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格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列表页

哪有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格式要求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9  分类: 论文格式 手机版

篇一: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格式要求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格式要求

来稿应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立题新颖,论点正确,论据充分,条理分明,重点突出,文字精炼,数据可靠,理论联系实际,对于社会实践有正确的指导意义;不违反国家宪法、法律以及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不含有损害国家利益、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内容;不披露属于保密范围的文件、成果和数据资料等。

论文内容顺序包括:①中文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政编码、摘要(100-200字之间)、关键词(3~5个)、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②与中文一一对应的英文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政编码、摘要及关键词;③正文以及参考文献。

来稿最后请附第一作者简介, 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技术职称、最高学历、主要研究方向、通迅地址、联系电话、E-mail以及身份证号码。

论文具体格式规范要求如下,请对照相关条目,补充修改论文中不符合要求的部分:

1) 论文题名中尽量不用英文表述(除公知公认的名称、符号等),要求限制在20个汉字以内。

2) 英文作者单位名称(包括二级单位)一定要用单位的标准英文名称,不要自己翻译。

3)摘要是以提供文献主要内容梗概为目的,其中的内容应在正文中出现,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尤其是自我评价)。其基本要素包括:本文的目的或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结果及结论、本文的创新、独到之处。

摘要请按如下格式书写:

目的:??;方法:??;结论:??(包括与他人最新成果进行比较体现本文的创新与独到之处。)

具体要求如下:

目的:主要说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或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一篇好的摘要,一开头就应该把作者本文的目的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非常明确地交待清楚。必要时,可利用论文中所列的最新文献,简要介绍前人的工作,但这种介绍一定要极其简练。有两点

具体要求:

1) 不谈或尽量少谈背景信息.

2) 避免在摘要的第一句话重复使用题目或题目的一部分。

结果和结论:结果和结论部分代表着文章的主要成就和贡献,论文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读者阅读,主要取决于你所获得的结果和所得出的结论。在结尾部分还可以将论文的结果和他人最新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突出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独到之处。

中文摘要一般应在200~300字,英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全文必要的信息; 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不能写成引言。

英文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表达,用过去时叙述作者的工作和研究方法,用现在时叙述结论,不要用将来时态;英文摘要一定要与中文摘要一一对应,不能因为某些内容不好翻译就舍弃掉。

4)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检索标识,是为反映论文主题概念、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的代表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每篇文章需抽出能够代表本文主题的关键词3~5个。

5)参考文献代表论文的起点和层次,请严格参照以下格式将所有项目著录完全,并按其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顺序排列,且在正文中以上角标形式标注,与列在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一一对应。

参考文献应在10个以上,并且3年内的期刊占70%(特殊论文除外)。尽可能参考《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经发表过的文献。

各类文献的著录格式(含标点)分别为:

期刊论文——[序号]作者. 题名[J]. 刊名,出版年,卷(期)号:引文起止页码.

例:[1] 叶晓东,朱兆达. 一种分块处理斜视SAR成像方法[J]. 现代雷达,1997,19(5): 23-29. 专著——[序号]著者. 书名[M]. 版次.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引文起止页码. 例:[1] 刘谋佶, 吕志咏, 丘成昊, 等. 边条翼与旋涡分离流[M]. 北京: 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 1988: 24-27. 报纸中析出文献——[序号]著者. 题名[N]. 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

例:[1] 丁文祥. 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 .中国青年报,2001-11-20(15)

文集中析出文献——[序号]作者.题名[G]//文集编者. 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引文起止页码.

例:[1]韩吉人. 论职工教育的特点[M]// 中国职工教育研究会.职工教育研究论文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7:9-14.

会议论文——[序号]作者.题名[C]. 文集编者(主办单位). 文集名,会议名称,会议地点,会议日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引文起止页码.

例:[1] 辛希孟. 基于局部熵的红外图像小目标检测[C].信息技术研究所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78-382.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 题名[D].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1] 朱刚. 新型流体有限元法及叶轮机械正反混合问题[D]. 北京:清华大学,1996.

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

其中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如: [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例:[1]王明亮.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

[EB/OL].1998-08-16[2001-10-04].http:///pub/wml.txt/980810-2.html.

说明:作者一项,需著录前三名作者姓名,外国人名要姓在前(全称),名在后(外国人只要第一个字母,中国人要全称),第4作者以后用“等” 外国人名用“et al”。

6)如属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来源、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

7)请注明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历、从事专业)和联系方式(包括电话、地址、邮编、单位、电子邮箱等信息)。

附范文,见下页

论屈原的人格意识

唐祖敏 曾云燕1 2

(1、湖南科技学院文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2、湖南科技学院 体育系湖南 娄底 417000)

摘要:屈原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格意识。屈原生活在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最为频繁活跃的战国中后期,从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圣贤意识、历史意识等思想意识可以明显地看到南北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屈原身上的体现,战国“士”文化精神以及血缘、家族、宗法观念对屈原人格意识的生成影响颇深。屈原忧国、忧民、忧己的深厚的忧患意识以及受孔、孟、庄生死观的影响同时又有所超越而做出的对死亡的坚定选择是其人格精神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屈原 人格意识 忧患意识 死亡意识

On QU Yuan’s Personality Consciousness Showed in His Poems

TANG Zu-min1 ,ZENG Yun-yan2

( 1.Chinese Department,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2.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Technology,,Loudi.417000.China )

Abstract: Strong personality consciousness is showed in QU Yuan’s poems. QU Yuan lived in middle-later period of Zhanguo when the cultural interflow of south and north was frepuent.In this essay, the Cultural source and background of QU Yuan’s personality consciousness Showed in his poems are discussed: QU Yuan’s personality consciousness is concerned with the cultural interflow of south and north in which many of his consciousness including self-expression, independence and history consciousness had formed. QU Yuan’s personality consciousness is also effected by the spirit of intellectuals of Zhanguo period and his conception to origin,family,and patriarchal clan. QU Yuan’s misery consciousness and firm choice to death are important contents of his personality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QU Yuan, personality consciousness, misery consciousness, death consciousness.

屈原能成为世界文化名人,除了其作品具有“惊采绝艳”的艺术魅力之外,还在于他那可以“与日月争光”的人格魅力。综观屈原作品,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诗人在作品中反复表明的是,面对楚国黑暗的现实,自己将不改初衷,坚持高洁,上下求索,九死不悔。这表现出诗人强烈的人格意识。也许正因为如此,自汉以来,对于屈原人格的研究成为了屈学

的一大焦点。刘安、司马迁、班固、朱熹、黄文焕、王夫之等古代学者,虽然没有使用“人格”一词来评论屈原,但他们在忠君爱国的道德伦理层面对屈原的性格、气质、品行、能力等所作的高度评价对后世学者在屈原人格方面的研究影响颇深。自1906年王国维先生第一次将西方心理学“人格”概念导入屈原研究以来,现当代学者们多踵武王氏,以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屈原人格作深入、细致的微观研究和宏观审视。 本文拟在探讨屈原人格意 1

识生成的文化渊源、背景的基础上对屈原的忧患意识、死亡意识作较为细致深入的剖析,以期对屈原人格境界有更为清晰透彻的理解。

一、屈原人格意识生成的文化渊源和背景

(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屈原人格意识生成的影响

南方的楚民族与北方中原的华夏民族原本同根共祖,文化亦同源。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的交流最早始于夏商时代,可谓源远流长。屈原生活在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最为频繁最为活跃的战国中后期。一方面,“先楚民族是一个具有较强的追求意识、英雄意识和悲剧意识的民族,他们似乎从不甘于现状,有着百折不挠、至死也不放弃斗争的精神,并且甘心情愿将生命献祭于一种自己所追求的事业。”[1] 屈原的人格、精神正是在楚民族这种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培植起来的;另一方面,屈原人格精神的形成与完善同时也受到了中原文化精神尤其是儒家文化精神的影响。我们从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以下四个方面的思想意识便可以看到南北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屈原身上的体现。

1、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屈原是一个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人。在《离骚》中诗人自述:“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表明他坚信自己有天地神灵所赋予的“内美”;在此基础上,诗人表示要不断加强修养,保持高洁:“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这是诗人对自我才能、品质的高度自信;《怀沙》中诗人说自己“怀质抱情,独无匹兮”,表明诗人坚信并认定自己有着“党人”所没有的峻洁美质;为了树立“修名”,实现“美政”,诗人表示要不懈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这表明诗人在自信自我品质与人格的同时已把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融入了现实社会,从而使得这种自我意识因蕴含了社会价值而显得异常崇高伟大。诗人对自己出众的才华和光辉峻洁人格的自信,一方面铸就了他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另一方面,这种自信也铸就了诗人“独立不迁”“九死不悔”的个性与人格。 汉代班固否定屈原高扬个性的精神,认为屈原是“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的这种否定正好从反面肯定了屈原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

2、强烈的独立意识。屈原强烈的独立意识仅从诗人在作品中对超时空的梦幻式神游的 [2] 实际上,班固

篇二:《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要求

《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要求

论文及其格式规范要求如下,请对照相关条目,补充修改论文中不符和要求的部分: 来稿应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立题新颖,论点正确,论据充分,条理分明,重点突出,文字精炼,数据可靠,理论联系实际,对于社会实践有正确的指导意义;不违反国家宪法、法律以及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不含有损害国家利益、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内容;不披露属于保密范围的文件、成果和数据资料等。

论文内容顺序包括:①中文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政编码、摘要(300 字以内)、关键词(3~5个)、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②与中文一一对应的英文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政编码、摘要及关键词;③正文以及参考文献。

来稿最后请附第一作者简介, 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技术职称、最高学历、主要研究方向、通迅地址、联系电话及E-mail。

1). 摘要是以提供文献主要内容梗概为目的,其中的内容应在正文中出现,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尤其是自我评价)。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全文必要的信息; 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

英文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表达,用过去时叙述作者的工作和研究方法,用现在时叙述结论,不要用将来时态;英文摘要一定要与中文摘要一一对应,不能因为某些内容不好翻译就舍弃掉。 中文摘要一般应在200-300字,英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

2).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检索标识,是为反映论文主题概念、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的代表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每篇文章需抽出能够代表本文主题的关键词3~5个。

3)参考文献代表论文的起点和层次,请严格参照以下格式将所有项目著录完全,并按其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顺序排列,且在正文中以上角标形式标注,与列在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一一对应。各类文献的著录格式(含标点)分别为:

期刊论文——[序号]作者. 题名[J]. 刊名,出版年,卷(期)号:引文起止页码.参考文献应在10个以上,并且3年内的期刊占70%。

例:[1] 叶晓东,朱兆达. 一种分块处理斜视SAR成像方法[J]. 现代雷达,1997,19(5): 23-29. 专著——[序号]著者. 书名[M]. 版次.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引文起止页码. 例:[1] 刘谋佶, 吕志咏, 丘成昊, 等. 边条翼与旋涡分离流[M]. 北京: 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 1988: 24-27. 报纸中析出文献——[序号]著者. 题名[N]. 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

例:[1] 丁文祥. 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 .中国青年报,2001-11-20(15)

文集中析出文献——[序号]作者.题名[M]//文集编者. 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引文起止页码.

例:[1]韩吉人. 论职工教育的特点[M]// 中国职工教育研究会.职工教育研究论文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14.

会议论文——[序号]作者.题名[C]. 文集编者(主办单位). 文集名,会议名称,会议地点,会议

日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引文起止页码.

例:[1] 辛希孟. 基于局部熵的红外图像小目标检测[C].信息技术研究所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78-382.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 题名[D].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1] 朱刚. 新型流体有限元法及叶轮机械正反混合问题[D]. 北京:清华大学,1996.

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

其中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如: [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例:[1]王明亮.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

说明:作者一项,需著录前三名作者姓名,外国人名要姓在前(全称),名在后(外国人只要第一个字母,中国人要全称),第4作者以后用“等” 外国人名用“et al”。

4).如属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来源及编号。

4).请注明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历、从事专业。

6).请标著本文的中图分类号。

7) 论文题名中尽量不用英文表述(除公知公认的名称、符号等),要求限制在20个汉字以内。

8).英文作者单位名称(包括二级单位)一定要用单位的标准英文名称,不要自己翻译。

附范文,见下页

论屈原的人格意识

唐祖敏 曾云燕1 2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娄底 417000

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体育系湖南 娄底 417000)

基金项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资助项目(2005C013);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06C445)

摘要:屈原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格意识。屈原生活在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最为频繁活跃的战国中后期,从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圣贤意识、历史意识等思想意识可以明显地看到南北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屈原身上的体现,战国“士”文化精神以及血缘、家族、宗法观念对屈原人格意识的生成影响颇深。屈原忧国、忧民、忧己的深厚的忧患意识以及受孔、孟、庄生死观的影响同时又有所超越而做出的对死亡的坚定选择是其人格精神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屈原 人格意识 忧患意识 死亡意识

On QU Yuan’s Personality Consciousness Showed in His Poems

TANG Zu-min1 ,ZENG Yun-yan2

( 1.Chinese Department,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2.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Technology,,Loudi.417000.China )

Abstract: Strong personality consciousness is showed in QU Yuan’s poems. QU Yuan lived in middle-later period of Zhanguo when the cultural interflow of south and north was frepuent.In this essay, the Cultural source and background of QU Yuan’s personality consciousness Showed in his poems are discussed: QU Yuan’s personality consciousness is concerned with the cultural interflow of south and north in which many of his consciousness including self-expression, independence and history consciousness had formed. QU Yuan’s personality consciousness is also effected by the spirit of intellectuals of Zhanguo period and his conception to origin,family,and patriarchal clan. QU Yuan’s misery consciousness and firm choice to death are important contents of his personality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QU Yuan, personality consciousness, misery consciousness, death consciousness.

屈原能成为世界文化名人,除了其作品具有“惊采绝艳”的艺术魅力之外,还在于他那可以“与日月争光”的人格魅力。综观屈原作品,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诗人在作品中反复表明的是,面对楚国黑暗的现实,自己将不改初衷,坚持高洁,上下求索,九死不悔。这

表现出诗人强烈的人格意识。也许正因为如此,自汉以来,对于屈原人格的研究成为了屈学的一大焦点。刘安、司马迁、班固、朱熹、黄文焕、王夫之等古代学者,虽然没有使用“人格”一词来评论屈原,但他们在忠君爱国的道德伦理层面对屈原的性格、气质、品行、能力等所作的高度评价对后世学者在屈原人格方面的研究影响颇深。自1906年王国维先生第一次将西方心理学“人格”概念导入屈原研究以来,现当代学者们多踵武王氏,以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屈原人格作深入、细致的微观研究和宏观审视。 本文拟在探讨屈原人格意 1

识生成的文化渊源、背景的基础上对屈原的忧患意识、死亡意识作较为细致深入的剖析,以期对屈原人格境界有更为清晰透彻的理解。

一、屈原人格意识生成的文化渊源和背景

(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屈原人格意识生成的影响

南方的楚民族与北方中原的华夏民族原本同根共祖,文化亦同源。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的交流最早始于夏商时代,可谓源远流长。屈原生活在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最为频繁最为活跃的战国中后期。一方面,“先楚民族是一个具有较强的追求意识、英雄意识和悲剧意识的民族,他们似乎从不甘于现状,有着百折不挠、至死也不放弃斗争的精神,并且甘心情愿将生命献祭于一种自己所追求的事业。”[1] 屈原的人格、精神正是在楚民族这种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培植起来的;另一方面,屈原人格精神的形成与完善同时也受到了中原文化精神尤其是儒家文化精神的影响。我们从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以下四个方面的思想意识便可以看到南北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屈原身上的体现。

1、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屈原是一个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人。在《离骚》中诗人自述:“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表明他坚信自己有天地神灵所赋予的“内美”;在此基础上,诗人表示要不断加强修养,保持高洁:“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这是诗人对自我才能、品质的高度自信;《怀沙》中诗人说自己“怀质抱情,独无匹兮”,表明诗人坚信并认定自己有着“党人”所没有的峻洁美质;为了树立“修名”,实现“美政”,诗人表示要不懈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这表明诗人在自信自我品质与人格的同时已把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融入了现实社会,从而使得这种自我意识因蕴含了社会价值而显得异常崇高伟大。诗人对自己出众的才华和光辉峻洁人格的自信,一方面铸就了他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另一方面,这种自信也铸就了诗人“独立不迁”“九死不悔”的个性与人格。 汉代班固否定屈原高扬个性的精神,认为屈原是“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忿怼不容,沉江而死”。[2] 实际上,班固的这种否定正好从反面肯定了屈原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

2、强烈的独立意识。屈原强烈的独立意识仅从诗人在作品中对超时空的梦幻式神游的1 彭卫红.二十世纪屈原人格研究述论[J].江淮论坛,2005,1.

描写以及描绘这种神游的奇特的艺术思维方式——神话思维就可以看出来。比如,《离骚》中抒情主人公上叩天阍,下求佚女,以及“朝发韧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的梦幻式的奇异壮丽的神游;《惜诵》中写登天游历,请厉神占卜,向厉神倾诉,与先贤沟通;《远游》描绘神奇脱俗、宏伟壮阔的远游梦想以抒写诗人内心奔涌翻腾的复杂情感。作品中超时空的梦幻式神游其实都是诗人独立意识在作品中的艺术显现。屈原独立意识的的产生及其表现方式的运用,其源起在于:第一,道家“逍遥”思想的影响。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把“道”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道”是一个超越现实与时空的无形实体,它“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3] ,所以它能摆脱所有束缚而获得自由与独立。由于庄子的“逍遥”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于是便有了楚人对神仙以及仙游的向往与追求。屈原与庄子同时稍后,楚人的这种独立自由意识难免会对屈原的思想意识产生一定影响。第二,楚地巫文化的影响。楚地巫风盛行,巫文化氛围浓郁。深受楚地巫文化熏陶的诗人逢时逢地而“降”,却又不期遭遇怨愤痛苦悲怆而又无人可诉无处可诉,于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便运用这种幻化的神话思维方式来抒写心中久郁欲泻的汹涌情绪。正如赵辉先生所言:“诗人抒发这种情感并不是通过人们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行为方式的描述,而是赋予抒情主人公以神性、仙性,通过他与人神交往所表现出来的与诸神的矛盾关系,来展示这位抒情主人公那复杂的内心世界,抒发作者的现实生活情感。”[1]

3、强烈的圣贤意识。《天问》是屈原放逐中的作品。作品中的诸多设问中,既有对于历史兴衰成败原因的探索,也有对人的本质和生命价值的思考,既有对历代许多帝王成败的设问,也有对历代许多圣贤祸福的思索。如“初汤臣挚,后兹承辅;何卒汤官,尊食宗绪?”问的是伊尹为汤臣竭忠尽智死后仍受优待的事;“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梅伯受醢,箕子详狂?”问的是圣贤品德相同何以结局有异。可以看出,诗人思考的对象绝大多数是中原各朝的著名历史人物,以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这说明屈原对社会历史、人生价值的探索是在中原文化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的,他的人生价值观和人格精神是与他对中原历史文化的思索相伴而形成的。《离骚》《九章》等作品也体现出诗人的圣贤意识:“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抽思》),尧、舜、汤、禹以及傅说、吕望等都是中原人民心中的圣贤楷模,深受儒家的推崇。屈原在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中深受他们的鼓舞与激励,把他们的人格当作自己追求的理想人格。

4、强烈的历史意识。在中原民族的历史上也曾有过对鬼神的狂热崇拜,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兼并斗争激烈,尽管中原民族还保留着许多巫术礼仪,但绝大部分人尤其是一些开明的政治家、思想家如墨子、荀子等已经清楚地看到了是人而不是鬼神在主宰人类,他们出于对现实的关注而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与现实有密切渊源关系的历史,他们以史为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表现出了强烈的历史意识。而南方的楚国因巫风炽热,其历史意识、历史价值观在楚文化中的体现比中原文化相对滞后。在楚国,屈原是真正吸纳中原文化中的历史

篇三:论文参考资料

老年人体育健身现状与发展参考文献

?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 毕伟华,高颂平. 素分析[J]. 山东体育科技. 2005(03)

? [2] 汪流,陈海燕. [J]. 四川体育科学. 2004(03)

? [3] 王雪峰,吕树庭. [J]. 体育科学. 2004(04)

? [4] 田雨普. [J]. 体育文化导刊. 2004(02) ? [5] 沈毅. [J]. 山东体育科技. 2003(04)

? [6] 吴健,刘军. 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现状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3(03) ? [7] 王晓军. [J]. 山东体育科技. 2003(02) ? [8] 赵宝椿,李田. [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06)

? [9] 卢红梅,田玉,童建国. [J]. 中国体育科技. 2002(12)

? [10] 王锐.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2(01)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 张由月. 查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09

? [2] 成传兵. 老年太极拳锻炼者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D]. 武汉体育学院 2009

? [3] 江晓敏. [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 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1] 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运动生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 [2]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3] 顾渊彦,李明著.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 孙卫华,王新力. 及发展对策研究[J]. 洛阳大学学报. 2007(04)

? [2] 刘亚娟. 和谐社区健身竞赛理念探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11)

? [3] 张春燕,钟明宝,王玉珠. [J]. 中国体育科技. 2007(03)

? [4] 孙立志,蒋凡,高廷波. 究[J]. 博击(武术科学). 2006(12)

? [5] 徐建清,周晓东,余红升,葛林伟,杨阳,张立,王海飞,姜玉屏,张建华,陈海春,吴秀琴. 福建老年锻炼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特征[J]. 山东体育科技. 2006(04)

? [6] 眭小琴,赵宝椿,李田,万仲平. 发展我国老年体育的意义与对策[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11)

? [7] 李萍. [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6(05) ? [8] 王江萍,李弦. 居住区为例[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6(05)

? [9] 刘敏勇. 老年人的社区化管理初探[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10)

? [10] 陈新富,刘静,邱丕相. [J]. 上海体育

学院学报. 2005(05)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 杨淑芹. 社会参与[D]. 辽宁师范大学 2003

?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 人口所 张翼. [N].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5 (003)

? 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1] 季浏主编.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2] 许凤莲著.大众休闲体育健身运动原理与实践[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 ? [3] 丛湖平编著.体育经济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 [4] 钟天朗主编.体育经济学概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 [5] 王雅林主编.城市休闲[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 [6] 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导丛书》编委会编,任海等编著.国外大众体育[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 [7] 吕姿之 主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 [8] 卢元镇主编.体育社会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 [9] 王燕鸣著.老年体育学[M].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 [10] 顾渊彦,李明著.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 Springer期刊数据库[1] Dara Sorkin,Karen S. Rook Ph.D.,John L. Lu.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 李彦.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03)

? [2] 郑德志. [J]. 民营科技. 2011(08)

? [3] 周新新. [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7(02) ? [4][J]. 江淮法治. 2009(05)

? [5] 郑红卫,张杰. 金华市社区居民休闲体育健身现状的调查研究[J]. 科技风. 2009(15)

? [6] 吴俊,刘玉. 惠州市城区老年人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1(01)

? [7] 徐圣霞. [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1)

? [8] 张洪潭. [J]. 体育科研. 2002(01)

? [9] 李伟. 中学生体育健身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8) ? [10] 武俊昊,王国志,金向红. 升策略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 罗旭. 机制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 [2] 莫再美. 广西城市老年人休闲体育行为研究[D]. 上海体育学院 2009

? [3] 王沂. [D]. 北京体育大学 2011

? [4] 房蕊. [D]. 曲阜师范大学 2012 ? [5] 张立敏. [D]. 北京体育大学 2008 ? [6] 阮氏春芳. 21世纪初越南大众体育管理体制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12 ? [7] 修琪. [D]. 北京体育大学 2013

? [8] 梁日忠. 农村体育赛事文化社会整合作用理论与实证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13 ? [9] 李捷. 北京市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 [10] 曲新艺. 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 北京体育大学 2011

哪有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格式要求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 吕明生. 辽宁省辽南与辽西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的比较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10 ? [2] 霍其武. 晋南社火体育健身文化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 2010 ? [3] 邱雨. 双休日公园体育健身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西南大学 2010 ? [4] 巩淑丽. 辽宁省城市家庭和谐发展的体育实现机制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 [5] 赵彬. 北京市海滨区罗庄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需求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12

? [6] 成璐. 长沙市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 elderly sample[J].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 2002 (4)

(01)

6)

1] 樊炳有著.社区体育论[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8] 刘大伟. 社会转型与构建城市社区体育人文观的理论探索[J]. 医学与社会. 2007(06) [9] 李大为. 对社区体育发展趋势走向的探讨[J]. 理工高教研究. 2005(04) [10] 王俊红,李建楠. 城市居民运动价值趋向与小区规划设计[J]. 住宅产业. 2005(07) [6] 彭长锦.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研究述要[J].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6) [7] 刘建兵,杨树东,刘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0[1] 林新利. 社区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9(03) [2] 范振国,张宏,梁恒. 广东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9(02) [3] 张伟. 我国社区体育管理的发展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02) [4] 熊曼丽,饶平,邓奎. 我国城镇社区体育文化的特点、功能及研究现状分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5] 李金龙,郭翠萍. 促进我国社区体育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分析[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报. 2009(01)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