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故事大全 > 列表页

郑板桥与竹子的故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6  分类: 故事大全 手机版

篇一:365夜故事(一)_郑板桥画竹

有一次,李惮和郑板桥两人一起来到镇江。金山寺的大和尚听说李惮到了,就立即派小和尚送去一份金字请帖。

李惮接到请帖,望望坐在身旁的郑板桥,笑嘻嘻地说:“你光说你名气大,你看我一到镇江,人家就来请我了。怎么样,明天,你就看我一个人去吃素菜?”

郑板桥看李惮两眼笑成一条缝,非常得意,就脱口说道:“明天我也去!”

李惮说:“咦!人家请的是我,又没请你,你怎么去呢?”

郑板桥笑笑说:“我比你年轻。明天我装个书童,不就能一起去了吗?”

“嗯,好!这个办法不错!”李惮一听,高兴得连连点头,“郑板桥给我当书童,多抬高身价呀!”

第二天,李惮在前,打扮成书童的郑板桥在后,刚乘摆渡船过了江,就看见大和尚已在寺院的门前迎他们了。大和尚双手合十,陪着李惮进了方丈室,小和尚陪着扮“书童”的郑板桥。当即,茶啊,点心啊,全送上来了。李惮心里想,他找我没有别的事,总是想要些字啊画啊,便开口说:“当家的,你可准备点纸啊!”

“这个,小僧早已备好。”说着就把李惮引到客厅。门一开,只见桌上文房四宝:笔啊,墨啊,砚台啊,宣纸啊,摆得停停当当。

李惮再看看郑板桥,心里想,你还想吃素食呢?今天就拿你开个玩笑,叫你给我掌墨。便说:“书童掌墨!”郑板桥一听要他掌墨,心里来气啦!他想:我装一个书童嘛,不过是闹着玩玩的,你当真把我当书童使?他想不干,又不便开口,只好忍住不吱声,便托起了砚台。

李惮笑眯眯地把笔在砚台上蘸蘸舔舔,摆开架势,刚要下笔,只见砚台从郑板桥手中一滑,掉在宣纸的正中间。“咕溜溜”地直往纸角上滚??李惮一见,好端端的一张宣纸,从下端向上角染了墨黑墨黑的一道杠子。再加上砚台在上面颠啊颠的,这条墨杠儿,断断续续,真是“顶天立地”。李惮的脸气得像个紫茄子。他把笔一摔,对着郑板桥气呼呼地说:“你写吧!”

“我写?”郑板桥看看急得满脸通红的李惮,又看看宣纸,笑笑说:“我不写,我画!”

“你画?我看你画!”李惮心里想,“这张宣纸染上了墨,倒看你怎么画?”

这时,郑板桥毫不客气地拿起笔来,蘸了些墨,就在宣纸上涂了起来。大和尚急坏了,因为这张宣纸,是派人从安徽宣城定做来的大开张,如今让这小书童泼了一下子墨,怎么办?主人不画,书童充能手?他想上前阻挡,但看看李惮并不吱声,自己也不好发火。

这个“书童”着实有两下子呢!只见他三上两下,在断断续续的墨线上勾勾、划划、点点、戳戳。哎!“大黑杠子”竟变成了一丛墨竹,清秀挺拔,像真的一样亭亭玉立在眼前。大和尚不由得脱口说道:“妙哉!妙哉!好一幅竹!”只见“书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玉章,

在下款盖了一下,再望望鲜红的方印是“郑燮”两个字,大和尚呆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站在面前的竟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于是连忙双手合十,接二连三地直打招呼:“贫僧不知先生来访,望先生不要在意。”说着忙喊小和尚“泡茶”,一想不对,又加了一句“泡好茶!”

这时,郑板桥笑嘻嘻地望着李惮直眨眼睛,意思是,怎么样,你看大和尚请我了吧!李惮这才醒悟过来。原来,郑板桥是有意把砚台弄翻,他心里对郑板桥一百二十个敬佩!

接着,大和尚又请李惮题了字。据说,这幅画解放初期还保存在镇江金山寺呢。

篇二:郑板桥与竹子

郑板桥与竹子

2010年6月1日20:47新闻来源:西部在线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书、画俱佳。其书法峭劲挺拔、不拘横竖,结字错落疏宕,又如同奇崛嶙峋的岩石,被人称之为“乱石铺街”的“板桥体”;而我则认为其“乱亦有道,石坚有棱”,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郑板桥的画以兰、竹为主要题材,尤其擅长画竹,且多有题诗,常常通过竹诗、竹画的配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板桥爱竹。在他眼里,竹是绝佳的创作意象。竹的形象是正直、虚心、坚韧、挺拔,而且有气节之寓,因此,竹承载着板桥的思想,寄托着板桥的感情,是板桥最亲密的朋友。或者说,竹子就是他的生命。

郑板桥是乾隆元年进士,在山东范县和潍县任知县12年,清廉爱民,卓有政声。

他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的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中可以看出,他在睡梦中都关心着人民的疾苦,牵挂着百姓的冷暖。观其画与读其诗,一个亲民爱民、勤政廉政的清官形象已跃然纸上。

郑板桥虽一介书生,七品县官,但终生以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以儒家仁爱利民思想为自己的人生座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己任,始终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潍县做官期间,“以岁饥为民请赈”而触怒大吏,乞病而归。

从此,郑板桥回乡写诗作画,度过了他贫寒且有气节的一生。《竹石》诗就是其中的一首,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形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他一心为民、不计得失、甘守清贫、矢志不移的真实写照。

郑板桥在文学艺术上辛勤探索、锐意创新,其学问见识不落前人窠臼,诗词文章不用前人熟语,书法亦自成一体。其画竹,“胸无成竹”,信笔所至,浑然天成。“画工何事好离奇,一竿掀天去不知。若使循循墙下立,拂云擎日待何时。”这首《出纸一竿》诗,就是他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杰作。

郑板桥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其诗词文章甚至书画作品都是真情真性的自然流露,其中写给堂弟郑墨的十几封家书和《七歌》《乳母诗》《怀舍弟墨》等诗作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郑板桥还有一篇短文也题名《竹石》:“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筍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

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在这里,郑板桥和竹已融为一体,把爱竹的情怀以及和竹石相知相伴的美好情感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篇三:竹的故事

竹的故事

我们在祖国

郑板桥与竹子的故事

广大境内旅行,差不多在任何地方都会看见竹子。中国人对竹子是太熟悉了,用不着什么介绍。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竹子。竹笋可以吃,吃饭筷子也用竹子。竹子可以作建筑材料,又可以作窗帘子和席子等。许多日常用具都是竹子作的,如竹篮,竹筐,竹笼,箩,箕等等。下雨要戴竹笠,连雨伞也大部分是用竹子作的。写字的笔要用竹子,竹又可以作纸,古代写字用的简牍也是竹子作的。古代人旅行的关防要用竹作的符节。玩起来,小孩子的竹马是一根竹竿作的这不用说了,风筝空竹等等也都是竹子作的。许多乐器也都是竹子作的,箫笛箎笙、胡琴三弦等也要用竹子。过年过节放的爆竹原来也有用竹子作的。水上旅行用竹作筏子,钓鱼要用竹竿,老头儿走路要用竹杖??竹子的用途是列举不尽的。古代中国人谈起一切有用物质来,把竹子单独作为一类,与金、木、土等并列。我们只要拿起字典来,看看那些属于“竹”部的字,就可以知道竹子在我们生活中应用之广。 晋代的王徽之最喜爱竹子(1)。“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典故即来自王徽之。《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到处种竹。他常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这句话后来变得尽人皆知,这倒不是因为后人觉得王徽之有什么道理,而是因为这句话实在很有道理。中国人对于竹子,真是“何可一日无此君”了。

竹是热带植物,但温带也能生长,而且在喜马拉雅山数千公尺的高峰上也长得很好。因此在中国境内,除了北方沙漠地区,到处都有竹子。在古代黄河流域的竹子要比现在多得多,所以在古代典籍里很早就有关于竹的记载。《诗经》里就不止一次提到竹子,如“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可见古代黄河流域的竹林一定是相当茂盛的。又如“诗经”里说“籊籊(音tì,又读bí)竹竿,以钓于淇”(2)。此诗句来自诗经《卫风·竹竿》,说明竹竿在很早就作为钓鱼的工具了。说起古代北方的竹林比今日为多这件事来,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曾提到一件很有趣味的事:在宋代时,延安附近的永宁关河岸崩陷了一大块,在地下几十尺的深处发现了竹林的化石。当时,陕西延安一带已经没有竹子了,他的推测是:在远古时代,这地方一定相当低湿温暖,所以竹子能够生长。沈括是宋代一位大科学家,他的许多观察和推断都合于科学原理,所以他这段记载在我国植物史上应该是很可贵的资料

在我国古代神话故事里,关于竹的传说也是很多的。“湘妃竹”的故事是最美丽动人的一个。故事说帝尧有两个女儿,都嫁给尧的继承人帝舜,后来帝舜在苍梧地方死了,他的两个妻子,就是称为“湘妃”或“湘夫人”的,昼夜啼泣,她们的眼泪洒在竹子上,后来这里的竹子上面就有着点点的斑痕。这种竹子就叫做“斑竹”或“湘妃竹”;湘妃竹做成的用具,如折扇的扇骨等,是很名贵的。

另外还有一个曾经流传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间的“竹王”故事,这故事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据说在汉武帝的时代,今贵州一带有一个夜郎国,那里有一女子在水边洗衣服,忽然有三节大竹流到女子脚边,推也推不去,她听见竹节里有婴儿哭声,就拿回家破开,发现里面果然有一个男孩。后来大家称他为竹王,他曾经用剑打开岩石,放出泉水。当汉武帝命令大将唐蒙开辟西南边疆时(3),杀了竹

遁水圣母

遁水圣母

王,西南人民都非常悲哀,并立了竹王祠纪念他。这竹王当然是神话了的人物,但这件事却也象征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富有斗争精神和热爱自由。

让我们从神话转到历史事实来,再提几个有关竹子的真实历史故事。汉武帝的时代,中国有一位著名的旅行家张骞,他曾旅行到中亚细亚,在那里停留了好些时日,后来他回国报告说:

他在中亚的一个国家“大夏”,大概是现在阿富汗北部一带地方,曾经见到商人转卖从今印度贩来的四川竹杖。这说明我国除了西北有到中亚细亚的道路外,从西南出国经印度等地也可以去。这故事说明在古代交通史上,竹子也是起了作用的。还有一个历史传说也是与古代旅行和竹子有关系的。据东罗马帝国的记载,中国蚕种传到西方,使西方人也学会丝织,是隋代初年的事,据说当时蚕种偷运到西方是用一节中空的竹子带过去的。所以竹子在古代旅行和文化交流方面实在有过不少贡献。

魏晋时的“竹林七贤”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这七位是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实际上魏晋人喜爱竹子的还很多,不止他们七位。在唐代又有“竹溪六逸”也很著名,这六位逸士是孔巢父、李白、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竹溪是山东徂徕山下一个地名。除了李白外,还有许多唐代著名诗人都很喜爱竹子,如杜甫、白居易等的诗里提到竹子的地方都很多很多。这里我们只提一下诗人王维的“竹里馆”,这是他在陕西蓝田附近的辋川别墅里的一所书斋的名字。他咏“竹里馆”的诗是很著名的,很多人都背得出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有了许多历代文人学士的题咏,竹子就更为人所重视了。

四川始终是产竹的著名地带。据《成都古今记》说,晋代的山涛在四川作县令时,曾刳大竹来酿酒,香闻百步以外。后来四川人曾传下来这种酿酒的方法。直到今天,在祖国的大西南还可以看到用竹管封装的酒,这大概就是晋代山涛的遗法吧。宋代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曾记载成都人用竹作炭。这些也都可说明竹子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提到四川的竹子,附带还可以提到我国的特产动物大熊猫,这是全世界都很著名的。最初发现这种动物是在四川的宝兴县,栖居在山上的竹林里,后来在四川另一些地方的竹林中也捉到过。它住在竹林里,专门吃竹笋和嫩竹,所以一提到竹子就很容易想到熊猫。其实熊猫并不是猫类动物,按照它的特性看来,或者叫它为“竹熊”倒更恰当一些。

唐宋时代的竹子以湖北黄冈一带的最为著名。那里的竹子作笛子最好,所以韩愈的诗里说,“蕲州笛竹天下知”,“蕲竹”就是黄州的竹子。宋代的著名文人王禹偁在黄冈造了一所竹楼

(4),并写了一篇《黄冈竹楼记》,这篇文章也是很为人称道的:“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宋代的大诗人苏东坡在黄州也作过官,他对竹子是非常喜爱的,流传下来有许多与竹子有关的故事。举例说,他曾因山居无水,就利用当地的大竹,一节一节连接起来,作成引水的管子,当地人都感觉很便利,这是古代人发明自来水管的一个著名例子。苏东坡咏竹的诗是很多的,这里我们只举一首诗的前几句为例:“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所以从诗人看来,养竹子是比吃肉更为重要的。

历代谈竹子的专书也是很多的:远在晋代就有戴凯之作的《竹谱》,元代李衎又作过更详尽的一部《竹谱》。此外,自苏东坡工画墨竹以来,画竹的名画家也是很多的,清代的郑板桥就是其中之一,这些都不一一列举了。

不仅人们的日常生活常用到竹子,在古代有许多有趣的竹子故事,而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工程中,效用也很大。有的基本建设单位用竹子作工地的脚手架,可以节省大量的木材;去节膜后的竹筒可代替铁筒作暂设地下水管,可以使用两年之久;把竹筋绑扎后浇灌混凝土,就成为竹筋混凝土构件,承载能力很好,有的使用年限在十五年左右的建筑物已拟采用竹材。我想今后运用竹子的范围一定更为广泛。

从这些历代有关竹的掌故和竹的利用,可以看到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出产的丰富,更使我们热爱祖国。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