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学困生转化策略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5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学困生”转化策略结题报告

“学困生”多元转化策略研究报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理论意义

有学校存在,有教育存在,学生的发展就会存在差距,特别是在应试教育还有一定市场的情况下,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已经成为教育的老大难问题。可以说,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并促进他们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领域健康地发展已经成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更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所做的重要工作。既然学困生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回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校和班级出几个学困生,不足为奇,但对学生家长来说,把教好学生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学校就有责任把每一个学生教好。

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教育论著《我的教育理想》一书的序言中说:“教育: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这“一切的人”,理所当然也包括学困生。

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师对学困生的态度和转化都存在的许多的差别与问题。针对该问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有八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智能、只是各人表现有所不同。如果给予适当的培养和指导,大部分人都能使八项智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校教育中,不应该有所谓差生的存在,只有各具特点,不同方向发展的可造就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使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每

一位学生都是最优秀的,要彻底抛弃以往片面的智能观。要用不同的尺子衡量学生,发现学困生的长处,宽容学生困生的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许多被传统智能观认为是“智优”、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却表现平庸;相反,有不少被认为是“一般”,甚至是“差生”的人进入某一个行业却可能创造出骄人的成绩。所以在在教育中要正视每一位学困生,对他们要有正确的看待和评价.

1、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在理解和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方面有一种或几种基于心理障碍的儿童,可表现为听、说、阅读、思维、拼写和数学计算等方面的不完善;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但又不存在视听和运动缺陷、智力落后和智力障碍,又不包括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处境的不良。

2、对研究方法的界定。

既然把课题命名为“‘学困生’转化策略实验研究”,那么,就应该在“转化”上下功夫,要想一切办法帮助学困生取得进步,稳定学困生的思想情绪,矫正学困生的人格缺陷,改变学困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困生学习的方法,肯定学困生的微小进步,使学困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产生质的飞跃。

首先要悉心了解。研究者(主要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困生存在差异的原因,以便在“转化”过程中做到对症下药。

其次要倾心帮助。研究者(主要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对学困生倾注一颗爱心,要做到与学困生“亲密接触”,深入学困生内心世界,让学困生自己有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再次是培养习惯。要从点滴入手,用“滴水穿石”的韧性和毅力,培养学生听课的习惯,读书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正确对待考试的习

惯,思考的习惯,流利表达的习惯等等。著名教育家曼恩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最后要立足进步。不要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困生都有变化,要用渐进式的变化来培养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自己能成才。在对待学困生的策略上以表扬为主,多赏识学生的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策略

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目标指向,主要是结合我校学情,对大量存在的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课堂教学适合学困生的研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要对实验对象——学困生严格保密,实验过程要不露痕迹,以免无意中刺伤学生自尊心。

1、建立严格、民主、和谐、温馨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

此项研究最小的载体是班级,我们在实验班尝试建立严格、民主、和谐、温馨的管理模式,用制度规范学生行为,用魏书生管理班级的经验,进行自主管理,民主管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馨与和谐,以融入班集体为荣,愿意为班集体的成长出力。

2、建立学困生跟踪档案的研究。

班主任和课任老师在每学期初都要给学困生建立跟踪档案,首先找准学生困生存在差异的原因(跟踪表如下),分解给各位任课老师实施相应的转化策略,提倡师生共同写教育随笔,记载教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班主任至少每周写出一篇学困生成长个案,任课老师每月写一篇个案,记录学困生成长历程,以积累研究资料。每学期末,对照跟踪表,总结每一位学生的变化和进步,以制定下一次的转化方案。

3、适合学困生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此项研究是转化策略中的重点,没有适合学困生的课堂教学,所有的改革将是一句空话。我们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

和人才观,明确我校学困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改革那种只顾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接受与否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提问的习惯,研究的习惯。

4、进行学困生评价方式的研究。

改革传统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模式,尝试以进步论英雄的评价方法,多从正面鼓励学生,使学困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进步的信心。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项实验3年为一周期,分为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5年3月~2005年10月) 主要工作: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实验方案、计划及目标体系。 2、进行学困生基本情况了解,收集相关资料。 3、成立班级管理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两个实验组。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5年11月~2006年11月) 主要工作:

1、分工探索,建立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立足于严格加民主,目标是温馨加和谐。创设有利于不同学生智力表现的丰富的教学环境,通过观察学困生对材料和活动的表现确认其、优缺点。在此期间,组织教师学习“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实验班级拿出一套适合本班特点的管理方案,课任老师拿出相应学困生转化措施。并进行实施,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

2、通过访谈学困生,其他学科老师和家长,了解学困生的兴趣和才能,通过观察学困生与同学朋友的谈话和讨论的情况了解其思维方式和兴趣所在。

3、研究一套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分层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困生不同方面的转化,让学困生在课堂上每一分钟都有收获,每一天都有进步。

4、制作学困生跟踪调查表,积累教育过程中发现的好的教育案例,撰写个案,积累一手资料,为每一阶段的实验总结报告打下基础。

学困生转化跟踪记载表

根据该表记录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并根据情况确立转化方案,跟踪对比每一位学好困生的进步与变化,以确定下一步的转化措施。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9月) 主要工作:

1、整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活动案例集和个案研究集。 3、向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申报成果验收。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统一了认识,转变了观念。

长期以来,学困生转化问题就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和研究热点,尽管不少专家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但实际教育工作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更多的心血,且成效不明显。因此,有的教师认为教育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通过该课题研究,在我们课题组的研究过程中,学校教师认识到了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和可转化性,统一了“教育: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思想。同时,学校也开展了“学困生”转化专题研讨会,对学困生转化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并制

篇二:学困生转化策略结题报告

篇一:“学困生”转化策略结题报告

“学困生”多元转化策略研究报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理论意义

有学校存在,有教育存在,学生的发展就会存在差距,特别是在应试教育还有一定市场的情况下,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已经成为教育的老大难问题。可以说,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并促进他们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领域健康地发展已经成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更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所做的重要工作。既然学困生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回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校和班级出几个学困生,不足为奇,但对学生家长来说,把教好学生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学校就有责任把每一个学生教好。

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教育论著《我的教育理想》一书的序言中说:“教育: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这“一切的人”,理所当然也包括学困生。

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师对学困生的态度和转化都存在的许多的差别与问题。针对该问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有八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智能、只是各人表现有所不同。如果给予适当的培养和指导,大部分人都能使八项智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校教育中,不应该有所谓差生的存在,只有各具特点,不同方向发展的可造就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使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最优秀的,要彻底抛弃以往片面的智能观。要用不同的尺子衡量学生,发现学困生的长处,宽容学生困生的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许多被传统智能观认为是“智优”、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却表现平庸;相反,有不少被认为是“一般”,甚至是“差生”的人进入某一个行业却可能创造出骄人的成绩。所以在在教育中要正视每一位学困生,对他们要有正确的看待和评价.

1、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在理解和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方面有一种或几种基于心理障碍的儿童,可表现为听、说、阅读、思维、拼写和数学计算等方面的不完善;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但又不存在视听和运动缺陷、智力落后和智力障碍,又不包括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处境的不良。

2、对研究方法的界定。

既然把课题命名为“‘学困生’转化策略实验研究”,那么,就应该在“转化”上下功夫,要想一切办法帮助学困生取得进步,稳定学困生的思想情绪,矫正学困生的人格缺陷,改变学困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困生学习的方法,肯定学困生的微小进步,使学困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产生质的飞跃。

首先要悉心了解。研究者(主要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困生存在差异的原因,以便在“转化”过程中做到对症下药。

其次要倾心帮助。研究者(主要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对学困生倾注一颗爱心,要做到与学困生“亲密接触”,深入学困生内心世界,让学困生自己有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再次是培养习惯。要从点滴入手,用“滴水穿石”的韧性和毅力,培养学生听课的习惯,读书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正确对待考试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流利表达

的习惯等等。著名教育家曼恩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最后要立足进步。不要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困生都有变化,要用渐进式的变化来培养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自己能成才。在对待学困生的策略上以表扬为主,多赏识学生的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策略

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目标指向,主要是结合我校学情,对大量存在的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课堂教学适合学困生的研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要对实验对象——学困生严格保密,实验过程要不露痕迹,以免无意中刺伤学生自尊心。

1、建立严格、民主、和谐、温馨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

此项研究最小的载体是班级,我们在实验班尝试建立严格、民主、和谐、温馨的管理模式,用制度规范学生行为,用魏书生管理班级的经验,进行自主管理,民主管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馨与和谐,以融入班集体为荣,愿意为班集体的成长出力。

2、建立学困生跟踪档案的研究。

班主任和课任老师在每学期初都要给学困生建立跟踪档案,首先找准学生困生存在差异的原因(跟踪表如下),分解给各位任课老师实施相应的转化策略,提倡师生共同写教育随笔,记载教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班主任至少每周写出一篇学困生成长个案,任课老师每月写一篇个案,记录学困生成长历程,以积累研究资料。每学期末,对照跟踪表,总结每一位学生的变化和进步,以制定下一次的转化方案。

3、适合学困生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此项研究是转化策略中的重点,没有适合学困生的课堂教学,所有的改革将是一句空话。我们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明确我校学困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改革那种只顾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接受与否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提问的习惯,研究的习惯。

4、进行学困生评价方式的研究。

改革传统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模式,尝试以进步论英雄的评价方法,多从正面鼓励学生,使学困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进步的信心。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项实验3年为一周期,分为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5年3月~2005年10月) 主要工作: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实验方案、计划及目标体系。 2、进行学困生基本情况了解,收集相关资料。 3、成立班级管理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两个实验组。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5年11月~2006年11月) 主要工作:

1、分工探索,建立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立足于严格加民主,目标是温馨加和谐。创设有利于不同学生智力表现的丰富的教学环境,通过观察学困生对材料和活动的表现确认其、优缺点。在此期间,组织教师学习“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实验班级拿出一套适合本班特点的管理方案,课任老师拿出相应学困生转化措施。并进行实施,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

2、通过访谈学困生,其他学科老师和家长,了解学困生的兴趣和才能,通过观察学困生与同学朋友的谈话和讨论的情况了解其思维方式和兴趣所在。

3、研究一套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分层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困生不同方面的转化,让学困生在课堂上每一分钟都有收获,每一天都有进步。4、制作学困生跟踪调查表,积累教育过程中发现的好的教育案例,撰写个案,积累一手资料,为每一阶段的实验总结报告打下基础。

学困生转化跟踪记载表根据该表记录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并根据情况确立转化方案,跟踪对

比每一位学好困生的进步与变化,以确定下一步的转化措施。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9月) 主要工作:

1、整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活动案例集和个案研究集。 3、向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申报成果验收。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统一了认识,转变了观念。

长期以来,学困生转化问题就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和研究热点,尽管不少专家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但实际教育工作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更多的心血,且成效不明显。因此,有的教师认为教育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通过该课题研究,在我们课题组的研究过程中,学校教师认识到了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和可转化性,统一了“教育: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思想。同时,学校也开展了“学困生”转化专题研讨会,对学困生转化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并制篇二:“学困生”转化策略结题报告“学困生”多元转化的有效策略研究

——高密市夏庄中学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比率远远大于有关数据的统计结果。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学习困难、行为不良的学生。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这些学习困难、行为不良学生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一个一直困挠教育工作者的问题。学困生由于成绩较差,他们过多得到的是失败的苦涩,很少尝试到成功的喜悦。面对教师的漠然臵之、家长的批评责骂、同学的冷嘲热讽,这些学生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恶,对实现自我价值失去信心。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还能培养起学困生的自信心,调动起他们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的热情,并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唤醒学困生进取的意识,是当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我们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贡献。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他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科夫从不同方面对差等生进行了一系列分析;罗杰斯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认为教师错误的学生观以及教学方法的单

一、知识学习方式的单调是造成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等等。

我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钟启泉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略。

最近几年,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国内外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课题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4、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各班学困生的人数及类型。

2、通过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总结我校教师在学困生的转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这些措施的实际效果。

3、通过分析、研究,寻找典型个案。寻找出合适的转化方法、对策,使我校学困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

五、研究步骤第一阶段:结合自己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课题选题并制定具体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设计课题调查问卷,收集、整理问卷,分析数据,研究学困生课堂参与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验证理论假设,撰写教学反思和个案研究。

第三阶段: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归纳总结出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

六、研究过程:

㈠调查了解学困生的情况

为了解学困生的家庭因素,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在家情况、家长的学历、家长的工作等几个方面收集数据,同时对学困生的课堂作业等书面形式的文字材料进行调查分析,并与个别学困生进行谈话,了解情况。调查结束后,我们对学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弄清了学困生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主要是:1.学困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喜欢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习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4.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外部原因主要是:1.学习基础差,跟不上班。2.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各学科的学习。3.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游戏、网络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4.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基于以上调查,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探究相应的后进生转化策略。

㈡在探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心理疏导,树立信心

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剌激。针对这样的心理特点,我对他们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进取心。

2.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篇三:学困生的转化的有效方法与策略个人小课题结题报告 《学困生的转化的有效方法与策略》个人小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对象:]三、四年级学生

[跟踪研究对象:]四(1)班 沈**

[研究者:]李波

[课题由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教育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着。一方面,学校大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然而,另一方面,作为一所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柳斌)不应成为一句空话。作为一名教育者,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量的学困生,他们在学校共有的表现是:语言表达能力差,知识贫乏,思维迟钝,厌学等,究其原因,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将他们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学习状况进行关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生存状态与学习质量,如能加以推广,也能很大程度上改善学校的办学状况。

[研究方法] 观察法、测验法、文献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总结法

[研究过程]这一年来,我将三(2)班中现在有的几位学习困难学生和沈**这个学生个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及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监控,对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评价作出调整,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帮助与指导,发现问题总是及时摸清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做好家校间的桥梁和纽带,经常进行思想教育。研究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 理论研究:

认真学习《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著)中《育人之道》、《走出教育误区》、《学生思想改造工程》等章节;《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中《特殊情况育人方法种种》、《提高学习效率》等章节;《读懂你的孩子》(刘德彰主编)、《十六位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等书,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摘录了其中的一些文字,对我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 行动干预:

1、 密切关注学习过程;

2、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3、 经常进行思想交流;

4、 帮助改善学习条件;

5、 培养有益兴趣爱好。

三、 经验总结

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主要有:课堂测试法、定期谈话法、精神激励法、以情感化法、行为引导法等。

[阶段性研究结论与成果]

转化学困生,首先应是“心灵”的工程,需要教师对这些孩子付出执着的爱心与永不放弃的决心。只有教师真心诚意地帮助和指导孩子走出困境,才能让使他真正体会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转化学困生,应是“智慧”的工程,需要教师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始终能“跳一跳,摘到果子”,才能引发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转化学困生,还是“执着”的工程。只有教师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之威严,才能让他们一步步走了稳中有升的求学之路,如果“一曝十寒”,那无疑只会令学生成绩“雪上加霜”,令他们的学习“怠惰”更为严重。

篇三: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

《非智力因素对小学中段数学学困生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

我校作为一所较偏远的农村中心小学, 2010年才实现各村完小的撤并工作,班级中存在着大量的学困生。主要原因有:

1.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治平乡村民及外来打工子女,这些学生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差。﹙1﹚部分家长有急功近利的"如意算盘"——把钱花在孩子读书上不如让孩子早一点赚钱,造成部分学生无心学习,得过且过。 ﹙2﹚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奶奶)看管孩子,对孩子缺乏严格管理。

2.表现优良的学生都往城区上学。部分家长为了让子女享受到优质教育,就迁往城区居住,而这部分家长的孩子往往各方面表现优良。

3.2010年才实现各村完小的撤并工作,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很不均衡,三、四年级又是学生数学成绩易分化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学科知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4.教师常常抱怨学生“笨”、“学习习惯差”、“学生难教”,但是对于这些学困生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如何对症下药,采取何种有效的策略却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

因此,开展农村小学中段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1.从个体意义上说,是帮助“这一个”学生排除思想、行为和习惯上的障碍,赶上队伍,达到所要求的标准,在人生道路上塑好自我。

2.从整体意义上说,是使集体形成得更好,更有利于班级教育教学的进行。

3.根本的一点是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二、课题的界定

本文所述的学困生,即为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社会、环境和教育等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致使其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效率低下,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这类学生在学业上的困难是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条件下可得到转化,他们属于“学业不良者”的一部分。

通过观察,确定本文所述的学困生的主要特点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有性格偏异、情绪焦虑、意志薄弱、兴趣缺乏等心理障碍;学习动力水平低下、缺 乏进取意识;有厌学、恐学、逃学行为;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正确接受教导,学习偏科、缺乏计划、上课走神、不做笔记、拖交作业等。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的命题。本课题在国内外早已有研究、探讨和论述。英国的心理学家施奈尔把“后进生”问题看作是生理、心理学上的现象。他认为“后进生”归根结底是学生智能迟滞的一个阶段,导致学生某方面或各方面落后,不仅有智能迟滞,还有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更有造成身心变化的外界因素(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为便于分析,他将后进生分成三类:一是行规较好而学习不良;二是行规不好而学习优良;三是行规和学习都达不到要求。前两者是性质不同的单方面“后进生”,后一类是双方面“后进生”,针对这几类情况,如果从学习不良或智能方面去探讨就带有片面性。

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了差生问题,揭示了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由上可见,国内外已有很多关于此内容的研究。但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转化每一位后进生,使其健康成长,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有力举措。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本课题研究坚持“三个结合”和“三个注重”的研究原则,即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推动工作相结合;研究过程中注重研究资料的准、全、深、新,注重比较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应用性与指导性。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访谈法:了解我乡教师对学困生的认识及理解情况。

2.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3.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5.行动研究法:围绕研究目标展开教育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修正方案。

6.文献法:查阅报刊、杂志、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在学习和研究“小学中段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对策为主题”的相关资料和文献的过程中,虚心学习和借鉴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课题实际,加强理论学习,借助理论指导实践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弄清非智力因素对农村小学中段数学学困生的影响。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非智力因素维度开发学习潜能,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磨砺学习意志,培养学习热情等,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困生”的有效学习。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对“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以及转化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及时加以验证和补充,总结出能促进“学困生”有效学习的策略,并进行总结、推广。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提高教师的教科研与转化“学困生”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弄清影响学困生产生的非智力因素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影响小学中段数学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

并形成一份比较详尽的调查报告。

1.学习困难生的整体感知性差,对数学题的知识结构和形式结构的感知不精确,往往只注意一些孤立的现象,忽视数学间的内在联系与隐蔽条件的分析,因而容易产生解题失误。

2.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

3.缺少学习兴趣,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学习新知识不知从何入手,容易产生厌倦、畏俱的心理,因此减弱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4.意志薄弱,自觉性不强、自制力不高、不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上不刻苦,做事也浅尝辄止,缺乏吃苦精神,行为懒散。

5.学法不当

6.教师的因素

7.家庭的因素

(二)转化农村小学中段数学学困生的对策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欲望

(1)倍加关爱,唤起学习动机

(2)强化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2.提供“优先权”

(1)优先提问

(2)优先板演

(3)优先活动

3. 提供“优惠” 政策

(1)作业上的“优惠”

(2)评价上的“优惠”

4. 加强“学困生”意志的培养

(1)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2)发挥榜样作用,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在克服学习困难中锻炼意志

5. 课前补习课后补习并行

6.家校合作,互相交流信息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 9 月~2010年 11 月)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本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分工如下:

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学困生方面的文献资料,对学困生进行调查并作出分析。

在课题进行之初,课题组制定了调查问卷,对学困生进行了相关的分析。本次(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学困生转化策略结题报告)调查对象为我校三、四年级学习困难生。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1)大部分学困生对数学学习没有一点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且对学习成绩不是很在意。

(2)多数学困生上课不认真听、发言不积极、不参与思考。

(3)大多数人作业不及时完成或不及时订正。

(4)学困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偏高或偏低,大多数采用批评教育法,缺少鼓励。

(5)教师缺乏先进的理念,未形成系统的学困生辅导计划。

3. 拟定课题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10 年 11 月~ 2011 年8月)

1.分析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和心理,针对后进生的现状和成因,设计研究措施

2. 对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跟踪调查,并经常对其进行家访。

3.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并展开交流和讨论,对授课形式进行改进,提高整体研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