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列表页

孵化器考察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9  分类: 考察报告 手机版

篇一:关于孵化器体系建设考察调研的报告

关于孵化器体系建设考察调研的报告

高新处

2008年11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 发达地区孵化器的基本情况... 3

二、 发达地区孵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5

1、 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的协调领导机构... 5

2、 联动推进,区县政府已成为孵化器工作的主力... 5

3、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开展分类指导... 6

4、 政策保障,制定出台相关推进措施... 7

5、 加大投入,强化孵化器创新能力建设... 7

6、 机制保障,注重提高孵化服务绩效... 8

三、 发达地区孵化体系建设的启示... 9

1、 孵化器是科技工作介入经济工作的最好切入点,是科技工作有形的主战场 9

2、 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是孵化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10

3、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完善孵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前提... 11

4、 行业协会是孵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 11

四、 重庆市孵化器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12

1、 重庆市孵化器现状... 12

2、 重庆市孵化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3

五、 重庆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15

1、 加强领导,

孵化器考察报告

成立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领导机构... 15

2、 制定相关政策,落实具体措施... 16

3、 完善考核体系,落实区县政府责任... 16

4、 加大投入力度,设立孵化器专项扶持资金... 16

前 言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自我国启动孵化器建设以来,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企业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功能日益显现,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保持社会安定与进步的重要力量。截至2007年,全国已有各类孵化器614家(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发展中国家之首),国家级孵化器197家(占总数的30.7%),总孵化面积227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总数41434家,在孵企业从业人数93.3万人,累计毕业企业23394家。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国孵化器毕业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为3745亿元,工业总产值1513.3亿元;在孵企业营业总收入2621亿元,在孵企业上缴税收58亿元;共吸引留学人员1.3万人,获得本科以上学历的有9591人;全国各类孵化器共拥有孵化资金总额67亿元;在孵企业共获得各类科技项目支持1016项,获得资助金额达7.5亿元;申请专利22191项(发明专利8009项),已授权的专利13954项(发明专利4292项);全国各类孵化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累计培养出55家上市公司。在孵化器建设中,浙江、上海、山东、江苏四省市经济发展较快,孵化器体系完善,走在全国的前列,孵化器已成为支撑地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手段。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从而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目标,2008年11月2日至7日,重庆市科委潘复生副主任率高新处、重庆高技术创业中心和江北、南岸、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大足等7个区县科委负责人共13人赴浙江、上海、山东、江苏四省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华东地区孵化体系建设考察。考察期间,考察小组先后与以上四省市科技厅(委)及部分科技局(委)、高新区管委会和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单位就“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地方政府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属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成功做法”、“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及孵化运行模式”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座谈和交流,并实地参观了有关孵化器及典型在孵企业。此次考察,开拓了视野,启发了思路,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孵化器体系建设打下基础。考察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 发达地区孵化器的基本情况

华东地区是我国孵化器建设起步较早的地区,也是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地区和拥有孵化器数量最多的地区。目前,浙江、上海、山东、江苏仅四个省市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288家,接近全国孵化器总数的1/2。其中,江苏省无论在孵化器的总数、孵化面积以及孵化企业所创利税等方面均居全国第一。目前,江苏省孵化器已经延伸到街道和镇乡,形成了庞大的孵化器网络。上海市的孵化器建设已布局到每个行政区,部分行政区孵化器多达3个。华东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不断探索孵化器建设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已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

浙江、上海、山东、江苏四省市孵化器基本数据如下表所示:

二、 发达地区孵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 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的协调领导机构

三省一市都非常重视孵化器的建设,建立了相应的组织保障体系。其中,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市孵化器指导委员会(主任由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市长担任,副主任由上海市科委主任担任,委员为上海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负责人)。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听取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现状和发展的计划报告,提出指导性意见,协调运作中的问题,制定和确认有关企业孵化器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办法等。江苏、浙江等省市以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协调领导机构,并将该机构延伸到相应的区市县。

另外,三省一市在成立领导机构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企业孵化器行业协会的作用,孵化器行业协会成为领导机构管理职能的具体实施者。

2、 联动推进,区县政府已成为孵化器工作的主力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县的聚集,通过省级科技主管行政部门的引导,区县政府已逐渐成为推动孵化器建设的主力军。浙江省科技厅对被认定为国家级的区县孵化器一次性奖励100万,对认定为省级孵化器的区县孵化器一次性奖励50万。上海市科委与相关行政区联合设立6000万专项资金用于孵化器建设。目前,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与区县政府联建的孵化器已达23个。于此同时,三省一市区县政府高度重视孵化器建设,纷纷出台支持孵化器的政策措施,如济南市腊山区划拨土地,与济南市科技创业中心共同出资建设济南留学生创业园腊山分园,南京市鼓楼区拿出破产老厂的闲置仓库,与江苏省科技创业中心共建鼓楼大学科技园;上海市闸北区和杭州市上城区都将在孵企业税收的区级留存部分的50%返还给孵化器,剩余50%返还给在孵企业。科技主管行政部门和区县政府的联动推进,使孵化器在华东三省一市遍地开花,有力的推动了区县地方经济的发展。

3、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开展分类指导

三省一市的孵化体系建设,突出了区位特点、专业特长和产业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注重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孵化器,有目的地促成了产业聚集。上海市孵化器在布局结构上,充分考虑到高校科技成果

的溢出效应,分别在复旦、交大、同济、上大、东华等著名大学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设点布局了各类孵化器。浙江省注重专业孵化器的建设,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领域,建立了相应的专业孵化器。江苏省在苏北经济落后地区重点支持综合性孵化器建设,在苏南及沿江经济发达地区,配合当地产业特色,重点扶持专业性孵化器建设。

4、 政策保障,制定出台相关推进措施

华东三省一市都将孵化器建设纳入了当地经济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并出台了针对孵化器和在孵企业的各种措施和优惠政策,为孵化器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华东三省一市各种措施和优惠政策如下表所示:

三省一市都十分注重对孵化器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孵化器平台建设、中介服务和建立种子(天使)基金等。浙江省科技厅自2005年起,设立了每年1500万孵化器平台建设专项资金,连续3年用于孵化器自身服务能力建设及考评奖励。2009年浙江省将进一步加大孵化器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预计将突破5000万元,增加部分主要作为孵化器种子基金。上海市科委每年设立1000万孵化器专项资金,用于孵化器服务能力建设、平台建设、创业项目申报、孵化器奖励、创业导师行动等。另设有专项资金6000万用于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与全市区县政府联建区县专业孵化器,实施市科委孵化器战略的扩张。山东省科技厅每年设立800-1000万孵化器平台专项建设资金,用于全省孵化器平台建设。江苏省科技厅设立专项扶持基金5000万,专门用于孵化器内企业科技项目申报。

篇二:2015年中国企业孵化器市场专项调研报告

2015-2020年中国企业孵化器市场专

项调研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中国产业信息网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

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

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

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 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判断行业投资价值 揭示行业投资风险 为投资者提供依据

2015-2020年中国企业孵化器市场专项调研及发展趋

势研究报告

【出版日期】2014年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 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 【订购电话】400-600-8596010-60343812 【报告编号】R303688

【报告链接】/research/201501/303688.html

报告目录:

第1章:中国企业孵化器产业发展背景综述 32 1.1 企业孵化器产业界定及分类 32 1.1.1 企业孵化器界定 32 1.1.2 在孵企业界定 33 1.1.3 企业孵化器分类 33

(1)国外企业孵化器分类 33 (2)国内企业孵化器分类 34 (3)国内外分类异同辨别 35 1.1.4 企业孵化器基本特征 35 1.2 企业孵化器产业服务概述 36 1.2.1 企业孵化器的服务项目 36 1.2.2 国外企业孵化器服务分类 36 1.2.3 国内企业孵化器服务分类 38 1.2.4 企业孵化器服务分类与内涵 39

1.2.5 企业孵化器服务的参与主体及作用方式 40 1.3 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及效应 42 1.3.1 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功能 42 1.3.2 企业孵化器的运作流程 42 1.3.3 企业孵化器的效应分析 42 1.4 报告研究单位及研究方法 43 1.4.1 报告研究单位介绍 43 1.4.2 报告研究方法概述 43 (1)文献综述法 43 (2)定量分析法 43 (3)定性分析法 43

(4)案例分析 43 (5)多角度分析 44

第2章:中国企业孵化器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45 2.1 企业孵化器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45 2.1.1 企业孵化器产业监管体制 45 2.1.2 企业孵化器产业主要政策 46 2.1.3 企业孵化器产业发展规划 47 2.1.4 政策环境对产业发展影响 48 2.2 企业孵化器产业经济环境分析 48 2.2.1 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48 (1)国内GDP增长分析 48 (2)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50

2.2.2 企业孵化器与区域经济发展 51 2.2.3 企业孵化器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52 2.3 企业孵化器产业产业环境分析 53 2.3.1 高新技术产业现状 53

2.3.2 企业孵化器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 55 2.4 企业孵化器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55 2.4.1 中国就业情况分析 55 2.4.2 中国创业热情分析 58 2.4.3 中国中小企业生存状况 61 2.4.4 社会环境对产业影响评述 63 2.5 企业孵化器产业创新环境分析 63 2.5.1 近年来主要技术创新政策 63 2.5.2 国家科技计划执行概况 65 (1)计划实施情况 65 (2)计划主要成效 66

2.5.3 主要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 67 (1)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67 (2)国家973计划项目 68 (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69 2.5.4 创新环境对产业发展影响 71

第3章:国外企业孵化器产业发展及经验借鉴 72 3.1 国外企业孵化器产业发展现状 72 3.1.1 国外企业孵化器发展历程 72 3.1.2 国外企业孵化器产业发展规模 72 3.1.3 国外企业孵化器产业发展趋势 73 3.2 北美企业孵化器产业运行分析 74 3.2.1 美国企业孵化器产业运行分析 74 (1)美国企业孵化器产业运行背景 74 (2)美国企业孵化器产业运行历程 75

篇三:瑞士学习考察报告

开阔国际视野 聚焦高端要素 创新驱动发展——南京代表团赴以色列瑞士爱尔兰学习考察报告 在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闭幕,确立了“办好青奥盛事、创成率先大业、建设人文绿都”

目标任务的背景下,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率领南京市经贸科技代表团,于2011

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访问考察以色列、瑞士和爱尔兰。重点宣传推介“南京321计划”,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软件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人才培养、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等

方面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向国际奥委会通报南京2014年青奥会筹备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交

换相关意见。访问期间,南京代表团分别在三个国家组织召开大型推介交流会,安排拜访、

会见、洽谈和考察活动共48场,签约合作项目9个,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圆满完成出访活动

计划和任务。

【启示与思考】

这次出访考察的三个国家都是国际化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发达国家,虽然国土面积都不大、

资源禀赋也不富足,但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都极具特色和竞

争力、居世界领先地位。南京代表团边看边议、边学习边思考,对方强烈的创业激情、先进

的发展理念、创新的思路举措,令人震撼、促人深思、催人奋进,紧迫感、危机感扑面而来,

新思路、新动力油然而生。

启示之一:不同的原始动力,同样强烈的创新精神 以色列是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人均专利、风险企业人均占有数列世界第一,总资本

超过1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业在全球规模仅次于美国,赢得了创业的国度之美誉。如果说以

色列是为了生存发展而创新,那么瑞士和爱尔兰则是为了改变面貌而创新。代表团考察了三

个国家最顶尖的大学、科研院所和大企业集团,拜会了当地政府部门、开发区和技术转移中

心,所到之处,强烈感受到他们推动创新、致力创业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他们谈得最多

的不是欧债危机的困难,而是阶段性困难中所孕育的发展新机;谈得最多的不是被动应对,

而是以新一轮科技创业创新规划为代表的主动突破。无论是每年约占gdp贡献度达12%的以

色列国家贴现银行等巨型企业,还是瑞士和爱尔兰的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他们在危机

中自信乐观的把握机遇意识、充满激情的创业创新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使人警醒。这种精神

不仅成为三个国家跻身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强大动力,也必将成为他们应对危机、转机成势的

核心元素。南京和他们相比,不缺创新要素,缺的是创业激情,迫切需要学习发达国家和先

进城市的创业精神,让这座蓄势待发的城市焕发出独特的精气神,重新激发起巨大的创业活

力与创新动力。

启示之二:不同的资源禀赋,同样先进的发展理念 以色列接近一半的国土是沙漠,从建国之初工业几乎为零、农业基础薄弱,到以it和生

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助推进入世界发达国家前列。瑞士多山少地,可耕地仅为28%,实际耕地

仅为6%,生产生活所需能源和工业原料主要依赖进口,而金融业、高档钟表、医药等产业领

域都在国际市场处于领先水平。爱尔兰腹地狭小,却以软件、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为支撑,

一举完成由农牧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跨越。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的经济形态,共同的裂变过

程、共同的水平地位,成就这种深刻转型的内在动力,源于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理念深

入人心,源于政产学研金高效结合,源于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成为

发展自觉。

魏茨曼科学院早在1959年就成立了推动技术转化的耶达研究发展公司,目前成为世界上

赢利最多的技术转移公司之一,学院的科学家们直接推动了以色列技术孵化器体系的诞生。

有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以色列理工学院于1991年建立理工学科科学园,被誉为理工学院企

业家孵化器,是以色列最成功的大学科学园,也是以色列最大的孵化器之一。都柏林大学创

新和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2003年,已成为爱尔兰技术成果转化的一个典范。代表团考察的

所有大学和科研院所都建有技术转移中心或孵化器,当地政府建立科技创业创新特别社

区,出台扶持政策,吸引企业和资本等进入,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孵化器、再到特

别社区或加速器,最终做强做大。这种先进的发展理念、成熟的创新链条设计,值得我们去

深入研究学习。

启示之三:不同的产业定位,同样科学的运作模式 代表团考察的三个国家历史不同、地缘相异,经济发展也有差别,但发展的现实趋势和

长期走向却殊途同归,都标定了以创新型经济与服务型经济为主攻方向。这些新的动向给代

表团以新的启示和思考。三个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培育、高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孵化

和创业人才培养。他们善于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无论是爱尔兰企业发展局和投资发展局,

还是香农开发区和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虽是国有性质,但运作模式完全商业化,管理模式都

是公司化。政府注重政策服务引导,不是按照政府意志简单地行政驱动,而是突出政府服务

专业化、精细化,按照企业和大学需要什么、市场要求什么来提供服务。大学不再单纯追求

发表了多少论文,都有技术转移中心或创新中心,中心70%以上的股权来自各种基金和私人

投入,其余来自政府部门和大学投入。政府扶持资金投入一般不超过创业公司股权的10%,

基金和私人资本控股保证了技术转移和公司创业的商业化操作。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全按照市场机制也难以实现,政府提供制度

设计、公共服务和前期支持非常必要。政府服务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心放在中小企

业和微型企业,而不是大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相比较而言,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创业氛围

不浓等依然是困扰我市的重要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发达国家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二次开发

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恰到好处、充分有效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组合效应,加

快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启示之四:不同的国情市情,同样智慧的发展追求 发达国家在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和老城保护等方面都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爱

尔兰都柏林市两大鲜明特色是智慧和开放,依托大学科研优势,大力引进世界一流企业,积

极发展软件产业,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和创新城市。都柏林着力发展智慧经济、集聚智慧人才、

实现智慧管理、加强智慧服务、提供智能生活等,通过全方位开放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

创新能力及融合各种资源的能力,为南京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尤其要学习都柏林政府

部门的服务与管理创新,使我们的服务更加智能化,管理更加高效化。三个国家对历史文化

遗址保护与开发理念先进、方式多样,以智慧的理念、创新的手法、科技的手段,把历史文

化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融合,最大程度保护和发

展了城市特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对策与建议】

在考察中大家深刻认识到,以科技创业和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世界经济

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深刻影响着城市未来发展。南京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

的道路,自觉聚焦“四个第一”,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是顺应时代、把握规律、

势在必行的科学决策,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结合学习考察,建议在发挥南京优势、聚

焦“四个第一”上“突出四个转变、实现四个突破”。加速发展理念之变,实现专业化推动的突破 通过学习考察,大家一致认为要坚定不移地聚焦“四个第一”,不遗余力地落实“南京

321计划”和系列配套政策,通过建设科技创业创新特别社区等举措,最大限度发挥南京科

技教育人才优势,以新理念新思路引领推动新发展。相比较欧美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我们

并不具备先发优势,在发展软件产业、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等很多

方面都要加强学习、奋起直追。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加快转变传统的资源观和人才观,进一步

强化先进理念、尽快形成共识,切实提高响应力、执行力和创造力,不争论、不耽搁,看得

抓得更实。目前市级层面战略决策的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关键是要纵向建立一体化、纵

深化、专业化的体系设计,更善于把握创业创新规律,更善于响应创业创新需求,更善于提

升创业创新整合转化能力,特别是要有国际化视野、专业化水准的优秀团队来推进落实“321

计划”,研究制定创业特别社区规划、政策设计和园区建设,设置创新公共空间、共享信息网

络、建立风险基金等,着力把先进的理念和思路化作行动,把目标变为现实。加速运作模式之变,实现商业化运作的突破 南京科技成果转化不充分,最大的问题是商业模式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不够、政策支持

力度不足、效率不高。考察发达国家及大学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中心、开发区等,他们都是

采用商业化模式、企业化运作,大学科研院所研发阶段的目的是“生产”专利技术,必须经

过转化形成产品、走向市场,才能最终实现赢利。转化的过程都是公司化运作,每个转化中

心都是公司性质。我们正在建设的各类孵化器和加速器,必须实行公司化管理,把土地作为

资本,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变过去的一卖了之为滚动开发、可持续发展。在推动科技成果

转化上要重点抓好两件事:一是激励,主要是精神激励和导向激励,考核导向是关键,引导

大家必须向创新创业这个方向走。二是政策,主要是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发挥好政府和市

场两只手的作用,在政策体系创新上要有根本性突破,比如把政府投资基金及银行的融资变

成种子基金,试行虚拟股权等。加速招商引资之变,实现精准化细分的突破 人口仅450万的爱尔兰,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高于金砖四国的总和,他们最成功的经验

就是精准化、专业化细分招商。各区县、开发园区包括各类孵化器,要改变过去大规模招商

为专业细分招商,变过去的招商引资为招才引智。培育专业化招商团队,深入到世界各个角

落,尽快掌握科技趋势、产业转移和大企业人事变动情况,投入更多精力到爱尔兰、以色列

等国的科技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和美国硅谷之类的产业基地,发现新的创业公司和创业人

才,盯住有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在他们没有形成体系、作出布局之前,与之建立良好关系,

以让这些公司在扩张时将南京作为首选目标。国外企业非常看好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发展前景,

这对南京招才引智带来两大机遇:引进来,国外中小企业在人才和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需

要资金和市场,想进入中国市场,过去我们以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为主,现在要抓住机遇引

进人才和技术;走出去,鼓励雨润、苏宁、三胞等大企业抓住机遇走出去,利用国外低价创

新资源做强做大。

加速政府管理之变,实现标准化服务的突破 无论是以色列、爱尔兰的政府部门,还是开发园区和技术转移中心,都非常重视对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服务。爱尔兰企业局在全世界设立了32个办公室,帮助本国企

业开拓国际市场。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理念和方式要加快转型转变,变过去一般性、被动式

服务为专业性、主动式服务,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市场要求来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根据企

业和人才的需求定制服务内容,建立一套严格、规范、专业的服务标准和体系,使服务更加

具体化、专业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有标准、可考核。比如服务中小企业政府职能部门或开

发园区的单位,建立咨询师服务制度,每个人联系20—30家中小企业,进行一对一交流指导,

量化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等。通过这次赴以色列、瑞士、爱尔兰学习考察,我们既看到了差距、开阔了眼界,又学到

了经验、转换了脑筋,更重要的是提振了精神、增强了信心。要把类似国家和城市作为南京

今后比学赶超的标兵,深刻把握、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新潮流,深入挖掘、全面放

大自身的科技教育人才创新和文化资源优势,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

路,为打造“三都市、三名城”,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篇二:瑞士培训总结

历时三周的黑龙江省中小型制造企业赴瑞士管理与创新培训圆满结束了,培训使我们学

到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培训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使我们澄清了认

识、理清了思路、看到了问题、找到了目标、坚定了信心。 企业管理是一门研究关于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科学,最终目的是要使企业的内部

因素适应外部环境。正所谓物尽天择,适者生存。关于企业的外部环境,中国乃至我省与瑞

士的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各异,因而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也不尽相同。但中国经历了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届

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随着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等各大战略

举措的实施,中瑞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越来越接近。单就政府职能来看,中国的各级

政府更加注重经济,更加注重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条件还更加具有优

势。我个人认为,中国中小型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中最为不利的因素是政府操控下的行业垄

断和进入壁垒。特别是我省老国企众多,民营经济起步晚,发展慢,使得中小型企业生存发

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关于企业的外部环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紧密相关,课题很大,很敏感。 也不是这次学习培训的重点,限于水平我就不做过多的阐述了。下面我就瑞士企业发展

在内在动因上的优势以及我们的缺陷和不足,浅谈个人的看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

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处在同样的外部生存环境,同时起

步,甚至从事相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用人不同,选择的成长路径,采用的内部机制不同,

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不同,最终的结局就会完全不同。通过这次国外培训,结合自己制造企

业的经历,我认为瑞士制造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有些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和借鉴的。

一、 成功的教育,为企业提供了高素质的员工 瑞士具有世界上最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是我这次学习考察过程中最为深刻的印象,这是瑞士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始终在行业内领先一步,引领潮

流的最关键因素。我们企业运行过程中耗费管理者精力最多,深感头痛的人的管理问题,在

瑞士恰恰是最为简单,不能算作问题的问题。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已经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

行动,是一种追求。管理者的任务,是将每个员工放在他最胜任、最能发挥其潜能的岗位上。

多给员工加担子让其承担更高难度、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使其在同事面前体现出能力,已经

成为对员工的一种奖赏。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效果,我认为与瑞士的现行教育体制有着重要

的因果关系。瑞士以钟表制造为代表的制造业是由传统的手工作坊起家,如今工艺水平和生

产效率早已不是过去年代所能比拟的,但企业中传统的师傅带徒弟, 即教技能又教做人的基本人才培养方式却一直延续保留至今,瑞士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

在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后路径主要有两条。应用技术 工程师、企业家 企业人才的主要来源是经过学徒+职业学校到应用大学

培养出来的,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高度融合

统一,最大限度的汲取了过去企业师带徒与现代教育中的精华,在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同

时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教育资源,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反观我们的教育,过分偏重了

普通大学教育,忽视了职业教育,使很多适合做能工巧匠的人也不得不去挤普通大学教育的

独木桥。导致一方面普通 院校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高素质的工人奇缺,企业素质普遍下降。甚

至出现了高一层次的大学毕业生又去读低一层次的职业学院的奇特现象。现在国家天天在喊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我个人认为教育的培养方式,普通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

合比例更需调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影响的是民族的未来。

二、 正确的战略,对规律的充分尊重 在与瑞士的几个不同所有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规模企业的高管的接触中深刻体会到

中瑞企业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也直接影响企业的日常运作和成长模式。瑞士

企业的战略核心是如何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始终领先一

步,进而获得超额利润。他们对企业的规模没有过分的追求,认为规模和市场是竞争力的产

物。因而企业很少跨行业经营,很少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业。瑞士军刀世界驰名,生产军刀

的维氏集团从手工作坊起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直到2004年才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

尝试进入手表,箱包行业,但到目前为止,一把小刀的收入仍然占全集团收入的70%以上。

一百多年的刀具生产经营过程中,他们对这一行业从市场到生产经营以及工艺技术的发展规

律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一个小企业能够立足世界百年而不败,就在于对规律的敬畏和决策

者独立的思想,即不追赶潮头,也不随波逐流,锲而不舍,精雕细琢,用一把小刀叫响全球。

当面对制造普通刀具的工艺并不复杂, 世界上有很多仿制军刀,维氏如何面对的提问时,企业高管平静的说:“从我们从事这一

行的那一天起,仿制就没有停止过,维权的成本很高,我们不如将资金和精力用在发展我们

自己上,将产品不断推向新的境界,即使价格贵一点,人们总是喜欢用世界第一的产品”。言

语中充满着自信,又富含哲理,道出了经营之道,这本身又是一个极好的广告宣传,可谓一

举多得。相比瑞士企业,中国企业的战略往往更加宏大,目标也十分诱人,动不动就“世界

一流,国内领先”,几年进入世界500强也算的十分精确,各项保障措施也提的十分具体,大

战略下面还有分战略子战略,但看起来更像教科书,严重脱离企业实际。在企业运营中更注重

外延式发展,习惯于在低水平上铺摊子,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环境恶化,核心技术缺

乏。战略的连续性很差,往往是“领导一换,战略不算”,翻烧饼,穷折腾的事层出不穷,损

失浪费惊人。有些企业管理者非常浮躁,精力不是用在如何做好自己的产品,提高竞争力上,

而是在研究进入新的领域,幻想着脱离目前的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产业,而进入一个没有竞

争的新天地,导致很多产业形成了一种“围城”现象,进入的想出来,外面的想进去。试想,

工业化进程到了今天,可看到的行业那有没有竞争的,你都进去了都干不好,又要去抢别人

的,结果可想而知。中国企业家所欠缺的恰恰是瑞士企业家的那份执着。与其追求哪虚无飘

渺的空中楼阁,还不如脚踏实地的去建设好赖以生存的小屋。篇三:赴欧洲考察报告赴欧洲考察报告 姓名: 时间: 目录

概 述

2010年3 月22日至4月2日,以李炳勇院长为团长、陈章侠为秘书长、王斌、李志刚、

孟繁营为成员的五人考察团赴欧洲的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进行了为期12天的参观考察。学院对这次考察活动十分重视,在行前,慎重选定出国考察人员。行前考察团多次召开

学习考察准备会议,要求考察人员要明确考察活动的目的、意义,强调在出国考察期间,必

须遵守国家有关外事纪律,遵守当地国家法律,还特别准备了对各考察单位的考察提纲,准

备了学院的中英文简介,并携带了一定数量的宣传画册。考察的主要任务:一是了解欧洲主要国家的教育体系,重点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发

展现状;二是针对我院申报的奥地利政府贷款项目,重点考察想引进的模具加工设备、太阳

能利用设备及汽车检测与维修的设备。参观考察由德国弗莱堡市经济-旅游-会展促进署负责

牵头安排。

在短短的十二天内,我们先后考察了德国、瑞士、奥地利三国的6所职业学校、3个生

产企业,与学校和企业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我们亲身感受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详细了

解了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收集了大量的重要资料和信息,达成了多项交流合作意向。圆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