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父亲节 > 列表页

简单的父亲节绘画作品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7  分类: 父亲节 手机版

篇一:我最喜爱的美术作品——《父亲》

我最喜欢的美术作品

——《父亲》

一学期的美术鉴赏课程接近尾声了,美术鉴赏这门选修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没上这门课之前,我对艺术这一块一无所知,看见一幅画或者好的作品,只能凭借自己对它的印象去评价,感觉好的就是好的,差的就是差的,当要问为什么的时候,自己也说不出来。现在我除了会从一些角度去评价作品之外,还知道了一很多中外著名的画家、大师等,虽然对他们了解不是很详细,但至少不再是一个艺术文盲了。在欣赏的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罗中立先生的《父亲》。

这幅画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放大表现老农的《父亲》成为了中国当代人像油画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罗中立(当时还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学生)也由此被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

这幅油画就给我的感觉就如一张自拍,来自一位老黄牛式中国父亲。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苍老的面容里沉淀着生活的世事变化和风风雨雨,每一个皱纹里都埋藏着一个黄土地上的故事。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像是在缅怀过去,又像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被封干许久,仅剩下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酸、甜、苦、辣,犹如犁耙一般布满老茧的大手捧着一个破旧的粗瓷碗在喝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

稀疏的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剧的烙印,还有他头上那不易被发现的圆珠笔,让我感到心酸,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对未来,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期望。

这是中国普遍的一个农民形象。他既是农民又是父亲,父亲为了儿女的奔波是耕作是一种血泪的劳作,让我深深感动,看到他我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我对"父亲"一词总是怀有深深的崇敬,不愿轻易说出口。那会被人看起来很矫情。这个在很多世纪的代词,在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里,被“爸爸”取代了。“爸爸”称呼起来有些甜腻,带着一种热乎劲儿。而“父亲”一声呼唤,使感情有些内涵而饱满,充满了尊严和敬意,带着仰望的一点点距离。然而我每次还是会喊爸爸,每次回想爸爸所走过的日子,心里便不由得深切回响两个字:父亲。心里的那种感觉,是一种敬意,更是一种感恩。

看着这幅巨大的肖像画,我注视画中的这位农民父亲,日光强烈照射下的脸都能反射出光来,我愈发觉得这张脸像一张明镜,照映着我们的心,明镜中仍有深深的裂痕,那是春下秋冬的风雨无阻,那是冷暖不知的岁月旅途。我似乎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烟叶味,感到他的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们思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

是的,这是父亲,农民父亲!指甲里还存有脚下的泥土,眉梢上还挂有灰色的汗珠,碗中有水已经发黄却泛起金光,笑得不知所措甚至有些麻木,就这样,感动得我们一塌糊涂。

篇二:父亲-美术作品赏析

名画《父亲》及广告作品评析

名画《父亲》

重庆洋人街:罗中立《父亲》上街头广告牌

油画《父亲》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作者罗中立当时还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学生。10年的农村生活,带给作者种种震动和感慨,甚至同情、怜悯??在这种复杂情绪的强烈冲击下,油画《父亲》就“出世”了!

在我看来,这幅油画比一张照片更要写实。然而在那个年代,这幅画的超级写实手法,不可避免要受到非议。有些批评家说,《父亲》“污蔑了中国农民的形象”,“没有反映解放后中国农民的新变化”。于是,油画《父亲》在最后定稿时,就有了一处细节的修改。这就

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在父亲的左耳上,夹了一支圆珠笔。据说,这样就体现了解放后的农民已经是有文化的农民了,但这些并不影响《父亲》的整体艺术感以及它的艺术价值。

我们见到的是父亲被太阳灼伤成咖啡色的皮肤,那深深的皱纹正是生活刻下的轨迹。一双布满灰尘的变形的手,指甲里还填满了泥土。似乎看见父亲用这双手握住镰刀锄头,将汗水一滴滴洒在黄土地上。这幅画作重要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罗中立对父亲脸部光照的安排:一缕阳光斜斜地射来,在父亲脸上留下一些明暗变化,更显出他饱经沧桑的面容;眼部因光线较暗而笼罩在阴影里,自然给人一种目光深邃的感觉。那双眼睛我们并不能看清,正因为这样,才比让人物整个地暴露于阳光下看,更使我们看到其内心隐藏的情感。

每次看到《父亲》,我都会被他深深打动。品读出作者对“父亲”整体形象的无比深情,对“粒粒皆辛苦”的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同情、甚至感激,更多的是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那种慈祥、宁静、幸福的神态充满了无言的人性关怀。好像他是我们的爷爷,是我们的亲人??

前不久,在重庆洋人街上:高大的《父亲》上了街头广告牌,引起了很多的关注。大家对此意见不一,有的认为肆意将艺术作品包装成广告是一种侵犯版权的行为,有的则认为这样为社会创造了有利价值是可取的。我作为社会小小的一份子,还是赞同此类公益广告的。《父亲》的公益广告,一方面宣传了孝道,《父亲》全是沟壑纵横的树皮般的脸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与深思,"子欲孝而亲不在,亲不再是孝子的无奈" 一种无法言语的疼痛示意我们更多的关心父母,平时应多花点时间来陪伴我们的父母。另一方面还能让多年没见这幅画的人想起这幅画,想起了罗中立老师,想起《父亲》的艺术魅力。

名人名画作为艺术品,赋予了深厚的文化价值,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很多广告商将名画胡乱改造,只为吸引人们的眼球,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亵渎了名画的艺术价值。但反之,一个好的名人名画如果能被巧妙地使用来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不仅是对社会大众、社会,甚至国家都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这或许就是艺术珍贵的附加价值。

篇三:美术作品鉴赏《父亲》赏析

这幅作品是作者罗中立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时,为了参加1980年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时画的。当时罗中立等人为政治服务,为要生活,深入火热的工农兵群众当中去教学而到了大巴山,而《父亲》并是以当时罗中立的房东老大爷邓开选为原型的,为了画此画他曾四次来到大巴山寻找灵感,并经过长达半年之久的修改后终成此画。此画原名叫《我的父亲》,在参加评比时才改为《父亲》的。

初次接触到这幅画是在初中的语文书上,刚看到它时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当时并不是因为画的色彩、或者老人耳朵上的圆珠笔,而是因为他正是爷爷那代人的洗照。我爷爷因为常年劳动,皮肤、指甲中的污垢和画中的大爷差不多!随着对美术的了解,此画的色彩对比,老人那深陷的皱纹、指甲中的污垢、凹陷而深邃的眼神以及那只具有时代象征的圆珠笔都深深的吸引了我,以致我至今都对《父亲》这幅画爱得入迷、爱得深沉。

机械学院 机制XXX班 XXX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