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元宵节 > 列表页

乐清元宵节哪里玩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7  分类: 元宵节 手机版

篇一:乐清的民俗传统

乐清的民俗传统

【教学目标】

1.了解乐清民俗传统,感悟乡土情、爱国情。

2.交流各自了解的其他乡土民俗。

【教学重难点】

1.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借助对话引导学生了解民俗。

2.教师对相关知识适当介绍,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讲:介绍乐清民俗传统

1、乐清旧有的集市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主要有:蒲歧每年九月初一到初五:大荆每旬三、六、九;虹桥每旬三初八;芙蓉每旬二初七:白石每年农历三月初十等。

2、在乐清,“除夕”俗称为“廿九黄昏”或”三十日黄昏”。为欢度这个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各种过年食品,如要捣制年糕,故又称年糕为“捣糕”。在捣年糕之前,须择日掸扫住宅,俗称“掸新”或“换新”。除夕晚餐,先行祭祖,俗称“作除夕节”.然后以祭余的菜肴举行聚餐,俗称“吃分岁酒”。

3、端午节,即五月初五,俗称重五节,又称端阳节。以清江为界,这天所吃的主要食品江北为“锡饼”,江南为粽子。端午节在乐成及柳市一带还有龙舟竞渡的习俗,在乐清惯于把龙舟叫做水龙,不叫龙船.避免与元宵节的一种灯名相混淆。

4、乐清著名糕饼食品有白象公记香糕、大荆正记冻米糖、虹桥蔡日升绿豆糕、乐成内糖饼等。

5、乐清城乡灯会的表演项目有:南岳高跷,蒲歧抬阁、闹琼花、打千秋,石门狮子,高地滚龙,县东板凳龙,寺前首饰龙,苏吕档龙,鱼灯,河灯,马灯等。

6、乐清民歌很多,可分为:山歌(如“对鸟”、”采茶调”、”抛歌”)、田歌(亦叫“田诗问”或”田诗”,如“长工叹”、”“十二月叹苦”等).渔歌(如“清江号子”、”“钓带鱼”、慎江号子”)、牧歌、儿歌五种。

7、乐清城乡流传的曲艺品种主要有“鼓词”、”道情”、”莲花”、“斗歌(”对口白)”、“打花鼓”、”双锤”、”卖技”等。

8、乐清民间舞蹈主要有:四都大猫舞——迎王十朋容图时表演,以大鼓、大钗等打击乐器伴奏,配以仪仗及游行队伍,舞蹈动作较为单调,但气势宏大。水涨烟筒舞——表现乞丐抓蛇,以”衣嘛汉”曲调伴舞。表演者手拿长柄烟筒,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长衫,一副邋遢相。因其曲

乐清元宵节哪里玩

调幽默,曾多次改编参加温州地区调演并获奖。

9、“做戏”是乐清固有的俗称。旧时,乐清凡庙宇、词堂大都建有戏台,并不定期进行表演,俗称”做戏”。当时的演出,按俗名可分为下列几种:龙灯戏、洋山戏、稻秆塘戏、完谱戏、庙神寿诞戏。

第二讲:乐清细纹刻纸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东临乐清湾,南临瓯江。建县于东晋宁康二年,历史悠

久,人文荟萃,民间工艺源远流长,工艺美术品种繁多。其中,乐清细纹刻纸,堪称“中国一绝”。

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和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构成了瓯江流域民俗文化三要素。乐清细纹刻纸发源于乐清民间剪纸的“龙船花”,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元代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乐清县志》记载:“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它的形成与发展,紧紧依托当地的民俗文化,不仅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更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其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表现力十分丰富。细是细纹刻纸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早期龙船花刻纸中,最细的能在鲁班尺一寸见方的纸上刻出52根线条,这种细纹刻纸被称为剪纸微雕艺术,细纹刻纸的的纤细使各种民间图案纹样在几平方厘米大的纸上显现得栩栩如生,被称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经历代艺人不懈的努力、创新与发展,乐清细纹刻纸精美之作不断涌现,越来越以它独特的艺术材料和艺术风格引起世人的关注。

乐清细纹刻纸隽秀、纤巧、精致,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有专家说:“细纹刻纸不光是乐清的文化遗产,也是全国、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第二讲:乐清过年习俗

一、春节

春节,俗以五天为期,也就是正月初一至初五。但农村到灯期终尽前都叫“正月头”,有与元宵连而称之的习惯。初一清早起来燃放双声爆竹三个,或兼放百子炮一串,俗称“开门炮”,表示迎接新年。家庭主妇也随着起来烧佛茶,盛以江西瓷盏,供于家先与六神神位之前,并焚香燃烛,三拜而止。继煎红枣,以备款待拜年客人。老年人或当家人一起床便到社庙或附近寺院点佛灯,而且还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的习俗,祈求保佑新年吉利。

初一不出门

初一不出本地探亲访友。县东白溪等地初二、初三也列为出门的禁忌日子,如有入乡不问俗者贸然登门,必将受到当面指责。

初一不扫地,倘非扫不可,则须由外向内施帚。三日内不得出尿盆粪桶。五日内不得敲击地盘,即 桶之类的事,也须在地盘外进行。

望正月

县西从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看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礼物以松糕或捣糕为主,其次为鱼、肉。此外,还有荔枝、桂圆等的红封元宝纸包。习俗规定老亲四样,新亲六样。回盂礼品除两个红封纸包外,还有茶食包和柑橘、荸荠之类。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在内)长辈亲戚,一般都在灯期开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儿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人,则可遣儿子前去回拜。凡正月第一次探亲访友,不论辈分高低,都须携红封元宝包两个。被探望者必须泡茶,煮点心,甚或设宴款待。否则,习俗认为失礼。

二、元宵节

元宵节即正月十五。元宵迎灯是传统习俗。主要的灯有下列几种。

龙船灯 盛行于县西。龙船灯,下有弧形木条,俗称“龙船采”,整个骨架就是以此为“脊柱”由竹条和篾丝构成。前头,下有口状部分,含珠垂须,作为龙的象征性标志,故称“龙船”;上有亭台楼阁,内装戏曲人物,故又称“楼船”。左右和后方系复壁状结构,内壁贴透光白纸,外壁贴栏 式淡绿色刻纸图案。上插各色三角小旗。内点许多烛灯。还有一种左右和后方也扎亭台楼阁,并把其中所有戏曲人物各以细铁丝分别联结在龙船采上所装的一个机关中。以手摇动机关,所有戏曲人物便一齐开始表演。这种龙船,俗称“首饰龙”或“手扇龙”,因而又称前者为“平龙”,以示区别。另有一种和龙船配套的灯叫“龙船月”,因它的形状像上弦的月亮,故名。龙船月的体型很小,没有亭台楼阁,也不贴饰刻纸图案,只在左右两边绘以龙鳞。

档 也称“档龙”。由一截截厚(俗称档身)薄(俗称档板)相间的狭长木料,以木雕戏曲人物的座柄为栓联结起来,屈伸自如。档的两头分别装有镂雕、浮雕和漆绘兼施的龙头龙尾。档板上装灯笼和旗杆,杆顶系三角小旗和铜铃。档身下装木柄,供人握持负行。档身和档板各有图案花纹,或雕或绘。档的长短不一,以十一至十七人负行。所谓龙灯,其实是指档。档以县西为最多。凡山区都盛行“板凳龙”,以芙蓉最著名。板凳龙与档类似,但没有精致的雕刻,甚至白溪的龙头龙尾还是用篾编纸糊的。

滚龙 为十多个横筒状篾骨篝灯,上以整幅的红色或黄色绸布联结起来,前装龙头,后装龙尾。两盏灯相隔约六米,灯下装有木柄,供握持负行或舞蹈。舞的形式是模仿蛇、鳝等爬虫屈伸、结解的动作和还原动作。这种灯散见于全县各地。

鱼灯 通常以十二盏组成一队,俗称“十二化龙”。鱼灯是仿照江海中几种常见的鱼制成,纸糊篾骨,以彩色绘鳞,下装木柄,供握持负行或舞蹈。舞蹈所表演的是模仿鱼类个体和群体的各种泅水动作。这种灯散见于全县各地。

马灯 仿马的形状制成,分两部分,分别绑在人体前后,人居其中,走起来煞像骑马。“骑马”的都是少年儿童,俗称“马头军”。马灯的活动称调马灯,也称跑马灯或走马灯,起源于县西的屿头村,这和该村世代有许多善弄丝竹的道士分不开的。表演的有《哪吒落山》《高机和吴三春》等戏曲。

民国15年(1926年),县西马道村继起,以表演《昭君出塞》著名。扮昭君的唱,其作的和。马头军手执马鞭,按“8”“”等字阵用舞蹈动作前行,并有单打、双打、倒走等武功动作配合。曲词优美动听,感染力很强。

长龙 纸糊篾骨,以彩色绘鳞,像一条完整的龙缠在毛竹上,俗称“龙缠柱”。迎时由数人竖竹持行,并有火炬配合。这种灯仅流行于乐成镇。

走马灯 用许多幅骏马或戏曲人物的剪纸图像,装于六角、八角或圆形纸灯中,借烛光放出的热量,促使空气流动而转动风轮,连续映现出图像。这种灯以大荆镇最著名。此外,大荆还有宫灯、纱灯、狮子灯、鲤鱼灯、虾灯、蟹灯和提灯等。

扎肉灯 虹桥、大荆两地,在迎灯行列中,都有彪形大汉数人,做武士打扮,即头戴兜鍪,足缠绑腿,两臂向左右伸直,并扎入铁钩,悬以香炉,以木叉拄于腰间,表示受阴司处罚。

抬阁 抬阁似敞车车厢而稍小,且拦板也比较矮,四周披缎或布,上盖木板为“戏台”,两旁有木杠供抬行。凡戏曲人物都是当地的少年儿童所扮,他们藉隐蔽的铁条、木头等支撑,以固定手足动作。另外,也有步行演出的。我县抬阁流行于蒲岐、南岳两地,历史悠久,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拔龙马 正月初八上午,乐成镇北门七圣殿(祀“竹林七贤”)的神佛坐骑和龙被拖出在街上奔跑,俗称“拔龙马”。初九起抬长龙在街上游行,两龙或数龙相遇,各力举以比高,夜间还燃篾缆、打火球进行配合,直到十五日始止。

鳌山 元宵前后,大荆关帝庙演戏颇称热闹,而东门娘娘庙的“鳌山”,更是热闹非凡。鳌山以竹木为架,扎有山岳、城墙、房屋等,糊上彩纸,配以各种戏曲和民间故事人的。人物头像用泥捏塑,绘以油彩脸谱,穿上彩纸衣服,并有禽兽等动物。后台设置绠盘,用钢丝、绳线系住鳌山上的人物。当绠盘旋紧时,全体人物开始表演动作,栩栩如生。节目有《岳飞枪挑小梁王》、《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等。民间故事则有《乡下人进城》、《和尚关箱子》、《破雨伞挡老虎》等。台后还有锣鼓、乐器配合,热闹非凡。

送坟灯

至十五夜,家家户户点起蜡烛,俗叫间间亮。墙壁门窗、水缸头、米缸脚和菜橱、床前等处,无不烛光融融,十分明亮。是夜,家家都做甜或咸的“糊糟羹”吃。大荆各地还有送坟灯的习俗,即全家出动,将一盏点有红烛的纸灯送到山上,插在祖先坟头,让祖先共度人间元宵节。

祭祖

元宵节,芙蓉各地还有祭祖的习俗。是日,把祠堂打扫干净,张贴对联,悬挂珠灯、纱灯并祖先容图。设八仙桌数张和牲架二副于中堂,供上食品和猪羊。由辈分最小、年纪最大的长房子孙主祭。士人为赞礼,宣读祭文。祭毕聚餐,酒席多达数十桌。是日,凡男丁年满十六的,由宗族赐“字”,年满六十的,赐“号”。

2011年2月12日摘自《乐清传统民俗》

乐清过年十大习俗

一、 冬节吃汤圆

冬至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二、晒酱油肉和鳗鲞

乐清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

三、捣年糕

也叫“捣糖糕”。蒸好的糯米捣成糕,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即年年高升

的意思。

四、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五、掸新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六、贴春联

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

七、分岁酒

乐清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分岁酒非常讲究吉祥。过去酒席上会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花生(结子)、柑桔(大吉)、鲤鱼(跳龙门)、豆腐(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

八、开门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

九、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先在自己家里,晚辈按顺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正月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

十、穿新衣

正月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儿童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 开门炮

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饮食习俗

雁荡一带,正月初一早餐吃粽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等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据说,吃粽子有两义,一是因为粽和"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乐清,一般人家用红枣、柿饼、汤圆。在白石镇,初一晚餐吃汤包、糊邋羹、状元糕。入睡时,床前摆鞋,求天宫赐福。

第三讲:拓展——绍兴过年习俗

篇二:元宵游玩去哪?细数江浙沪 9个赏灯好去处,快来玩吧

浙江

塘栖古镇 | 年味节

塘栖古镇始建于北宋,繁盛于明清。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是远近闻名的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主打传统民俗的年味节在这个古镇里热热闹闹的举办开来。今年元宵节,去听听古戏、打年糕、磨米粉、送春联等多项传统民俗活动外,还有多种江南民俗表演,以及跳绳、滚铁环、打陀螺等儿时游戏。

Tips: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古镇

时间:一直持续到元宵节

宋城 | 逛庙会

这个新春佳节去哪里?杭州的宋城景区有奇葩庙会等着你。除了羊年花灯会、财神驾到、花鼓灯、板凳龙、舞狮等传统项目,元宵节期间你还可以去参加“奔跑吧年糕”

、庙会大狂欢这些活力的节目。

Tips: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之江路148号

时间:2015年2月19日-3月5日

乌镇 | 春节水灯会

篇三:浅谈乐清民俗

民俗学与生活论文

题 目: 浅谈乐清民俗

完成时间:2015 年 12 月 20 日

一、乐清简介

在温州的东南部的一隅有一个海湾,叫乐清湾,它的西岸就是我的家乡——乐清。 乐清市地处浙南丘陵地区沿海小平原,东至东海之乐清湾,与玉环县相望;东北至湖雾镇北面的羊角洞,与温岭市为界;南隔瓯江,与温州市区相望;西达北白象镇琯头西北的乌牛码道附近,与永嘉县接壤;北到智仁乡赵家辽村,与台州市相邻。

乐清市经济发达,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南部柳市地区是中国著名的低压电器之都,温台模式的发源地 。北部雁荡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号称东南第一山,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获“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

乐清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降水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光照适宜。

乐清本地绝大多数属古代福建移民。方言主要有四种,县西瓯语柳市话、县城瓯语乐清话(城关)、县东瓯语虹桥话、北部属于台州黄岩方言区,一般以清江为界。其中柳市话使用人口约五十万,通行于柳市平原和洞头县部分岛屿。因温州是瓯江流域最大城市,所以在外瓯语又被误统称为温州话。

二、乐清传统民俗

㈠节日习俗

乐清节日习俗与浙江各地习俗大同小异,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几个重要的节日。⒈除夕和春节

过年对乐清人来说大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了吧。从年关将近开始就有冬至吃汤圆、晒酱油肉和鳗鲞、捣年糕等。农历廿四以后,家家户户要祭灶、掸新、贴春联。廿九、三十晚上全家团聚,吃“分岁酒”,也就是年夜饭,然后长辈向晚辈分发压岁钱。

初一凌晨,每家每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新年的第一顿饭上要放上一些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初二初三开始探访亲友、去邻居家串门等。

但近年来,随着家庭结构地简单化和社会审美的变化,虽然向长辈叩拜行礼、穿大红新衣等习俗已经渐渐地弱化,但是大家对过年的期盼和对新一年的美好寄望还是不变的。

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迎灯是传统习俗,乐清各地有各式各样的灯样,大多模仿动物形象制成,主要的灯有:龙船灯、档龙、滚龙、鱼灯、马灯、长龙、走马灯、抬阁等。其中,档龙由一截截厚(俗称档身)薄(俗称档板)相间的狭长木料,以木雕戏曲人物的座柄为栓联结起来,屈伸自如。档的两头分别装有镂雕、浮雕和漆绘兼施的龙头龙尾。档板上装灯笼和旗杆,杆顶系三角小旗和铜铃。档身下装木柄,供人握持负行。凡山区都盛行“板凳龙”,以芙蓉最著名。板凳龙与档类似,但没有精致的雕刻。

另外鱼灯通常以十二盏组成一队,俗称“十二化龙”。鱼灯是依照江海中几种常见的鱼制成,纸糊篾骨,以彩色绘鳞,下装木柄,供握持负行或舞蹈。舞蹈所表演的是模仿鱼类个体和群体的各种泅水动作。这种灯散见于全县各地。除了上述几种灯外,还有蒲岐的闹琼花和蒲岐、下湾等地的舞狮、高跷等。

⒊三月初十集市

白石三月初十集市始于宋元,盛于清,史籍记载最先见于道光《乐清县志》;“白石市,在九都市。”九都即白石一带。会市期间,约五平方公里的市场上,布幔鳞次栉比,货摊纵横交错;赶市者铺天盖地,“张袂成阴,挥汗成雨”,吆喝声、喇叭声此起彼伏,构成一幅热闹非凡欣欣向荣现代的乡村农贸大画屏。每到农历三月初,白石集市就开始热闹起来,人山人海。

㈡特色饮食民俗

⒈素面

从古到今在南塘,乐清人们平常都有吃素面的习俗.素面富营养易消化,为群众喜爱食品,老人祝寿、生日、妇女生小孩时都以此为主食。由于该食品具有强身健体、防老抗衰等功效,故又称“长寿面”。我市各县均有“素面”加工,乐清素面历史足有好几百年,素面的特征是细如银丝,洁白柔韧,口感好。外来亲朋好友来乐清走亲访友,主人一般都会煮碗素面给他们品尝。

乐清素面的用途颇广,如做月子吃姜糖面,伤风吃葱白面,生辰吃长寿面。此外,送月里羹、对周礼、祝十礼、祝寿礼以及供养佛等,所用都是此种面。一些有名气的手工素面都要提前好几个月预定,甚至有流传着八九月的素面质量最好,许多老顾客会早早地为自家要坐月子的媳妇定下素面。

糯米饭也是温州的主食之一,尤其是作为早饭,但温州人对糯米饭的喜欢使得很多地方的糯米饭经营变成全天时。

糯米饭在温州的吃法可以说更为简单方便。糯米饭从蒸笼里出笼只要按照个人口味不同加料就好。一般分为两种:肉汤加油条,只要取适量油条末撒在糯米饭上,然后浇上事先熬着好的肉汤就可为大家奉上一晚地道的温州糯米饭了;还有一种吃法:直接在出笼的糯米饭撒上白糖,这种吃法对应了南方人好糖。这种吃法也是别有风味。糯米饭这两种极为简单的吃法表明了当地人的朴素,不失营养又简练快捷。

⒊番薯黄夹

番薯黄夹也称番薯皇夹,外形类似于蒸饺,由新鲜番薯及番薯粉制作而成,外皮软糯可口、金黄剔透,故得以此名。其发源于浙江省乐清市翁垟街道,一说发源于象阳镇(今柳市镇辖区)经百年传承发展,现已成为温州名小吃之一,与灯盏糕、油渣、鸭舌等齐名。⒋松糕

松糕是浙江温州市汉族传统名点,松软香甜,美味可口,闻名中华。大多数传统松糕是以糯米、红糖、肥肉为原料,配以红枣、核桃仁、桂花做馅。棕色的六棱形松糕刚出炊出来时冒着袅袅的热气,表面上有红枣和桂花的点缀,里有亮晶晶的肥肉和核桃的夹馅,香气扑鼻。松糕是温州地区订婚、结婚送给亲戚的伴手礼。大年二十五炊松糕,祈求来年高升。 ㈢非物质文化遗产

⒈乐清细纹刻纸

乐清细纹刻纸发源于乐清民间剪纸的“龙船花”,至今已有700 多年的历史。大约在明末清初年间,乐清沿海一带农村在春节期间出现了一种别致的龙灯,后发展为一种“首饰龙”。艺人们以刻纸装饰在龙船上,这种刻纸被称为“龙船花”。评判龙船灯的标准水平,主要看龙船纸扎和细纹刻纸的精致情况。龙船灯在当地民间活动中的流行,不断推动着细纹刻纸的发展,刻纸的内容从单纯的几何图案发展到现在的花卉、鸟兽、戏曲人物、神话、山水等,刻工也越来越精细。艺高者能在一方寸的纸面上刻出 52 条细线,一幅碗口大小的细纹刻纸要10 多天才能刻成。构图一般以中间为主题,四周配以花纹。图案有正字形、人字格形、葵花形、冰梅形、菊花形等,采用粗、细和疏密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具有很强的规律性,规整有序,带有节奏和对比韵律的美感。

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和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瓯江流域民俗文化三要素,这种丰厚的民俗文化环境养育了许多大师级的民间艺人。已故著名艺人陈朝芬身怀绝技,被剪纸艺术界尊称为“中国第一刀”。由陈朝芬刻制,柯拯明设计的《九狮图》、《双鱼》是中国艺术界最为精细的刻纸代表怍,也是剪纸艺术品的绝唱之作。

⒉黄杨木雕

乐清黄杨木雕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一起, 被誉为“浙江三雕”。黄杨木雕又是一种立体圆雕艺术, 作品主题突出, 造型生动, 雕刻细腻,层次分明,在所有的木雕艺术中, 颇具独到之处。而且, 从事黄杨木雕制作的匠师们, 必须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他们既要能够把握传统技艺文化的内涵, 又要能够了解不同材料的制作技巧,巧妙、熟练地进行造物活动。经过他们的努力探索和创造, 使黄杨木雕作品更加绚丽多彩。随着社会的发展, 黄杨木雕技艺在不断地完善。但是, 无论环境或现代工具如何演变, 黄杨木雕的技法始终以手工雕刻为主要手段。这些技法, 极具民间的纯朴性, 更具自身的哲理性。

乐清黄杨木雕这一集文化艺术和物质生产于一体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工艺, 正以它惊人的创造和精湛的制作工艺, 为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抒写着不朽的篇章。

⒊蓝夹缬

蓝夹缬技艺是汉族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流传于温州苍南、乐清、瑞安等地。蓝夹缬是以靛青为染料,用两片纹样对称的木板夹住丝或棉料染制出各种图案的织品,民间大多用蓝夹缬制作被套,是婚嫁的必备之物。

制作时以雕版紧夹织物,浸于染液而完成。主要特点是程序的多样性,技艺的精湛性。蓝夹缬技艺包含了织布、制靛、雕版刻制、印染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烦琐的程序。纹样以戏曲人物为主,剧种涉及昆曲、京剧、乱弹等。蓝夹缬的纹样特征为研究戏曲以及民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制作好的蓝夹缬主要用作被面,是流传地民间婚嫁必备用品,和生活密不可分。当年几乎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家染坊,较为富有的地区甚至1个村庄就有2家。当地民谚用“嫁囡儿连一床夹花被也冇(没有)”,讥讽人家嫁妆贫寒、礼数不全。

蓝夹缬从制靛到制作雕版到印染,程序繁琐,工艺精湛,是汉族民间智慧的结晶,也是汉族传统文化的体现。几百年的手工艺传承,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㈣对乐清民俗的感想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