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计算机论文 > 列表页

中职教师硕士计算机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8  分类: 计算机论文 手机版

篇一: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

之我见

姓名:张婷婷

系部:现代服务部

时间:2016年10月9日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之我见

摘 要 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快,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也要跟着变。计算机基础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计算机入门的基础课。本文探讨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的现状和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设想。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 课堂教学 模块化教学

计算机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必修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逐渐深入到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许多学生既不能很好地运用Office软件。如何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体现。关系到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和形成能力。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教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艺术。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学情、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我们大胆改革现有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一) 1、内容更新慢。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突出中职特色,与高职差不多,内容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节奏。另外,教材的选择过于随便,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过于简单的教材学生学不到东西,过难的教材学生又接受不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也是同一教材;教材和软件系统不能及时更新,常常出现教材与上机试验软件不配套的现象。

(二)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要知道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等。

二、新课标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了解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日常使用知识和技能,掌握使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去。针对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还需做如下改进:

(一)编写校本教材,因材施教。使用传统的中专统编教材,存在教学知识老化,理论过多等问题,以该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第一不

能与社会接轨。第二不能为其它需要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打好基础。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周期短,技术淘汰快。有的学生抱怨“学校学的都没有用,现在用的学校都没教”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要求、特点和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开发校本教材。打破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按模块化知识结构编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生学得懂、够用、实用、能用。

(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困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强调能力培养,并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不应“由外而内”的注入,而应是“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

(三)注重启发,培养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从学习中感受快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创造性特点,我们教师应注重方法的讲究、模式的创新,要创造性地“授之以渔”, 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方法。讲解时,应重在点拨,启发诱导。发现学生出现操作失误时,教师最好

不要直接点出与纠正,先要提示,然后耐心引导,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这样,学生对错误的印象才会深刻,记忆才会牢固,成功的体验才会喜悦。

(四)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兼顾了贫困、边远地区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情况,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均已经到非改革创新的时候了。它们都已不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需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真正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学得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8(10)

[2]魏慧彩.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法初探[D].

[3]研析职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篇二:中职计算机论文

中职计算机论文

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策略的探索

摘 要 自我国进入信息时代后,计算机网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使用范围也逐渐变得宽广起来。

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网络 教学策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更是对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量。人们不但要求达到基本的生活需要,在专业技术与技能方面更是对计算机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是十分关键的内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一体化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这显示出了网络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互动式学习,优化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在中职学校进行教学改革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互动教学的策略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与学生保持必要的互动环节,这样才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对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有着显著的作用。教师出了积极发挥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外,还应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迅速带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一些互动环节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活

跃气氛,还能促进师生支架的交流互动,如让学生缓解疲劳、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对于知识有着很好的理解。

二、实物展示策略

考虑到计算机网络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在教授这门课程时需要结合实际的物体进行讲解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深刻的理解贯通。

三、引导学生的策略

尽管当前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很多新型的教学手段被提出,但是在现实的学校教育时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最为显著的一点是很多学校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将网络教学当成辅助教学工作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学会积极转变教学策略,不能一贯地运用旧方法,从多种渠道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还应该将书本知识与实际上生活相互连接起来,从概念、理论等多方面进行教学。当讲述完理论知识后,还需要利用计算机网络设备把知识完整的模拟出来,这样能够让学生结合实际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关键体现在对疑问的解答,当学生遇到不懂、难懂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耐心讲解、积极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变得更加活跃,促进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四、任务驱动策略

为学生制定有效的任务计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心态。教师需根据实际的教学课程,对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经过合作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这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中职教师硕士计算机论文),还能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得以展现。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则能够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出较大的指导作用。

五、考核学生的策略

网络课程开发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如何客观、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的效果是极其重要的。按照前文所述,操作技能训练类课程特别适于开发成网络课程,而对这类课程的考核方法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即如何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传统的方式是通过“一张纸”加“一支笔”来测试学生的技能或能力,显然这样的方式根本无法客观、公正地测试出学生的技能或能力,因而也就无法评价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学生无法及时得到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网络课程必须要有智能化的测评平台,为此,我在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重点考虑了

智能化考试平台的开发问题。我认为,智能化考试平台是基于一定操作系统下的、用于测试学生对于某个(些)应用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软件,它通过现有技术的综合利用,使该系统具有对考生的操作结果进行自动分析判断的功能,从而实现考试的智能化。重视实践教学,改变学生的考核办法,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努力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较适应能力的实用型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

六、实验教学策略

(一)实物设备配置。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需要采取组网实验,常常会遇到组建Windows网络,安装Internet服务器、网络设备的互连等相关的实验,这就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空间,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学习,在实验设备完成连接后进行有效的验证连接。

(二)仿真配置。当参加实验的学生人数多,而设备数量较少时,开设组网实验就会有较大的困难。仿真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方面的困难。因此,当学校设备条件不够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仿真配置。实践表明,仿真配置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硬件设备短缺的困难。

七、结论

计算机网络教学工作的开展既是增加学生文化素质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现代化人才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积极探索、研究和积累经验。这样才能推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成忠,张新有.计算机网络应用与实验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李 真,李 辉,孙宁青.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实训[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张纯容,郑向阳.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训[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4]王小刚.计算机网络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陈 鸣,常强林.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从原理到实践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三: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

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3W1H 教法的应用

摘要: 介绍北大青鸟“3W1H 教学法”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其中以在Excel 的合并计算中应用作为案例,探索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如何通过3W1H 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且在掌握了相关的学习方法之后能够举一反三,学会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

关键词:3W1H 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职学校;职业能力

一、3W1H 教学法

1. 简述。

3W1H 教学法是北大青鸟ACCP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有效、实用的教学方法。3W1H 教学法主要是将讲授内容总结为WHAT、WHY、WHERE 和HOW,通过该教学法,使得教师保持清晰严密的授课思路,快速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学完一门课程后,清楚地知道它的应用环境和应用场合,能够更快地结合实际社会需要,投入到实际的开发工程中去,从而为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开发和探究式学习奠定基础。

在3W1H 教学法中,第一个“W”是WHAT。应用时,要求教师讲解清楚所学的知识点是什么。如在讲解“Excel 筛选”

概念的时候,就会把它定义为把满足给定条件的内容过滤出来的操作。

第二个“W”是WHY。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讲出为什么要引入这个知识点? 用于解决什么问题? 对于数据量非常大的一些数据表,要怎样才能够把符合条件的内容过滤出来,从而解决了因为数据量庞大而导致部分操作十分困难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筛选”这个知识点上。

另一个“W”是WHERE。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讲出这个知识点用在什么地方。在3W1H 教学法中,“H”就是HOW。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讲出如何使用这个知识点。

2. 3W1H 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传递—接受”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上,主要特点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是知识的传授、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是知识的灌输对象。传统的教学通常都是“三部曲”,即: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

3W1H 教学法是建立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它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在3W1H 教学法中,教师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 运用3W1H 的教学理念

把知识点进行划分,并且通过创设相关的情景对学生进行引导,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接受相关的知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并非自始至终。学生有时也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索。计算机有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认知工具,这些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在传统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了解所学的知识点,而在3W1H 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个知识点“用在哪里”和“怎样运用这个知识点”,并且通过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后能够举一反三,从而掌握更多相同或相似的知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认知”和“应用”。

二、3W1H 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如何在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关键就是看教师怎样使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学习。下面就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一个知识点———“合并计算” 来阐述3W1H 教学法的应用。

围绕学生在学习Excel 合并计算的相关内容,采用3W1H 教学法, 运用WHAT、WHY、WHERE和HOW 对合并计算的内容先划分成三个部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这三个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以下是具体的过

程。

1. 发现问题。(WHAT)什么是合并计算? 这个就是我们在教学中第一个要讲到的问题。进行课程讲授的时候,通常都是通过列举一个简单的案例来引入什么是合并计算。举例:目前大部分的公司或企业在对职工进行年度绩效考核的时候首先就要看职工的考勤情况,因为如果连最基本的考勤都不及格的话,那绩效就肯定达不到及格以上。对于考勤,每个部门在每个具体的时间段内都会有相关的数据表,因此在年度考核当中要对所有数据统计的话,就要把所有的表单里面的数据合并在一个表格内然后再进行相关的计算。提问: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高效地完成统计?先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因为讨论的过程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而且讨论也是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的一个比较好的手段。在讨论结束后,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接着引出知识点———“合并计算”,并对其概念进行解释。合并计算:对多个分散的表格内的所有数据进行汇总的过程。

2. 提出问题。(WHY、WHERE)在清楚了“WHAT”之后,就要了解“WHY”以及“WHERE”了。例如要统计某个月份的员工出勤情况,一般的做法就需要在出勤统计表中对员工的出勤天数、加班天数、请假天数等表栏项目进行调整,然后将数据全部复制到一张表中,再按照某个特定的字段进行分

类汇总。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个做法效率如何? 可否用另外的方法?学生思考:做法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引出:为了有效地减少错误,在此情况下使用Excel 的合并计算功能。因为在合并计算中,不管需要统计的数据是否都在同一个工作表或工作簿内,都可以进行运算而不需要把多个分散的表格中的数据整合在一个工作表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合并计算用在什么地方?不直接回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解决问题。(HOW)当掌握好3W 之后, 接着要做的步骤就是H(HOW)了。在本例中,1~12 月份的出勤统计表是源区域数据。要进行合并计算,先新建一个汇总表,设定好需要汇总的分类项目。在“出勤统计表”中,选择菜单【数据】/【合并计算】,【函数】选择“求和”,【引用位置】选择第一张表“1 月份出勤统计表”表中需要合并计算的所有列,按【添加】。此时在【所有引用位置】栏中应显示添加进来的第一行数据。依次添加“2 月份出勤统计表”、“ 3 月份出勤统计表”直到“12 月份出勤统计表”12 张表的数据。经过运算后就得到了全年的考勤统计汇总。“HOW”是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深刻的了解,但在演示操作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