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30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

马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产生前提

***书上也有***

1.1.社会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主要国家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需要有一种正确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来指导,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1.2.科学背景

自然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已经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到整理材料的科学,天体演化学、胚胎学、生理学、有机化学的产生使得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在这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中,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衡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自然科学的这些成就,为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3.理论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从一般的方面说,哲学史上全部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但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则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革命改造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

1. 全民学习哲学的政治氛围

从1949年到1956年, 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通过实行.. 一化三改 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占领着思想理论、意识形态阵地及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在这一时期, 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潮。从1950年开始, 相继出版了!列宁文选. ( 两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选. ( 两卷本)、!列宁全集. ( 第1、28、29 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1 卷) 等, 大量的哲学著作单行本开始广为发行, 如!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黑格尔( 逻辑学)一书的摘要.、!哲学笔记., 等等, 都是在这一时期重新引述或发行的。

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以后, 我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 并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决现实问题。从1958 年开始, 到1966年出现了广大工农兵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潮。1958年3月, 当时上海求新造船厂修造车间支部书记马仕亭、宣传委员陆顺昌、钳工周宝林三人, 自发组成了一个业余学习哲学小组, 利用晚上的时间开展学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 以及其他哲学著作。1958年6月5日, !人民日报.第1版发表了!上海工人学哲学用哲学.的报导, 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此后, 在上海乃至全国形成了工人学哲学的热潮。以后又相继出现了农民学哲学、解放军战士学哲学的热潮。在工农兵学哲学的同时, 知识分子、领导干部中也掀起了学习高潮。作为专业的哲学工作者更是热情高涨,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到工农兵群众中去, 到生产中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组织大批专业研究人员到各地基层去.. 下马观花 , 许多哲学工作者进入工厂和农村, 与工人、农民搞.. 五同 , 即所谓.. 一同劳动、一同学习哲学、一同总结工作、一同编写切合工农群众迫切需要的哲学讲义, 一同撰写哲学论文 。

2. 政治批判代替学术讨论的狂热及哲学被随意篡改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实际上开启了用政治运动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的先例。当时, !人民日报.公开点名批判了48位作者, 造成了很大的政治压力。有的文章甚至说!武训传.是反对土地改革, 反对抗美援朝, 反对镇压反革命, 把思想认识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一时造成严重的恐怖气氛。1954年批评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的主观唯心论时, 也说俞平伯考证和评价!红楼梦... 有引导读者逃避革命的政治目的 。1954年7月, 胡风向党中央提出的30 万言!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 其中.. 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材料 是对别人批评的反批评, .. 作为参考的建议 则是对当时文艺工作的组织领导问题提出的.. 改革方案 。这本是很正常的事, 却又被打成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1966年至1977年的.. 文化大革命 , 不仅使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由于极.. 左 思潮不断蔓延和膨胀, 导致思想理论上的极大混乱。这期间的哲学也处于混乱、贫困和沉寂之中。正常哲

学研究被打断, 哲学刊物及大量的社会科学刊物被迫停刊, 哲学被扭曲, 个人崇拜盛行, 唯心主义泛滥, 形而上学猖獗, 哲学被随意篡改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1966年5月18日, 林彪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根据所谓.. 斗争哲学 的观点, 联系斗争所谓.. 彭(真)、罗(瑞卿) 、陆(定一)、杨( 尚昆)反党集团 的.. 事实 , 又一次论述了.. 斗争哲学 。他说: .. 任何事物都处在矛盾中间, 斗争中间 , .. 大到客观世界, 小到微观世界, 都充满着矛盾。 .. 斗争就是生活, 你不斗他, 他就斗你嘛! 你不打他, 他要打你, 你不杀他, 他要杀你。丧失了这种警惕, 不团结起来战斗, 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全党越团结好, 越要斗争。 .. 总之, 要斗。 不然, .. 我们就成了历史的罪人, 成了机会主义者。 [ 1] 必须指出, 林彪竭力鼓吹的所谓.. 革命大批判 的.. 斗争哲学 , 同马克思主义所说的.. 革命的批判 武器毫无共同之处。诚然,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历来十分强调.. 革命批判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它是促使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的关键性环节。马克思还说过: .. 辩证法. . 按其本质来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2] 但是, 马克思主义所说的.. 革命批判 是包括肯定和否定这两个因素的。所谓.. 批判 , 是指对旧事物首先进行分析和研究, 即分出它的哪些部分和方面是合理的, 还有积极性, 还有生命力, 还有继续存在的价值; 哪些部分和方面是不合理的, 没有积极性, 没有生命力, 已经丧失了存在的价值; 然后肯定和保留其合理的、有生命力和有存在价值的东西, 否定或提出其不合理性、没有生命力、已经丧失了存在价值的东西, 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笔勾销, 只有否定, 没有肯定。

3.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哲学革命

粉碎.. 四人帮 , 结束了十年动乱, 但人们的思想仍被牢牢禁锢在.. 两个凡是 的现代迷信中。关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大讨论, 虽然只不过是重申马克思主义的常识, 但却振聋发聩。它是当代中国冲破思想牢笼的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哲学革命。如果说, 十年.. 文革 是中国哲学永感痛心疾首的一页, 那么, 改革开放则使哲学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和自豪的新时代。1976年10月, .. 四人帮 被粉碎, 结束了.. 文革 灾难, 从危难中挽救了国家和人民, 也解放了当代中国哲学, 使当代中国哲学走上复苏和繁荣之路。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哲学回到了正常发展的独立轨道。讨论的规模之大、参加的人数之多、持续的时间之长, 都是过去不能比的。一些过去讨论过的问题, 如综合基础论、思维和存在同一论、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论等问题, 也被重新提了出来, 进行再认识、再讨论; 许多过去没有讨论或没有深入讨论的新问题, 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3]。过去的禁区不断被打破, 一些过去不敢研究的问题, 如人、人性、人道主义的问题, 价值问题, 也都提了出来, 甚至成为一个时期的热点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经验和巨大成就, 为中国哲学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外开放和对外思想的交流, 也为中国哲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料。中国哲学重新走上了繁荣。这种繁荣, 不再是过去那种轰轰烈烈的群众学哲学的运动, 也不再是人人谈哲学, 把哲学挂在口头上的表面上的哲学热, 以至于在许多人看来似乎陷入了哲学的贫困。这种哲学, 表现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从哲学的基本原理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从基本的哲学概念到重要的哲学原理, 几乎都涉及到了。

4.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丰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 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 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与风险, 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考验, 排除各种干扰, 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 战略的前两步目标, 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

平大幅度跃升,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社会主义中国充满活力。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对外经济联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 我们面临着一系列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如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风险,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等等。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在四个.. 多样化 即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形势下, 各种深层次矛盾将日益凸现出来。凡此种种, 都对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 用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的观点看世界。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新运用。科学发展观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 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 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 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机遇,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集成和发展, 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 集中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智慧, 吸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 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篇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了人类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它正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刻而伟大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精神对当今社会依然起着巨大作用。它确实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关键词:解决问题 基本特质 基本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标志着它与旧哲学根本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哲学遗产的继承和总汇,又是哲学思想发展的更高的阶段。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魅力是它在改造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中的巨大能量,来自它敏锐地捕捉到关乎人类社会历史命运的一个大问题,并且准确地看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提供了付诸实践的科学方案。它抓住了并解决了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这并不是偶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的发展,有着内在的历史必然的关系。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则是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后,欧洲各主要国家都进行了工业革命,生产技术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家的资本越来越多,财产越来越聚集到少数人的手里,而工人的人数却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困苦。于是,雇佣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次数就越来越多,规模就越来越大。就是说,一方面“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可是,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魔鬼。”②准确地说资本主义社会要往哪里去?资本主义社会的下一个社会应该是什么社会?无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和任务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抓住这些问题,对它进行了研究,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抓住的这些问题,正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大问题。可以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至今仍是我们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清楚的。事实上,许多人对这些问题都熟视无睹,视而不见。或者只接触到问题的某些现象方面,而却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用他们的慧眼看准了时代的大问题,并紧紧抓住了它,他们之所以能够抓准这个时代的大问题,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外,与他们本身的主观条件如个人素养等等,也是不无关系的。比如他们亲身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当时的工人运动,他们为无产阶级利益奋斗的壮志雄心,他们渊博的学识以及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的精神等等。他们不是把这个时①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278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278页。

代的大问题,仅仅当作一个哲学来研究,仅仅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而是以宽广的视觉把它当作综合整体对象来对待,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各个方面去研究它。哲学在其中起着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作用,是整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对前人的理论遗产,采取的是批判吸收的态度,即消化吸收和发扬一切合理的、有用的、积极的因素和成分,批判和否定错误的、消极的和有害的东西。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起了非常好的积极作用。马克思在研究这个问题时,采用了逻辑和历史相结合、抽象和具体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他通过对当前最现实最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追溯和透视一切已经成为过去的私有制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再根据过去和现实的逻辑关系,推断和预测未来社会的结构和形式。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基本特质是对人与自然的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条件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以往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必然有着区别于以往哲学的基本特质。这种基本特质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把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本源性上说,自然是人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先于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自然的这种先在性,但不归结为这种先在性,它同时承认人对自然及具有自然属性的社会的能动作用。二是实践、劳动、生活是一种能动的、具体的、现实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劳动、生活的意义不仅在于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也在于实践、劳动、生活的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理解实践、劳动、生活的关键,同样,实践、劳动、生活的全过程也完全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的关键所在。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这两方面才能正确地表达出来。”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特质,可以更好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精神,而这些基本精神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求实精神:“既然世界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什么条件下,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和遇到如何复杂的情况,都要做到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这种求实精神换句话说就是实事求是。”②开拓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强调世界的物质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认为人的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探索精神:强调要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否则就不会有新的事物和新的局面的出现。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强调实践是主体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改革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倡导的这种革命或改革精神在现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它认为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建设物质文明过程中的实际效用是人所共知的。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精神的一个主要定位是在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方面,指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强调人的本质决定着人的价值,要求把人的社会价值与①周书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解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1月第1期。

②高军,伍玉林,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6期。

个人价值统一起来。这些基本精神对当今社会有着巨大影响,时刻教导着我们的生活。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意义,是举世公认的最有影响的一种哲学学说。作为一种哲学学说,在全世界能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深入亿万人民的心中以及灵魂中,让其认同、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确实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参考文献:

[1]周书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解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1月第1期。

[2]陈中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来自哪里,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6期。

[3]高军,伍玉林,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6期。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对人类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科学世界观和理论工具,它的产生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意义;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以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条件和社会科学条件为基础的,其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社会条件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满足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应用而生的。

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是机械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发展成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矛盾斗争也使无产阶级不断走向成熟,特别是19世纪30年代开始,在欧洲先后爆发了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起义不仅使工人阶级逐渐从一个自在的阶级发展成为一个自为的阶级而且也使工人阶级意识到自身力量的强大,无产阶级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解放。但是,在当时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流派,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其自然科学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出现了星云假说、地质演化论、有机化学和尿素的人工合成等新的自然科学学科和自然科学发现,特别是出现了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等三大自然科学发现,显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和辩证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总结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同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启发下,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具备崇高的理想和献身精神,强烈的批判精神和超越精神,他们系统地研究了自古希腊以来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阅读了大量的自然科学著作,熟悉和通晓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积极成果,这为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精深的理论体系中蕴含着对整个世界睿智般的理性思考,它的产生对当今社会有重大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主体观,对主体是什么做了科学的规定。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是无所不包的万能的“主体”,而从事现实活动的人不过是理念的化身。马克思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把人归结或等同于“自我意识”的神秘主义观点,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科学的主体人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无疑“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是“类的存在物”

即社会历史的存在物,但又不仅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意味着人是实际活动和实践创造着的现实主体。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和把握的主体,就不再是唯心主义哲学所讲的思维、理性、观念、自我意识的化身,也不是旧唯物主义所讲的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一种包含着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能动创造属性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在自然世界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上,现实地塑造属人的自然、属人的社会历史的实践创造者。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揭示与现实的人彼此相关的感性世界的本质,从而建立了全新的客体理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把人等同于自我意识,因而也就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自我意识的自满自足的对象性活动,进而把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产物——感性世界看作是外化的自我意识,认为“对象不过是对象化了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外化就是创立物相”。而马克思把人理解为包含着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能动创造属性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理解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因而人与他周围的世界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设定的关系,亦即对象性的关系。这种观点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的和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的相关性,既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抽象的客体理论,又科学地确立了“感性世界”这一客体的理论。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重心转移,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所思考、所研究的重心,是与主体人息息相关的感性世界,所要揭示的是这个感性世界生成、发展的现实本质及现实基础,以及认识和把握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对人所生活的感性世界的生成和发展的作用与意义。它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把对世界的理解由“客体原则”推进到“主体性原则”,在哲学的思维方式上实现了革命变革,在哲学功能方面实现了由“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革命变革。

参考文献:

【1】肖安邦,孙兴玲, 2006.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中国社会出版社

【2】吴德勤, 2004. 永远的马克思. 上海大学出版社

【3】王雨辰,胡贤鑫,朱书刚, 200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湖北人民出版社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