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元宵节 > 列表页

汉族元宵节由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16  分类: 元宵节 手机版

篇一:元宵节的来历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篇二: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主题: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一、学习任务

1、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的年节、民俗,主要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了解民俗的概念,特别是江苏的传统民俗,主要掌握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特色由来及典故。

2、 案例导入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这个节日的本意,在除旧布新,送往迎来。春节前的腊祭拉开了年节的序幕。腊祭本来是农事完毕后,打猎取兽祭祀祖先百神的节日。汉朝以立冬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以后,定在农历12月8日为腊日,俗称“腊八”。

二、知识点

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和文化,从而发展成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众多人口的民族。汉族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同时也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众多节日,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最广泛、最隆重、最盛大、最丰富多彩的要算春节了。

一、春节

春节为一年的开始,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百姓俗称“过年”。关于“年”的来历,民间曾有一种传说:古时候大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有一种叫“年”的怪物,专门在这两天出来吃人。“年”凶猛异常,任何野兽都抵不过它,但一家挂红帘布和灶堂里 正在烧火的人家平安无事,另有一家,几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玩,半空中响起噼噼

啪啪声,“年”被吓跑了。所以,人家知道“年”怕红、怕光、怕响声。后来,等到年三十、初一时,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衣服、挂红灯、敲铜锣、放爆竹,这样“年”就不会来了。

春节活动因时因地而异,一般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俗称官三、民四、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主要活动内容有:操办年货、做新衣、祭灶、扫尘、除夕守岁、贴门神、贴春联、挂年画、新年祝福、吃年糕、吃饺子、立春打春牛、闹元宵、玩花灯、扭秧歌等。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除夕。除夕前几天,家家户户要忙于诸如打扫卫生、缝裁衣服、炊糕做馃、杀鸡宰鸭、备办年货诸事,孩子们也因年节能大饱口福、新衣斗艳而欢天喜地。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息。

除夕当天下午,要以三牲、饭菜、年馃等供品,祭神祭祖,谓之“辞岁”。然后要贴大红春联、门联和年画,装饰布置房间。逢居丧人家不贴春联。除夕之夜,外出亲人均要回家团聚,吃“年夜饭”。旧时饭桌下放一小火炉,谓之“围炉”。“围炉”时,全家人不分贵贱、亲亲热热;席间禁忌说不吉利的话;倘若有亲人在外未归的,席上应为他留座位,摆上碗筷、酒杯,以示团聚;已婚女儿通常在夫家参加“围炉”,不上娘家团圆桌。围炉后,长辈要给儿孙分“红包”即压岁钱,后来逐渐发展,能挣钱的后辈也给长者“红包”。

另外,宴席结束,还要以三牲供果,敬奉厅中神和灶君,俗称“拜岁”,家务收拾停当后,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守岁要“竟夕不眠”。是夜灯火长明,俗谓守岁可为父母长辈延年益寿,故又称“坐寿”。近年来,由于电视机的普及,守岁多是合家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扣人心炫的午夜钟声中,迎来充满希望的新一年。

贴门神,所谓“门神”即是粗线条的印画,画中的门神头戴将军盔,身披鱼鳞锁子,胸悬护身镜,足登云头靴,模样和京剧中的武将差不多,贴上门神以求避邪消灾、祈求平安。新中国成立后,贴门神的风俗由贴春联所代替。

贴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春节挂桃符,是我国古代一种具有神话色彩的风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桃符也是由最初的在桃木板上刻神的形象,演变成在桃木板上写上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语,进而有发展成为写两句对偶的诗句,于是便产生了所谓“桃符联词”,从而初步发展为今天的春联。丁忧春联是新丧人家于丁忧期间不得贴红纸春联,在守孝的第一年春节须贴绿纸春联,第二年春节为粉红纸春联,联语皆为哀感句子。第三年春节可贴红纸春联,但是联语内容仍须与守孝有关。丁忧期满后,方可用不同对联。

挂年画也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基本内容先是以“驱除辟邪”为主,一张张新年画在驱邪避邪的同时,也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新年祝福,人们总喜欢用大红纸写上一个大大的“福”字贴在房门上和照壁上,或客厅显眼的地方。有趣的是这个“福”字不是正贴,而是倒贴,“倒”与“到”谐音,说“福倒了”听起来就是“福到了”。

初一这天有很多禁忌,三餐不喝粥,避免出门遇雨;不扫地,不倒垃圾于户外,意为财不外泄;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话;忌打破碗碟用具;不能到井边挑水;不动针、不缝衣、不动刀等。如今很多青年已不忌讳,但仍有一部分人恪守遵行。

春节期间,亲戚朋友着新衣依次向祖宗或神祗祝年禧,与亲朋、邻友则曰“新春大喜”或见面“发财”诸吉利语。是日晨餐水饺,午饭开盛宴,商号闭户休息,停止交易。从此至初五日,路上行人绝少,人皆于村中进行拜褐及各种游艺活动。礼多禁忌,体现着人类原本的心理、愿望和幻想。

正月初一十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大节之中含着小节,是日为扫帚节。民间有扫地,忌往外泼水,但要往家抱柴的习俗。见家人抱一束柴火进家,一家人要马上打开大门,依恋声地叫道:“柴(财)来家啦!柴(财)来家啦!”于是全家欢喜。“柴”与“财”谐音,祈愿来年财源茂盛。

正月初二,“请女婿”。夫妻携带儿女,带着礼物到娘家,向岳父、岳母拜年。娘家备筵席请女婿,礼节十分隆重,现民间仍多循此俗。初五,商店恢复营业,小商贩走街串巷吆喝喊卖,家居开始打扫卫生,转入日常生活。

十五日夜(宵)举行的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元宵节是一个有着两千余年传统的节日,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鳖上灯杆、火树银花,这是元宵节最突出的景观,也最能概括此节的活动,即张灯。张灯是元宵最主要的节俗活动,其余观灯游赏以及灶火百戏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此发展、引申而来的。现在,每届元宵节前后,无论乡村还是市镇,人们都要张灯结彩,观灯游赏,烟火也多是必不可少的。当代元宵节除灯火之外,更为突出的活动是各种社火,诸如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海外华人居住区也是年年搬演、盛行不衰。元宵节,可以算是中国狂欢节。

元宵节离不开“闹”,张灯、观灯、赛灯叫“闹花灯”,社火百戏叫“闹社火”,整个的活动叫“闹元宵”,仿佛不闹就不成其为元宵节不管南方北方,到了元宵节这一天,除了闹元宵还得聚吃元宵。元宵又叫“圆宵”、“圆子”,南方长叫“汤圆”、“水圆”,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今天,元宵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不少人甚至开始了中西结合吃法,

比如巧克力就已经成为元宵馅之一。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一年中最热闹的春节活动就随着元宵节的结束而告一段落。

二 、 清 明 节

清明节又称聪明节、踏春节。清明节的民俗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到了清明,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摄氏度以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转暖,草木萌发,广大农村开始春耕。江南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农谚。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对农业来说,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后来演变成节日, 清明节前两天为寒食节,所以人们常合并称为清明寒食节。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中唯一具有双重意义的日子。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文字记载。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蔗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大盛。不过明墓祭凄清悲切固然有,但至唐宋,宴乐游赏的风气也已形成。至唐代,寒食清明踏青扫墓的习俗已经合而为一了。

时值三春大好时光,清明扫墓这种户外活动已具备夜游的条件。唐宋元明如此,清也不例外。现代这种风习还是很盛的。

三 、端 午 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即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屈原为国劝主,楚顷蘘王不听,反听谗言,将其放逐。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投泪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将糯米团、雄黄酒投入江中,免被鱼吞尸体,以后成俗,在这一天吃粽子、喝雄黄酒、划龙船。现在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利用其地理环境及旅游资源,将龙舟活动扩展为对外经贸洽谈,文化,体育和旅游活动的国际龙舟会。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盂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蜡、诗人节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习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日驱辟说等。其中主要是两种说法,端午节纪念屈原,这几乎是家喻户晓;说该节日与古人为避五月初五之一“恶”日有关,今天知道的人恐怕不会太多。但不管怎么说,端午节活动的主要内容,似乎都与这两种说法有关。如包粽子是为让江里的鱼吃饱了,不再去咬食屈原

的尸体,而划龙舟则是为了奋力相助,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在端午节更是内消毒,悬挂,饮雄黄酒、浴蒲艾汤,制“午时茶”,小孩子更是胸带“香袋子”,臂系“长命缕”、额涂雄黄酒,名目不少,而且目的只有一个,既避免在“恶”日受到外界邪祟侵害。这两种说法实际上却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即人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并不仅仅停留在对他的高尚情操的敬仰,更主要的是希望这位以超升成神的“爱国诗人菩萨”,能护佑百姓度过“恶”日难关,永保平安,常有福之。因此可以这样说,端午节系列民俗活动,其本来的主题应是驱邪除祟,祈福求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锅糯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西晋周处《5》记载有“岳阳风土记》中记载:俗以孤叶裹糯米······煮之,和烂熟,于五月五日之,一名粽,一 名。“可见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节和夏至两个节日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有粽子买。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夹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四、中 秋 节

中秋节,即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因节日恰逢一年秋季的中期,故称中秋。因这晚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远更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日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记载。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代·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此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的过的主要节日之一。是夜,人们仰望朗朗明月,如玉如盘,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在这一天,人们要赏月、拜月、吃月饼、合家团圆,许多地方还在衍生出其他民俗活动。

我国明见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清袁枚《随园食单》中详细记载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出现专门的月饼作坊,制作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饼面还印有各种精美图案。月饼成为中秋节馈赠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

广州潮汕各地中秋拜月的只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妇女不祭灶”的俗谚。在

篇三:讲述和元宵节有关的历史人物

第六讲 岁时节日民俗

【教学目的】

掌握岁时节日民俗形成的原因,掌握我国岁时民俗节日的分类及特征;了解汉族及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岁时节日及其民俗。

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二、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三、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岁时节日民俗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这两个部分是有紧密联系的。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而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日。在不同的岁时节日中,同样传承下来的是不同的民俗事象。据此,我们认为,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一般有周期性,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一)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

岁时节日民俗在精神民俗内容中是最丰富的一种民俗。它的最初形成,是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人们对天文知识的认识,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观察。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汉族元宵节由来)法产生了。有了历法,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正是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划定一年中的时序节令,将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纳入自然规律之中,逐步形成不同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为感谢上天的恩赐,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一般在农闲时候)举行祭祀仪式,开展各种文娱活动,这样,节日就产生了。不过,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就是相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其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节日及其民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 历法节气

中国自古农为本、以农立国,而农业生产有着很强季节特点。从远古时代起,中国先民就已掌握了反映农业生产特点的历法知识。有些节日(如立春、冬至等)就是由节气直接发展而来的。

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以生产性节俗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的节日习俗受农事活动的影响,如春季有迎接春耕的节日典礼,秋季有庆贺丰收的节日典礼。

社会生活对节日民俗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我国古代社会,鬼神迷信思想盛行,求神拜佛、问卜占卦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大量这方面的习俗。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人际交往,每

当逢年过节都会走亲访友,登门贺岁,这些都显示了社会生活在节日民俗形成中的重要影响。

3、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

历史事件与传说也是影响节日民俗形成的因素之一。如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青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种种传说多数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可是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却是纪念成原的说法;于是在端午节就形成了祭祖屈原、赛龙舟的风俗,它显然受到历

史传说的影响。

4、宗教信仰的影响

中国是个多神信仰的国家,如原始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甚至有些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被奉为神灵加以崇拜,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民俗节日。总的来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祭祀、禁忌节日,如春节、寒食节、七月初七七夕节、中秋节、腊月二十三祭灶神节等。春节起源于原始腊祭,后来增加了祭祖、供神、驱鬼、团圆、娱乐等内容。第二大类是人为宗教节日习俗,如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节日习俗。属于道教的节日有:正月十五上元节、三月初三蟠桃节(王母娘娘寿诞)、七月十五中元节、发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十五下元节等。属于佛教的节日有:四月初八浴佛节(佛祖释迦牟尼诞辰)、七月十五盂兰盆节、七月三十地藏节、八月初八转法轮日(释迦牟尼说法日)、腊月初八腊八节(佛祖成道日)。第三大类是多神崇拜节日习俗。如二月二龙抬头日,又为土地神诞辰;五月十三关帝诞辰,又称关公单刀赴会日。

(二)岁时节日民俗的分类

岁时节日及其民俗分为以下几类。

1、宗教性节日及民俗 宗教性节日包括两类:一类是原始宗教节日;一类是现代宗教节日。这两类节日都是宗教性质的,但它们的产生时代及民俗表现形式却是不同的。

2、生产性节日与民俗 生产性节日,一般是指在农业、林业、牧业、饲养业、渔业、手工业等生产中,伴随岁时变换和生产习俗所传承的群众性活动。首先,它有固定的时间(也有的日期不确定);其次,生产性节日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并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再次,它带有祭祀、纪念等意义。其中与农事生产节日及民俗最有特色。农事节日的最初形成,大约是和农业生产中的祭祀活动有关。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和民族,农事节日的原始信仰成分逐渐减少,变为庆祝丰收、祈求丰年。有些节日还成了农忙季节的生产动员。如藏族的“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新果节”,又叫“吃新节”或“尝新节”,是许多民族中流行的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日期各地不一,一般都在谷子成熟的时 候举行。

3、年节及其民俗 年节,在各民族中普遍受到重视,其形成一方面有祈求来年丰收的含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迎接新的一年的来临。春节是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通行的节日,时间是在正月初一。春节,最重视的是除夕。在除夕之夜,合家团圆,共庆佳节。

4、文娱性节日及民俗 文娱性节日,大都具有联欢性质,目的在于加强个人和社会团体的社交和友好往来,有时还加入民间的竞技活动。在文娱性活动中,较有特色的是各民族的歌会、歌节。在这些活动中除娱乐内容外,还为未婚青年男女提供社交场所和物资交流场所,深受各民族人民的欢迎。

(三)我国岁时节日民俗的特征

长期以来,农业就在我国占据主要地位,大量的岁时节日都是为祈求或庆祝农业丰收而形成的;同样,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而儒家思想在岁时节日中也有大量的表现。据此,岁时节日民俗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许多节期的选择,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与春种、夏伏、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秋收、夏伏、冬腊的岁时性生活节律。所有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奏,张弛有度、自然和谐。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有许多节日都是为祭祀祖先而设的,如除夕之夜祭祖、清明节上坟、中元节烧纸钱等。可以说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另外,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团圆、讲亲情的国家。每当节日来临

时,一家之主都希望家人能和和气气地、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只有在这个时候,天伦之乐表现的格外充分。千百年来,传统节日也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重要的感情纽带。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节日风俗的缘起,与各种原始信仰有关。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驱灾、避邪。后来,节日逐渐从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神共欢的日子。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大量的体育活动也出现在节日里。每逢重大节日,城乡还多有盛大的社火、庙会活动。这样,传统节日就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一)汉族岁时民俗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其文化水平相对于少数民族来说略高一些,这

一点从岁时民俗的影响也可看出。如大多数民族使用汉族的历法。因此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研究汉族的岁时民俗就很有必要。

汉族岁时民俗的最初来源是与古代天文、历法知识有紧密联系。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传承着仰视天象以观测寒暑季节并为衣食住行作准备的习俗。如农谚所说:“天河朝东西,收拾穿冬衣;天河朝南北,收拾把麦割”。由此可见季节时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重大。

人们对天文、历法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殷周时代,历法尚疏,农事活动,主要靠观察日月星辰来进行。到了春秋时代,用土圭测日影以定冬、夏至,置闰月以定四时成岁的制度逐渐完善,农事活动有了更可靠的依据。另外,我国古代关于天象的记述,有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之说。而识别天象,根据天象推算时序节令的变化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有些古俗一直延续至今。如根据北斗辨方向、定季节。人们常根据斗抽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随老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法产生了。有了历法,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历法的产生与人们对天象的观测有关系,太阳的出没,月亮的盈亏规律,最早被人们作为制定历法的依据。如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以寒暑交往,禾谷成熟为周期,则称为“年”。至今.我国使用的历法(现在通用阴历和阳历)可以说是来源于古代的历法。

由于季节变换和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为了反映四季、气温、降雨(雪)、物候变化,我国古代将一年分为四季十二个月、并把每年365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二十四节气,它对于农业生产习俗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许多农业谚语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知道我国岁时和岁时民俗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时期,它实际上世人们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汉族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又称过年,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十五日结束。古代的春节叫元旦、元日、新年。新中国成立后,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各地民间过年有守岁、吃年饭、贴灶公、贴“福” 字、贴对联、贴年画、拜年、放鞭炮、放焰火、走亲戚、点蜡烛、包饺子、点旺火、剪纸、赠送贺年片、耍社火、游春等习俗。人们以此来驱邪消灾,祈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汉族传统的节篇二:七下第一第二单元练习(期中考试试卷)

亲爱的同学,下面的历史问题是为展示你的学习成果而设计的,你要认真审题, 独立思

考,遇到困难时也不要轻易放弃,相信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0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一诗,描述的盛世景象出现在

a.汉武帝时 b.光武帝时 c.唐太宗时 d.唐玄宗时

02.唐太宗在魏征病逝时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说明唐太宗

a.善于用人b.重视纳谏 c.善于吸取秦亡的教训 d.重视文化教育 03.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隋朝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 b.二世而亡,是一个短命王朝

c.隋朝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隋炀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04.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诗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是

a.禅让制 b.科举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05.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作出了不少的创造发明,其中唐朝

时期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曲辕犁 b.翻车 c.水排 d.水车

06.央视春晚舞蹈《飞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假如有人想探寻这一舞蹈素材的来源,

你可以建议他去

a.山西大同 b.河南洛阳c.甘肃敦煌d.四川成都

07.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

赴京城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隋文帝 08.“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河”的中心是

a.北京b.杭州 c.洛阳 d.西安

09.我国现行人民币有金属币和纸币两种。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吗

a.秦朝圆形方孔铜钱 b.汉朝的五铢钱c.战国时刀币 d.北宋的“交子” 10.“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五十六族”中在元朝时形成的是

a.维吾尔族 b.回族c.蒙古族d.壮族 11.岳飞的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胡虏”“匈奴”在这里借指

a.女真的统治者 b.辽的统治者 c.契丹的统治者 d.党项的统治者 12.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

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描述的节日应该是

a.元宵节 b.春节c.中秋节d.端午节 13.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耶律阿保机b.完颜阿骨打c.赵匡胤d.元昊 14.元诗“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b.元朝经济文化发达 c.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密切 d.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15.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来到一座英雄墓前看见两尊铸铁跪像,触

景生情,十分惭愧地写下了两句诗“自从贼后不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你知道这位读书人为了何事发出这种感慨吗

a.文天祥宁死不屈b.陈桥驿兵变c.秦桧谋杀岳飞 d.澶渊之盟

16.王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时多次提及“瓦子”、“勾栏”,他介绍的是哪一个朝代的社会生活

a.秦朝 b.唐朝 c.汉朝 d.宋朝 17.精美绝伦的宋瓷行销海外,深受人们喜爱。下列地区后来发展成为瓷都的是

a.景德镇 b.开封 c.泉州 d.杭州 18.“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下列关于“一代天骄”的描述,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建立了宋朝 b.统一了蒙古

c.是一个部落的杰出首领d.被推举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政权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请回答: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1分)

(2)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在何时?(4分)

(3)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1点即可)(2分)

20.观察下面图示,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上图所示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由谁建立的?(4分)

(2)从图中可看出当时统治者采取什么制度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管理的?(2分)

(3)此朝代疆域辽阔,境内人口大规模的流动,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说一说民族融合的表现。(一点即可)(1分)

(4)a地区是我国的西藏地区,当时管理a地区机构的名称是什么?唐朝时曾与该地区有

着密切的联系,请试举一例。(3分)

好交往”的话题,请你和他交流。(7分)

月考临近,历史老师让我们搜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 史上隋唐时期和宋元时期有关中外友好交往的知识,我找 到了隋朝时期日本曾派遣隋使到中国、玄奘西游。请帮忙 再找三个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谢谢你的帮助。这些事件加深了中外民族的交流,促 进了中外文明的传播。这些人真是太伟大了。你认为我们 青少年应该学习他们哪些品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三:关于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工作方案

关于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开展

“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工作方案

春节、元宵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7部委《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活跃节日期间的群众文化生活,现就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活动主题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