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父亲节 > 列表页

父亲节连环画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6  分类: 父亲节 手机版

篇一:童年的连环画

童年的连环画

现在的孩子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连环画了,只知道卡通画和漫画。那是七八十年代的事,连环画的封面只有现在学生课本的一半大小,每一页的上面是图画,下面是两行文字,图文并茂,读起来津津有味,那是我少年时的最爱。可一想到这连环画,就会勾起我对父亲的思念,一段酸涩的,难以忘怀的情结。

打开尘封的记忆,父亲的形象是那样的清晰,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微胖的身材,带着一顶蓝色的有帽舌的帽子,穿着一件蓝色制服,帽子上,身上,就连胡子上都沾满了白色的粉尘。他的工作就是在自家的作坊里伴着机器的嘈杂声打面粉,并加工面条。我那里十来岁,就是父亲的好帮手。

家里主要靠打面粉,加工面条维持生计,每逢三六九墟日,特别忙。我放学回来就到铺子里帮忙,帮着称麦子、算数、收钱,可以称得上“小掌柜”了。父亲只读过小学三年级,字认得不多,可口算很好。夜里有空时陪着我做作业,经常语重心长地说:“学习要用功啊!长大后考出去,就是扫厕所也好。”因爷爷是地主,父亲饱受欺凌,他希望我长大有出息,飞出去,离开那个受苦受难的地方。那里我似懂非懂地望着满脸严峻的父亲。

父亲很关心我的学习。他不允许我把精力放在玩耍上,那里的连环画自然被父亲列为“禁书”。我爱看连环画,很痴迷,《三国演义》、《西游记》??让我流连忘“饭”,如痴如醉。那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丰富,汽车站里经常有人用连环画摆地摊,看一本连环画2分钱。我一有钱就是不吃也要去看书。当书店里的新书上架时,我就实在按奈不住了,买书的人很多,卖完了就没有了,我于是就在铺子里偷钱买书,有一次竟被父亲发现,被狠狠地打了一顿。 “你读的是什么书?”父亲脸色铁青,声音像打雷一样。 “望你成龙,你偏要成条狗婆龙!”他用竹鞭狠狠地打在我的手

上、腿上,痛得我在地上打滚。我哭喊着:“我听话了,我不敢了??”

然后父亲从楼上搜出我的连环画大概有三四十本,放到火塘的三角铁架上,一股火化为灰烬。

“别读书了!”又打开我的书包,把那塑料笔盒重重地拍在桌子上,拍得粉碎,作业本、课本都被他撕破了。

我跪在地上,不停地啜泣着,脑子里一片空白。曾经那么关心我,爱我的父亲竟如此发火。我害怕极了,我错了,我更不应该去拿钱箱里的钱去买书??

母亲回来了!劝住了父亲:“你把他的课本都撕了,明天还怎么读书?他还小??”

又过了许久,父亲才平静下来,他蹲下腰,收拾起地上的书本,有一本《小学古诗注释》已经撕成两半,他默默地用他那双粗糙的手一页一页地用浆糊贴好,打上补丁,从此这本书中间厚,两边薄,它让我永远忘不了父亲的严厉和慈爱。

长大后,我渐渐地感受到父亲那份沉甸甸的爱,他激励我时刻集中精力,努力学习,力争上游,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现在,我还真想找本连环画看看,找回童年的乐趣,找回童年的酸涩,找回那份逝去的弥足珍贵的父爱。

2013-6-11

篇二:父亲手绘漫画记录女儿成长史引泪奔(组图)

父亲手绘漫画记录女儿成长史引泪奔(组图)

2013年08月06日11:27 重庆商报 微博我有话说

(1/4)父亲手绘漫画记录女儿成长史

“有人说,这辈子一定要有个女儿。从小留着长发,还有刘海??”近日,一组在网上流传的漫画,感动了众多网友:一位父亲用19幅漫画记录了女儿从出生到成为新娘的全过程——红色童鞋、齐眉刘海、公主裙??他用温馨的、唯美的画面,演绎了什么叫父爱如山!19幅漫画记录女儿成长史

昨日,记者在网上找到了这组漫画,共有19幅,画面分别描述了女儿从出生到结婚的过程。记者发现,这组漫画以一个父亲的身份,表达了自己当初想要生一个女儿的愿望。漫画还描述了这位父亲希望女儿有长发和刘海,春夏秋冬可以带她做不同的事、看不同的风景,上学了就给她梳各种小辫子,听她咿咿呀呀地念课文,也喜欢惹她生气,看她叉腰撇嘴。漫画的最后,小女孩已长大成人,并穿上了婚纱,和一个男生手牵手。搭配的文字则是:“后来她嫁人了,你哭成泪人儿”。

记者尝试联系漫画作者,但遗憾的是,因网络上的内容并未标明出处,截至发稿前,记者仍未联系上作者。

感动众多网友在网上疯传

“女儿太可爱了!我以后也想生个女儿!今后和女儿穿一样的衣服,留一样的发型,‘一家人出去肯定很拉风’。”昨日,网友“雪雪梨”在网上看了这组漫画后,忍不住转发并与自己的朋友分享。

“雪雪梨”告诉记者,她叫王雨宇,今年准备和老公要一个孩子。“之前一直在和老公讨论,究竟是儿子、女儿谁更可爱的问题,现在看完这组漫画,还是觉得女儿更可爱。”家住渝北区天江鼎城小区的陈贵智是一名3岁女孩的父亲,他看完这组漫画后,自己也红了眼眶。“这些画完全画出了每个爸爸的心声。”陈贵智告诉记者,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

想到她有一天会嫁人,虽然会很开心,却依然还是舍不得。

西南政法大学[微博]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胡晓表示,这组漫画用小清新的画风,打动了人内心深处的柔软。父爱本身是深沉的,不容易被人发掘的,但现在的爸爸们越来越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女儿的爱,比如给女儿拍照片、给女儿画画等。虽然方式不同,但爱是永恒的,也更容易引起网友们的共鸣,并唤起人们对父女之间相互关爱的种种温情。

网友声音

父爱引发网友泪奔

网友“枫华”:看了这组漫画,那泪啊,真是止不住地往下流。想起自己当年就是在父亲这样的呵护中成长,自己结婚时,父亲还哭了,当时不明白,现在都懂了!

网友“乌拉乌”:有道是:女儿是父亲最爱的“情人”。这组漫画,每一幅都可以诠释最深沉的父爱!

网友“睁眼不知”:看了漫画心都被融化了,好父亲!

网友“们梦”:太催泪了,回家就忍不住给了老爸一个吻!

网友“有夜夜夜夜”:父爱深沉,同样伟大,当女儿一天天长大,父亲一天天老去时,这份爱会显得愈加珍贵。(重庆商报 记者 蔡力 实习生 蒋叶梦 叶拯宇 梁修明)

篇三:罗中立油画作品《父亲》赏析

罗中立油画作品《父亲》赏析

油画《父亲》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正是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历史阶段。人们从革命与领袖的空洞口号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开始关怀底层民众的疾苦。罗中立深刻把握住了时代的脉络,通过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精细刻画了中国农民的内心世界:面对苦难的泰然与麻木。这是历史的悲剧更是人的悲剧。是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看到这样一幅画,上层社会的浮躁会渐趋平息;底层民众的热泪将夺眶而出。他是罗中立的父亲,更是全中国人的父亲。那千沟万壑的皱纹是民族悲情的历史写照;那擎起的粗瓷大碗,以及那碗中的黄泥水又在时刻警示着人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并不多,后世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进步,才能求得菲薄的生存。虽说当时的气氛已经相当轻松,但也难免受到政治的束缚。作家将一支笔极不协调的放在了父亲的耳朵上,虽是无奈之举,但无异于佛头着粪,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整幅画面以老人的面部为核心,形成三角构图,使画面稳固而突出,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心灵震慑。从着色角度来讲,整幅图画以冷色调为主要色彩,黑褐色的皮肤,黄色的背景。黄色是北方农村的主色调,是黄土的颜色,更是中华民族的肤色。同时他也暗示出了农民本初的肤色。如果说黄色是起源,那么黑褐色就是现状——生活的种种压迫与苦难,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活生生的将农民的金色皮肤熬煎成了黑褐色。通过这种对比,更加深刻的刻画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父亲》是美术学的父亲,也是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父亲。。《父亲》象一座丰碑,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名作欣赏:罗中立《父亲》背后的故事

昨天和前天,中央电视台连续两天播出《一路走来的父亲》,揭秘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创作《父亲》的故事——二十年前一幅名为《父亲》的油画感动了整个中国,今天再看这幅画的背后,原来还经历许多不为人知的坎坷——与其说罗中立创作了《父亲》,还不如说是那个年代选择了父亲。

含辛茹苦的父亲一路走来,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见证了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他养育了罗中立,养育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今天,当我们再次面对曾经打动过无数人的《父亲》时,仍能领略一种逼人的烧灼感。“农民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主体,他们的命运实际上是这个

民族和这个国家的命运。”罗中立说。《父亲》原型是大巴山一老农民罗中立出生于重庆市一个工人家庭,他承袭了父亲在美术方面的爱好。196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在附中二年级时,他来到离家200多公里远的四川达县。罗中立说:“我们学校那个时候因为整个教学的方针就是为政治服务,为要生活,深入火热的工农兵群众当中去教学,学校在大巴山新村小学。”他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热情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将罗中立等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们围在新村小学的空场里,村长喊着学生的名字,喊到一个就被一户村民领走。

罗中立那天被一个叫邓开选的老人领到了他家的土屋里,罗中立觉得那天的蛙鸣特别响,星星特别亮。后来和邓大爷一家的关系也处得非常好。那时没有电视等任何消遣方式,一到天黑,罗中立的课上完了,会也开完了,回去就是上床睡觉,睡前就跟老头聊天,老头一边聊他的一些过去,一边抽烟。那个老头习惯抽长的旱烟,罗中立坐在这头给他点烟,“他在那头吸烟,那个烟味让我到现在都闻不了烟味。我一直不吸烟,但是那个时候都非常喜欢,都闻惯了。”罗中立说。在一个十分陌生的环境里,罗中立很快与自己的房东大爷搞好了关系,夜里就和老人睡在一个床上,邓开选老人也就是后来油画《父亲》的创作原型。再到大巴山离《父亲》越来越近擅长用毛笔画连环画的罗中立确实有着同学羡慕的技术。

1968年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罗中立又选择去达县,在达州钢铁厂当了一名钳工,后成为厂里专门画批判专栏的宣传干事,画过不少连环画,还为厂子里的宣传栏画过主席像。罗中立说:“那是一些很大的墙面的主席像,《毛主席去安源》啊,还有一些大的头像。”1977年9月,国家恢复高考。罗中立报考了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说:“我是一心想着考国画的心思过来的,但那一年刚好不考国画,没有国画招生,只有油画、版画、雕塑,我想以前画那个粉画,跟油画差不多,我就选了油画,反正四年下来,我还是干我的国画。”他只能躲在宿舍里画连环画,四年下来画了300多幅。难道罗中立真的就要在连环画中找到成就感吗,他离自己第一幅《父亲》有多远?这时,又一个机会出现了。

到了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始研究生考试,罗中立就报考了国画研究生。专业考试排名第一,但他却没有考上,原因是他的古典文学不及格。国画系教授还说,幸好罗中立的古典文学不及格,不然就不会有后来的《父亲》了。没有考取研究生的罗中立只好回来继续画油画。这时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的消息传来,罗中立决定为自己的油画生涯作最后一搏,他又一次到大巴山寻找创作灵感,这时的他离《父亲》这件作品又近了。三到大巴山终于画出《我的父亲》在四川美术学院第二年,快到农历大年三十时,罗中立在路边公共厕所看到一个收粪的农民,这个场面触动了罗中立。“看到他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而且外面的天气阴雨绵绵,非常湿、非常冷,当时我看他还是很麻木的,完全不知道已经是大年三十这样一个感觉,所以当时一下子很震动,然后回去马上画了很多关于收粪农民这样一个场面。”他认为是又脏又臭的农民支撑着国家,农民才是支撑国家和民族的真正脊梁。

当时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通知下来了。罗中立准备用《收粪的老人》创作一幅作品,他对朋友说要画一张大的大头像,原话是“像毛主席像一样大的画”。说完后就大跳,又跳又舞很兴奋。正式创作以前,罗中立又回了一次大巴山,他把邓开选老人所有的照片能找的都找了出来,能画的都画了出来,然后把这些综合出来构成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期间差不多半年时间里,一稿一稿地变化着。等他从大巴山回到学校,画的题目也从《收粪的农民》变成了《我的父亲》。1980年夏天的四川美院,同学们都在为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作准备,学院也非常支持,改变了以前过点熄灯的做法,宿舍的灯整夜不熄。加支圆珠笔表明是新社会的父亲当时有人看了《我的父亲》说,你这个是旧社会新社会,你这么搞也看不出来。于是提议加一支圆珠笔,这个圆珠笔放在耳朵上头。只有解放以后才有圆珠笔,旧社会解放前是没有圆珠笔。罗中立说:“加一个圆珠笔的话,就表示他是一个新社会有文化的一个农民,就不像现在苦巴巴看到一个旧社会的老头。我很快把这个圆珠笔画上去。

为了缩小这个圆珠笔视觉上的强度,所以我把透视画得特别大,基本上是正面透视的一支用竹杆套的那种带圆芯的笔,那个时代很常用的一个圆珠笔的形象。”罗中立加上的这支圆珠笔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几乎不容易发现,可是就是这小小的一笔改动就决定了父亲这一

具有历史性的作品和罗中立的未来命运。农民形象的草图几经变化变成了一幅巨形图像,这件作品在最后时间终于通过了当时的四川省美协的审查,同意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取掉两个字引发对《父亲》的争论作品送到了北京,罗中立的心提到了更高。“各方面的一些压力,一些估计,对它都觉得挺悬。”罗中立说。1980年12月,参展作品全部到达北京中国美术馆。《我的父亲》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评委的目光。

这是中国油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头像。看着眼前满是皱纹苍老的面孔,几乎所有的评委都被深深的的打动了。据说,这一天评委们在画像前站了很久,细细品味着画像的每一个细节。就在这时,评委吴冠中认为,作品表现的人物完全是我们上一代的父亲形象的一个概括,用“我的”太小了,应该把“我的”拿掉,就留“父亲”,就代表父亲那一代。尽管吴冠中的建议只是去掉了两个字,但这恰恰引发了新的争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者被定义为国家的主人,在几乎所有文艺作品中,他们都被描绘成积极、乐观、高大的正面形象,脸上更是洋溢着当家做主人的幸福微笑,像《父亲》这样一个(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父亲节连环画)忍辱负重甚至是苦命的形象,能代表新中国的农民吗?观众来投票《父亲》一举夺金奖1980年12月20日,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终于在中国美术馆拉开了序幕,参展作品543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罗中立的《父亲》再次成为观众瞩目的对象。由于评委们一开始就对参展作品存在不同的意见,所以如何给出每一件作品的公正评价也就成了难题。最后评委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评判权交给观众,让他们来给作品打分投票。如此重要的全国性展览让观众来打分还是第一次,观众们会选择哪一幅画呢?当青年美展在北京广受关注的时候,罗中立正在达县陪伴着即将临产的妻子。

一天早晨,广播里突然传来了令他难以置信的消息:罗中立的《父亲》获得当时标志中国美术界的最高荣誉——金奖。热情的观众给他的作品投了800多票,比第二名作品高出了700多票。一时间,关于《父亲》的美誉之词不胫而走。但是,更让他惊讶的还在后面,获奖之后,一场围绕《父亲》的更大争论正在悄悄酝酿,而且批评的矛头竟然又一次不可思

议的指向了父亲耳朵上的圆珠笔。很多人认为圆珠笔多余,也有的认为这支圆珠笔加得好。1981年的6月,关于圆珠笔的争议仍然没有结论。

这一年,罗中立作为参加青年美展的优秀艺术家受邀赴北京参加艺术研讨会。这是罗中立第一次以艺术家的身份有机会向专家和老师们解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在研讨会上,罗中立终于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根据中央电视台10月16日和17日播出节目《一路走来的父亲》整理,有删节)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