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情人节 > 列表页

徐州情人节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1  分类: 情人节 手机版

篇一:家乡文化之徐州春节

家乡文化之徐州春节

说道家乡的节日各种热闹的场景像连环画一样浮现在我的脑海,记忆最深的就属春节了,或许在我们家乡最隆重的就属春节了吧!

让我细细道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

五。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始于宋代、盛行于清朝,一直沿袭至今。我家几乎每年此日都熬制全家一起喝还赠与亲邻好友表示祝福。其主料是糯米、桂圆、糖。配料:莲子、银耳、百合、红枣、山药、绿豆、红豆、核桃仁等。腊月二十四俗称小年夜,家家户户包饺子吃,放炮竹祈福!“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因“尘”与“陈”谐音,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家家户户打扫环境,清洗器具,拆洗被褥,到处洋溢着欢除夕是最忙碌的一天。家家户户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把大红春联贴于门上,倒粘福字。春联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的上面还有金边,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春联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在贴春联的同时,还会在房间门窗上贴“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大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寿星、寿桃、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各种图案的,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除夕夜时候放炮竹、烟花,色彩纷繁,尤其零点时分新旧交替之际,爆竹声更是震耳欲聋,响彻天宇,整个天空像万花齐放御花园!

徐州人过年讲究全家团圆。无论是在外工作还是在外学习的人们,不管天寒地冻、筋疲力尽、路途遥远、车船劳顿,都要克服买票难等等问题想方设法在除夕前回到家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话旧谈新、推杯换盏,心中快乐难以言喻,年夜饭既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也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为新的一年祈福!所以年夜饭必是丰盛得很,每种菜都有它特有的含义,都是满满的祝福,一般有十样菜,表示十福大全!鱼,意为年年有余;鸡,表示大吉大利;豆腐,意为富富足??白面做的饺子,状如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来,象征新年发大财,元宝滚滚来。年夜饭的准备过程是极其热闹并且温馨的,一家人一起动手准备,一边做饭一边拉拉话长,孩子会给父母说说自己在外面的所见所闻,父母会给孩子说说家长里短。吃完年夜饭,家长要给孩子压岁钱,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侵害,因“祟”与“岁”谐音,用意是镇恶压邪,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健康吉利。小孩子要给长辈磕响头,对长辈毕恭毕敬才能拿得到,以前小时候不懂压岁钱的真正含义,光知道磕头拿钱买东西吃,现在才懂得其中妙意。 除夕夜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大人小孩都要沐浴、理发。

最不可少的就是“春晚”,除夕围坐边看“春晚”边守岁。

徐州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放鞭炮可以驱邪、避疫、惊鬼、辞岁,早晨孩子们会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在祥和的氛围里醒来、眨巴眨巴眼睛起床、人们认为新年新面貌,所以大都穿上新衣、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用最好的妆容去迎接它。初一早晨起来,第一件大事便是拜年,在家中向长辈拜年,出门向亲友、近邻中的长辈们拜年,海外的亲人会打来国际长途电话祝贺春节,国内及本市的亲朋好友会相互电话或短信问候,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大年初一这一天,徐州习俗吃扁食(素饺),不吃荤馅的。扁食中有几个包入硬币,谁吃到了,表示新年有福,事事顺心。徐州有大年初一有不扫地,不倒垃圾,不打骂孩子、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云龙山兴化寺临市不嚣,近尘不染,暮鼓晨钟,道风远播,初一前来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我们一家每年来此访禅问法,登高望远,感到心胸开阔。

俗话说:“初一不动荤,初二肉里蹲”,从初二起,大吃大喝,请人喝春酒便开始了。按传统的习俗,初二是徐州人“接闺女”的日子。节前女儿女婿已送来了“节礼”。年初二岳父母会把女儿一家接来吃团圆饭,不少人家把饭局安排在窗明几净服务周到的饭店里。在农村会把饭局安排在堂屋,家里长辈坐在最里边表示对长者的尊敬,大人孩子一起享受热气腾腾、色香味美的饭菜,吃完饭就开始耍啦!上了年纪的人都习惯打牌,打麻将嗑瓜子娱乐一下,现在年轻人唱卡拉OK,时尚新颖,其乐融融。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作为节日特色食品由来已久,常见的元宵用糯米粉包成圆形,馅料丰富多样,如白糖、芝麻、豆沙、核桃仁、枣泥等等,可荤可素,风味各异。象征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孩子们点起万盏花灯,各式各样还带有各种风格的音乐,孩子们在一起欢快地玩耍,成年人携亲伴友出门赏灯、猜谜、逛花市、放焰火,摩肩接踵,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机会,传统社会中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吧,只有过节的时候才能结伴外出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好机会,未婚男女就可以借着赏花灯为缘由为自己无色(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徐州情人节)对象,元宵节期间,有时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好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徐州的春节就是这样难忘而又美好!

篇二:徐州春节习俗

说起过年风俗,我可有发言权了。因为我的家乡江苏省徐州市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过春节的很多风俗习惯都是从那时侯传下来的。出生于徐州沛县的刘邦在灭了秦朝以后,建立了汉朝。据说,刘邦在长安定都之后,就把老父亲母亲从徐州接了过去。在宫里吃的住的待遇都极高,但没过多少天,他父亲就提出来回去,说长安的风俗习惯和家乡不一样,也没有多少熟人说话。刘邦便许诺其父要把家乡城沛县丰邑搬到长安。果然,刘邦在长安叫人照着丰邑这个城镇的样子一模一样又造了一个新城,把他父亲接来。他父亲又要把所有邻居都接来,结果大家都来了。刘邦带去了一大帮子徐州丰沛县的人,这些人的风俗习惯到那地方就传承下去了,一代一代传下去了,于是全国也都传下去了。

这样看来,我们徐州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是最正宗的。不过发展到现在,城市里保留的地道的风俗习惯是越来越少了,但在徐州农村地区至今还延续着许多传统的习俗。

一般从腊月十五之后开始,要开始置办年货了,也就是多买些鸡、鱼、肉、蛋之类。腊月二十五以后,再专门准备制作一些传统风味食品。如用油炸麻叶子(分咸甜两种,是用半熟的烙馍切成菱形,晾干后再炸)、炸油炸果(特制的山芋)、炸丸子(萝卜切碎后拌绿豆面制成)等。另外,要精心剁好够好几天的饺子馅,蒸好够吃二三十天的馒头、年糕。

过年时蒸“年馍”是很讲究的。有实心馒头,有包多种馅料的馒头,有形状奇特的馒头(如枣花、枣山)。其中,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由于馒头讲究多蒸,往往很长时间吃不完,剩下的馒头多出现皮面干裂现象。这时,吃起来味道比较差,但心情却极佳,因为,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馒头“发笑”(笑开口)了,预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庆有余。

腊月二十七八前后,家家要“扫尘”(俗称“打尘”、“扫屋”),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室内外和个人卫生大扫除。清扫时家具讲究六面光,器皿讲究亮堂堂。个人卫生一般在除夕或除夕前一天进行。 贴春联必须在除夕这天。用红纸写好后(或在街上请人写),在门板上贴上副大的,门框上贴一副窄长的,另加一窄短的横联贴在门楣上。门联以外,另将红纸裁许多方块状使角朝上为正菱形(俗称斗方),写上“福”、“寿”、“禧”等字样,贴在家具或大件器皿上。另外以红纸写(或画)青龙贴水缸上,白虎贴在磨上(或面缸上)。大门的对面墙上,贴写有“开门见禧”的吉联。

除夕这天,应该把所有的为过年而吃、用的事情都做好,俗称“忙齐了”。这一天,人们见面的问候语也多是:“年忙的怎么样?忙齐了吧!”忌说“完”,某件事做完了,也只能说是“忙齐了”、“做齐了”。

年忙齐后,便准备祭神拜祖,磕辞岁头。吃罢晚饭,便开始摆供。正屋正中的墙上,高悬神轴(或观世音像,或关云长、财神像,均视各人的信仰而定);神轴下摆长条几作供案,案上摆迎接过年而制作的食品如枣山、枣花馒头、水饺等。此外,再加上栗子、白果、红枣、桂圆、核桃等五种干果,俗称“素供”。供物前摆上香炉、香烛等,条几前置一方桌,方桌上摆一盏点燃的铜灯、一副铜磬。桌前地上再放一块红毯,作跪拜用。偏屋内供祖宗神龛、神主,各种摆设一如祭品。但五种干果换成鸡、鱼、肉、丸子、海味,俗称为“荤供”。晚八时左右,全家老少换新衣,妇女戴上首饰,装扮一新,准备敬神。敬神前,先在院内焚松柏籽壳,谷称“偶岁”(徐州方言,物体燃烧时不冒火焰,只有烟,这种燃烧状态谐音为“偶”。偶者双也,有吉祥之义)。“偶岁”后,仪式开始,先酌酒三杯摆好,占燃通宵烛(一种特制的大红蜡烛), 上大柱香,香炉中插天地码,桌前烧“元宝”(锡箔糊成),先拜神像。每拜一次,敲一下铜磬,并洒酒于地上;同时鸣放鞭炮,俗称“迎神”(民间相传,大年三十夜里,诸神下界)。

供神之后,全家围在一起看着春节晚会,一边包饺子,这时包的饺子是素饺子,留到大年初一吃。十二点钟声敲响,大家便放鞭炮辞旧迎新。大年初一清早要吃头天晚上包的素饺子,寓意一年素素净净。然后就穿上“幌年新”(新衣新裤新鞋新袜)出门去拜年了!

我的春节我的诗---感受徐州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旧历佳节,徐州人也把它看作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我写过几首律诗描述这期间的习俗,现叙之于后。

腊八至除夕

“腊八始临年,凌风阵阵旋。笑尝珍馔暖,喜看早梅鲜。

兴至掸尘垢,闲来觅锦篇。春风才入户,夜半月如船。”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始于宋代、盛行于清朝,沿袭至今。我家几乎每年此日都熬制全家食用并馈赠亲邻好友。其主料是糯米、桂圆、糖。配料:莲子、银耳、百合、红枣、山药、绿豆、红豆、核桃仁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因“尘”与“陈”谐音,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家家户户打扫环境,清洗器具,拆洗被褥,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个人卫生除沐浴外,一定要理发,俗称“不留隔年头”。 除夕

“倒粘福字正粘联,换盏推杯亲友喧。

炮竹映红除夕夜,烟花照亮九重天。

满斟老酒观歌舞,细品新茶听管弦。

门外忽闻千百响,和和美美又开篇。”

除夕是最忙碌的一天。家家户户把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我还记得上小学时家里贴的是: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上中学时贴的对联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现在春联丰富多彩,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在贴春联的同时,还会在房间门窗上贴“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大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寿星、寿桃、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各种图案的,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徐州人过年讲究全家团圆。在外工作、学习的人们,不管天寒地冻、筋疲力尽,不管路途遥远、车船劳顿,总要想方设法在除夕前回到家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话旧谈新、推杯换盏,心中快乐难以言喻。年夜饭很丰盛,一般有十样菜,表示十福大全。必有鱼,意为年年有余;必有鸡,表示大吉大利;必有豆腐,意为丰富富足……白面做的饺子,状如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来,象征新年发大财,元宝滚滚来。

吃完年夜饭,家长要给孩子压岁钱。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侵害,因“祟”与“岁”谐音,用意是镇恶压邪,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健康吉利。记得小时候压岁钱只有五分、

一毛,还得磕响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压岁钱岁岁剧增,千儿八百已不足为奇,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自83年诞生了“春晚”,除夕围坐看“春晚”代替了守岁。徐州也有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用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展现家乡过去一年的辉煌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给人们送上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市侨联侨办每年都举办侨界联欢会欢度春节,节目一年比一年精彩,人的精神一年比一年振奋。侨务部门还会深入基层、走访慰问归侨侨眷,使他们度过一个和谐、喜庆、温情的春节。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 爆竹,认为放鞭炮可以驱邪、避疫、惊鬼、辞岁。现在每当除夕之夜,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电子炮、烟花炮、礼花弹……照亮徐州夜空,尤其零点时分新旧交替之际,爆竹声更是震耳欲聋,响彻天宇。

正月初一

“新春伊始柳葱葱,元日添香寺院中。

殿接云霞绕紫气,客求僧佛沐春风。

心田种德门前柏,福地行仁岭上松。

知足宽怀居乐境,阿弥陀佛碧山东。”

初一早晨起来,第一件大事便是拜年,在家中向长辈拜年,出门向亲友、近邻中的长辈们拜年,海外的亲人会打来国际长途电话祝贺春节,国内及本市的亲朋好友会相互电话或短信问候,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

这天,徐州习俗吃扁食(素饺),不吃荤馅的。扁食中有几个包入硬币,谁吃到了,表示新年有福,事事顺遂.有心计的主妇,往往在包钱的扁食上做记号,煮熟后特意盛给老人孩子吃、以娱全家。

徐州有大年初一有不扫地,不倒垃圾,不打骂孩子、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云龙山兴化寺临市不嚣,近尘不染,暮鼓晨钟,道风远播,初一前来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我和朋友们每年来此访禅问法,登高望远,感到心胸开阔。

大年初二

“掌上明珠心上花,偕夫携子莅娘家。

觥筹交错团圆酒,杯盏冲腾云雾茶。

喜见芳名获美誉,又闻优绩绽奇葩。

衷心祝愿儿孙好,柏翠梅香日月华。”

俗话说:“初一不动荤,初二肉里蹲”,从初二起,大吃大喝,请人喝酒便开始了。按传统的习俗,初二是徐州人“接闺女”的日子。节前女儿女婿已送来了“节礼”。年初二岳父母会把女儿一家接来吃团圆饭,不少人家把饭局安排在窗明几净服务周到的饭店里。大人孩子一边吃着热气腾腾、色香味美的饭菜,一边争唱卡拉OK,时尚新颖,其乐融融。听到女儿女婿外孙取得佳绩,更加心旷神怡。

正月十五

“清风明月夜无眠,狮舞龙腾国尽欢。

街上观灯行路窄,膝前祝福举杯酣。

喜闻鞭炮震三界,乐见礼花旋九天。

灯火阑珊蓦回首,婵娟千里只寻缘。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作为节日特色食品由来已久,常见的元宵用糯米粉包成圆形,馅料丰富多样,如白糖、芝麻、豆沙、核桃仁、枣泥等等,可荤可素,风味各异。象征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猜谜、逛花市、放焰火,摩肩接踵,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久吟不衰的名句为“情人节”增添无穷诗意。

篇三:很多人对情人节消费观也不同

很多人对情人节消费观也不同。

有些人认为情人节买花没必要。往年的情人节当天,所有饭店,电影院,KTV等受欢迎的娱乐场所都有不同程度的涨价,有的甚至是平时的好几倍,很多团购也都明确标明“不得在情人节当天使用”。已经结婚两年的小钱说:“我很反对在情人节当天的不理智消费,根本就是没有必要的,很多商家都是借机哄抬价格,用一系列的活动来强制你消费,去年情人节电影院,发现商家居然用套餐的形式销售电影票,不可以单买,消费者就只有被逼消费,现在网上都有反对情人节商家涨价的活动,很多人都参与进去,我觉得应该更多的去抵制.

节日消费与日常消费在理念上有着微妙的变化:消费的必须性让位于快乐性,消费的满足生活需求功能让位于追求生活品质功能。购物带来的快意不仅仅来自消费能力的扩张,还使自己得到很大的心理满足,即在消费过程中享受快乐,品味消费的乐趣。

节日在很大程度上是制造一种“无序”,制造一种宽松,制造一种闲暇,而在这种制造的过程中就为节日的文化消费提供了时间与空间。现在休闲成为一种时尚,节日文化某种程度上就是休闲文化,节日状态就是休闲状态,休闲日益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生命状态与行为方式。对中国人尤其如此。休闲并不是游手好闲,而是工作、休息、进修的边缘状态,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的调节状态。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我们社会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49.9%下降到2002年37.7%,恩格尔系数的降低标志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们开始追求一种精神与文化质量更高的生活和消费。现在人们花钱不完全是购买物质生活必需品,而是购买文化艺术、购买旅游观光、购买精神享受、购买审美体验,甚至花钱购买一种气氛、一种心情。由此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革命性变革。现在,英国艺术业规模已达170亿美元,相当于本国汽车工业总产值。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已超过汽车工业年产值。美国声像产品是仅次于航空航天业的第二大出口商品,占了40%的国际市场份额。中国这方面上升势态也很迅猛。拿上海来说,文化产业就已成为上海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如2001年,上海旅游业收入占当年全市GDP的5.5%。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至今举办了五届,演出票量就从第一届的近4000万元人民币发展到去年的几近翻一番。有的演出公司声称,他们在艺术节一个月的赢利占了他们全年利润的50%。至于艺术节带来旅馆业、餐饮业、出租车行业以及其他相关商业的全面飚升则难以统计。艺术节无疑拓宽了中国文化市场的空间。

所以,我认为节日对消费的影响是起促进的作用的,从以上比例可以看出,节日消费的必须性让位于快乐性,但我有几点建议:

1. 消费者不能盲目的节日消费,应该让快乐性在合理范围之内。

2. 商家不能因为消费者节日消费的观念,而大打价格牌来欺骗消费者。

3. 如果想在节假日卖东西,应该先做调查,以便更好的销售,符合大众口味。

第一,物质消费的仪式性颠覆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过去,人们往往会在春节大吃一顿,以得到物质上不曾有过的满足和幸福。现如今,这样的时代已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去不复返,过去只有在春节

能够享受到的吃穿,在今天已经司空见惯。这种情形下,春节的饮食被人们更多的赋予了一种仪式性的象征意义,人们从过去的物质性享受逐渐过渡到精神性消费。

以物质消费为仪式,以文化内涵为核心,成为人们假日消费的重要心理。在过去,能在过年的时候吃上一顿饺子是莫大的幸福,而如今吃饺子也再无当初的“尊贵”地位,而包饺子这种活动的仪式性则随着生活水平日渐提升显得愈发重要,我们对饮食的期望从满足口福变成对仪式的向往,变成对寓意的追求——比如,过年期间要吃鱼,象征年年有余,要吃炸糕、年糕,象征步步高升。总之,现代人过节在饮食方面都希望找到一些有特色的吃法,特别强调饮食中的文化部分,强调仪式感。这都是春节饮食的仪式意义所在,也是对假日物质消费的仪式性颠覆。

第二,强调互动成为新愿

追求互动是消费者的重要心理趋势。羊年春节,满天飞的电子红包可谓是出足了风头。商家发放的红包在撬动拇指消费新热潮的同时,也搭建起与消费者互动的桥梁。渴望互动的消费心理得到满足,也使更深层次的互动有了大数据支撑。

今年,微信联合各类商家推出春节“摇红包”活动,支付宝与品牌商户一起向用户发放约6亿元的红包,商家通过发放红包与用户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据悉,春节期间,国美在线发放了近10亿现金优惠券红包,在红包活动拉动下,国美在线wap端流量和销售额达平时的3倍,订单数是平时的近5倍。用户通过“摇一摇”拿到了商家的优惠,感受到了商家的人情味,线上线下成交额的增加成为互动的最直接收益。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可以实现网上“盯工地”并提供设计师上门服务的小米式家装,“小米式家装”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用户与装修团队的高效互动。

精准、海量的数据是提高消费互动性的前提。摇一摇动作虽小,却在无形之间采集了消费者的基础信息。如果说商家企业红包的发放是在展示和传递企业价值,那么海量消费者信息则是企业与消费者建立关系、实现品牌参与、定期沟通的前提,这对互动营销、精准营销意义重大。

第三,碎片化消费成新常态

在互联网的广泛影响下,支付手段、营销手段不断创新,消费类移动App不断涌现,加之消费者的主观因素,消费逐渐体现出碎片化新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愿意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碎片化的行为购物,并追求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消费时间是碎片化的,花在商场里进行消费的整块时间已经大大降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手机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消费。过去,买电影票往往是要到电影院门口排队,而现在只需要掏出手机,通过团购网站的移动客户端在线选座、在线支付即可,整个流程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消费行为是碎片化的,利用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逛街的特点,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可以在各种环节下单、完成支付,手机网站、PC端、iPad、

智能手机等都可以成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载体。也许你购买一样东西,仅仅是在朋友圈里看法朋友微店的一条销售信息,也许购买一张演出门票仅仅是因为在网上偶然看到一个帖子,这都是消费行为碎片化的体现。

碎片化消费与个性化紧密相连,是消费者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消费心理的必然方向,体现出互联网消费的分众化特征。不再追求大而全,转而追求小而新,消费需求的碎片化、个性化是消费的新趋势,消费者的新追求,是互联网时代里人们消费心理的重要体现。当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商机。

第四,品味活动渐趋时尚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级,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在消费方面,同样体现着这样的特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度同期增长8%,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重享受的生活方式,高品位的消费自然成为一种时尚。

以春节旅游为例,以狩猎、高尔夫、美食美酒、婚纱拍摄蜜月之旅等为主题的小包团的中高端订制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说是“有价也有市”,成为新的旅游增长点。高端定制旅游不仅仅是旅游,而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它对景点的要求更高,要更有历史内涵,它整合了旅游地的特色资源,根据客人的爱好进行私人订制,满足定制者想到的、没想到的旅行目的。而以高端订制旅游为代表的高品质消费的火热,恰恰显示出了人们对高品质消费的心理追求。第五,养生、旅游、运动相互渗透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平日里人们的精神压力很大,人们对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日渐重视。自古以来,中国人有着自己的养生之道,追求养生也成为继物质消费之后现代人消费的重要心理趋势,利用假日进行的养生消费也不断增加。

旅游、运动与养生有着天然的联系,三者相互渗透。与一般的旅游相比,养生旅游主要以追求健康生活、放松心情为目的,目的性更强,定制化程度更高,消费能力也更强,它满足了假日里寻求差异化体验的心理需求——远离商海的沉浮、工作的压力、交际中的困惑,舒缓压力,放松心情,调整亚健康状态。而运动则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往过年时候的吃喝玩乐渐渐被运动所取代。无论是徐州、杭州等地举办的新春运动会,还是各地免费开放的公共运动场所和自己掏腰包的私人运动会馆、健身中心,都说明在低碳、健康中过大年已经成为一种过年新方式,“过年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时尚。

第六,群体活动寻求释放与宣泄

人具有群体性,离开了人群,人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中国人更习惯于在关系网中生存,建立和维系家庭、各种圈子和人际关系是生活中举足轻重的部分。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

节日,则成为群体活动举行的重要时间。无论是与家人团聚、全家春节旅行、亲子旅行,还是朋友小聚,成群结队去看电影、看演出、去运动,细细想来,春节的一切活动都是群体性的,而群体活动无一不是情感宣泄与表达的载体。假日里的群体活动使积聚在心灵深处的亲情、友情、乡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释放,它让我们感觉到春节越来越成为一个人们情感释放与共振的媒介。如何把握群体性消费的真实需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以上六个方面是我观察到的假日文化消费中最为活跃的心理表现,捕捉这一切,对于我们解读文化因子密码、创意假日文化产品、策划假日文化活动极为重要。寻找到它的规律,探索它的特点、抓住其中的商机,是做好假日经济新常态的“牛鼻子”,也是假日经济良性发展,把握假日经济发展趋势的核心。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