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7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答案

单选

DBCBC .AAAAC.

多选

BCD .BCD. ABC. BC. AB.

ABC .CD .AB .BCD .ABCD.

辨析

3对其余全错

作业二

单选

CDCDD . ADBAB. DCADD. CBDDB. CCBBD. CBABC.

多选

AD BC BD ACD BC.

BD ABC ABCD ABD BCD.

ACD BD CD AB ABCD.

AD CD ABC ABCD BC.

辨析

4,6对其余错

作业三

单选

BCBDC . DCCCB. CABAA. DDDBB. CBCBD. CADDD.

多选

BCD ABC ABCD ACD ABD,

CD CD ABCD ABC AD,

ABCD AB ACD CD ABD,

ACD ABC AB BD ACD,

辨析

5,8,9对其余错

作业四

单选

BBDCD. BADCC.

CCDDC. DCACA.

BDBAB. DDDAA

多选

AB.ABD.ABCD.BCD.ACD.

CD.AC.BC.ABCD.ABD.

CD.ABCD.BCD.AD.ABD.

BCD.AB.AC.ABCD.ABD.

辨析

5对其余错

单选

AACCD,BCBCA,

BAACD,BAACC

多选

BCD.ABCD.CD.ABCD.ABCD.

ABD.ABCD.ABC.ACD.ABCD

简答题

1简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的意义

答:辩证否定的基本内容: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b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听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的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的听统一体中发展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c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促进了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了条件b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力量

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答:a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而不是两种真理。b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c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与之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换d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告诉我们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镇立即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即坚持又发展

4“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种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答: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b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是根本矛盾,他决定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c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5为什么说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答: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体现在以一下两个方面a两者的属性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于生产者的关系b对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价值与实用价值两者不可兼得,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现在以一下三个方面:a同一商品极有价值又有使用价值。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也就不会成为商品c既有使用价值不变换,也是没有价值的

6价值规律是如何调节经济的?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变换以商品价之差为基础,实行等价变换,既决定商品生产又决定商品变换。其基本内容: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并受供求关系影响。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a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b自发的刺激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消极作用表现在:a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b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c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此观点正确,一方面分析如果剩余价值的产生在流通领域的话,流通领域实行等价交换,而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只有等价交换才产生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再流通领域。第二方面分析,如果剩余价值的产生离开流通流域则进入生产领域生产领域把物质生产资料转化为商品再把商品卖出的过程,此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的产生即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8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与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他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源泉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理论品质?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鉴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违背了这个要求,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予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11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实现途径和条件。

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a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的选择性和创造性c意识对人体活动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d意识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人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注意以下几点:a首先以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b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c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

…瞧什么瞧不就是一条很帅的分割线嘛…… 华硕硕市生团队2011第一学期活动预告:

第六届华硕电脑团购节期待你的参与(详情请百度

……天朝马哲复习专用无痛分割线………

12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答: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其次,这是有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被锁链彻底束缚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的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彻底的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最后,是否之中站在最广大任命的根本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14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政治学说吗?为什么?

答:不是。

(1)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丰富和深刻的。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5有人认为“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是从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本质,概括了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征,但又不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反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一切客观存在,都是物质。这种说法把哲学物质概念等同于具体的事物了

16“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答:社会生活是人们对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的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时间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

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物质起着基础和决定作用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7你认同“假象也是一种现象,但他不是本质的表现”这种说法嘛?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任何现象都是本质表现,真相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现象,假象则是歪曲的表现本质的现象

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演奏第一提琴”,这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正确,这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的论断,社会意识相对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不一定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或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20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21“一言兴邦,一言丧帮”,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简述观点。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是英雄史观的表现。他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角度出发,认为英雄人物的思想观点决定社会的变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类社会的生产变化

22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具体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种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具体的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理论贡献:a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基础b为剩余价值学说奠定基础c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及原理如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23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如何实现其统治的?

答:a金融资本的内容:金融资本是有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b金融寡头的内容:金融寡头是指操控 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或垄断资本家集团。C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及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d金融寡头对国家经济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这种联合有多种途径,如:收买政府高官或国会议员,让他们在其政治活动中为金融寡头利益服务e金融寡头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施加影响

2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有哪些形式?其实质是什么?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a国家所有并经营的企业b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资企业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d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护垄断资本阶级获得高额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 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尤为重要。

3) 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4) 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概念和意义(物质的定义和理论意义)

1)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①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 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实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④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辩证统一)

1)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调整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②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③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四、辩证的否定观

1)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进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2)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 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2)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3)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的一切认识都是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但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3)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他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七、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造加工,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2)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八、社会存在与社会有意识的关系(先进文化建设和提高文化软实力)

1)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2)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社会文化的建设。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当代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绪论

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

3.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5.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6.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8.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所以列宁将其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第一章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5.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应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受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6.意识的本质: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7.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植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9.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10.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1.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1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4.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15.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主观能动性)

16.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存在,实践的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直接现实性)

17.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8.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9.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0.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1.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常”指规律,就是说规矩是客观的,不以认识人的意志为转移。

22.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3.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24.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5.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6.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7.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要理念

第一节 复习要点

一、辩证唯物论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本质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看法;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包含、决定着方法论,方法论体现、影响着世界观。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两者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第一,思维与存在及其关系,是任何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第二,思维与存在及其关系,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依据,是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基本前提;第三,思维与存在及其关系,是人们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二)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1. 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唯物主义;反之,是唯心主义。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便是哲学的党派性。

2. 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一般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但却是直观的猜测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存在着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三个根本缺陷。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3.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世界的本原。如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的“心外无物”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神化了的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如柏拉图的“理念创造一切”、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外化为万事万物”、老子的“道生万物”、朱熹的“理在事先”等。

4. 唯心主义的根源

列宁指出,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形象地说明了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第一,社会历史根源,远古时代生产力和科技文化不发达,使得人们只能用臆想的因素来解释自然界的怪异现象;第二,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符合反动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利用;第三,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

成分、方面片面加以夸大,就会造成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一般说来,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实现的伟大变革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这不是偶然的。第一,19世纪4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第二,19世纪上半期,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第三,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1)研究对象上,旧哲学是“知识总

汇”“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2)理论内容上,旧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社会作用上,旧哲学只是解释世界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使命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