怕。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猜测,因为童年家庭的不幸,导致萧红极度缺乏安全感,她一直是个需要保护的孩子,直到她31岁去世时,还一直是。

于是在她生命的末期,她用一个小女孩的眼光回忆并记录了自己童年的生活,写下了《呼兰河传》。

2、《呼兰河传》

有文学评论说,萧红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

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阅读课本的导读部分)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课文节选部分是小说中的第五章,关于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不幸的遭遇。 二、发现

三、互动

解读文本——主题探究,深刻的国民劣根性

(板书设计):

小团圆媳妇: 婆婆及其众人:

童养媳,十二岁,高大, 不像小团圆媳妇,长得太高

健康,活泼,天真,大方 太大方,该打

“生病”跳大神,抓偏方,当众洗澡

滚烫水洗澡 看热闹,“心慈流泪”,睡得沉实实的

昏睡真魂附体,快乐

头发被剪 自己掉下来,小妖怪

死亡一字未提,欢天喜地

—— ——

健康,活泼,天真,善良,无力反抗愚昧,麻木,残忍,一群无意识的看客和刽子手

根据老师的分析,请同学们概括出小说的主题,先明确作者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

明确:本文通过描写一个健康活泼、天真善良的小媳妇被折磨致死的经过,批判了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解题:小团圆媳妇之“死”

1、总体认识小团圆媳妇

她是谁?她几岁了?她外貌如何?她性情如何?

明确:她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十二岁,但长得有十五六岁那么高。“黑忽忽

的,笑呵呵的;照碗碟,弹玻璃球”“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的一样”

——这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单纯的小孩子

2、小团圆媳妇因为什么而死?

被用滚烫的热水洗澡了,共三次

3、为什么要用滚烫的热水洗澡?

因为小团圆媳妇病了,这是跳大神的所出的治病偏方招数

4、小团圆媳妇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生病呢?

(老师补充课文前的相关故事情节):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的小童养媳,刚到老胡家时,引来一大群的人来看,议论纷纷,都说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十四岁会长得那么高,一定是瞒岁数”。

没过了几天就打起她来,婆婆说:“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不打得狠些,是不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的,她是不能够中用的。”邻居左右因此又都议论起来,说早该打的,哪有那样的团圆媳妇一点也不害羞,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风快。婆婆及其帮众们为了帮助小团圆媳妇成为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小团圆媳妇”而狂热地参与到这个忙碌的行列中来。

不久她们就说小团圆媳妇病了,于是又开始本忙不迭,跳大神,吃偏方,扎纸人??最终跳大神的出了个主意,就是用大缸给小团圆媳妇洗澡,并且是当众就洗的。这种奇闻盛举一经传了出来,大家都想去开开眼界,就是那些患了半身不遂的,患了瘫病的人,人们觉得他们瘫了倒没有什么,只是不能够前来看老胡家团圆媳妇大规模地洗澡,真是一生的不幸。

篇三: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1

2

3

4

5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