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名言 > 列表页

新闻界名言,邹滔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6  分类: 名言 手机版

篇一:中国新闻史论文 邹韬奋

中国新闻史期末作业

民主先锋一代新闻人的萍踪忆语

副题:邹韬奋——肩着秃笔用全部人格和真诚来写言论的新闻人

(我眼中的邹韬奋)

姓 名: 王雅琪

学 号: 1022040 年级班 2010级1 班

院 系: 专 业:

2011年12月20日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

在众多新闻界人物的书籍刊物里,总结韬奋先生的内容大多包括这些:邹韬奋是我国现代一位杰出的报刊主编,主编的《生活》、《大众生活》、《全民抗战》等周刊以及《生活日报》等曾经风行海内外,开创了中国“杂志界新纪元”,对中华民族的解放、对民主政治的实现和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这样的带有丰富标签的评价自然是让人望文生敬,但我觉得总归是不能真正解读韬奋先生的一生。在花了近一个半月搜索韬奋先生的资料,细读他的文章以及别人为他立的传记以后,我更愿意借七堇年的一句话来解读我眼中的邹韬奋:一个拥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也始终乐此不疲在新闻生涯和爱国道路中驰骋的人。

青少年时代 新闻职业的准备

韬奋先生,原名邹恩润,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后曹一个盐务局官员家里。他的父亲名叫邹国珍,虽然是个官员,但一生清贫。母亲是一个“大家闺秀”,在他十二岁时即因病去世,给韬奋先生留下了悲伤的记忆。

韬奋先生五岁起开始读书,由于他的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做一个以实业救国的工程师,所以从小便把他送进南洋公学——当时国内数一数二的工程学校,它有自己的小学、中学、大学。然而韬奋先生的天性在于文史,对理科却极不感兴趣,{每遇着上算学课,简直好像上断头台!}1在父亲的期望下,他一路坚持到大学二年级,学了一年半电机工程,终于不能坚持下去了,决定放弃这个不属于他的工程师的前程。由于当时家里经济十分困难,因此,具有较厚文史底子的他直接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两年后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可见,韬奋先生是一个受了充分的现代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他的特点是知识面宽,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常识,他都具有较好的功底。这些为他成为一个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韬奋先生从学生时代起就时常读报,在《新民丛报》读梁启超与资产阶级革命派酣畅淋漓、激昂慷慨的辩论,在《时报》读黄远生真切详尽、生动幽默报道首都云谲波诡的时局动态。梁启超和黄远生使他对新闻记者产生了极大的好感,自那时起,他就有了当新闻记者的愿望。

在韬奋先生选定新闻记者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之后,就更用心地阅读和研究1 三联书店编:《韬奋》中《二十年来的经历》里第二篇《工程师的幻想》,第110页,三联书店,2004年

报刊,与此同时也更努力地学习写作,学习做新闻记者需要的知识。当时他家里的经济陷入一筹莫展的境地,因此在学生时代的投稿活动与其说是为从事新闻职业做准备,不如说是为了救穷。但不得不承认,这些经历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他对新闻出版工作的兴趣,锻炼了新闻写作能力。他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我们要写自己所知道的最清楚的事情,尤其是实践或经验中感到最深刻印象的事情。”}2

走向新闻界的起点与基地主编大众的《生活》周刊

韬奋先生于一九二六年邂逅了他新闻生涯中十分重要的《生活》周刊。那时的《生活》还只是专门宣传职业教育,进行职业指导的刊物。由于它的内容专业性较强,发行面较窄,消息评论都不太讲究实效,因此严格地说它还不是一个新闻周刊。但是,韬奋先生始终以满腔的热情,一心一意地对待《生活》。以后,《生活》周刊随着他的兴趣逐渐变成完全的新闻周刊,他也就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新闻工作者。韬奋先生是主编,同时也一直是主笔。他也做具体的编辑工作,当记者,兼管封面设计、广告、发行、校样,还要拆阅、回复读者来信。最初在《生活》周刊的工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简直就是在唱“独角戏”!但即使如此,他依然乐此不疲。

随着《生活》影响的逐步扩大,来稿逐渐增多。然而不管多少,韬奋先生选稿都很严,只看文章不看人,即使是老前辈的来稿也不能例外,正如他自己所说:{“只须是好的我都要竭诚欢迎,不好的我也不顾一切地不用。在这方面我只知道周刊的内容应该怎样精彩,不知道什么叫做情面,不知道什么叫做恩怨,不知道其他的一切!”}3 接办《生活》不久,他就对刊物的文风提出{力避“佶屈聱牙”的贵族式文字,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式的文字。}4 《生活》周刊和以后韬奋先生主编的周刊都坚持了这一条,他也成了一个在实践上做到了“大众化”的文化工作者。除此之外,《生活》是我国比较重视读者来信的早期报刊之一,它与读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扬。韬奋先生拆阅、回复读者来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真正做到了认真、负责。也正是这些读者在来信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告诉他许多东西,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他进一步了解到劳动人民2三联书店编:《韬奋》中《二十年来的经历》里第五篇《写作的尝试》,第121页,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原文作者邹韬奋。

3《新闻界人物》编辑委员会:《新闻界人物》(二),第107页,新华出版社,1983年出版。

4

的悲惨处境和当时社会更深层次的黑暗腐朽,由于他的正直、诚恳、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所以应读者的要求逐步把《生活》变成了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

《生活》和韬奋先生本人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它抨击国民党当局“攘外必先安内”等卖国谬论,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暴行,报道爱国军民反抗侵略的英雄伟绩,起了震撼人心的巨大作用。从那时起,韬奋先生主编的《生活》周刊越来越不合统治者的心意,遭到统治政府的各种手段的迫害,最终被查封。

韬奋先生生前未加入任何党派,他一生贯穿的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使他一路坚持自己的办报理念,不屈服于政府干涉言论的任何附带条件,即使他预料到坚持的后果是《生活》被封闭,他也义无反顾,不欲苟全。封了《生活》,再出《新生》;封了《新生》,再出《大众生活》;封了《大众生活》,再出《永生》。{记者所始终认为绝对不容侵犯的本刊在言论上的独立精神,也就是所谓报格。}5 正是这样一个将独立人格视为生命的报人,为了能始终站在大众的立场,先后六次遭遇流亡。

追求正确而坚定地立场 独立与真诚贯穿一生

韬奋先生在自己的新闻生涯中很注重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在新闻理论和实践方面中也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这里,我摘要地介绍几点:坚决主张人民应有的言论自由、办报刊要有正确而坚定的立场、报刊要有自己的个性、要重视读者需要、报刊上的新闻和言论应该注意均匀和广泛性。

其中,令我感触颇深的是韬奋先生关于新闻报刊应该要有正确而坚定的立场的观点。{新闻纸上的议论,不过是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它的力量就在乎能代表当前大众的意志和要求。}6 所以,作为一个新闻人,一份新闻刊物,如若不能站在大众的立场上,为大众说话,如何能实现新闻行业的价值?如何能让舆论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报刊不应该为部分人所控制,说部分人的话,追求部分人的利益,成为部分人的工具。{??报纸的权威并非出于主笔自身的魔术,乃全在能代表大众的意志和要求,脱离大众而图私利的报纸,即等于自杀报纸所以能得到权威的唯一生命,那便不打自倒了。}7 当政府要封闭韬奋先生所办的刊物时,5

6 邹韬奋:《生活》合订本第八卷,第1008页。(当时发表于《生活》被查封之前的最后一期。) 《韬奋文集》第一卷,第75页。 7

他确实绝不因阻挠压迫而改变立场。他认为立场问题是一个报格问题。人必须有人格,报刊必须有报格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他在为《生活》被封闭提前准备的告别文章中说:“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决不为不义屈。”这种坚定的不被操纵的立场和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是相当重要而现今很多报刊又恰恰缺乏的。这就是韬奋先生一生追求的独立精神所带给我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启发及思考。

另一个贯穿韬奋先生一生的便是他的真诚。这份真诚体融于他的文字,他的性格,他的思想,是我所非常喜爱的。茅盾称这种真诚为“始终保持着的天真”,按照世俗的观点,成年人的“天真”距离“傻子”就不太远了。韬奋先生却直言不讳,坦诚自己最敬佩的观点就是疲而不倦劳而不厌的“傻子式的勇敢”。这正如高尔基的《鹰之歌》里唱到:“我们唱着歌,赞美傻子的勇敢”!

一个拥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也始终乐此不疲在新闻生涯和爱国道路中驰骋的人。这就是我眼中的韬奋先生。

参考文献

1、三联书店编:《韬奋》,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

2、《新闻界人物》编辑委员会:《新闻界人物》(二),新华出版社,1983年。

3、邹韬奋:《韬奋文集》,三联书店出版社,1978年。

4、邹韬奋:《生活》合订本第八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

篇二:新闻写作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记者应当履行的基本职责是( D )

A.社会活动家的职责 B.时代瞭望者的职责

C.历史记录者的职责 D.采访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职责

2.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是(C )

A.实事求是原则 B.依靠领导原则

C.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D.内外有别原则

3.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B )

A.流与源的关系 B.源与流的关系 C.并列关系

D.等同关系

4.记者要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当前,在"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方面,首先要坚决反 对( D )

A.采写人情稿 B.拿原则作交易 C.见利忘义

D.有偿新闻

5.新闻采访的目的是(D )

A.搜集创作素材 B.采风问俗C.取得人证物证

D.识别和获取新闻

6.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可以决定报道的质量,还可以( A )

A.指明采访的去向 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

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D.把采访引向深入

7.在采访中,记者既要"身入",又要"心入"。"心入",就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要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还要( D )

A.广泛地接触群众 B.多方面地挖掘材料

C.细心地掂量各种材料的价值D.真心实意地和群众打成一片

8.《人民日报》有位记者,曾采写了一篇令人振聋发聩的新闻述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次采访的成功,主要是因为( A )

A.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B.记者的头脑灵活

C.采访的机遇好D.记者的笔杆子硬

9.采访中开好座谈会首先要求( C )

A.认真做好记录B.注意同与会者展开讨论

C.根据采访目的选好对象 D.把握好座谈的气氛

10.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 A )

A.不受具体答案的限制B.思想更加开放

C.有思想活动 D.有细节与故事

11.记者为了全面报道长江三峡建设的情况,较长时间住在三峡工地,这种采访方式是( A )

A.蹲点采访 B.隐性采访 C.易地采访

D.交叉采访

12.因经验访问与因问题访问的区别有( )

A.选题是否有典型性 B.着眼于工作中的矛盾还是成果

C.问题是否有新闻价值D.能否给人以启迪或教训

13.采访中抓问题应当抓( C )

A.必须登报批评的问题B.有历史背景的问题

C.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D.领导未表过态的问题

14.《人民日报》上海记者站记者被派到广东去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叫( D )

新闻界名言 邹滔奋

A.巡回采访 B.交叉采访 C.蹲点采访

D.易地采访

15.采访中考虑写作的一些问题,作用是( B )

A.为了突出其新闻性 B.提高采访效率

C.记者工作顺手D.可以给采访对象一个交待

二、多项选择题

1.记者通过间接手段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主要有(ABCDE )

A.上级渠道 B.社交渠道 C.书面

渠道

D.会议渠道 E.传播渠道

2.记者应该具有的基本业务能力,通常表现在(ACDE )

A.社会活动能力B.随机应变能力 C.职业的敏感性

D.逻辑思维能力E.文字功底和口才

3.核实采访记录的内容应当采用的方法是(ACDE )

A.技术检验 B.与其他人的记录核对 C.当面核实

D.多方证实与逻辑判断E.寻找人证物证

4.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ABCDE )

A.客观 B.确切C.简练

D.通俗 E.朴实

5.按照不同的写作形式和写作特点,我国新闻界通常把消息分为( ABCE)

A.动态消息 B.综合消息 C.经验性消息

D.人物消息 E.述评性消息

6.记者采访中适于开座谈会的情况是(ABCE )

A.事件情况错综复杂

B.某一问题矛盾众多

C.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

D.工作头绪多

E.需要广泛调查研究

7.隐性采访应当注意的问题有( ACD)

A.不能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

B.选择好采访对象

C.不能涉及个人隐私

D.与显性采访结合起来

E.注意观察的使用

8.现代新闻体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A.读者来信

B.报告文学

C.通讯

D.消息

E.新闻特写

9.新闻语言的构成因素有( ACDE

A.事务语言

B.说明语言

C.群众语言

D.文学语言

E.评论语言

10.获取事实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AC )

A.法律原则 CDE))

篇三:记者的采访技巧

引言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新闻学家和报业巨匠约瑟夫-普利策(1847--1911)的这句响彻新闻界的名言一语中的作为一名记者应尽的责任和本该有的荣誉。

记者,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群人。说他们熟悉,是因为21世纪的我们的生活里,处处可见记者的身影,报纸上、广播里、电视上、网络里,记者无处不在。不管你是通过镜头看到的或者逛街正好遇上的,记者现场采访的形象已经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摄像机,麦克风,记者在奔波采访中??而说他们陌生,是因为在人们的眼里,记者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尽管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记者,但真的不是谁都可以成为真正的记者,于是我们感到陌生又无法想象的是记者每时每刻为新闻而战的能力和坚持。

人们一定很好奇,难道记者是神吗,要不然他们怎么能够只要一拿起麦克风只要一遇到人群就有说不完的话就有问不完的问题呢,难道他们有什么法术让所有的采访对象说出他们需要的东西吗,他们写消息写评论写通讯,短则几十字长要几十万字,难道他们真的是魔法师吗,手指一挥新闻作品就出炉了?

既然问题这么多而且都问到这里了,那么就不需要着急了,因为接下来本文就会从专业的角度娓娓地道来一一地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有一个核心的词在里面,那就是记者的采访技巧。

正文

一、主体:记者

在中国早期的新闻机构中,编辑和记者没有严格的分工,编辑、采访合一。1872年,《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专门采访本地新闻。之后,《申报》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昌、宁波、扬州等26个城市聘有“报事人”或“访员”。1899年《清议报》第7期上出现“记者”一词。

媒体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通常称为记者;记者属于职业的一种。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报导呈现于大众媒体之上,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育、讨论、娱乐等功能。由于记者拥有阅听人赋予的权力,所以也被冠以“无冕王”的雅称。

记者的职责与任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点: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我国新闻工作者先贤们也都给记者的能力或应有的担当下了权威性的言论。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其“远生通讯”更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他就是黄远生(1885--1915),他的著名的“四能”说道出了一名真正的记者应有的的基本功,即,“调查研究,有种种修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能想,能走,能听,能写,这就是记者的“四能”。邹韬奋(1895--1944),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他对新

闻工作者的期待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客体: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

采访对象,记者为获取新闻事实或掌握社会舆论动向而访问的人物,或主动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士。前者包括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以及与新闻事实有这样那样关系的人;后者主要是有关部门的新闻发布人员,有时还有与新闻事实有特殊关系的人。对于后一类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需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引用他们提供的事实要适当交代来源。采访对象可以包括报道对象,但其涵盖范围远远超过报道对象。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既要根据新闻线索或报道意图慎重选择采访对象,也要尽可能预先了解采访对象的情况,包括他们与新闻事实的关系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采访方式和方法。这是顺利进行采访活动、确保事实真实、可靠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于是,记者怎样处理好和采访对象的关系来让采访对象开口便成了记者首先要学会的功课。而新闻采访中,最难的是对问题性事件的采访。利害关系决定了当事人常常想尽办法、设置种种障碍阻挠采访。在这样的当事人面前,记者并非无所作为,关键是看记者用怎样的方法进行采访。 有经验的记者总结出了这样一条思路来让采访对象开口:首先通过公共资源寻找问题;接着寻找敲门砖;再接着把握当事人的心理活动适时敲击;然后通过为当事人出主意打开缺口;最后步步推进引导当事人主动和盘托出。

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要赢得采访的成功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要自己怯场,而要大胆适应;第二不要消极等待,而要主动“出击”;第三不要格格不入当外人,而要寻找媒介当亲人;第四不要知难而退,而要迎难而上;第五不要千篇一律,而要见机行事。

而性质不同的新闻事件也要求记者运用不同的采访技巧来更顺利地进行采访,如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就需要记者灵活的调整采访技巧。突发性新闻事件:把那些不可预料到的属于不可抗力下毫无预兆和征兆下发生的意外不为人所能控制的新闻事件称为突发性新闻事件。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突出表现是:偶然突发并带有很强的破坏性,它是客观事物急剧质变的状态,呈现的是一种与正常情形相反的态势,并且这种偶发的质变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遇到突发性新闻事件,就是很好的考验记者的灵活采访技巧的时候了。

三、采访

新闻采访,即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这里特别介绍一下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形式,隐性采访。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隐性采访是

隐藏记者的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只适用于某种特殊场合、特殊题材或特殊采访对象。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务必十分慎重,一般应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或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授权,切勿滥用。

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比较,有自己较为显著的特征:记者主动出击。隐性采访是记者主动出击进行采访的行为,记者采访时一定始终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否则隐性采访就无法完整地进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记者也有可能出现在突发新闻的现场进行采访。有的时候,记者还有可能直接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例如记者乘坐的汽车发生车祸等,但这种不期而遇的目击新闻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隐性采访,因为记者是被动地介入了新闻事件。隐性采访进行之前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从采访计划的设定,到采访设备安排,都应精心计划,可谓有备而来,不容有所闪失。

四、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最能体现新闻记者职业活动特点,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而采访技巧就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的一种新奇巧妙而又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采集真实材料、打开真相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许许多多新闻记者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汇集起来,加以概括、提炼的结果。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下面本文将就采访前的准备、策划工作,采访中的提问、语言、如何与采访对象谈话、可能遇到的问题等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采访前的准备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流程中的第一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又是新闻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磨刀不误砍柴工,采访前的充分准备会给采访一个很好的开始,所以要详细地考虑这件事情。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呢?

(1)必须准备相关的资料

采访前,一定要吃透对你所要采访对象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政策方针,了解国家相关部门对某项工作、某事件的具体规定,从而考虑采访什么、报道什么、怎样报道。这都是采访前必须考虑的问题。把握住了方向之后,对采访什么人、在何处采访、记者的介入方式、采用的报道形式和节目的结构安排,也应事先有所考虑,以便使采访有的放矢。

(2)围绕报道内容准备相关资料

从宏观上讲,就是要站在全局角度,掌握上级精神,党的政策,全局范围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态等等。记者如果对宏观情况不甚了解,胸无全局、视野短浅,那么采访时自然无法站在全局的角度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写出的报道就容易就事论事,缺乏内涵。从微观上来说,就是我们了解被采访者的历史和现状。比如,我们要采访一个人,就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事先了解他的经历、性格习惯、特长等等。

(3)必要的知识准备

记者的采访活动往往要涉及各个领域,这就要求记者努力成为一名“杂

家”。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法律、文史、科技,哪方面都要能讲出子丑寅卯,这是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闻工作者应重视平时积累。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使得这种积累又是无止境的。所以,新闻记者一定要经常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

(二)采访策划

采访策划也是一次成功的采访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一,策划预案要充分。记者身处采访的第一现场,事件往往瞬息万变,所以记者在采访之前应该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一旦第一选择不能顺利实施马上就拿出备份,而且采访准备方案最好是一正一反,不要雷同。

第二,策划不能一锤定音,要全程跟进,即时调整。策划的依据和思路来源于三个方面:中央精神和主管部门的指示、部门工作的部署、社会环境的反馈。策划是在某一阶段、针对某一情况制定的带有导向性质的报道计划,是报道的开始或准备,策划的实现靠记者现场采访,因为受实践的约束和限制,所以不能闭门造车任意杜撰。这就存在着策划与实践是否能够吻合的问题。现实是变动的,所以策划应是动态的、变化的,这样才能适应多变的现实。

第三,策划不宜过细,既要重点框定,也要激发记者开阔采访思路。策划的作用在于确定主旨、规定范围、规划采访行动,属于宏观调控。但是策划不能过细,不能把记者手脚捆得太死,不能扼杀记者的主观能动性。策划在确定重点的同时要提出多种思路和方案,打开记者的思维之门,使其以积极的探索思维面对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现实,采写出精品佳作。

(三)提问的角度

记者的采访技巧,也即记者的提问技巧,一般来说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提问的角度来提问:正面提,侧面探,反面激。

(1)开门见山正面提

从正面提问,又叫正问法,记者向采访对象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问题提得明快、直接,不拐弯抹角。一般来说,这种提问方式进入话题快,采访效率高。它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较为熟悉的采访对象,有话直说不客套更能显示彼此交往的随和;二是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人,他们见多识广,容易接受记者的采访,过多的绕弯子反而造成尴尬别扭,令对方莫名其妙。开门见山地提问可以使得采访气氛直率坦诚。

(2)迂回曲折侧面探

这是从侧面入手,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旁敲侧击,循循善诱,促使对方回答记者的提问。这种情况,一般是在正面问不能奏效的情况下用。这种方式首先适合于记者不熟悉的采访对象。侧面探往往是从一些一般性的、对方熟悉的话题聊开来。可以先交朋友,从关心采访对象工作、生活等方面入手;也可以先找一个与采访对象能沟通的一事一物,引起共鸣,由此入题。

(3)逆向提问反面激

反面激用的是激将法,它从逆向设问,通过一定强度刺激的问题,激起采访对象由“要我谈”变成“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这种方式通常适合于那些不善谈、不屑谈的采访对象。

(四)提问的类型

记者的提问五花八门,划分的类型也不一而足,但所有的提问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开放式提问,二是闭合式提问。

(1)开放式提问

所谓开放式提问,就是问题提得比较概括、广泛、范围限制不很严格,给对方以充分的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它的特点是: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

所谓闭合式提问,就是问题提得比较具体、明确、范围限制得很严格,给对方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小,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它的特点是: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闭合式提问可以说是问什么对方就得答什么,所以战斗力比较强。

开放式提问与闭合式提问的优点与缺点,实际上是互补的。一般而言,开放式问题适于转入话题、搜索情况、调节气氛、发现遗漏、缓冲记者的压力等情况。闭合式问题一般适于层层追问、深入突破、证实事实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问得自然。这是提问的态度和气氛问题。如果问得十分唐突、生硬,就会破坏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第二要问得明白。这是提问的内容问题。记者应该善于把一个大问题化成一些具体的问题。问得具体,才容易问得明白;第三要问得简洁。这是提问的表现形式问题;第四要问有特色。这是提问的个性问题。只有问你眼前这个采访对象最合适的问题,才是有特色的问题。

(六)采访中的语言风格

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在运用语言开启采访对象心扉、挖掘新闻素材时,由于个人思想境界、知识修养、性格特点、审美情趣和采访对象、采访目的、采访内容、采访情境等主客观因素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一个记者的采访语言,由于这不同的个性特征而区别于其他记者的采访提问,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