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方言教学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0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方言文化结题报告

中国话的魅力

——关于海盐地区方言文化的调查报告

元济高级中学高二(4)、(6) 班

组长:徐丹丽

小组成员: 王叶青 朱明洁 郑辰豪 崔明明

指导老师:许慧娟

一、内容摘要: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全民普通话,以及对外开放的幅度不断加大,使传统的方言文化失去了后盾,渐渐走向一个扭曲的状态,令人堪忧??本小组本着拯救方言文化的态度,步入调查工作,希望我们的调查报告能有些许的见解作用。

二、关键词:政策 、 方言 、文化传统 、艺术 、传承 、语言交流

三、正文

背景解析——

任何事物都是相生相克,互相矛盾的。好比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内心世界的空虚不言而喻;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我们渐渐发现,在全民普通话大力推广的今天,方言文化正在不断流失。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2008年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注册的事情。在中国不断发展西化的过程中,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在流失,追赶潮流、崇尚西方在演变成为一种时尚。

我们本次研究性学习是想用一种科学的方式提醒世人:发展是时代的潮流,我们不排斥走在时尚前沿去追逐“火星文”“网络语言”,尽管最原始的东西不一定最好,但一定是最真挚本原的。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在普通话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的同时,我们应为方言文化留一个属于它自己的空间,让它历久弥新,薪火传承,这会是都市人在灯红酒绿的时光之后一个心灵的归宿。

方言文化之现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近年来,由于全民普通话的推广,我们的方言好像正在无形之中远离我们的生活。这让我们感到一丝的悲哀与无奈,我们也试着努力探寻如何来解救这种困境,希望我们的研究能给予文化部门等一些良好的启示。

一、方言文化正遭遇尴尬境地我们的方言在发展的社会中正逐渐处于一个流失的状态,这样的一个状态是与多方原因紧密相关的,我们也尝试从政府政策角度去探究。当然我们也会呈现相关案例让大家直观的感悟。

1、 政府政策的阻力

2005年10月8日,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相关规定: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而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少儿题材电视剧以及宣传教育专题电视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电视剧中出现的领袖人物的语言要使用普通话。这也是国家广电总局近两年来第三次对方言进行相关的政策规定。

第一次对方言的政策规定是要求停播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2004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广电总局关于加强译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停播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一律不得播出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

2005年9月制定的《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公约规定主持人要“以推广普及普通话、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的纯洁性为己任”、除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地域音及其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话,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语,不模仿港台话及其表达方式。 由此可见,汉语在全球的持续升温和内地方言写作的流行,似乎是同步的。但“广电总局关于禁止使用方言”的通知让很多文化工作者陷入两难的境地。究竟是该保护还是限制或废

止方言,开始成为各界争论的话题。而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方言被削弱是否会造成地域文化的消失,从而导致文化向单一化方向发展,再次成为我们思索的命题。

2、方言艺术的尴尬

方言孕育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京剧是集徽、汉二地方戏曲之特长在北京演化而成,因此京剧在唱念中融合了北京、湖北、安徽的发音特点。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苏州评弹是盛行于江南一带的地方曲艺,起源于苏州,故演出均操吴语。南京白局,用南京方言说相声,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这些传统艺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传统艺术的生存危机正因方言的退化,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文化焦虑。

近几年来,方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入电影领域,杨亚洲执导的《没事偷着乐》中冯巩那句:“介饭里面最好的就是介面,介面里面最好的就是介蒜??”真是很有味道。2002年姜文将尾音升高时带着拖腔的唐山话运用在《鬼子来了》中,将方言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2005年,电影《孔雀》中的河南方言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打动了各国挑剔的评委,让他们在“九曲十八弯”般的语调里看懂了片中的淡定与安然。方言电影中,东北人操着大嗓门说:“这人长得嘎惨”;四川人吃着麻辣火锅感叹着“日子过得安逸惨咯”;上海人穿梭于狭长的里弄,遇到熟人时亲切地打着招呼“哎哟,嘎捏格天,侬还要跑到啥地方去啦?”??尤其是第六代导演,更喜欢在电影中运用方言,他们的镜头对准当代城市社会,歌女、黑社会、农民工、城市下岗工人子弟等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当这些“小人物”操着不同的方言对话时,那种底层社会的边缘状态让人唏嘘不已。

不过,如果我们用更加挑剔的眼光审视方言电影的文化品格,我们也发现,很多电影中的方言往往只是一个噱头,带上了这个时代典型的娱乐化、碎片化特点。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方言,接受的是具有“异域”色彩的文化,其陌生化、乡土化成为都市文化的参照物,并由于这两种文化间潜在的互相嘲讽而增添了某种喜剧化效果,方言因为“物以稀为贵”而成为卖点。因而,一方面,这些电影在方言行将消失时捡起了方言的碎片,另一方面,其娱乐化解读,又构成了对方言文化的某种戕害。

二、区域代表之海盐方言文化的境地

作为海盐地区方言文化的代表之一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骚子歌”。海盐骚子歌是明代四大声腔(戈阳、余姚、海盐、昆山)之一,因形成于浙江海盐县而得名。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因其唱腔的优美细腻,并用官话演唱,深受文人、士大夫和宫廷的欢迎,成为影响最大的雅戏曲。明万历以后,水磨昆山腔兴起,逐渐被改革后的昆曲所取代。清康熙以后,即不见记载。但据晚清文人所记,昆曲乃由海盐腔、戈阳腔演变而成,故海盐腔大部分被昆剧所吸收,少量保留在永嘉昆剧、江西孟戏以及海宁皮影戏中。从传统的表演艺术角度上来说,海盐骚子歌是以文学本子为基础,用海盐方言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说唱艺术。

海盐骚子歌是海盐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大部分老年人对于那个年代的流行趋势——骚子歌都怀有及其深厚的感情。可是在现今的海盐,极少数青少年了解《骚子歌》在那个时代的辉煌,他们所关注的最多的方言恐怕也只是在电视节目以及近年来正流行的电影中为娱乐大众而出现的方言了。拿我们自己来说,如果不是这次的研究活动,我们对《骚子歌》也是一无所知。

据我们小组调查,现在海盐地区会唱骚子歌的人也已经不多了,这种反映海盐人民生产生活状况的骚子歌正在被时代所冲刷。一种传统而朴实的文化正在被现代人所遗忘和不知,我们感到丝丝的悲哀与遗憾。

我们调查采访了海盐地区不同的人群来了解本地区对于方言文化的认识,结果不能不令我们感到惋惜——

青少年群体:在我们采访的青少年中,他们的态度大多是不了解甚至连方言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他们都是在校学生,在学校里都是用普通话交流的。而且现在还学了英语,甚至某些中学生还学了韩语。渐渐地,即使回到家中,长辈们用方言与他们交流,他们也已经只能用普通话来回答了。方言在他们之中渐渐逝去,慢慢淡忘。他们也只能在一些为数不多的方言类电影和电视节目中找到曾经熟悉的声音。这是一种遗憾。作为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才是能将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中年群体:在我们采访的中年人中,他们有些是了解方言文化的,尤其是某些乡村的叔叔伯伯,但还有一些是不了解的,他们大多来自外地,在海盐住了十几年,没有人与他们说家乡话,海盐话也没学会。即使偶尔回家乡,也已经找不回那种感觉。他们丢失的不仅是文化,而且是乡音。因此,他们对于方言文化的态度是随便的,并不特别要求如何的传承,也不特别推崇普通话。对他们来说,方言文化是不那么重要的,是可有可无的。

老年群体:在我们采访的老年人中,他们都是用亲切的方言来回答我们的问题的。方言是他们用了一辈子的语言,偶尔才用普通话交流。 方言对他们来说有着深深的眷恋,代表着他们的乡土情节。他们并不反对普通话的推广,只是希望在他们的晚年能找到曾经的感觉,回到家中,有人能用熟悉的声音来与他们交流。他们说他们有时也会用到普通话,只是少了许多的亲切感,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了。

总而言之,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于方言文化的看法态度截然不同。大多数青少年以普通话为日常语言,对于中国的方言文化了解甚少,他们的态度是消极的。而老一辈的人们对其本土语言抱有深厚的感情,祖先代代相传的语言情系着他们的乡土情,他们热切的希望下一代能珍视方言,这种文化遗产。基于国情,中年人介于青少年和老年人之间,站在中庸的立场上。如我们所感受到的那样,方言文化确实在流逝。

方言文化之拯救

一、方言文化有不可多得的社会价值

“有一种美,没有华丽的外观,但是一旦失去你才会倍觉它的珍贵;有一种情感看似落伍,当你一旦缺失,你却发现心灵的荒芜;有一种文化看似粗鄙,当你一旦丢失,你会发现自己成了精神的无根遗民!”一位网友深沉地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种方言背后,都有其风土人情、社会心理的长久积淀,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员流动加速,由方言带来的尴尬比比皆是,由此导致一种深沉的身份焦虑。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方言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狭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世璇认为,中国的120种语言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几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同样,在世界范围内,这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发布最新数据警告说,全世界大约2000多种语言面临灭绝。联合国呼吁各国共同努力,拯救濒危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dna”,中国或许是世界上最大、也最古老的方言博物馆,每一种方言便是其中的一块活化石。孔子曰:“礼失而求诸野”。中国方言之于中国文化的意义,正在于它的“野”。而由于特殊的自然、社会环境,其成分之多样、结构之复杂、积淀之深厚、保存之完整,素为其他地区所不及,其中蕴涵着解开中国古代秘密的重大线索,它们的学术和艺术价值也许并不亚于敦煌洞窟的壁画和写经。

方言是一种文化,每一种方言都包含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历史、心理、习俗的信息。专家认为,方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也是含义最丰富最深刻的语态。方言的衰亡,意味着鲜活的感性缩减为干巴巴的、号称为理性的方程式以及电脑键盘上的符码。同时,也有语言学家指出,任何语言只有是否方便交流这一功利上的差别,没有任何道德上的优势可言,它没有高下优劣之分,没有洋与土、雅与俗之分。汪平建议,在做好方言资料的收集、保留的同时,应该在孩子的教育中给方言留出一块空间,

让孩子脑中仍有本地特色方言的留存,不妨把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正式语言,方言作为生活语言。

二、我们不能舍弃

在日常生活中和交流过程中,不同地域的人,方言的碰撞,往往成为一种非常有趣、非常开心的娱乐、文化现象。不过,我们切忌“上纲上线”,尤其不要就方言进行挖苦、嘲讽,甚至于对他人进行某种歧视性的文化定位。

在现代社会,方言上的过激反应,常常带来多种多样的甚至是彼此矛盾的评价,由此附着了太多现实的、历史的文化情绪,这个时候,其实需要尽量给语言“减负”,这种“减负”并不是一种“去文化”的过程,而是在一定的高度上,重新认识方言的历史、现实意义。从另一个角度看,方言只是一个文化标签,背后折射出很多因素,涉及各种评价,很多时候,这种情绪和评价可以理解,不过,我们其实还可以多一个思路,那就是,在如今这样一个交流广泛的社会中,评价一个人和一个地域,很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在文化意义上,方言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因为其背后附着了关于一个地区的“整体形象”或者“集体想象”,从而带上了太多的色彩,其实,作为一个现代人,面对方言,完全可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从现代意识来讲,“乡情”是一种朴素的感情,而方言是“乡情”的重要体现。

方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并成为区域文化的密码,它是人文沉淀的产物,成为人们文化认同和身份确认的重要标签。虽然说,方言只是一种工具,不过,在接受传播过程中,方言总是与一个地方的综合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相联系。

作为一个现代人,需要有一种胸襟,对各种方言的文化意义兼容并蓄,开放而自信,同时,对普通话的接受,更应该是一种大方而坦然的接受态度。其实,任何一种方言,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没有“原汁原味”,一般情况下都是在普通话的影响下发展,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上的自觉,促进人们对方言进行保护,对方言的评价、议论往往增多,体现出一种珍视和厚爱,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到了这个阶段,方言的多样性更加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交融。

三、我们试图拯救

面对方言文化的如此境地,面对其那么重要的价值,我们很遗憾,但我们将会用我们的绵薄之力来努力改变这一局面,相信我们能做到些,即使微不足道。我们也将用我们的小小智慧提出些许的建议,希冀能对方言文化的现状改变起到一点作用。

对学生的建议:作为学生,首先我们应该学好普通话,因为那是一种国际的语言,毕竟我们是要登上历史和世界的舞台。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在课余时间多多关注方言文化,多去了解中国话的魅力,中国文化的魅力,和长辈们多一些交流,学习一些养育我们自己的这一片土地的方言和文化以及属于中国的各地区的文化。毕竟,文化的传承是需要下一代的。对于像《骚子歌》那样的特殊的方言文化的载体,我们是否可以用文艺演出等方式去宣传和发扬光大,那样把文化在艺术的伴随下播种在人们的心中,这对于方言文化的发展是有利的。 对社会成年人的建议:在日益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要一味去追逐流行,去学习小语种,适当地回过头关注中国的方言,才能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从事语言工作的人们更应该向青少年灌注这样一种思想,方言文化是中国的传统精髓,应该学习而不是摒弃。社会成年人有更多的社会空间去学习了解方言,我们是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让现在不少新居民也来一起学习我们富有地方特色的海盐方言。在学习中人与人是一种交流,促进着社会的和谐。与此同时,或许不同地区的方言在相互学习与碰撞中能有不一样的发展空间,也推动了方言文化的整体发展,这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

对学校的建议:学校教育并不只是教导学生如何学习课本知识,而更多的应该是关注身边的一切。方言作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既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又有相当大的教育意义。学校可否开设些许关于方言文化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去选择学习,这样在普及国家规定的

文化课程的同时也让学生拓展了知识面,也得到了一定的本地文化濡染,何乐地方言,一方面利于拉近师生和生生的情感,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促进方言文化的发展。对于一些非本地学生,也可在学习本地方言的过程中熟悉本地历史人文与地理,拉近与同学的情感,促进学校的和谐教育教学。

对政府的建议:政府在切实执行国家政策的同时,也可以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政策,现在不是很多城市都在创 “自主品牌”,创“城市文化名片”嘛,我们对方言文化的拯救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积淀的新改革。政府可否多组织一些宣传活动去提醒公民关注方言文化,同时支持方言类节目和电影的制作。在政策上应支持方言文化的传播和学习,而不是用消极的态度对待。这样一来,我们的城市生活便变得如此美丽与丰富,生活在此中的人们也会倍感亲切与幸福。

结语

我们很有幸进行了这次关于方言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学到了很多,也感悟到不少。我们很期待看到我们的普通话蒸蒸日上,我们也很期待看到我们方言文化有着不一样的明天,相信那会是“风景一片独好”!

参考文献: 陈尧《方言文化焦虑背后的人文沉思》

徐丹丽:这是我第二次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主要负责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对人物的采访,以及执笔关于这次研究性学习的调查报告。我觉得自己在进行任务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资料的整理,由于资料繁多且杂,在对中国种类繁多的方言文化了解不是很多的情况下进行分类确实需要很多努力。不过我和同伴共同分析讨论,在经过一番奋斗后终于完成了任务。

王叶青:在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主要负责的是查找并整理相关中国方言文化现状的资料以及人物采访和执笔本次调查报告。由于上次研究性学习我也是负责相关部分的,因此本次的工作做起来也算得心应手。只是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欠缺,譬如全组在主题方向设想时的偏离曾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许多的困难。还有我在执笔调查报告时的迷茫,不知如何下笔,但最终我还是用汗水完成了所有任务,让我更有信心来迎接下一次的挑战。一切皆有可能,没有我做不到的。

朱明洁:在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主要负责的是幻灯片成果展示的制作以及纸质文档的书写。幻灯片的制作方面,我觉得其实自己还不太擅长,主要都是根据组长及组员给我的意见、资料等等。但我觉得一个活动要展现的无非是它的过程和它的真实性,成果往往是在过程中收获的汗水,所以我认为一个幻灯片,吸人眼球的不是里面的文字多么华美,而是它的内容,它的丰富,而这一切用活动过程中拍摄的画面来重现是最完美的。而在纸质文档的书写方面,我想我还需要控制好字迹的清晰度以及整体画面的协调性。相信自己,会一次比一次更好。

崔明明: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主要负责的是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协助幻灯片的制作。对于我们这几个很少接触计算机的人来说,还是有点困难。我们要准备充分的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我不仅要把它完成,还要把它做得吸人眼球,让人易懂,将本次活动的成果充分展示出来。但无论如何,真实性还是放在第一位的,一定要实事求是地来,绝不能杜撰,我相信真实感才是这次活动中最重要的。

郑辰豪:这次研究性学习,我负责的主要是问卷设计、统计、照片拍摄等工作。由于自己不是很熟悉,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也正常,但仍很受打击,自尊很是受挫。但既然做了,就得进行到底,在失败中成长。从中也学到了不少,对于问卷设计,设计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要考虑到填写者的角度,原来,设计问题并没那么简单。统计方面,数学不好真的不行。关于照片拍摄,要抓住镜头,错过就很难再拍到了。我想这对于以后走上社会,还是有很大帮助的。最后,不要怕摔倒,不要低估自己。徐丹丽:“在实践中成长”,这是我这

篇二:方言文化结题报告

中国话的魅力

——关于海盐地区方言文化的调查报告

元济高级中学高二(4)、(6) 班

组长:徐丹丽

小组成员: 王叶青 朱明洁 郑辰豪 崔明明

指导老师:许慧娟

一、内容摘要: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全民普通话,以及对外开放的幅度不断加大,使传统的方言文化失去了后盾,渐渐走向一个扭曲的状态,令人堪忧……本小组本着拯救方言文化的态度,步入调查工作,希望我们的调查报告能有些许的见解作用。

二、关键词:政策 、 方言 、文化传统 、艺术 、传承 、语言交流

三、正文

背景解析——

任何事物都是相生相克,互相矛盾的。好比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内心世界的空虚不言而喻;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我们渐渐发现,在全民普通话大力推广的今天,方言文化正在不断流失。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2008年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注册的事情。在中国不断发展西化的过程中,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在流失,追赶潮流、崇尚西方在演变成为一种时尚。

我们本次研究性学习是想用一种科学的方式提醒世人:发展是时代的潮流,我们不排斥走在时尚前沿去追逐“火星文”“网络语言”,尽管最原始的东西不一定最好,但一定是最真挚本原的。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在普通话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的同时,我们应为方言文化留一个属于它自己的空间,让它历久弥新,薪火传承,这会是都市人在灯红酒绿的时光之后一个心灵的归宿。

方言文化之现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近年来,由于全民普通话的推广,我们的方言好像正在无形之中远离我们的生活。这让我们感到一丝的悲哀与无奈,我们也试着努力探寻如何来解救这种困境,希望我们的研究能给予文化部门等一些良好的启示。

一、方言文化正遭遇尴尬境地

我们的方言在发展的社会中正逐渐处于一个流失的状态,这样的一个状态是与多方原因紧密相关的,我们也尝试从政府政策角度去探究。当然我们也会呈现相关案例让大家直观的感悟。

1、 政府政策的阻力

2005年10月8日,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相关规定: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而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少儿题材电视剧以及宣传教育专题电视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电视剧中出现的领袖人物的语言要使用普通话。这也是国家广电总局近两年来第三次对方言进行相关的政策规定。

方言教学结题报告

第一次对方言的政策规定是要求停播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2004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广电总局关于加强译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停播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一律不得播出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

2005年9月制定的《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公约规定主持人要“以推广普及普通话、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的纯洁性为己任”、除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地域音及其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话,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语,不模仿港台话及其表达方式。

由此可见,汉语在全球的持续升温和内地方言写作的流行,似乎是同步的。但“广电总局关于禁止使用方言”的通知让很多文化工作者陷入两难的境地。究竟是该保护还是限制或废止方言,开始成为各界争论的话题。而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方言被削弱是否会造成地域文化的消失,从而导致文化向单一化方向发展,再次成为我们思索的命题。

2、方言艺术的尴尬

方言孕育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京剧是集徽、汉二地方戏曲之特长在北京演化而成,因此京剧在唱念中融合了北京、湖北、安徽的发音特点。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苏州评弹是盛行于江南一带的地方曲艺,起源于苏州,故演出均操吴语。南京白局,用南京方言说相声,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这些传统艺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传统艺术的生存危机正因方言的退化,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文化焦虑。

近几年来,方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入电影领域,杨亚洲执导的《没事偷着乐》中冯巩那句:“介饭里面最好的就是介面,介面里面最好的就是介蒜??”真是很有味道。2002年姜文将尾音升高时带着拖腔的唐山话运用在《鬼子来了》中,将方言的魅

力表现得淋漓尽致。2005年,电影《孔雀》中的河南方言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打动了各国挑剔的评委,让他们在“九曲十八弯”般的语调里看懂了片中的淡定与安然。方言电影中,东北人操着大嗓门说:“这人长得嘎惨”;四川人吃着麻辣火锅感叹着“日子过得安逸惨咯”;上海人穿梭于狭长的里弄,遇到熟人时亲切地打着招呼“哎哟,嘎捏格天,侬还要跑到啥地方去啦?”??尤其是第六代导演,更喜欢在电影中运用方言,他们的镜头对准当代城市社会,歌女、黑社会、农民工、城市下岗工人子弟等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当这些“小人物”操着不同的方言对话时,那种底层社会的边缘状态让人唏嘘不已。

不过,如果我们用更加挑剔的眼光审视方言电影的文化品格,我们也发现,很多电影中的方言往往只是一个噱头,带上了这个时代典型的娱乐化、碎片化特点。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方言,接受的是具有“异域”色彩的文化,其陌生化、乡土化成为都市文化的参照物,并由于这两种文化间潜在的互相嘲讽而增添了某种喜剧化效果,方言因为“物以稀为贵”而成为卖点。因而,一方面,这些电影在方言行将消失时捡起了方言的碎片,另一方面,其娱乐化解读,又构成了对方言文化的某种戕害。

二、区域代表之海盐方言文化的境地

作为海盐地区方言文化的代表之一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骚子歌”。海盐骚子歌是明代四大声腔(戈阳、余姚、海盐、昆山)之一,因形成于浙江海盐县而得名。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因其唱腔的优美细腻,并用官话演唱,深受文人、士大夫和宫廷的欢迎,成为影响最大的雅戏曲。明万历以后,水磨昆山腔兴起,逐渐被改革后的昆曲所取代。清康熙以后,即不见记载。但据晚清文人所记,昆曲乃由海盐腔、戈阳腔演变而成,故海盐腔大部分被昆剧所吸收,少量保留在永嘉昆剧、江西孟戏以及海宁皮影戏中。从传统的表演艺术角度上来说,海盐骚子歌是以文学本子为基础,用海盐方言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说唱艺术。

海盐骚子歌是海盐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大部分老年人对于那个年代的流行趋势——骚子歌都怀有及其深厚的感情。可是在现今的海盐,极少数青少年了解《骚子歌》在那个时代的辉煌,他们所关注的最多的方言恐怕也只是在电视节目以及近年来正流行的电影中为娱乐大众而出现的方言了。拿我们自己来说,如果不是这次的研究活动,我们对《骚子歌》也是一无所知。

据我们小组调查,现在海盐地区会唱骚子歌的人也已经不多了,这种反映海盐人民生产生活状况的骚子歌正在被时代所冲刷。一种传统而朴实的文化正在被现代人所遗忘和不知,我们感到丝丝的悲哀与遗憾。

我们调查采访了海盐地区不同的人群来了解本地区对于方言文化的认识,结果不能不

令我们感到惋惜——

青少年群体:在我们采访的青少年中,他们的态度大多是不了解甚至连方言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他们都是在校学生,在学校里都是用普通话交流的。而且现在还学了英语,甚至某些中学生还学了韩语。渐渐地,即使回到家中,长辈们用方言与他们交流,他们也已经只能用普通话来回答了。方言在他们之中渐渐逝去,慢慢淡忘。他们也只能在一些为数不多的方言类电影和电视节目中找到曾经熟悉的声音。这是一种遗憾。作为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才是能将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中年群体:在我们采访的中年人中,他们有些是了解方言文化的,尤其是某些乡村的叔叔伯伯,但还有一些是不了解的,他们大多来自外地,在海盐住了十几年,没有人与他们说家乡话,海盐话也没学会。即使偶尔回家乡,也已经找不回那种感觉。他们丢失的不仅是文化,而且是乡音。因此,他们对于方言文化的态度是随便的,并不特别要求如何的传承,也不特别推崇普通话。对他们来说,方言文化是不那么重要的,是可有可无的。

老年群体:在我们采访的老年人中,他们都是用亲切的方言来回答我们的问题的。方言是他们用了一辈子的语言,偶尔才用普通话交流。 方言对他们来说有着深深的眷恋,代表着他们的乡土情节。他们并不反对普通话的推广,只是希望在他们的晚年能找到曾经的感觉,回到家中,有人能用熟悉的声音来与他们交流。他们说他们有时也会用到普通话,只是少了许多的亲切感,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了。

总而言之,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于方言文化的看法态度截然不同。大多数青少年以普通话为日常语言,对于中国的方言文化了解甚少,他们的态度是消极的。而老一辈的人们对其本土语言抱有深厚的感情,祖先代代相传的语言情系着他们的乡土情,他们热切的希望下一代能珍视方言,这种文化遗产。基于国情,中年人介于青少年和老年人之间,站在中庸的立场上。如我们所感受到的那样,方言文化确实在流逝。

方言文化之拯救

一、方言文化有不可多得的社会价值

“有一种美,没有华丽的外观,但是一旦失去你才会倍觉它的珍贵;有一种情感看似落伍,当你一旦缺失,你却发现心灵的荒芜;有一种文化看似粗鄙,当你一旦丢失,你会发现自己成了精神的无根遗民!”一位网友深沉地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种方言背后,都有其风土人情、社会心理的长久积淀,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员流动加速,由方言带来的尴尬比比皆是,由此导致一种深沉的身份焦虑。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方言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狭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世璇认为,中

国的120种语言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几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同样,在世界范围内,这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发布最新数据警告说,全世界大约2000多种语言面临灭绝。联合国呼吁各国共同努力,拯救濒危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DNA”,中国或许是世界上最大、也最古老的方言博物馆,每一种方言便是其中的一块活化石。孔子曰:“礼失而求诸野”。中国方言之于中国文化的意义,正在于它的“野”。而由于特殊的自然、社会环境,其成分之多样、结构之复杂、积淀之深厚、保存之完整,素为其他地区所不及,其中蕴涵着解开中国古代秘密的重大线索,它们的学术和艺术价值也许并不亚于敦煌洞窟的壁画和写经。

方言是一种文化,每一种方言都包含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历史、心理、习俗的信息。专家认为,方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也是含义最丰富最深刻的语态。方言的衰亡,意味着鲜活的感性缩减为干巴巴的、号称为理性的方程式以及电脑键盘上的符码。同时,也有语言学家指出,任何语言只有是否方便交流这一功利上的差别,没有任何道德上的优势可言,它没有高下优劣之分,没有洋与土、雅与俗之分。汪平建议,在做好方言资料的收集、保留的同时,应该在孩子的教育中给方言留出一块空间,让孩子脑中仍有本地特色方言的留存,不妨把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正式语言,方言作为生活语言。

二、我们不能舍弃

在日常生活中和交流过程中,不同地域的人,方言的碰撞,往往成为一种非常有趣、非常开心的娱乐、文化现象。不过,我们切忌“上纲上线”,尤其不要就方言进行挖苦、嘲讽,甚至于对他人进行某种歧视性的文化定位。

在现代社会,方言上的过激反应,常常带来多种多样的甚至是彼此矛盾的评价,由此附着了太多现实的、历史的文化情绪,这个时候,其实需要尽量给语言“减负”,这种“减负”并不是一种“去文化”的过程,而是在一定的高度上,重新认识方言的历史、现实意义。从另一个角度看,方言只是一个文化标签,背后折射出很多因素,涉及各种评价,很多时候,这种情绪和评价可以理解,不过,我们其实还可以多一个思路,那就是,在如今这样一个交流广泛的社会中,评价一个人和一个地域,很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在文化意义上,方言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因为其背后附着了关于一个地区的“整体形象”或者“集体想象”,从而带上了太多的色彩,其实,作为一个现代人,面对方言,完全可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从现代意识来讲,“乡情”是一种朴素的感情,而方言是“乡情”的重要体现。

方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并成为区域文化的密码,它是人文沉淀的产物,成为人们

篇三:小学语文进行对话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让“对话”在阅读教学的星空闪亮

——《小学语文进行对话教学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对话教学的兴起。当代,随着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教学交往理论的发展和逐步整合,一种基于上述理论的现代教学范式——对话教学正在孕育形成。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话教学正在成为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范式。

2.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普遍低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改以来,沉寂的课堂热闹了起来,对话成了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对话理念的引入,的确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仔细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导致对话教学中出现了很多虚浮和无效现象。

3. 同一领域的研究需要深化。目前,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有的已结题,有的正在研究,但各自研究的对象、研究的侧重点等有所不同,某些观点、做法能为己所用 。然而,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还处于探究阶段,阅读教学的对话教学的系统性论述和实践探索还不多见;这些问题不解决,阻碍了语文新课程推进的步伐,也影响着阅读教学从传统教学模式中彻底摆脱出来。

基于上述几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该课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对话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纠偏,构建积极有效的阅读对话教学框架。

二、课题的界定

概念界定:

1、对话:对话教学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的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2.对话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把对话当作教学的基本原则。对话式阅读教学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生存状态。从理念上讲,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从方式上讲,对话式阅读教学是积极互动、多向交往的教学;从过程上讲,对话式阅读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从师生关系上讲,对话式阅读教学是平等、民主的教学。真正的对话式阅读教学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对话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运用教育科学和语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对话式”教学实践与研究,探索和认识小学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及本质特点,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通过研究。构建语文教对话”教学体系(目标、方法和基本模式)。

3、通过研究,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4、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对话”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种策略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及可借鉴的经验。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自2011年11月成立课题组至今的三年的研究实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2011年11月到2012年1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实践研究的课题方案,并进行课题论证,组建课题组。

第二阶段:自2012年2月到2014年7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梳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践研究,探索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第三阶段:自2014年8月到2014年10月。

课题组成员一边继续开展课例研究,一边积极做好结题准备工作:整理、完善各项研究资料并装订好,完成课题组教师获奖论文、案例汇编,完成总课题结题报告,准备结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找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为了做好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去书店、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习了大量的相关理论。翻阅了大量教育杂志,研读有关文章对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从理论上进行解读。此外,我们还利用互联网学习了许多同行的教研成果

2.观察分析法——对学校教育现状进行观察分析。

通过对一系列教育现状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对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讨论法——进行课题研讨。

真理越辩越明,课题越议越亮。我们设立了定期、定点进行课题研讨的机制,进行研讨活动,有时是理论学习,有时是学习心得交流。 通过反复研讨,我们确定了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4.课堂实验法——制定对策,勇于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与认识:

一、调查阅读教学课堂对话的现状。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曾耐人寻味地告诉人们,要了解儿童,就必须“用孩子的眼睛看”“我,长大的儿童”。要想在课堂中和儿童进行深入的对话,我们要努力用“儿童的眼光”去看看大千世界充盈着的纯真情趣;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参悟生命的真谛;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文本中的真、善、美??

我们用教育的眼睛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课堂中的对话仍然存在着言不由衷的“假对话”,脱离文本信马由缰的“空对话”,琐碎繁杂的“浅对话”。这种种误区和尴尬应引起我们的警惕,这样的“对话”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信马由缰的“空对话”

“空对话”就是盲目对话,是指在教学中不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味地赶潮流,求热闹,为对话而对话的一种课堂互动。“空对话”淡化了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虚化了语言文字感悟积累,从而让语文课堂变了味,削弱了课堂形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2.蜻蜓点水的“浅对话”

“浅对话”是指不能让学生产生触动和体验,无法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停留在思维表层的浅层次的对话。这样的对话缺乏思想的碰撞、思维的交锋,更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唤醒和自我反思。深究原因是教师缺乏组织学生进行深层对话的教学策略,缺少应对学生对话生成的教学机智。

3、言不由衷的“假对话”

“假对话”则是指只有在对话过程中有名无实,只有对话的形式而无对话的实质。在对话内容上,教师以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忽略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在对话对象上,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只关注极少数所谓的优生,造成了对话中的“热岛效应”;在对话导向上,教师是对话中的主动者,学生是消极被动者,把对话看作课堂表演的“道具”。

二、创设对话氛围,营造和谐对话氛围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以下一些情况下,有利于学生对话: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时;学生的身心都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呈现时;当学生遇到理智挑战时;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当学生被鼓舞被信任,相信他能做重要的事情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