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情人节 > 列表页

情人节消费数据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3  分类: 情人节 手机版

篇一:情人节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情人节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春节渐行渐远,这个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已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新的节日又开始浮出水面。随着上海市人均GDP越来越高,沪上的消费者参与各种节日的热情越来越高,参与的能力也越来越强。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对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年轻的中高层白领,既有相当的购买力,又是时尚的追逐者,他们已经成为流行的主力消费群体,情人节在他们的推动下,高潮迭起。

受情人节因素的作用,本周(2月9日~2月15日)的零售业指数均值比上周增长了5.84%,双休日指数环比更是增长了13.82%。今年2月14日的情人节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在沪上演绎了一场浪漫的故事,媒体大肆造势,情人竞相捧场。据上海市花卉协会信息,今年情人节期间,玫瑰疯卖800万枝,数量高于往年,情人节期间的玫瑰花销量约占全年的10%。1188元的情人节套餐供不应求,300元一枝、上万元一束的“天价”玫瑰同样有人问津。大型购物中心再次出彩,零售水平可比春节

大型购物中心表现最为抢眼,本周的环比增长了27.4%,2月13日和14的零售业指数分别达到了212点和235点,与春节期间的最高值~268点相比,相差不多了。在去年12月的调查中知道,圣诞节期间,大型购物中心的零售表现远好于其他的业态,今年的情人节,南京西路的一家大型购物中心的零售额甚至比其圣诞节期间的零售额还要高出40%左右。这些大型购物中心的周围均是沪上一些知名的OFFICE,由此可见,年轻的白领阶层的消费能力相当可观,高档次的精品正是他们的首选。

本周,百货店业态的环比达到了14.02%,2月14日,百货店的业态指数值为138.11点,这样的指数水平与春节期间年初二、初三的水平相等了。相比大型购物中心和百货业态,其他的业态便表现平平了,超市、便利店和大型综合超市环比上周分别下降了5.63%、10.82%和7.54%。上一周有元宵节,本周有情人节,两个节日,在不同业态表现出来的这种差异性,正体现了消费的不同习惯性。

时尚街、老城厢一样热闹,淮海路、豫园城共同浪漫

在市级商业中心中,淮海中路、徐家汇商城和豫园商城的指数值在2月14日分别是200.92点、208.67点和246.8点,均达到200点以上,其中,淮海中路和徐家汇商城该日水平分别比元旦水平高出了6%和9%,而豫园商城比春节期间的最高水平还要高出3%左右。不仅完全走出了节后市场的低落状况,而且高出了一般双休日的水平,往年要走出春节后的低落状态起码要1~2个月的时间。其他的市级商业中心虽然没有上面的两个商圈涨幅高,但也有着较好的零售业绩,该日的零售额也明显高于平日的双休日水平。

豫园商城内一家金店2月14日一天的零售额比去年情人节的零售额高出2倍多,比今年春节期间的最高值还要高出24%,该日的零售额除了比去年的国庆节10月1日的零售额略低外,已经成为该金店一年多来的第二高值。时尚的淮海中路和徐家汇自然是情人节的最好去处,然而,老豫园城隍庙的货真价实也同样具有吸引力。

临江高星级酒店最受宠,浪漫情调无人可媲

在对餐饮企业的调查中了解到,一些高星级的酒店情人节这天的餐饮营业额远高出平时的水平,尤其是一些临江的高星级酒店,其中一家酒店情人节的餐饮营业额甚至达到了平时的2.5倍,另外,西式餐饮、日式料理等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升幅,相反,许多低星级酒店和一般的中餐企业的营业额不升反降,营业额水平低于平时水平。来自西方的情人节,西式餐饮的高雅更适合情人节的浪漫,临江的眺望成为佐餐的最好风景,饭后江边的散步正是最好的节目之一。情人节最是讲究情调和氛围,追逐浪漫的年轻自然要给自己的心蜜爱人一份最好的礼物。

今年,越演越烈的情人节浪漫被发挥到了极至,因此才出现了以前未曾有过的节后花价一落千丈的状况。年轻的白领阶层固然是这个情人节的最风流者,可不同的消费阶层、越来

越多的参与者都会加入到这个消费群体中。

篇二:很多人对情人节消费观也不同

很多人对情人节消费观也不同。

有些人认为情人节买花没必要。往年的情人节当天,所有饭店,电影院,KTV等受欢迎的娱乐场所都有不同程度的涨价,有的甚至是平时的好几倍,很多团购也都明确标明“不得在情人节当天使用”。已经结婚两年的小钱说:“我很反对在情人节当天的不理智消费,根本就是没有必要的,很多商家都是借机哄抬价格,用一系列的活动来强制你消费,去年情人节电影院,发现商家居然用套餐的形式销售电影票,不可以单买,消费者就只有被逼消费,现在网上都有反对情人节商家涨价的活动,很多人都参与进去,我觉得应该更多的去抵制.

节日消费与日常消费在理念上有着微妙的变化:消费的必须性让位于快乐性,消费的满足生活需求功能让位于追求生活品质功能。购物带来的快意不仅仅来自消费能力的扩张,还使自己得到很大的心理满足,即在消费过程中享受快乐,品味消费的乐趣。

节日在很大程度上是制造一种“无序”,制造一种宽松,制造一种闲暇,而在这种制造的过程中就为节日的文化消费提供了时间与空间。现在休闲成为一种时尚,节日文化某种程度上就是休闲文化,节日状态就是休闲状态,休闲日益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生命状态与行为方式。对中国人尤其如此。休闲并不是游手好闲,而是工作、休息、进修的边缘状态,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的调节状态。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我们社会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49.9%下降到2002年37.7%,恩格尔系数的降低标志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们开始追求一种精神与文化质量更高的生活和消费。现在人们花钱不完全是购买物质生活必需品,而是购买文化艺术、购买旅游观光、购买精神享受、购买审美体验,甚至花钱购买一种气氛、一种心情。由此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革命性变革。现在,英国艺术业规模已达170亿美元,相当于本国汽车工业总产值。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已超过汽车工业年产值。美国声像产品是仅次于航空航天业的第二大出口商品,占了40%的国际市场份额。中国这方面上升势态也很迅猛。拿上海来说,文化产业就已成为上海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如2001年,上海旅游业收入占当年全市GDP的5.5%。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至今举办了五届,演出票量就从第一届的近4000万元人民币发展到去年的几近翻一番。有的演出公司声称,他们在艺术节一个月的赢利占了他们全年利润的50%。至于艺术节带来旅馆业、餐饮业、出租车行业以及其他相关商业的全面飚升则难以统计。艺术节无疑拓宽了中国文化市场的空间。

所以,我认为节日对消费的影响是起促进的作用的,从以上比例可以看出,节日消费的必须性让位于快乐性,但我有几点建议:

1. 消费者不能盲目的节日消费,应该让快乐性在合理范围之内。

2. 商家不能因为消费者节日消费的观念,而大打价格牌来欺骗消费者。

3. 如果想在节假日卖东西,应该先做调查,以便更好的销售,符合大众口味。

第一,物质消费的仪式性颠覆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过去,人们往往会在春节大吃一顿,以得到物质上不曾有过的满足和幸福。现如今,这样的时代已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去不复返,过去只有在春节

能够享受到的吃穿,在今天已经司空见惯。这种情形下,春节的饮食被人们更多的赋予了一种仪式性的象征意义,人们从过去的物质性享受逐渐过渡到精神性消费。

以物质消费为仪式,以文化内涵为核心,成为人们假日消费的重要心理。在过去,能在过年的时候吃上一顿饺子是莫大的幸福,而如今吃饺子也再无当初的“尊贵”地位,而包饺子这种活动的仪式性则随着生活水平日渐提升显得愈发重要,我们对饮食的期望从满足口福变成对仪式的向往,变成对寓意的追求——比如,过年期间要吃鱼,象征年年有余,要吃炸糕、年糕,象征步步高升。总之,现代人过节在饮食方面都希望找到一些有特色的吃法,特别强调饮食中的文化部分,强调仪式感。这都是春节饮食的仪式意义所在,也是对假日物质消费的仪式性颠覆。

第二,强调互动成为新愿

追求互动是消费者的重要心理趋势。羊年春节,满天飞的电子红包可谓是出足了风头。商家发放的红包在撬动拇指消费新热潮的同时,也搭建起与消费者互动的桥梁。渴望互动的消费心理得到满足,也使更深层次的互动有了大数据支撑。

今年,微信联合各类商家推出春节“摇红包”活动,支付宝与品牌商户一起向用户发放约6亿元的红包,商家通过发放红包与用户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据悉,春节期间,国美在线发放了近10亿现金优惠券红包,在红包活动拉动下,国美在线wap端流量和销售额达平时的3倍,订单数是平时的近5倍。用户通过“摇一摇”拿到了商家的优惠,感受到了商家的人情味,线上线下成交额的增加成为互动的最直接收益。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可以实现网上“盯工地”并提供设计师上门服务的小米式家装,“小米式家装”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用户与装修团队的高效互动。

精准、海量的数据是提高消费互动性的前提。摇一摇动作虽小,却在无形之间采集了消费者的基础信息。如果说商家企业红包的发放是在展示和传递企业价值,那么海量消费者信息则是企业与消费者建立关系、实现品牌参与、定期沟通的前提,这对互动营销、精准营销意义重大。

第三,碎片化消费成新常态

在互联网的广泛影响下,支付手段、营销手段不断创新,消费类移动App不断涌现,加之消费者的主观因素,消费逐渐体现出碎片化新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愿意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碎片化的行为购物,并追求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消费时间是碎片化的,花在商场里进行消费的整块时间已经大大降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手机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消费。过去,买电影票往往是要到电影院门口排队,而现在只需要掏出手机,通过团购网站的移动客户端在线选座、在线支付即可,整个流程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消费行为是碎片化的,利用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逛街的特点,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可以在各种环节下单、完成支付,手机网站、PC端、iPad、

智能手机等都可以成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载体。也许你购买一样东西,仅仅是在朋友圈里看法朋友微店的一条销售信息,也许购买一张演出门票仅仅是因为在网上偶然看到一个帖子,这都是消费行为碎片化的体现。

碎片化消费与个性化紧密相连,是消费者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消费心理的必然方向,体现出互联网消费的分众化特征。不再追求大而全,转而追求小而新,消费需求的碎片化、个性化是消费的新趋势,消费者的新追求,是互联网时代里人们消费心理的重要体现。当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商机。

第四,品味活动渐趋时尚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级,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在消费方面,同样体现着这样的特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度同期增长8%,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重享受的生活方式,高品位的消费自然成为一种时尚。

以春节旅游为例,以狩猎、高尔夫、美食美酒、婚纱拍摄蜜月之旅等为主题的小包团的中高端订制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说是“有价也有市”,成为新的旅游增长点。高端定制旅游不仅仅是旅游,而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它对景点的要求更高,要更有历史内涵,它整合了旅游地的特色资源,根据客人的爱好进行私人订制,满足定制者想到的、没想到的旅行目的。而以高端订制旅游为代表的高品质消费的火热,恰恰显示出了人们对高品质消费的心理追求。第五,养生、旅游、运动相互渗透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平日里人们的精神压力很大,人们对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日渐重视。自古以来,中国人有着自己的养生之道,追求养生也成为继物质消费之后现代人消费的重要心理趋势,利用假日进行的养生消费也不断增加。

旅游、运动与养生有着天然的联系,三者相互渗透。与一般的旅游相比,养生旅游主要以追求健康生活、放松心情为目的,目的性更强,定制化程度更高,消费能力也更强,它满足了假日里寻求差异化体验的心理需求——远离商海的沉浮、工作的压力、交际中的困惑,舒缓压力,放松心情,调整亚健康状态。而运动则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往过年时候的吃喝玩乐渐渐被运动所取代。无论是徐州、杭州等地举办的新春运动会,还是各

情人节消费数据

地免费开放的公共运动场所和自己掏腰包的私人运动会馆、健身中心,都说明在低碳、健康中过大年已经成为一种过年新方式,“过年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时尚。

第六,群体活动寻求释放与宣泄

人具有群体性,离开了人群,人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中国人更习惯于在关系网中生存,建立和维系家庭、各种圈子和人际关系是生活中举足轻重的部分。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

节日,则成为群体活动举行的重要时间。无论是与家人团聚、全家春节旅行、亲子旅行,还是朋友小聚,成群结队去看电影、看演出、去运动,细细想来,春节的一切活动都是群体性的,而群体活动无一不是情感宣泄与表达的载体。假日里的群体活动使积聚在心灵深处的亲情、友情、乡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释放,它让我们感觉到春节越来越成为一个人们情感释放与共振的媒介。如何把握群体性消费的真实需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以上六个方面是我观察到的假日文化消费中最为活跃的心理表现,捕捉这一切,对于我们解读文化因子密码、创意假日文化产品、策划假日文化活动极为重要。寻找到它的规律,探索它的特点、抓住其中的商机,是做好假日经济新常态的“牛鼻子”,也是假日经济良性发展,把握假日经济发展趋势的核心。

篇三:情人节消费者分析

通过在我的一次大范围的市场调查,我发现:

在情人节期间的主要消费群体(首先从年龄段上分析)

20—25岁,约占52%

25—35岁,约占30%

35—50岁,约占13%

而50岁以上的老年消费群体也占到了将近5%;

另外,在受访人群中,有57%的消费者认为每年都送玫瑰、巧克力缺乏新意,不能将情人节的浪漫、温馨长久留住,希望除赠送玫瑰、巧克力以外,能赠送其他更时尚更有保留价值的礼品。

目标市场

A类消费群:20—30岁的未婚青年,此类消费者都是情人节消费的主力人群。他们富有激情,崇尚浪漫、时尚,喜欢幻想,能快速接受新事物,是一个为了求新、求变永远也不会厌倦的时尚阶层。

B类消费群:50岁以上的消费群,此类人群虽然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如年轻人,但由于每年情人节气氛的影响,在整个消费群体中已占有5%的比例,说明其时尚心态渐起,是一支易被“教化”的群体,如果其儿女能够推波助澜,媒体广告刺激到位,则此类消费群可能成为一只“绩优股”,升值潜力很大,而且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C类消费群:30—50岁的消费群,此类群体有的是处于事业的起步期、上升期,而有的却已事业有成,由于性格、年龄、偏好、收入、环境、习惯、价值观等原因,使得此类群体显得最为复杂,最不利于细分,也不利于有针对性的进行市场推广,但她将是影响B类消费群的一支“伏兵”,也不能放弃,但不作为重点。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