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列表页

武汉辛亥革命旧址红色革命教学考察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14  分类: 考察报告 手机版

篇一:终极版—武汉辛亥革命遗址调查报告

武汉辛亥革命遗址调查报告

辛亥革命距今101年,学习辛亥革命,了解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做的。而在武汉这个辛亥革命发起地的革命城市,我们更应该亲身体会革命先辈的英勇奋斗。因此我前往武汉辛亥革命遗址之一—辛亥革命博物馆更深刻认识辛亥革命,并通过各个途径了解其他辛亥革命遗址,了解遗址保护的认知。在本次调查活动中,我不仅了解了各历史遗迹的基本情况,更对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的精神和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深深体会到我中华儿女愿为革命献身的拳拳爱国之惰,也感受到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一.对辛亥革命的了解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二.武汉辛亥革命遗址的了解

目前共有35处遗址遗迹分布在武汉三镇,大部分保存状态良好。35处遗址遗迹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

三.辛亥革命遗址实地考察

3.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红楼”)

红楼,即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1号),因主体建筑为红砖砌墙、红瓦覆顶的红色两层楼房,故又称“红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时,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即清末湖北谘议局的旧址,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在此建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建立了纪念馆,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景点。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在红楼内开辟的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馆,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写馆名,纪念馆占地28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馆内收藏有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文物1000 多件,历史照片10000余张,分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览、黄兴先生生平事迹展览等基本陈列;纪念馆楼前建有碧樟广场,广场 中矗立有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铜像。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在湖北军政府的旧址上建立的,原为鄂军都督府,是鄂军都督黎元洪的办公府邸,现在经过复原和修葺,湖北军政府遗址也一并向游人开放,名为“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以主楼为主,再现了湖北军政府成立初期的原貌,现对游人开放的陈列有军政府大门、军政府礼堂、黎元洪卧室和会客室、秘书处、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孙中山会见湖北军政人员的会客室等。

3.2辛亥革命博物馆

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而建立的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湖北武汉辛亥首义文化的标志性景观。馆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广场北端,西邻黄鹤楼,北倚蛇山,南面首义广场。旧址占地面积1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因旧址红墙红瓦,武汉人称之为红楼。红楼原为清朝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建成。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蓄势既久,为天下先,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次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随即,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赶赴武昌,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领导了英勇悲壮的抗击南下清军的阳夏保卫战。武昌义声赢得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经过建设和发展,这里已然并正在向辛亥革命的纪念中心及其史迹文物资料的保护收藏中心、陈列展览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的目标迈进,并已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四.参观辛亥革命遗址的感触

这次参观辛亥革命遗址不仅仅加深了对辛亥革命历史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特别是在参观过程中,看到那些沧桑的历史遗迹,心中不由得被伟人、烈士的英雄壮举所感动。他们当中有许多是青年人,但他们愿为国家、为人民、为革命的胜利无私的奉献自己,甚至包括献出宝贵的生命,这才使得先辈们一次次冲破阻碍成立新中国。虽然现在国家已经度过了那个艰难的时代,但是国家的繁荣富强仍需我们做出贡献,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由于时间仓促以及其它原因,武昌地区有一部分辛亥革命遗址没有参观到,报告中对参观的地点也没有详细的说明,但一些照片资料在附录中。

参考资料:

【1】 辛亥革命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8947.htm

【2】 辛亥革命博物馆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15512.htm

【3】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http://baike.baidu.com/view/99673.htm 附录:

1.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大门照片:

2.博物馆大门口孙中山先生的雕像

3.博物馆内展示的座椅

4.很多小朋友组织参观博物馆

篇二:革命遗址考察报告

篇一:对家乡丹东的中国革命历史遗迹的考察报告

对家乡丹东的中国革命历史遗迹的考察报告

【家乡丹东】

一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了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将士们取得斗争胜利的决心,这首著名也同时让众多的中华儿女们知道了这个与朝鲜隔江相望的海滨城市——辽宁丹东。 丹东简介:丹东市地处辽宁省东南部,与朝鲜隔间相望,与韩国一衣带水,是中国一万八千里海岸线的北端起点,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环黄海经济圈、环渤海(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武汉辛亥革命旧址红色革命教学考察报告)经济圈重要交汇点,是一个以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主题的沿江、沿海、沿边城市,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中国最大最美的边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全国双拥模仿城市,是亚洲唯一一个同时拥有边境口岸、机场、高铁、河港、高速公路的城市,是一个经历抗美援朝战火洗礼的英雄城市。

地理环境:丹东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温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雨量多在800-1200毫米之间,是我国北方雨量最多的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受季风季候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分明,是东北地区最温暖最湿润的地方,素有“北方江南”、“东北苏杭”之称,堪称旅游避暑胜地。

交通:丹东具有沿江、沿海、沿边“三沿”优势,与朝鲜半岛有300公里的边境线,丹东铁路距平壤220公里,距首尔420公里,是连接日本下关、韩国首尔、朝鲜平壤、中国北京和俄罗斯莫斯科的欧亚铁路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东港距韩国的仁川港仅245海里,是连接韩国、日本十分便利的海上通道。被称为“21世纪伟大壮举”的国际大通道,计划从东京起,通过正在兴建的“日韩海底隧道”,穿过朝鲜半岛,从丹东进入中国,过南亚、中近东,到莫斯科,直达英伦三岛。建成后,将大大加强丹东作为大通道东大门的战略经济地位。丹东将成为中国及欧亚大陆经陆路、海路与日本、朝鲜半岛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城市。

【探访革命历史遗迹】

第一站:鸭绿江断桥

丹东鸭绿江断桥,位于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畔,原为鸭绿江上第一座桥,始建于1909年,长944.2米,宽11米,12孔,为便于船舶航行第四孔为“开闭梁”,可以旋转开合。1943年4月,当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实行殖民统治的日本人在此桥上游不足百米处检查第二座铁路大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两座鸭绿江大桥成为我国支援朝鲜前线的交通大动脉。战争期间,侵朝美军多次对大桥狂轰滥炸,于1950年11月第一桥被炸毁,中方所生四孔残桥保留至今,成为“鸭

绿江断桥”,桥身漆为浅蓝色,意

思是不忘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

期盼和维护世界和平。断桥上的

成千上万处弹痕遗留至今,成为

抗美援朝的历史见证。

断桥仿佛是一位屹立于江中的历史老人,凭吊和铭记着中华民族的战士们的英雄业绩。现在,鸭绿江断桥是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桥上遗留的累累弹痕和桥头飞翔的群群白鸽将战争和和平两个不同的画面同时呈现在游客面前,令人们深受教育。

鸭绿江断桥问世100年来,见证了中华名族从忍屈受辱到奋起抗争,从历经挫折到不断胜利,从当家作主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的艰难历程,此时的我站在断桥上,心中感慨万千,这座桥承载着历史与未来,也许历史的天空中满是乌云,但我们想念他们背后是明媚的阳光,无论黑夜怎样漫长,白昼总会到来。回顾历史,带给我们的是居安思危,痛定思痛,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展望未来。

第二站:抗美援朝纪念馆

抗美援朝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10月,新馆于1993年7月落成并正式开馆。纪念馆坐落在丹东市风景秀丽的英华山上。抗美援朝纪念馆是由陈列馆、全景画馆、纪念堂三大建筑主体组成的建筑群,融中华名族的传统风格和现代建筑特色于一体。总共占地面积18万平 方米,总建筑面积13790

平方米。抗美援朝纪念馆

是历史的丰碑,是人民的

怀念,作为首批“全国百

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

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和“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社会各界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最佳场所,它的陈列内容更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好教材。

【纪念馆概况】

抗美援朝纪念馆坐落于丹东,这个与朝鲜仅一江之隔的城市,是当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要塞。抗美援朝纪念馆于1958年成立,新馆于1993年7月27日,即朝鲜停战协定签字40周年落成开馆,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开馆仪式并为纪念馆剪彩。新馆由陈列馆、全景画馆、纪念塔三大建筑主体组成的建筑群。

1、陈列馆

进入庄严肃穆的陈列馆大厅,厅的正面是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浮雕群像为背景,正中是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巨型雕像,两侧分别是志愿军战歌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同志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馆内现收藏抗美援朝文物121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7件,原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同志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平壤以北道路调查材料和朝鲜交通调 查图;志愿军参谋长解方

同志在谈判时期使用的照

相机;志愿军政治部主任

李志民同志的一级国旗勋

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篇二:清丰县单拐革命遗址考察报告 清丰县单拐革命遗址考察报告

王瑞卿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无党派 营养与食品卫生副主任医师 卫生科科长 “五一”节后,在党校李老师带领下,我们到革命遗址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进行了实地考察。

近十几年,清丰县筹资200多万元,对单拐革命遗址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并从北京、长春、广安等地征集史料和革命文物2000余件。修复后的单拐革命遗址重新展现了中共北方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区第一兵工厂旧址和邓小平、宋任穷同志旧居。

1944年9月,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进驻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单拐随即成为冀鲁豫边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指挥中心。邓小平、宋任穷、杨勇先后在这里指挥了鲁西南等100多次战斗,收复解放70多座县城,领导边区军民开展了整风运动、民主民生斗争和大生产运动,同时建立了军工部,发展军工事业。单拐兵工厂就是在此时成功地制造出我军第一门大炮——“盖亮号”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

作为单拐村历史发展的见证人,今年90岁的陈遂修老人一提起邓小平,就显得格外亲切。1945年3月,邓小平由山西辽县出发,经太行、豫北交通线,到达单拐村。陈遂修说:“小平同志虽然在这里只生活了3个多月,但他为群众做了许多事,减租减息、抓生产、办工厂、建学校等。小平同志喜欢坐在房东大门口的上马台上与老百姓聊天,谈战争形势,谈群众生活。 老人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为了抓生产,军队开荒种地40亩,小平同志亲自在地里拉犁,累得满头大汗,群众看见就把自家的牛拉过去。小平却说,还是自力更生、出点力气好。农忙时

节,他还让战士帮助群众收庄稼,快打快收,把粮食收藏好。说到这里,陈遂修老人唱起了小平同志当年教唱的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

1955年,老人复员后在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40年。在他的多方奔走下,村里的所有革命遗址都得到了保留和修整。1984年6月,由省里投资修建的纪念馆正式落成,并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当时的革命历史,陈遂修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向组织提出担任义务讲解员的要求。在这期间,他为在校生、机关干部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逾百场,并捐献革命历史文物十多件。

我们分别参观了当年邓小平、宋任穷、杨勇等领导的旧居,这些经过了几十年风雨侵蚀的建筑,目前仍保存完好。村民们告诉我们,当年战斗之余,邓小平、宋任穷等经常到村民家唠家常,宣传革命道理。战士们一有空闲就帮助群众干农活,做家务,但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军民亲如一家。群众对战士们更是爱护备至。一次日本鬼子大扫荡时,我军72名伤员没来得及转移,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把伤员藏起来,精心照料,没有使一个伤员落入敌人之手。鬼子为了找到兵工厂生产的弹药,抓走许多群众审问,但群众坚贞不屈,鬼子用刺刀别着他们的嘴巴,也没有一个人走漏一点消息。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革命老区的人民如今已经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他们充分利用当地经济条件,种植小辣椒,开展林木生产,发展养猪等农副业经营,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们看到,村里原来低矮的土坯房如今都变成了红砖瓦房及楼房,摩托车、自行车、电视机等也走入到寻常百姓家。村里还办起了预制厂和印刷厂,集贸市场也很红火。

国家为农民减负的政策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64岁的胡银照在我们面前,掰着手指头,坦然地算着他这个5口之家土地负担的变化:国家的“一贴一降”,负担减少了300多块。“政府为靠土地吃饭的农民减负,真是功德无量啊!”

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老一辈革命者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正在超越历史的沉重,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篇三:红色革命地考察报告

弘扬红色文化 传承革命精神

------- 瑞金、长汀、上杭实地考察报告

2009年5月7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07人文教育本科班全体同学在辅导员曾小锋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为期四天的红色文化考察。由于赣南闽西地区有大量的革命旧址群,因此我们班此次考察主要是在这个区域。

考察第一天,我们来到的是红色古都----瑞金。瑞金建政翻天覆地

瑞金是响誉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瑞金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曾经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她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驰名中外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之

一。“红都”这个光荣的称谓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瑞金进行伟大革命实践和红色政权建设探索的光荣历史。1931年11月7日至20日,酝酿了近两年时间,并经过时任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同志精心筹备的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的叶坪隆重召开,大会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大会还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决议案,自此,我们党领导的红色政权正式以国家形态出现。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沙洲坝召开,由于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经从上海迁到了瑞金,因此,“二苏大会”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临时”两个字就去掉了,正式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二苏大会”还通过了修改后的宪法大纲等决议案和关于国旗、国徽、军旗以及关于确定8月1日为建军节等决定。因此,瑞金作为赤色首都,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发源地和初步的形成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八一”建军节的诞生地。有关瑞

金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有一位专家作了很精辟的概括,这句话是:“封建专制,昏天黑地;上海建党,开天辟地;南昌建军,惊天动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都,改天换地;改革开放,欢天喜地。”

考察第二天我们来到了上杭。参观了古田会议的旧址,古田会议即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1929年12月28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会由陈毅主持。出席会议的代表100多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在于克服由于红四军的组织成分和长期处于艰苦的战斗环境而出现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会议期间,毛泽东作了政治报告,并作了多次讲话;朱德作了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并作了反对枪毙逃兵的讲话。大会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认真总结了红四军建军以来的经验,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思想建设人民军队的原则。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案》,其中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是决议案的核心部分。决议指出了红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其纠正的方法,强调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决议明确规定了红军阶级性质、任务,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红军建设的根本原则。规定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同时还进一步明确了政治工作的地位和政治工作路线;阐明了必须在军内外建立正确的关系,对敌军采取正确的政策。大会改选了红四军前委,遵照中央的指示,选出了以毛泽东为书记,毛泽东、朱德、陈毅、林彪、罗荣桓、谭震林等11人为委员,杨岳彬等三人为候补委员的红四军新的前敌委员会。古田会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军方面的经验教训,划清了无产阶级军队和一切旧式军队的界限,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中国红军,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大会所通过的决议,不仅为红四军党和军队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全国红军的建设制定了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决议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人民军队建设的伟大纲领。

考察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长汀,在这里我们将进行为期两天的考察。长汀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至新石器时代,古闽族人在此繁衍生息。西晋太康三年(282年)为新罗县境,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长汀县,属汀州。历史上为州、郡、路、府所在地,八闽客家首府,“阛阓繁阜,不减江、浙中州”,曾是闽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现属龙岩市,全县人口48.8万,设11镇7乡299个行政村(居)委会,拥有30余万亩耕地。汀州镇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长汀文物古迹遍布全县,包括地下、地面的遗存,寺庙建筑、古墓葬、古城墙、古城门、古器物、古街区民居、古碑刻、古驿站等,都极为丰富。西门的蛇王宫,蛇王塑像至今保存完好;新石器时代遗址、商周遗址、秦汉遗址,成为古闽族人聚居的实物见证;唐代古井“八卦龙泉”和宋代古井“府学阴塔”,是我国极为独特罕见的古井;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古城门矗立城中;文庙、妈祖庙以规模宏大,名冠古汀州八邑;风格独特的云骧阁、唐寺、宋庙、明清古街区等建筑,以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旧址数不胜数;商周时期的石器、彩陶、青铜器、瓷器、战国货币等文物,奇珍荟萃。长汀自古教育繁荣,书院林立,人才辈出,人文荟萃,文化昌盛,在1200多年中形成以客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从宋至清历代科举(缺元代),汀籍进士70名(含武进士4名),举人265名(含武举人87名),特奏42名,荐辟16名。明、清两朝“五贡”528名。历代无论是士人的文艺创作,还是民间文学、民间艺术,都有可观的成就,饮誉中外,光彩夺目。作为古汀州所在地,历代文人墨客留连吟诵,唐代的张九龄,宋代的陆游、宋慈、陈轩、王捷,明代的马驯、郝凤升、宋应星,清代的上官周、黄慎、杨澜、纪晓岚、黎士弘、康泳、江瀚等,当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陈毅等,都以如椽巨笔为长汀的山川风物写下不朽的诗篇、著作,流传于世。

快乐而又短暂的四天........

篇三:参观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参观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位于武昌区武珞路阅马场广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其大门的迎面可见的房屋主要由红砖砌成,故又有“红楼”之称。望着那刻满时间痕迹的红色的一砖一瓦,令人不由地感叹与敬畏:这便是历史,中国革命、崛起的历史。

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蓄势既久,为天下先,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次日,取得武昌起义胜利的革命党人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号召各省响应武昌起义,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随即,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赶赴武昌,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领导了英勇悲壮的抗击南下清军的阳夏保卫战。武昌义声赢得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其实,更深入去了解这段历史,会发现在10号那晚所打响的那一声响亮的“第一枪”之前所做的革命准备和发生的意外事故,令这一声枪响有那么多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偶然性。但是,它成功了。正是这一声枪响让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崛起的道路:废除了君主专制,中国不再由皇帝一个统治!这是个多么伟大,也是个多么重大的事件。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的男人纷纷剪掉了长长的辫子,女人们陆续解放小小的裹脚??是的,中国人正一步一步向现代迈去,尽管路途阻力重重。

望着首义广场屹立着的孙中山铜像,那威武高大的身躯,目光深邃的双眼,仿佛就是用那满腔热血的身躯挡下阻碍我们走向崛起之路的一支支利箭,用那正视前方的明亮双眼告诉我们道路就在前方,毫不畏惧地往前走去吧。孙中山带着闪耀的思想结晶——三民主义,带领一众革命烈士发动了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再看看馆内陈列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以及革命勇士黄兴先生等人的事迹展览,我更加从心底发出了感叹:这便是中国人!他们不怕敌人不畏惧死亡,只害怕自己热爱的祖国还在水深火热之中继续灭亡,只害怕自己亲爱的同胞以后只能在欺压中沉沦。他们心中所惦记的都是他人,都是祖国的伟业。他们只凭着自己那顽强地令死神都惧怕的执念来反抗,反抗敌人的欺压,反抗欺压的命运!他们沉思,反思古今中外,凝聚各方的智慧结晶,得出拯救中国、拯救同胞的方针与政策;他们呼喊,背起枪支弹药,瞄准四面的凶残敌人,杀出拯救中国、拯救同胞的道路与天地。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的这片土地,他们多少人就从此长眠于这片土地,但是他们都没有退缩;是的,他们更加勇敢,他们扛起已牺牲的烈士的身躯,系上已失去的勇士的沸腾的灵魂,眼里迸发出更加激烈昂扬的光芒:中国要的是民主,要的是自由,要的是属于人民的祖国,要的是中国强大崛起的身影!

怀着激动的心情离开了辛亥革命纪念馆,是的,历史的革命已经结束了,中国已经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但是我心里明白,属于我的“革命”尚未结束,作为当代中国的新新人类,我必须勇往直前,心怀理想,为自己开创出光明的一片天,为身边的人、为自己的祖国,发出那即使渺小也重要的光芒。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