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学生问题意识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03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结题报告

《新课程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

究结题报告

西乡县峡口镇初级中学 张固华

【内容摘要】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知识的生成,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培养和开发。而问题意识的教学正是有目的地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培养学生了解,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思维品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减轻学习,教学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改变学习方式 培养思维

一、立项背景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 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深入进行思考, 才能进行深层、真实的学习。因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 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考查、评价制 度的束缚,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习惯于课堂上滔 滔不绝地讲授,造成了学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的窘境。因此,对学生问题意识缺失进行必要的分析,并对产生 的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是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主动、富有个 性学习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教师若能深入地去研究并完成这一课题,将是对自身的专业素质的一次考验挑战,是对以往经验的一次总结,是对自身素质的一次提高和升华,更是对打造高效课堂的一种落实。

二、“初中学生数学课堂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内容

1、学生问题意识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的策略。

3、“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个案分析。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 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2014年9月—10月:上报申报表,提交个人申请课题;制定研修方案。

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6月:理论学习、实施方案、实验探究。

总结阶段:2015年6月—2015年7月:整理课题的过程资料,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总结评估、接受鉴定。

(二) 研究方法: 1、资料文献法

利用网络,收集、检索国内国际与“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与研究”相关理论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我们借鉴了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各校先进经验,在课题研究中,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论述,使课题的研究能有较科学的定位和更高的层次,使课题成果更具普适性

2、调查研究法:

追踪调查“实验班学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分类整理统计数据。

3、经验总结法

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工作经验与理论。我们将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已有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推广的规律性内容,依照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相关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并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我们争取做到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

4、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实验班学生数学科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在不同时期(如期中、期末成绩的比较)、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以揭示课堂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普遍规律。分析学生导致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出他们的“病根”,以便分析归纳总结转化他们的学习方法。

5、观察记录法

观察研究对象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其核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通过观察来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建立跟踪记录档案,并作好记载,写出研究个案。

6、问卷测试法。

主要应用问卷和测试两种方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并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测查、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对学习状况、家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探索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为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三)研究的措施:

1、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加强指导,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2、深挖《数学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在实践中把握方法、勇于探索,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3积极向同事及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取长补短。

4.认真备课,及时反思每节课的得失,并进行总结付诸实践。

(四)具体研究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课题研究之初,我认真学习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有关解读,并在互联网和相关杂志上学习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对理论的学习,可以形成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和主流思想。我每学期认真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并做好笔记,字数达到5000——1万。。我重点学习了新课程理念等课题前沿理论知识。

2、调查研究活动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必须要调查。掌握了当前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根本原因,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策略。经过分析,才能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减轻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负担拿出具体的指导措施。

3、反思、总结、交流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把这个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 制定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计划(方案) 按照计划采取行动,并对行动过程做记录、收集资料 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概括、总结(进行必要的反思) 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 调整后再进行实施 实施后再进行整理、概括、总结。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在行动研究中,反思、总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4、专题研讨活动

确定好研究讨论的题目;提前通知课题组成员,准备发言提纲或发言稿;为了保证研讨会的质量,课题主持人亲自审阅一下发言稿;专题研讨,要有一个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选择课题组中理

学生问题意识结题报告

论与实践研究水平最高的老师担任。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邀请专家参加研讨会。我们课题组积极参与了开题研讨会、课题论文和说课研讨会;同时积极参加了学校的各种特色课堂、有效教学、中考复习备考等专题研讨会。

5、备课、听课和评课活动

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是常规教研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每期我们要求教师上1——2节汇报课,教学中一定要把课题的研究思想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打造特色课堂,体现特色教学,培养特色教师和具有特长的学生。

6、学习、参观、考察活动

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好的作法,有助于引领课题的研究。我校组织部分实验教师西乡三中进行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参观考察活动,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篇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题报告

大连117张真香

根据本班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课堂上很少主动地提出问题,问题意识不强,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问题较少,不知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因此,我选定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实验课题,并制定了详细的课题研究方案。

二、 积极做好课题研究准备

1、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特别是和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加强教师的理论修养,为下面实施教学奠定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2、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详细地了解调查。主要是通过课间谈话了解,掌握一定的情况,并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措施。

调查情况如下:

不愿提问题的有23人;不会提问题的有5人;既不愿又不会提问题的没有人;学会提问题的有24人;善于提问题的有4人。

原因分析:1、学生的能力有限,知识的储备较少

2、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没有足够的胆量提出问题

3、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还是较为的被动

4、学生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提出问题

措施:

1、 给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敢想、敢问、敢问

2、 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给予表达、交流、倾听、比较的机会

3、 树立榜样,学习一部分学生好的做法,带动其他学生一起进步

4、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宽松、愉悦中学习

一、 选择方法进行教学实验

1、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首先:教师充

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以权威者、裁判者、命令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与老师平等相处,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共同研究者,使学生敢于自由发问。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当叙述在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敢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众所周知,一位在高明的教师,即使把课讲得有声有色,如果没有学生大脑的接收、加工、组合,也是枉然。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良好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

1、 创设问题情境

(1)引入新知识,设置问题情境

当老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结合学习过程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越活跃、越深刻。在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活动。(2)探究知识中,设置问题情境在知识的探究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越高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3)应用知识时,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生活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精心设计问题,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是很有必要的。

3、组织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引导学生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自己预习后已经知道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进行反馈,及时抓住学生反馈上来的教学信息,适时调整课堂教学。通过预习提问,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能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真正有问题意识,我希望他们能做到以下几点:

1、从课题中提出问题2、从别人的回答中发现问题3、从梳理新知中提出问题4、从总结中提出延伸、拓展问题5、从教师设置的障碍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我想,学生真正地具有“问题意识”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一种学习习惯,那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到确实有问题可问。

篇三: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 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儿童大多患有“问题意识缺乏症”,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历层次的增高,“问题”会越来越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从来不提问题,二是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三是不会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创新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素质和个性之一,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其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造地学”,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与“创”。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与发展、发明与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推动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要素。

二、实践意义

时代性:当今社会正步入创新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主旋律。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从培养问题意识开始。

现实性: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学习活动胶结在一起,贯穿于活动的经纬,每位学生都会体验到问题的存在,拥有自主提问和探究的时空,感悟问题的意义,都可能具有“问题的头脑”和“问题的眼光”。

发展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智慧,促进人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增长、个性的发展,需要教师的积极开启和学生的能动思索。教学活动中这种开启与思索多以问题为起点,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来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则成为促进人发展的重要前提。

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我们把研究的目标确定为:帮助每个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和善问,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价值

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本课题从教育学和教学法的角度,对小学生问题意识的萌发、形成、巩固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理论探讨,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在研究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和形成的途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

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学活动为阵地,探寻在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掌握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主动持续地发展。

独立性与综合性的统一。现代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特征。问题意识则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学生的学习活动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问题意识又与合作意识、分享意识、竞争意识等融为一体。

四、支撑理论

创新教育理论。“问题”是教与学的中介,一个好问题,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好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观念表现。课堂教学更应强调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积极思考,自觉实践,主动发问,生动活泼地发展。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反映着个体在思维活跃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方面的差异。

五、研究的过程

(一)分解、申报,健全研究网络

《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其实施主要包括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两个层面,涉及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的不同侧面。围绕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课题组分解、设定了四个子课题,将全区十五所小学划编为四个相应单元,各学校成立均课题组,根据申报获得的子课题,结合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分解、确定子子课题,由学科教研组、骨干教师、学科教师承担,负责具体研究。区教研室全体教研员作为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负

责对基层学校相应子课题和相关学科子子课题研究的指导、引领、服务工作。这样,我们在课题研究的一开始就建立起了从区教研室 (教科室)→片区子课题组→学校子子课题组为线索的层级传递的三级管理网络和推进梯队,区教研室、教科室负责课题工作的总体协调和整体推进。每位教研员和教科员个个主持一至两项子课题,各小学校校有课题,所有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全部成为课题的研究者,理论研究自上而下,实践研究自下而上,点、线、面纵横联结,有机贯通,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有效实施。

(二)培训、指导,夯实研究基础

研究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缺乏理论指导的研究,将是盲目的、浅层面的、低效率的研究。为此,我们把理论学习作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室全体教研员和各子课题负责人做到先行一步,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课题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有计划、有针对、有重点地对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培训。根据可能涉及到的培训内容,区教育局、基层学校分别购置了相关的书籍,供教师阅读。各课题组与学科教研组有机联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集中研读教育专著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献。作为理论培训的重要途径之一,教研室还邀请省、市教育专家围绕课题来我区讲学。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侧重于实践操作。为了有效指导、引领基层学校和教师的实验,教研员和教科员经常深入到基层、深入到课堂、深入到教师中,作专题辅导讲座、教学指导、教学示范、教例评析等,就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途径、方法等现场说法。课题研究期间,教研员累计作专题讲座近六十场次,作教学指导、教学评析近六百场次。教研室主任、教研员都亲自走上讲台为一线教师上示范课与研究课。

(三)总结、反思,积聚研究成果

研究的现实土壤是实践,研究的阳光便是教师的理性反思。对于教师来说,理性反思就是自觉地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对象,全面、深入地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分析,以达到提高业务素质、改进教学实践的目的。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通过研究自己的教达到改进自己的教,教中学、学中教,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因此,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觉进行反思,主动撰写课题研究随笔。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专题教育随笔、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比。《港闸教育》最近专门编辑出版了“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专辑,编发了课题组成员的部分总结性、反思性的文稿。

六、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理论上的初步收获

小学生——6~12周岁之间,被强制在学校接受6年义务教育的特定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他们的心智发展还很稚嫩,自我独立意识薄弱。

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其思维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见人所不见,想人所不想。有时受某一现象启发而顿悟,产生灵感。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潜能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质量,是人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培养——广义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特定目的,通过创造适宜的条件和环境,促使对象向着预定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特定活动。这里指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教师通过长时间的指导、帮助和训练,使学生获得某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活动。实际上,面对原先就有着一定问题意识的小学生,我们所理解的培养应该依次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保,即保护孩子好问的天性,使他们想问;二是松,即松开束缚孩子发问的枷锁,使他们敢问;三是还,即还给孩子自由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多问;四是引,即引导孩子学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筛选问题,并提出问题,使他们善问;五是帮,即帮助孩子采用合适的方式来设法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并获得相应的锻炼和激励,使他们乐问;六是督,即督促孩子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学习,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从小养成“事事问”、“时时问”的习惯,可见,“培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细微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的内涵,即以小学生为对象,以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氛围和环境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养成学生“敢想、善问、乐思”为归宿,帮助小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二)实践上的积极尝试

讲究授渔、应用、收获,形成智慧头脑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认知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新知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课题组的老师努力进行了以下探索:

授之以渔。陶行知先生们告诫大家“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开发文化宝库和宇宙宝藏” 。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授生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把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会学,善学,最终乐学。学习

的方法很多,课题组成员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新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提出问题;可以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以及适用领域等方面提出问题;可以从学习过程中提出一个让大家动手、让大家思考的问题,也可以提出一个让大家必须用新知才能解决的问题……逐步形成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面对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勇敢应对。学生有了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冲动,及时引导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自己获得答案,这正是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困难时,课题组的老师注意及时点拨新的途径和方法:查找工具书、与同伴研讨、上网查资料、请教师长等。

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获得了方法,形成了能力,更赢得了思维的启迪、心智的发展。

多元收获。课题研究实践告诉全体成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他们一旦拥有了“问题眼光、问题头脑”,他们对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他们的智慧技能、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方法乃至他们的视界都会有明显的改观。学生的多元收获,丰富了学生的多元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智慧头脑的形成就指日可待了。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两年多的摸索,课题组虽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同程度地收获了可喜的成果,但我们清醒地看到,受主观视野、能力和水平所限,加上部分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还有不少不尽人意之处。突出表现在:理论开掘还不深、触角延伸还不广(限于学生的课堂、学校、学习生活,囿于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动,对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生理、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因素触及不多)、个性色彩还不浓(形成的大多是些普遍性的认识,地区尤其是城郊结合部的地域特色还不鲜明)、实践成果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还不强(还没有能形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心理、不同个性学生实际的具体实施策略)等。

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课题组准备在今天专家鉴定、指导的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继续深入实施下去。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神,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努力克服教育的功利意识对课题研究的弱化影响

从实践看,许多学生中普遍存在为问而问的倾向,问题缺乏探究的价值,不能成为教和学的主线,有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教和学的主要目标。不少教师在分析提问的效率时更注重于它对教的意义,迫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追求问题解决过程的简单化,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生疑、质疑、释疑的时间、机会减少,空间受到挤压。大量情况下,出于追求传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