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诗句 > 列表页

对仗工整的诗句赏析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0  分类: 诗句 手机版

篇一:诗句的赏析

关于春的诗句赏析

1)杜甫《春夜喜雨》赏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凝而成??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

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

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3)杜牧《江南春绝句》赏析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朝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4)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这首五言古诗的题目是《春思》,一望而知,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内心世界的诗篇。按照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达习惯,大凡提到春字,一般都是语义双关的,其一,当然是指大自然的春天,其二,又可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古时闺中女子每当春光明媚之际,其所思所想,自然是非出门在外的夫君莫属了。唐代诗人中有不少是善写思妇诗的行家里手,而有关少妇思春这一题材也真的留下了不少传神之作。如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形象而细腻地再现了一位原来无愁的闺中少妇,因为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所以就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了一番,登上高高的翠楼,去观赏外面的大好春光。谁知,这一看不打紧,烂漫的春光却勾起了内心深处的春思:后悔自己当初一个劲儿地鼓动丈夫到边关去建功立业,到头来,却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虚度了青春。不过,由于《闺怨》是用当时最流行的七绝形式创作的,

因而呈现出一种比较表层的世俗的审美情感和趋向,也就是说流于通俗,而李白的这首《春思》,虽然属于同一题材,但因为体裁不同,是用五言古诗写的,所以在感情的抒发上,

更加显得曲折委婉,一唱三叹。《闺怨》一看就是一首典型的唐诗,甚至毫无疑义是盛唐之作,而《春思》却给人以一种既古朴又隽秀的美感享受。清朝乾隆皇帝对这首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意思是说,从格调来说,与南朝齐梁间的民歌极为相似,但在表情达意上却更多了几分含蓄与蕴藉,这种与《诗经》颇为相似的风格就是所谓的古意了。不过,在修辞上还是非常讲究的,运用了不同的对偶句式,开头是一般的工整的对法,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紧接着便精心构造了一联颇见功力的流水对,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这种艺术上的考究与锤炼,就是乾隆皇帝所肯定的秀色了。

5)《春望》赏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

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的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正如吴见思《杜诗论文》中写道:“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成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人感触异常。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沉和具体。“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

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

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篇二:浅析如何赏析诗词

浅析如何赏析诗词

今年中考许多省市将诗词赏析列入了考试内容,我们江西省也不例外。这种考查方式,改变了以往单单注重积累而忽视赏析的观点,不仅考查了诗词的理解,而且对诗词的诵读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但是文学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可以说诗词鉴赏是诗词教学的弱项及中考复习的盲点,为此,本人抛砖引玉,谈谈赏析诗词的方法。

一、 从作家、作品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品主旨及作者

的情感倾向

在平时教学中,凡是课本中出现过的诗人或者课外阅读中遇到过的诗人,我都让学生了解其生平简历,人生爱好,写作倾向。比如有关王维,他是盛唐的山水诗、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作者厌倦官场生活,企图从佛教的禅理中求得精神的解脱,从山林胜景中寻求乐趣,反映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其诗艺术成就较高,刻画细致,富有诗情画意,正如苏轼所评价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如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诗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学生能了解诗人,自然就好理解他的作品了。

具体涉及到某首诗时,我还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二、 从诗词内容入手来赏析

纵观初中语文课本,从内容上我把诗词分为七类:送别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爱国诗、咏史诗和爱情诗。并让学生把学过的诗词按此进行分类,如送别诗有《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边塞诗有《使至塞上》、《渔家傲》等。通过这么一归类,学生可以“俯视”诗词,至少在内容的理解上不会有所偏颇。

三、 从诗词表现的情感入手来赏析

1、或表现诗人对朋友、亲人的思念、留恋之情,或表现对朋友、亲人的美好祝愿。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行人已去而诗人仍伫立远望,表现诗人依依惜别的无限惆怅的心情。《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及对朋友今后生活的牵挂与关怀。苏轼

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安慰。

2、或表现物的品格,对物的赞美。如《咏梅》、《石灰吟》。或表达物给人的启示,如《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启示人们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才能不断进步。

3、或触景生情,托物言志,表达作者宽广的胸怀,远大志向。如曹操《观沧海》,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又如《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通过对石灰的描写赞颂来表明自己的高洁傲岸的情操。或表现诗人壮心不已,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或感叹时光的流逝。如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是自然规律,人是无可奈何的,只能在花开花落、燕去燕来中逐渐衰老,因此我们应珍惜时间,珍视生命。

5、或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忧思,或郁郁不得志的愤慨。如《南园》,诗人李贺一生不得志,所以诗中流露出怀才不遇、无所作为的感慨。辛弃疾的《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变

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6、或表现积极乐观喜悦的情感,或表现消极悲观感伤的情感。如“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是明显的例子。再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的诗句能鼓励人从失败中奋起。

7、或表现对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如王维的《汉江临眺》,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8、或表现田园生活的闲适、恬静,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如《过故人庄》写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受,表现了诗人的悠然、恬静、闲适。这种情感一般出现在山水田园诗中。

9、或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如岑参的“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或表现边塞将士的惆怅无奈,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或表现将士们的极度愤慨,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或表现边塞将士为国杀敌立功。如范仲淹的“燕然勒归无计”表现了诗人要为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将军白发征夫泪”又表现了边塞将士壮志未酬及思乡之情。

10、或表现诗人的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感。龚自珍的

《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虽然满载离愁而去,却仍想到报效祖国。

11、或表现对历史的感慨,或通过回顾历史而得到教训。如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历史的感慨,委婉地讽喻了当朝的统治者,要他们吸取历史的教训。

12、或表现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对方的思念。如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充分体现了对爱情的坚贞。又如李清照的《醉花阴》、温庭筠的《忆江南》和《诗经》中的《君子于役》都是。

13、或表现游子的思乡之情。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还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都是表现思乡之情的。

四、 从诗词表现的意境入手来赏析

所谓意境,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或情调。诗词讲究的是意境,没有意境,就没有诗。如《梦江南》,写一女子登楼远眺自己的心上人,可一直没看到,表现了失望和惆怅之情,全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感情深厚抑郁,境界宏大开阔。“睛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意境豪迈空旷,情调高远爽朗。王昌龄的《出塞》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全诗的情调悲壮高昂。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远看近却无”与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都是作者写意式的远距离勾勒,有一种朦胧的意境美。再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的是宏伟的意境,“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表现的是开阔的意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表现的是清幽的意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的是清雅的意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表现的是空灵的意境。我们要善于分析诗的意境,从而捕捉诗的灵魂。

五、从诗词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入手来赏析

诗的主要特点是讲究形象和意境,常用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以动写静、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比兴、回环往复等。

1、比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春蚕、蜡烛为喻,一句说内心的状态,一句说外部的表情,把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深厚感情表现得形象生动,格外真切。

2、拟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

篇二:古诗赏析答案

古诗赏析答案

课前自主学习

一、本题从诗的内容、思想情感方面考查学生。第(1)题扣住“凄凉地”、“二十三年”等词可以看出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第(2)题“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二、本题从诗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方面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第(1)题抓住关键词进行赏析:“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第(2)题可以抓住“最爱湖东行不足”推知答案是“绿杨阴里白沙堤”。(3)写景的角度有许多,这首诗的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门,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三、1、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真题点悟

一、1、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意思对即可)

2、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意思对即可) 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三、本题2分,一点1分。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2)本题1分。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

(3)本题2分。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全分)

四、(3分)

(1)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

各写一点即可,写错一处本题即不得分)(1分)

(2)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意对即可)(2分)

课后巩固练习一、1情景2、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景物描写典型,画面生动;蕴涵着生活的哲理,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感情浓郁,

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1.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问1分。共2分) .

2.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 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人”用了拟人的手 法,富有情趣 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2分) 二、1.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1分;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2分;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1分。

2.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

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三、、①垂钓碧溪、乘舟梦日(1分,每对一空0.5分)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1分,每对一空0.5分)

四、答案:1、D;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欢乐积极向上;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3、“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4、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5、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五、1、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 2、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2分,每对一处给1分)3、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六、答案:1、2、略3、A

七、答案: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②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4分。每小题2分)

八答案:1、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心境;马致远的《秋思》是悲秋,表达的是失意、凄苦、思乡、感伤的心境。2、可以从写法、语言、主旨、情感等方面选择一点或多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九、答案:1、悲苦哀怨2、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3、B

C 4、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5、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十答案:1、A 2、不是真的“不知热”,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表现了租税剥削的沉重和人民生活的痛苦;3、表现了租税剥削的沉重和人民生活

的痛苦;4、(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一答案:1、收复中原,统一国家。(1分,意思正确即可)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2分,写一个得1分)3、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2分,每点1分)4、(2分)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5)、(2分)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1分)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1分)。

十二、答案:1、破、深 2、望(1分)山河 草木花鸟(1分,每空0.5分) 3、忧国思家 4、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

十三、答案:(1)特点是迷蒙(朦胧、迷茫),冷寂(悲凉)(2分)。(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

十四、答案: 1.(1 分 )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意思相近即可计 1 分, 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 儒家经典(1分)2、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分)3、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2分)4、对于一位爱国者来说,个人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令人肃然起敬。再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建功立业。(2分,意近即可。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

十五、答案:1、D 2、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十六、答案:1、卸甲归田的惆怅 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2、 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言之有理即可)②略(言之有理即可)3、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十七、答案:①既是实写,又是比喻。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1分)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2分)

十八、答案:1.坟墓 海峡(1分,每空0.5分)家国之思(1分,意近即可)

2.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2分,句子0.5分,理由

1.5分,若赏其他句子亦可。品析言之有理、意准确即可,只选句,不品析不得分)3.“我”的心理活动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3分,每处1.5分,意近即可

十九、答案:1、D 2、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

二十一、答案:1. 追求、思慕、迎娶2.“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3. 窈窕淑女、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等 4. 辗转反侧 采之、友之、芼之、乐之5、《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二十二、答案: “离愁”是抽象的感情,李煜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确是千古妙笔。六朝民歌中“丝”谐音思念的“思”。此词也用丝缕来比喻愁思,他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难以摆脱。实际上写词人此时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种种回忆,有对现状的种种伤感,有对未来的种种忧虑,千千万万的感情的丝缕,缠绕着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结尾一句写离愁的滋味,也是绝妙之笔,“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一种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最真切的感受。

二十三、答案:1、雪花给树木坡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2、3见教参

二十四答案:1、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现在往往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者比喻绝路逢生的情景。2、 C 3、略

二十五、答案:1、一会儿;通(彻夜、通宵)2、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3、时间;氛围、气氛;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4、例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

二十五-2、答案:1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叙事: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抒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3安史之乱杜甫的《石壕吏》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

二十六、答案:1、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 出猎 打猎 狩猎 )杀敌卫国(或:渴望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2、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3、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4、C

二十七、答案: 1、“聚”“怒”二字把“峰峦”“ 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2、不是,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3、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4、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篇三:古诗赏析

古诗赏析(共十五首)

一、七年级上

(一).【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这是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体例上属于五言律诗,内容上属于怀乡思亲之作。 2、解择加点词语。

①次北固山下 次:停泊 ②客路青出外 客路:旅途③乡书何处达 乡书:家书

3、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词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答:“阔”和“悬”用得好。“阔”字表现出“潮平”。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笔直地高挂的样子,风顺风和,帆儿高悬“阔”和“悬”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4、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风恰到好处,波澜中央孤帆高悬,更显江面壮阔!

5、 古人评论“风正一帆悬”这句诗的妙处时,说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从全诗看,这句诗表现了哪些大景?

答: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受到人们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出自然的理趣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

8、诗中用“客路”“行舟”“归雁”“乡书”等意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表达了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思家归乡的急切心情。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C、颈联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述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为线索,山寺北贾亭西),最后到白沙堤(绿杨阴里白沙堤)终。以“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全诗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最后两句(尾联)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诗人描写中选择最能表现早春特色的景物春水、早莺、新燕、乱花、浅草。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3、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莺是春的歌手,它们争着抢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它们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非常精美,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可以从炼字、修辞、情感等方面赏析)

答: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其中“争”与“啄”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莺以人的动作,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描写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5、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提。至于白沙提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从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6、“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描绘了一幅春水初涨,湖水才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的画面。 7、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二、八年级上

(三).【望 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具体说,“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绵延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绘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

2、写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形象的两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这首诗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

答:一个“钟”字说明大自然仿佛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赋予参天矗立的山以生命力,生动有力地写出了泰山的秀美无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高耸挺拔遮天蔽日的形象。 4、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所展示的画面。

答: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千古绝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答:(1)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2)这句诗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险,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登高是传统习惯,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高”。请你写

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答:(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请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诗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四).【使至塞上】(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他和

2、 王维在诗中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一幅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征蓬出

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征蓬”“ 归雁”都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汉塞”“ 胡天”又使人想到历史的遥远与塞外的浩阔苍凉。 3、“征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以没有根基、四处漂泊的“蓬草”形象自况,正是暗写自己内心飘零孤寂。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答: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5、本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答:(1)“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2)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 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6、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词句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远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侯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美,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五).【渡荆门送别】(李白·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示出的画面

答: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尽”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入”“尽”字好在何处

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3、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句中“下”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1)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看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倒映在江水中,晓雾云生,变幻莫测,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2)“下”,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形象奇伟,想象奇特瑰丽,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赋予水以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

(六).【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诗歌以“夕阳迟”和“欲暮时”点明登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悲在何处?

答:主旨是悲。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己悲: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4、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 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5、从时空跨度上叙事状态,抒写了一个王国之臣心中强烈的愤懑和万般的无奈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6、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悲融为一体。 7、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夕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惆怅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限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8、说说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句话的理解。

答:此联情景交融,“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登楼凭吊古人,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又隐含无限的伤悲,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9、诗的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其中“风霜”一词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三、八年级下

(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 ,后四句高昂乐观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他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句子(词语)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2)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事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这两句诗生动形象的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情感由先前的伤感转为慷慨激昂,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

5、请再写出一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哲理一致的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标题中的“乐天”是指白居易。首联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诗人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颔联采用引用典故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归来后看到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前两联追述身世经历,表达出对时光流逝、世事难测、人生易老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回到故乡听着幽幽笛声而勾起对旧友的怀念。 C、颈联写诗人对待世事变迁、仕宦沉浮的达观态度。 D、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赠诗的题意。

(八).【赤壁】(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句中的“东风” 指火烧赤壁。“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 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或因素) 之意。 2、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解(此句的含义)

答: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诗发议论感

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叹,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赤壁》这首咏史绝句,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意在说明要想建树一番事业,得有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人物也一样无能为力。

4、周瑜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人物,你知道这个人物的哪些故事?

答:周瑜打黄盖;火攻曹军战船;周瑜辞降;巧用蒋干骗曹操。 5、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支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命运—大) 6、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7、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九).【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对仗工整的诗句赏析)心照汗青。

1、《过零丁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体现了他为祖国为民族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的精神。

2、这首诗的颔联主要用了对偶和 比喻 的修辞手法

2、“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被誉为“史诗上的绝唱”,试对该句进行赏析。

答:这两句诗中的“惶恐”、“零丁”一语双关,对仗工整,自然天成,一是指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

这两句诗不但表现了诗人出众的才华,而且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忠贞爱国的情怀。 3、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采用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4、“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文天祥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请再写出一句你喜欢的古诗词中表达对崇高人生理想追求的名句。

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大事?

答:上句写自己寒窗苦读,进入仕途;下句写烽烟四起,艰苦抗元。

6、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经书(“儒家经典”或“读书做官”之意)。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处于危亡之际的国家比喻为被风吹散的柳絮,把个人命运比喻为水中雨打的浮萍。尾联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心底强烈的爱国情感。 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答:用形象的比喻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十).【水调歌头】(苏轼·北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全词以问句开篇,上片问天 ,下片问 月 ,归根到底是在抒发对 人生 的感慨。 2、本次采用借月抒怀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答:借“月有阴晴圆缺”抒发对“人有悲欢离合”的感受,融情入景,感人至深。

4、苏轼是宋代豪放派词人,你认为这首词哪里体现了词人豪放洒脱的风格,试简要分析。(可结合具体词句从意境、思想感情、语言等方面来谈)

答:(1)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在中秋之夜大醉后,举杯问月,这样的中秋明月什么时候才有?起笔突兀,气势非凡,显示了苏轼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2)“我欲乘风归去”句,词人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一轮圆圆明月,思想感情如长了翅膀

一般,天上人间自由飞翔,这种“飞天入月”的想象极为丰富奇特,显示了他浪漫不羁的情怀。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从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到“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旷达,从政治失意,兄弟离别的惆怅到共享明月的超然达观,这种积极乐观的思想,表现了苏轼的豪放。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词人从个人的恩怨离恨中超脱出来,表达了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这种乐观旷达思想感情体现了他的豪放风格。

6、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里通常具有的意义。

答:(1)月光皎洁如洗,可以借此以表现清静悠闲或孤独寂寞的心情。例如: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可以借月亮寄托对故乡、对亲人朋友的相思与挂念之情。例如: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情感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又恐”,一个是“何似”。 8、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1)“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

答:表达了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2)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答: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9、请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子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10、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