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答辩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论文答辩 > 列表页

数学论文答辩视频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30  分类: 论文答辩 手机版

篇一:最新基础数学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结束语精品范文

最新基础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开场白结束语优秀范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

早上好!

我叫××,是基础数学专业××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这里改成基础数学专业论文题目)。首先,感谢您们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倾听我的基础数学专业毕业论文答辩。我基础数学专业论文导师是×× (改成基础数学论文导师名字)教授,无论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还是到最后定稿,我都得到了×× (改成基础数学论文导师名字)教授的精心细致指导。借此机会,我要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对任教我的各位基础数学专业相关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基础数学专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选,允许我介绍一下我的基础数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基础数学领域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日新月异……(简单阐述本论文在基础数学领域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因此,×××(这里改成基础数学专业论文研究内容)在基础数学研究领域和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次,我想介绍一下×××(这里改成基础数学专业论文题目)这篇论文的主要结构和内容。论文结构包括摘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附录、参考文献等五个部分。×××(这里改成基础数学专业论文题目)正文主要内容包括论文综述、研究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

篇二:最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答辩稿演讲自述范文

最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答辩稿自述优秀范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鞠躬致意)

首先,感谢您们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倾听我的毕业论文答辩。我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这里改成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论文题目),论文是在×× (改成导师名字) 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借此机会,我要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对任教我的各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选,允许我介绍一下本次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时代发展,数学与应用数学领域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日新月异……(简单阐述本论文在数学与应用数学领域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因此,×××(这里改成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论文题目)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实际的理论价值。

其次,我想介绍一下×××(这里改成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论文题目)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论文结构包括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附录、参考文献等五个部分。正文主要内容包括综述、研究方法和过程、研究结果分析。(这里根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论文具体内容进行更改)

篇三:数学小论文答辩稿

论文答辩稿

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

我的论文题目是《含锌量高还是含铜量高》。经过对两个生活常识的数学原理的探究,我发现一个常识是正确的,而另一个常识是错误的。

下面我分五部分进行阐述:(一)问题缘起(二)初探常识(三)再探常识

(四)过程反思(五)常识和发现。

(一)问题缘起:

问题起源于老师在讲解课本上的一道习题时所引用的一个理由。此习题见于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目标与评定》第15题(3)。本题是已知两种硬币A和B的质量和体积,它们都由铜和锌组成,铜和锌的密度已知,问哪一种硬币含锌量较高?请说明理由。

老师给出的答案是:经计算可得A,B的密度分别是7.56 g/cm3和8 g/cm3。由于A的密度更接近锌的密度,所以A含锌量较多。

这个理由是显然的吗?这个理由中包含了一个生活常识:要想得到“生轻一些”的混合物,显然要使它多含有“生轻一点”的物质。(生轻,温州方言,即密度小;下文中的“生重”,即密度大)。这个常识对吗?能否用数学知识来解释这个常识呢?

(二)初探常识

我首先把以上的常识转化为数学命题:设有两种金属物质A和B,密度分别为a和b(a?b), 取A和B质量分别为z,x 制成合金C,密度为y,质量为

1。则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为了简洁起见,文中省略了各种量的单位,并把合金质量定为1,这样两种物质的质量即是它们在合金中的含量)。

接着我运用数(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数学论文答辩视频)学知识去证明这个命题的正确性。根据密度定义可以得到y与x的函数关系式:y?1

zx?ab?ababab??。由于分母随xbz?axb(1?x)?ax(a?b)x?b

的增大而增大,从而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我又试着取a和b的一组值去验证结论。通过画出函数图像也得到了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以上过程说明第一个生活常识是正确的。

(三)再探常识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我联想到了另一个问题:B硬币中含锌量高还是含铜量高?

我想当然的认为B的密度更接近锌的密度,显然B中含锌量高。因为我根据的是另一个常识:

一种合金由“生轻”和“生重”两种金属组成,合金比较“生轻”,“轻”得更接近“生轻”的金属,那么合金中“生轻”的金属的含量比“生重”的金属

含量高。

接着我着手证明这个常识。

我把它转化为数学命题:设有两种金属物质A、B,密度分别为a,b (a?b).取两种金属质量分别为m,n,制成合金C质量为1,密度为c。如果a?c?c?b,则n?m。

条件a?c?c?b就是表示c更接近b,也可转化为c?a?b,即当合金C的2

密度小于a,b的平均数时,合金中“轻一点”的物质含量较高。 我根据密度定义列出方程求出m?为了比较

n?m?a(c?b)b(a?c),n?。 c(a?b)c(a?b)m、n的大小,我求它们的差b(a?c)a(c?b)2ab?c(a?b)。我通过种种方法想证明分子为正数,??c(a?b)c(a?b)c(a?b)

但都没有成功。

我试着取a、b、c的几组值去计算,却发现2ab?c(a?b)不一定是正数,如a?3,b?2,c?2.4,计算2ab?c(a?b)?2?3?2?2.4?5?0,此时n?m。其意义是c接近b时,“生轻”和“生重”两种金属含量相等。

又如

a?3,b?2,c?2.5,计算2ab?c(a?b)?2?3?2?2.5?5??0.5。此时n?m 其意义是合金密度取“生轻”和“生重”两种金属的平均密度时,合金中“生重”金属的含量高。

这时我发现生活常识二是错误的!

虽然发现常识二错了,但我确信对于类似的混合糖果问题的结论是正确的: 糖果问题:取A、B两种糖果混合得混合糖果C,若混合糖果的价格更接近“较便宜”的糖果,则C中含有较多的“较便宜”的糖果。

同样我把它转化为数学命题:设有两种糖果A、B,单价分别为a元/千克和b元/千克(a?b),各取质量m千克和n千克,混合成糖果C,其质量为1千克,单价为c元/千克。 a?b如果a?c?c?b,即c?,则n?m。 2

c?ba?c(a?b)?2c根据混合糖果价格的规定我计算得到n?m?。很??a?ba?ba?b

明显n –m>0, 所以糖果问题的结论是正确的。

为什么类似两个问题一错一对呢?原因在哪里?

我比较了合金密度和混合糖果的单价计算公式: 合金密度??m1?m2m?m2?1 m1m2V1?V2??1?2

混合糖果的单价c?am1?bm2 m1?m2

我发现混合糖果的单价计算式中,单价a,b是权数,表达了m1,m2的权重,c是加权平均数。而合金密度计算式中,密度?1,?2的作用并不是权重。

怎样修正问题的条件,使得生活常识二是正确呢?仿照糖果单价,我定义密度的倒数为物质的“疏度”,记为?。??1

??V。疏度可表述为单位质量所占m

有的体积。显然,若疏度越大,则密度越小。 现在合金的疏度计算式是?合?V1?V2?m??2n?1,它完全类似于糖果的m1?m2m1?m2

单价计算式。

有了疏度概念以后,我把常识二修正为:设有两种金属物质A、B,疏度分别为a,b(a?b),质量分别为m,n,制成合金C,质量为1,疏度为c。如果

a?b,则n?m。这里仅仅是用疏度替换了密度概念。 2

由于合金的疏度计算式和糖果的单价计算式完全类似,因此同样的证明可应用于修正后的常识二。

能不能应用疏度问题的结论来探究原来的密度问题呢?

把“疏度”仍用密度概念来表示,则得 11?22ab1ab?当?时,即c?时,n?m。其意义是当合金密度超过11a?bc2?ab

2ab2ab时,合金中密度较大的物质的含量才会较高,而当合金密度等于时,a?ba?b合金中两种密度的物质含量才会相等。

至此,原来的合金密度问题即常识二得到了明确的结论。

(四)过程反思

以上是我对两个常识的数学原理的探究和解决过程。

我对此进行了反思,我有三点体会

1.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联想和类比,实例验证是非常有效的思想方法。

2.在原问题“生活常识二”被证伪之后,我仍不放弃,联想类似的问题,比a?c?c?b,即c?

较两者的异同,创造了一个新概念,改变了常识二的表述,创造了一个新结论,并借助新问题的结论解决了原来的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说是“移花接木”。

3.另外,我的探索过程也可以说是“山不过来我过去”,如果结论不对(山不过来),就改变问题(我过去)。我把密度问题变成了疏度问题。这种思想方法将助力我们发现一个崭新的数学世界。

(五)常识和发现

这篇论文是探究一个习以为常的常识生发出来的。我知道许多科学和数学的发现往往起源于习以为常的常识,对常识问个为什么,或者质疑常识,从而去探究其中的数学原理,这是数学的一条发现之途、一个创新之源。探究常识,探究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将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数学和科学原理。

谢谢!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