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上一句 > 列表页

不拘一格降人才上一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1  分类: 上一句 手机版

篇一: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拘一格降人才

《天下无贼》中有一句经典名言:21世纪最缺乏的是什么?——人才!那么,什么样的人是人才?答案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既然人才是千差万别的,那么,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合适的教育要求之一,了解学生。历史老师一般要带六个班,每个班50个学生,加起来就是300,要了解这三百个人的个性差异相当的困难,我的做法是由大到小,先了解班级整体,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班风班貌,有些活跃、喜欢展示自己,有些沉默、喜欢静静聆听,根据不同的班级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现在我带的初二1——6班,一班、三班、六班的学生喜欢发言、提问,属于“问题班”;二班学生不爱发言,属于“静听班”;四班学生中有一个历史知识特别丰富的,而且语言幽默,是学生崇拜的对象,属于“追星班”;五班学生两极分化较严重,属于“瘸腿班”。具体到每个班级内部,先分男生女生,初中阶段,男生的历史知识往往比较丰富,女生相对较差。具体到每个人,则根据他们对历史的了解情况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中根据对历史课的看法,分为喜欢、一般、不喜欢。这样,大体上对学生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

合适的教育要求之二:尊重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针对不同班风的班级,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在“问题班”,阅读、质疑、解惑、提升非常适合他们,组团讨论解决问题很适用。 “静听班”,老师的导至关重要,而且必须经常鼓励他们提问。 “追星班”,经常让明星给大家讲课,发挥榜样的力量。 “瘸腿班”,则常采用的就是一对一帮扶学习,更多的关注学困生。针对男生女生的差异,更多的关注女同学,针对她们设计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她们体验成就感,使她们对历史没有感觉变成喜欢历史。最难的就是面对个体的时候,做的工作要最细,四班的历史明星徐桢读书很多,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和我讨论,面对这种状况的时候,我只能更下功夫去读书,比如,克里希那穆提这个人物,虽然以前知道有这么个人,但他的作品我没有读过,为了跟他讨论克氏的哲学观点,我只能去买来书,认真拜读,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教学相长。六班的“问题明星”韩沛凇那才是真正的问题大王,如果不限制他的提问次数,他能一个接一个的问下去。二班的于世帅,刚入学提问到他的时候,他会很无奈的说一句“怎么又是我”,回答问题也总是不在点上,我就单独给他讲,怎么用书,课堂上记什么,现在,经常会很骄傲的给我看他的笔记。教师最大的成就感就来自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必须眼中有人,给人的成长提供合适的渠道,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篇二: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拘一格降人才100多年前,诗人龚自珍痛感于清廷衰弱腐朽,国家内忧外患,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令人赞叹。今天看来,这一思想对我们做好人才工作仍具有深刻的启迪。

人才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和诸多环节,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人才的评价标准问题,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算人才?用什么标准去衡量、选拔人才?只有首先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也才谈得上选准人、用对人。

由于人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以及由此而来的人才工作的复杂性,确立和贯彻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并非易事。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种种偏颇认识和不当做法,往往和如何看待“格”有直接关系。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用人单位和部门常常以学历、资历为标准,把用人门坎定得很高,非硕士、博士不用,非具备某种资历者不用,结果将一些颇具才干、业绩出色的人才拒之门外。

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人才评价标准。而正确的人才评价标准,应该体现“不拘一格”的精神。所谓“格”,就是标准。确定录用人才的标准,本意是确保录用人才的水平和录用过程的公正性。但如果过于重视学历、资历等硬件因素,甚至搞唯学历、唯资历论,“格”变成了发现和使用人才的障碍,反而阻碍了人才的脱颖而出。人才工作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克服这一现象的重要思路,是有“格”而不拘“格”,确立以能力、业绩而不是以学历、资历为主要依据的人才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够确立正确导向,扭转片面追求学历和论资排辈的倾向,从更加广阔的范围内选拔能力过硬、业绩突出的人才。在综合能力的评价方面,应当特别重视在实践中创新的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也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将创新能力作为人才能力的重要方面加以考核和评价,实际上是对能力、业绩导向的深化和延伸,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对人才和人才工作的必然要求。

当然,“不拘一格”绝不是没有标准或不坚持标准。选人无“格”同样会带来新问题,甚至使人才评价和选拔工作难以准确把握,被一些人钻空子而滋生腐败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是回到单纯以“格”套人的老路上去,而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解决。这里要提到的一点就是,要改革人才评价的方式方法,重公论,重程序,重技术手段。在不拘一格或破格的情况下,尤其需要重视群众意见,重视选人用人的程序规范,重视技术考评手段的运用。破格用人,既做到“不拘一格”,又避免滥竽充数,严格“破格”的标准。如此,方能强化人才评价标准的客观性,确保选人、用人的公正性,减少任人唯亲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人才工作的一种高境界,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这一飞跃,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境界,需要观念更新,需要制度创新,需要方方面面的细致而艰苦的努力。我们应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大胆探索,完善制度,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这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篇三: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拘一格降人才

"井蛙之见“错在井蛙而罪在井栏。————题记 李延安

迈出去着实让自己大开眼界。

连续三年暑假,都有学生应我之邀来公司做暑期工,走出校门我才惊奇地发现了真实的他们……

从教20多年,平心而论我自个儿觉得自己还算得上一个公正的老师,虽然业务水平一般但我很注重在如何做人方面力争“为人师表”,这是我一贯的职业准则。在班上,面对几十号个性不同、学习基础高低不一、兴趣爱好差别很大、生活习惯和家庭环境迥异的学生,我始终努力做到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学生们的成绩好差、习惯好坏、道德优劣、家庭贫富而产生歧视,争取让每个同学能从我身上分享到相同的温暖,但私下里总对那些厌学、逃学的学生有点“恨铁不成钢”嗟叹。尽管我老是在教室里告白学生,我不会因为你们的学业好坏、习惯的好差而产生不同的看法,但内心深处还是偏袒那些勤学苦读的“好家伙”。总认为那才是有出息的……

然而,在杭州我彻底颠覆了自己当年的成才观。 三个暑假先后来了7、8个不同届毕业的学生,相同的是他们当年在校学习都很不成功,也就是属于不被我看好的、列入“没出息”范围的。但在公司里我看到了他们的“出息”,两个字“很棒”,在校期间的让我头疼的“逃课先锋”、“调皮大王”、“厌学典范”在工作岗位上是那样的勤勤恳恳、苦学技术,受人欢迎……我真想不通:当初一个个赖洋洋坐在教室里无精打采应付上课的“懒虫”如今在工作岗位上都是神采飞扬的“活龙”。我在教室里讲了十遍的题目,考试时他还是要做错,我在岗位上讲了一遍的技巧,操作时他记得清清楚楚。要知道今天的中国不缺满腹学问的理论型人才,而缺的就是动脑动手的操作型技术人才。前段时间,有朋友跟我诉苦,说公司里新聘了几个名校毕业的大学生让他负责岗位培训,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培训几天进展缓慢,笨

手笨脚小事还挑肥拣瘦,我听了微微一笑说:“也许他们找错了岗位。”然而那种感觉就好像我当初在校期间我对学业失败学生的感慨。看来学业成功并不等于一切成功,因为人生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学业失败并不等于一生失败,因为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努力总有你出人头地的一天。是的,一块铁放在稻田里它只能慢慢烂掉,放在机械厂它就能做成各式各样的机器零部件,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人也是这样,做那些不适应自己做的事情,毫无兴趣,更谈不上有成就,别人认为自己蠢,自己也没信心,慢慢地把自己埋没了。所以我们要善于尝试,勇于开拓,积极寻找适应自己发展的空间,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我们就不会被自己埋没,哪怕暂时遇到挫折,但只要不放弃,成功一定在彼岸等着你,记牢: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我们具备了这样乐观的心态,那是无往而不胜的!

5月份,一个九九届的学生联系上了我,说那边同班的有20来个在同地工作,十几年不见了,大家都想看看我,最好到他那边去,只要我一个人前往大家都能见上一面,很方便,我当场应允,择日前行。刚下车他们就接到了,说已等候多时,改乘他们的小车,刚上车有个学生便问,老师你还记得我吗?我近距离一瞧,除了身材发福脸部轮廓没啥变化,马上在记忆库里搜索他的名字,没想到这个学生怕我一时想不出来显得尴尬,自我介绍到我叫某某,接着还补了一句:“我当时在班上每次考试成绩是垫底的,老师,真不好意思,我那时不是故意的,因为确实读不来书,我也没办法啊!”其实说到成绩垫底我马上就能说出他的名字,因为大概做老师的都这样:班里成绩特别好的、特别差的、特别调皮捣蛋的都终生难忘,记不起名字的往往是那些各方面表现都不好

不拘一格降人才上一句

不差的的中间部分的良民。边上另外一个同班学生补充道:“可他现在是我们班上混的最好的,当老板了。” 我当场差点晕倒……这位当初“垫底”的学生请我和其他同学风光饱餐了一顿,饭后我借着酒兴问他:“你是怎么从尾巴跑到头上来的?发展的这么好?”他的回答让我汗颜,说“从学校出来后,发现自己读书不行,只有硬着头皮在社会上闯,别人不敢干的我干,别人怕亏的我不怕,反正读书读不过大家,

我只有靠胆大硬拼了,这样历经磨难终于有了成功发迹的机会。”我怔住了……唉,走上社会我该管他叫“老师”了!这又让我验证了前段时间网上传播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女教师刚到学校报到上班,校长告诫她:考试90分以上的学生我们要看得起他,因为他是将来的科学家、文学家;考试80多分的学生我们要看得起他,因为他是将来的专家、学者和记者;考试70多分的学生我们要看得起他,因为他是将来的领导和管理人员;考试60多分的学生我们要看得起他,因为他是将来的老板和经理;考试50多分的学生我们要看得起他,因为他是将来的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考试40分以下的学生我们要看得起他,因为将来他会为我们捐款……唉!今生要是有幸重返讲台,我一定要把这些经典的至理名言与我未来的同事共同分享。让教师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害任何一个他视野中的“差生”,因为坐在教室里是“龙”,走上社会不见得是“龙”,坐在教室里是“虫”,不可能一辈子是“虫”,长大后两者随时都可能转化,就看每个人如何把握自己了。这大概是我在杭州两年多来最大的收获。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