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艺术论文 > 列表页

中国刻字艺术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9  分类: 艺术论文 手机版

篇一:中国民间艺术论文

淮南师范学院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美好?纯真?质朴——漫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

学生姓名:--

学 号: --

班 级:--

指导教师:--

摘 要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过去一直公认造纸术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发明的。劳动人民凭借着简单的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好、纯真、极富有情趣的艺术形象。正如郭沫若所说:“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这确实是对剪纸艺术最恰当的评价。

关键词:剪纸艺术, 喜庆美好, 样式, 纯真质朴, 趋势分析

引言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庞大阵容。各种艺术品类异彩纷呈,灿若星河。在我国民间美术中,剪纸艺术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剪纸作为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历史渊源久远。现在发现的最为早期的剪纸是我国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先后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这些剪纸,都是将纸折叠数次,然后剪出来的。其中有一幅对猴团花剪纸极其精彩,在几何形的内圈之外,剪出十六只猴子,分成八对围成一个圆圈。每对猴子相背而立,又回过头来相对而视,好像正在林间嬉戏,极其生动,富有情趣。由此证明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的剪纸艺术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了。因为它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最简单、最普通,应用的范围又很广,所以,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中原还是边疆,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剪纸。它成为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重要

的民间艺术形式。

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

1.喜庆美好

剪纸是民间的,也是艺术的。它的创作者、欣赏者和保存者主要是广大的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他们创作这些剪纸作品的目的,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以达到美化生活和寄托自己理想的目的。它伴随着喜庆节日、礼仪祭奠等民事活动,或装饰于门窗壁间,或作为刺绣底样为女红所用。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创作的。农村妇女仅需一把小剪刀,她们或母女相传,或师徒相授,代代延承,衍生不息。她们虽然没受过专门的艺术训练,但她们更可以不拘成法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劳动人民凭借着聪明才智,在艺术实践中,将剪纸这一艺术形式锤炼的日趋完善和丰富多彩。剪纸艺术象一首质朴动人的民歌,清新、活泼、健康、富于创造性,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它是中国民间美术这个百花园中最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鲜艳花朵。

剪纸艺术是真正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和农村妇女的创作。正由于此,民间剪纸艺术的题材内容,是与劳动群众、特别是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它包罗万象,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劳动群众喜欢的家禽和家畜:鸡、鸭、鹅、猪、牛、羊等,喜闻乐见的动植物:老虎、狮子、猴子、仙鹤、梅花鹿、荷花、梅花、兰草、牡丹等,还有谐音寓意、祈福迎祥题材:石榴结子、连年有余、百年好合、五谷丰登、福寿双全等。以及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也都是剪纸常常表现的题材。在这些题材中,生动的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饱满、亲切、纯真的思想感情和健康的审美趣味,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2.纯真质朴

剪纸艺术材料工具简单,形象单纯而质朴。剪纸的造型是在写实的造型基础上概括夸张的,他们大胆删去了一切繁枝縟节,只保留物象最强烈、最典型的外形和最具特征的部分,它简练的线条、极富装饰性的程式化的处理方法,着力从整体与大的结构关系方面表现人物的动态、神情。形体简洁生动,力求给欣赏者一个完整而统一、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在作品中只保留、传达最主要的东西——性格特征、气韵和神态。它不求肖似,在夸张方面极为大胆、奇特,主观色彩强烈,对不同物象的情感、神韵、动态作生动的刻画,并赋予它们生命的活力。

剪纸艺术的创造者是民间的妇女,她们朴实的、纯真的心灵,是剪纸艺术质朴特征的内在根源和决定因素。民间艺术家在气质的单纯、创作的自发性与幻想特征方面,更接近于天真的儿童。他们象儿童那样从未经过专门的技巧训练,情感的因素胜于理性。他们笔下的形象更富于率真的情绪,有更多的稚气和拙味。剪纸的质朴还显示着这样一个特色:它从不给自己的形式以负载过重的内容,这包括不让它再现逼肖的、繁琐的现实图画,以及不让它表现超出其形式所能容纳的观念内容。作品以简而明,只展示一种情绪,一刹间的心境,是美的愉快,使观者于不觉之间得到一种内在的满足。质朴从来是许多艺术家所努力追求的。文人艺术家和民间艺术家在气质、品格和艺术素养等方面都大不相同,彼此的“质朴”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文人艺术家是“返璞归真”,民间艺术家是本色的朴与真。但两种朴与真都求内外之和谐、形式之单纯、抒情之真诚,这些又是相通的。

剪纸艺术不仅质朴,它还有活泼、充满了生机和朝气的一面。有一首民谣是唱剪纸的:“拍得巧,对得巧,两股剪子对起来铰。铰对燕,满天飞;铰对兔,满山跑;铰对山

羊角对角,铰对老牛啃青草;铰对鸳鸯铰对鹅,铰对孩子笑呵呵??”。这是多么快乐、多么富有生气的农村景象啊!它所表现的是终日劳作的人对于生命和生活幸福的热烈向往、祝福和祈祷。欢乐、幽默、热烈,把生活理想化,把自己的美好人格赋予自然对象,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特色,经受了无数苦难的中华民族的不衰的幽默感和乐观精神,在剪纸艺术中得到广泛的反映。

二、剪纸的样式

剪纸的样式很多,最常见的有:(1)窗花。它主要流行于北方,北方的窗户多用白纸糊,每年春节都要更换一次新纸,再贴上色彩鲜艳的窗花,使人感到特别清新、亮堂、喜庆热闹而有新年的气象。窗花在民间剪纸中占绝大部分,所以在有些地区成为剪纸的代称。(2)门笺。又称过门笺、挂笺等。张贴门笺有驱邪、招财之意,给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3)喜花。又称为礼花,是我国民间结婚、生子、节庆喜事时用来装点各种器物和礼品的一种剪纸样式。常有美好的寓意如:“双喜”、“双全”、“事事如意”、“喜上眉梢”等,以突出礼品的外观美。(4)鞋花。鞋花是用作鞋面刺绣底样的一种剪纸样式。在民间剪纸中,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是一种重要的样式。它的纹样,一般比较疏朗、匀称。剪纸形式除上述的几种外,其它形式还有很多,不在此赘述。

三、趋势分析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

篇二:中国绘画艺术论文

【摘要】中国绘画在传统文化的整体环境下,富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科学精神,形成了中国绘画的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人文精神以理论形态出现于画论中。更通过中国画家独特的笔墨写意和比兴手法等艺术形式,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关键词】绘画;人文精神;画论;笔墨

中国绘画是东方艺术及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悠久而绚烂。经千年的不竭创作及发展流变,中国绘画确立了自己独特、成熟的艺术体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和审美标准及人格精神。中国绘画追求形神兼备及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独有的文化内涵、艺术气质及精神特质,使得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也使之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其他民族文化和艺术所难以比拟而永远不可替代的。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和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和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它是从价值论角度对人的本质探索思考的意识形态的结晶。中华民族发源于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流域,长期稳定发达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平和中庸的人生态度和循环辩证的思维方式,其间渗透着强烈的关注现实、热爱生命的人文精神。而中国传统绘画,作为华夏文明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载体之一,在记录和再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也融汇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哲学观和审美意识,从而也散发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气息。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在技法和风格方面表现出多种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取向。简言之,西方绘画有着根深蒂固的科学精神,中国传统绘画则包含着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下面我就主要从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和绘画的表现方式两大方面试作探讨。

第一方面,中国画论作为在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体系,包含和贯穿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源自以德修身的人文涵养和天人合一的自由思想。

首先,中国画论的概念范畴来源于人物品藻。中国画论在魏晋时期确立,形神、风骨、气韵等美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与当时兴起的人物品藻是一脉相承的。如秀骨清像的绘画和雕塑的美学标准反映的正是魏晋名士对精神美的高度赞扬。我们甚至可以将这种造型风格与贾科梅蒂细长枯瘦的雕塑作一下对比,虽然两者的美学风格截然不同,但由“瘦”所揭示的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当然,这种比较是非常狭隘的,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是和天人 合一的观念分不开的。在中国古代美学中,人、自然与艺术三者之间是相通的与

西方纯粹的客观摹写不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自然是人化的,有很强的心灵感悟色彩。因而画论从来没有强调色彩的环境因素。艺术无论反映自然还是社会终归也还是与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之美的反映。魏晋时期对“人之美”的品藻的热衷也就影响到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认识,反映在画论中就是借助人物品藻的概念来阐释绘画美的本质。东晋顾恺之借人物品藻概念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绘画美学范畴,并在其《洛神赋》等人物画中进行了艺术实践。王微在《叙画》中提出的“畅神论”又将这一观点推广到山水画的领域。至南齐谢赫提出“六法论”,把“气韵生动”置于首位,在发展了顾恺之的传神论的同时,将中国画论的人文精神突现出来,传神理论也自此系统化和定性化了,后世的画论发展在文论的影响下不断丰富和多样化,但始终也没有脱离绘画要表现人的精 神之美的范畴。

其次,中国画论的核心是表现自由生命力。中国绘画的理论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这一点突出反映在《周易》对中国画论的影响中。《周易》提出“立象以尽意”“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神,极数 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把象、意、阴阳、生、刚柔等概念及其生命美学的精神都注入到中国画论中。中国画论自谢赫提出“六法论”后,唐代张彦远在其基础上把形似、传神、立意、用笔在气韵生动的美学观下汇总起来,突出了“立意”的重要性;再至宋代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中对绘画诗意之美进行强调,逐渐形成了画论中的意境论,而意境论更能鲜明地表现生命之美。如清代恽南田的画恬静幽雅,颇有意境之美。富有意境的画,生机溢于象外,有一种幽深弘远之美,由于它以气韵、立意为内在依据,因此其人文气息也愈加浓 郁。

中国画论透射的人文精神显示了比西方富有科学精神的画论更加关注人生命自身在绘画中的作用,因此也使中国画更富有生命的活力,不会轻易发生断层或变异。

第二方面,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体现在表现方式上。西方绘画最突出的两个表现手法是:焦点透视与光影素描。前者反映的是人的视觉与外界事物间的透视关系;后者反映的是客观对象在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的光影明暗与质感。这薅 大艺术法则是建立在几何学和物理学的基础上的,也因此使得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在人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于西方绘画那种块砥与色彩的交响,中国传统绘画则是一种点线与水墨的协奏。这种差异,表面上看是由中国传统绘画工具造成的,与毛笔、水墨、宣纸的物理属性有关,但其深层原因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有关,这种人文精神通过写意的审美追求、笔墨的运用和比兴等手法表现出来。

“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独具的特征。写意不仅是艺术表现方式,更是一种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即便是工笔重彩厕也有很强的写意性。“写 意”即“写神”“写心”,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神似”,神似是写意的目标。中国传统绘画对“神”的追求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超越了具体时空的限制,从而获得了最大的艺术表现的自由。画家可以融汇自身的修养、学识和个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心境关照、物我交融的作品。

写意的充分表现要依赖“笔墨”的淋漓发挥。作为中国绘画工具的笔墨具有与生俱来的灵动性,当然,笔墨的重要性更在于画家内心情感的表达,尤其自宋代以书入画的传统形成后,笔墨自身具有了一种抽象的形式美,成了相对独立的要素。画家运用线条的律动、水墨的浓淡,或表现闲云野鹤般的心境,或抒发豪情满怀的壮志。笔墨朴拙,则见童趣横生;笔墨酣畅,又见激情奔涌。当画家凝神作画时,笔墨身心早已合而为一,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精神的境界,因此,写意画也就更为感人,更可见其包含的人文精神。

“比兴”手法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手段之一。比兴始于《诗经》,“比”是以一物比另一物,“兴”是先言此物以引起他物。简言之,比兴旨在托物言志,借景抒隋。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乃至人物画中常借用比兴手法以寄托画家情感, 这也是中西绘画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有人将西方的风景画和静物画与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相比较,其实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方风景画展现的多是一种以树、路为主体的环境氛围的自然之美,而中国山水画则浸蕴着浓重的儒道哲学思想,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贤者澄怀味道”“山水以形媚道”,无论出世入世都是画家内心的写照,并非对自然景物的摹仿。西方静物画多取材生活用品和花草鸟鱼的标本,求其色彩与质感,体现的是科学的自然审美精神;中国花鸟画则取材大自然中的鲜活生命,且多取动态,具有被画对象、观者、画家三者的审美灵动,是一种超自然的悟性审美。花鸟画韵比兴特征更为突出,如宫廷画多取材芙蓉、牡丹、锦鸡、瑞鹤以示皇家富贵之意;民间花鸟则多带有吉祥的含义:喜鹊红梅喻喜上眉梢,白头翁喻白头偕老;而文人士大夫则多取材梅、菊、鹤、燕、荷等以喻高洁、孤傲、刚强之意。由于花鸟的自然形态多种多样,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较密切,较易于拿来作比兴之用,花鸟画的发展远远地超过了山水和人物。宋代的花鸟画已占了50%以上,其中当然有当朝统治者的引导作用,然此后花鸟画一直占居绝对的优势,应是因为花鸟画更容易折射出入文精神的特质吧。花鸟画中运用比兴手法最典型的当属“四君子”题材,即梅、兰、竹、菊。在文人眼里,它们早早地被人格化了:梅的坚贞高洁,兰的幽雅恬静,竹的刚直不阿,菊的孤芳不俗都是士大夫理想精神的写照。古人擅画“四君子”者不可胜数,比较著名的如元郑思肖擅墨兰,其画兰不画土,人称“露根兰”,

自言土被番人掠去,表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清郑板桥擅墨竹,其竹清瘦高挺,喻自身廉洁不群。他在一幅墨竹上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画家有此等爱民之心,方能画出那卓然不凡之竹。在此,画家的人格已经融入了画的品格,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那些画才显得那么富有人文精神,为后世所景仰。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早已经超出物象乃至绘画本身,从而具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和启发精神,其美学价值也是不朽的。也正是因为其人文精神才使中国绘画具有独特而长久的魅力。

各时期绘画的特点

一:唐代绘画的特点

盛唐时期,以吴道子为代表的人物画(包括宗教画)与山水画,展现了唐代绘画的卓越成就。唐代是人物画鼎盛的时期,人物的各种面型和表情的类型的创造,姿势动态表现更丰富自由。山水画在布局上,画面由平铺改变为错落起伏,在构图上,远近透视和比例大小的趋于正确,在表现一定的内容及思想方面也更有力,人物关系不复是平列或接近平列的形式,也不复是以大小来分别主次,而是处理得更自然真实而且(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中国刻字艺术论文)富于艺术效果。中晚唐以水墨画的出现最为重要。它运用单一的墨色,以简概繁,晚唐美术史论家张彦远以“运墨而五色具”概括之。水墨画直以墨作画,“运墨”必须依靠用笔,“笔”与“墨”是水墨画的主要“语言”。

二:宋代绘画的特点

宋代绘画巨大价值在于丰富艺术表现的手法,运用提炼精粹而纯熟的描绘技术,直接并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在内容的现实性表现的艺术性方面比较接近人民群众的爱好与要求。描写贵族生活的绘画比较流行,注重真实的具体的描写,能够通过瞬间的景象,具体地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一定关系和在生活中的神情动态。表现自然景物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在宋代充分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有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宋代绘画艺术技巧上有重要的创造,着重人物的精神状态及思想情绪的表现,着重山水花鸟的动人的美的意趣,围绕着阐明及突出主题的要求自由地而且灵活地组织画面,不受任何机械法则的支配,善于抓住对象外形特征进行提炼形象等等。宋代绘画艺术技巧的创造使中国绘画的样式特点逐渐形成,并日益增强了其从思想上及情感上影响人的力量。

三:元代绘画的特点

元代山水画继续发展.出现了赵孟頫.元四家等著名山水画家.他们的作品富有艺术气息.讲究逸气.对明清以后的绘画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在创作思想上继承北宋末年文人画理论,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

四:明代绘画的特点

篇三: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2010年工作总结

[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2010年工作总结]

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2010年工作总结

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2010年工作总结

中国书协副主席、刻字研究会主任吴东民

(2011年3月26日)

2010年,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在中国书协分党组的领导下,在各省市书协刻字研究会的关心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的工作思路为主线,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普及提高、繁荣创作中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了刻字艺术创作、教育理论、刻字展览等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刻字艺术的影响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2010年工作总结。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

举办了几个有影响的展览

1、

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刻字艺术展。2010年7月3日,上海世博会期间,第八届全国刻字艺术展在上海浦东图书馆隆重开幕。本次展出的500幅作品是从近2000位投稿作者的4270件投稿中经本届大展评审委员会认真、严格的评选后的优秀作品,代表了当今中国刻字界的最高水平。本届展览具有规模大、水准高、影响大的几个特点。展出的作品中囊括了包括台湾在内的来自全国32个省(市、区)的作品,创作队伍的覆盖面创历届之最,且地域风格不断加强;本届展览更加凸显现代刻字艺术“本体语言”,专业艺术水准普遍提高。展览适逢世博会期间,又在上海新建成的图书馆举行,观众之多,影响之大,评价之高,为历届之最。

出席本次展览开幕式的领导、贵宾有: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全国人大常委、全国青联副主席张继禹,中国书协顾问、上海市书协主席周慧珺,中国书协顾问、江苏省书协主席尉天池,中国书协副主席、刻字研究会主任吴东民,中国书协分党组成面、副秘书长戴志祺,中国书协副秘书长白煦,上海市委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长姜樑,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杨益萍,浦东新区副区长张恩迪,浦东新区政府有关部门领导曹锡康、王卫国等,日本刻字协会会长薄田东仙,韩国书刻协会理事长朴敏洙。开幕式由中国书协理事、组联部主任、刻字研究会秘书长张陆一主持,浦东新区张恩迪副区长致辞,中国书协副主席、刻字研究会主任吴东民讲话。覃志刚、张海、姜樑、周慧珺、尉天池等领导分别为获得全国奖作者、获奖提名作者和获得组织奖单位颁奖。

2、举办首届中日韩20人现代刻字艺术展。2010年7月3日,首届中日韩20人现代刻字艺术展在上海浦东图书馆开幕,展览展出了中日韩20位现代刻字艺术家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作品表现出了不同文化观念下的现代审美视角,并赋予了现代刻字以新的文化意义,同时也为上海世博会增添了一道绚丽的文化风景。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主席张海,中国书协顾问、上海市书协主席周慧珺,中国书协顾问、江苏省书协主席尉天池,中国书协副主席、刻字研究会主任吴东民,中国书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戴志祺,中国书协副秘书长白煦,中国书协理事、组联部主任、刻字研究会秘书长张陆一,日本刻字协会会长薄田东仙,韩国书刻协会理事长朴敏洙,中国书协部分理事、各

省市书协负责人代表周志高、李静、宋华平、杨西湖、铸公、魏哲,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副主任唐云来、陈秀卿、张之和部分委员以及来自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书法刻字艺术工作室导师王志安主持。

3、举办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志安书法刻字艺术工作室”首届高研班毕业作品展。2011年8日至9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主办,北京回归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北京恒生富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北京平谷尚墨堂、陕西实验中学、陕西省横山县委宣传部协办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志安书法刻字艺术工作室”首届高研班毕业作品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开幕,工作总结《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2010年工作总结》。此次展出104件学员的书法、现代刻字作品,是在我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导师王志安先生“义形刻字”创作模式及“书刻同修”教学理念的实践成果,也是学员们半年多来学习成绩与艺术才能的集中展示。这些高研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大多为中国书协会员,他们参加过多次全国性书法与刻字艺术展览,基本功扎实,创作有一定的基础,展览水平普遍较高。本次展览受到高度关注。

二、加强刻字艺术的国际交流

1、2010年3月7日,由国际刻字联盟、日本刻字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国际刻字艺术交流大展”在日本东京上野美术馆隆重举行。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应邀组成了以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组联部主任、刻字研究会秘书长张陆一为团长,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委员康新民为副团长,中日青年交流中心文化交流部部长何杰、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委员罗江为秘书长的中国书协刻字代表团,一行33人出席了开幕式。

本届展览共展出现代刻字作品360余件,充分展现了国际刻字艺术的最高创作成果,反映了各国在刻字艺术上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中国刻字作品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强调作品思想性、主题性的表达;日本作品注重中庸和谐、精致唯美。开幕式结束后,张陆一、王志安出席了国际刻字联盟北十三次会议。

2、组织作品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组织,中国书协、中国书法院主办,在法国巴黎、德国柏林举办的“汉字之美——中国书法展“。201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汉字之美——中国书法展”在享有“世界文化艺术之都”的法国巴黎、德国柏林相继展出,我会秘书长张陆一作为本次展览访问团秘书长参加了展览活动。中国刻字研究会应邀组织了5件作品参加展出,此举有利于扩大现代刻字艺术在欧洲及国际上的影响。

3、启动了“第二届国际刻字艺术大展赛”的筹备工作。由国际刻字联盟主办的国际刻字艺术大展赛,继首届在韩国仁川举行后,第二届国际刻字艺术大展赛将于2011年10月在我国厦门举办。为筹办这次国际艺术交流盛事,中国刻字研究会于2010年10月在厦门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商讨这次大展赛的筹备事务,对大展赛的指导思想、工作机制、作品构成、名额分配、人员安排等一系列事项作了具体部署。中国书协副主席、刻字字研究会主任吴东民、副主任王志安、唐云来、张之、陈秀卿,秘书长张陆一及福建书协、厦门书协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2、组织编写《大学现代刻字教材集成》。为加强刻字艺术的教育培训和深化理论研究,由我会组织长期从事刻字艺术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联合山东曲阜师大大学,共同编写一套《大学现代刻字教材集成》,该教材集成共分七卷,分别为:中国刻字艺术史、刻字艺术美学、现代刻字艺术创作与技法、现代刻字艺术创作论、中国书法与刻字艺术、现代刻字艺术作品评鉴、现代刻字论文选。该《教材集成》从刻字艺术的创作、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对刻字艺术作多方面的系统研究,有利于刻字艺术学术地位的提升,必将填补中国现代刻字专业教材的空白,有利于刻字艺术学术地位的提升,进一步推动刻字艺术更好的发展。这项工作自2009年12月25日在曲阜师大召开首次会议以来,我会又多次召开协调会议,目前已进入后期阶段,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出版发行。

3、组织编写《中国现代刻字20年》一书。今年是中国刻字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的纪念年,为此,我会于2010年多次商议筹备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包括出版《中国现代刻字20年》一书。并先后在江苏镇江、福建厦门召开该书的编辑工作会议,明确了编辑思路、指导思想、目标责任、编写大纲、内容标准、负责人员、参编人员等。该书的编写和出版,既是对中国现代刻字20年来的总结梳理,又是为今年举办中国刻字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献礼,有利于中国现代刻字艺术的回顾与发展。

sample

text

sample textsample text

图片附件: img_8248.jpg (2011-3-30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