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礼仪
当前位置:首页 > 礼仪范文 > 饮食礼仪 > 列表页

孔子的饮食礼仪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18  分类: 饮食礼仪 手机版

篇一: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

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关于国君赐食设食、君子依礼而食、民间饮

礼仪、膳食均衡搭配及其色、味、形、质、养、器等话语和教诲,字字为后世箴铭,故称为“孔食箴言”。其中,《论语·乡党篇》集中记载了孔子膳食观。总的内容可从七方面来理解:一、君子膳食讲求精细之道。二、注重膳食营养均衡。三、重视食物安全。四、讲求饮食规律。五、讲求厨艺烹调并且身体力行。六、饮酒要有节制,提倡适度饮酒。七、恪守饮食斋膳礼仪礼节。

其实概括孔子礼食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礼、节、道。

一、礼:“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伺食于君,君祭,先饭。席不

正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沽酒市脯,不食,不撤。有酒食,先生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

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意思是说,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同国君

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席子摆放的不端正不合适,不坐。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做客时,如果食物丰盛,一定要站起来整冠施礼致谢。买来的酒,买来的熟肉干,不吃,但出于礼貌,不退回。有了酒饭,让长辈先吃。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而后下场一起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了。’即使是吃粗米饭,喝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

表情像敬献祭礼那样严肃恭敬。”

后来,“衍圣公”府中的一切活动几乎无不以礼的要求予以规范,膳食礼仪尤其如此。孔府膳食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餐一饮,乃至一菜一点、一杯一盏,都充满了“礼”的内涵。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国君代表国家,是一方政权象征。国君在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按礼有人先尝一尝膳食。孔子在与国君吃饭时,也依礼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国家的忠诚、对礼的遵从。孔子时时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即使在膳食宴饮活动中,一举一动、主宾、老幼次序,都必须按照礼的原则行动。孔子从来主张注意大节,也注意小节。这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二、节: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姜,食,不多食。不为酒困。惟酒无量,不及乱。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君赐腥,必熟而荐之。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

大体意思就是米饭久放变了味,鱼腐烂变了质,不吃。食物外观不好,不吃。食物气味不好,不吃。食物烹调不当,不吃。食物分割处置不当,不吃。吃饭没有提供调味料,不吃。姜,孔子食用,但不多吃。不受饮酒的困扰。只有饮酒很难以限量,但应量力而行,不要醉酒昏乱了神智。参加国君的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留到第二天。

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给祖宗上供。斋戒,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一定要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君子服丧守孝,吃美味感觉不到香甜。

孔子对于膳食,不仅讲求进食规律、合理搭配、餐饮礼仪,也非常注重烹调技艺。烹调不当,食物没有熟透,口味、气味不佳,饭食肉食无法下咽,都不可食用。膳食的外观不好,看相差,孔子主张不要吃。膳食的味道不好,味道不正,孔子也不主张食用。把分割处置不当的食物、没有调味料的食物提供给人食用,孔子认为不能接受。生姜是好的食物,味辛性温,可在吃饭时调味,又可助阳保健,但孔子主张不能多吃。也就是说,调味品和补品都不宜多吃。现代烹调所注重的色、香、味、形、质、养,在《论语》记载的孔子礼食思想中,均可寻根溯源。

三、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饭食不厌精,肉食不厌细。孔子吃饭不要求数量而要求质量,吃饭不求饱而求精,吃肉不求多而求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只能是被视为一种养生之道,真正有条件或者能做到的还是少之又少的。

孔子膳食之道。它影响中国人膳食习俗长达两千多年,而且远播海外,成为人们日常膳食活动的基本准则。读完这本书,我只觉得似懂非懂,头脑里对它的内容结构还比较模糊,所以写这篇文章时只能抱着书边看边写,有不足之处还望见谅。

篇二:孔子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cn

孔子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

作者:姜丽 沈燕平 阮蓓怡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好看如画外,还要讲究用餐的氛围。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而孔子儒家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饮食文化。

【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饮食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的泱泱大国。美食文化不用说,也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的水土,中国的文化积淀成就了中国的美食文化的璀璨。我觉得中国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存在。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它强调天、地、人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修行的目的是“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人格”,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文脉,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发展、创造。契合于人心的中国儒家文化引领着社会生活,中国人找到了富有人文情怀的“饮食生活样式”。

中国菜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为饮食原则的美食家。 ;综观《论语》全文,“政”字出现四十一次,而“食”字也同样出现四十一次,民以食为天。比如《论语·乡党》中,“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孔子对食品的要求很高,变质的食物不吃;超过一定时间不新鲜的不吃;这似乎有点像中国最早的食品卫生法。肉类分割不到位的不吃;市场上不放心的酒肉不吃;蘸料与食材不相配也不吃,孔子对菜肴的要求如此苛刻,足以说明孔子对菜肴出品的讲究。吃生鱼片没有芥末酱;祭神用的肉类没有姜,孔子是不会碰的。而且,孔子反对暴饮暴食,主张用餐时不讲话,细细品味,享受过程。围绕着饮食礼仪,孔子不但就饮食本身提出许多要求,还提出许多用餐礼仪和规矩,有的至今仍有借鉴之用。譬如:参加宴会,“有盛馔,必变色而作”。主人用盛馔款待,为客者必起立致谢,以敬主人之亲馈。倘有好酒好菜时,应该谦让,请父母先吃,以示孝敬,这就是“有酒食,先生馔”。“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举行乡饮仪式结束后,要等持杖的老人都离席了,自己才能离席。孔子还说“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席不正,不坐”,座席摆得不正,不入坐等等。从上述孔子有关饮食的言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作为一名终生讲“礼仪”的老先生,在饮食生活上也一点都不马虎,处处都讲究吃有吃相,坐

篇三:孔子饮食思想与中国饮食文化浅析

孔子饮食思想与中国饮食文化浅析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着璀璨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而孔子的思想精粹始终贯穿于中华文化之中,犹如甘露,浸润着文化的各个层次和阶段。孔子思想的精粹和中心思想,拓展于其思想的诸多方面,中华“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中,自然是孔子思想精华的延伸和拓展。更多的是,由孔子思想核心而延展出的孔子饮食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饮食文化。这正是我们穿越时空,以横纵两个坐标为视野的开拓点,对孔子饮食思想与中国饮食文化进行的剖析与探讨。

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而具体,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其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孔子认为,人生的哲学,不在于荣华富贵,光宗耀祖,而在于实践“仁”的道德。他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不提倡“耻衣恶食”。其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其中“精”,精细,粗之反;脍,细切鱼和肉,反复用“不厌”二字,极言讲究之致。在饮食生活中,无论时至贫富,他都非常讲究饮食是否精细,当他做鲁国上卿及鲁国大司寇时,在当时已经是很富裕了,但他却不奢侈度日,依然讲究饮食的质量。其三,“食不语,寝不言”。孔子思想崇尚周礼,认为礼节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在进餐时更要有礼节的约束。其四,“唯酒无量,不及乱” 诚可知,孔子酒量很大,但他能自我遏止,适量而饮。在孔子饮食思想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被奉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之精髓。

谈及孔子饮食思想,不得不提到的是发源于孔子故里的孔府菜肴,“孔府菜”正是其饮食思想的充分展现。孔府菜,是我国典型的官府菜。做工精细、善于调味、讲究盛器,烹调技法全面。它秉承了孔子食不厌精 ,烩不厌细的思想,素精饮馔。对菜肴的制作极为考究,要求不仅料精,细作,火候严格,注重口味,而且要巧于变换调剂,应时新鲜,以饱口福。可见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美食家。孔子主张饮食简朴追求平凡。讲究饮食精细但不奢侈,追求质朴平凡却不粗陋。 孔子很讲究饮食卫生。 孔子“五不食”思想中就有,“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沽酒、市

孔子的饮食礼仪

脯不食”,非常讲究饮食卫生。孔子还讲究饮食艺术。孔子主张吃饭时,食品尽可能做得精细,烹制时,肉要切得细致,即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都与中国饮食文化紧密相连,中国烹饪同样讲究菜品的原汁原味,追求烹饪的质朴平凡,顺应自然万物的生息规律:讲究菜品的艺术美,中和之美,体现出中华文化中和为贵的传统思想:注重饮食过程中的理解讲究,阶级层次分明,礼数礼节鲜明。孔子饮食思想在点滴于细节中深刻的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并相互影响和渗透,并肩遨游于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

对孔子饮食思想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剖析与探讨是我们深入历史,品读文化的一次历程,孔子饮食思想有丰富的形式和具体的内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孔府菜肴是孔子饮食思想在烹饪中的具体实践,丰富多彩的孔子饮食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传承至今。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