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04  分类: 工作心得体会 手机版

篇一:悦读中医

悦读中医,书香杏林——首届中医药社杯悦读中医校园之星评选决赛圆满成功

10月31日晚7时,我校首届中医药社杯悦读中医校园之星决赛在医学楼202教室成功举行,本次比赛成功邀请了学生处处长王旭、副处长田文婧、中医临床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黄安、图文信息中心主任杨继红、副主任刘润兰担任评委。比赛吸引了众多中医爱好者前来观赛,现场气氛活跃。

在比赛开始之前,一段激情四射的热舞点燃了现场的气氛,接着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一号选手曾蓉以《临证专心于诊余静思》为题,坦然自若,向我们娓娓道来自己学中医的心得,又结合名医案例,思维清晰,条理分明。她用她的精彩演讲将观众引向奇妙的中医世界,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2号选手王振辰为观众浅析了中医学,从三方面切入讲述又根据自己一年来学习中悟出来的结论并结合生活得到老师及同学的赞许。3号选手刘晓哥结合幻灯片加入些许互动生动地谈论了她看《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的感悟。三位选手激烈竞争后,比赛进入了中场休息有奖竞猜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现场爆发出阵阵笑声缓解了紧张的氛围。

第二轮比赛紧随其后,4号选手王昕以《生化我精神之升华》为题,用自己的事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生化,逐渐激起观众学习生化兴趣。5号选手郑佳慧在悠扬的古乐声中开始了她的中医魂演说。她自信十足,慷慨激昂,结合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出中医是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一步步将比赛引向高潮。而6号选手牛文晶从九味羌活汤入手,分享了自己在读《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的体会,用学术性的语言征服了全场。

接着,杨继红老师总结了此次的比赛,她说她在本次比赛中感受到了同学们读书的快乐,因此大加赞许。杨老师还就现在的读书馆情况提倡同学们多读书多看书。最后进入了颁奖环节,1号曾蓉获得一等奖,5号选手获得二等奖,6号选手获得三等奖,而比赛也随之落幕。

此次比赛真正地做到了悦读,将中医学热情播撒到学校的角角落落。同学们的热情参与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对学习的执着,更显示了山西中医学院美好的明天

篇二:名医谈用方体会和诀窍

名医谈用方体会和诀窍--------袁家玑教授谈炙甘草汤的运用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是仲景《伤寒论》中的有名方剂。袁老从医50载,善用此方治疗不同原因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疗效很好,兹介绍如下。

袁老告诉我们,使用炙甘草汤,其要有二:

1.君炙甘草,用量宜重,以复血脉。炙甘草汤有通经脉、利血气、益气通阳,滋阴养血、阴阳并调、气血双补之功能,主治心之气阴两虚,尤以心气虚为主所导致的脉结代、心动悸。对于本方之主药,素有争议,如柯韵伯《伤寒附翼》日:“生地为君,麦冬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滋阴之一路也。”忽略了炙甘草通经复脉之主要作用。一般方书亦认为甘草生用甘平,清热解毒,炙用则甘温,补益脾气,润肺止咳,并作调和诸药之用,均不能阐明治疗脉结代、心动悸时炙甘草的主要作用。袁老认为,本方应以炙甘草为主药,故直接以“炙甘草汤”命名。根据《名医别录》炙甘草有“通经脉、利血气”的功能,《证类本草》亦记载《伤寒类要》治伤寒心悸、脉结代者,仅用“甘草2两,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足见重用炙甘草通经复脉之功效,方中再配伍益气通阳,滋阴养血之药,其通心阳复血脉之力更著。治疗脉结代、心动悸时,总少不了用炙甘草,且既为主药,用量宜偏重,,一般要在18克以上,量小了,复脉效果不好,有的病例用量达36克之多,配伍适当,临床尚未见浮肿之副作用。

2.重视辨证,灵活加减,切合病机。《伤寒论》182条日:“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条虽叙证简略,但主证主脉十分明确,是言不论外感疾病或内伤疾病,只有出现脉结代、心动悸的脉证,就应该首先考虑到用炙甘草汤以复其血脉。而造成脉结代、心动悸的原因很多,必须对其病因病机加以辨证分析,灵活加减,以切合病机变化,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炙甘草汤中以草、参、桂、姜益气通阳复脉,地、麦、胶、麻以滋阴养血宁心,如心气虚明显,可加重人参剂量,协同炙甘草为主药,还可加黄芪;如属气阴两虚,可提生地与炙甘草为主药;若阴虚明显,则用生地,麦冬、炙草为主药,去桂、姜;阳虚者,可加附片,提高参、桂之量与炙甘草共为主药,去地、麦、胶等阴柔之品,以温通心阳而复血脉;若心肾阳虚,出现厥脱,虽结代连连,脉微欲绝,则非炙甘草汤所宜,应急速回阳救逆,如四逆汤加参等。

在本方的运用中,辨证还应与辨病相结合,如冠心病心绞痛。时所出现的脉结代、心动悸,若属心之气阴两虚为本,痰瘀交阻为标,本虚而标实者,应虚实兼顾,本标兼调,调补心脾,通阳益气复脉以治本,宣痹化浊,活血通络定痛以治标,炙甘草汤可与瓜蒌薤白半夏汤、血府逐瘀汤合方加减。风心病引起的脉结心动悸,可用本方补气血,通阳复脉,并加祛风湿药物,如防己、秦艽、白术、泽泻、车前子之属。

本方加减应用时,炙甘草、人参不必改动,否则就越出了气阴两补的作用,只要辨证明确,加减得当,疗效是较好的。 1978年,袁老曾治一廖姓病例,男,46岁。自述心悸心慌而累,胸闷食少,倦怠眠差,口干心烦,脉弱欠均,时而增快,结代频多,舌质青紫,心电图检查有窦性心律不齐,室内差异性传导,室性期前收缩(插入性)。本例之脉结代、心动悸是由于心之气血两亏,痰瘀交阻所致,以益气养血,化痰通络,心脾两调为法,师炙甘草汤之义,用炙甘草24克,珍珠母30克(打),生地15克,茯苓30克,太子参15克,当归9克,麦冬18克,瓜蒌壳15克,潞党参15克,川芎9克,赤白芍各9克,郁金9克,丹参30克,鸡血藤18克,远志肉9克,玄参18克,大枣9枚,另三七粉早晚各吞服1克,在本方基础上,随症增损,病情渐至减轻,但有反复,坚持服用一年零一月,结代脉未再出现,诸证好转,后又将炙甘草降至15克,

续服5月,以巩固疗效。至今六年多,患者多次出差,外出学习,均未复发。本例炙甘草用至24克,以通经复脉,再配合益气养血宁心,活血化痰通络之品,长服而有效。一般脉结代,心动悸之证,常有反复,运用炙甘草汤治疗时,宜常服久服,才能巩固疗效。

注:袁家玑贵阳中医学院 教授

汤一新主任中医师应用炙甘草汤经验

提 要:介绍国家级名中医汤一新主任中医师应用炙甘草汤经验。主要包括:1.炙甘草汤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2. 炙甘草汤的药量规范。3. 炙甘草汤的化裁应用。4.临床案例两则。

关键词:炙甘草汤 中医药治疗 名老中医经验

汤一新主任中医师是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国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乐山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他提出“疗效是检验医学医术的根本标准”行医理念,引起了关注和共鸣。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八大党代表,四川省政协委员。现介绍其运用炙甘草湯经验如下。

一 、用方知要

炙甘草汤是《伤寒论》名方,用于治疗“心动悸,脉结代”。汤师应用该方,要点有四:

1、谨守病机,施治有度。

炙甘草湯之功效在调理阴阳、气血双补。所适应之脉结代、心动悸乃阴阳两虚,心失所养。症见心脏跳动而形之于外。“动”者悸之甚也,其心慌、心跳较一般心悸更为严重。脉结代乃脉律不整而有歇止,止无定数为“结”,止有定数为“代”,一般均以“脉来迟缓”为特点之一,但“更来小数”并不乏见。《濒湖脉学》云“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代脉都因元气衰”。可见心动悸而脉结代,为脏气虚衰,正气亏损,运行无力,脉搏不续所致。故临床除主症主脉外,当有胸闷气少,头昏力乏,面色少华,舌质淡红或嫩红或暗红,舌苔薄白共同组成辩证要点。凡病机符合者,“效如桴鼓”绝非虚语;病症兼夹者,审慎加减而用之仍有良效;非阴阳两虚者,如舌红无苔之阴虚证,不得一成不变套用此方;实证如痰浊内阻、气滞血瘀、热毒侵心,或以实证为主者,虽心有动悸,脉见结代,亦不得施用此方。

2、谨宗方圆,药量规范。

用量准确乃此方取效之又一关键。临证当尽量遵循仲景制方之意,改动药味和比例不能随心所欲。炙甘草汤由炙甘草、生地、大枣、桂枝、人参、生姜、麦冬、阿胶、麻仁、清酒组成,方以炙甘草为主药,补中益气,通经脉,利气血。《本草汇言》曰:甘草“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虚劳内伤,??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又配人参、大枣,补气滋液,使气血生化有源,以复脉之本。配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养心血,滋心液,以充脉之体。更加桂枝振奋心阳,配生姜更能温通血脉。用清酒煎煮通阳以利血脉,使滋阴而无滞结之患。如此,辛温助阳之品与甘寒养阴之味相配,令阳生阴长,阴阳双补,滋阴养血,使心悸得安,病脉得复。方需重用炙甘草、生地、大枣。汤师常用量为:炙甘草25克,生地45克,大枣45克,桂枝6至10克,其他药物用量在10至15克之间。

3、谨察脉证,化裁御变。

世存经方不可动其药动其量之说,强调了经方法度之严谨和权威,但汤师认为那仅是针对方证切合者而言。他说:“仲景自序云: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已示意我等当领悟大

法有常有变,知随机应变者,方可为上工。”炙甘草汤病机在虚,但临床虚实相兼也多,治疗不可守株待兔,需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变通,以求更切疾病的变化,追求最佳的治疗效果。变化求效也有门道,其诀窍在于加减精当,万变不离仲景立意之根本。汤师常用应变规律如下:

(1) 心动过数加龙骨、莲子芯;心动过缓加附子、虫草。还可根据病证酌情选加当归、葶苈子、茵陈;

(2) 气短明显者加黄芪;心阳欲脱,证见汗出肢冷、脉微弱者,合参附汤并加龙骨、牡蛎;

(3)舌红少津阴虚热重者,加五味子、沙参、黄连,桂枝、生姜可减少用量但不可去之;

(4)心前区刺痛、舌紫或瘀点、脉涩挟血瘀者,选加三七、丹参、郁金、红花、桃仁;

(5)舌苔白滑而腻挟痰湿者,加栝楼或合轻剂温胆汤;

(6)水肿者,合五苓散、车前子;

(7)便溏者,轻麻仁用量并加茯苓、炒白术;

(8)外感病后低热绵缠余毒未清者,选加玄参、鳖甲、青蒿、银花藤。

此外,汤师认为:叶天士将炙甘草汤用于邪少虚多之温病、杂病、胎产等病,吴鞠通在炙甘草汤基础上化裁为加减复脉汤,一、二、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使本方成为治疗温病后期的重要方剂,其创建和扩展,均有效法价值。

4、谨取众长。古今合参。

汤师认为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可作炙甘草汤临床运用之借鉴。例如,对心律不齐由冠心病所致者,宜增强化瘀之力;由风心病、肺心病所致者,宜增强开肺、利湿之力,病毒性心肌病所致者,宜增强清热解毒之力;伴心衰浮肿者,宜增入淡渗利水之品。另外在辨证施治基础上,选加含钾(如栀子、枸杞、马齿苋、桑椹)、硒(如大蒜、沙苑子、地龙)、镁(如丹参)、锌(如何首乌)、酮(如甘松)等元素的药物,有利于改善心肌代谢,稳定心电活动;选加丹参、桃仁、红花可改善心肌血氧供应,有利于心肌病灶的消退。

二 、验案例举

验案1:李某某,女,70岁,反复心悸、心跳间歇5年,多次因病重住院,西药治疗当初有效,但疗效日减,半年来很难见效。患者心悸动不安,焦虑甚重,于2003年4月6日来诊。症见:心悸心慌,胸闷,头昏,气短乏力,腿膝酸软,睡眠不佳,舌暗红苔薄白,脉结沉细数。西医诊断:冠心病,频繁性早搏二联律。证属心阴阳两虚,心失所养,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方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25克,生地45克,大枣45克,红参10克,桂枝6克,阿胶10克(烊化),麦冬15克,麻仁10克,丹参15克,生姜三片,醪糟酒为引。水煎温服。药进五剂,诸症悉减,脉转微数,继以上方加减治疗月余而愈,随访两年来未见复发,身体健康。

按语:患者反复心悸5年并日趋加重,以心悸动不安和脉结代并见为症状特点,心阳不振,心血不足为其主要病机,证属阴阳两虚,心失所养,故以炙甘草汤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治之。病久多瘀,又舌见暗红,乃加丹参促进活血之力。药证相合,疗效显捷,足证“中医不能解决频繁性早搏”之说,是脱离临床实践的臆想。

验案2:张某,女,80岁,2003年5月初诊。高血压病史十五年,常交替服用若干降压药。近期血压时有升高,波动于180mmHg~150 mmHg/105mmHg~85mmHg之间,伴见心悸心慌,面色少华,耳鸣力乏,头晕腰酸。服西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结而细数,一息五至。心电图诊断:室性早搏。西医诊断:高血压、心律失常。中医辨证:阴阳两虚,正气亏损,心失所养。治以养心复脉。方用炙甘草汤加龙骨30克,莲子芯10克,五味子6克。日一剂,水煎温服。五剂后症状缓解减,继服五剂,精神好转,结脉消失,后继续守方调治而安。其后较少发病。2005年以八十二岁高龄只身境外旅游亦安然无恙。

按语:本例虽血压甚高,但“心动悸,脉结代”伴一派虚象。虚则补之,获效满意。可知坚持辨证论治,参考而不囿于西医病名之羁绊,乃是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永恒的课题。

崔应珉炙甘草汤临证经验

吾师崔应珉,出身中医世家,自幼随父习岐黄之道,业医三十余载,治病无数。余有幸侍诊多年,崔应珉教授经方运用灵活精当,效若桴鼓。炙甘草汤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现就其临证经验略述于此。

炙甘草汤气血阴阳俱补

查找方剂教材,炙甘草汤均列为补益剂,但有的载入补血剂中,有的纳入气血双补剂名下,其论亦仁者见仁,志者见其志。纵观全方由九味药组成:炙甘草12g,生姜9g,桂枝9g,人参6g,生地黄50g,阿胶6g,麦门冬10g,麻仁10g,大枣10枚。组方法度严谨,阴阳合和协调。方中炙甘草具有“通经脉,利血气”的功效,出任方中主药,故以之名方;辅以生地、阿胶养心血,麦冬滋心阴,麦冬与生地配伍补血之力更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应用生地和麦冬熬成膏后治疗血虚的记载;人参、大枣益心气,补心气而能补心阴;同时用麻仁润血脉,且麻仁与阿胶相伍,又增加了滋阴生血之力,合主药以益心气而养心血;佐以桂枝、生姜,性味辛温而温心阳通经脉;加白酒同煎,更增强通阳复脉之效;姜枣重用调和阴阳,使气血流通,脉始复常。该方的组方规律可分为阴、阳、气、血四组。其阴药为生地、阿胶、麦冬、麻仁;阳药为桂枝、生姜;气药为人参、大枣;血药为地黄、阿胶。全方配合,养心阴,通心阳,益心气,补心血。诚如王绵之所说:“它温阳而不燥,补气而不壅,滋阴补血而不腻,阴阳互相配合,气血互相配合,能够强心复脉,所以它是个气血阴阳俱补的方剂。”《千金方》因其治心脉失常,故又名“复脉汤”。

临证可据其气血阴阳偏颇而调适

清代喻嘉言谓此方为“治邪少虚多,脉结代之圣方”,这里的“邪少虚多”即指气(阳)阴(血)而言,亦即炙甘草汤所治疗的心律失常必须是虚损证候。崔应珉临证时遵其要旨,对风心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冠心病、肺心病、高心病等所致的心律失常、早搏、及其他室性早搏、房颤等疗效满意。要点是以虚为主,气虚血弱,心神失养,心动悸,脉象或结脉或促脉,甚或代脉,或参差不调,或细小虚数,舌苔薄,甚或无苔,舌质嫩,或淡嫩不泽,或瘀点,瘀斑,舌透紫气等证。若痰食阻滞、瘀血凝结、水气凌心、汗出阳虚之心动悸、脉结代,非此一方所能概治,故另有它方。临证时,必须充分注意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加以灵活运用。患者偏于心气不足,心悸气短,当以炙甘草为君,重用人参;若偏于阴血虚损,可以把地黄、麦冬重用;心阳不足者,桂枝、生姜重用。对温热病后期阴虚引起的心悸,当用吴鞠通加减复脉汤,减去方中温阳、助阳的药。因温病后期长时间高烧消耗了真阴,病变以阴虚、气虚为主;其后吴氏还拟订了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方皆出于仲景,但又有异于仲景,其匠心独运可见。由于本方益气养血,滋阴和阳,扶正祛邪,所以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脑震荡后遗症、肩周炎、复发性口疮、眼斜视等,其适应证广泛的原理是该方具备了阴阳调节的三个特征:即固本性、二相性和整体性,所以针对广泛,专一性小。

关于药量轻重问题

原方中炙甘草用量为四两(12g),确定了主药的位置,仲景方中甘草用至四两的还有甘草泻心汤,这里的甘草也是主药,《伤寒论》中凡是作为君药、主药的甘草的用量都大。这两个方中的甘草都是益气的功效。临床实践证明,大剂量比小剂量效果好。汪机临床运用炙甘草60g,

生姜45g,党参30g,生地60g,桂枝、阿胶各30g,麦冬45g,麻仁30g,大枣30枚。崔应珉用炙甘草一般为10~15g,亦常取效。

方中大枣用至30枚,居《伤寒论》、《金匮要略》诸方用大枣之冠。而本方中药味用量之中堪与比肩者,惟生地黄30g,大枣“补少气、少津液”(《神农本草经》),生地黄“主伤中,逐血痹”(《神农本草经》),“通血脉,利气力”(《名医别录》)。大枣、生地黄为辅助甘草“通经脉,利血气”。岳美中指出:“此方以胶、麦、麻、地、草、枣为补益营血,以参、枣、桂、酒为补益卫气,使阳行阴中,脉得以复,则已有领会。唯用阴药则大其量,而阳药用量反不及其半,这正是关键处。阴药非重量,则仓卒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须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挽之而激促之,才能上入于心,催动血行,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证止。”因此,他主张生地黄重用48g,加水酒浓煎,汁多气少,就可濡润血脉,滑利而不滞。另王笈等报道:本方生地黄、麦冬剂量较小时,对心脏血管的扩张有抑制作用,然而对期前收缩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和生地用量有关。对一般较轻的期前收缩,使用一般剂量或可有效,但对顽固而频繁的期前收缩效果较差,其原因是生地用量不足。当生地量增大到75~100g,对顽固而频繁的期前收缩患者用药10天后即可收效。

崔应珉在使用生地达30g左右时,每见腹泻之苦。嘱令生地先煎30分钟以上,再入它药或加入炒山楂30g同煎,可收脉律复整而不致泻之效。

注意水酒同煎法

《伤寒论》原方中载:“以清酒七升,水八升,水酒同煎,十五升而取三升,乃文火久煎,候其药力尽出,取浓汁原味之意。”而今以水煎而舍清酒,似嫌不合仲师原义,影响疗效的发挥。一是取清酒(亦可用黄酒)作为使药,能贯通百脉,流通气血,使经络流贯,引诸药更好的发挥作用。一是把酒作为一种较好的溶媒,在一定的温度下,使诸药中有效的成分尽可能溶解出来,至取得三升时,清酒已挥发将尽,可见酒对药物起一个溶媒作用。正如清代医家柯韵伯说:“地黄麦冬得酒良。”

麻仁、枣仁之争论

炙甘草汤中用麻仁,还是应为枣仁尚存争议。因为是治心动悸、脉结代的方剂,显然枣仁养心安神疗效显著。周凤梧将方中的麻仁常改为柏子仁或加酸枣仁,效果更好。心悸甚者,还可加入琥珀、朱砂(合为末冲服)等重镇安神药。关于改用枣仁和柏子仁,王绵之指出:“这里面就是个寒温的不同。枣仁清虚热,但是本身并不凉,这是因为可以补肝胆,所以可以清虚热。柏子仁是凉的,可以清心热。这里用枣仁可以补、可以润,还可以补脾养心。”崔应珉在临证时常常柏子仁与酸枣仁等量并用,采泻南补北之法,取水火共治之意,每获良效。

· 亥时——三焦经当令

· 朱良春的书房

· 亥时——三焦经当令

· 戌时——心包经当令

· 未时——小肠经当令

· 午时——心经当令

· 中药助神七航天员巡天

· 巳时——脾经当令

篇三:我读催化文献的方法和心得体会

我读催化文献的方法和心得体会

★ ★ ★ ★ ★ ★

hr5898(金币+5,VIP+0):写的很好,期待更多原创啊。^_^ 2-26 08:20

^_^@^_^(金币+1,VIP+0):还没细读,光看到你这么细心的编辑,忍不住再小表达一下谢意^_^ 2-26 08:53

先说几句:很久没有发过原创的帖子了,前段时间一直在准备一个大综述的读后感,无奈催化所涵盖的知识范围实在太大,一篇综述所引出的知识到现在还没有学完,正好^_^@^_^版发出了关于文献阅读的讨论贴,在那个帖子中占了沙发,却一直没有来得及编辑,愧对^_^@^_^版主啊,因此写了下面这些。老规矩,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借此机会要感谢zhenmafudan老师和zyhou老师,两位的帖子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感谢催化版的各位版主对催化版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正文:

我目前博一,也可以说是研三,自认为是一个非常注重文献阅读和体会的人,这种习惯源于当初研一在北京研究生院学习理论课程时一位老师对我文献阅读作业的表扬。可以说文献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具体的在此不表了,小木虫里多的是,我心中对文献阅读方式方法的理解是:见招拆招,但有一个大的原则:对于中文文献,在接触某一全新课题初期阅读5—10篇后就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外文文献上,除非遇到非常特殊的情况,如某一中文文献中的实验方法和催化体系、反应与自己做的完全相似。

以下内容都是从一个刚走上科研道路的学生的角度出发写的。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对同一篇文献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1、在上手一个新课题初期,我们需要了解这一课题的研究背景、目前进展、实验方法、热点难点等,这种情况下前言和实验部分,尤其是前

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

言能够提供给我们最多的信息;2、在对课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注意力会逐渐偏向讨论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核心,能够非常有效的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对自己的实验提出一些预期的结果;3、开始上手做实验,由于对设备仪器“脾气”的不了解,对文献的注意力又会重新偏向实验部分中比较细节的部分:别人的温度?空速? 床层的高度?等等与自己的实验条件做比较;4、实验步入正规,此时文献的阅读量已经有一点了,我在这个阶段已经阅读过大部分发表在主流杂志上(JC、AC、CL、小CC等)且与自己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章。5、实验深入阶段,此时有不少同学说自己现在已经很少看文献了,而我还在坚持,现在,我会关注主流催化杂志每一期的内容,从浏览标题开始,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和与自身课题相关的文章先看摘要,再从其中选出需要精读和略读的文章进行阅读。 那么如何判断一篇文章是否需要精读呢?

zhenmafudan老师的有一篇帖子中提到过:读文章一定要带着目的去读。我在拿到一篇文献时,首先会从标题来判断此文自己是否感兴趣?是否与自己的课题相关?如果是,相关性有多大?是新颖的催化体系还是新颖的技术方法?如果不是,我为什么要读?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就可以将文章分为精读和略读。

略读:“提纲挈领”,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百度知道)。首先看摘要,从中了解作者大概做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得到了什么结论,通过这些内容可以进一步判断这篇文章是否值得继续读下去,抑或是需要精读。接下来是结论和文中的图表,这些内容可以说是信息集中度最高的地方,在有一定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结合着结论看图表就可以大概推测到作者是如何从数据中得到自己的结论。这是最基本的略读,在略读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小的问题,如:1、文章的课题自己是否了解?如果否,那么一定要仔细看一下前言,这部分内容读起来相对轻松,甚至可以将其看作为练习英语阅读能力的

方法,同时,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一箭双雕;2、文章的实验方法,在上面所说的看摘要、图表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没有看实验部分的情况下不知道作者得出某些数据的方法,这时就应该返回头去看一下实验部分相关的内容,当然,也可以在看图表结论之前浏览一下实验部分每一段的主题句,大概了解一下。

对于略读的文章,我不会将其打印出来,一般也不会在本子上记录,而精读的文章则相反。在判定一篇文章需要精读后,通常我会按照文章中的顺序通读全文,一般读两遍:1、阅读电子版,用金山词霸查处文中陌生的单词,全面掌握文章内容;2、仔细阅读打印版,并在本子上做笔记,笔记的内容包括:文章标题、第一作者、发表信息(期刊、卷、页码)、摘要(自己进行精简,写明作者做了什么即可)、文章结论的全文翻译、要点(自己总结,主要写明文中比较新颖的实验手段、作者对实验现象的独到的见解等)。做笔记的过程会减慢文章阅读的速度,但对文章的理解会大大的加深,两年多的文献读下来,我深刻的体会到,文献读的快没有用,目前我坚持每个星期精读两篇文献,剩余的学习时间用于读一些理论书籍。虽然读的不多,但是这两篇一定要做到仔细,完全理解,然后再次基础上认真思考文献给自己带来的启发:包括自己能否利用文中的实验技术?文中作者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是否对解释自己的实验现象有帮助?为应对这两个问题,我准备了一个小的记事本,正面写“to be done”,后面写“sth useful”,分别记录自己对以上两个问题的理解和思考结果。在一些无聊的会议上,我会将这个本子和笔记本(不是电脑哈哈)带着,不但可以打发无聊的时间,还可以重温一下读过的文献。

每隔一段时间,我会将所有打印出来的文献分类整理,打孔后放进文件夹,同时通过web of knowledge网站将文章信息导入到endnote中以便查询,同时整理好电子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写出自己的经验,虽然文笔不好,旨在与大家分享,也为支持催化版,祝大家在科研中一帆风顺,厚积薄发!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