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汇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工作汇报 > 列表页

底线民生工作汇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02  分类: 工作汇报 手机版

篇一:贯彻民生工作思路深化民生领域改革

贯彻民生工作思路深化民生领域改革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思路,是在深刻总结我国民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对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体现了对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深刻把握,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民生领域各项改革作出新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民生工作思路,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守住底线的基础是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

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思想和关于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牢牢守住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这一底线,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健全困难群众基本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健全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困难群众和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对有特殊困难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行全程就业服务,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重点针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和破产企业失业职工等,通过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开展就业援助行动,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确保各项基本社会保障待遇及时足额兑现。构建完备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待遇依规及时支付。解决好转制企业职工安置和结构调整中产生的部分群众生活困难问题,切实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基金运行质量和监管水平,确保基金完整安全。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工作,加强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工作,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加快推进和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坚持低水平起步,合理确定筹资水平、待遇支付、合规范围等政策,建立和完善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努力减轻老百姓大病就医的负担,基本消除在基本保障范围内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的现象。

稳妥慎重做好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作。以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为底线,兼顾企业的人工成本承受能力,把握好调整幅度和节奏,研究探索科学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和调整机制。

切实解决好因拖欠工资等事件引发的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加大劳动保障领域突出违法问题的整治,深入开展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实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健全治理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突出重点的关键是解决好就业这个重大民生问题

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做好民生工作的着力点。习近平同志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把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抓好政策落实。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经济发展速度时,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的需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稳定制造业就业比重、发展新兴产业和民营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和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健全促进就业公平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反对就业歧视的法规政策,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的歧视、限制以及欺诈等行为。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在公务员考录方面,坚持实行“凡进必考”、公平竞争机制;在事业单位招聘方面,完善和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规定,严厉惩处违规违纪行为;在国有企业招聘人员方面,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探索建立国有单位招聘信息统一公开发布制度。

创新扶持创业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为创业者提供场地便利、创业孵化和跟踪服务,增强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的创业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

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均等化的就业创业服务。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全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机制和市场监管体制。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进一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机制,使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就业技能培训,使每个企业职工都能得到技能提升培训,使每个创业者都能参加创业培训。健全政府职业培训补贴制度,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政府补贴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增强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在东部7省市开展失业保险改革试点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合理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在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更好地发挥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作用。

完善制度的核心是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民生事业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

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破除养老保险“双轨制”,同时建立体现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职业年金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制度上的公平和公共资源上的共享。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加快建立健全保证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明确政府所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更好发挥公共财政在民生保障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在确保当期养老金发放和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保基金的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健全基金监管体制,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使用。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办法,逐步完善职工退休年龄政策。加强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优化经办服务流程,实现精确管理和便捷服务。

加快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把着力点逐步转向城乡统筹,推进城乡制度整合和待遇衔接。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更加公平有效地解决住房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积极发展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实施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社会保险和关乎民生的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特殊群体的服务保障制度,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健全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等。

引导舆论的重点是引导群众形成合理预期

引导广大群众形成合理预期,是营造保障和改善民生良好社会氛围的基本要求。必须妥善处理理想和现实、需要和可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吸取一些国家“福利病”的教训,在发展的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广大群众进一步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人们真正认识到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自身奋斗的目标。

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比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特别是在工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上,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让城乡居民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又引导社会各方面形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合理预期。

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合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等标准,科学把握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鼓励就业,避免因政策标准设定不科学而影响群众求职就业、参与劳动的积极性,防止形成“养懒汉”

的制度导向。合理规范、科学调整基本养老金水平,鼓励和引导群众通过多工作、长缴费获得更高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形成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激励机制。

坚持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任何一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都要按照科学严谨、公开透明的程序,深入细致开展研究论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更好体现群众意愿。应建立健全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和决策跟踪反馈机制,充分考虑决策可能面临的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收集社会评价,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和完善。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民生领域的改革发展关系利益格局调整,涉及各个群体和社会各个方面,每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与实施都必须加强政策解读宣传,正确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把政策讲透彻,把思路举措讲清楚,把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争取社会和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为推动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篇二:守规矩讲执行促发展惠民生心得体会7篇

心得体会一

5月22日下午,局机关召开了“守规矩、讲执行、促发展、惠民生”主题活动动员会,通过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一、规矩意识是底线思维,是敬畏之心。自觉守好规矩,不仅要将规矩意识内化于心,也要把“守规矩”变成为人、处事、从政的自觉行为习惯,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严格按照“三严三实”标准要求自己,把规矩意识铭刻在心,把改革重担扛在肩上,把群众企盼挂在心中,勤政廉政、干事干净,自觉维护党和人民利益,促进党的事业发展,做守规矩、讲担当、能干事的好干部。

二、执行力简要来说就是领导干部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就是把握规律、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就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狠抓落实、坚决完成任务的能力。

增强执行力,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树立牢固的执行观念。观念决定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观念是行动的基础与核心,有好的观念才会有好的执行。二是提高自身的执行素质。三是应掌握科学的执行方法。执行是方法的表现,方法是执行的载体和手段;执行只有依靠方法才能实现,方法只有通过执行才起作用。四是保持坚韧的执行精神。五是建立科学的执行制度。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要有效地执行,还必须在组织内部建立起有效保障执行的制度和机制。合理的制度能提高执行的力度。可以通过健全制度来打破“人管人”的旧框架,实行“制度管人”的理想方式。

三、转作风,促发展。作为一名档案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要克服华而不实、漂浮虚荣的工作作风。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机关是为人民办事的机关,所以能否形成一个好的工作作风,关系到党的形象。转变工作作风,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建立机关工作作风的新风尚。

四、“惠民生”是关键。发展经济的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国之兴以厚民生为本”,惠民生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途径。只有着力做好“惠民生”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各项事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最后,“聚民心”是根本。党心民心失之易,聚之难。老百姓通常不仅是看我们说得怎么样,更主要得是看我们做得如何。如经常性的帮扶困难群众这件事,就是是聚民心、凝党心之举。类似这样的好事每出现一起,就能够凝聚一片党心民心,积聚更多的正能量。我想,通过此次活动,心想困难群众,热忱帮助困难群众,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尤其在群众最需要的关键时候送上帮助、送上关怀、送上政策等,将更加温暖人心,积聚正能量,让阵阵暖流温润整个社会。

心得体会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抓好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根据区委统一安排部署,我局扎实开展了“守规矩讲执行促发展惠民生”主题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章、法律法规、传统文化、先进典型等内容,通

过集中学习、讲党课、警示教育等形式,切实增强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提振了工作热情和干劲,现就学习活动浅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坚定了党性修养

党性修养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而学习则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这次主题活动,通过学习党章、法律法规,列举典型方面案例,使我进一步坚定了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

二、树牢了宗旨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应该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群众满不满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自身的问题改起,锐意进取,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努力做好人民的勤务兵。

三、强化了纪律意识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共产党员,遵守党的纪律是本分,遵守国家法律是义务。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要做到遵纪守法,一要加强学习,牢固纪律、规矩意识;二要身体力行,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制度的践行者和拥护者。

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使我进一步明白了“三严三实”的重大意义,树牢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自己遵纪守法,做“三严三实”的践行者。

心得体会三

近日,我局学习区委副书记、区长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召开了“守规矩、讲执行、促发展、惠民生”主题活动学习,文件、市委《市机关党员干部工作时间“十不准”规定》、《市机关党员干部生活时间“十不准”规定》。

通过系列专题学习,我提高了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开展专题教育和主题活动的重大意义。守规矩、讲执行是是强化预防腐败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四风治理的治本之策,提高竞争力,工作效能、推进守规矩、讲执行真正落到实处,方能进一步纯洁党的队伍,也才能进一步提高党员队伍素质。是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的重要保证。因此,战斗在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都要努力完成好党组织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并要在贯彻落实中,做到紧密联系本职工作的实际,坚持以务实的工作态度,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克服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坚决地、无条件地完成好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促发展、惠民生要有新的观念,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的思想观念必须跟上发展的步伐,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心。要有开拓创新的胆略,只有一鼓作气,开拓创新,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才能使发展的活力进一步迸发。始终为服务于群众,服务于我区大发展而不懈努力。

我通过专题学习对工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工作思路进一步清晰,工作重点进一步突出。我将继续努力,开拓进取,不断转变思想观念,立足于本职岗位,着力在服务于群众,以确保

“守规矩、讲执行、促发展、惠民生”主题活动取得实效。

心得体会四

5月22日下午,局机关召开了“守规矩、讲执行、促发展、惠民生”主题活动动员会,通过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一、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党的规矩,包括党章、党纪、国家法律和"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比之纪律,其涵盖的范围更广、要求更高。守纪律是底线,守规矩靠自觉。强调纪律和规矩,这是党中央对当前反腐败斗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的针对性回应,可谓切中时弊、抓住了根本,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

作为基层党员,一要在思想认识上更加深入学习理解党中央、国务院特别是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明确目标;二要在思想上时刻"拧紧螺丝、上紧发条",正人先正己,率先垂范,筑牢反腐的堤坝;三要头脑里时刻树立"守纪律讲规矩"的意识,在工作生活中时时用纪律规矩规范自己,并带动引领支部党员和科室工作人员不断强化守纪律讲规矩。

二、讲执行简要来说就是指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执行力既反映了组织的整体素质,也反映出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执行力的关键在于透过制度、体系、单位文化等规范及引导工作人员的行为。

增强执行力,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岗位职责激发执行力。为政之要,重在履职。二是学习思考提高执行力。三是真抓实干体现执行力。四是监督奖惩检验执行力。

三、要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学习,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如果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对领导干部来说,学习就是工作,就是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四、“惠民生”是关键。发展经济的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国之兴以厚民生为本”,惠民生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途径。只有着力做好“惠民生”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各项事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最后,“聚民心”是根本。党心民心失之易,聚之难。老百姓通常不仅是看我们说得怎么样,更主要得是看我们做得如何。如经常性的帮扶困难群众这件事,就是是聚民心、凝党心之举。类似这样的好事每出现一起,就能够凝聚一片党心民心,积聚更多的正能量。我想,通过此次活动,心想困难群众,热忱帮助困难群

众,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尤其在群众最需要的关键时候送上帮助、送上关怀、送上政策等,将更加温暖人心,积聚正能量,让阵阵暖流温润整个社会。

心得体会五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相关文件要求,5月22日,区档案局党支部书记、局长组织召开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大会,开展“守规矩、讲执行、促发展、惠民生”集中学习讨论活动。

会上,全局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和东明书记相关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了习总书记指出的“七个有之”“五个必须”和“三个不可低估”,东明书记指出的“十类问题现象”“十项规定”等重要论述。在讨论环节中,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守规矩、讲执行、促发展、惠民生”积极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当前全局党员干部职工中还存在“宗旨意识淡薄、理想信念不坚定、制度执行不严、随大流思想较重”等问题,通过反思式自查和互相点评等方式明确了将“加强理论学习、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强自身工作生活管理”等措施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

会后,回望这两年多的时间,可以说规矩意识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鲜明特点。而从习近平的讲话中可以看出,规矩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只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推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局面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严惩贪腐,竭力遏制“老虎式”腐败,高官反腐坚持下猛药、出重拳、用重典,让不敢腐败成为领导干部的普遍心理,让所有的党员干部都能守纪律、讲规矩,在“规矩”的“红线”面前恪尽职守,不容任性,不可逾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总书记旗帜鲜明地阐述了什么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我们党有哪些纪律和规矩、党员干部应该如何遵守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作表率。

习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与腐败势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正必压邪的坚定信念;是党员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重要思想武器。守纪律是底线,守规矩靠自觉。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以更强的党性意识、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要求自己,将守纪律、讲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们党在90多年的艰难求索中,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矩,无不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通过探索、试错和创新的结晶,无不是奋斗智慧、经验得失的积淀,有些规矩,还是付出惨重代价后痛定思痛总结形成的。无论是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岁月,还是激情澎湃的改革发展年代,党员是否讲纪律守规矩,直接关乎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品质,不仅在于始终和人民在一起,还在于始终以严明的组织纪律做坚强保证,确保我们党不变质不走偏。无论是党章这个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总规矩,还是政治纪律这个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无论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国法,还是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的党内规矩;无论是成文的刚性规矩,还是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自我约束规矩,都是管党治党的重要财富,都需要

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加强包括党章党纪、法律法规等在内的制度建设,增强制度执行力,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党的十八大通过新修订的党章不久,习总书记即要求全党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总书记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此后无论是到各地考察还是在中央主持会议,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守纪律讲规矩。总书记指出:“定了规矩就要照着办”“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对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加强民主集中制的教育培训,使大家熟悉民主集中制的规矩,懂得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让大家都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

领导干部守纪律、讲规矩,才能有权不“任性”,始终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领导干部唯有敬畏法纪,恪守“三严三实”,才能慎初、慎微、慎行,确保忠诚、干净、担当。 心得体会六

习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三严三实”的要求,具体内容是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而开展“守规矩讲执行促发展惠民生”主题活动正是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必要动作。

三严三实”是作风建设的标杆、领导干部的标尺,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以前扎紧制度藩篱、严格实行他律,到现在自我约束成为习惯、变成自律自觉。可以看出,作风建设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三严三实”让作风建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强调自律,更强调他律;强调制度约束,更强调价值引领,领导干部要主动加强自我修为,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积极的去追求修身的更高境界。

一、“三严三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严三实”是对新时期党的干部工作的深入总结,是对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各级干部以“三严三实”为指导,做好本职工作,才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也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三严三实”,才能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使自己有更大的舞台为民服务。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获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关于作风建设“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思想深入,内涵丰富,苦口婆心,对深化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规范党员干部言行,凝聚党心民心,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也是给广大党员干部上的一堂生动的党课。

二、把“三严三实”的要求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篇三:坚持两个优先推动湖北民生事业快速发展

坚持“两个优先” 推动湖北民生事业快速发展

课题组

2012年第11期 ——社会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安康和社会和谐稳定,也是我们搞改革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省第十次党代会指出:必须坚持把抓发展与惠民生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民生为纲统筹各项工作。清醒认识我省民生领域发展实际,从而找准方向,把握重点,进一步推动我省民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是摆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长期重大任务。

一、坚持“一分为二”,清醒认识我省民生工作现状

近些年来,湖北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民群众获得不少实惠,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全省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近几年,湖北在民生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2011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已经达到70.6%。一大批富民惠民工程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有较大缓解。城乡就业稳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明显,物价调控力度和水平得到加强,食品安全整顿成效明显。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农合”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工作如期完成,扶贫开发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大别山、武陵山“一红一绿”两个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湖北群星现象”享誉全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零的突破。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和改善,保持了总体和谐稳定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一,因发展不够导致在民生上的绝对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较大,民生建设缺乏有效推动力,同时,部分地区和单位对民生问题不够重视,没有理顺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之间的关系,没有真正确立“民生优先”的原则和理念。第二,部分地区进行民生建设的主观随意性较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法律法规不健全、体制机制不灵活,阻滞了全省民生事业发展。第三,省内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拉大,与此同时,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社会管理所面临的形势比以往更加复杂化。第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城镇居民就业不够充分,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此外,部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公共服务有待加强;防汛抗洪、治理血吸虫病、移民安置后扶、扶贫开发等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二、坚持“两个优先”,把握我省民生工作的重点

民生工作千头万绪,涉及诸多方面。今后一个时期内,我省在力争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应把握民生工作的重点,坚持“两个优先”:一是优先解决基础性民生问题,如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二是优先保障底线民生,如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标准等。只有坚持“两个优先”,才能使有限的民生投入产生边际递增的、最大化的综合效益,提升全省民生发展的整体水平。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湖北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取得不小成绩,但总体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2011年湖北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残疾人、低保对象、失地农民等特殊

人群的就业问题也面临诸多困难。

因此,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我省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要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努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300万的目标,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二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重要位置,推动大学生面向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三要改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四要开展职业培训,帮助“4050”人员、残疾人、低保对象、被征地农民等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五要完善创业激励政策,扶持发展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激发民间创业活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环节,更是坚持底线公平的必要举措。2011年湖北省最低工资标准按区域划分为三档,依次为1100元、900元、750元,虽然涨幅较大,但其实际效果受到物价上涨的限制,同时,第二、三档均低于同为中部省份的河南省(分别为950元和820元)。从全省经济发展状况、周边省市调整情况、物价水平等来看,我省最低工资标准应酌情逐步提高。

(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升物价调控水平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民生之源。2011年,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度增长率14.4%,达到18373元,低于全国21810元的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度增长率达18.3%,为6897元,低于全国6977元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2011年湖北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到5.8%,高于全国5.4%的平均水平。可见,虽然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有大幅增加,但是由于物价水平急剧上涨,实际增长幅度并不大。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收入分配水平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快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力争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使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尽快达到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控制绝对差额继续扩大;加强社会保障,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和困难家庭的收入。

此外,没有消费就没有民生。提高城乡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和消费水平,除了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之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物价过快上涨趋势,维持正常、稳定的市场秩序。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安全网络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当前,我省社会保障事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新阶段,但与此同时,我省社会保障领域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出来:社会保障安全网仍不够健全,社会基本保险覆盖面少,统筹层次低,社会保障功能比较弱小;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农村留守老弱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压力持续增大;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依然困难重重。

大力推进我省社会保障工作,必须以“积极而为,量力而行”为原则,从省情实际出发。一是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统筹解决城镇居民、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通过实行门诊统筹,将常见病、多发病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畴;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三是通过扩大社保基金筹资规模,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加强社保基金监管等多种途径,为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四是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提升社保统筹层次,积极探索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尽快实现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

(四)实施安居工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我省住房保障的覆盖率仍然比较低,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以及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

住房问题等仍然比较突出,农村危房改造仍然面临较多困难。

一方面,要做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工作。一是扩大保障范围。要从最低收入家庭向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扩面,从城镇家庭人均住房困难面积小于8平方米向逐步提高困难面积标准扩面,从县城以上城市向乡镇扩面。二是科学安排保障形式。针对不同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分别采用租赁补贴、实物配租和有限产权等方式;通过新建、配建、收购、改造、租赁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房源;坚持政府主导和用工单位负责相结合的建设方式。三是解决新就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住房问题,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

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危房改造。一是提升补助标准,彻底改造所有D级危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安全。二是强化管理监督,既要保证开工率和竣工率,更要确保住房质量安全。三是创新危房改造模式,坚持科学规划,突显特色,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善优化人居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一举多效”。

(五)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加强食品药品监管

2011年,全省各级财政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经费标准由人均15元提高到25元,涨幅为历年来最高。但是,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仍然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并且城乡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公平性漏洞。

在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核心,加速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一是健全医保体系,巩固医改成果,进一步提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医保补助标准和统筹层次;二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多元办医;三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做好招标采购工作;四是加大对乡镇卫生院、村级医务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支持力度,稳定和壮大基层医疗队伍,促进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全覆盖;五是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推广建设无公害卫生厕所,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六是继续深入实施“健康湖北”全民行动计划和血防整县推进工程。

食品药品安全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特殊方面,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继续坚持严格、严肃、严厉的“三严原则”,切实加大食品安全执法检查力度,健全和完善湖北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确保老百姓吃得放心、安心、顺心。

(六)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加强农村教育扶贫力度

湖北省贫困人口规模相对较大,2010年扶贫对象仍有590.96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14.6%。2012年3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最新贫困县名单中,我省有25个。同时,这些贫困县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恶劣,贫困程度深,因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生态环保等各方面的难题都非常突出。

因此,必须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既定方针,深入推进对武陵山、大别山、秦巴山和幕阜山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消除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区域“短板”,促进地区均衡发展。注重扶贫开发的“造血”功能,不仅要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更要培养其长期的自我发展能力。

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长远战略。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应该努力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对农村基础教育予以政策和财政倾斜,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和恢复部分乡村教学点,完善农村寄宿制中小学配套设施,探索师资补充新机制。

三、坚持“多管齐下”,积极拓展我省民生工作的新路径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湖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应该选择多样化的路径,坚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一)推动跨越发展,夯实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民生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壮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统筹推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等各项工作;坚持“一区一策”,深入推进“两圈一带”和“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加强“一红一绿”两个试验区建设,实施“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工程和荆州“壮腰工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处理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在全省范围内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以人为本,彰显民生理念。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视为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把发展社会事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人民生活质量作为第一质量,牢固树立“民生为天”的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和幸福指数;坚持执政为民,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为人民群众谋富裕安康为己任,创新工作载体,多办惠民利民的实事,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打造民生财政,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民生财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行政支出,集中资源办民生大事,把有限的财力优先用于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增加财政透明度,细化财政公开类目,强化人民群众监督;进行民生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确保财政支出效率;完善和规范省级财政分配制度,逐步推行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的转移支付模式;用好、用活、用足各项中央民生政策,结合湖北实际找好对接点,争取更大额度的中央资金支持,充实民生财政。

(四)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当注意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和创新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创新收入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全省居民收入与湖北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创新决策机制,扩大信息公开和决策透明度,广泛听取和采纳民意;完善选拔激励机制,把民生落实作为检验各级政府工作成效的“试金石”。特别是要创新融资及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民生事业。借鉴浙江、上海等省市“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与方法,积极探索我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

(五)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和谐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体格局,促进社会管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推广宜昌网格化(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底线民生工作汇报)管理经验,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加强社区建设,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和居民自助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支持其承担社会事务并转移部分政府职能;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格局,建立县级以下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健全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六)坚持因地制宜,突显地方特色。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突出特色和亮点。就支持方式而言,要在坚持全省统筹的基础上,区别对待各地市的民生需求和发展瓶颈,对武汉、襄阳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重点给予政策支持,而对黄冈、恩施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则要首先给予财政支持;就经济基础而言,各地要结合自身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支撑特色民生;就筹资渠道而言,要坚持城乡有别的原则,在民间资本充足和活跃的城市地区,鼓励和支持民生事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在尚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积极探索集体协作、邻里互助的民生保障模式;就保障重点而言,对于城市居民和失地农民,要首先确保充分就业和基本公共服务,而对于农村居民,要千方百计提高其收入水平。■

课题组成员:

周长城: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政协委员 杨增能:省社科联副主席

张 锋、张敏敏: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