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列表页

独立院校服务经济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16  分类: 经济论文 手机版

篇一:服务经济学论文

题的分析及相应对策

姓名: 刘长玺

时间: 2011.12

更多相关内容,请访问我的个人主页:

或搜索关键字: 季风雨经济学原理对法律服务业的现状、问

正文: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法律服务业是构成服务产整体的重要产业部门,相对于传统的服务业部门,它是一门知识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新兴服务业。目前我国的法律服务业的发展数量处于一个扩张、迅速增长的阶段,法律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领域变得广泛,服务收入快速增长。但是我国的法律服务业起步较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加上其特有的司法属性和传统司法体制的原因,目前的人们对法律服务业的经济属性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其在经济结构中的产业定位尚未给予充分认定。

通过分析可发现现在条件下,法律服务业存在以下的问题:

1、法律服务领域相对狭窄与高新技术领域不断拓展存在不适应。法律服务业主要内容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服务领域,律师还是以传统诉讼业务为主,其他非诉讼业务也仅仅限于法律顾问业务。主要原因是全民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素质偏低。以及法律从业人员对一些新生领域涉猎不足,缺乏复合型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所谓专业律师对专业的应用和创新水平能力不强,没有形成自己的特殊的专业服务。

2、个别法律服务人员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与我们提倡建立诚信社会不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法律服务业迅速发展,出现了商业化倾向。受短期利益趋势的影响,缺乏以专业的精神长期耕耘某一业务领域的远见。一些较为个别的法律服务人员为了满足一己之利,扰乱社会秩序,不按规定收取费用,对当事人的

委托敷衍了事,甚至弄虚作假。

3、整体发展水平难以适应参与国际竞争,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加入WTO后,按照相关协议对法律服务业取消外国律师进入限制,参与国际竞争。但我们的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与世界上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懂外语的、精通专业知识的、世界贸易组织法则和争端解决机制的律师较少。同时,法律服务管理体制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

4、外部执法环境和加速发展法律服务业的新要求的矛盾。法律服务人员的职业权利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维护,经常造成律师见当事人难、取证难、查看记录难,损害了律师正当的执业权利。

通过分析上述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可以提出如下对策,促进法律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壮大:

1、建立完善的法律服务市场机制,完善供求机制,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独立院校服务经济论文)时掌握和科学地分析不同时期法律服务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变化情况。大力开拓法律服务新品种新领域,来拉动国内市场需求、引导市场消费。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服务水平,提升市场层次,满足市场上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建立一个供需基本平衡或者供略大于需的法律服务市场。

2、重视和善于运用价格在调节法律服务市场中的积极作用。政府对价格管制过严以及价格机制的不完善都不利于法律服务市场的建立。相关部门应放开价格管制,允许标准收费和协商收费等多种价格形式并存,让法律服务价格在市场竞争与供求变化中自动形成,以

此调动法律服务主体即律师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利润的有效合理分配,继而引导法律服务消费的方向和结构。

3、建立充分有效的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坚持有序竞争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从业务数量到经济效益,从服务质量到社会效益,将法律服务业的各种要素引向市场竞争,为法律服务业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领域。

4、在法律服务活动中引入风险责任制度,增强购法律服务的风险意识,优化外部环境和改进内部管理机制,以增强职业风险的能力,从而改变因服务质量引起的矛盾纠纷。

5、加快法律服务市场准入原则建设,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的进出秩序和交易秩序。进一步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确保各类法律服务进退有序,竞争地位平等。同时也要加强引导和监督,采取行之有效的惩戒措施,制止不正当行为,保证法律服务市场健康运行。

6、创新经营理念,不断改进法律服务的营销策略,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从而形成竞争优势,走质量发展路线。以品牌战略鼓励和引导法律服务业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引导和扶持法律事务所按照市场规则实行重组、兼并和联合,形成一系列规模大、实力强的法律事务所,形成多专业、多层次的团体服务优势。引导专业结构调整,实现专业化分工,积极鼓励从业人员形成专业特色。

7、改变传统观念,着力解决我国法律服务业规制存在的问题。逐步减少行政干预,实行行业自治,完善律师协会的建设,运用市场

手段,进行产业化经营,引导法律服务进行既有专业分工又有互相协作的公司化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率。以人为本,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引进人才,壮大法律服务队伍规模,提高整体素质,鼓励各类法律服务人才尝试挑战性和创新性工作。

法律服务业必然伴随着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而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产业比重、产业贡献将会越来越高,这是当今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在经济结构战略性挑战中确立法律服务业的新兴产业地位,推动其产业化发展,是提高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的现实需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需求不断增长的必然要求。实现法律服务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推进我国法律服务产业化、市场化。

篇二:经济论文_服务管理研究综述

服务管理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服务管理进行研究,对比国内外服务管理研究方面的不同,进而发现目前我国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服务管理 国内外 综述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034-01

一、国外服务管理研究现状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随着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服务运作。以服务的特点、服务运作和服务时限为基础的新模型、新概念与新方法的出现和发展也始于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约翰逊(Johnson,1972)和伯法(Buffa,1976)推出了两本探讨服务

部门运作的著作,书名都是《运作管理》。表明管理的视野已开始关注服务业,但书中涉及服务的内容很少。这两部著作的意义在于,他们开始将研究运作管理的注意力从单纯以产品制造为主的工业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

直接以服务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著述出现的稍晚一些,实质性的突破发生在1976年,当时沙瑟(Sasser)在《哈佛商业周刊》上发表了名为“在服务业中平衡供应与需求”的文章。两年之后,由沙瑟(Sasser)等著的《服务运作管理》教材问世。这本教材影响巨大,书中包括了许多现在仍被认为是经典的案例和问题。同一时期,蔡斯(Chase,1978)也在《哈佛商业周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顾客在何处感受服务运作”,蔡斯(Chase)指出,运作管理部门必须考虑两种类型的运作,一种是传统的工厂式后台作业,另一种是前台面向顾客的直接接触。

上述著述所表明的各种观点,实际

上在服务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划定了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初步认识到服务的存在,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描述和强调商品与服务的区别。从时间来看,虽然这一阶段中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研究服务运作的变革,但服务运作的研究和概念体系的建立,仍然拘泥于传统的

工厂式运作,未能突破传统管理的禁锢。

第二阶段:1980~1985年期间,对服务管理的研究非常活跃,人们对服务问题的“高度热衷和感兴趣”。尽管在学术界还有一些争论,但服务与产品存在差异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这一时期的服务管理研究发展迅速,对很多实质性问题展开了争论,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阐明有关概念的性质,构建有助于理解服务和服务管理特性的概念结构。 这一阶段,蔡斯(Chase,1981)、梅斯特(Maister,1982)和洛伍劳克

(Lovelock,1982)等学者继续进行“顾客运作”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果。如贝里(Berry,1981)的文

章:“把雇员看作顾客”。

随着各种工具、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对服务的性质和服务的运作进行了分类。此外,一些学者重点探讨顾客和服务冲突问题,撰写了大量有关研究论文。如“关键事件——作为分析服务冲突的技术手段”(Bitner,1985),“边界拓展作用——员工和服务冲:关于管理研究的指导思想”(Bowen&Schneider,1985),以及“有意识的控制与服务问

题”(Basteson,1985)。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立服务质量的概念模型和对未来研究的影响,这是构建服务管理职能结构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服务质量对各个职能管理领域意义重大,作用突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表现在服务研究脱离了完全以产品为基础的研究,开始了主要以服务领域自身特征和内容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工作,其他学科开始将本学科的研究项目与服务管理相联系,进行了跨学科的服务研究。

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是从1985~1995年,已基本形成了较独立的服务管理研究领域,并于服务营销或服务运作向区别,进入了重点进行跨学科性质研究的时代。同时注重方法研究也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

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对有关概念作定性分析,验证基础结构,测试模型,形成了许多概念性的结构和观点,并形成了进行经验研究的新的理论基础。

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顾客关系

(Storbacka,1995)、顾客满意

(Anderson和Fornell,1994)、服务保证(Hart,1988)、服务过程

(Collier,1991)、服务质量

(Anderson,1991)、服务补救

(Armistead和Clark,1994)以及服务业的全面质量管理(Davidow和

Uttal,1989)等一系列的服务管理和服务运作的理论与方法已被广泛接受和应

篇三:论文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研究职业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对中等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与效益,在详尽调研分析、举证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逐一研讨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基本功能、功能拓展、校企功能,指出中职教育以实现培养技能人才的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实训基地不仅要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要产生经济效益,尤其要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功能;效益

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平台,是提高教学质量、彰显职教特色的硬件依托,承载着实践教学、职业训导、技能鉴定等功能。实训基地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实训基地运行情况的好坏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但迄今为止,国内对中职学校实习、文训基地的专题调研工作做得还很不够,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研究方面尚处于空白地带,鲜有可供借鉴的依据和标准。

一、实训基地的功能探讨

1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根据多所学校的成功经验总结,现将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归纳为三点。

(1)满足专业教学计划所设定的专业实验、实训项目的教学要求。因此,时间、空间、设施以及规则等要素必须以实现教学功能为前提进行合理配置。

(2)实训基地应具备某些专业科技项目的研发功能,尤其是某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及技术服务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这对于实切基地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实训基地要具备生产经营功能。只有具备生产经营功能,学生的实训项目才可能达到实战性的要求,而且生产可以为教学解决材料、工具不足的问题。

这三大功能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这就要求决策者正确处理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为实现三者的相互促进打好基础。

2.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

对于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目前学术界并无定论。现仅根据主流意见和观点将部分内容整理汇总后列出,以便抛砖引玉,供大家深入探讨和研究。

(1)技能培养功能。实训基地主要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岗位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其运行从形式上强调工位胜,从运作上讲求职业性,它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工作环境下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训练。实训基地的技能操作、产品制作、项目实施和科技开发等一系列模拟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

(2)能力转化功能。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在工作中人的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然而能力与知识二者并不等同,需要有一个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另外,应用性人才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不可能完全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传授,尤其是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需要在各种实践性环节中获取。实训基地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技术训练可拓宽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3)动手实践功能。实训基地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训练的场所,使学生从“有所知”走向“有所为”,保证职业学校实施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计划。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是应用性人才必须掌握的。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训基地创造了一个生产现场模拟训练或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让学辟=’自己动手操作,熟悉并掌握本专业的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工具以及生产工艺、基本技能、专业技术等。

(4)师资培训功能。实训基地引入较为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使教师和学生可以涉猎高新

技术领域,接触和学习高新技术。因而,实训基地应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例如:进行“双师型”师资培训。现代中职学校对师资的知识能力储备要求较为全面,实训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操作应用能力,这是搞好中职教学的重点。为此,实训教师首先应在实训基地不断地进行自我培训,不断提高操作应用能力。

(5)素质教育功能。实训基地还应该在爱岗敬业的情操、团结协作的精神、遵纪守法的习惯等方面对学生职业素质进行“养成教育”,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及其发展奠定基础,在人才规格方面满足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通过实际操作、工程项目、生产实践等实训,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已学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技能,通过群体协作来完成训练项目,使学生不仅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而且培养出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综合素质与能力。

3.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拓展

从发展需要和自身特.出发,实训基地应该而且能够进一步拓展功能。实训基地功能的拓展以提高办学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根据研究的结果,目前国内主要有几种功能拓展的思路。

(1)社会培训功能。部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起点较高,装备较先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有条件成为城市新市民和下岗职工岗位培训或再就业的培训基地。可根据职业岗位群或专业技术领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培训大纲和设置培训项目。基地除面向职业学校学生实施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外,还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包括企业职工的在职提高、转岗培训、社会其他人员培训以及待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2)资源共享功能。应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下,努力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一市或一地区的中职培训基地、市人才培养中心和技能鉴定中心。这样,可利用有限的实训基地为社会和其他院校服务;另一方面也可利用社会(例如,区域共享型的实训中心)和其他院校已有的设备和条件,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让各个学校的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使其在校期间就能积累较多的工作经验,提前与社会接轨,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

(3)加工服务功能。实训基地最好能为企业或社会承担部分加工服务任务。利用新购置的生产型先进设备,除满足学生“真刀真枪”实习的需要,还能为企业或社会加工生产某种产品。基地营造的企业生产氛围给学生以影响和熏陶,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在实训中不但掌握了生产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要素,熟悉了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模式,而且也为学校和学生自己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保证了基地的运行和发展。

(4)技术交流功能。利用实训基地与社会、企业加强联系,发挥实训基地的窗口作用,有利于先进技术的交流,有利于不断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训基地力争成为成熟技术的应用基地,新产品、新技术的交流研发基地。教师及学生利用实训基地的设备条件和自身的智力资源,研究交流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等活动。企业新产品也可在基地进行试验、技术推广、推销和交流。基地还可以承接与工艺技术和成果转化有关的应用项目。

(5)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功能。实训基地应该创造条件,成为职业资格鉴定中心,按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设置考核模块,建立试题库,供培训与考核选择。凡是经过培训的人员都可以在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培训、考核现有技术应用性人才和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基地。

二、实训基地的效益研析

实训基地的综合效益如何影响着整个中职教育的发展。笔者所在的项目组经过反复论证

以及多次认真讨论后认为,中职教育以实现培养技能人才的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实训基地不仅要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要产生经济效益,尤其要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其中,影响综合效益的几个关键问题必须明确:选准一个称职的负责人是关键,建立稳定的校企实训基地是重点,开拓市场才有活力和生命,强化成本控制是手段。另外,实习实训宜小班化,合理应用仿真软件、技能型师资培养、实习实训安全工作应列为当前中职学校发展的研究课题。

1.实训基地主任负责制

实训基地最好作为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实训基地主任负责制。基地运行质态如何关键取决于这个基地负责人称职与否。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基地运行虽具有独立性,但学校对基地负责人必须具有可控性,以确保基地发展方向和功能发挥。这种控制不是直接干预或消极制约,而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来积极引导。在遴选基地负责人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条件(某校的做法):既要精通教育教学,又要谙熟企业生产管理;既要热心人才培养,又要有市场经营头脑;既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又有踏实苦干的品质。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建立稳定的校企实训基地是重点。企业担负着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职责,学生在企业的训练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工学结合教育的成败。所以,选择合适、对口的合作企业是实施工学结合至关重要的一步。

某校选择合作企业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1)必须是合法经营的中型以上的企业:有员工训练绩效;设施、设备、技能符合工学结合的要求;工作所需的技术内容不低于专业实习课的80%;有完善的生活设施保障和一定的学习、娱乐场所。同时具备以上四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2)企业必须有合作的要求,有适合工学结合的空缺岗位。

(3)企业负责人认同工学结合模式,并能积极支持。

(4)企业必须与学校签订工学结合的合作办学协议。

另一所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时要求合作企业能为学校提供以下服务:无偿提供实训场所;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无偿或优惠提供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接收或帮助推荐受训学生就业。

3开拓市场,效益广阔

实训基地的开放性决定了其服务市场的广阔性。要向企业开放,承担生产、经营任务,推进消耗型实训向经营型、生产型实训转变;要向农村开放,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致富带头人培养的任务;要向社区开放,开展企业职工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下岗职工再培训;要向职业学校开放,开展职校学生专业证书培训和技能等级鉴定。

力争将实训基地建成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城市社区市民教育培训基地、专业技能等级考核鉴定基地、产学研结合基地、师生技术创新和制作基地。唯有如此,实训基地才有生命和活力,才能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闪光点和增长点,实训基地建设才能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成本控制,小视不得

实训基地运行成本控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及时地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能有效地促进实训基地的运行和发展。

(1)成本控制日常具体做法(以某校为例):首件检查。实训教师要监督按图纸、工艺、工装要求进行操作,实行首件检查,防止成批报废。

1)监督设备。按工艺流程规定的要求监督设备维修和使用情况,不合要求不能开展实训。

2)限额发料。要按规定的品种、规格、材料实行限额发料,监督领料、补料、退料等制

度的执行。发料人员要控制生产批量,合理下料、投料,监督标准的执行。

3)耗材账目。要经常收集材料,分析对比,追踪原因,并会同有关部门和人员提出改进措施。管理员要及时填好耗材账目,做到心里有账,财务有账。

4)统筹分配。资源共享可节省成本开支。一些实训可以跨专业进行时,尽量由学校管理部门统一分配,避免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失和积压,节省设备购置经费,节约管理人员费用。

(2)成本控制,做好长远规划。在进行专业实训的成本核算时,要根据学校的财力做好各专业实训设备投入的长远规划。在制定三年中职实训教学计划时,穿插安排教学见习、校内实训、企业培训和产品初加工等措施,以此来减少专业实训教学成本、提高实训效益。某校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1)本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先安排到企业见习,使学生通过企业的教学见习稳定专业思想,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状况。

2)校内实训通常可安排在入学的第二至第四学期进行,半年理论、半年实训,轮流交替,符合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

3)企业职工培训及学生应岗就业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

4)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承接产品初加工任务,降低实习成本。采用的宣传方法通常有:在网上发布可承接的项目;委托经纪人;发动学生;主动外联等。

5)实训人数多时,可在材料的重复利用上做文章,可考虑专业实训耗材的多次重复使用。实际做法是:采用记名编号、按人发放、用完上交、分批使用等手段。

(3)实训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在实训过程中,对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订的标准严格监督,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使实训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它有四项内容:成本定额控制、监督成本形成、及时纠正偏差、制定奖惩制度。

三、结语

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多种问题,其中,实习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充分调查论证的课题。尤其在当前实训基地的发展急需理论引导的情况下,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刻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浅析实训基地的建设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文章系统阐述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论述了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重要性以及建设智能型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关键词】实训基地;实训项目;校企合作;智能建筑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适用于历史发展的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高等教育新形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实用人才。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既具有职业技术的属性,又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实训教学是将业务实训贯穿于教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训基地是与这种教学配套的实践教学场所,是培养高职人才的必要场所。

一、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能力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实训基地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二、实训基地实训的项目的基本特点

1.实训基地实训的项目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实训基地实训的项目能够紧跟时代发展前沿,属综合性生产训练项目,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更能够体现了专业领域的先进性。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施工流程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为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打好夯实的基础。

三、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高职教育实训教学的需要

1.实训基地有利于加强工科学生对各种操作技术规程的掌握。书本上介绍的各种操作技术规程大多枯燥乏味,课堂上老师讲解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操作要领。笔者从事土建施工技术工作十来年,很多的经验都是在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后取得的,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例如,砖砌体的施工要求:“横平竖直,灰浆饱满,错缝搭接”,在学校的时候就已背得滚瓜烂熟,可到了现场对质量不合格的砖墙竟然“视而不见”,归根到底还是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真正的掌握。

“只有吃过苹果的人才知道苹果的味道”。如果学生能在实训基地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砌出一堵合格的砖墙来,想必他毕业后,如果作为普工,他就不会再犯操作上的错误。

2.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可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反面的教训往往比较深刻,比较持久,学生实训时应该允许他们犯错误,而且,笔者主张实训老师要引导学生犯错误。对工科来说,实训一般是以小规模进行的生产和加工,返工所造成的损失相对的很小,如果通过实训能够避免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在大规模生产情况下因操作错误而造成的返工或者生产劣质产品,从长远观点来看,实训基地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实训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效率与劳动技能,在这一点上,实训基地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积极的作用是毋容置疑的。

3.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普通高等教育的实验室主要是对理论做一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