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书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法律文书 > 列表页

说明是法律文书中很少使用的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5  分类: 法律文书 手机版

篇一:规范法律文书写作的作用与意义

实用法律文书写作课的心得

摘要:通过对实用法律文书写作课的学习,我对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等专业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利用法律文书写作,对法律专业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和掌握,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关键词:法律文书,心得,民事诉状,意义,作用

法学的训练就在写作,一定要写,一直要写,因为写才能让你深刻。

——王泽鉴

作为一名大学生,法律写作是一项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通常来讲,法律写作包括两类:一类是法律文书写作,也称为实用法律写作,为法律实务中常常会用到的写作形式,如法官要写的判决书,律师要写的代理词,检察官要写的公诉词等;另一类是非法律文书的写作,其写作目的不是为了参与某一案件的司法过程,不会在某一法律关系中起法律作用。这类非法律文书只是充当作者法律知识的载体,即法律论文。笔者在文章中将分法律文书和法律论文两部分探讨法律写作的意义。

为了学好本课程,我觉得首先要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要刻苦钻研、踏踏实实、虚心求教、持之以恒。另外,在学习时要抓住法律文书特点、基本理论、写作要求和具体写作方法;要理解法律文书是如何提出和适用的,又是怎样解决和实际应用的;要注意各部门法律内容之间的联系,前后是如何呼应的;要重在理解,能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不要死记;要注重各类法律文书的写作和实际应用以及它们的作用,不要孤立地去看待一个法律文书,应有完整的系统概念。通过习题练习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分析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所以应按要求完成布置的作业题。做题前,要对所学内容基本掌握;做题时,要看懂法律文书要求,注意分析,熟练应用各种法律文书写作要求和写作要点。除学习规定教材外,应参阅相关的参考书,尤其是陈老师给我们指定的参考书。如果有条件,还可通过模拟法庭练习、验证和巩固所学法律文书知识,训练实际法律文书的应用,培养我们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法律文书的作用有:

首先,使用民事诉状提起民事诉讼,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保护自己民事权益的行为.这种诉讼行为受国家法律保护,体现了当事人权利与义务一律平等的原则.这样做具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意义。其次,合法合格的民事诉状,能够引起诉讼程序的开始,据以依法解决当事人的实体问题.因此,使用民事诉状,对于当事人解决财产权益,知识产权,债权债务,经济合同,婚姻家庭纠纷等,在行使诉讼权利上具有法律实体上的和法律程序上的意义。

最后,民事诉状是人民法院立案和审判的重要凭据之一,也是被告应诉答辩的根据.因此,使用民事诉状,对当事的原告人来说,在用法律保护他自身民

事权益方面具有切实的意义。

二.法律文书写作的意义

(一)有助于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司法过程中,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保护,需要法官明晰案情和正确实用法律,而法律文书是阐明案情真实情况,明确双方争议焦点的重要途径。另外,法律文书直接说明了文书使用者的诉求及法律依据,代表文书使用者的意志,帮助其实现合法权益。虽然,在我国的法律规范中,并未规定法律关系的确定必须通过书面形式,但是通过法律文书,人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确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为保障各自合法权益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分辨案件的是非曲直

法官或仲裁员在裁判案件时,一般很少会亲自去调查案件事实,而主要依赖双方提供的证据材料,来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这些证据材料,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各类法律文书呈现出来。例如通过各类诉状类文书(如民事起诉书,公诉书,仲裁申请书等)讲明自己的请求事项,以及支持请求的理由与证据;通过各类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如公证书、侦查文,实用法律写作书、检察文书等)来证明案件事实;另外还有本身就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法律文书,最典型的就是合同书、协议书等。

(三)可以用文字忠实记录各项法律活动

法律文书记录了全部诉讼、非诉讼活动的进程,是程序公正、合法的重要记录。同时,法律文书还有重要的档案价值,可以为法律监督、总结经验、完善立法以及法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重要的第一手实证资料。所以制作形式规范、内容完备、表述清楚的法律文书是公正执法的重要凭证,对司法审判、立法活动、法学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法律文书在司法实践工作中作用很大,它以文字的形式,全面、准确、如实地记载和保留案件材料和证据,使法律机关及法律组织与案件当事人及时勾通、互相交流,从而保证案件处理的公正、公平,维护法律的尊严,打击敌人,严惩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此外,法律文书除具有以上作用外,还是做好司法档案工作的重要工具,是衡量执法公正和公平的重要依据,是衡量法律机关干部能力的重要尺度。

我想,通过上述各个环节的学习,定能培养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不是仅仅照着书本上的法律文书写作要求做练习题,而是要求使用已有的知识对新提出的要求和案例能理解和领悟,并能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更是如今所倡导的创新过程。

篇二:法律文书写作语法

法律文书写作语法

我们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学会了中文表达如何色彩斑斓和花样繁多,但却没有人告诉我们,这恰恰是法律用词的忌讳;我们能够熟练地在陈述句、肯定句、否定句、感叹句或祈使句等各种句式自由变换,但却不知道在实践当中,法律文书在什么场合使用什么句式更为合适。今的大学生,可以将一篇散文写得娓娓道来,也可以将一篇学术论文写得纵横古今中外、高屋建瓴,但每当下笔写作法律文书之际,却依然感觉混沌一片然不知所措。缘何如此?不怪学生们悟性不高,只怪法学界目前仍然缺乏对法律文书语法规则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其实,法律文书有其独特的语法规律,好比诗词,自有对偶、平仄、押韵等自成一体的格律。法律文书根据客户目标、使用对象、使用场合、选用法律关系、法律和事实不一致,从形式到内容,写法到结论,都与普通的中文语法规范大相径庭。

从一般规律而言,研究语法规则自然应该从文书的基本单元——字词开始,然后逐步推广到句子,最后到文书。但是,考虑到本书的主要读者应该都有一定的中文语法基础,所以本章的排列顺序从法律文书的整体开始,逐步分解到句子,然后才回到字词本身。当然,读者可依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按照三、二、一节顺序反过来阅读亦无不可。

一、如何写好一篇法律文书

(一)写好大小标题

法律文书标题不需要讲究文采,最重要的是准确反映文书的商业目标和法律关系。通过准确界定法律关系的文书标题,不仅能够使客户在没有阅读文书正文的情况下对文书的整体框架和重点先有了初步概念,而且能够帮助客户迅速明白文书的核心内容——法律关系和交易重点。但是,我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的当事人或者律师,为了规避法律,故意将文书标题简化或模糊化,以为这样就能够瞒天过海,其实是自欺欺人。一份好的法律文书,应当通过准确的文书标题来清晰界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从而充分保障交易的成功和交易双方的权益,以下是另外一个例子:

【案例:你需要的仅仅是改标题】

我们的一个法律顾问单位甲公司拟向乙公司出售包括压缩机、液化机械以及配件在内等一批设备,双方约定由甲公司帮助乙公司将上述设备装配成一条生产线,乙公司律师提出了一份由当地工商局制定的《买卖合同》格式版本,甲乙双方对合同文本没有太大意见,但甲方担心乙方缺乏付款能力但又希望做成这笔生意,所以要求我所律师,“修改一下合同字眼就行了。”

我所主办律师按照客户的指示,将合同的部分条款作了字眼改动后提交给我审查,我看完后觉得律师的修改没有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客户的忧虑,于是指示律师与客户联系,建议撇开合同字眼这些枝节问题,仅改动合同标题,从原来的《买卖合同》改为《加工承揽合同》。客户听完我们的解释半信半疑地接受了。

我们的着眼点是这样的:考虑到本案中客户的主要担心是对方的付款能力,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客户的忧虑,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将货物控制在自己手上,修改合同字眼只是治标不治本,没有实际效果。考虑到本案的交易行为既有买卖性质也有加工承揽性质,而合同法当中对于保护承揽方利益有留置权的特别规定,一旦对方无力或者故意不付款,我方客户可以通过留置设备的方式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因此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客户的忧虑,所以我们做出了如上建议。此案结束后不久,客户打来电话,高兴地告诉我们,在后期货款清结过程中,由于有了留置权的保障,每当对方出现拖欠货款的情况,他们就立刻停止供货,很好地避免了欠款风险,现在所有货款已经全部按时收齐了。

法律文书按照用途的不同,当中的标题各有特点:如果是以说服、攻击给目标的法律文书如代理词等,文书当中的标题通常是一个分论点,一个论断,采取肯定或否定的写法比较直截了当;如果是合同等经过双方合意的法律文书,则标题是一个交易的某一部分、某一范围或层面,因此采取归纳范围的方式比较多见。一般而言,标题有如下若干写法:

论点式 开宗明义,将本段落的基本观点或主要内容揭示出来。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简洁明了,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比较广泛地适用于各类法律文书。

范围式 提示本段落论述问题的范围,这类写法一般适用于说理性的法律文书,如法律服务建议书或者双方合议性的法律文书例如合同、章程等。

概念式 总结本段落当中所阐释的基本概念和重点内容,该种写法通常与论点式交替使用。

提问式 一开头就提出问题,好处是提醒读者注意,通常用于代理词等以说服为主要目的的法律文书,主要配合归谬法的使用。

文书标题一般用2号小标宋体字,居中或居左排列。如果字数偏多,需要分行排列,分行时须注意不要把各行上下对齐排成等长,最好不要将词组分别拆开两行描述,更不得将两个字以上的词拆开排在不同行的首尾。总之,标题的排布要做到词义完整、排列对称、间距恰当。

(二)划分章节

文书写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将整篇文书划分成适当的章节,其目的是帮助阅读者更容易和快速地找到需要的内容,减少歧义。初入门者在章节划分上容易犯错之处包括:

? 将合同双方各自应当完成的工作内容或者权利义务混合到同一章节当中; ? 违约责任条款被分散到付款、交货等各个条款当中;

? 章节的划分标准前后不一致;

? 各个章节的篇幅和内容长度相差甚远,长短不一。

此外,令人惊讶的是,在一些法律文书甚至是文书范本当中,都很不注意段落的划分,有些文书内容占了半页甚至一页纸,当中包括了论述一个问题的若干要点,以及引用了若干事实和文书材料,竟然没有任何的停顿和段落划分。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人为导致了文书理解难度的增加甚至会产生歧义,尤其是同一段落当中论述存在并列、转折或者除外关系的时候,上述问题就更明显了。如本节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

划分章节的方式取决于编号体系,基本有两种方法,一是中文风格的排列法,按

照章、节、条、款按顺序排列,如:第一章、第一节、第一条,如此类推;二是英文风格的排列法,按照1、1.1、1.1.1如此类推。

章节的划分标准主要是遵循文书内在的逻辑关系,将与同一事项有关的条款集中在同一处。有些律师起草合同的时候,错误地将不同阶段、不同情形下的违约责任条款分散到合同的各个条款当中,美其名曰直截了当,但实际上是违反了法律文书的内在固有特性,是不科学和不严谨的。

章节划分技巧可以参考中外立法文件的做法。根据英美国家的立法习惯,他们的立法文件基本框架为:一、标题;二、关于立法目的及有关方针的说明;三、定义;四、适用范围;五、总则和特殊分则;六、细则;七、附加条款;八、暂时适用条款;九、特定的撤销及相关修正条款;十、某些独立条款;十一、终止日期;十二、颁布日期、生效日期。而我国的立法文件一般包括标题、总则、分则和附则四部分。有些重大法律如宪法等,总则前还加有序言。尽管立法体系上有所区别,但所遵循的原则大致相同如下:

? 总则先于分则;

? 重要条款在前;

? 带普遍性或永久适用的规范在前;

? 事务性或技术性的规范在后。

一份具体的文书需要划分多少个章节?每一章节的篇幅长度多少比较合理等问题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需要视乎法律文书的全文篇幅具体而定。按照《法律文书写作之道》作者马戈特?科斯坦佐的观点,“我们必须明白短期记忆对于获取信息的局限。很少有人能够记住同时传达的9条信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被记忆的信息数一般是7条。这被人们称为‘七加二规则’”。这个规则可以作为参考标准之一。按我的个人经验,咨询类和诉讼类文书章节一般不超过7节,合同类文书最多不宜超过15章。在划分章节时,要注意各个章节之间必须保持互相并列关系,不能互相交叉或包容。总之,划分结果应该要做到层次清晰、数量有限和互相并列等三个要点。

(三)安排段落

出于论述和推理的需要,法律文书写作与一般文书相比,为了更突出说理的全面性、严密性和顺序性,习惯使用更多的段落实现上述要求。实践当中,大量的错误往往出现在段落当中。无论是法条、合同还是其他类型的文书,每一段落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展开,由并列、承接、选择、转折、因果、条件、假设、目的、总分等类型的句子组合而成。其中,补充、递进、转折诸类型比较常见,因果、条件、假设等类型往往前后排斥。实践经验表明,文书当中使用更多的空白间隔以及短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段落和文书要旨。

在段落开头,放置观点鲜明的主题句或结论是最简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法律文书是解决问题用的,不是用来欣赏的,不需要“曲径通幽”和“一波三折”的艺术叙事手法。忙碌的法官或客户不会喜欢耐心地将你的文书从头看到尾,最后才恍然大悟,认同你在结尾作出的结论。所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在段落开头“开宗明义”,将段落的主题句以陈述句的形式陈述出来,一般不超过一行。如果是提问句,一般适用于反驳目的的法律文书,如诉讼当中的答辩状。 这是法律文书简洁性的要求,我们要注意段落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即每一段

只说明一个中心意思。各层相对独立又彼此关照,前呼后应。对文书写作颇有研究的西方学者弗郎西斯?克里斯藤森(Francis Christensen)这样讲述段落和主题的关系:“安排段落更像是随舞者的步伐起舞而不是短跑冲刺。段落的主体句圈定了一个范围,该段落的其他部分就如同芭蕾中的竖趾舞一般围绕着这个范围展开。” 通常而言,一个段落最好只表达一个内容,简洁的陈述往往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将问题说明白。长段落、长句子必然牵扯到众多的事实和线索,容易把读者搞糊涂,让读者迷失方向和丧失阅读的兴趣,最后把自己搞糊涂。

标题写法必须与段落内容互相呼应,紧密联系。例如标题是:“关于本案的货物验收和付款问题”,接下来论述只应该分成两个小标题或两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是讲述“货物验收”,第二个自然段是讲述“付款”,如果段落安排不是如此,就显得标题与段落内容之间缺乏严密的对应关系了。

在同一段落或陈述同一内容的某一章节当中,无论论述或推理方式,使用的句式、句子要素排列顺序等均应当前后统一,随意变换称谓、句式或修辞手法,这是艺术类文书为了避免行文枯燥无味而故意用之,但不适宜出现在法律文书当中,因为这会容易造成概念、角色和法律关系的一系列混乱。

如果在一个段落当中使用逻辑推理,然后得出结论的,应当使用“因此”、“因为??所以”等词语;如果要提出与前述情况有联系的其他情况,可以使用“另外”;如果要讲述与前述情况有例外情形的,可以使用转折词“但是”;如果需要举例的,可以使用“例如:??”。

(四)陈述事实和证据

初入门的律师可能经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踌躇满志地加入律师事务所,希望能够一展身手时,却发现自己往往面对的是唠唠叨叨、半天也没能说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的当事人或者经常是行色匆匆、没有充分时间给自己解释清楚案情的师傅。往往根本不容许自己有充分的时间记录和分析事实和证据,于是心里暗自打算:不要紧,看材料吧,自己这么聪明,肯定能够通过材料看明白问题的。但是,当拿起那份厚厚的卷宗后又发现,证据材料千头万绪,真真假假,根本不知从何入手。自己以往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丝毫用不上力,挫败感由然而生。

其实,对事实和证据的剪裁和分析是律师实务当中的基本功,也是难点。不少年轻律师往往容易在以下方面犯错误:

? 事实或证据描述混乱不清;

? 事实没有相应的证据支持;

? 事实和证据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没有建立起来;

? 多个事实之间的关系分析不透,导致整体组织结构混乱不堪。

一个案件当中的事实和证据众多,我们应当如何正确陈述呢?应当遵循“三性一中心”的方法。

就事实而言的“三性”,指的是它性质上的“三性”——客观性、全面性和完整性,即对于我们运用的每一事实,是否能够客观地说明案件的每一问题?多个证据串联起来,是否能够全面和完整地反映案件全貌?

所谓证据的“三性”,指的是法理上的“三性”——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即证据的来源是否真实、合法?证据是否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等。

在陈述方法上,我们需要围绕“一个中心”,就是以文书观点为中心展开筛选和陈述。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应该作为重点集中陈述,与中心无关的应该省略,如果是次要的作一简单总结即可。以上述文书为例,观点核心是关于张××蔡××之间的欠款纠纷,因此文书的脉络应以时间为序,向前、中、后扩张开去——向前推是欠款的形成原因、中间扩展开来则讲述欠款的形成过程、向后延伸则是双方对于欠款金额的确认结果,证据应当围绕上述脉络展开陈述。至于张××和超××公司、翰××公司之间的关系与观点应该省略。张××与蔡××之间的关系和认识过程属于次要问题,应该简单总结,一笔带过即可。

3、引用和转述事实和证据

引用和转述事实和证据的方法一般有三种:原文引用、原意总结引用和介乎上述两者之间的引用。如是原文引用必须在引用内容前后加上“”;如是原意总结引用,不能直接使用“”,但必须忠于原意,不能将自己的推测部分也强硬加上去;如果是最后一种引用方法,则是在概括原意的基础上加上“”引用原文词语。在引用当中,应当注意不能断章取义,抛弃原文语言环境而摘取只言片语,尤其忌讳在没有搞清楚事实和证据的情况下就给对方乱扣帽子,这个错误尤其在诉讼律师当中较为常见。在激烈的辩论当中,冲动之下就给对方扣上“断章取义、偷换逻辑”等帽子,试图用强势压住对方的气焰,但究竟是对方断了你哪一个句子和名词、换了你哪一个逻辑,往往连说十来分钟、兜了几个大圈子也没有说清楚。其实,这种做法的实际效果只能适得其反:引致法官的反感,降低你的意见可信度;法官对你的反感又直接影响着当事人对你的信任度,实在是得不偿失。

4、事实和证据的一一对应

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一是没有对应,即随意调用各个事实和证据,不注重解释两者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整批对应,即将一批事实和一批证据简单地对应,这样其实等于没有对应,而且会导致法律关系、事实和证据的极度混乱。在标准的法律文书写作规范中,每一个单独的事实和证据,必须按照统一的线索和顺序,建立起它们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是法律文书写作的基本要求。

5、证据链环环相扣

对于多个事实,需要重点考虑各个事实和证据之间的关系和陈述顺序,尤其要注意多个事实和证据是否能够流畅地串成证据链,完整、客观和全面地说明案件,如果中间缺少某个环节,就需要考虑以补充相应事实等方式或者以事实之间互相印证等方式予以完善。例如上述例子,关于双方利益分配方式已经有说明,似乎已经足够完整,但如果仔细推敲之下仍然可以发现存在一个漏洞,当中所陈述的“销售利润”概念必须依赖于两个子概念:“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才能说明白。也就是说,当文书中出现某些概念以另外的一些概念为前提的情况的时候,必须考证和列明概念之间的关联或指向关系。

(五)选择和引用法条

1、基本规则

篇三:英文法律文书写作选词、用词

英文法律文书写作选词、用词

相同概念,相同用词

应保证使用同一单词表述同一概念,避免使用不同的单词表述同一概念。如在叙述某一辆轿车时,不要既用“the car”,又用“the vehicle”来表述,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例如:

Even though the defendant commented that while in probation he had abetted two minors in petty larceny, this admission of illegality is not relevant to the present case.

本句缺陷在于“commented”与“admission”实际表述有些微差别,应将“commented”改为“admitted”。

[参考译文]即便被告承认在缓刑期间他曾教唆两名未成年人盗窃,但对该不法行为的承认与目前案件无关。

顺手牵羊叫 shoplifting, 抢劫是 robbery, 武装抢劫 armed robbery, 强奸是 rape, 偷窃的小case是 petty theft,大case是 larceny, 更大案件 grand larceny, 半夜闯空门则是 burglary. 走私毒品 drug trafficking, 重伤害 serious assault, 殴打 assault and battery, 纵火 arson. 像这些字都常在警匪片中出现。

律师的不同称谓

一般来说,attorney指某一特定案件中代理一方应诉的律师。

[例句1]Attorney Schwartz moved for a new trial. 施瓦兹律师请求法院再审此案。

[例句2]The attorney for the defense objected to the question. 被告律师反对这个问题。

lawyer是社会对律师的泛称。

[例句]Several hundred lawyers attended last year’s ABA convention. 几百名律师参加了去年全美律师协会的会议。

二者联系Unless a contrary meaning is plainly indicated “attorney” is synonymous with "lawyer" or "attorney at law".

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律师称谓是Esquire (Esq.),它在律师的名片和法院的文件中被广泛采用。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title is commonly given in courtesy to lawyers and is often used in the superscription of letters instead of Mr. or Ms., for example "William Clinton, Esq. ".

Historically in the UK, barristers-at-law used this title, while solicitor used the term “gentleman”. In the U.S., where the roles of counsel and attorney were combined, the term "esquire" was adopted.

注:Solicitor & Barrister区别

Solicitor[英事务律师]— An attorney who advises clients on legal matters, represents clients in certain lower courts, and prepares cases for barristers to present in the higher courts.

Barrister[英出庭律师]—A counsel admitted to plead at the bar and undertake the public trial of causes in an English superior court.

区别一:分工不同。 Solicitors generally handle office work, whereas barristers plead cases in court. However, there is some overlap. Solicitors may appear as legal counsel in the lower courts, and barristers often prepare trial briefs [上诉状] and other written documents.

区别二:数量不同。There are more solicitors than barristers because most legal work is done outside the courtroom.

联系:Barristers depend on solicitors to provide them with trial work because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accept work

on their own. The solicitor meets prospective clients, hears the client's problems, gives legal advice, drafts letters and documents, negotiates on the client's behalf, and prepares the client's case for trial. When a court appearance appears inevitable, the solicitor retains [聘请] a barrister on the client's behalf. The solicitor instructs the barrister on how the client wishes to proceed in court. The solicitor serves as an intermediary agent between the barrister and his client, negotiating fees and preparing the case for trial.

e.g. & i.e.用法

法律英语中的for example也可用e.g.[例如]表示;that is也可用i.e.[也就是]表示:

[例句1] The 15(a)(6) motion[向法庭提的动议] succeeded, i.e., the case was dismissed[被驳回].

[例句2] A contract may take many forms, e.g., a written letter or a mere oral promise.

注意:正式的英语法律文书不提倡使用e.g.和i.e.,所以上面的例句最好改成:

[例句1] The 15(a)(6) motion succeeded, that is, the case was dismissed.

[例句2] A contract may take many forms, such as a written letter or a mere oral promise.

Plaintiff, Defendant, Appellant and Respondent用法

如果是泛指,应用冠词引领且第一个字母不用大写,如:the plaintiff, a defendant, the appellant或a respondent。

如果是特指,则不用冠词且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Plaintiff, Defendant, Appellant或Respondent。

Appellant有时也被称为 Plaintiff in error,Respondent有时被称为 Defendant in error。

The Fact of the Matter or The Fact That

请注意下列紫色单词,其表达方式略显赘述,应尽量避免使用。如:

[例句1] The fact of the matter is that the plaintiff did not raise this claim until she learned of the defendant’s affluence[富有]。

此句应改为:

The plaintiff did not raise this claim until she learned of the defendant’s affluence.

[例句2] This failure was caused by the fact that the machine was inadequately designed.

此句应改为:

This failure was caused by the machine’s inadequate design.

Percent or Percentage用法

Percent[百分比]常和具体数字一起使用,Percentage[比率]一般不和具体数字一起使用,请看例句:

[例句1] The attorney gets a percentage for every recovery[获偿] obtained for his clients.

[例句2] The attorney gets 30 percent of every recovery obtained for his clients.

请记住:法律英语使用percent而不是per cent,per 和cent不能分开。

ABHORRENCE OF or ABHORRENCE FOR

当表示憎恨或厌恶时请使用abhorrence of 而不要使用abhorrence for。

Abhorrence of terrorism cannot justify flouting international law.

对恐怖活动的憎恶不能使藐视国际法的行为合法化。

THIS, THAT, or SAID

Said[上述、此、该]是陈旧的法律用语,现代法律英语大多采用this、that来代替。如:

Said contract violates the public policy of the forum state[法院地国] and is therefore unenforceable。

尽管不乏在文书中出现said,但目前法律英语主张plain English,因而said大多用that或this来替代。

古英语的慎用

古英语词汇在现代英语中所剩不多,但在法律英语中却常有出现。虽然古词语在现代英语中已不再广泛使用了,但法学家们却对它们情有独钟。因此,以下这些古词语就常常出现在各种法律文件中。

Legal English-------------Plain English

said ---------------------------this, that

aforesaid---------------------previous

forthwith---------------------immediately

henceforth------------------from now on

herein-------------------------in this document

hereinafter------------------after this

thenceforth-----------------after

thereafter--------------------after that, accordingly

theretofore------------------up to that time

hitherto-----------------------before

whence-----------------------from what place, source

whereby----------------------through, in accordance

whilst--------------------------during

虽然上述左栏中的古词语可以使法律公文更加简练、庄重,给法律语言增加很强的文体特色,但不可避免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众。为此以美语为代表的法律语言倾向于运用简单明了的常用词汇,即简明的常用语言(plain English)来表达法律意思,如右栏所示。

If--Then结构的使用

复杂的长句可以通过某些连词来表达逻辑关系。以If--Then结构为例:

[较差] 未使用If--Then结构:

Enlargement. When by these rules or by a notice given thereunder or by order of court an act is required or allowed to be done within a specified time, the court for cause shown may at any time in its discretion (1) with or without motion or notice order the period enlarged if request therefore is made before the expiration of the period originally prescribed or as extended by a previous order, or (2) upon motion made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the specified period permit the act to be done where the failure to act was the result of excusable neglect.

-----改编自美国联邦民事诉讼法Federal Rules of Civil Procedure, Rule 6(b)

[较好] 使用If--Then结构修改后:

Extending a time period. This rule applies to acts that may or must be done within a certain time when that time is specified by:

1. the Federal Rules or

2. a notice issued under the Federal Rules or

3. a court order.

If a party wishes to extend the time period, the party must show cause to the court to do so. The court may then, at its discretion, extend the time under two different sets of circumstances:

1. If the request is made before the time period expires, then the court may extend the original time period (or a previously extended time period) with or without motion or notice.

2. If the request is made after the time period expires, then the court may extend the original time period, but only if failure to act was the result of excusable neglect and if a motion is made.

[相关术语提示]

Enlargement--等于extending a time period时效延展

Apply to--适用于

Within a certain time--在特定时间之内

Specified by--由?规定、列明

Court order--法院命令

Show cause--表明原因、出具理由

At its discretion--由法院自由裁定

Two different sets of circumstances--两类不同情况

Expire--到期、终止

Original time period--原时效期

Previously extended time period--已延展过的时效期

Motion--向法庭提出的动议、请求

Failure to act--不作为、未行动

Excusable neglect--可恕过失、非己过失、引诱过失

As to, Regarding or Concerning用法

As to可以作介词使用,其后跟宾语,例如:

[例句1] As to the adjective: when in doubt strike it out.

关于形容词,当有疑问就不要使用。

[例句2] As to jury trials, the American system compares with few others in the world.

对于陪审团审理制世界很少有其它系统可以和美国的相比。

但是as to在法律文书中很少使用,尤其是在文中已经使用过一次as to时,更应避免再次重复使用,此时应考虑使用regarding或concerning替换,如:

[例句3] As to its admissibility in jury trials, hearsay evidence may enjoy several exceptions.

对于在陪审团审判中的可采纳性,传来证据有几项例外。

此句中的As to就可改为:

[例句4] Regarding its admissibility in jury trials, hearsay evidence may enjoy several exceptions.

法律文书写作中人称的选用

首先在文书中禁用”I”, “we”等词提及自己。在论及当事人时,应使用“petitioner”, “respondent”, “appellant”,或用其姓名,而不要使用”my client”或“we”等词。

其次,避免使用体现个人观点的句子,如”It is my opinion?”, “I feel?”, “It is our belief that?”。相反应对内容作客观陈述,如可用第三人称表述为”Defendant rebutted?”, “Petitioner contends?”。 在表述个人见解时,不要使用过于谨慎的不确定性言语,如”It appears that?”, “It seems likely that?”等。这样会使陈述的内容含糊,尤其是在诉状中,希望说服他人的情况下更显得缺乏说服力。

请看例句对比:

[较差] Now that I have reviewed the facts, it appears that my client has failed to establish undue influence and

misrepresentation.

[较好] The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petitioner has failed to establish undue influence and misrepresentation.

当然,律师与当事人在业务往来的函件中,可以不必受上述限制。因为该信件可以看成是私人信函,更适合用第一人称表述。

复杂句间注意逻辑过渡

句与句之间应承上启下,应该尽量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否则容易造成文章晦涩难懂。下句中紫色部分由于使用了过渡结构,保证了上下文意思紧密连接:

In response to your request on January 12, 2006, we are sending (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说明是法律文书中很少使用的)you copies of the pleadings and some additional documents.

注解:copy of the pleadings起诉状副本

此外,准确使用过渡结构还可以避免让读者阅读了整个句子后还要自己重新归纳句子的要点。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较差]

Since the instant action arose in Beijing (the buyer and seller are located respectively in America and Japan, but the alleged breach occurred in Beijing), the initial issue to be resolved is to determine the applicable law governing the contract which does not include a choice-of-law term.

[较好]

The issue in this case is what applicable law will govern a contract including no choice-of-law term, if the cause of action arose in a third state. In this case, the suit was brought in Beijing of China. The buyer and seller are located respectively in America and Japan, but the alleged breach occurred in Beijing.

[参考译文] 由于目前的诉讼发生在北京(买方与卖方所在地分别位于美国和日本,但违约的诉因发生在北京),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双方在合同中没能指定所适用的法律时,应援引何种准据法。

语病: 句子不完整

遗漏了从句的必要成分

[错误例句] The procedures established by the legislature for perfecting a petition for a writ of mandamus were in compliance with constitutional spirit. Providing Mr. Wang with a practical and equitable opportunity to a fair trial.

[正确] The procedures established by the legislature for perfecting a petition for a writ of mandamus were in compliance with constitutional spirit. The procedures provided Mr. wang with a practical and equitable opportunity to a fair trial.

[参考译文] 立法机关制定的申请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发出强制纠正令的程序是符合宪法精神的。这些程序赋予王先生一次获得公正审判的现实的衡平救济机会。

能用主动就不用被动

在法律英语中,如果能用动词主动语态,就不要用被动语态。主动语态能使句子更简洁明了。请看例句对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