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列表页

日本战后政治经济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6  分类: 经济论文 手机版

篇一:战后日本的政治 日语毕业论文

戦後日本の政治

私の話は、短時間で20世紀後半の日本政治を特徴づけるということですが、最初に、いくつかの大きな問題を設定しておきましょう。日本政治を見る視角というべき問題です。

第一に、イギリスの歴史家エリック?ホブズボームは、フランス革命から1914年の第一次世界大戦勃発までの「革命?資本?帝国」で彩られた「長い19世紀」と比較して、1914年から1989年東欧革命?冷戦終焉、91年ソ連崩壊までを「短い20世紀」と述べ、それを「極端の時代」と特徴づけました。それでは日本の20世紀は、1868年の明治維新から一続きの「長い近代化過程」だったのでしょうか、それとも1945年の敗戦と55年頃からの高度経済成長によって特徴づけられる「短く極端な現代化」だったのでしょうか? 20世紀の日本には、西欧でいう前近代?近代?脱近代の諸特徴が重なり合っています。これをどのように分析的に見るかで、政治の理解も変わってきます。

第二に、法的政治的体制で見ると、1945年までは、1889年の大日本帝国憲法で規定された天皇中心の国家主義?帝国主義の時代、1945年以降は、46年日本国憲法を柱にした民主主義?平和主義の時代と分けられますが、それでは日本の社会と政治は、1945年を境に、そんなに大きく変わったのでしょうか? それとも、戦前の封建主義?共同体?滅私奉公などの特徴は戦後に残され、今も影をおとしているのでしょうか? これは、日本の歴史学の書物では、戦前と戦後の断絶説?連続説の対立として語られます。たとえば天皇中心の「神の国」や軍部の力がなくなったという意味で断絶していますが、天皇が国民統合の象徴として残され、政治における官僚制の力が強いという意味では、連続もしています。「1940年体制論」や「総力戦体制論」といって、太平洋戦争準備のための経済統制や国民動員が戦後の経済成長の土台となったという新しい見方も出ていますが、これをどのように考えるかで、現代日本の評価も違ってきます。

第三に、1945年以降をとっても、1955年から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まで、ほぼ年率10%で経済成長を続けた高度成長の時代があります。1991年ソ連崩壊までのロシア語の日本論なら、おそらく日本の政治は、西側の盟主アメリカ帝国主義と結託した日本資本主義が、1946年の民主主義憲法があるにもかかわらず、アメリカ軍占領下で反動化?軍事化に向かい、51年サンフランシスコ講和条約で反社会主義の西側陣営に入り、朝鮮戦争特需で資本主義を再建して労働運動を弾圧し、1956年にはソ連と国交を回復したものの、1960年の新安保条約で日米軍事同盟を極東防衛まで広げてアジア侵略にのりだし、アメリカのベトナム侵略に協力した代償として1972年に沖縄の施政権をアメリカから取り戻しアジア第一の帝国主義になった、などと論じたでしょう。日本の政治でも、1960年安保条約反対運動の頃までは、そうした資本主義と社会主義のイデオロギー的対立を基軸に論じる見方が強かったのですが、60年代以降の政治を見ると、むしろ経済成長の利益配分をめぐる政治が前面に出てきます。「イデオロギー政治」は、70年代以降後景

に退き、「豊かな社会」を前提にした「利益政治」が、保守と革新の対立軸になります。たとえば大企業の投資を政府が援助し経済成長を続けるべきか、国民生活の充実と福祉や環境保護に力を注ぐべきかといった論点です。戦後日本を見るさいに、アメリカを盟主とした「西側の一員」「日米安保」を軸にするか、それとも国内的要因に注目して「高度経済成長」を軸にするかで、見方は微妙に違ってきます。

戦後史の時期区分でいえば、私は「占領?安保史観」と呼んでいますが、1970年代まで支配的だったのは、1945年の敗戦、1952年のサンフランシスコ講和条約?旧日米安保条約、1960年の新安保条約、1972年の沖縄返還など「日米関係」を基軸に見る見方でした。しかしこの見方は、高度経済成長による日本社会自体の大きな変化によって、説得力を失っていきます。この時期区分を延長すれば、1978年の日米防衛ガイドライン設定、1989年の冷戦崩壊、1997年の日米新ガイドライン設定などが画期となるでしょうが、このような軍事?安全保障偏重の見方をとる学説は、今ではほとんどありません。むしろ、私は「高度成長史観」と呼んでいますが、1945年の敗戦から出発しながらも、1955年の経済成長の開始、1973年の第一次石油危機による「高度成長」から「安定成長」への軌道修正、1985年のG5プラザ合意による「バブル経済」への突入、そして1991年頃から失速した「失われた十年」といった見方が、強くなってきます。つまり、戦後日本社会を、1955年頃からの経済成長を軸にみる見方で、政治史のうえでは、1955年は、日本社会党結成に対抗した保守政党合同による自由民主党結成と重なりあい、1970年代に「保革伯仲」とよばれる局面はありましたが、「55年体制」とよばれる自民党一党優位の支配が、1993年まで続きます。第四に、高度経済成長の評価自体が政治的です。端的にいえば「国家の成功か、市場の成功か」となりますが、日本国憲法の平和主義によって非生産的な軍事支出を最小限に抑えたから可能になったという「軽武装平和経済」論もあれば、いや日米安保条約と自衛隊の力で社会主義国を牽制し、朝鮮戦争?ベトナム戦争の特需で成長軌道に乗り、技術革新から輸出市場まで丸ごと西側の盟主アメリカに支えられたと批判する「対米従属」論、あるいはそれを肯定する「安保繁栄」論もあります。「戦後日本の成功」の原動力を、官僚主導の国家主義的経済運営に見る「日本株式会社」論もあれば、民間企業の設備投資?技術革新に着目する「日本的経営」論もあります。

極端な議論では、日本経済の成功をソ連型ではないが「社会主義」の一種とする見方さえあります。日本の経済成長は、ソ連型の計画経済で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が、政府が成長指標を示し、民間企業がそれを達成する経済計画がありました。1960年池田内閣の「所得倍増計画」がよく知られています。その政府は、ソ連型の共産党一党独裁で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が、民主主義のもとでも自民党が長く政権を維持し、長期的視野で経済政策を立案しました。民間企業を国有化したり原材料を国家が直接分配す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が、通産省を中心に産業ごとの産業政策がつくられ、ハードな命令経済ではなく、ソフトな行政指導が生産拡大を可能にしました。おまけに日本の経済成長は、欧米ほどには貧富の差を広げることなく、企業経営者と一般労働者の所得格差も

相対的には小さな「平等主義的」なものでした。これを「社会主義」と呼ぶのは無理があるにしても、アメリカ型の自由主義経済に比べれば、政府の介入が大きな役割を果たした経済発展といえるでしょう。日本政治を考える際に、政治と経済のからみあいが重要になるゆえんです。

第五に、日本政治それ自体の変化は、経済成長そのものよりも、経済成長によってひきおこされた巨大な社会変動に関連します。農村から都市への急速な人口移動と東京?大阪?名古屋の3大都市圏への人口集中、村落共同体や家父長制が崩れて核家族化が進み女性が社会進出したこと、高速道路網や新幹線、電話やテレビの普及によって交通?情報網が整備されたこと、「学歴社会」とよばれたほどに高校?大学進学率が高まり、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ーや携帯電話が当たり前になって、知識水準が高まりマスメディアの役割が増大したこと、栄養状態が改善され医療技術の高度化と福祉政策で高齢社会化が進み、核家族の出生率低下による少子化が深刻になっていること、他方で「経済成長の光」の影では「公害問題」と呼ばれた環境?自然生態系破壊があり、また職業病?薬害から長時間過密労働により「過労死」や「過労自殺」という言葉さえうみだしてきたこと、これらすべてが、戦後日本政治の背景になります。より具体的には、もともと農村を基盤とした保守政党であった自由民主党が、工業化?都市化?情報社会化?少子高齢化のなかで徐々に変貌を遂げてきました。なぜ自民党が1955年から30年近くも政権を維持できたのか、1993年に始まり現在も続く政治改革?政党再編がどのような社会変動に対応したものかが、問題になります。そのさい、自民党が「派閥」という党内党を持ち、選挙で政権が批判を受けても他の派閥に「疑似政権交代」して支持層の不満を吸収し、都市中間層?労働者層にも支持を広げ「国民政党」となった歴史が注目されます。

篇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论文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政治 发展中国家,也被称为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或南方国家。泛指亚非拉和其他地区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民族,在独立建国后所形成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总和。这是二战后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兴力量。这些国家在地域上多位于南半球,因而也常常被称为“南方国家”。其崛起的标志是: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77国集团的形成。

经过战后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增强,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①不断改变世界力量对比,极大地动摇了旧的世界格局,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②强有力地冲击了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地位,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在联合国中,在一系列国际性和区域性组织中,在和平运动中,发展中国家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③率先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有力地促进着国际旧秩序的改造,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开辟着道路。

经过数十年的长期艰苦努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很大成就,其工业化的程度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畸形的经济结构也有所改变,民族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自主性和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其一,畸形经济结构有所改变。特别是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已初步建立起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的强大工业体系。 其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甚至创造了比发达国家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

其三,民族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如中国在航天技术、超导研究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其他如印度、巴西等国的微电子技术、辅助航天技术等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四,总体经济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体上发展较快,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大。

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的增强,将有利于它们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发展本国经济,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问题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从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两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始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从整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态势,逐渐拉开了差距,出现了经济水平各不相同的几个发展层次。世界银行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不同,将发展中国家分为石油出口国、新兴工业国、低收入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等四种不同的类型。

其一,石油生产和出口国富裕但未能全面发展(又称高收入国家)。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石油资源有着持续性的需求,由此也造就了中东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沙特阿拉伯、伊朗、阿曼、卡塔尔等波斯湾周围国家,由于地质条件的特点,其国土内部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其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迅速但对外依赖严重(又称中等收入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抓住历史机遇、适时发展,形成了一批以“亚洲四小龙”,即 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其三,中下等收入国家和地区还不富裕。这类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有的还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其四,最不发达国家仍很贫穷。这类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增长很快,债务负担沉重。再加上有些国家经常处于动荡不安的战乱和灾荒中,因此经济长期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

政治发展

(1)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以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战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发展的高潮时期,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国家中兴起了一股“社会主义浪潮”。许多已经赢得独立和正在赢得独立的国家宣布搞社会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了中国、越南等国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际上选择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是与西方原生的资本主义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混杂,国家垄断与官僚性恢、依附性与民族性共存?/P>

(2)发展中国家在选择了各自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建立了多种多样的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比较复杂,呈现多种类型,且处于不断变更之中。发展中国家的政权模式主要有以下类型: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君主制(又称议会君主制、绝对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军人政权;政教合一制和党政合一制。

总的看来,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尽管出现过曲折,仍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进步: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国际舞台主权独立的国家,揭开了本国历史的新篇章;广大群众参与政治和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集权体制逐步向民主体制发展;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了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各国都在探索与本国国情适应的发展模式和道路。这些都是来之不易的、非常可贵的成果。在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政局不稳、局部战乱不断、民族矛盾复杂、宗教冲突频发、恐怖活动有所增加等问题这也是客观事实,是不容忽视的。 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艰难曲折的原因 外部原因:

一是许多国家独立后所采取的国体和政体深受原殖民国家的影响,未必适合本国国情; 二是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制约着第三世界政治的发展; 三是冷战后苏东剧变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非洲国家原有体制的严重冲击,再加上西方国家竭力兜售自己的民主价值观,鼓吹多党民主,这些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影响。内部原因

一是发展中国家独立后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与原传统势力存在尖锐的矛盾;

二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多民族、多宗教国家,由于殖民主义者埋下的祸根,加上有些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失误,使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更加复杂而难以解决。

政治问题

长久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政治战略上的失误,发展中国家内部民族、种族、教派、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甚至有的情况下变得尖锐化,导致国内冲突和大国介入,给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种种不稳定因素。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生活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威胁:

1政局不稳是指政权不巩固、政治活动无章可循,政治领导集团互相争斗,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无法贯彻执行。到目前为止,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政治和经济的良性发展,在许多前殖民地国家那里,还只是存在于梦想之中。

2.局部战争频繁 表现为发展中国家间因民族、宗教、领土、资源问题而引发的冲突甚至战争。两伊战争、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战争、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都属此列。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巴双方对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争执不断,曾经导致三次印巴战争。1975年2月,印度宣布克什米尔印占区为印度联邦的一部分。巴基斯坦对此提出抗议。印巴克什米尔争端至今尚未解决,成为影响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关系的关键问题。随着旧有的两极格局解体,国际间矛盾斗争激化,冷战后的世界局部战争更加频繁、武装冲突不断,特别是中东、巴尔干,更是一度成为热点地区而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1.3.民族问题 是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民族间的关系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民族问题相当复杂,主要表现为民族之间的相互压迫、奴役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间的歧视、仇恨、冲突甚至战争

宗教冲突是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宗教冲突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如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另一种是同一宗教中不同派别之间的冲突,如伊斯兰教中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冲突。发展中国家的宗教形形色色,许多国家多种宗教并存,教派林立。不同宗教、不同教派之间的矛盾难以避免。如果这些矛盾处理不好,甚至会引发宗教战争,影响有关国家的政治稳定 对外关系:发展中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千差万别,它们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存在着各自的特点与诸多差异。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中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却是一致的,即在对外关系中奉行不结盟的政策,或者称为和平中立不结盟的政策、独立自主政策。

发展中国家奉行和平、中立与不结盟政策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各国的根本利益,即维护本国本民族的独立自主与生存发展。从这个根本目的出发,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积极加强彼此间的团结与合作,在矛盾冲突中不断拓展与西欧、日本的合作关系,坚决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行径。

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设想为:

(1)建立和平、公正、平等、合作的经济与政治相互结合的国际新秩序;

(2)改变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在不平等基础上形成的旧的国际分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分工,保证发展中国家以其资源的开发实行有效的控制,并根据主权原则限制和监督跨国公司的活动。

(3)加强南南合作,特别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积极参与南北合作。

(4)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无权地位,使发展中国家更充分、有效地参与国际事务的决策过程。

(5)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和在联合国的发言权。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南北关系的发展历程

南北关系的实质是北方发达国家控制和剥削南方发展中国家。目前世界经济的分工极不合理。发达国家在生产、贸易、技术和金融等领域一直保持垄断地位,他们通过压低原料价格、高价出售工业制成品、提高银行贷款利率等手段剥削发展中国家。南北关系形成现在这种局面,主要是殖民主义的经济侵略所造成的恶果,以及战后不平等的经济关系的存在。 南北关系的核心是南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为解决南北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展开了南北对话,成为处理南北关系的主要形式。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落后的根本原因。所以“南北对话”的主要目的,是要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符合公平合理和互利的原则,以利于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南南合作的政治经济基础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南南合作

南南合作指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关系。这些国家能够团结到一起的

原因是:

南南合作具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发展中国家都曾经是西方殖民统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具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在民族感情上是相通的。它们具有相同的历史遭遇、相似的现实环境和相同的国家目标,在现实斗争中更加感受到团结的可贵。因此独立后的第三世界各国走上了自主发展、团结合作、反抗霸权的道路。这种关系的产生,既是历史的演化,

又是现实的要求,具有深厚的基础。 南南合作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发展中国家在争得独立地位之后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即政治上维护民族独立,经济上加快发展。要冲破西方殖民者的 阻挠,完成这些历史任务,靠各个发展中国家自己单打独斗是不成的,必须加强彼此的合作。发展中国家要想彻底摆脱国家落后的状况,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需要相互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篇三:经济论文:关于日本经济崛起的深入解读

关于日本经济崛起的深入解读

摘要:从明治维新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到二战后经济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日本经济经历了一个迅速腾飞的阶段。研究日本经济的崛起,深入了解日本经济腾飞的各方面的原因,从日本人国民性中分析总结,学习其中的优秀成分,从而提出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结构出谋划策。

关键词: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 民族精神 国民性

一、一个“世界经济奇迹”的诞生

经济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思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唯物主义代表色诺芬在他的《经济论》中将“家庭”及“管理”两词的结合理解为经济。严复曾将经济一词翻为生计。日本人将其正式翻为经济,后由孙中山先生从日将这一说法引入中国。

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二战战败国的一穷二白到几十年后的嚣张亚洲,不得不堪称一段传奇。1960年~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GNP(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现居第三)。1986年,日本的黄金储备达到4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汇储备超过联邦德国,居世界首位,1988年,日本的人均收入达1.9万美元,超过同期美国的1.8万美元。1988年,根据权威的美国《商业周报》统计,世界排名前30名的大公司中,日本占了22家。与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 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 年。日、美、英、法、德5 国在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分别为136 美元、474 美元、227 美元、242 美元、302 美元(按1965 年美元价格折算)。 5 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 1965 年的 GNP 和人均 GNP 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3. 6%和2.5%、3.6%和1.6%、2.2%和1.2%、2.0%和1.7%、

2.7%和1.7%。①日本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了一个“世界经济奇迹”。

二、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

关于日本经济的崛起,一般认为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进行经济○

建设。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

3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

4美国的援助和扶植。 ○

总的来说,日本经济的崛起是天时、地利、人和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得以完成的。但相比于天时和地利,人和则显得更为重要。日本能从一个弹丸之地,迅速成为经济强国,绝对不会仅仅因为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关键,人的因素才是取得成就的根本所在。 一位军事家曾经对战争做过一段很经典的评论:所有的武器都有用完的时候,所有的弹药都有耗尽的时候,战争到了最后,已不是武器装备的斗争,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战争最后的决定性因素,是人!

从理论上讲,二战以后,日本的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并不具备在世界范围内“崛起”的条件,而日本人却创造了“日本奇迹”,这难道是一个偶然现象吗?绝对不是!日本人的性格和能力确实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人的因素确切地可以说是日本的民族精神。我们可以从日本的国民性来进行分析:

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著名人类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曾对200年来世界舞台上的新秀日本人和德国人进行过对比研究。他敏锐地指出:德意志统一后于欧洲任何大国,其工业革命的过程也后于任何大国,而其一旦与各大国进行工商业之竞争,其组织之严密,其保障之周备,实在胜人一筹。

潘光旦指出:与德意志之经验可比拟之国家,唯有东方之日本。实际上日本人的表现比德意志民族更加出色,在军事和工业领域,日本比德(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日本战后政治经济论文)意志起步更晚,基础更差,而今天日本的GDP,已经是德

意志的两倍。可见日本民族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凝聚力更胜一筹。日本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搭的是末班车,但凭其国民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整齐划一的战斗力,在后来的战争中不仅弥补了技术上的鸿沟,还在竞争中取得了后发优势。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抗日战争中担任过国民党的军官,并亲自参加了日军的投降仪式,通过对日本人的直接考察,他断言,以日本人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其再次崛起是必然的。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经验,战败国如俄、德均有军队叛变产生纠纷的情,如果日本将领控制不住,全副武装的百万日军酿成事件是很容易的事情。而据黄仁教授的回忆,这种事情竟然一件也没发生。试想,这样整齐划一的纪律性,哪个民族能做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全民族意志统一.决心通过经济振兴实现崛起,其国民生产总值从1950年到1990年,增长152倍,这样的日本速度背后,没有一种狂热的举国一致的民族凝聚力支撑,如何可以想象? 做事极端认真负责

走在日本的街道上,很少有外国人不被日本社会的整齐有序所感染。街上一尘不染,人流整齐有序,公共汽车分秒不差。日本从不停电,也不停水,即使是遇到了地震和海啸,日本人也从来没有表现出慌乱之态。每个日本人都像机器人一样,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整个日本社会也像一部机器,运转精准,几乎毫厘不差。

日本人与日本造一样,精准、刻板、一丝不苟,而且不知疲倦。说日本人做事像机器人一样认真和刻板,可以说一点也不过分。日本餐馆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一个中国留学生取巧只洗了三遍,结果这个留学生再也找不到工作。这还不算稀奇。日本宾馆领班培训中国员工作保洁示范时,她把抽水马桶洗干净后,还从中舀了一杯水自己喝掉,说:“就按这个标准清洗!”

外国人不管对日本人有怎样的偏见和讨厌.对日本人做事的认真和执著,是绝对说不出一个“不”字的。因为他们常常是因为认真和执著得过度甚至于招人厌烦。整个日本社会就像一个整齐划一的机器兵团,行动一致,进退有序。1990年广岛亚运会,约有10万日本人参加了闭幕式,主场散场后,地上没有留下一个烟蒂,一片纸屑,一丝痰迹,人人动作规矩严整,在场的美联社记者发表评论说:像这样一个比机器还严谨的民族.真是太可怕了。其实这不算什么。中国的政治学家房宁教授曾经在日本亲历了一次堵车事件,那种情景足以让全世界的人都感到震撼:从伊豆半岛到东京的公路

上,几万辆车一辆挨一辆排了一百多公里。那个时段几乎所有的车都是回东京的.道路右侧堵成一条长龙,左侧则空出一条“无车道”,谁要是开到左侧,可以一溜烟直奔东京。可就是没有一辆车插到空荡荡的“无车道”超行,一百多公里的塞车路上,不见一名交通警察维持秩序。在近十个小时的时间里,车流一步一步地向前挪,一尺一尺地往前挪,静悄悄,听不到一声鸣笛。房宁教授不禁感叹:“他们自己竞把这绵延一百多公里的车龙化解了!如此坚忍、守秩序、万众一心的民族.真是可敬又可怕!”

这个民族不仅严谨精准,服从秩序.还是一个运转高效、不知疲倦的种群。日本战后几十年了,经济发展水平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跻身世界前茅。但即使在富得流油的今天,东京夜里11点时,大部分的办公楼仍然亮着灯.上班族还在无偿加班,这在日本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日本民族就像一架永动机,一旦被发动起来,就会产生让全世界震惊的力量,这种力量像洪水,又像台风,具有强大的工作效能。一个对工作和职业极端认真负责的民族,还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还有什么难关不可以逾越呢?

勤俭节约意识超强

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现居世界第三,人均GDP超过美国人,是名副其实的财富大国。但日本人的生活至今还是艰苦朴素的。日本人在上班时,主要是自带盒饭顶一顿午饭,晚餐虽然选择在饭店里吃,但仍然普遍采用“定食”的方式.类似于中国的盒饭.即使是公司金领,也仅仅是多要一碟小菜、一瓶啤酒了事。日本人极端重视积累财富,是有名的“抠门种族”。日本是世界上人均消费纸张最多的国家.但日本人从不浪费纸张。外国记者注意到,日本的大企业包括政府给新闻单位提供的新闻资料,基本都是双面复印的,为的是节省50%的纸张。在日本,大部分写字楼的卫生间里都备有擦手纸,这些擦手纸虽然可以随便取用,但日本人总是先把手上的水甩干再取纸,为的是“一擦成功”。

在日本的大城市里,豪华、漂亮的写字楼和商务楼比比皆是,可是,日本政府的各部门仍然挤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旧楼里。除了外务省和经济产业省等少数几个需要“撑门面”的部门外,其他许多部门居然是合楼办公,名日“共同厅舍”。至于地方政府的办公场所.更是可以用破破烂烂来形容了。

日本的“公司人”的生产效率堪称世界第一,但日本的“公司人”长期居住在狭窄的寓所内,日本人称为“兔子笼”,这些寓所

普遍没有客厅,卧室采用的是高低床。有资料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超过日本的“公司人”。日本人富而不骄、精打细算、绝不铺张浪费的勤俭节约意识,难道不值得我们效仿吗? 总结

通过对日本国民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优秀的国民精神,抛开日本人民族性格中的落后成分,从他们的民族性格中,作为中国人,我们难道不应该学会些什么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而避短,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充实补充,发扬光大,推动中国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日本经济》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参照 S.库茨涅兹:《诸国民的经济增长》(日译本,西川俊作、○

户田康译),金刚钻社1974 年;[日]

大川一司等:《长期经济统计》,东洋经济新报社1974 年。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