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上一句 > 列表页

高高秋月照长城上一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2  分类: 上一句 手机版

篇一: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优秀

2014—2015高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一 语 文 试 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网络文学的现实意义

马季

最近,有关部门对网络文学进行盘点,获得以下共识:一是代际缩短引发的写作方式的变化。早期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虽然存在观念差异,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仍然趋同,但随着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新一代网络写手基本脱离了传统思维模式,写作方式也相应产生较大变化。二是已经形成“集体写作”的话语特征。网络写作改变了以往“你写我读”的精英化书写方式,形成了读写之间认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以及人生经验交流的平民化书写方式。在此基础上,网络文学的平民化互动模式产生巨大能量,所表现出的集体力量远远超出了个体力量。三是网络写作通过不断尝试,读写磨合,海量更新,迅速淘汰,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

通过对网络写作特征与网络作品文本的分析研究,并将其与传统文学相比较,我们还可以对它的现实意义做出如下判断:其一,网络文学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其二,网络文学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特性导致书写和阅读方式产生变革,及其全民参与的形式,对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其三,作为新的文化产业链的开端产品,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更具可塑性、开放性和延展性。网络作品—电子收费—书籍—电视剧本—漫画和动画—网络游戏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其四,传统文学一直以关注现实生活为己任,而网络文学侧重于对幻想世界的描述。这也是新一代作家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做出的自然反应,比如玄幻小说、历史架空小说、穿越小说、军事幻想小说等等。这类小说虽然不够成熟但具有实验意义,潜藏着新的文学发展空间。

同时,对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网络写作是对作者发表、出版权的解放,实现了“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平民梦想,使文学写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另一方面它也暴露出标榜多元、对抗主流、疯狂复制、杂乱拼凑等严重问题,耗散了文学写作的精神价值。从作品内容和写作形式,网络文学的庸俗化、快餐化倾向十分明显,导致网络创作主体失陷,思想深度被削平,在艺术水准上与传统文学仍存在较大距离。

网络写作给相当一批人带来了生活的乐趣,这个原动力其实是文学最珍贵的价值之一,也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力量之源。陈建功认为,网络文学超强的传播能力使纸媒文学瞠乎其后,这种传播能力将使它成为未来民族审美的导引者。任何轻视或忽视其巨大能量的行为,将造成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战略失误。 (选自2009年4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网络文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观念,摆脱了传统思维模式,产生了全新的写作方式与审美习惯。 B.网络文学改变了以往“你写我读”的平民化书写方式,形成了精英化互动模式。 C.网络文学解放了作者的发表权、出版权,但其庸俗化、快餐化倾向也十分明显。 D.网络文学比纸媒文学更具有超强的传播能力,一定会成为未来民族审美的导引者。 2. 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现实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所具有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特性导致书写方式和阅读方式产生重要变革。 B.网络文学全民参与的形式和思想深度被削平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C.作为新的文化产业链的开端产品,比传统文学具有更强的可塑性、开放性和延展性。 D.虽然不够成熟,但具有实验意义,潜藏着新的文学发展空间。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不关注现实生活,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如玄幻小说、历史架空小说、穿越小说、军事幻想小说等等。

B.网络文学的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尝试,读写磨合,海量更新,迅速淘汰的结果。

C.网络文学给相当一批人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具有很明显的现实意义,但在艺术水准上与传统文学仍存在较大差距。

D.网络文学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若干问题,但具有发展的原动力、超强的传播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4.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辄能语其要语:说出 B、赐以金帛,辞之 辞:告辞 C、轼诣武卫营诣:到??去 D、卒全其城 全:保全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母许之.否乎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①母程氏亲授以.书 ②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①吾昔有见.,口未能言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欺 1

D、①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

6. 选出全都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表述正确的一项( ) 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②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④轼之才,远大器也

⑤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⑥轼庐于其上,使官吏分堵以守,过家不入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⑥D、①②⑥

7. 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净臣之志。 B. 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 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 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父母官。

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3分)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打 工 仔 杨 崇 德

小岩村出了个深圳打工仔,那是发爷的满崽阿贵。

阿贵春节回来的时候,花格子西装,棕色牛皮鞋,还戴着个乌黑墨镜,像个流氓似的。招得村里人议论纷纷。好在初一孩子们到发爷家拜年,阿贵给每个娃儿一块钱,人们才意识到阿贵不是流氓,倒像个老板。于是,村里的老老少少开始向阿贵靠近。

阿贵,你在深圳干什么?有人想探听阿贵有钱的原因。阿贵只是笑而不答。就连阿贵的老子发爷也不知道。但是,人们百分之二百地肯定:阿贵这小子发了。

人们的猜测百分之二百正确。正月初五,阿贵就要发爷跟他去深圳看世界,发爷不肯去。阿贵就死缠,说:“爹,你就去吧,这把年纪了,再不去看看那里的热闹世界就没有机会了。”发爷还是不肯去。阿贵就说:“爹,跟我去一趟吧,反正我在那边又不干坏事。”发爷听了阿贵这句话,心里亮堂了几分。最后,在乡邻们的劝说下,发爷跟阿贵到了深圳。

深圳这个五彩缤纷的城市,在发爷眼里就是天堂。阿贵陪父亲逛了深圳的几个风景点,最后告诉父亲怎么过马路、怎么回家就自个儿上班去了。头两天,发爷不敢离开阿贵的房间,至多是在他房门口看行人,看车辆,看他从未看到过的热闹景象。过了几天,发爷的胆子就大了,能够远离阿贵的住房,沿街去瞧去望。阿贵很忙,除了按时给发爷准备三餐外,整天早出晚归。

这天,发爷转到了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发现有个胖女人坐在那里,双眼微闭,她的双脚被一个人抱着。发爷很好奇,走到旁边看热闹。抱脚的人很投入,正在用小刀给女人修脚趾甲。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趾甲被修整得圆圆的,抱脚人又用小刀将指甲刮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涂上红油,很好看,也很

从军行王昌龄 新鲜。发爷在这里出神地站了近十分钟。胖女人给抱脚人付了20块钱,抱脚人躬腰连说谢谢。(其二) 抱脚人转过身,发爷的脑神经被重重地刺了一下:抱脚人竟是自己的儿子阿贵!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送别情. 发爷不等阿贵喊出半个“爹”字,就给了阿贵一耳光,脖筋如蚯蚓般地骂道:“没出息的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东西,想不到你干的竟是这等活!跟我老老实实回家种田去!” 这一晚发爷半粒米都没吞下。第二天,不管阿贵怎么求,发爷还是回到他的小岩村。乡邻 9、“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为全诗创设一种怎样的气氛和意境?(3分) 们很高兴地围着发爷讲深圳,发爷就说深圳的车子好看房子好看。有人问阿贵在那好吗?发爷 说:“好好。”但是,发爷从此就病倒了,病得让人越来越为他惋惜:放着好日子不过,就要 走了。10、这首诗表达了戌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阿贵从深圳赶回来的时候,发爷已经咽了气。阿贵跪在发爷的灵床边不愿起来。发爷快入殓的时候,阿贵用小刀给发爷修了脚趾甲,圆圆的,然后用指甲油涂了一遍又一(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遍,很好看,也很新鲜。小岩村的人都说发爷的脚趾甲很好看,很新鲜。1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2.小说开头写阿贵回村过春节的情景,有哪些作用?运用了什么描写?与后文形成什么关系? (1)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简要分析(6分)(2)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答: (3)沧海月明珠有泪,。(李商隐《锦瑟》)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荀子·劝学》)13.这篇小说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叙述。(4分)(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答:

2

14.小说中发爷和阿贵各有什么样的性格?本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概括。(6分) 答: 15.这篇小说反映出当前的一些社会实际,例如:有人认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兢兢业业做好就行;有人认为,职业其实是有差别的,一个人应该选择智力程度高、能发挥出更大①尽管各套班子誓词各异,但他们都一致 要“忠于宪法”“廉洁奉公”“忠于职守”。 ②阿盟首脑会议的推迟或许能使人 ,认识到阿拉伯世界面临的分歧和弥合这些分歧的迫切性。

③这句话一出口,乱糟糟的会场立刻沉寂下来,人们 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报以热烈的掌声。

才华、作出更大贡献的职业。对这两种看法,你怎样看?联系本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敕(chì)造 翠幄(wò) 宸(ch?n)翰 笑靥(yàn) B.炮烙(lào) 商贾(gǔ) 歆(xīn)享栈(zhàn)道 C.扪参(shēn) 猿猱(náo) 跬(kuǐ)步迁谪(zh?) D.藩(pān)篱 蜕(tuì)皮 曳(ya)兵 鸡豚(tú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寒暄 残羹冷炙走头无路 天有不测风云 B. 烟霭 针砭时弊唉声叹气懵懂顽童

C. 崔嵬 礼上往来 百无聊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D. 歆享 迫不急待破釜沉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更)少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

B.填然鼓(动词,击鼓)之 非能水(用做动词,游水)也 C.合从(通“纵”)缔交 赢粮而景(通“影”)从

D.而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学于师 南(向南,动词)取汉中 4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做《师说》以.贻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神明自得,而圣心备焉.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弃甲曳兵而.走 D.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许诺 惊醒 首先/继而 B.承诺 警醒 先是/继而 C.许诺 警醒 首先/继而 D.承诺 惊醒 先是/继而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

B.《师说》的作者韩愈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文起八代之衰”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琵琶行》(并序)是他的长篇叙事诗之一。

D.鲁迅,原名周树人,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孔乙己》《故乡》《祝福》是《呐喊》中的三篇。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高二(2)班班风正、成绩好,同学之间团结协作,举案齐眉....,在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

B、 自第三分钟朴智星被断球后,曼联队在五分钟内竟无法控制局面,而阿森纳队排山倒海....般地高速狂攻,压得曼联喘不过气来。

C.“五一”期间,各大城市服装市场热闹非凡,商家都摆出了积极迎战的姿态,除了引进质量优的产品外,还纷纷推出了降价、抽奖等促销活动,引得消费者慷慨解囊....。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连日来,美英法持续对利比亚发动军事打击。就在西方宣称行动“进展顺利”的同时,空袭所造成的大规模人员伤亡情况也引起西方外国家的质疑。

B.省教育厅把新课程方案落到实处,要求各地市逐步废止文理分科,实行走班教学,最终走出“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的现象。

C.在近两年热播的几部以谍战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历史的勇气。

D.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稳定物价总水平是当前宏观调控首要任务。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防止物价不过快上涨和经济不出现大的波动。 五. 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次“什么是幸福”的社会调查活动,请你根据随机调查的10个行人的回答,写出一条对幸福的调查结论。(3分) 调查问题:什么是幸福? 调查记录:

1.三轮车夫:有钱就是幸福。 2.繁忙的白领:有闲就是幸福。

3

3.下岗工人:有工作就是幸福。4.失去双亲的人:父母在就是幸福。5.捡破烂的人:多捡些垃圾就是幸福。 6.高考落榜生:考上大学就是幸福。7.双目失明的姑娘:能看见就是幸福。 8.轮椅上的瘫痪病人:站起来就是幸福。

9.高三老师:每周放一天假就是幸福。 10.小学生:妈妈能带上我上公园玩就是幸福。调查结论(不超过20字):

六.请根据语境,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4分)

读一本好书,如同结交了一位益友,寻得了一位良师。读《史记》,我知道了即使忍辱负重也要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读__________,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____________,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把下面这则消息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3分)

正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百余名香港特区的政协委员,共同提交了一份提案。提案指出,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先。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把它们作为法定假日,就是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此委员们建议增设清明、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的假日。

八、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你有必要把这些门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

“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笑着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朋友听后,陷入了沉思中。乔治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登上了英国首相的位置。

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4

14.(6分)答:

15.(6分)答: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 3 4 5 6 7 8 9 10

五.调查结论:(不超过20字)(3分)

六.请根据语境,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4分)

读,我明白了 ; 读,我明白了 。 七.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3分)

5

篇二: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边塞诗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边塞诗

一、关于边塞诗

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在边塞军旅中形成一种类似“建安诗人”的写作环境。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从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2005年(重庆卷,王昌龄《从军行》)和2006年(天津卷,张籍《凉州词》)所选边塞诗的考查情况看,命题的着眼点主要落在对诗歌的意境、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虽然涉及的边塞诗不多,但作为古典诗歌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复习时不可等闲视之。

二、经典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解析】王昌龄的边塞诗,或是歌颂边塞健儿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或是反映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风格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婉转。从该诗二、三句可以看出:本诗主要表现戍边将士浓郁而缠绵的思家之情。解答第一题,要把内容理解和情感表达结合起来。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翻出一曲曲“新声”,让人爱听又怕听,因为那“听不尽”的曲调,总离不开“离别情”啊!欲是翻新琵琶语,欲是搅扰思乡情,鲜明的对照手法强化了“边愁”的深重。第二题从表达方式来设题。该诗前面叙事,最后以写景收束,描写出一幅悲凉而又壮阔的秋月高挂图,把戍边将士“不尽”的怀乡思绪融注在典型的意象中,意蕴丰富,引人联想,这就是创设意境,寓情于景。

【参考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手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情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三、方法点拨

边塞诗是特定时期的作品,赏析这类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抓住典型意象,以之作为切入点,无疑等于找到了解读的一把钥匙。上例中,作者选用了“秋月”,再结合“琵琶声”、“关山情”、“边愁”等关键词,诗歌的情感就显而易见了。

2.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密切结合起来,做到知人论世。

上例《从军行七首》的作者是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他曾被贬为龙标尉,丰富的边塞生活激荡着他的诗情,使他成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各个视角进行深入的

思考,尤其是他把笔触深入到士卒的内心生活中去,开掘出征人戍士最普遍最真切的情思,使他的诗歌以深刻的内涵和饱满的热情,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结合有关作者的这些知识,对我们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是大有帮助的。

3.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4.体味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深刻体味,才可能准确领会边塞诗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要认真分析这些表达方式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上例《从军行七首》(其二)是缠绵婉转的,以对照的手法和寓情于景的方式写出了乡愁的浓重。

四、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这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参考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赏析】

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前两句,有版本“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其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

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臵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士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尤其是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清诗别裁》)徐兰是一个爱作惊人语的诗人,他在《归化城杂咏》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后骑解衣风柳下,前军堕指雪花中。”“奇绝”的“眼前语”的获得,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故能子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出塞词》)的启发。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中,将此诗的题目改为《出关》,将前两句改成“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但“凭山”句将所出之“关”,明白写成了山海关,这与诗人此次随军出征的路线不合,是不应该当作徐兰的创作来欣赏的,故为本文所不取。

2.阅读下面这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有何作用?

答:

【参考答案】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赏析】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臵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3.阅读下面这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答:

【参考答案】“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赏析】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

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4.阅读下面这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

【参考答案】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赏析】

柳中庸,名淡,以字行。中唐河东人,宗元同族。御史并之弟。与弟中行,皆有文名。今存诗十三首。

边塞诗盛于唐代,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表现戎马征戍,有的描绘异域风光。有的为征夫写恨,也有的代思妇拟言。边塞的好题材,在盛唐差不多已经写完。盛唐以后,写边塞诗是不能不费一点心思了。

柳中庸这首《征人怨》,乍看题目。觉得有些熟烂。然而。诗人却不落窠臼。此诗虽亦写怨,却非关征人回首、佳人断肠之类。首句并列两个地名“金河”、“玉关”,二者用“复”字关联,次句出以“马策”、“刀环”,中间用“与”字连接,各有一个时间副词,一说“岁岁”,一日“朝朝”。“金河”、“玉关”都是征战之地,在此意念上,二者绝无分别。“马策”、“刀环”虽为两个事物,却是共同说明马不歇鞍,人不解甲的内涵。“金河”和“玉关”、“马策”与“刀环”相比并。以其重复表现生活的单调,“复”字和“与”字流露一种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感,换成今天的说法,即:不是金河就是玉关,整天价手不离马策与刀环。而“岁岁”则把这种厌倦之感以时间的无限延伸极大地加重了,就是说,这种生涯无休无止。“朝朝”又把令人烦厌的重复行为的频率推到极致。教人难以忍受。诗

篇三:高中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答案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 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2)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

来赏析这自诗。

【参考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

对"空啼"。(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

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

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

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

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独坐的"影"陪伴抱膝者

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

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

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

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3】

雨后池上/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

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

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

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

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西卷】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酿。

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

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一问较为简单,只要结合诗中所描写的?春衫试单?、?桃花

飞尽?、?野梅酸?、?蛙声歌?等细节,就可以推知它写的是春夏之交乍暖忽寒的

季候特点。至于钱先生所说的?情味?,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

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

不同情感。

【参考答案】(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2)"大江东去水悠

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

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

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

【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

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

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

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

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

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

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

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

"-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

理由。

【参考答案】⑴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⑵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

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

由一惊。这前后感情的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⑶画上有小船和船夫,而

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尾,衬托过客稀少,凸

现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上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

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

的内容。

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参考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

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⑵

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⑶?为拂绿琴埃?

九、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

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

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

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⑴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

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⑵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⑶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

分)

【参考答案】⑴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⑵(用夸张手法)

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⑶

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

味的余地。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

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十、元曲鉴赏【湖北卷】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shuò]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zh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参考答案】 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分) 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北京卷】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⑴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⑵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⑶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

不同点:

【参考答案】⑴D ⑵C ⑶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十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湖南卷】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参考答案】(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

高高秋月照长城上一句

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