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列表页

西方文学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0  分类: 文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西方文学史 论文

西方文学史论文

姓 名:林煜峰

学 号:10231150

班 级:土木1006

单 位: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

《荷马史诗》读后感

《荷马史诗》的背景:《荷马史诗》它正式成书于公元前 6 世纪。包括两部史诗,一部为《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另一部是《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史诗的内容来源于公元前 12 世纪末希腊岛南部地区的阿开亚人和小亚西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的一场 10 年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民间便有了许多传说,传说以短歌的形式歌颂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并与古希腊神话交织在一起,由民间歌人口头传诵,代代相传,每逢盛宴或节日,就在氏族官邸中咏唱。大约在公元前 9 世纪至 8 世纪,盲诗人荷马(约前 9―8 世纪 ) 以短歌为基础,将之加工成演唱本,于公元前 6 世纪正式形成文字。公元前 3 世纪至 2 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对它进行完整的编辑和审定,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故事梗概 从前,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有特洛伊人的一座王都名叫伊利昂,特洛伊人是东方许多部族的霸主。当时在希腊地方的强大部族总称为阿凯亚人,有时在史诗中也称为阿尔戈斯人或达那亚人;阿凯亚人以迈锡尼的王阿伽门农为首。伊利昂城的王子帕里斯乘船到希腊,受到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款待,但他把墨涅拉奥斯的美貌的妻子海伦骗走,带回伊利昂城。阿凯亚人非常气愤,便由墨涅拉奥斯的哥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倡议,召集各部族的首领,共同讨伐特洛伊人。他们调集 1,000多艘船只,渡过爱琴海去攻打伊利昂城,历时 9年都没有把这座王都攻下来。到了第10年,阿伽门农和阿凯亚部族中最勇猛的首领阿喀琉斯争夺一个在战争中掳获的女子,由于阿伽门农从阿喀琉斯手里抢走了那个女俘,阿喀琉斯愤而退出战斗。《伊利亚特》的故事就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开端,集中描写那第10年里的51天的事情。由于阿凯亚人失去最勇猛的将领,他们无法战胜特洛伊人,一直退到海岸边,抵挡不住伊利昂城主将赫克托尔(帕里斯的哥哥)的凌厉攻势。阿伽门农请求同阿喀琉斯和解,请他参加战斗,但遭到拒绝。阿喀琉斯的密友帕特罗克洛斯看到阿凯亚人将要全军覆灭,便借了阿喀琉斯的盔甲去战斗,打退了特洛伊人的进攻,但自己却被赫克托尔所杀。阿喀琉斯感到十分悲痛,决心出战,为亡友复仇。他终于杀死赫克托尔,并把赫克托尔的尸首带走。伊利昂的老王(赫克托尔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到阿喀琉斯的营帐去赎取赫克托尔的尸首,暂时休战,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伊利亚特》这部围绕伊利昂城的战斗的史诗,便在这里结束。 《伊利亚特》只写

到赫克托尔的死为止,可是据《奥德赛》和古代希腊的其他作品的描写,围绕伊利昂城的战争还继续打了很久。后来阿喀琉斯被帕里斯用箭射死,阿凯亚人之中最勇猛的首领埃阿斯和最有智谋的首领奥德修斯争夺阿喀琉斯的盔甲,奥德修斯用巧计战胜了勇力超过他的埃阿斯,使得后者气愤自杀。最后奥德修斯献计造了一只大木马,内藏伏兵,特洛伊人把木马拖进城,结果阿凯亚人里应外合,攻下了伊利昂城,结束了这场经历10年的战争。史称木马记。离开本国很久的阿凯亚首领们纷纷回国,奥德修斯也带着他的伙伴,乘船向他的故乡伊塔克出发。从这里就开始了以奥德修斯在海上的历险为中心的另一部史诗《奥德赛》的故事。 奥德修斯回乡的旅程很不顺利,在海上又漂泊了10年。

史诗采取中途倒叙的方法,先讲天神们在奥德修斯已经在海上漂游了10年之后,决定让他返回故乡伊塔克。这时奥德修斯在家中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已经长大成人,出去打听他的长期失踪的父亲的消息。伊塔克的许多人都认为他10年不归,一定已经死去。当地的许多贵族都在追求他的妻子佩涅洛佩,佩涅洛佩百般设法拒绝他们,同时还在盼望他能生还。奥德修斯在这 10年间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独目巨人吃掉了他的同伴,神女喀尔刻把他的同伴用巫术变成猪,又要把他留在海岛上;他又到了环绕大地的瀛海边缘,看到许多过去的鬼魂躲过女妖塞壬的迷惑人的歌声,逃过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最后女神卡吕普索在留了奥德修斯好几年之后,同意让他回去。他到了菲埃克斯人的国土,向国王阿尔基诺斯重述了过去9年间的海上历险,阿尔基诺斯派船送他回故乡。那些追求他的妻子的求婚人还占据着他的王宫,大吃大喝。奥德修斯装作乞丐,进入王宫,设法同儿子一起杀死那一伙横暴的贵族,和妻子重新团聚。

木马屠城记在我的眼里是最经典的一个故事。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何以见得,就可以从这样的故事中得出结论。 兵不厌诈,特洛伊人的大意,造就了这一经典的战役,若没有特洛伊战争,现代人能策划出这样伟大的战役吗。 没有特洛伊战争,没有木马屠城,还会有现在的木马程序吗。有多少人是先知道木马屠城记,后知道木马程序的。有多少人师先知道荷马史诗,后知道到电影特洛伊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如果没有特洛伊电影,会有多少人知道荷马史诗啊。 希腊联军的战舰突然扬帆离开了。平时喧闹的战场变得寂静无声。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撤军回国了,他们跑到城外,却发现海滩上留下一只巨大的木马。 特洛伊人惊讶地围住木马,他们不知道这木马是干什么用的。有人要把它拉进城里,有人建议把它烧掉或推到海里。正在这时,有几个牧人捉住了一个希腊人,他被绑着去见特洛伊国王。这个希腊人告诉国王,这个木马是希腊人用来祭祀雅典娜女神的。希腊人估计特洛伊人会毁掉它,这样就会引起天神的愤怒。但如果特洛伊人把木马拉进城里,就会给特洛人带来神的赐福,所以希腊人把木马造得这样

2

巨大,使特洛伊人无法拉进城去。特洛伊国王相信了这话,正准备把木马拉进城时,特洛伊的祭司拉奥孔跑来制止,他要求把木马烧掉,并拿长矛刺向木马。木马发出了可怕的响声,这时从海里窜出两条可怕的蛇,扑向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拉奥孔和他的儿子拚命和巨蛇搏斗,但很快被蛇缠死了。两条巨蛇从容地钻到雅典娜女神的雕像下,不见了。 希腊人又说,“这是因为他想毁掉献给女神的礼物,所以得到了惩罚”。特洛伊人赶紧把木马往城里拉。但木马实在太大了,它比城墙还高,特洛伊人只好把城墙拆开了一段。

当天晚上,特洛伊人欢天喜地,庆祝胜利,他们跳着唱着,喝光了一桶又一桶的酒,直到深夜才回家休息,做着关于和平的美梦。 深夜,一片寂静。劝说特洛伊人把木马拉进城的希腊人其实是个间谍。他走到木马边,轻轻地敲了三下,这是约好的暗号。藏在木马中的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一个又一个地跳了出来。他们悄悄地摸向城门,杀死了睡梦中的守军,迅速打开了城门,并在城里到处点火。隐蔽在附近的大批希腊军队如潮水般涌入特洛伊城。

10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希腊人把特洛伊城掠夺成空,烧成一片灰烬。男人大多被杀死了,妇女和儿童大多被卖为奴隶,特洛伊的财宝都装进了希腊人的战舰。海伦也被墨涅依斯带回了希腊。特洛伊战争就由木马屠城记落下了帷幕 《荷马史诗》 恩格斯说:“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因此,《荷马史诗》这一部过渡时期的作品,包含的野蛮的东西如杀戮、残暴、无休止的战争、视女人为私有财产等都要从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去认识,否则就会感到不可理解。

《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最早的和最重要的作品,它为后世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成了无数巨著(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西方文学论文)的诞生,它是具有丰富意义的光辉巨著,它既是完美的文学作品,又是研究古代氏族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它包括了迈锡尼文明以来多少世纪的口头传说,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荷马史诗》的价值 荷马史诗体现了热爱现实的思想,肯定人的奋斗精神,强调了对人生采取积极的态度。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绝不是神的奴隶,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争取荣誉,建立功勋。在自然威力面前或在战争生活中,史诗都强调了对人生采取积极态度。史诗中的英雄们把幸福寄托在现世和人间,在他们看来,生命、战斗、劳动才有更大的意义。

《伊利亚特》这个故事歌颂英雄的威武勇敢,赞美希腊民族历史。阿基疏斯是个不完美的英雄,他勇敢、富有同情心、重视荣誉,同时有具有固执、易怒等弱点这些弱点往往会酿成大错。 《荷马史诗》叙事生动明确,语言流畅。书中的英雄人物热爱生活,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史诗构思巧妙,布局完整,突出歌

3

颂英雄主义的中心思想。史诗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既具有氏族英雄的共性,又有初步的个性特征。史诗用自然、质朴的口语写成。诗中比喻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被后人赞誉为“荷马式比喻”。常用重复的手法,适应古代民间歌人口头复诵条件,加强诗歌的感染力。

4

篇二:西方文学名著论文

品读《巴黎圣母院》

读高中时就听语文老师谈到过《巴黎圣母院》这部名著,当时只从老师口中得知,书中讲的是一个丑陋的敲钟人悲惨的一生。只因当时条件有限,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一看究竟。上大学后,我便给自己定下一个要求,每学期仔细读一部名著,这学期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如愿以偿。

现在回忆当时看《巴黎圣母院》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我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书中的文字仿佛有一股魔力,将我牢牢吸引。看完后觉得全身酸软,绷紧的神经顿时得到放松,这种感觉我想是很难让人忘却的。主要内容:该书讲诉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又丑又聋的孤儿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教士克洛德收养了。某日,克洛德看见在路上跳舞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对她着迷,并指使卡西莫多强行带走爱斯梅拉达。正当他将要如愿以偿时,巡逻的骑士队长弗比斯听到了她的呼救声,赶来救下了爱斯梅拉达,并带走了企图掳走她的卡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因此爱上了弗比斯。克洛德教士知道后,十分憎恨弗比斯,趁漆黑夜色作掩护,一刀捅晕了弗比斯,然后匆匆逃走。当官兵发现了昏死过去的弗比斯,以为是爱斯梅拉达杀死了他,因为案发当时只有爱斯梅拉达和他在一起,政府武断地下了结论,并很快把爱斯梅拉达抓了起来审问。在审问期间,官兵发现弗比斯并没有死,在向他了解情况时,弗比斯误以为爱斯梅拉达就是想杀死他的凶手。于是政府有了证词,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可是爱斯梅拉达一直没有承认,在严刑拷打的驱迫下,她只好屈打成招。她被判死刑,就在行刑时,卡西莫多又大胆地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进巴黎圣母院中。乞丐帮为了带走爱斯梅拉达,试图冲进教堂,于是他们就和卡西莫多打起战来,克洛德趁此时悄悄带走了爱斯梅拉达。最后,爱斯梅拉达在司法宫广场被绞死,卡西莫多知道她失踪的真相后,将养父克洛德从教堂房顶伤心地推下……

尤其是作者对卡西莫多将副主教克洛德推下深渊的那段描写令我印象深刻。“卡齐莫多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把他从深渊中拖上来,可是他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他凝望着河滩,凝望着绞刑架,凝望着埃及少女。聋子双肘撑在栏杆上,就在副主教刚才站过的地方,目不转睛地死盯着此刻他在世界上唯一的目标,纹丝不动,无声无息,就像遭雷打电劈似的。他那只独眼在此之前还只流过一滴眼泪,这时却默默地泪流如河。”以及文章最后一句“人们要把他从他所搂抱的那具骨骼分开来时,他顿时化作了尘土”。当然里面还有许多精彩的片段,如爱斯梅拉达的母亲先对女儿的痛恨(当时她不知道那是她女儿)到后来宁死不肯交出自己的女儿,母女之间感情的突然转变再到后来的生死诀别,怎不让人感到痛心?

文中吸引我的不仅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还有作者煞费苦心地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内心活动的刻画,还有周围环境的描写,让我体会到经典作品的伟大之处。

篇三:外国文学论文题目

总 论 论题

01、全球化与21世纪的外国文学研究 02、“世界文学”新论

03、西方文学的发展与人道主义传统 04、“摹仿说”流变史散论

05、试论西方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传统 06、“乐园神话”与后代西方文学 07、中西抒情诗的一点比较:“无我”与“有我”

08、中西叙事文学作品的结构比较 古代文学 论题

01、试论古代神话与现代科幻小说 02、神话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 03、中国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比较 04、中国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05、荷马式的比喻与古代人思维模式 06、《俄狄浦斯王》――古代先民的生命密码

07、《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 08、荷马史诗种族主义倾向初探 09、《波斯人》与东方主义 中世纪文学 论题

01、中世纪文学与基督教文明

02、从通俗到经典――中古城市文学的悲喜剧

03、试论《神曲》的近代意义 04、对“信仰”的真诚拥抱——重读《神曲》

05、对列那狐形象的再认识 06、西方文学中的骑士文学原型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论题

01、《十日谈》的狂欢化民俗特征 02、《巨人传》与高卢气派 03、哈姆莱特形象的接受与误读 04、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阴谋学类型揭密 05、莎士比亚是种族歧视主义者吗 06、女权主义批评视角下的莎士比亚 07,《堂吉诃德》的想象性虚构与写作策略 08、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论 09、《奥赛罗》的后殖民重构 十七世纪文学 论题 01、简论拉辛笔下的女性世界 02、重评巴洛克风格

03、试论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类型化特征 04、《熙德》的帝国意识 05、古典主义诗学的二重性 十八世纪文学 论题

01、启蒙文学的现代意义 02、菲尔丁小说美学初探 03、再论“席勒式”

04、欧洲狂欢文化平台上的《浮士德》 05、“浮士德精神”的现代性 06、《浮士德》与文化超人

07、法国哲理小说的“非诗意化”特征 08、18世纪英国文学的“海洋情结”(或“荒岛情结”)

09、《格列佛游记》的种族主义思想 10、《鲁滨逊飘流记》与“成人仪式” 11、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角度解读《鲁滨逊飘流记》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论题

01、浪漫主义文学的现代精神 02、欧洲抒情诗的发展与繁荣 03、“湖畔派”诗人的历史功过

04、自由主义――法国浪漫派的精神之母 05、诗仙雪莱

06、“拜伦式英雄”的现代阐释 07、拜伦诗歌中的"世界悲哀"哲学 08、雨果创作中的乌托邦情结

09、《巴黎圣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10、浅论霍夫曼小说的怪诞性 11、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与疾病 12、中西抒情诗的若干方面比较 十九世纪中后期文学 论题

01、浪漫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产婆

02、“现实主义”定义的再探讨

03、试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科学化倾向

04、简论19世纪欧洲小说的戏剧化风格 05、于连形象的当代性 06、从原型批评角度看于连形象 07、司汤达心理分析的实验性 08、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文献学意义

09、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自然科学因素 10、伏脱冷:“一首恶魔的诗” 12、环境与人——谈谈巴尔扎克创作中的环境描写

13、“狄更斯式怪人”的现代阐 14、狄更斯与欧洲小说叙述学 15、圣洁的天使: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16、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与独创性 17、普希金创作的文化解读

18、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精神失落 19、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现实主义与“意识流”

20、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21、“东方不动学说”与托尔斯泰对历史的误读

22、安娜.卡列尼娜与女性文化意识 23、马克. 吐温的幽默与美国气派 24、“易卜生主义”的存在主义诠释 25、彼尔.金特:对“绝对”的探求 26、《德伯家的苔丝》――欧洲农业文明的挽歌

27、19世纪前期英国文学的哥特风 28、《玩偶之家》(或《茶花女》)的女权主义解读

29、文学与自然科学——以十九世纪文学为例

30、力的图式与组合——从格式塔角度看巴尔扎克的创作

31、对危机的嘲讽与批评:《废都》与《洪堡的礼物》的对读

32、索尔.贝洛创作中的“追寻”主题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论题

0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评价问题 02、高尔基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03、高尔基早期创作的象征意蕴 04、高尔基早期创作的流浪汉形象 05、肖洛霍夫“严峻的现实主义”新论 06、《日瓦戈医生》的人道主义意蕴 07、“战壕真实派”的创新与迷误 08、爱特玛托夫的创作与中亚风情 09、试论转折时期的苏联文学 10、当代俄罗斯文学的现状与前景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论题

01、“神话的回流”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深度模式

02、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精英意识” 03、无序与有序:现代主义叙事文学的结构特征

04、《荒原》的“死亡情结”" 05、方兴未艾的中国“卡夫卡学” 06、卡夫卡创作中动物题材的民族文化基因初探

07、“人必须有一种不可摧毁的精神”——卡夫卡精神世界的另一面 08、《饥饿艺术家》:停顿的痛苦 09、“来自地狱的最美妙的歌声”——论卡夫卡的负罪心理

10、一个灵魂裸露者的独白——卡夫卡内心日记评述

11、“写作是祈祷的形式”——从一个侧面看卡夫卡的文学观

12、“斯人独憔悴”:卡夫卡的爱情与婚姻(或:不幸的妙用:卡夫卡的爱情与写作) 13、权力的图像: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主题

14、伟大的孤独者与离群索居的英雄——略论尼采与卡夫卡的主人公

15、“地洞”的密码:一个关于逃遁的话题 16、“变形”的哲学——对葛里高尔“变形”的评价与认识 17、残雪与卡夫卡

18、《尤利西斯》与历史循环论

19、不一与整一:《尤利西斯》的结构特征 19、《喧哗与骚动》的“对位式结构”解码 20、沃尔夫创作的诗化倾向

21、超现实主义艺术革命的时代特征 22、加缪的创作与现代“西绪福斯神话” 23、“我反抗故我在”——评加谬的《西西弗斯神话》(或,评加谬的《局外人》) 24、尤奈斯库与荒诞派戏剧 25、“愤怒的青年”与青年的愤怒 26、黑色幽默对传统幽默艺术的消解与颠覆

27、人生的真正乐园——评《追忆年华似水》中的“时间”主题 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论题

01、走向艺术消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 02、试论“元小说” 03、罗格里耶小说创作的电影化倾向 04、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05、《寒冬夜行人》(尔维洛)小说艺术的裂变式重组

06、博尔赫斯的创作与迷宫模式 07、《百年孤独》——“美洲式痛苦”的文化镜像

08、从新小说看后现代写作

09、形醉意不醉——论黑色幽默的美学意蕴

10、论《嫉妒》中的“嫉妒”

同学们还可以选取相关的东方文学命题。 一、和《圣经》有关的有: 《圣经》中的上帝形象

《圣经》在《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体现 《圣经》与《简爱》 《圣经》与《呼啸山庄》 《圣经》对莎士比亚创作的影响 《圣经》与王尔德的《莎乐美》 《圣经》中的女性形象 《圣经》的叙事学研究

鲁迅《药》中的基督受难形象分析 鲁迅《复仇》中耶稣形象

霍桑的《红字》与《圣经》中的象征意义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意象 周作人和圣经文学 歌德的《浮士德》与圣经 狄更斯的《双城记》与圣经 劳伦斯的《虹》与圣经 托尔斯泰的《复活》与圣经 普希金与圣经

基督教对许地山创作的影响 基督教和郭沫若的忏悔小说 基督教和郁达夫的小说 基督教对冰心诗歌创作的影响 徐志摩的基督教情节

二、和川端康成有关的有: 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成就 川端康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川端康成《雪国》思想艺术特点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思想艺术特点

《伊豆的舞女》: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价值观诠释

《边城》和《伊豆的舞女》的比较研究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的物哀思想 川端康成的写作风格 川端康成与20世纪中国文学 佛教对川端康成创作的影响 川端康成笔下的“悲”与“美 贾平凹与 川端康成的比较研究 《雪国》中的“雪”与“火”的意象 川端康成作品的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之美 《雪国》的虚无思想 川端康成的死亡情节 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文学 穆时英与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 王安忆《长恨歌》与川端康成《雪国》的比较

论冯至与川端康成的生命意识 三、和泰戈尔有关的有:

试论泰戈尔散文诗《吉檀伽利》的艺术成就。

泰戈尔小说的中的女性形象 泰戈尔小说中的悲剧内涵 泰戈尔对徐志摩的影响 泰戈尔对王统照创作的影响 泰戈尔对冰心创作的影响 泰戈尔思想中的神秘主义因素 泰戈尔笔下的中国形象 泰戈尔的民族观

泰戈尔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泰戈尔的自然美学

泰戈尔的《沉船》与易卜生的《娜拉》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泰戈尔的泛神论思想 泰戈尔诗歌的艺术特色 泰戈尔的创作思想 四.其他相关的还有:

论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论印度两大史诗的文化影响。

试论《源氏物语》的小说成就。 论《源氏物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源氏物语》的思想意义

阿拉伯民间文学杰作《一千零一夜》研究。 《一千零一夜》的思想内容 《一千零一夜》的民间艺术特色 《莎恭达罗》的主人公形象

《春香传》的思想内容与主人公形象 《我是猫》的讽刺艺术 泰戈尔短篇小说的思想内容 普列姆昌德《可番布》的思想艺术 普列姆昌德《戈丹》的思想意义 普列姆昌德《戈丹》主人公何利形象 以上选题仅供参考,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拟定毕业论文题目。

1. 试论古代希腊文学的“永久魅力”。

2.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的关系。

3. 试论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戏剧观。

4.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形象比较研究。

5. 试论古典主义文学的进步作用与局限。

6. “狂飙突进”运动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比较。

7. 试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与雪莱创作风格的异同。

8. 论雨果小说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9. 分析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

10. 阿巴公、葛朗台、泼留希金形象比较。

11. 试析巴尔扎克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矛盾。

12.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

问题研究。

13. 论易卜生对欧洲文学中“问题剧”的继承和发展。

14. 论欧洲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诗人的影响。

15. 试论新教伦理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6. 论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硬汉性格”。

17. 论卡夫卡的创作对欧洲文学中的荒诞意识的继承和发展。 18.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诃》中的葛里高利与陈忠实《白鹿原》中 的黑娃(鹿兆谦)形象比较。 19.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0.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21.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22.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23.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24.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25.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26.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 27.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 28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

29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30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31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32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33.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34.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35.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36.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37.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38. 哈姆雷特之性格分析

39. 论悲剧《李尔王》的艺术技巧 40. 浪漫主义文学与新古典主义文学之对比研究

41. 王国维的“出入说”与华兹华斯的诗论

42. 由爱反映出的个性—《简.爱》

中情爱的分析

43. 浅析王尔德的文艺主张

44. 托马斯.哈代—一个传统主义者还是现代主义者

浅析《苔丝》中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45. 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 46. 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的特点 47. 华盛.欧文—真正的美国文学之父

48. 清教与美国文学 49. 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50. 论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 51.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特点 52. 美国梦与美国噩梦—试析《大

人物盖茨比》

53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 54. 《章鱼》:有的放矢的一本小说 55.《第二十二条军规》与黑色幽默 56. 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 57 《红字》里的象征主义

58. 解读《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 59.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形象 60. 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诗的比较 61《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 62. 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63.<<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 64.价值观的碰撞—中美交流的根本冲突 65. 析功能翻译理论 66 对资产阶级道德和伦理的有力批评---评哈代的<<苔丝>>

67. 论<<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 68. 野性与文明的冲突—<<呼啸山转庄>>

69.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

70. 早期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初探 71. 自由之旅—析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72浅谈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性格”和“环境”的关系 73海明威小说的叙述声音

74从嘉莉妹妹的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75《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 76《白鲸》的宗教意义透视

77《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新析

78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写作技巧

79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80《喧哗与骚动》的象征意义 81哈代小说中的自然主义

82《太阳依旧升起》中“迷惘的一代” 83试析《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女性意识

84.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85.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86 解读布莱克诗篇《老虎》的象征意义 87 弥尔顿创作目的和结果的矛盾之我见

88 华滋华斯诗歌的自然观 89 简析《秋颂》的美学价值

90 由《云雀颂》看雪莱的诗歌创作观 91 论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 92 狄金森诗歌的现实意义

93 论现代诗歌与后现代诗歌的异同 94 解读《麦克白》的创作意义 95 由海明威的《杀人者》理解客观叙述法

96 解读福克纳的《干燥七月》

以上选题仅供参考,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拟定毕业论文题目。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

(1)《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外

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2)《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百年》,《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回牟与展望》,《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4)《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理论剖析》,《法国研究》,2006年第2期;

(5)《叙事主体的衰落与置换—库切小说〈福〉后现代、后殖民解读》,《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6)《疯癫与理性的对话》,《理论界》,2006年第5期;

(7)《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知识的空间秩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8)《“理解”与“诠释”—论西方诠释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宁波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9)《世代递嬗:贝克的黑人文学理论》,《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0)《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唯美主义思潮》,《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走近卡夫卡》,《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追寻拓荒者的足迹》,《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试评美国第一代“女性文学”》,《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4、《女权的呼声—试评吉尔曼的〈黄色糊墙纸〉》,《台州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5、《重析安娜.卡列尼娜》,《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一位作家、一篇名著,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选题。以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为例,相关的论文有:

1 弗洛伊德主义和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06

2 劳伦斯与三位女性———兼论《儿子与

情人》的创作 山东外语教学 1997 01 3 劳伦斯和他的《儿子与情人》 天中学刊 1997 01

4 多元视角中的《儿子与情人》 外国文学研究 1997 01

5 劳伦斯精神自我的成长与“柏拉图式恋爱”的关系——《儿子与情人》的人物形象分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05

6 浅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社科纵横 1998 06

7 灵与肉的冲突——《儿子与情人》中的爱情悲剧 殷都学刊 1998 04

8 “恋子情结”,畸爱的悲剧——重读《儿子与情人》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 04

9 试论《儿子与情人》的“恋子情结”与“恋母情结” 外国文学研究 1998 04 10 运冷静之笔,书变态之爱──小说《儿子与情人》评介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03

11 理智与情感在现代文明中的撞击——读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9 03

12 从瓦尔特·莫雷尔形象看《儿子与情人》的社会批判主题 铁道师院学报 1999 02 13

13 《儿子与情人》象征意象分析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2 14 《儿子与情人》的叙事裂痕 福建外语 2000 03

15 从灵与肉的分离走向灵与肉的结合——评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 01

16 畸形母爱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及其灾难性后果——劳伦斯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评析 山东外语教学 2000 04

17 《儿子与情人》并非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02

18 摹本:异化的两性关系——《儿子与情人》人物谈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03

19 《儿子与情人》中颜色在人物塑造过程

中的作用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1

20 论《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悲剧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3

21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俄荻蒲斯情节和劳伦斯的潜意识 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03

22 时代的牺牲品——《儿子与情人》的悲剧人物瓦尔特·莫雷尔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01

23 《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精神与肉体冲突的三重诠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S1

24 论《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的自恋情结 理论与创作 2002 02

25 寻求完美的人性——评劳伦斯《儿子与情人》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5 26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自恋情结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03

27 浅析小说《儿子与情人》、《虹》中的象征手法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1 28 对立产生冲突——评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2

29 灵与肉的冲撞——《儿子与情人》译后记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04 30 《儿子与情人》的结构与风格(英文)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1 又如《呼啸山庄》,相关的文章有: 1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4

2 《简·爱》和《呼啸山庄》创作上的“近似性”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6

3 《呼啸山庄》的现代主义解读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3

4 双重性在《呼啸山庄》中的广泛运用 衡水师专学报 2002 02

5 从《呼啸山庄》看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爱情理想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1

6 《呼啸山庄》女性意识解读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3 7 艾米莉·勃朗特的焦虑:生命力悖论——重读《呼啸山庄》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2

8 艾米莉·勃朗特的焦虑:生命力悖论——重读《呼啸山庄》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06

9 对《呼啸山庄》复仇主题的原型分析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05

10 展现人性的两极搏杀——比较《呼啸山庄》与《金锁记》中的人物心理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02

11 展示生活的真——试析小说《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1

12 一个深蕴情感的象征世界——试论《呼啸山庄》的象征表述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3

13 试论《呼啸山庄》的审美底蕴 泰安师专学报 2002 02

14 《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 外国文学评论 2002 01

15 《呼啸山庄》希克厉形象再审视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3

16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 嘉兴学院学报 2002 S1

17 略论《呼啸山庄》的叙事技巧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2 S1

18 试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的自私性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6

19 人性的一面——自私个性的剖析——《呼啸山庄》主题新探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4

20 爱情乎?激情乎?——《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爱情质疑 运城学院学报 2002 04

21 反叛社会 返回自然——《呼啸山庄》的主题新论

36 空白之美——试论《呼啸山庄》中缺失的场景

37 本我·自我·超我——《呼啸山庄》之魅力解析

呼啸山庄的凯瑟琳的人物分析

1 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的原型分析

2 试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和其原型

3 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和希克历之间的超人间的爱

4 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双重人格 5 对《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悲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6 试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的自私性

以上选题仅供参考,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拟定毕业论文题目。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