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上一句 > 列表页

衣冠简朴古风存上一句是什么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4  分类: 上一句 手机版

篇一:黄冈市2016年高三年级4月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黄冈市2016年高三年级4月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D(D因果倒置,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否定促成了人的觉醒) 2.B(“魏晋时期文学作品虽然题材狭窄,千篇一律”于原文无据。魏晋时期文学作品在内容上虽有共同特点,但“题材狭窄,千篇一律”言过其实。)

3. C(对原文理解错误,魏晋诗篇的艺术魅力不是宣扬“人生行乐”,而是魏晋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和把握。)

4.A(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职而去,没获得批准。接着以疾病为理由,辞官归乡。辽阳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他。回到朝中,他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加强城防。) 5.B(“崇祯”只是崇祯帝的年号,不是他的庙号,崇祯帝的庙号是明思宗。) 6.C(徐光启只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意见不合,并没有受到他的弹劾。) 7.(1)元朝时(使用此法)就曾有(推算)应当发生日食、月食而实际无日食、月食的事,郭守敬尚且如此,就不要责怪钦天监台官推算失误。( “食”,日食、月食,1分;“且尔”,尚且如此,1分;“失占”,预测(推算)失误,1分;句意2分。)

(2)御吏说,徐光启盖棺下葬的时候,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 使贪官污吏感到羞愧。(“赀”,通“资”,钱财,1分;“优恤”,优厚抚恤,1分;“愧”,使动用法,1分;句意2分。) 8.《出塞作》中描写了空旷、低沉、压抑的塞外景物,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如“白草连天野火烧”描写了居延城外长满白草的空旷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让人感受到边关的紧张局势;“暮云空碛”、“秋日平原”描写了暮云低垂、沙漠空旷无边、秋天草枯、平原毫无遮蔽之处,这些低沉、让人压抑的景物暗示了边情的紧急。(3分)《使至塞上》中描写了奇特壮丽、雄浑阔大的塞外风光,景中含情。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奇特醒目,单调又劲拔坚毅;横贯沙漠的黄河似乎格外曲折绵长又奔腾不息;圆圆的落日显得亲切温暖而又苍茫。诗人准确地描绘了塞外景象,把孤寂、高昂、洒脱之情巧妙地融入自然景物的描绘中。(2分)(意近即可,共5分) 9.本诗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达到了上述艺术效果。(1)对比。前两联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后两联写唐军从容应对,夺取最后的胜利。两相对比,写出了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聚成。(2)渲染。前两联写吐蕃打猎声势之盛,吐蕃士兵勇猛强悍,渲染了边关剑拔弩张的紧张形势,也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3)用典。借用“护羌校尉”、“破辽将军”、“霍嫖姚”典故写出唐军将士的忠勇善战,连用典故,气势磅礴,余味无穷。(每点2分,共6分。答其它手法的酌情给分) 10.(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每题2分,每小句1分,错、漏、多一字,该小句不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在本省的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一名,七年后考中进士。由庶吉士做到赞善。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完全掌握其方法。继而全面学习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各种书籍。

杨镐在辽东兵分四路而丧师,京城大为震惊。徐光启屡次上书请求操练军队,以身体力行报效国家。神宗赞赏他的这种壮举,破格提拔他为少詹事府的副长官兼主管河南道的监察御史。徐光启在通州训练士兵时,又条列了有关军国大事的十条奏议呈上朝廷。当时辽东战事正吃紧,无法按他奏文请求的措施实行。徐光启上疏力争,朝廷才稍稍拨给他少量民兵和武器军械。

不久,明熹宗即位。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职而去,没获得批准。接着以疾病为理由,辞官归乡。辽阳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他。回到朝中,他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加强城防。熹宗认为他的主张很好。正要商议加以采纳他的建议,但是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议不一致,御史丘兆麟弹劾了他。他又称病请假回家。天启三年以原官起用,很快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天启五年,魏忠贤的党羽智铤弹劾他,他丢掉了官职,在家闲住。

崇祯元年被召回朝廷,又提出练兵建议。不久,他以礼部左侍郎的身份主持礼部事务。崇祯帝为国家财政状况感到忧虑,命朝廷大臣贡献屯田和盐政方面的好办法。徐光启说,屯田的方针在于垦荒种田,盐务的方针在于严禁民间私自贩卖。崇祯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提拔他为礼部尚书。当时,崇祯帝因为日食的发生与事先推算不符,想要处分钦天监五官灵台郎。徐光启说:“五官灵台郎预测天象是按照郭守敬的方法,元朝时就曾有推算应当发生日、月食而实际无日、月食的事,郭守敬尚且如此,就不要责怪钦天监台官推算失误。我听说,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然会产生误差,应该及时加以修改订正。”崇祯帝接受了他的意见,下诏请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来推算,进行改历的工作,徐光启任监督。

崇祯四年春正月,徐光启向朝廷呈上《日躔历指》一卷、《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日躔表》二卷、《割圆八线表》六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通率表》一卷。这年冬季十月初一日,发生日食,又呈上观测天文的有关著述四种。他的辨明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崇祯五年五月,徐光启受命以原官礼部尚书兼任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是与郑以伟同时被任命的。不久加封太子太保,进为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素来怀抱治国经世的才干,而且立志用于当世。到他掌权时年纪已大,又恰逢周延儒、温体仁独断专政,所以无法对国家大政有所建树和倡议。第二年十月,徐光启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少保。御史说,徐光启盖棺下葬的时候,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使贪官污吏感到羞愧。崇祯帝采纳御史的意见,于是赐徐先启谥号为文定。过了一段时间,皇帝想到徐光启博学强识,要他的家属把遗留下的著作送上。徐光启的儿子徐骥入朝谢恩,进献上《农政全书》六十卷。崇祯帝下诏命令有关部门刊刻颁布,加赠徐光启太保,并录用他的孙子为中书舍人。

11.(1)选C给3分,选A给2分,选B给1分,选D、E不给分。(B项,“这是为了表现他脾气倔强的特点”分析不准确、不全面,主要是表现老大爷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D项,“线索人物”不对,中年人并没有贯穿小说始终。E项,“对比”手法不恰当,“表明了作者对年青一代不尊重老人、不尊重革命军人的行为的否定和批判”的概括也不对,安检员由开始的不了解老人到后来重新认识、理解并尊重老人,小说表达的主旨应该是呼唤人们铭记抗战英雄,向抗战英雄致敬。)

(2)①是个朴实、淳朴的老人:由于年纪大,他对安检门、安检等新鲜事物完全不了解、不熟悉,以为检查就是进医院,举双手检查就是投降。

②是忠于祖国、英勇无畏的抗战英雄:当年与日本人打仗时冒着炮火往前冲,中弹受伤后没等炸弹片取完就又偷着上战场了;直到现在还牢记老连长说过的“宁死也不能举手投降”这句话。

③是个重情重义的战友:几十年如一日地去看望自己去世的战友,这次去车站也是准备坐车去那里。(每点2分,共6分)

(3)①承上启下,既交代了上文安检员手中的探测仪反复响起的原因,也为后文两名安检员扭头就跑并请来负责安全的中年人的情节做铺垫。

②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使文章陡生波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这句话表达了老大爷对自身抗战经历的骄傲之情,表现出他的质朴,丰富了人物形象。(每点2分,共6分)

(4)示例一:不同意,我认为最后六段不仅不多余,反而非常有必要。

①情节安排上,交代了老大爷到车站坐车的目的地,使整个故事情节更连贯、完整。②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老大爷对逝去了的战友的重情重义,又表现了中年人对老大爷的尊重和敬意,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主题表达上,从表现重新认识、理解、尊敬抗战英雄升华到还要铭记抗战英雄、向抗战英雄致敬的层面,深化了小说主题。 示例二:同意,我也认为最后六段是多余的。

①从情节上看,老人进车站,过安检门,到老人因“特别通行证”通过检查,到此为止,整个情节十分连贯集中。

②文章标题是“特别通行证”,到这里就已经交代清了这个“特别通行证”就是老人年轻时抗战留下的弹片,如在此处结尾,既是对标题的照应,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③主题表达上,表现了人们重新认识、理解并尊敬抗战英雄的主题,非常集中。(表明观点2分,陈述理由要求能答出3点,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2.(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A项“权倾一时、领袖一方”属主观臆断;B项“读大学时期”应为“读中学时期”;D项“在那里先后师从”错,“美国整形外科之父”韦伯斯特是在上海开办中国现代医学史上第一个整形外科学习班,张涤生在学习班跟随他学习。)

(2)①热爱祖国,无私奉献;②执着无悔,追求卓越;③勇于探索,敢为人先;④重视人才培养教育,广纳贤才;⑤博采众长,成就卓著。(任意答出其中三点给满分6分,从其他方面答酌情给分)

(3)①从结构上看,呼应了前文,印证了张涤生对对外医学交流事业的重视;(2分)②通过他人评价,读者可以了解到张涤生在整形外科领域的卓越成就及突出地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分)③能够丰富文章的内容。(2分)(共6分)

(4)【答案示例】①这条语录很有道理,告诉人们应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如何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收获。(2分)

②张涤生在选择医学专业后,无怨无悔,无私奉献,执着求索,追求卓越,大胆创新,博采众长,用自己的职业精神打造了事业的高峰,也锻造了中国整形外科的辉煌,为祖国医学事业立下汗马功劳。(2分)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许多像张涤生一样的执着于自己的事业的人,他们勇于面对挫折,心中有梦,一路前行,不后悔,不彷徨,最终在事业上收获累累硕果。如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几十年执着于药品研究事业,无怨无悔,终有所成。(2分,正面、反面例子均可)

④择业时有一份理智与智慧,择业后有一份将职业进行到底的韧性与无悔,我们才可能收获事业的春天。(2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共8分。) 13.B(“相反相成”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有互相依赖又互相促成的一面。“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相互配合、辅助,相互促成。“相得益彰”指相互配合得好,各自的能力和作用或者特点更能显示出来。“阴”与“阳”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的,结合语境应该填入相反相成;②语境中儒家法家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辅助相互促成的,所以应该填入相辅相成;③语境中相融相通强调共性,相得益彰强调彰显各自的特点。) 14.A(B项“约1.4万多人”“约”后面应接确数;C项句式杂糅,应去掉“理由”或者“因为”;D项成分残缺,在“加大整合和再开发”后加上“力度”,使宾语完整。) 15.C(从全文判断,这一句的内容应该是合作对个体幸福的意义,从逻辑上讲,“只有??才”比“只要??就”更符合二者的内在关联。从上下句连接上看,紧承上一句结尾,将“合作”作为主语放在开头更符合连贯原则)

16.①中国已经进入雾霾高发期。②雾霾却难以用药剂来对付。③北方省市就必须联防联

控。(第①题应为对上文的总结句,结合前文论述雾霾在中国许多城市的情况的介绍,可知第一题答案为“中国已经进入雾霾高发期”。第②题与“非典”相比,有语意的巨大转折,故第②题答案应为“雾霾却难以用药剂来对付”。第③题应结合上下文来看,防治雾霾应联合应对,而不应各自为战。而具体涉及的城市均为北方城市。所以答案为“北方省市就必须联防联控”。答对一处给2分,答对两处得3分,答对三处得满分5分。大意对,且语言简洁,只用词有差异,酌情给分。)

17.拉弗曲线描绘了政府税收收入与税率之间的关系,当税率在一定的限度(E)以下时,提高税率能增加政府税收收入,但超过这一限度(E)时,再提高税率反而导致(政府)税收收入减少。(或以数学语言,前“成正比”,后“成反比”,亦可;其他大意对,酌情给分。6分)(16与17小题,意在给我们以启示:突出语文的基础性和综合性,语文命题不仅仅涉及文学、社科、实用类材料,增加自然科学方面的材料,融合多学科知识内容也是新趋势。信息时代准确解读并加工数据图表、漫画、照片、标识等包含的信息也是语言表达复习的重点。)

18.【写作提示】(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全国卷作文的一大特点,此类作文是训练重点。) 立意:1.学会转换思维,寻找突破口。 2.抢占先机,可实现华丽转身。3.传统文化若能与现代科技结合,便能焕发新的生命力。4.一时的疏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依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实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⒀材料新鲜⒁构思新巧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⒃有个性特征 (三)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3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命题人:黄冈中学 易爱玲、何深、黄梅、邓伏黄审稿人:黄冈市高中语文命题组

篇二:20130319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20130319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评卷题组长

第1题

平均分在3.8左右,与历次考试差别不大,但是,好坏的差别增大,得满分和得零分的比例增大。各校应加强易错字、易错点的训练,尤其是针对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加强听写和默写是得分的关键。

第一句:士贰其行。本句得分率最低,主要错误点在“贰”,把“二”横写在“弋”之上,有许多人写成“戈”。 第二句:臣生当陨首。主要错误点在“陨”写成“殒”,漏了“臣”。

第三局: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错误点在漏写了“夫”,或把“夫”写成“弗”;第二个错误点在“知”和“之”。

第四句:座中泣下谁更多。本句得分率较高,主要错误点在“座”写成“坐”,还有的把“泣下”写成“涕下”。 第五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要错误点在漏写了“而”“之”,还有个别同学把“与”写成“于”。

第六句:衣冠简朴古风存。本句得分率最高,主要错误点在于把“简朴”写成“质朴”“俭朴”,也有个人同学把“古风存”写成“古风纯”“古风醇”。个别学生把“衣冠”写成“衣官”“衣裳”。

第5题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3分)

我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该采用谁的呢?(“三子”,三位先生,三个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不通顺者酌情扣1分。)

学生对“三子”的翻译比较准确,对“于”这个介词的翻译很多漏译或译为“??中”,这样翻译不全的情况不给分,译成“在??中”“从??中”给1分。本句是比较复杂的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为“寡人于三子之计用谁?”即“于三子之计”为状语后置,应置于动词“用”前,而疑问代词“谁”应置于动词“用”后,此为宾语前置,很多学生这两个倒装的句式不能做出很好的判断,因此翻译时便无法字字落实。有的同学,译文与原文意思相反或脱离,即使有相关词语翻译正确,也只能得0分。

示例:

①(3分)

对于这三个人的计策,我该使用谁的呢?

我应该从这三个人中选用谁的计谋呢?

我在这三个人出的计谋里该选用哪一个好呢?

②(2分)

三个人中,我要用谁计谋呢?

我该采用三个人中的谁的计谋呢?

我应该用他们三人谁的方法?

我该用这三个大夫里面谁出的计谋好呢?

③(1分)

寡人用你们三位谁的计谋呢?

您要用三个臣子中谁的计谋呢?

④(0分)

我该让谁去实施这个“三子之计”?

寡人你要用三子之计吗?

是谁用了他们三个人的计划?

我和谁会用三子的策略。

我能否用三大夫的计谋。(0分)

(2)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3分)

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走,是不仁道的。(“隘”阻挡、阻拦、阻挠;“出”使??出;判断句。各1分。句意不通顺者酌情扣1分。 )

大部分同学对“??,??。”的这一判断句式掌握较好,基本都能翻译出来,但对于通假字“隘”同“碍”不能理解,有的翻译成人名或“隘口”,对于“弗出”的翻译不能字字翻译,意译为“归国”,句意上有所欠缺,“出”

译为“归国”“离开”“出来”的都给分,译文与原文意思相反或毫不相关的,即使有相关词语翻译正确,也只能得0分。

综述:第一,文言文翻译不论是采点给分,还是综合给分,都要求学生能做到“信”和“达”,因为只有准确、通顺,文句的意思才不会出现偏差。第二,本次阅卷中仍然发现不少有语病的情况,若是严重影响文意的表达或与原句的意思偏差较大的,酌扣1分。

示例:

①(3分)

你阻拦太子不让他从齐国回楚国,是不仁义的。

阻碍楚国太子不让他离开齐国,这是不仁义的。

你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回国的行为是不仁道的。

②(2分)

你把楚国太子扣留在你们齐国不让他外出,这是不仁义的。

你限制楚国太子,不让他离开楚国,是没有道德的。

齐关押楚国太子,不让他出齐国,是不符合仁的行为。

阻止不让楚太子出齐国,是不仁义的。

③(1分)

阻碍楚国太子不要出兵,这是不仁义的。

监禁楚太子不让他出来,不仁道的做法。

威胁楚太子不出,是不仁的。

④(0分)

那么倘若楚太子派兵出战,是为不仁。

您父亲去世的时候太子您没有回去看望,是不仁。

您隘州的楚国太子说话不算话,不仁。

你威胁太子交出五百里地,这样的做法是不仁的。

楚太子不出来,这是不仁的。

复习建议:

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考查,都是放在具体语境中动态进行的。所以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十分必要。七种文言句式(⑴判断句⑵被动句⑶省略句⑷主谓倒装句⑸宾语前置句⑹定语后置句⑺状语后置句)都必须让学生了然于胸。还应强调翻译时一定要有句式意识。这次没有考查固定句式,但复习时对固定句式也应适当关注。

第6.题

(1)本题参考答案,分三部分,登高所见的秋景、秋景的概括和诗人心情,各占一分,鉴于所选文本难度较大,具体评分细则如下:登高所见的秋景,能够写到山、落木、江水、夜月具体形象得1分;秋景的格调有辽远壮阔意得1分;诗人的心情有喜悦的、轻松的、明快的给1分。

措辞接近参考答案字迹清晰者酌情给分,字迹不清者不给分。

例1:“颔联描写的是一幅千山落木、水天辽阔、明月滢亮之景。有一种萧然的感觉。寄托了一份闲适、淡雅、静默之情。”

登高所见的秋景漏写了“江水”,对秋景的格调判断失误,相应的诗人情绪也错了,所以得1分。

例2:“作者讲情融与景中,通过写‘落木’、‘千山’、‘天’、‘澄江’、‘月’的广阔、阔达,写出了字迹远离官场走出尘嚣,现在自己就象‘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畅快、高兴。”

登高所见之景完整,概括用到了关键词“广阔”,抒情准确的写到“畅快、高兴”,卷面清晰,给3分。

例3:“颔联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落木、千山、天’由小及大,写出了诗人的愁绪;‘澄江、月’写出了诗人的惆怅,本联构建了一幅千山明月图,给人予深远的视觉感。”

本答案开头答非所问。登高所见的秋景概括漏了江、月,对诗人的情绪解读得其一(惆怅)不得其二(投身自然的喜悦),给2分。

例4:“景是千山里生长的树木,天远远的。而在澄江之上的那道月影半暗半明,体现了作者想要远离喧嚣的归

隐之情。”

所见之景,完整且能照顾到诗意;情感的把握准确到位,维缺对景物的概括。得2分。

(2)本题参考答案,分两部分,作者的志趣和结合注释的阐述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另一点加一分,鉴于所选文本难度较大,第一点有提到“归隐”得分,第二点有提到对官场的态度、追求逍遥自在得分。

措辞接近参考答案字迹清晰者酌情给分,字迹不清者不给分。

例1:“尾联描写的是归船弄长笛之景,再加上一句‘此心吾与白鸥盟’着实体现出了诗人内心澄澈明静,只与无心机之人做伴的思想节操。”

第一句答非所问,第二句受注释影响没有能够立足全诗思考诗歌主题,错误的理解了诗歌,加上改卷字迹不清,所以不给分。

例2:“尾联写出了作者离开官场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在船上吹着长笛,又有知己做伴写出了生活的安谧、恬淡、远离喧嚣的悠闲与美好。

较为准确的写出了诗歌归隐江湖的心态,措辞“安谧”有生造之嫌,给2分。

例3:“尾联写出了作者万里行船归家,独自吹长笛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只愿与‘白鸥’结盟的思想感情,哪怕行舟千里,也不愿与没有心机的人为伴。

本答案,踩准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得2分,但“哪怕行舟千里,也不愿与没有心机的人为伴”严重误答,扣1分,总得分:1分。

例4:“尾联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疲惫之感,对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深感厌恶。作者字迹的想要保持原本的心灵而宁愿乘船弄笛,从此只有白鸥做伴。”

作者对生活的期盼、对现实的厌恶,都能够准确地提到,小处虽不够准确,给3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11题

答案:①现实主义(或:针砭时弊); ②乐观主义。(2分,各1分)

阅卷情况:本题答案明确,要求考生概括回答,答案必须出现这两个词语。学生大部分能答得出,但语言表述很不简洁,有的是大段大段地摘录原文,采用大包抄的方式包围答案,连蒙带猜,这种方法不可取。

答题示例:

(1)指的是以乐观主义态度去批判当时社会,针砭时弊。(2分)

(2)一是轻松诙谐的语言,拈花微笑的态度对腐朽落后进行鞭挞和批评。二是乐观主义,勇于承受,善于反思,保持高度理性,传达深层快乐。(1分)

(3)外在幽默、轻松、诙谐,实则抨击社会生活中的腐朽落后现象,使人认识生活,勇于承受,善于反思,相信人的力量。(0分)

第12题

请简要概括末尾一段的行文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力层级属于C级。行文思路指的是文章思想的路径、脉络,它具体表现为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弄清文章的脉络,就是在梳理行文思路。答题时,应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表述的语言要力求简洁、流畅、连贯,主体内容的概括要力求全面、清晰、层次清楚。

答案:先承接上文;然后从正面举例论证中国喜剧一直坚持着深刻的现实主义;接着从反面分析当前喜剧的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回归真正的喜剧精神的办法。(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阅卷情况:有很多同学不清楚“行文思路”指的是什么,分若干小点作答,表面上看起来条理清晰,实则是因不明要求而乱答一气,或因理解错误,对最后一段的结构特点、表达技巧作用进行分析;有的同学只是对该段的大意进行概括,甚至还有同学把这当作探究题对末尾一段内容进行分析、评论。 错误类型多样,导致本题得分率偏低,抽样(150份)均分仅为2.12分。

答题示例:

(1)先是总起一句说明喜剧的深刻作用,然后举例说明中国喜剧名作

衣冠简朴古风存上一句是什么

中表达出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最后针对当下对喜剧作品的使命任务与要求,将喜剧这一主题进行深化、升华,行文思路清晰、流畅。(3分)

(2)①先总起一句提出喜剧不应仅仅是逗笑、夸张再现提出本段主旨; ②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以陈白尘先

生之例说明中国喜剧一直坚持着深刻的现实主义; ③联系现实,点出当下一些偏离了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现象; ④提出说明要如何回归真正的喜剧精神。(3分,意思都概括正确,但采用分点表述,扣1分)

(3)先说喜剧不应该只存在于外在形式,更应该着眼于深刻的现实主义,《升官图》就利用角色言行揭示了永恒的人本困境,喜剧精神才是现在更应该回归的,最后指出坚持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才能赢得观众认可,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2分)

(4)喜剧不仅是滑稽逗笑,讽刺或对社会现象简单夸张的表现,是对现实深刻的思考。强调喜剧的精神所在。提出要保持喜剧对现实的敏锐,不比较个人作品优秀,而是坚持本真,努力进步,才能赢得认可,经受考验。(1分)

(5)首先要有对现实中的现象那种敏锐的见解、洞察,对比较复杂的现象有认识分析能力,才能保持比较高超的机智理智,才能真正回归喜剧要传给观众的一些心理上、精神上的意思。赢得认可,受住考验。(1分)

(6)最后一段以举例说明的方式揭露了如何保持戏剧的现实主义精神,通过例子更让人明确了如何去做,也更清楚地表明作者的意途,并且再次点明本文的中心,强化作者的观点与中心。(1分)

(7)现在大部分的喜剧所呈现的形式和以前相比没有办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喜剧不应仅仅是滑稽逗笑,语言嘲弄,对社会表象简单夸张,而是要保持对现实社会的敏锐,对复杂现象的认识保持更高的机智与理性。(0分)

(8)末尾一段采用篇末点题的手法,再次叙诉了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可偏离这种精神。这一段的思路由浅入深,从表象到内在,层层推进,最后总结要回归真正的喜剧精神。(0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第14题

参考答案要点:①情节:借坪晒谷;性格:热心助人。②情节:发现“英文”;性格:耿直泼辣;③情节:公公释疑;性格:知错能改。(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

(1)评分细则补充

第14题是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考察的是借助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因此,在解题的时候要注意小说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是如何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和心理状态来再现人物的鲜明的个性的。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①增加了一个得分点:④情节:未经调查即指桑骂槐;性格:敏感多疑。

②只答性格不答情节者最多得2分。

③没有逐一按情节分点作答者扣1分。

(2)示例

①审题不认真造成失分,题目要求“结合情节加以概括”,不少同学只有“概括”没有“情节”。

例如:玉梅是一个热于助人,直肠子,明事理,知错能改。

②没有对人物形象特点进行总体把握,不能确定作者对此人物形象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而导致概括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矛盾。

例如:玉梅是一个暴躁、蛮横无理的女人,没弄清楚事情就波口大骂,没有素质;她有是一个善良懂得事理的女人,得知自己错怪金花后帮忙她锄草,扎草人。

③答题的指向性不明确。表现为或者没有具体概括出情节、;或者对描写性的文字不加提炼,文字冗长,没有重点;或者对性格的概括与分析没有形成一一对应。

例1.玉梅的热心可以从第一段看出,玉梅有些事情会直言,不会放在心里,值得让我们学习的就是她知错能改,这个在文章的最后几段能看出来。(没有情节)

例2.玉梅是一个泼辣直爽的女人,她发现谷堆上有弯弯曲曲的沟痕就气炸了肺,说金花留暗号防自己就和防贼一样,说金花故意写洋文,并且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文字冗长未提炼)

例3.着重刻画了玉梅的热心。是非不分,认死理,性格倔强的纯朴的性格,这些从她借坪给金花晒谷到第二天因为看到沟痕而指桑骂槐到最后承认错误可以看出来。(性格概括与分析没有形成对应)

(3)存在的问题:

①分析人物形象时,脱离故事情节,过分拔高降低人物的思想品质;不看作者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分析评价人物形象时以偏概全。

②不懂概括,照抄原文或语言罗嗦

③每个情节包涵的性格并不相同,不少考生却综合在一起评价。

第15题.

答案示例:

(1)不删更好。理由:①更突出玉梅没能及时道歉的愧疚之情;②将人物置于更大的社会背景中,使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或:使主题更为深刻);③以金花女儿大笑衬托哀情,更能扣动读者心弦;④出人意表,耐人寻味。

(2)删了更好。理由:①不节外生枝,主题更加集中;②金花什么时候回来?玉梅能不能得到她的谅解?小说留下悬念,有更多的想象空间;③让玉梅留下遗憾,更能引发读者思索。

(观点1分。理由5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言之成理即可。)

(1)评分细则补充

第15小题考察的是情节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本题考察角度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有一定的难度。

①增加得分点:答不删更好者,如提到人物形象更丰满或增加悲剧色彩亦可得1分。

答删更好者,答结构更紧凑或矛盾更集中亦可得1分。

②未按条理分点作答扣2分。

③完全未结合文本分析扣2分。

(2)示例

①审题不认真造成失分,题目要求“结合情节加以概括”,不少同学只有“概括”没有“情节”。

例如:玉梅是一个热于助人,直肠子,明事理,知错能改。

②没有对人物形象特点进行总体把握,不能确定作者对此人物形象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而导致概括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矛盾。

例如:玉梅是一个暴躁、蛮横无理的女人,没弄清楚事情就波口大骂,没有素质;她有是一个善良懂得事理的女人,得知自己错怪金花后帮忙她锄草,扎草人。

③答题的指向性不明确。表现为或者没有具体概括出情节、;或者对描写性的文字不加提炼,文字冗长,没有重点;或者对性格的概括与分析没有形成一一对应。

例1.玉梅的热心可以从第一段看出,玉梅有些事情会直言,不会放在心里,值得让我们学习的就是她知错能改,这个在文章的最后几段能看出来。(没有情节)

例2.玉梅是一个泼辣直爽的女人,她发现谷堆上有弯弯曲曲的沟痕就气炸了肺,说金花留暗号防自己就和防贼一样,说金花故意写洋文,并且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文字冗长未提炼)

例3.着重刻画了玉梅的热心。是非不分,认死理,性格倔强的纯朴的性格,这些从她借坪给金花晒谷到第二天因为看到沟痕而指桑骂槐到最后承认错误可以看出来。(性格概括与分析没有形成对应)

本次考试存在如下问题:

①或堆砌术语,不知所云;或滥用术语,贻笑大方。

例1:我认为不删更好。金花的不幸给读者一种震撼,引发思考,深化主题,设置悬念,照应了前文,让文章更为完整,同时也让读者有了很深的思考。

(术语很完整,但是没有针对性,凡是情节题都能用,那么也就意味着这样的答案基本是无效的。)

例2:不删更好。为小说结局设下了悬念,让读者有所启发,写了一年又一年,金花害死没有回来的原因,给前面做了解释。侧面描写金花的死因,感人肺腑,让小说更有趣味性,也让人回味无穷,想象玉梅之后的故事,让人顿时明白了心中的悬念。

(既然是“悬念”,就没有结局,为何又“给前面做了解释”?“心中的悬念”这样的表述本身很令人费解;对“侧面描写”的概念的误解,同时,金花是不幸遇难,怎么会在“感人肺腑”的时候具有“趣味性”?)

②对文章缺乏整体把握,脱离文本,随意发挥。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例1.我认为不删更好。金花的死写出了没有知识的农村妇女引起纠纷的必然与不幸的后果的必然。写女儿欢笑是上学的欢乐,升华了主题,写出了农村人对知识的渴望,表达农村教育的发展前景美好。

例2:我认为最后三段不能删掉。因为最后三段交代了金花是死亡,表现了玉梅的不分青红皂白误会别人的后果,也刻画了金花的优秀品质,表现了她的坚强不屈。

(完全没弄懂文章的主旨)

篇三:20130319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20130319高三语文试题(主观题)分析

评卷题组长

第1题

平均分在3.8左右,与历次考试差别不大,但是,好坏的差别增大,得满分和得零分的比例增大。各校应加强易错字、易错点的训练,尤其是针对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加强听写和默写是得分的关键。

第一句:士贰其行。本句得分率最低,主要错误点在“贰”,把“二”横写在“弋”之上,有许多人写成“戈”。

第二句:臣生当陨首。主要错误点在“陨”写成“殒”,漏了“臣”。

第三局: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错误点在漏写了“夫”,或把“夫”写成“弗”;第二个错误点在“知”和“之”。

第四句:座中泣下谁更多。本句得分率较高,主要错误点在“座”写成“坐”,还有的把“泣下”写成“涕下”。

第五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要错误点在漏写了“而”“之”,还有个别同学把“与”写成“于”。 第六句:衣冠简朴古风存。本句得分率最高,主要错误点在于把“简朴”写成“质朴”“俭朴”,也有个人同学把“古风存”写成“古风纯”“古风醇”。个别学生把“衣冠”写成“衣官”“衣裳”。

第5题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3分)

我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该采用谁的呢?(“三子”,三位先生,三个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不通顺者酌情扣1分。)

学生对“三子”的翻译比较准确,对“于”这个介词的翻译很多漏译或译为“??中”,这样翻译不全的情况不给分,译成“在??中”“从??中”给1分。本句是比较复杂的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为“寡人于三子之计用谁?”即“于三子之计”为状语后置,应置于动词“用”前,而疑问代词“谁”应置于动词“用”后,此为宾语前置,很多学生这两个倒装的句式不能做出很好的判断,因此翻译时便无法字字落实。有的同学,译文与原文意思相反或脱离,即使有相关词语翻译正确,也只能得0分。

示例:

①(3分)

对于这三个人的计策,我该使用谁的呢?

我应该从这三个人中选用谁的计谋呢?

我在这三个人出的计谋里该选用哪一个好呢?

②(2分)

三个人中,我要用谁计谋呢?

我该采用三个人中的谁的计谋呢?

我应该用他们三人谁的方法?

我该用这三个大夫里面谁出的计谋好呢?

③(1分)

寡人用你们三位谁的计谋呢?

您要用三个臣子中谁的计谋呢?

④(0分)

我该让谁去实施这个“三子之计”?

寡人你要用三子之计吗?

是谁用了他们三个人的计划

我和谁会用三子的策略。

我能否用三大夫的计谋。(0分)

(2)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3分)

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走,是不仁道的。(“隘”阻挡、阻拦、阻挠;“出”使??出;判断句。

各1分。句意不通顺者酌情扣1分。 )

大部分同学对“??,??。”的这一判断句式掌握较好,基本都能翻译出来,但对于通假字“隘”同“碍”不能理解,有的翻译成人名或“隘口”,对于“弗出”的翻译不能字字翻译,意译为“归国”,句意上有所欠缺,“出”译为“归国”“离开”“出来”的都给分,译文与原文意思相反或毫不相关的,即使有相关词语翻译正确,也只能得0分。

综述:第一,文言文翻译不论是采点给分,还是综合给分,都要求学生能做到“信”和“达”,因为只有准确、通顺,文句的意思才不会出现偏差。第二,本次阅卷中仍然发现不少有语病的情况,若是严重影响文意的表达或与原句的意思偏差较大的,酌扣1分。

示例:

①(3分)

你阻拦太子不让他从齐国回楚国,是不仁义的。

阻碍楚国太子不让他离开齐国,这是不仁义的。

你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回国的行为是不仁道的。

②(2分)

你把楚国太子扣留在你们齐国不让他外出,这是不仁义的。

你限制楚国太子,不让他离开楚国,是没有道德的。

齐关押楚国太子,不让他出齐国,是不符合仁的行为。

阻止不让楚太子出齐国,是不仁义的。

③(1分)

阻碍楚国太子不要出兵,这是不仁义的。

监禁楚太子不让他出来,不仁道的做法。

威胁楚太子不出,是不仁的。

④(0分)

那么倘若楚太子派兵出战,是为不仁。

您父亲去世的时候太子您没有回去看望,是不仁。

您隘州的楚国太子说话不算话,不仁。

你威胁太子交出五百里地,这样的做法是不仁的。

楚太子不出来,这是不仁的。

复习建议:

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考查,都是放在具体语境中动态进行的。所以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十分必要。七种文言句式(⑴判断句⑵被动句⑶省略句⑷主谓倒装句⑸宾语前置句⑹定语后置句⑺状语后置句)都必须让学生了然于胸。还应强调翻译时一定要有句式意识。这次没有考查固定句式,但复习时对固定句式也应适当关注。

第6.题

(1)本题参考答案,分三部分,登高所见的秋景、秋景的概括和诗人心情,各占一分,鉴于所选文本难度较大,具体评分细则如下:登高所见的秋景,能够写到山、落木、江水、夜月具体形象得1分;秋景的格调有辽远壮阔意得1分;诗人的心情有喜悦的、轻松的、明快的给1分。

措辞接近参考答案字迹清晰者酌情给分,字迹不清者不给分。

例1:“颔联描写的是一幅千山落木、水天辽阔、明月滢亮之景。有一种萧然的感觉。寄托了一份闲适、淡雅、静默之情。”

登高所见的秋景漏写了“江水”,对秋景的格调判断失误,相应的诗人情绪也错了,所以得1分。 例2:“作者讲情融与景中,通过写‘落木’、‘千山’、‘天’、‘澄江’、‘月’的广阔、阔达,写出了字迹远离官场走出尘嚣,现在自己就象‘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畅快、高兴。”

登高所见之景完整,概括用到了关键词“广阔”,抒情准确的写到“畅快、高兴”,卷面清晰,给3分。

例3:“颔联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落木、千山、天’由小及大,写出了诗人的愁绪;‘澄江、月’写出了诗人的惆怅,本联构建了一幅千山明月图,给人予深远的视觉感。”

本答案开头答非所问。登高所见的秋景概括漏了江、月,对诗人的情绪解读得其一(惆怅)不得其二(投身自然的喜悦),给2分。

例4:“景是千山里生长的树木,天远远的。而在澄江之上的那道月影半暗半明,体现了作者想要远离喧嚣的归隐之情。”

所见之景,完整且能照顾到诗意;情感的把握准确到位,维缺对景物的概括。得2分。

(2)本题参考答案,分两部分,作者的志趣和结合注释的阐述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另一点加一分,鉴于所选文本难度较大,第一点有提到“归隐”得分,第二点有提到对官场的态度、追求逍遥自在得分。

措辞接近参考答案字迹清晰者酌情给分,字迹不清者不给分。

例1:“尾联描写的是归船弄长笛之景,再加上一句‘此心吾与白鸥盟’着实体现出了诗人内心澄澈明静,只与无心机之人做伴的思想节操。”

第一句答非所问,第二句受注释影响没有能够立足全诗思考诗歌主题,错误的理解了诗歌,加上改卷字迹不清,所以不给分。

例2:“尾联写出了作者离开官场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在船上吹着长笛,又有知己做伴写出了生活的安谧、恬淡、远离喧嚣的悠闲与美好。

较为准确的写出了诗歌归隐江湖的心态,措辞“安谧”有生造之嫌,给2分。

例3:“尾联写出了作者万里行船归家,独自吹长笛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只愿与‘白鸥’结盟的思想感情,哪怕行舟千里,也不愿与没有心机的人为伴。

本答案,踩准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得2分,但“哪怕行舟千里,也不愿与没有心机的人为伴”严重误答,扣1分,总得分:1分。

例4:“尾联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疲惫之感,对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深感厌恶。作者字迹的想要保持原本的心灵而宁愿乘船弄笛,从此只有白鸥做伴。”

作者对生活的期盼、对现实的厌恶,都能够准确地提到,小处虽不够准确,给3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11题

答案:①现实主义(或:针砭时弊); ②乐观主义。(2分,各1分)

阅卷情况:本题答案明确,要求考生概括回答,答案必须出现这两个词语。学生大部分能答得出,但语言表述很不简洁,有的是大段大段地摘录原文,采用大包抄的方式包围答案,连蒙带猜,这种方法不可取。

答题示例:

(1)指的是以乐观主义态度去批判当时社会,针砭时弊。(2分)

(2)一是轻松诙谐的语言,拈花微笑的态度对腐朽落后进行鞭挞和批评。二是乐观主义,勇于承受,善于反思,保持高度理性,传达深层快乐。(1分)

(3)外在幽默、轻松、诙谐,实则抨击社会生活中的腐朽落后现象,使人认识生活,勇于承受,善于反思,相信人的力量。(0分)

第12题

请简要概括末尾一段的行文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力层级属于C级。行文思路指的是文章思想的路径、脉络,它具体表现为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弄清文章的脉络,就是在梳理行文思路。答题时,应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表述的语言要力求简洁、流畅、连贯,主体内容的概括要力求全面、清晰、层次清楚。

答案:先承接上文;然后从正面举例论证中国喜剧一直坚持着深刻的现实主义;接着从反面分析当前喜剧的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回归真正的喜剧精神的办法。(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阅卷情况:有很多同学不清楚“行文思路”指的是什么,分若干小点作答,表面上看起来条理清晰,实则是因不明要求而乱答一气,或因理解错误,对最后一段的结构特点、表达技巧作用进行分析;有的同学只是对该段的大意进行概括,甚至还有同学把这当作探究题对末尾一段内容进行分

析、评论。 错误类型多样,导致本题得分率偏低,抽样(150份)均分仅为2.12分。

答题示例:

(1)先是总起一句说明喜剧的深刻作用,然后举例说明中国喜剧名作中表达出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最后针对当下对喜剧作品的使命任务与要求,将喜剧这一主题进行深化、升华,行文思路清晰、流畅。(3分)

(2)①先总起一句提出喜剧不应仅仅是逗笑、夸张再现提出本段主旨; ②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以陈白尘先生之例说明中国喜剧一直坚持着深刻的现实主义; ③联系现实,点出当下一些偏离了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现象; ④提出说明要如何回归真正的喜剧精神。(3分,意思都概括正确,但采用分点表述,扣1分)

(3)先说喜剧不应该只存在于外在形式,更应该着眼于深刻的现实主义,《升官图》就利用角色言行揭示了永恒的人本困境,喜剧精神才是现在更应该回归的,最后指出坚持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才能赢得观众认可,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2分)

(4)喜剧不仅是滑稽逗笑,讽刺或对社会现象简单夸张的表现,是对现实深刻的思考。强调喜剧的精神所在。提出要保持喜剧对现实的敏锐,不比较个人作品优秀,而是坚持本真,努力进步,才能赢得认可,经受考验。(1分)

(5)首先要有对现实中的现象那种敏锐的见解、洞察,对比较复杂的现象有认识分析能力,才能保持比较高超的机智理智,才能真正回归喜剧要传给观众的一些心理上、精神上的意思。赢得认可,受住考验。(1分)

(6)最后一段以举例说明的方式揭露了如何保持戏剧的现实主义精神,通过例子更让人明确了如何去做,也更清楚地表明作者的意途,并且再次点明本文的中心,强化作者的观点与中心。(1分)

(7)现在大部分的喜剧所呈现的形式和以前相比没有办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喜剧不应仅仅是滑稽逗笑,语言嘲弄,对社会表象简单夸张,而是要保持对现实社会的敏锐,对复杂现象的认识保持更高的机智与理性。(0分)

(8)末尾一段采用篇末点题的手法,再次叙诉了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可偏离这种精神。这一段的思路由浅入深,从表象到内在,层层推进,最后总结要回归真正的喜剧精神。(0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第14题

参考答案要点:①情节:借坪晒谷;性格:热心助人。②情节:发现“英文”;性格:耿直泼辣;③情节:公公释疑;性格:知错能改。(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

(1)评分细则补充

第14题是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考察的是借助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因此,在解题的时候要注意小说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是如何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和心理状态来再现人物的鲜明的个性的。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①增加了一个得分点:④情节:未经调查即指桑骂槐;性格:敏感多疑。

②只答性格不答情节者最多得2分。

③没有逐一按情节分点作答者扣1分。

(2)示例

①审题不认真造成失分,题目要求“结合情节加以概括”,不少同学只有“概括”没有“情节”。 例如:玉梅是一个热于助人,直肠子,明事理,知错能改。

②没有对人物形象特点进行总体把握,不能确定作者对此人物形象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而导致概括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矛盾。

例如:玉梅是一个暴躁、蛮横无理的女人,没弄清楚事情就波口大骂,没有素质;她有是一个善良懂得事理的女人,得知自己错怪金花后帮忙她锄草,扎草人。

③答题的指向性不明确。表现为或者没有具体概括出情节、;或者对描写性的文字不加提炼,文字冗长,没有重点;或者对性格的概括与分析没有形成一一对应。

例1.玉梅的热心可以从第一段看出,玉梅有些事情会直言,不会放在心里,值得让我们学习的就是她知错能改,这个在文章的最后几段能看出来。(没有情节)

例2.玉梅是一个泼辣直爽的女人,她发现谷堆上有弯弯曲曲的沟痕就气炸了肺,说金花留暗号防自己就和防贼一样,说金花故意写洋文,并且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文字冗长未提炼)

例3.着重刻画了玉梅的热心。是非不分,认死理,性格倔强的纯朴的性格,这些从她借坪给金花晒谷到第二天因为看到沟痕而指桑骂槐到最后承认错误可以看出来。(性格概括与分析没有形成对应)

(3)存在的问题:

①分析人物形象时,脱离故事情节,过分拔高降低人物的思想品质;不看作者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分析评价人物形象时以偏概全。

②不懂概括,照抄原文或语言罗嗦

③每个情节包涵的性格并不相同,不少考生却综合在一起评价。

第15题.

答案示例:

(1)不删更好。理由:①更突出玉梅没能及时道歉的愧疚之情;②将人物置于更大的社会背景中,使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或:使主题更为深刻);③以金花女儿大笑衬托哀情,更能扣动读者心弦;④出人意表,耐人寻味。

(2)删了更好。理由:①不节外生枝,主题更加集中;②金花什么时候回来?玉梅能不能得到她的谅解?小说留下悬念,有更多的想象空间;③让玉梅留下遗憾,更能引发读者思索。

(观点1分。理由5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言之成理即可。)

(1)评分细则补充

第15小题考察的是情节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本题考察角度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有一定的难度。

①增加得分点:答不删更好者,如提到人物形象更丰满或增加悲剧色彩亦可得1分。

答删更好者,答结构更紧凑或矛盾更集中亦可得1分。

②未按条理分点作答扣2分。

③完全未结合文本分析扣2分。

(2)示例

①审题不认真造成失分,题目要求“结合情节加以概括”,不少同学只有“概括”没有“情节”。 例如:玉梅是一个热于助人,直肠子,明事理,知错能改。

②没有对人物形象特点进行总体把握,不能确定作者对此人物形象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而导致概括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矛盾。

例如:玉梅是一个暴躁、蛮横无理的女人,没弄清楚事情就波口大骂,没有素质;她有是一个善良懂得事理的女人,得知自己错怪金花后帮忙她锄草,扎草人。

③答题的指向性不明确。表现为或者没有具体概括出情节、;或者对描写性的文字不加提炼,文字冗长,没有重点;或者对性格的概括与分析没有形成一一对应。

例1.玉梅的热心可以从第一段看出,玉梅有些事情会直言,不会放在心里,值得让我们学习的就是她知错能改,这个在文章的最后几段能看出来。(没有情节)

例2.玉梅是一个泼辣直爽的女人,她发现谷堆上有弯弯曲曲的沟痕就气炸了肺,说金花留暗号防自己就和防贼一样,说金花故意写洋文,并且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文字冗长未提炼)

例3.着重刻画了玉梅的热心。是非不分,认死理,性格倔强的纯朴的性格,这些从她借坪给金花晒谷到第二天因为看到沟痕而指桑骂槐到最后承认错误可以看出来。(性格概括与分析没有形成对应)

本次考试存在如下问题:

①或堆砌术语,不知所云;或滥用术语,贻笑大方。

例1:我认为不删更好。金花的不幸给读者一种震撼,引发思考,深化主题,设置悬念,照应了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