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初中历史课题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31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历史课题结题报告

市“十五”规划历史课题结题报告

[发表日期:2006年11月9日 | 编辑录入: | 点击率 1198]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结题报告示例:

【南京市十·五规划课题】《现实参与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结 题 报 告

2000年12月---2004年3月, 在市县教科室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我们对“现实参与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和探索,现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总结三年多来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现报告如下:

一 、课题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世纪之交,第三次全教会吹响了向素质教育进军的号角。国家站在整个民族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的高度, 加大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然而,由于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上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考试,从小学到中学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格局。以陈旧的教学内容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展了通过“现实参与法”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专题研究,回应和反应时代对教育及高考改革的需求。

现实和历史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对范畴,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任何事物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现实和历史的有机结合是全面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和历史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传统上,人们习惯于认识现实问题采取历史的方法。在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基本思想指导下,我们主张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实参与法来培养(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初中历史课题结题报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组教师曹春华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发表的《现实参与法与现代历史教学》一文曾引起一定的反响。编辑部专门给该文加了[编者按]:“历史教育何以才能走出窘境?读了本文,你不会没有自己的高见吧?本刊欢迎您加入讨论。”

课题组主持人:赵树华

课题组成员:赵树华、曹春华、胡本强、史联盟、施业金、王新顺、陈小利、沙志援

本报告执笔人:赵树华二、课题研究的任务和目的

(一)、探讨历史教法,提高历史教育质量,努力追求历史教学的整体性、实践性、渗透性、前瞻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统一。重点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教学方法的变革为前提,根据现实参与的方法设计一些创新与实践的教学片断于课堂中。通过创新性教学内容,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与技能,能积极进行创新思维,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同时做好教学与高考的衔接工作,使提高学生的综合考试成绩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现实让历史占有一席之地,历史工作者以历史学角度来研究现实,能在历史中发掘出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在讲授历史的同时揉合相关现实,从而达到服务现实,启示未来的目的。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本组教师素质,逐步培养成为一支创新型和科研型的历史教师队伍。

(三)、在“现实参与法”下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形成有实践价值的实验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实验经验和论文等。

三、课题的组织机构及成员

在课题准备申报及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聘请了学校原教务处副主任余一鸣和分管教学教科研的张祥淳校长参与规划和指导。课题组组长由张祥淳校长担任。课题主持人由历史教研组组长赵树华老师担任。课题组由赵树华、曹春华、胡本强、施业金、史联盟、王新顺老师组成。后有沙志援和陈小利老师加盟。其中胡本强、沙志援、王新顺老师是富有经验的老教师,曹春华、史联盟、施业金、陈小利老师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是我校的骨干教师。史联盟老师还是我校高三年级组组长。课题主持人赵树华还先后三次参加了南京市教科所主办的两期“国家、省、市十·五规划课题主持人培训班”的学习。

四、课题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对于该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采用了系统的方法,在研究中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测验等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然后采用统计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对研究结论和成效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最后得到科学的结果。具体方法有:

(1) 调查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实验前后的调查。

(2) 对比法:设计相关问题,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回答问题的方法和深度以及考试成绩来检验实施效果。

(3) 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该课题实施前后的变化情况,力求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二)、通过研究讨论,我们将本课题分解为四个子课题来研究,即高中三个年级分别为三个子课题组,由各年级历史备课组长为子课题组组长。随着初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又成立了初中子课题组。

(三)、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2000.12—2001.2 制定修改研究工作方案,组织分工。

2001.3—7 对各个年级,特别是高中各年级的历史教学实施操作,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并提交相关研究成果。

2001.8—9 对2001届高三毕业生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完成研究报告初稿。

2001.9—2002.9 对2002届高三毕业生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2002.9—2003.9对2003届高三毕业生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同时对初中年级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提交相关研究

成果。

2003.9—2004.3 继续完善研究,对研究报告进行修改,讨论和定稿。形成最终的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实验从2001年11月起批准立项到2003年9月结束,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时间作了一些调整。研究时间前后持续了三年多,中途无间断,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和开题阶段:(2000.12—2001.11)

(1)实验前组织本组教师对我校的历史教学现状进行了解,确定实验研究对象为全体学生。每个年级分实验班和对照班。另外,为了便于考察课题研究的成果,邀请未实施现实参与法的部分兄弟学校学生作为补充对象,形成对照班。

(2)组织本组力量,查阅资料文献,酝酿课题,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初步确定了研究方向,制定了实验计划。

(3)成立由本教研组成员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职责任务。

(4)课题组成员就课题假设、方法、措施、操作过程等问题写出研究方案和计划,邀请县原教科室主任兰秋辉到校辅导。按照专家建议,修改了实验计划,并初步形成了研究方案。

(5)召开课题研究小组会,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了实验方案、课题研究方面的有关理论、创新教育的理论讲座、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有关报刊杂志关于创造思维的内容。如南京市教科所黄达成老师的《教科研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对创新意识的思考》、《创新思维的特征》等文章,对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进行整理研究,了解高考动向,使本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参研人员明确了实验的目的、意义和操作过程。

(6)把高中历史教材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立足点,与此相关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民族、宗教等现实材料是课题研究的必要内容。例如,围绕当前中国加入WTO的相关情况,对中国对外贸易史中入超、对等原则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对当前争论不休的巴以冲突找到历史依据,在历史教学中,以现实事例为素材,分析宗教问题等对现实的影响;以西部大开发为现实背景,论证西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期待性;以及历史遗产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我国有多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它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升空圆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而“飞天”正是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代表作。还有长城、都江堰、北京明清故宫、孔府、孔庙等,这些历史遗产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又是旅游热点、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怎样做到保护开发的有机统一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7)确定研究方法,撰写论证报告,召开开题大会。

(二)、中期实施阶段(2001.11—2002.12)

(1)认真组织学习、研讨、交流活动

①认真总结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计划,制定中期阶段更具体的研究计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研究工作。

②再次组织课题组成员重温实验方案,学习网上下载的关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文章,如:《试论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模式》、《历史研究性课题集锦》、历史课题研究示例、特别要求课题组成员要了解有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网站。

③课题组结合教研活动不定期召开会议,总结成绩,共同探讨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研究了如何进行测试分析等有关问题,并作好记录与评析。

④定期组织研究人员上实验汇报、交流课,轮流开课,集体评课。还先后与兄弟学校开展了3次教学交流活动。其中还与漆桥中学历史教研组就历史课题研究进行了协作研讨活动。并邀请了南京市二十九中的林建飞老师和金波老师来我校开课,对本课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当时来我校参加教研活动的“南京市首届历史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成员对本课题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2)、认真开展实验

①按计划开展活动。各子课题组按照方案开展了观察、分析、总结等各项活动,撰写了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为研究提供了材料基础。

②认真进行实验。课题实验教师认真按照计划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转变课堂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验于课堂,对学生创新思维品质进行了有效的培养。在“参与”的原则下,从解放、发展学生的思想出发,以教材为载体,结合现实问题,精心设计,使历史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思维参与和社会化参与的有机整合的学教活动。在教学手段上,由常规教学手段向多媒体教学手段方面转变。真正做到“力在课前、效在课内”。

③适时修正方案。为确保实验的顺利实施,根据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课题组适时对原有方案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 结合初中新课标的实施,增加了初中子历史子课题组。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侧重于以社会课堂为背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④做好市县教科室对课题的中期阶段的验收检查。通过中期检查,受到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3)、及时总结、撰写实验经验

课题组成员撰写实验心得、经验论文、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典型个案、调查报告、阶段总结共60余份。

(三)、后期总结阶段:(2003.1—2004.3)

(1)在做好结题准备工作的同时,对本课题研究进行了深化。如进一步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新教材的培训等。印发了《高中历史新课学习方法》、高中历史新课标等学习材料。为在新的高中课标实施后,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以期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2)课题组设计了相关的问卷,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和调查,并与对照班进行对照、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学生普遍反映该教学方法对他们帮助很大。

(3)各子课题小组作研究总结,总结研究和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

(4)收集整理,完善规范各种与课题实验有关的资料,将其分类归档。 进行了后期总结工作,形成了书面《课题研究材料汇编》五本材料等。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领导重视,制度保障。

学校行政、教务处、教科室重视对本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公开课展示、座谈会等形式宣传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亲自指导本课题研究的有关工作。

(二)、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学校为本项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经费,选派了本课题成员参加了各级各类教育科研培训,还聘请了县教科室主任来校进行讲座和跟踪指导,在资料的征订、信息的提供方面能尽可能满足本课题的研究需要。这一些为我们能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各项任务提供了保证。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经过三年的研究和实验,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研究和实验效果。

(一)、在现实参与法下摸索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

(1)、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

历史学科的教材,由于学科特点,有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我们在使用教材时,首先立足教材,夯实基础。因为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材料,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托。在此基础上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以现代意识和思维重新审视传统的观念和认识。如2000年试卷中将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开辟活动的比较,一改过去对郑和下西洋单纯肯定的观念、要求学生把这一历史事件放在当时国内国际的大背景中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既要肯定郑和下西洋的积极影响,又要指出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现在,以现实问题为中心进行命题是高考的一大特色。又如2000年考查了契丹双规制问题,对“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有现实意义。2002年对秦汉赋税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就是曲折委婉地针对现实考历史。因此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是为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高考服务的。

(2)、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

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课堂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在以教室为主阵地的同时,设置了和开设了许多实践活动和课外作业。开辟了“历史园地”黑板报和“历史之窗”报栏。以及要求学生自办历史小报,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类历史变迁的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现实和体验生活,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如我组专门开设了面向全县的“《清明上河图》与高淳老街”比较的公开课。获得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3)、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

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各办公室都已上网,学校还有多媒体教室。主动学习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等,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把枯燥的历史变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把图片和地图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演示,特别有些形势示意图,如二战前的欧洲等,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它要比黑板上画一画,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有的甚至在黑板画也画不出来,而多媒体上应有尽有。用现代教学技术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4)、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激发学习创新精神的多种教学方法,我们在研究中,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五个转变: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让学生自己通过史实找结论;变满堂灌教学方式为启发探究式;变外力强迫式为内在诱导思维式,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或互动作用的教学方式;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现代教育技术创新。例如我们使用的“体验学习方法”: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并让他们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象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这在初中课堂上,主要让学生编排历史剧。如“文成公主入藏”、“话说《清明上河图》”等。对于高中课堂教学,在现实参与法下使用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历史课的对抗式讨论法,选择的题目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开放性。历史课的抽签提问法,通过设疑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主要利用现实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形成专题。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

(二)、通过现实参与法的历史教学,培养了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我们对实验前后我校选报历史的学生人数对比,并结合三年来学生学习成绩和高考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施以来的各项实验,创新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我校选报文科的学生在全县最多,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在历史学习中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历史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特别用现实的角度来理解历史,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学习历史的习惯。

(3)、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思维积极,由于本组成员能够运用现实问题参与课堂的教学,师生之间的双边交流好,课堂气分活跃,历史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在上级教研部门对我校的教学调研中,本课题组成员的课均受到好评。在教学视导和听课评比中本组成员的课大多被评为好课。

(4)、在实施课题研究、改进教法、实验创新的同时更夯实了学生的基础,我校的历史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全市学科调研考试和这几年高考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附表一、表二、表三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通过本课题实施前后的成绩比较来看,我校的高考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与其它兄弟学校的成绩相比,也可以看出我校的历史教学质量在逐年提高。

其中高三(1)(2)(4)班为实验班,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均分和及格率明显高于其实班级。

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南京市统一调研测试历史成绩统计表(三)

我校作为市重点中学在本次考试中采用的试卷是A卷(即省重点中学的试卷),但在全市统一调研测试中均分明显高于省市重点中学均分,特别是高二文科班的历史均分高于省淳中。

3、通过该课题的实施和研究,提高了本组教师的素质 课题研究有效地使全组教师

转变了教学观念,掌握了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的方法,业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部分教师多次在市、县各级业务竞赛中获奖。在2000年县优质课评比中我组教师施业金、曹春华、史联盟老师分获县一、二、三等奖;在各级教学视导活动中,我组成员的课多数为A课。开题以来,本课题组已有二十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的各种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论文数量和论文质量均比过去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胡本强老师和曹春华老师合作撰写的《材料分析和研究性学习》一文在历史教学核心期刊上发表,受到一致好评。赵树华老师撰写的《研究性学习和历史课堂教学》

发表在2003年《教学理论与方法》杂志第五期上,并获全国“创新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2004年曹春华老师和赵树华老师对本课题进行总结所撰写的《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实参与法》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第七期上。由于我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所做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我校历史教研组先后被评为县市两级先进教研组。课题组成员多人被评为校“十佳教师”。赵树华老师在2003年被评为“高淳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同年,赵树华老师在首届南京市骨干教师培训中被评为“优秀学员”(历史学科培训班只有二名)。2004年3月,曹春华老师又被县教育局评为“高淳县第四届学科带头人”。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和声誉

本组所倡导的“现实参与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已在县内外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我县漆桥中学等兄弟学校已专门来人与我组联系,要求与我组加强联系和交流,共同研究,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山西省发行的《语文报·文科综合版》也愿意和我们合作,课题主持人赵树华还被该报聘为“特约研究员”。它们现已把2004年的编辑计划寄给我们。要求我们围绕高考研究、结合现实问题、对照编辑计划撰写相关的文章给予登载。现在,我组成员正在积极的对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做好成果的宣传和推广。

篇二: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结题报告

《七年级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执 笔:赵 娟

我们于2013年6月申请了郑州市教育科研课题《七年级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同年由市教科所审批并立项。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该课题将于2014年5月进行结题。通过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要求已基本达到,现就一年来的课题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1.基于课改发展的反思

现在教师的公开课大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然而平时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现场临时合作,小组成员合作往往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出现了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的学困生则往往“默默无闻”,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现象。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在常态课堂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与技能,教师也要在常态课堂中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

2.新课标的理念

2011年新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一栏中提出:“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被广大教师乐于采用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3.合作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所展现的能力是令人吃惊的。我们要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而且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被提高。因此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探索一种科学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全面提高教师指导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七年级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顺应道德课堂的理念,意在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1. 对于教师: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把先进的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

2. 对于学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度,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3. 通过课题研究,从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形式、合作效度、合作评价以及教师在合作中的作用这五个方面,探索并构建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 研究意义

1. 积极的合作意识、广泛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合作能力、和谐的人际交往常常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工作上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历史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实践意义是很明显的。

2. 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还是一张“白纸”,在此时,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倾听、乐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合作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有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3.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味到自我实现的喜悦;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尊重意识、理解意识、宽容意识、团队意识、开放意识以及友善意识;善于合作还能让学生享受许多生活乐趣,良好的合作与交往关系会创造出一种令人愉悦的氛围,这种氛围会增强我们的幸福感,这正是我们道德课堂的理念。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符合“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符合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说明了彼此切磋技艺、交换心得,有助于个别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间的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它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特别如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到一个新的学校,认识一些新的同学,学生有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与别人分享的需要、合作的需要等等。小组合作学习则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

3.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高效课堂要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而小组合作学习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必畏惧教师的权威,也不需担心个人学习的失败,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探索一种科学的学习指导模式,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

四、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思路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通过专题的教研、教学活动和理论学习,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业务水平,

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2. 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影响。包括合作精神的培养,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合作学习时机的选择等。

3. 如何编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导学案。

4. 通过课题的教研、教学活动的实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学生团结合作能力。

5. 构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的课堂教学新的评价模式,特别是探究性评价,互助、协作性评价。

6. 教师对促进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包括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评价对进一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等。

(二)本课题研究的思路

1.搜集、查阅与本课题发展相关的文献资料。

2.设计问卷,调查学生课堂不提问的原因,从而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

3.通过以上步骤后,开展编写“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课堂教学的评价工作。

4.课题组成员及时交流、总结,查找不足,改进方案,再实施,再改进。期间做好经验的积累、总结工作。

5.根据以上步骤的实施,做好结题工作,寻求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有效的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践调查法

任何理论都离不开实践的指导,因此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深入学生,进行广泛的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依据。

2.观察分析法

观察学生上课参与合作情况;观察教师组织教学的情况。在分析各种案例的基础上,抓住实质,抓住典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找出规律,逐步完善。

3.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小组每次月考成绩的变化进行分析和对比。每次考试后让成绩突出的组总结合作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借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育教学。

4.文献研究法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借助网络、期刊搜集、整理了不少与本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其他专家在这方面已取得研究成果。这些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有效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5.经验总结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收集、学习近一年来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文章,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从他人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形成思路、方案或采取行动。

六、课题研究原则

1.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

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吸引学生兴趣,达到学以致用。

2.可接受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选择相应的分组方法和指导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

3.围绕人的发展原则

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关注学生情感和道德养成,在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和合作技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巨大的潜能。

4.创造性原则

如果教师只给学生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那就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真正热爱。教师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再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重要源泉之一。

七、 课题研究过程回顾(研究步骤见附录一)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2013年6月——9月)

我们筛选出相关经典文献形成了学习指导材料,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中学习研讨,奠定理论基础,明确了研究方向。

小组合作学习应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的学习状态,所以科学的分组是个关键。分组主要遵守“优势互补、双向选择、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所以在课题一开始我们先进行科学的分组,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课代表的竞选选举

课代表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课代表不仅是收发作业的工作,还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课代表的选举。本学期的第一节课就是竞选课代表。

首先是自我推荐。我们不是以成绩选举课代表的,只要愿意为大家和老师服务都可以来参加竞选。学生上台发表一下竞选演说,然后由全班的学生民主选举。这样做可以让那些愿意为大家服务的人有机会参与进来,而不能只用成绩好的学生。

其次是同学选举。我们要求全班学生选出一男一女两名课代表,这样民主选举出来的课代表是大家信任的、乐意服从其安排的,以后的工作就好开展。并且一男一女两名课代表在今后的分组、安排活动等工作中能分工协作,更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 两名课代表进行分组工作

课代表选出后,接下来的一周就由课代表帮助老师进行学生分组工作。历史学科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一人带多班,不如课代表熟悉班级人员的交往情况,况且课代表容易和同伴沟通,所以分组工作我们就交由他们去做。教师只是提醒两名课代表要遵循男女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分组,剩下的工作由课代表完成就行,教师最好不要过多的干涉学生的分组

情况。课代表分的小组不一定完善,有的学生肯定会有意见,教师只要适当的微调一下,尽量让每个学生满意。此外所分的小组也不能固定不变,最好在最初的一个学期里一个月进行一次总结、表彰、调整,等学生都调整适应好后,在以后的学期里小组最好就要固定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默契的配合。

此次研究中,我们还特别注意了小组人数的探究, “记住,随着小组规模的增大,‘资源池’也会增大。换言之,有更多的头脑来思考这项工作,也有更多双手来做这项工作。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组越大,越难制订行动计划、分配发言机会、分享材料、达成一致意见。” 教育专家推荐2-6人的合作小组, 我们每组分配5人,这样方便组内分工。

3. 组内分工工作

每个小组自己选出一名小组长,同样教师不要干涉,由小组民主选出。如果有的小组有争议没能选出小组长,教师要及时介入,协调小组长人选。各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做好本组成员的分工工作,如分为:汇报员,记录员,监督员,资料员(按周轮换)。

汇报员是本组的代言人,他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 。 记录员是本组的档案员,他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

资料员负责收集、整理、保存本组资料。

监督员是本组的稽查,他的职责是监督组内其他岗位的执行情况。

组长则要做好总指挥的工作,组织好本组的活动。如在试卷讲评课中,我们让组长组织组员自己评讲试卷,大家一道说说各自的解题思路,这样能拓展学生答题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这样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资优生的侃侃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的默默无闻。

4.小组文化建设

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制定本组的组名、口号、组歌、设计组旗,有条件的最好刻一枚印章,统一组服等。这样在进行小组活动时,学生能通过喊口号给本组加油;在记录学习内容及教师登记获胜小组时用本组印章盖上,轻松方便。

5. 教师做好学生的编号工作

编号一定要老师亲自完成,编号是有技巧的,为每个组里的成员编号对教师的反馈评价环节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以5人小组为例,我们是这样编号的:1号是每个组的组长;2号是每个组中学习最差的学生;3号就要注意了,编号的时候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有;4号为每组优秀的学生;5号为每组中等的学生。这样在检测反馈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问题的难易分层次提问,而且不露痕迹,不伤学生的面子。如:一道基础题,我想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就叫每组的2号回答;一道稍难的题,可以让每组3号回答,这样通过三个层次学生的回答,教师能收到较为客观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授课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6.小组座位的摆放

篇三:历历史课题的结题报告

历史课题的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研究时间:2011.1—2012.5

二、主持人姓名:蔺周智,

小组成员:王曼华、赵海燕、

任教学科:九年级历史

三、简要说明选题背景:

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我国物质生活发生了重大变迁,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一步步地向现代化迈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浮躁,轻浮。网络、媒体、杂志、小说以“真假难辨”“光怪离奇”来充斥着学生的精神生活,占据他们的大脑,吸引着她们的注意力。篡改后的变了味道的“历史”,正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超不可预知的方向偏转,影响着他们的历史观、价值观,而这与教材知识的正规,乏味形成强烈反差。如何改变现状,适应新课标要求?为此我们通过开展研究性课题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研究目的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让初中学生既能对历史非常的感兴趣,同时又能在非常轻松

的氛围中学习好历史知识,充满自信的面对初中历史中考。

3.采用并实验针对性强的思路,用血生干兴趣的故事情节刺激他们,逐步提高他们的记忆效果,运用能力,让学生兴趣与学习双轨道同时前进。

4.我们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领悟到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诀窍,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学习。

5.通过研究实验和相关活动,教师本人更加系统地提高历史教

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思维的灵活性,尝试多种风格教学,“亦正亦邪”一切以效果为最终目的,全方位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6.通过不断积累和推敲,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以不同形

式展示我们的成果,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

五、实施内容

1.以当今流行的历史剧、穿越剧、网络流行小说为研究对象;

2.通过进一步对以上题材中情节、内容、与正史的事实进行对比研究,去解决学生历史观被歪曲的难题。

六、实施过程

1.由全组成员设计并印制《中学生喜欢的电视剧集及相关内容

的问卷调查表》,对2012级九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2.由蔺周智、王曼华对调查结果进行收集、整理、编辑工作 3.由全组成员搜集与中国古近代史相关的“正面”“反面”媒体资料,蔺周智进行分析整理并根据课本的教材内容进行逐节穿插、粘贴。

4.由蔺周智结合资料、教学目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设计出教学方案。

5.全组集体讨论,斟酌修改,教学设计的以最终敲定。

6.由蔺周智负责实施研究性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正学的历史观》

7.由蔺周智书写结题报告。

七、实施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已有文献资料,尽享借鉴,并适当加以拓

展。.利用书籍、报刊、杂志、搜集到的信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

2.网络资料引擎搜索:网络资源引擎搜索,引经据典,多方考证。

3.问卷调查法;针对学生现状,进行有目的调查,帮助老师弄

清楚学生到底对那些历史阶段、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感兴趣,那种上课方欣然接受。

4.课堂讨论法:利用学生对小说,电视,电影,网络的兴趣,

因势利导,提出个别情节中的历史案例,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对网络,文献,电视剧集中的故事情节展开甄别,把真实的历史情境在再现,还原,还历史本来面目,让学生能够进行真是记忆,强化记忆效果。

5.自编梳理法:结合正规教材内容,采用对比的方法,老师与同学一起,研究其间的异同点,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整理,这

于学生的记忆是非常有帮助的,能给学生一个成串的印象,形成链接,形成体系。。

6.知识速记法:找到共同点,时间,地点,甚至历史事件都有规律可循,采用一些小窍门记忆,减轻学生负担,收获好成绩。

7.教师自我反思法:教师要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实践思维、观念和行为,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反思之后,产生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用于课题的研究。

8. 以批判加肯定的态度对这些异同点进行甄别,讨论交流;

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9.最终集体汇总“盖棺定论”,确定真正的史实;引导学生体

会何谓真正的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八、研究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

1.怎样能设计出更巧妙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刺激学生、进行讨

论交流。

2.怎样快速简便的搜集已经被篡改了的影视资料,做反面教材。

3.怎样帮助学生全方位的理解什么是历史;

九、研究过程讨论的问题

学生的精神生活已经被各种诱惑冲击的面目全非,我们所能做

的也只是绵薄之力,要想改变,必须依靠长此以往的坚持,才会有力量,缓解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对我们学生精神的蚕食。

十、总结取得的成果

通过这段时间以来开展着此项研究性教学活动,不仅提高我们

历史教学组整体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综合能力,还使我们原本枯燥的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拥有了生机和活力,变得富有吸引力。还因此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是非观念,得以不被失实的历史误导,并达到帮助他们树立起了正确的历史观的目的;更深刻的体会到历史观的真确与否对学生影响的重大意义。

附:《中学生喜欢的电视剧集及内容问卷调查表》 22课、《三国鼎立》教案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