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初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0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初二语文阅读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八年语文高效阅读方法指导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膨胀,各种信息正充斥着整个人类社会,可以说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个人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立足或者发展,必须具备对信息的接受、分析、处理能力,进而为我所用,反之将一无是处。

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它担负着承载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任务,阅读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是能否学好语文、甚至其他兄弟学科的关键,更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生存的基本本领。然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读过的文学名著少之又少,甚至很多大学生也没有完整的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阅读的匮乏、视野的狭小、经历的单调,想象力的干涸,成为许多学生难以短期弥补的缺陷。一个人的知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很难想象一个读书很少,语言贫乏、思维狭窄的人,会成为21世纪需要的创造者。

我所教的初中学生也都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阅读兴趣不浓、不喜欢背诵课文、注意力不太集中、没有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等现象。面对如此现状,有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其中北京的程汉杰老师开展的“高效阅读法”研究在小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和培养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面对我所在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薄弱初中的学生——他们基础差、底子薄——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研究还不够成熟和系统,尤其是在增加阅读兴趣阅读量与提高应试能力方面的技巧方法研究还是空白,因此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指导。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不同文体的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课题的界定

高效阅读就是学生能快速阅读文本、快速概括理解文本内容和高效完成相应阅读问题的能力。八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是指基于初中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阅读特点的学生阅读能力。它包括学生所应能达到的朗读、默读、略读能力,理解词语的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复述和积累语言的能力、高效完成阅读试题等。

八年语文高效阅读方法指导研究是指在了解八年级学生阅读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课上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一定阅读能力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形成适合我校八年级学生现状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提高语文阅读成绩。

二、研究的依据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高效阅读方法理论:程汉杰先生提出运用课堂语文课的集中训练,通过眼脑机能训练、快速记忆方法,综合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辅之语文阅读程式的指导,达到快速获取文本信息,深度理解文本,高效作答的方法理论。

三、研究的原则:教者应遵循主体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运用适合学生的方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科研目标:针对八年级学生现状,研究出通过提高兴趣、养成习惯等切实有效的活动形成高效阅读方法和技巧。

育人目标:对八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方法、技巧、阅读习惯进行研究,培养学生良

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掌握阅读和答题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二)研究内容: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研究。

(2)培养语文阅读习惯的研究。

(3)阅读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五、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工作过程

研究的对象:

沈阳市第一五八中学八年级一班二班学生

研究选用的科研方法:

1、调查法:学习方法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

2、文献法:查阅并借鉴中学阅读方法和阅读试题的归纳和总结。

3、行动研究法: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组织阅读速度、效率测试。

六、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9年7月——2009年9月)

1、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状况,申报课题

2、学习高效阅读理论、进一步提高认识

3、制定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5月)

1、高效阅读课堂语文教学实践,课题实验跟踪调研。

2、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现状,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5月—-2010年9月)

1.整理各种实验材料。

2.撰写实验报告、工作报告。

3.申请验收。

4.成果形式:实验报告、论文。

七、研究的实施

在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开始了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进行了以下实践。

(一) 激求索兴致,览天下文章

1、 课堂内容迁移,激发阅读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按照教材内容授课过程中,通过对课文文章的作者和文章涉及的内容进行拓展,刺激学生课下对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当我讲到八年下的《日出》节选时,谈到本课内容是全剧的一幕一场,主要人物陈白露并没有出现,我为了让学生课下去读完整版本的《日出》,就把剧本的大体情节进行了描述,故意把结局留下不说,学生都听得入了神,强烈要求我讲出结局到底怎样,我就说:“大家想知道《日出》的结局到底怎样,就去图书馆看吧。”果然,课后好多同学借来这本书阅读,还有的同学阅读的更多《雷雨》《北京人》,对曹禺的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扩大了视野。

2、 开展阅读比赛,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内容的迁移毕竟有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增强阅读兴趣,我又开展了阅读比赛,所谓的阅读比赛就是让学生在课前给大家讲出自己读的课外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或故事梗概,每一个同学都要求到台前来讲述,这样每名同学至少要读一篇或一部作品,在讲述过程中,同学们讲述的大多很精彩,无形中引起了在座同学对台上同学讲述作品的兴趣,如此一来,好文章大家读的局面出现了。一次某同学讲到“狐假虎威”的成语故事,本来以为大家一定会感到“小儿科”不会很喜欢,可是出乎意料,他讲过之后的几天,班级里面竟然掀起了一

次成语故事阅读的热潮。

3、 名著阅读知识问答活动

当很多同学都开始阅读名著的时候,我想到大家如果只看热闹,不去感受深藏在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促进帮助不会很大。于是我开展了“名著阅读知识问答”活动,把大家普遍阅读的名著内容,除了一定的人物情节问题,更多注重对文中思想内涵理解的考查。知识问答测试的第一轮,能够过关的学生很少,大部分丢分在思想感情内涵理解方面,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大家开始了新一轮的阅读,这次阅读很多同学除了看原著,还找出了很多文学品论方面的书籍阅读。当过了一段时间,进行第二轮测试后,很多的学生都有了相当的进步,这种以考促读的方法初见成效了。

4、 演讲比赛,以讲促读

八年下教材上有一个单元是演讲稿的内容,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到了让学生把自己前一段阅读的内容感受讲出来,形成自己的读书心得,大家也能从中受益。于是我布置了这个任务,班级的每一名同学都要准备,每天一名同学进行2分钟演讲。布置一个星期之后,演讲开始了,同学们大部分能脱稿演讲,虽然有不少欠缺,但是都讲出了自己的心声,有很多同学都把自己读书的内容引用的自己的演讲稿中为中心论点服务。一名同学讲到“信念”,提到司马迁受李陵之祸作《史记》,爱迪生几千次试验发明电灯,张海迪身残志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史铁生轮椅不服命运安排成为著名作家等等,可见同学们的广泛阅读有了相当效果。

5、 作文比赛,以写促读

看了美文没有人不心动,读了好文章没有谁不跃跃欲试。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一些同学把自己仿写的文章拿给我看,也许是让老手点拨点拨,也许是找个读者满足自己的写作成就感。不管怎样,我都很高兴。何不组织一次校园原创作品展呢?海报张贴当天,就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关注,一周的出稿时间还没到,已经收到了好多参赛作品。可见大家的参与热情。

篇二:初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初二语文阅读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八年语文高效阅读方法指导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膨胀,各种信息正充斥着整个人类社会,可以说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个人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立足或者发展,必须具备对信息的接受、分析、处理能力,进而为我所用,反之将一无是处。

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它担负着承载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任务,阅读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是能否学好语文、甚至其他兄弟学科的关键,更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生存的基本本领。然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读过的文学名著少之又少,甚至很多大学生也没有完整的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阅读的匮乏、视野的狭小、经历的单调,想象力的干涸,成为许多学生难以短期弥补的缺陷。一个人的知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很难想象一个读书很少,语言贫乏、思维狭窄的人,会成为21世纪需要的创造者。

我所教的初中学生也都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阅读兴趣不浓、不喜欢背诵课文、注意力不太集中、没有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等现象。面对如此现状,有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其中北京的程汉杰老师开展的“高效阅读法”研究在小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和培养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面对我所在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薄弱初中的学生——他们基础差、底子薄——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研究还不够成熟和系统,尤其是在增加阅读兴趣阅读量与提高应试能力方面的技巧方法研究还是空白,因此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指导。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不同文体的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课题的界定高效阅读就是学生能快速阅读文本、快速概括理解文本内容和高效完成相应阅读问题的能力。八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是指基于初中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阅读特点的学生阅读能力。它包括学生所应能达到的朗读、默读、略读能力,理解词语的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复述和积累语言的能力、高效完成阅读试题等。 八年语文高效阅读方法指导研究是指在了解八年级学生阅读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课上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一定阅读能力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形成适合我校八年级学生现状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提高语文阅读成绩。

二、研究的依据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高效阅读方法理论:程汉杰先生提出运用课堂语文课的集中训练,通过眼脑机能训练、快速记忆方法,综合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辅之语文阅读程式的指导,达到快速获取文本信息,深度理解文本,高效作答的方法理论。

三、研究的原则:教者应遵循主体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运用适合学生的方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科研目标:针对八年级学生现状,研究出通过提高兴趣、养成习惯等切实有效的活动形成高效阅读方法和技巧。

育人目标:对八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方法、技巧、阅读习惯进行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掌握阅读和答题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

语文能力。

(二)研究内容: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研究。

(2)培养语文阅读习惯的研究。

(3)阅读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五、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工作过程

研究的对象:

沈阳市第一五八中学八年级一班二班学生

研究选用的科研方法:

1、调查法:学习方法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

2、文献法:查阅并借鉴中学阅读方法和阅读试题的归纳和总结。

3、行动研究法: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组织阅读速度、效率测试。

六、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9年7月——2009年9月)

1、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状况,申报课题

2、学习高效阅读理论、进一步提高认识

3、制定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5月)

1、高效阅读课堂语文教学实践,课题实验跟踪调研。

2、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现状,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5月—-2010年9月)1.整理各种实验材料。

2.撰写实验报告、工作报告。

3.申请验收。

4.成果形式:实验报告、论文。

七、研究的实施

在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开始了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进行了以下实践。

(一) 激求索兴致,览天下文章

1、 课堂内容迁移,激发阅读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按照教材内容授课过程中,通过对课文文章的作者和文章涉及的内容进行拓展,刺激学生课下对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当我讲到八年下的《日出》节选时,谈到本课内容是全剧的一幕一场,主要人物陈白露并没有出现,我为了让学生课下去读完整版本的《日出》,就把剧本的大体情节进行了描述,故意把结局留下不说,学生都听得入了神,强烈要求我讲出结局到底怎样,我就说:“大家想知道《日出》的结局到底怎样,就去图书馆看吧。”果然,课后好多同学借来这本书阅读,还有的同学阅读的更多《雷雨》《北京人》,对曹禺的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扩大了视野。

2、 开展阅读比赛,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内容的迁移毕竟有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增强阅读兴趣,我又开展了阅读比赛,所谓的阅读比赛就是让学生在课前给大家讲出自己读的课外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或故事梗概,每一个同学都要求到台前来讲述,这样每名同学至少要读一篇或一部作品,在讲述过程中,同学们讲述的大多很精彩,无形中引起了在座同学对台上同学讲述作品的兴趣,如此一来,好文章大家读的局面出现了。一次某同学讲到“狐假虎威”的成语故事,本来以为大家一定会感到“小儿科”不会很喜欢,可是出乎意料,他讲过之后的几天,班级里面竟然掀起了一次成语故事阅读的热潮。

3、 名著阅读知识问答活动

当很多同学都开始阅读名著的时候,我想到大家如果只看热闹,不去感受深藏在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促进帮助不会很大。于是我开展了“名著阅读知识问答”活动,把大家普遍阅读的名著内容,除了一定的人物情节问题,更多注重对文中思想内涵理解的考查。知识问答测试的第一轮,能够过关的学生很少,大部分丢分在思想感情内涵理解方面,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大家开始了新一轮的阅读,这次阅读很多同学除了看原著,还找出了很多文学品论方面的书籍阅读。当过了一段时间,进行第二轮测试后,很多的学生都有了相当的进步,这种以考促读的方法初见成效了。

4、 演讲比赛,以讲促读

八年下教材上有一个单元是演讲稿的内容,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到了让学生把自己前一段阅读的内容感受讲出来,形成自己的读书心得,大家也能从中受益。于是我布置了这个任务,班级的每一名同学都要准备,每天一名同学进行2分钟演讲。布置一个星期之后,演讲开始了,同学们大部分能脱稿演讲,虽然有不少欠缺,但是都讲出了自己的心声,有很多同学都把自己读书的内容引用的自己的演讲稿中为中心论点服务。一名同学讲到“信念”,提到司马迁受李陵之祸作《史记》,爱迪生几千次试验发明电灯,张海迪身残志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史铁生轮椅不服命运安排成为著名作家等等,可见同学们的广泛阅读有了相当效果。

5、 作文比

初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赛,以写促读

看了美文没有人不心动,读了好文章没有谁不跃跃欲试。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一些同学把自己仿写的文章拿给我看,也许是让老手点拨点拨,也许是找个读者满足自己的写作成就感。不管怎样,我都很高兴。何不组织一次校园原创作品展呢?海报张贴当天,就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关注,一周的出稿时间还没到,已经收到了好多参赛作品。可见大家的参与热情。篇二:语文课题 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指

导相结合的探索

负 责 人:隋伟

实验学校:满市第十一中学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一日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

相结合的探索》

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隋伟

摘 要: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的写作方法特点; 在写作指导的课上又以阅读课为基础,通过回顾课

文,进行借鉴,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双方面的能

力,实现“阅作共荣”的局面。

关 键 词:阅读作文结合双赢

历经四年多的市级课题《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相结合》的研究实践与探索,今天准备结题了。现将研究情况向各位教科所的各位领导以及专家们做以汇报,请你们审查,并希望能给以批评指导意见。便于我今后能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解决“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

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2.研究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①朱熹也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2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文就是作文的初乳,是生活中的家常饭。看似平淡,却营养丰富,能供给你成长中所需的应有的养份。无需另外的“小吃”及“保健品”。吃我们自己课本中的饭,不用格外花钱,会补更多样。吃得更健康、更强壮。

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好课文资源,从课文中学习和感受写作方法、技巧,使写作有模有样,有理有据;同时加强阅读的理解、巩固和运用,达到阅读与写作真正结合,使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齐头并进、双效双赢。

二、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步骤。

1.研究思路:

首先,研究每册语文教材中各个单元作文的写作要求,所要运用的方法、形式和手段和所要达到的效果,对此进行归类整理;

然后,在课文阅读分析中,把其中的作文需要的写作指导要素,挖掘出来,小到字、词、句恰当准确的使用,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大到为主旨而立意谋篇与布局,都要有整体把握,体会和感受;最后,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对本单元及其他类文进行回顾,进一步体会理解和借鉴,有效地进行结合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为主)

实验法,观察法(为辅)

3.研究的过程步骤

先对作文的写作要求技法等做全面的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主要是常规基本写法)进行归类整理,再结合课本教材编排,分散在名册单元的各课之中,对应相应段落,挖掘寻找链接点,把作文方法渗透于阅读中。

在具体到某一课时,对该课的所运用的立意、谋篇、选材、布局、写作特点技巧等都要进行引导点拨;作文指导中再对本单元的各课进行回顾,吸取课文中的写作方面的精华,大到整体把握,小到一些字词句段的直接借鉴、改造、加工和运用。

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

以我几年的实践研究探索,谈谈我在这个方面认得一些作法。

(一)初读课文——抓全篇,理清文章思路脉络,定轮廓框架。

初读课文前,老师给予一定的引导,设计安排几个问题,在学生疏通文意的同时,对文章基本结构所了解,感知了轮廓美,建立初步的作文模式。

《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很快地把握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先说云是天上的招牌,可以“识”,这是总写;——接着介绍四种晴云、四种雨云、四种云的光彩、告诉怎么“识”这是分写;——最后说明看云的意义及局限性,用科学的角度来表明,可以看,在某种条件下的必要性,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提醒人们辩证地“识”,又是总写,整构全文。又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化石吟》一文,虽然是一篇诗歌,但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读了两遍之后,就很快准确的把握住了文章的思路脉络:现实(发问引题)--联想(遐思幻景)--现实(回答呼应),老师借机再进一步点拨:“写作文就是这样,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或“由现实某景某物引发-对未来(过去)的设想(回忆)-最后回归现实”的写法来构筑文章。然后留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简单构思一下,比如“公元4006”、“那次,我真不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想想自己要写哪些,说一说文章的大体思路脉络,学

生激情顿生,抢着说,而且大多数说得都比较好。

学习《荔枝蜜》,总结出转情式:恨的产生→恨的淡化→爱的产生→爱的发展→爱的深化(相反),学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总结出议证式,阐明中心→叙写事实→总结照应。学习《陈涉世家》,总结寻访式,简介、概况→重点记叙→今日概况或卒年,卒后有关情况→简要评价。学习《白杨礼赞》总结出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学习《春》总结出情索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致人→情的归结。议论文三层式,立→释→析→联→结,三元归一式,总——分——总——解。再如利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等文章使学生领悟学会了写作议论文的程序结构,论点提出的方式,材料的精选修剪及编排布篇三: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浬浦镇中周淑文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正如江泽民同志曾说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确立以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进行初中语文诵读教育研究,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人文精神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个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初中阶段是人成长的又一关键时期,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可是,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一浪浪各国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孩子接触了不少他国的文化。孩子们看日剧,追韩流,常英文韩文日文歌曲,而对于我们民族艺术瑰宝——古诗更是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十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却根本无从谈起。常此以往,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岂不要烟消云散了?纵观我校语文教学在诵读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1、大多数学生是住校生,在校时间长,但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阅读层次较低。2、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老师对诵读认识不够、诵读方式单一等,使诵读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但是,从去年下半学期开始,我校围绕“营造书香校园”目标,编辑介绍校园里似的校本教材,并由省政府拨款建立了校图书馆,这为普及和推广诵读经典美文创造了良好契机。

因此,开展经典诵读的研究,适应我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很有实际研究价值。 二,课题的简介

1、 两个概念的明确:(1)经典古诗文:在我校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经典古诗文的内涵界定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2)诵读:诵读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一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

篇三:“培养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胜利第五十五中2009级语文组

胜利第五十五中 “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研究”课题组成立于2009年9月,2012年初被确立为中课题。课题确立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深化,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已经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现把我们的课题实验总结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阅读教学的现状呼唤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阅读教学摆脱传统教学的模式已经成为迫切需求,但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依然存在,由此而形成的思维惰性严重影响并阻碍了学生健康思维的发展,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出来,贯彻到当前的语文新课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好想阅读,深入阅读,从而实现阅读的高效和阅读教学的超越。

(2)阅读教学的现状呼唤教师关注阅读的研究。

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依赖于教师的教,形成惰性,只是一个方面,我们不可忽视另一个现状,那就是教师的教也缺乏理性。首先,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自己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教学时严重依赖教学参考资料提供的固有信息,一篇课文教了多少遍,每一次教学的知识点却一成不变,改变的只是一届又一届学生的面孔,把生动的课文教成了一潭死水,泯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其次,教师缺乏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很多时候,别人的东西不假思索地拿来为我所用,学得很辛苦,却因智慧、情感、学养、个性等知识因素的左右而学不到真正的精髓,并因此忽略了自己的优势,泯灭了自己的个性,课堂上便缺少了因个性而闪现的灵光,也因此缺少了精彩。其三,教师对学生怎么样读才能读懂也模糊,没有采取清晰明了的措施,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

基于以上的背景,我们课题组拟定了““培养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 ”这一课题。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阅读教学中长期“高耗低效”问题,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解决阅读教学中学生惰性和过分依赖的问题,实现学生对文本意旨、价值的自我发现和对文本意蕴的独特体验,使之在积极主动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兴趣。

(3)加强阅读引导,实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双效合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4、期待达到的效应:

(1)打造和谐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实现师生在阅读教学中都有进步,提升。

(2)以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实现作文成绩的突破。

(3)在“阅读习惯”的研究过程中,提升课题组成员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学术研究的能力,使之成为东明县第二初中语文教学的骨干力量。

(4) 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形成“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基本教学模式,为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

(5)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习惯,使读书成为学生酷爱的生活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1.理论研讨法。博览教育专著、教研书刊、网络资源,广泛收集相关文献,学习其理论精髓,通过研讨把握其理论脉络,为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专家引领法。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听课调研等活动,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积极参加与课题有关的活动,聆听专家指点。

3.个案分析法。开展研讨展示活动,针对典型个案,共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避免走弯路。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中边实验边归纳,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用以进一步指导实践,促使研究步步趋向完善。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准备启动阶段: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与课题研究论证报告和课题研究设计报告的讨论,从而明确课题的界定与研究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由此共同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拟定了《“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公约》,课题组成员分别签名,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正常、有序的展开。

(2)小组成员多次召开理论学习研讨会,总结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深刻认识实施新理念的重要性。同时,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是新课标中有关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特别邀请知名教师阐述对“阅读教学”的理解,邀请教研室老师给予理论层面的指导,小组成员多方收集、整理教育教学专著以及书刊杂志中相关理论,每个人以论文形式写出了理论学习总结。通过这些活动彻底剔除了陈旧的传统观念和不当的教学措施,使课题研究具有了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具体实践阶段

1、结合学校教研教改要求,根据我们课题组的具体特点,课题组成员每学期都把本课题列入学期教研专题计划,并在每个期中、期末写出书面总结,为下一学期课题继续实施提供经验与反思。

2、课题组成员把每学期的示范课和公开课都设定为以“阅读习惯”为主题背景的课堂教学展示,并在研讨之后写出教学反思。

3、把教研活动作为研讨平台和阵地,积极撰写文章,展开讨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论坛活动。

4、课题组多次邀请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亲临学校指导,深入班级听课、参与座谈研讨,帮助解决课题进程中的困惑,为下一步研究提出要求,指明方向。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

(一)、初步形成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原则

1、体现以人为本: 近年来大家都在呼唤以人为本,语文教育界也不例外。以人为本,具体到学生就应该是以学生的权利为本。在学生诸多权利当中,最基本的权利则是发展权。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无论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语文素养的形成,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一切活动的设计、实施都应该基于有利于学生发展这一根本宗旨,否则,不

仅没有任何意义,相反,还剥夺了学生发展的权利。阅读教学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权,以致力于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以人为本,应该成为我们培养阅读习惯的基本指导思想。我们就是想培养出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好读书,多读书,成为博学多知之人。

2、尊重原初体验: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阅读中的感知和体验,指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理解”。而在学生的感受、体验中,更宝贵、更能体现出学生思维个性的是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我们认为,从学生阅读原初体验出发,是激发并保持浓厚阅读兴趣的基本要求。从学生原初体验出发而培养阅读习惯思想,是贯串于整个课题研究之中的,课题研究本身就要立足于对学生原初阅读体验的尊重情感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教学从学生原初体验出发,不是一种被动的等待和接受,不是一种简单的认同,而是一个主动引发的过程,并且对学生原初体验的引导,要做到不着痕迹,要“引而弗牵”,否则,采取强势引导,就失去了“原初”的真味。同时,在阅读习惯培养的初始阶段,尊重学生阅读原初体验较为容易,一旦进入深度阅读阶段,我们往往会置学生原初体验于不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带着探究一个个问题,完成一个个任务。事实上,科研过程中所有环节都必须从学生原初体验,否则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就会犯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就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鼓励放飞思想:时代要求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关键。同样,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文字总能提供比形象更多的意蕴,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学生讨论争鸣。应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见仁见智,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创设主体化、多边化、生活化的自由空间,设计开放而富有弹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尽力张扬自己的个性,使阅读充满智慧灵气而魅力四射。个性和创造总是相伴而生的,学习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自然能开发出来。

4、关注涵泳体察:个性化阅读教学绝不能把“个性”与“阅读”割裂开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个性:热衷于文本解读花样翻新,钟情于多媒体声像的异彩纷呈,小组合作形式上殚精竭虑??这些所谓个性化阅读,容不得学生的目光的片刻停留,让思绪舒展开来,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对文本的解读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甚惑不解,于是,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大多为肤浅的应景式对答,很难碰撞出个性的思想的火花,使阅读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我们体会的个性化阅读应该是一个涵濡浸润的读书过程,这应该是个性化阅读的基本样式,它是摒弃了一切外在浮华形式的本真阅读。个性化阅读需要一种平静从容的阅读心态,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心心相印。当读者的目光在文本的字句中移动时,蕴含在读者个性中的一切都会结合着当时的心境被调动起来,实现读者对文本个性化的阐释。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唤醒以往的生活体验,强化心灵参与,使文本内容与学生内心的记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接触、碰撞交流,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并有可能超越文本。

5、变革学习方式。语文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克勒斯涅克)这个科学论断揭露出语文学习方式的基本内涵。我们以为,应该摒弃那种“认为语文学习就是念书读教材,就是听老师讲课完成作业,就是解答考试题”的观念,从而倡导生活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

要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让书本上的语文变为生活中的语文,把学校小课堂扩大为生活大课堂,实行语文课内外衔接,要把语广教学活动变为语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要给学生设计出体验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运用知识、提高能力、熏陶感情,把对知识的记忆和验证变为对知识的悟得和运用,把对文章的肢解和标准解读改变为整体感知和独特感受,把作坊式技能传授改变为抒写真情和有创意的表达。这种富于创造精神的阅读、写作最基本和最典型表现就是个性化。同时,引导学生把观察、思考、体验、感受、积累、多读、多写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只有真正实践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才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6、反对教师缺位。语文的核心是“学”而不是“教”,但是,语文教学以学为主体,以“个性化的学习”为核心,并不等于教师在教学行动和过程中无所作为。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认知,包办代替,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或者教学参考对文本解读“讲授”给学生,是一种违背课标理念的“越位”教学,相反,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仍然存在困惑时,当学生自主探究难以深化时,教师却不能给与恰如其分的指导和积极有效的引领,教师的行为则是一种角色“缺位”。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民主的、平等的、宽容的意识参与课堂探究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善待每一个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平等的享受参与的权利。但当求知者找不到摆渡自己的渡口时,或者找到了渡口而没有摆渡工具时,或者因多种原因而不能顺利扬帆起航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发挥主导者的作用,给与及时有效的迷津指点,或及时架设思维的桥梁,让学生选择个性化的过河方式。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