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小户型的最大化利用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6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一步得到转变, 以往“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种新观念下的课堂教学围绕学生主体来进行,必然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开放的课堂,进行更加灵活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并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只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常常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是说,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呼唤着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我们立足课堂,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就是为了促进教师提高各种素养,熟练地把教学的方方面面,按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新课标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研究。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感受,主动去体验,而教师则要艺术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全面而有深度的形成智力挑战,挑战学生的思维假定,进行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课题研究有利于提升我校语文教师的课堂理念和促进教师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兴致勃勃的去思考,去阅读,去创造;有利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对语文教学再次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准确说,高效课堂是教育教学永恒的追求。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促使其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素质教育的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3、《新课程标准》新理念:课堂教学必须考虑到课堂的生成性、开放性,并与之相关的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而且具有相应的灵活调整、随机应变、变化选择等预应机制,高扬主体性教育大旗。让学生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立足课堂,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是为了促进教师提高各种素养,按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要在细读文本、以生为本、研究提问、细耕课堂 、内化习惯、分层作业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通过调查问卷、查阅文献、座谈等方法研究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并应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评析课堂教学,让每一位教师都在这场改革中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认识到教师既要当好演员,更主要是当好导演,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制定针对性研究方案,提高课堂教学实践及反思的能力,提高教材处理与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

3、在大量实践、充分研讨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整理、归纳总结,针对研究目标进行反思、归纳,再以有效教学、教学艺术等方面理论作指导,并邀请专家作专业性引领和理论性提升,提炼出一套针对教学实践的行之有效的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4、开展探索实验和对比实验,转变学生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5、创建积极课堂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广泛收集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的新动态,借鉴和学习相关研究的新成果,增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探索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艺术。

3、调查研究法:实验的前中后期分别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采用座谈、问卷调查、测验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反映,通过反馈的信息,调整实验进程。

4、经验总结法:通过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实践运用,总结经验,再以课题的形式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性强的体系。

5、问卷调查法。了解我校课堂教学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6、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和手段。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创建语文高效课堂最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最终要靠学生的认识实践来完成。教师应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同叶圣陶所说的,把它比作一扇门,让学生自己走进去,动脑、动手、动口,寻求真知。教师起提示或引导的作用。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就好比是一潭死水活起来,师生就会充满活力和智慧。学生愿意学,并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2、学生灵活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有必要抽出时间来让学生回归大自然,让他们通过感官系统,发挥想象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再把从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在课堂上表述出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体会,发现一些现象、一些变化。这样学生可联系实际掌握课本内和课本以外的知识。

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把在电视上听到的、看到的记下来,然后讲给老师同学听。鼓励他们多看一些好的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多积累词汇、好句子、好的写作方法。读一些报纸、广告,从这些方面获得知识。

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学生是否有学习语文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景,培养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可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说与课本有关的小笑话,分角色表演等。使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地获取一些知识,教师再善于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愉快地学习。

4、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应该多注意后进生的表现,发现其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多帮助他们,了解他们。使学生能充分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课堂上向他们布臵由易到难的作业。使优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差生有进步有收获。要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让优、中、差

生相结合,使他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激动人心的充满智慧与感情价值的讨论氛围,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二)联系实际,巧用教学方法,注重课堂实效

随着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更新,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面对不断快速更新、令人眼花缭乱的教法改革新成果,我很赞成这样一句话,:“有选择地引进,有改造地吸收,在实践中创新,使之赋有自身的特色”。

农村小语教师多数较为朴实,他们热爱教育事业,了解熟悉教材、学生,但他们中间学历深的人不多,水平高的更少,加之还有诸多的生活负担,因此在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从自身的“朴实”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一切从实际,从学的本质、学精神出发,把着眼点放在教法的实效性和学法指导上。朴实的农村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朴实的方法,能出扎实的效果。

(三)切实把培养学生的能力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本质特征的工具性,决定了小语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广大农村小语教师来说,只有把培养能力的多种训练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1、训练内容、项目要实,让学生真正参与。

凭借教材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训练。这些语文基本功又是通过一篇篇课文、一个个单元来体现的。一课书、一组文不可能包括多项训练内容。因此教师对教材所体现的语文基本功要注意认真钻研、整体把握、分步实施。要将教材中的单元训练重点合理分解,化整为零,将其具体化、细目化,逐一落实到每篇课文、每一课时的实际教学之中,即训练内容、项目的安排要“实”。具体地说,就是一节课,怎样练,练哪些,都要精心设臵,并将其具体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真正参与,使全体学生在40分钟内部积极投入“练”的活动之中。教师要及时提醒、指点,将学习的权力和机会(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小户型的最大化利用结题报告)交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人。

2、训练的形式、方法要实,有助于培养能力。

内容、项目解决了练哪些的问题,形式、方法要解决的就是怎样练的问题了。实实在在的训练形式和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筑路奠基。训练形式、方法的实,首先体现在为训练内容服务方面。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底,是在学生对语言文字实实在在的读、看、想、听、议、听、写等的具体操作中逐步形成的,靠搞花样、走过场是绝对实效的。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篇二:“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王江涛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第12期

摘 要:全面总结了“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设计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在课题研究实践中,形成了网络环境下“一中心三模块四因素”的“自主—探究”高效学习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发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效课堂;自主探究式

2010年4月,我校申请并承担了“新城区中小学学科课堂高效教学研究”子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我们对课题的内涵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对与本课题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依据有了新的认识并重新定位,确立了研究方案。从2010年4月启动研究

至今,我们严格按课题计划开展研究,强化课题的过程管理,在课题组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和相应的实践成效。

一、课题背景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极为重要的认知工具,学生只有具备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理论和网络教学手段为我们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课题界定

1.网络环境

主要指校园网和基于校园网自主开发的专题学习网站。

2.语文高效课堂

主要指利用网络资源,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主,建设教与学高效的课堂模式,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是以小学语文课程为试点,逐步向其他课程拓展,基于校园网上的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资源,探究如何正确、合理地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分析、加工、应用语文知识进行自主阅读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协作学习精神。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更好。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并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阅读教学。”

四、研究目标

根据学校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我们具体设想通过为期两年的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利用已有资源,加上有选择地引进和自己研制开发,逐步丰富和完善学习网站资源库,研究开发出适用于高效课堂的内部教学资源学习网站。

2.通过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并总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建构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形成高效课堂的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3.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五、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效

1.进行学科教学资源准备,完善和丰富网站资源库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学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发现网络教学资源散落在internet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之中形成的资源还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还没有生成可供利用的以学习主题为主线的课程资源,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针对这种情况,专题学习网站应运而生。这种学习方式结合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与开发资源的技术和目标,很好地将专题知识的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信息技能的培养几个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通览全册教材,我们将“我国的世界遗产”作为网络资源的核心内容,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篇)”学习网站的构建,首先,我们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准确的定位,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判断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做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尊重学生,

学生的需要决定专题学习网站中结构和学习的评价方式。教师从网络中选择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文字、视频,经过教师的重新组合,在设计学习者任务活动时,带有明确的目的,学生带着任务进入网站学习,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并非单纯的接受式学习,而是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和自己本身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形成新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网站上可以找到以不同形式存在的相关资源,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网。

2.在设计与制作专题学习网站时,将专题学习网站的框架归纳为如下几部分

(1)“走进课文区域”——学生自主学习的桥梁

一般呈现与课文相关主题的知识点、学习提示及进行导学的公告。

(2)“网络资源区域”——学生探索知识的导航

从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角度通过搜集、整理建设与本专题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按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分类、组织,以网页的形式编制具有较强交互性的专题网页。同时做好与世界文化遗产等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

(3)“交流讨论区域”——学生发表见解的窗口

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的主要问题或自己发现的问题参与讨论与交流,并提供学生发言的平台,鼓励学生对各类信息发表看法、写出感受。

(4)“在线测试区域”——学生成绩评价的园地

在线测试是网络主题学习的重要特征。网站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测试问题,将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即时反映出来,供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评价。

例如,在“秦兵马俑”专题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板块:走进课文、穿越时空、古往今来、图片欣赏、交流讨论、学习提示、友情链接等。其中,“穿越时空”模块从文化、历史、军事等方面提供了秦王朝丰富的拓展性学习资源,收集、整理与专题学习相关的拓展性学习素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深化学生的学习结构。“古往今来”模块从发掘保护,未解之谜等主要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的神秘、宏大、奇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交流讨论”模块提供网上协作探究学习及讨论空间,根据学习专题构建协作学习、作品点评、远程答疑指导讨论区。

编辑 王梦玉篇三: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一是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转变育人观念,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二是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调动学习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实现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三是有利于以研促教,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教师专业成长,打造能研善教的高素质教师群体;四是提高教育质量,塑造特色与品牌,提升我市教育美誉度,形成良好社会效益。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 研究当前国内有影响和实效学校的课堂教学,把握其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 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

2、 研究教材。深入解读教材,准备把握、恰当处理、充分发挥教材的载体、范例等作用。

3、 研究学情。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 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4、 研究学法和学习方式。研究自学、帮扶、互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 展示等学习方式的和引导要点,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5、 研究课堂评价。制定出各学科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可持续作用的、侧重于学生学习过 程的课堂评价体系。

篇二:小课题结题报告

安康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三:结题报告

课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结题报告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电子技术教学媒体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这场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内容、方法、手段、模式和进程产生深刻影响。

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等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表面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能把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探索,其自主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作为信息主要载体,它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否则就会失去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不仅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所以,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代发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改革实验正向我们迎面走来,语文教学在理念、意识、方法、教学手段上正在寻求大的突破来适应新的教学形式,寻求教学改革突破的关键点。我们的课题“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运而生,意义重大。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建构有效教学的策略和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一)研究的目标

(1) 通过研究,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寻求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最优应用的一般规律及其具体操作方式;寻求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提高整合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经验和管理评价机制。

(2) 通过研究,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促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科教学整合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并提高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 通过研究,弄清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硬件、软件建和潜件建设的基本要求,研制开发出一批适应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确保研究期间,出优秀课例、课件和论文等。

(二)研究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巧妙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促进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3)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丰富阅读体验,激发学生想象。

(4)加强个性化指导,利用信息技术突出知识运用能力的学练结合,发展学生多种能力。

(5)课内外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拓展延伸语文学习的外延,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具体实践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3)分层练习,反馈矫正,注重应用。

(4)拓展延伸,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三)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立足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探研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信息技术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转变师生的教学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教师实施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时机在课前准备、引起动机、上课讲授、教学活动、课后评价五个阶段中不同阶段地获得突破和取得成果,最终探索出一条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之路。

在学习理论指导下分年级段对识字课、读写结合课、阅读课、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等课型探研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度交互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身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拓展孩子们的思维与想象空间。构建儿童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环境和学习资源库(包括文字阅读材料,也包括非文字的音、画、课件、视频资源)。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此次研究将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媒体介入语文课堂拓宽了教育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了可能。只有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跳出教材、跳出学科,注重生活中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教学富于时代气息,才能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2. 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

教育改革的历史表明,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改革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要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必须广泛学习借鉴当代各种先进的思想理论。

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是当代对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影响极大的教育理论。人们普遍认为,终身教育概念“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终身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它主张:学习是终身的事情,把人的一生划分为上学、工作和退休三个截然分明的阶段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无疑,终身教育思想对现行教育体制、结构、内容、方法和模式都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反映终身教育的思想,依据终身教育的理论。

另外,教育的信息化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推广与运用密切相关。因此,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系

统科学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是我们研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四、研究的方法:

总的原则是从实际应用出发,采取在研究中实验、在实践中研究。在具体做法上根据问题的不同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1、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搜集研究资料,归纳整理,不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修正研究计划,将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要吧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五、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06月)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学校课题机构,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3、完善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4、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07月——2015年06月)

1、制定课题实施学年计划,明确成员分工。

2、对老师和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运用培训。

3、课题组成员每学年上一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公开课。

4、课题组成员每学年撰写一篇课题论文、一个课堂教学案例,制作一个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5、课题组成员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7、定期反思,总结经验,寻找对策,制订下一阶段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07月——2015年12月)

1、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实验课展示、评估与小结。

3、撰写案例分析、专题研究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

4、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

5、接受终审评估,验收研究成果,结题。

六、研究的初步成果

1、确立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课的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课的教学原则除了应秉承一般传统的教学原则外,还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原则,以此来指导整合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的设计和运用。

(1) 务求实用原则。有些人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越多越好,越新越好,其实不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必须以务求实用为第一原则。任何教育技术,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离开了实现教学目标,任

何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本身来讲,都将是无关紧要的。因此,必须把实用作为运用教育技术的最高追求。就语文课而言,教师应从现代教育技术中精心选择那些最有助于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技术手段,为我所用。总之,一切从语文教学实际出发,从实现教学目标出发,从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出发,对教育技术手段加以选择利用。

(2)讲究适用原则。信息技术对于有些教学内容,不一定完全适用,这一点已经是被教学实践所反复证明。比如语文实践课的一些内容,倘若不让学习者到现实情境中去实践感悟,光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再如语文课教学中的写字练习,仅仅靠在网络环境下的整合课教学,学习者不动纸笔,不刻苦揣摩练习,终将无法练就一手好字。长此以往,恐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会受到“无纸化”的挑战与威胁。因此,在进行整合课教学时,必须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适用性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坚持适用性原则。

(3)新旧兼用原则。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排斥传统教育技术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教师应当摒弃喜新厌旧的陋习,善于从新旧不同的教育技术手段中筛选出最恰当的教学手段,择其善者而用之。信息是多元的,教育技术是多样的,教师要从语文教学实际出发,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学会综合利用新旧教育技术。

(4)整体运用原则。对于教育技术的运用,必须采取兼收并蓄、整体利用的原则。无论是现代教育技术,还是传统教育技术;无论是国外教育技术,还是国内教育技术,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必须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并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对各种教育技术立体化综合利用。

2、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1)网络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借助网络、收集材料→筛选信息,自学课文→教师点拨、合作解疑→练习测试、巩固运用→拓展思维、网络探索。

(2)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模式:引导上网、选择素材→教给方法、活用素材→勇于创新、加工素材→自主习作,网络评改。

(3)网络环境下语文活动课教学模式:课题选择→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交流讨论→结题答辩”

3、形成了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策略—— 一课二上三讨论。

“一课二上三讨论”指同一堂课要上两次,讨论三次。先组织教师集体讨论备课,由一位老师承担上课,集体参与听课;再针对上课的情况开展讨论活动,改进教学步骤和方法,然后再请这位教师第二次上课(前后两次执教老师也可以是不同人);最后对两次上课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一些规律,指导以后的教学,同时对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进行整理和改进,形成优秀案例。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每一位教师都是活动的设计者与实践者。他们提供原有经验,又获得新经验,在反复思考中不断提高自身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4、强化了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意识,树立了全新的教学观。

教师在本课题研究中拟定实验计划、实验方案,对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撰写了许多的教学案例、心得体会、研讨文章。信息技术不再成为课堂教学的“花架子”,课题组大部分教师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特点,探讨全新的教学模式。

5、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验后的学生在查找相关资料和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等方面与实验前对比,有了明显的进步。实验后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课堂上经常有学生提出让老师惊讶的问题和观点。

在课内分组讨论与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搜集的资料与观点与实验前对比更具参考价值,有的家庭有电脑的学生已经习惯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和整理信息。参与班级网络教学的学生平时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较频繁,想问题也就越来越全面。因此,他们在完成一个专项任务时,合作效率高,提出的建议和观点的质量也较高。

七、实验体会与问题反思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是实验成功的基石。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重视下,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校园网络建设。目前,学校校园网络设施完善,拥有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网络系统和广播系统,每间教室均有多媒体教学平台,实现了互联网室室通。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

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搞好实验的保证。在实验中,我们坚持培训教师,提高教师能胜任信息技术教学的综合素质;还坚持边实验边总结,不断改进。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有关专家指导实验,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并定期对实验工作进行总结和完善。

3、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搞好实验的根本。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特点是: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并以教师指导下的引导式学习为主。语文老师上课更多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构建生动鲜活的学习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能力,充当学生的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和合作伙伴。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能动性,带来实质性的学习革命。

4、课题的研究有待深化和攻坚。我们虽然对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实践探讨,但是还缺乏深层次的研究。还有,教师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网络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等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行更深入的实践探讨和攻坚。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