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留守儿童结题报告摘要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20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留守儿童结题报告

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学习的研究

结题报告

蒙阴县桃墟中学课题组撰写:张春香

课题组组长:张春香

成 员:

【课题简介】现阶段,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再加上长期“骨肉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行为、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并且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初级中学,1100余名在校生中,留守儿童有400余名。作为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的教师,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堪忧,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违纪、违法事件越来越多,而他们的学习状况也成为老师头疼的事情。我们意识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2007年3月成立了以张春香为课题组组长的《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学习现状的研究》课题组,提出立项申请,2007年4月教育局批准申请立项,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和研究目标。2007年9月开展留守儿童调查问卷,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选择方法与对策。经过三年的研究,我们实现了预定目标,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为学校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学校阶段性组织的留守儿童家长会议得到了社

会和家长的认可,由学校组织的各类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受到学生及家长的欢迎。课题组成员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总结,形成经验并应用于实践,现在均已成为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学校已形成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劳动市场的日趋成熟,一部分农民逐渐离开农村,走向城市。“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迅速产生并发展壮大。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和户籍制度的滞后,大部分农民工还没有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只有留在原籍,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外出务工农民近1.2亿,农村留守儿童达到2300多万,这两千多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成千上万家庭的幸福,甚至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命运。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堪忧,受教育情况令人担忧。亲情缺失、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尤其是留守儿童比一般的孩子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大部分学习积极性很差。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种种悲剧和由此带来的不安定因素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创建和发展。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学习问题是一项社会性事业。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前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认为,要建立留守儿童问题长效保障机制,首先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有什么问题,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

探索解决它的办法。家长、学校、社会都必须积极主动、创造性的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社会难题。尤其是学校更应充分发挥教育管理主阵地的作用。学校教育是儿童教育的主载体,作为这个载体的承载者——教师直接担负着解决这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的重任。因此,我们课题组决定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学习现状的研究活动。

二、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现状,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有效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研究内容

1、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2、研究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及情感需求

由于长期不在父母的身边,缺乏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使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存在障碍,分析这些问题对他们成长的不利影响并深层次的分析原因。

3、调查研究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

因为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针对这种事实,对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帮助,使其不断进步。

4、关注留守儿童生活,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合

因为远离父母的监护,留守儿童走出校园,容易受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从而放任自己,走上不正确的道路,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合,探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路子 。

研究重点:找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初步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有效教育途径和操作性强的方法、策略。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进行,由课题组设计调查统计表、自编调查问卷、设计相应的访谈问题、组织教育活动等,从以下方面了解和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与学习状况:

1、留守学生的心理、学习等各方面现状的调查。

2、影响学生各种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与思考。①、主观因素的分析(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方面的因素)②、客观因素的分析(家庭教育亲情缺失、教师关爱、学生之间的影响、社会等因素)

3、留守儿童长期教育发展的方法研究:①、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习惯、学习习惯的研究;②、探索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合,建立留守儿童问题长效保障机制的路子。

四、研究对象

我们以临沂市蒙阴县桃墟中学为研究点展开调查,该校地处乡村,共有教学班22个,学生1100余人,其中“留守儿童”400余人,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6.5%。这就意味着该校36.5%的儿童面对着家庭教育缺失所引发的众多问题。为了真实的了解他们的原始学习状况以及心理健康状况,掌握第一手材料,我们课题组分成小组通过家访、个别座谈、课堂观察、作业检查、学科成绩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由整体调查到局部调查,由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调查到抽样个案调查。

按调查研究进程的各个阶段将研究对象确定为以下三类:

研究对象一:蒙阴县桃墟中学七至九年级学生(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1139名;(对该校“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对比研究,了解该校“留守儿童”群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研究对象二:蒙阴县桃墟中学七至九年级“留守儿童” 447名;该群体是此项课题研究的重心,其他群体的研究是对该重心研究服务的。(对该校所有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了解这部分群体在心理健康及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握研究的方向和研究重点。)

研究对象三:蒙阴县桃墟中学七至九年级“留守儿童”110名(抽样)。其中,男生54名、女生46名,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抽样调查研究。

五、试验组织

篇二:留守儿童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因此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现象。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家人进行照顾的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既是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系许多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对留守儿童所表现的不足和缺点,我们只有耐心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人。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也有助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提高和真正落实。基于此,我们确定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课题,旨在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分析了我校留守儿童现状,参考了国内外课题研究情况,制定了我校课题研究方案。

2.研究的重点:由于留守儿童于家庭的不完整和家庭教育主体的弱化,致使他们在生活环境、学习成绩、人身安全、个性心理方面都会产生一系列令人堪忧的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于此,我们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

(1) 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分析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负面影响

(3)留守儿童教育方法的研究

3.原定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实验期定为二年(2013年3月-2014年12月),但是预期研究效果不明显,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还在探索,所以研究期限又增加一年。

三、研究结果: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儿童发展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弄清了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

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要少了很多。

(二)了解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负面影响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致使他们性格内向,表现的不合群。所以,半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从年龄维度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于是养成了孤僻、暴躁的个性。

(三)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父母方面

首先,定期联系。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关心子女的近况,坚持做到“四个一”—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任课教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其次,转变观念。父母应

转变思想,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教育孩子只有努力学好知识,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2)监护人方面

为提高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的家教意识和水平,建议建立留守儿童家教指导站或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开设“临时托管家教知识培训班”,帮助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尤其是老年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注重在与孩子的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中发挥家教作用。

2.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具体做法: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为给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留守儿童不为学习而学习,课题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专门针对他们的文娱活动,如:培养动手能力的“三小”活动、培养阅读能力的演讲比赛和读书笔记评比活动、文艺表演、诗歌朗诵、伙伴互助活动、以感恩、回报父母、学习为主题的培训等。

(2)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如何培养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培训和研讨。

课题组在做好留守儿童相关工作的同时,按照研究进展,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旨在培养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培训和研讨。培训时,课题组主要就如何培养留守留守儿童的主动学习习惯、专心致志的学

习习惯、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进行讲解,研讨时,先对培训内容进行讨论消化,再总结前期研究工作的得失,提出今后的研究措施。 (3)加强家校沟通,切实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问题,促进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班主任定期与父母取得联系,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暴露问题,要及时处理, 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4)健全各功能室,发挥育人功能。

为了使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措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题组重视各功能室的建立健全,充分发挥各功能室的育人功能: ①建立心理咨询室

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用心理咨询室一面墙开设留守儿童活动宣传专栏一个,用以粘贴留守儿童活动图片。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选派学校心(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留守儿童结题报告摘要)理咨询老师和优秀班主任制定详细的心理咨询活动规划,每天各班留守儿童轮流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并且各心理辅导老师根据心理辅导的具体情况撰写详细的心理咨询辅导个案,方便对留守儿童进行进一步的跟踪调查。

②建立了图书室

篇三:留守儿童课题结题报告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矫正的研究》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府谷县碛塄中心小学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矫正的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府谷县碛塄乡地处府谷县南部,北与高石崖镇相邻,西靠田家寨乡,南接武家庄乡。碛塄中心小学座落在府谷县南12.5公里黄河岸边的乡政府所在地碛塄村。碛塄乡属于纯农业乡镇,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人们祖祖辈辈都是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这里的人们生活艰辛而贫穷。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农民为了改变落后的经济状况,便纷纷放下了手中的锄头、镰刀,也撇下了年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先后去城里打工,留在村里的大都是些年老体衰的老人和年幼在读的小孩,这些小孩,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

我校是一所乡中心小学,现有在校学生73名,其中留守儿童57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8%,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5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1.6%,单亲家庭子女5人。据我们的调查,这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还有些都是寄养在姑、姨、叔、伯及朋友家中,而这些监护人大多数年老体衰又都是文盲或半文盲,既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又重“养”不重“教”,每天只保证他们吃饱穿暖,至于思想文化教育则相应地交给了学校老师。“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往往不听监护人的话,甚至有抵触情绪;在学校对学习感到十分吃力,学习兴趣不高,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成绩普通偏低,在人际交往方面,很难以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且性格上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另一部分则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事生非,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总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在过失,说谎,攻击和破坏行为等方面更加突出一些。这些问题在部分“留守儿童”身上还表现得相当严重,如果不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造成儿童的发展不良,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甚至造成各种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和解决“留守儿

童”身上出现的这些心理疾患已迫在眉睫,必须引起我们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来讲,健康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换句话说,要通过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来。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向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的要求,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背景,成为木桶理论中最短的一块板,尤其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建设和谐社会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平等,而儿童的可塑性为这一目标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为了生计双双进入城市打工,把孩子寄在亲朋好友家里或交给年迈的长辈照看,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特殊的未成年人弱势群体。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是针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比如我校地处城北山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解决的实际,调查我乡及周边乡镇的“留守孩子”教育现状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山区小学开展“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途径、方法、策略,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操作办法。培养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的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学生。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仙居乡区域留守学生心理特点,探寻、优化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

2、通过研究,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切实减轻家长负担,让外出人员安心务工,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

4、通过研究,抚平留守学生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还留守学生一片美丽的天空,创建和谐校园、温馨家园。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仙居乡区域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现状及其心理特点: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

2、原因分析研究

(1)分析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2)分析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3)分析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4)分析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7)分析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3、个案研究

(1)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4、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为今后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掌握其个人情况,尤其是心理现状。

2、创建“留守儿童之家”,真情关爱,活动上优先安排,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

4、设立亲情热线,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5、优化“家长学校”管理,定期对留守学生监护人进行培训与指导。

六、研究过程、方法及结果

(一)基本过程和方法

1、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现状,建立档案。

2、子课题到人,教师人人行动,留守学生个个落实。

3、针对问题,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研究对策。

4、及时小结,认真总结,汇编课题研究论文、案例、及教学活动设计。

(二)调查结果:

1、调查仙居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基本状况。

我校12个教学班,共有在校生556人,其中留守儿童102人,留守儿童占的比例为18.34%。留守儿童中男生人数为57人,女生为45人,

研究对象留守情况调查统计如下:父母一方在家有47人; 父母双方都不在家有55人。 与爷(姥爷)奶(姥姥)生活的有68人 与姑姨等亲属生活的有34 人。 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居多。其中与爷(姥爷)奶(姥姥)生活的留守儿童占多数,占该类的66.6%。父母有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较少。其中留母亲在家看护的占多数,占该类的75%。留父亲在家看护的较少,可以看出,父母单方在外地务工的家庭中,多以孩子的父亲为主。从留守儿童的性别统计中,我们发现,父母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男同学居多;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女同学居多;反应出父母在外地务工的心里:“把女孩子留给间接监护人照看父母比较放心”。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的。

(1)调查仙居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各年级的分布情况。

一年级9人; 二年级11人;三年级18人; 四年级19人; 五年级21人; 六年级24人。

七、课题研究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也是持久的。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生活挑战。人们比较多的关注到留守儿童在行为约束、学习辅导等方面的缺乏,认为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些问题

当然都存在。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还面临一些更具基础性的心理问题。

(一)留守学生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

1、缺少父母关爱养成孤僻性格,自卑、自闭。留守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容易欺负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使得他们认为可怜无助,低人一等,不愿与人交往。许多学生养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很难与身边的人交往,人际关系极差,即便与教师交往也显得拘紧,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的态度;很少和朋友、同学一起玩耍、游戏。甚至连回到家里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2、祖辈无端溺爱 产生自私心理。大部分留守学生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们无端溺爱,使一部分留守学生产生狭隘的自私心理。他们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甚至耿耿于怀。具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心我为中心,人人为我可以,我为人人则不能。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轻者唇枪舌剑,重者拳脚相加。只要不顺心,就乱发无名之火。老师说他一句,他至少要强辩两到三句。

3、懒散,茫然,厌学。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温暖这一环,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已受到创伤,不求上进,混日子。从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来看,大部分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只有2%的成绩优秀和16%的中等偏上,中等或偏下的占82%!问卷中有高达57%的留守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厌学、逃学、逃课的行为。有49%的认为“读书没有意思”。可见,厌学心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普遍。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即使在教室内,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影响其他人学习。有些胆大的还直接和老师作对,扰乱课堂纪律。

4、形成逆反心理 滋长敌对思想,没有安全感。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一方面,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的关爱体验,总是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老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