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礼仪
当前位置:首页 > 礼仪范文 > 饮食礼仪 > 列表页

生活中的饮食礼仪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3  分类: 饮食礼仪 手机版

篇一:饮食礼仪

中西文化差异之

饮食礼仪

10级生物系(2)班 叶毅 10410802047

摘要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饮食是任何其他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动物以饱腹而足,而不同的人对饮食的认较深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 饮食文化、饮食礼仪、餐饮习惯

引言 饮食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受各地、各民族的宗教、历史、政治、经济的影响,因而各地、各民族的饮食礼仪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了解各种不同的饮食礼仪,对于新世纪“地球村”的居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如下:

一、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涩及人类饮食发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世界上的饮食由于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物产等的不同,形成了各异的风格。世界菜系的分类,大致可为三大菜系:中国菜系,包括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若干国家及南亚一些国家,以中餐为代表,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菜系;法国菜系,包括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许多国家,占地面积最大,以西餐为主体;土耳其菜系,又称清真菜系,包括中亚、西亚、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

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他多种原因的存在,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助烦下咽,因此菜就越做越精妙绝伦。这样就衍生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如下:一是中国烹饪技术发达;二是中国人的食谱广泛,凡能够食者皆食,毫不禁忌;三是菜肴流派众多,如鲁、川、奧、闽、苏、浙、湘、徽等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各具风韵;四是中国人将“食”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

二、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西方人的饮食重科学,重“以人为本”。重科学既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果和食品的成分。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菜饭的意、色、形,追求色、香、味,注重菜肴的外部表现和口感。具有粗放型思维特征的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很少

考虑到饭菜的营养性。因此,中西饮食观念不同,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的是同样的,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另外,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中国的烹调与之截然不同,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就是同一个才,其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就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如冬季味浓郁,夏季味清淡。此外还会因厨师自己临场情绪的变化,做出某种即兴的发挥。因此,中国烹调特别强调随意和创新。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导致了中国菜谱的一再扩大: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再加以交叉组合,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数十种、十数种菜肴。

正如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异议。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调和的最终结果要美味适口。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味来调和烹制。中国菜历来将烹与调和为一体。

西方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蜗牛就是蜗牛,牡蛎就是牡蛎。所谓“土豆烧牛肉”,不过是烧好的牛肉佐以蒸熟的土豆,绝非集土豆牛肉于一锅而烧之。即使是调味的作料,如番茄酱、芥末粉、柠檬汁、辣酱油,也都是现吃现加。以上种种都体现了“西方重分别”。

三、 中外饮食礼仪文化比较

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礼是饮膳宴筳方面的秩序和规范,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如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都体现着“礼”。饮食礼仪的形成与传统文化思想、宗教信仰、思维模式、地域文化等等有密切的联系。为使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地进行,达到预定的目标,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动为准则。

(一) 共食制与分餐制

在中国,吃饭时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特别是用圆桌,就是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日本、韩国、东南亚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采用此方式。

西方风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店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及至上菜后,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尤其是自助餐,讲个人的独立、自主提到首位。

西式餐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友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所以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二) 座位座次的安排

中国人十分看重座位的安排,因为它代表着无数难以言说的意义。西方人对座位也很讲究,但讲究的内容却与中国大不相同。

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是司空见惯的事。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一般情况下,最尊重的地位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称为上席、首席等。但长期以来,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宴席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习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的位置一般也不显著。

在西方,人们则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

中西方座次不同的讲究主要是不同的思想和社会风尚等造成的。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与思想提倡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和行为标准。受此影响,中国古代还形成了浓厚的歧视、忽视妇女的思想。且中国长期以来农业为本,强调“家国同构”的关系,而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经验,人越老则经验越丰富,便以为年长者是家与国稳定和繁荣的关键,很早就形成了风尚(年长)尊老的社会风尚,因此中国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在贵贱相等的前提下,便尊重老者、以老者为先。在西方,影响力最大、渗透面最广的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认为基督耶稣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救世主,而玛利亚作为唯一生育、养育上帝之子耶稣的人,有高贵贞洁的形象和慈爱、谦卑的品格,理应受到极大尊重,被成为圣母。人们将基督教文化对圣母的虔诚尊敬扩展和延伸,便产生了尊敬世间妇女的社会风尚。骑士作为武士,不仅忠于君王、信仰上帝,还由敬爱圣母折射出对理想女性的精神爱恋,形成了忠诚、勇敢、高尚、文雅的骑士精神。此外,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平等、博爱思想也使尊重妇女的社会风尚发扬光大。而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由于西方许多国家的畜牧业、商业比较发达,更需要强壮、易动和勇于冒险做人,而人越老就越丧失这些特点,于是难以形成尊老的社会风尚,人们常常不愿谈论年龄、害怕衰老。

时代在发展,交流在加速,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在潜移默化地进行。如现在的中餐以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外饮食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从而被人们不断理解和借鉴、取长补短,使生活更加美丽多姿。

第二节中国饮食礼仪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中国人尚礼,推崇“民以食为先”、“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在周时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是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餐饮上的礼尚

往来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所接受,演变成各种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一、座次礼

“排座次”,是整个中国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次的排位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席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边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右手边为3、5、7。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红楼梦》描述贾府一次中秋赏月的宴饮活动,“凡桌椅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上门居中,贾母坐下。左边是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边是家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圆围住”。宴会在圆桌上进行,座次仍是“尊卑有序”、“长幼有序”。贾母是“老祖宗”,在上面居中坐下。贾赦是大房,所以成左;贾政是二房,所以居右。这是我国古代诗礼之家的一套礼仪。

当时的宴饮活动,不但座位安排很有讲究,“面东为尊”、“左为上”;而且迎接宾客要打躬作揖,席间宾主频频敬酒劝菜,筷要同时举起,席终“净面”后要端茶、送牙签等等,礼仪十分繁缛。现在是礼仪之邦,人们在宴饮活动中重视礼节、礼貌,几千年来已形成了文化传统,其中表现伦理美、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一直沿用到现在。

常见的现代家庭宴饮,座次安排灵活,总是以尊敬老人、尊敬师长、尊重宾客、爱护儿童为原则。台面碗盏布局,均衡匀称,主菜放当中,副菜围成一圈。宴会中贯穿这样的礼仪、礼节,并非是对吃的情趣的束缚,而是表现人们的道德文化修养,在饮食生活中体现一种形式美、伦理美、人情美。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筷、匙几种。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手。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纸盘中。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桌子上。酱油、醋、辣油等佐料应一桌数份,并要备牙签和烟灰缸。宴请外宾时,还应预备好刀叉,供不会使用筷子者使用。

二、上菜礼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究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设也有规则。《礼记·曲礼》中就有着宴会食序的记载,先是饮酒,再吃肉菜,而后吃饭的程序和现在大致一样。在有十六种菜肴的宴会上,菜肴分别排成四行,每行四个。带骨的肴放在主位在左边,切的炖肉放在右边。饭食靠在食者左方,羹汤则放在右边。切细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些。姜葱等佐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陈设干肉牛脯等,那就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时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应按照下述顺序:

先上冷盘,后上热菜,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再多,各桌也要同时上菜。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鱼尾朝向正主位。

现在上菜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大盘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招待员托着菜盘逐一往每个人的食盘中分让;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

三 用筷礼

中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筷子”又称“箸《筯》”,远在商代就有象牙制成的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纣始为象箸”。用象牙做箸,是高贵的标志。做筷子的材料各不相同,考究的有金筷、银筷、象牙筷,一般的有骨筷、竹筷、木筷,现在有塑料筷。

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曾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这两根神奇的棍状物能施展出夹、挑、舀、撅等功能。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十六七世纪才发明了刀叉。日本的学者曾测定,人在用筷子夹事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联。因此,用筷子吃饭是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

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餐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有人以为这种礼仪规范是跟乞丐讨食时才会用筷子敲打碗盆就成了饮食中的大不敬。

二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低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距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

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这伙子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中国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以食品祭祖的风俗,祭祖时,考虑到死人和活人不一样,活人用筷子进食时很方便,而死人已脱离躯壳,只有灵魂漂游在冥界,不再能自如地使用筷子。所以,祭品的碗盘上面才竖插筷子,而平常生活中如果将筷子竖插在碗或盘上,就算是犯了忌。

五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在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着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截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

横筷礼是指将筷子横搁在碟盘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如果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现在用膳时,即使先吃好的人,也不立即收拾碗筷,等全桌用膳毕再一起收拾,可以说这是古代横筷礼仪的延续,表示“人不陪君筷陪君”。

四 进食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大的个体特征,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有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在内进行的,如家庭、某一社会团体内进

篇二:生活中家宴礼仪

第九课——中学生家宴礼仪

下面这些是家宴时应有的待客之礼,中学生可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景有选择的待客,只要做好其中几种待客之礼,就可能会让客人满意了。

如果你事先知道有客人来访,要提前打扫门庭,以迎佳宾,并备好茶具、烟具、饮料等,也可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准备好水果、糖、咖啡等等。客人在约定时间到来,应提前出门迎接。

客人来到家中,要热情接待。如在家中穿内衣、内裤,应换便衣,即使是十分熟悉的客人,也应换上便衣。客人进屋后,首先请客人落座,然后敬茶、递烟、端出糖果。端茶送糖果盘时要用双手,并代为客人剥糖纸,削果皮,点香烟。

敬烟是我国现代家庭待客的一种习俗,是待客时不可忽视的礼仪。另外,一般不对女性客人敬烟。不过,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及身体健康的需求,吸烟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家中有孩子时吸烟的就更少了。

要事先把茶具洗干净。在倒茶时,要掌握好茶水的量。常言待客要“浅茶满酒”。所谓浅茶,即将茶水倒入杯中三分之二为佳。

1.请客的菜,要根据来客的口味配制。如果客人中有老人或小孩,最好突出一两个适合老人或小孩口味的菜。

2.入席时,如果是熟悉的客人,可自由入座。反之,则应按传统

方式来坐,主宾坐上首,其他客人坐在下首。

请长辈先入座。等长辈先拿碗筷后,自己再拿碗筷。

3.上菜时,应从主人旁边端菜,以便主人摆菜。菜上好后主人要主动热情地招待客人进食。

4.吃东西或喝汤时要小口吞咽,闭嘴咀嚼,尽量不发出响声。 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

要学会给长辈添饭加菜。给客人夹菜是要用公筷。

5、鱼头鱼尾有说法

家庭宴会当中,主人应将鱼头朝向桌上辈分最大、职务最高的人摆放,由他带头吃鱼喝酒。要是有人没等鱼头对着的人发话就抢先动筷子,便会被人耻笑为不懂规矩或者没有见过大场面。

6.敬酒时,主人对宾客或长辈应亲自持瓶斟酒,态度可亲。劝酒要在客人放下筷子时方能进行,不可强劝。

7.宴席中,和客人谈话内容要高雅、愉快,使席间充满欢声笑语。也不要说太逗的话,以免来客“喷饭”,使大家感到不雅。先吃完饭要说“大家慢慢吃”。

8.散席后,主人要陪客人闲聊一会儿,但不宜太久。

送客时要握手道别并送一程,一般至少

生活中的饮食礼仪

要送到家门口,并目送客人远去,以表诚意。

总之,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家宴礼仪,家里请客,准备的重点要

篇三:中国日常生活中传统礼仪习俗

在中国:出行礼,坐卧礼,宴饮礼,婚丧礼,寿诞礼,祭祀礼,征战礼??处处都都是礼文化,这就是礼仪之邦。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俗话说“若要好,大敬小”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但是真正要做到这些可不容易。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礼仪:

首先就是行走之礼——在古代,最常见的就是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的原则就是“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这句话意思就是走路靠边,不走路中间;站立靠边,不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了解这些礼仪在行走过程中同样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是见面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

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特别是商务上握手礼更是常见。

再次是入坐之礼——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再来说说饮食之礼——在先秦时候就有“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

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最后说说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