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朗读 > 列表页

低年级有感情朗读中渗透思想教育的例子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15  分类: 朗读 手机版

篇一:低年级朗读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cn

低年级朗读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张霞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5年第05期

[摘 要]低年级朗读教学存在着低效高耗的现象。教师有必要综合各种因素,对低段朗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合适的解决策略。朗读教学要做到:朗读不越位,语境不缺位,教师要让位。

[关键词]低年级 朗读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43

纵观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个别读、齐读、互读、分角色表演读、范读、引读、以读代讲、以问促读……各种形式的读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非常热闹。然而,尽管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就同一篇课文进行了反复朗读,可是读的结果除了比初学时熟练以外,几乎看不到学生有什么质的飞跃。这到底是学生“读不好”呢,还是教师“教不会”?低年级的朗读教学该何去何从呢?

一、低年级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1.现状之一:低段朗读不姓“低”

小学语文姓“小”,名“语”,“小”是小学语文的特点之一。对低段学生来说,语文教学更应姓“低”。但是,在目前的低年级朗读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有着“拔高要求”的倾向,明明学生还没有读得正确、流利,教师就想从“有感情朗读”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了。殊不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能够做到读准字音,不多字,不丢字,读好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读得流利就已经很难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无疑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样的朗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朗读经验,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目标越位,有悖教学之本。

2.现状之二:低段语文不姓“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种素养的提升不是空泛的说教,它需要一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全方位渗透的过程。在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在没有让学生通篇朗读、感受的基础上,就马上进行重点字词或者精彩句段的教学了。殊不知,这种脱离了文本整体感知的字词、句段只是孤零零的“独行者”,离开了文本,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它们也就失去了单独存在的意义,学生也根本无法做到“入其境,悟其情”。因而也就导致了虽然学生就同一内容读了好多遍,可还是如“小和尚念经”一样不得要领,更谈不上体会文章情感,有感情朗读课文了。

3.现状之三:低段朗读不姓“读”

篇二: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王海燕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4年第05期

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以读为本,悟情明理”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在朗读中渗透德育,在德育的同时指导朗读,能使学生既提高了朗读水平,也获得了美的熏陶,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德育渗透朗读活动是小学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语文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书,更要注重育人,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老师应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才能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可以在朗读中巧妙地渗透德育。近几年,在朗读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为本,悟情明理”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在朗读中渗透德育,在德育的同时指导朗读,学生既提高了朗读水平,也获得了美的熏陶,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感受到美的熏陶

古人云:“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儿童看到纯洁、美丽、真实的形象或图片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兴奋,这将有助于他们道德完善,情趣的陶冶和对人生真谛的领悟。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制作精美的课件,适时配上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探究作品内在的美和自主学习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忆江南》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江南的优美风光,配上古筝音乐,动情地向学生讲述:“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古典园林,如诗如画,这就是我们引以自豪的水乡——江南。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这首绝唱——《忆江南》。谁能试着读一读这首词?”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赞美、怀念之情油然而升。我感觉有的学生情绪仍然没有被调动起来,在教学中适时进行了白居易与江南人民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深情厚谊的解说,继而渲染六十七岁的白居易是多么想故地重游而终未能如愿地背景的介绍。回读全诗,全班同学情绪饱满,从他们的诵读声中我知道他们的心已经和诗人融为了一体。此时,老师已无须多言,孩子们在朗读水平提高的同时身心也得到了洗礼。

篇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感情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感情教育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思想性。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师生对文章的理解也离不开思想感情活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教师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生前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有效地挖掘和体会思想感情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讲得情景交融,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也是使语文教学在思想感情方面起到导向作用的体现。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渗透思想感情教育呢?下面我就具体的谈一谈:

一、揭示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内涵。老舍先生说过:“思想内容与语言是血与肉,是分不开的,没有高度的语言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小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情感,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作者倾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出来,也就是说,要找到语言中蕴含的情感之魂。如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结尾有这样一句:“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个句子在全篇中,既是总结全文,又是点明中心;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一起来鉴赏、挖掘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思考:如“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为亲人?为什么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内容

的基础上,理解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流血牺牲,朝鲜人民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这些具体的事物,又突出了“我们永远在一起”的深刻含义——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永存的。

(二)对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之魂要深挖,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也就是说,教师用自己的“情”去唤醒作品中的“情”,与作者的“情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之“情”,达到“情、情”交融。例如《麻雀》一文,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拯救了自己的幼儿。猎狗与麻雀,猎狗是多么地庞***雀是那么地渺小,可是一种强大的“情”的力量——母爱,使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逼退猎狗,猎狗也产生了“情”,只好“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这样的引导,就能激起学生对那只老麻雀虔诚的敬意,使情感升华到对母爱的景仰。

(三)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群情亢奋。例如教学《掘强的小红军》第二段时,让学生感受到小红军过草地面临的困难。以“小红军面对困难,真的一点也不在乎吗?”为契机,进一步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小红军的处境,小红军十一、二岁的年龄那么小,他在草地上行军掉队了,多么需要别人照顾他啊!由此,学生自然会想到,他的双腿又青又紫,现在有马骑,真是雪中送炭。他“黄黄的脸”,说明他很饿,多么需要食物,哪怕是一点点都好。“太阳偏西了”,天快黑了,又冻又饿又孤单的小红军多么需要有人搀扶、相助,学生内心呼唤:小红军还是骑一下马吧,为什么不呢?你多么需要

帮助啊!这是学生想为小红军想,忧为小红军忧,其情感与小红军的处境融为一体,在这样入境入情理解的基础上,情感得到真正的升华。

二、推敲标点挖掘思想感情因素。标点符号是文章不可缺少的无声语言,它使文字组合相连,是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些标点符号还蕴含深义。仔细推敲这些标点符号,有助于扩宽思路,加深理解,使文章的思想教育意义和教育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句,还要选择一些标点符号作为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推敲。例如《穷人》一文中的第九自然段用了五个省略号,既显示了内容的省略,又表示了桑娜断断续续的思想活动,突出了她的不安心情和矛盾心理。抓好对这五个省略号的推敲,使学生加深了对桑娜纯朴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的认识,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又如《黄继光》一文,在教学中,抓住“前进;前进;还有20米,10米……进了,更进了,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先让学生按标点符号的要求读这句话,体会10米……,后边用的省略号,省略号了那些内容,让学生明白,这个省略号省略的不仅仅是更进的数字,9米,8米……,还省略了黄继光负伤后在暴风雨般的子弹中前进的艰难历程。接着让学生体会“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暴风雨般的子弹中站起来了!”的三个感叹号。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朗诵,体会到感叹号在这里使用是作者对黄继光那惊人的毅力的赞叹,是对黄继光不畏牺牲崇高品德的歌颂。教学中,注意有选择地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推敲标点符号的用法,使学生不仅理解语言文字

的含义,还理解了通过标点符号又补充了的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意思,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课文思想感情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作用就能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

三、朗读课文,以情感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艺术,又是感染人、熏陶人的感情,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所有文章的作者,都是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由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加强朗读,去品味语言文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领会、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最有效的就是采用叶圣陶先生倡导的“美读”,即是在朗读的时候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不但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使作者移情动容,读者受到熏陶感染。下面用两种情况来具体说明:

1、读在激情处。激情就是具有爆发力的情感。如《就义诗》、《囚歌》、《我的自由书》等等,面对这些气壮山河的诗篇,一定要发挥读的传情优势。如果用繁琐的分析来代替情感体验,抽象的慨念代替情感的陶冶,既扼杀了学生情感的萌动,又使课堂死气沉沉,就不容易收到最佳效果,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表情朗读,才会把革命者坚定的信念,不怕坐牢、不怕杀头的英雄气概充分的表达出来。

2、读在移情处。移情,就是把人们的感情移入本来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事物中去,使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事物获得人的生命力和情趣。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这样几句:“几只小鹿在溪边散步。

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影子”。这句话中的小鹿本来是没有感情了,但用上“欣赏”一词使没有感情的仿佛变得

低年级有感情朗读中渗透思想教育的例子

有感情了,鹿也会欣赏这春天的美丽景色,欣赏起自己的倩影。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悟透思想,对升华情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四、从导语中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生动巧妙的导语,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而且可为渗透思想感情教育埋下伏笔。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花园,是举世闻名的森林王国;小兴安岭既然那么美,你们想不想去旅游?一下子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写的景致之中,学生在教师游戏的引导下,通过自主讲读课文,既领略了小兴安岭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激发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设置情趣创造浓郁的情感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知道明情、触景生情、睹物思情、由事及情、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可以先创设一个庄严、肃穆的场景,如悬挂总理遗像,播放哀乐等,使学生一上课就产生一种沉痛的心情,在讲读“灵车通过”和“灵车离去”之时,可以用播放录像带等手段,将学生情感的波澜推向高潮,在悲哀的氛围中,使情感得到升华和净化。又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为了让学生和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教师可以创设一种情境,以缩时代的差距,也就是讲读课文之前先把作者所处的时代形式作一番介绍,使学生对当时的局势有所了解,以激起学生对美帝国主义的憎恨,知道谁是最可爱的人。并在讲读过程中运用迁移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志愿军战士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