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元宵节 > 列表页

陕西蒲城民俗元宵节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24  分类: 元宵节 手机版

篇一:正月十六蒲城“抢红”记

蒲城正月十六 “抢红”记

文/图 陈方敏

2016年2月23日,我们一行来到马站蒲城感受民俗文化活动——拔五更后的正月十六“抢红”。适逢烟火盛放,“火树银花不夜天”,那是庆祝晏公爷驱魔降鬼成功的一项盛事。一时,我被几百年传袭的浓郁氛围给震呆了。

那时刻,无关乎铺张浪费,也不能算奢侈挥霍,这里的老百姓把生活的景象和彪悍的民风化作矫健的雄姿、挺拔的气势,通过穿街走巷的抬晏公“巡游”,讨彩头的“抢红”等形式来祈祝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生息繁衍、康硕美满。

篇二:陕西民俗

秦 腔

秦腔又称“乱弹”,不仅是陕西地方戏,而且也流行于甘、宁、 青、新、晋南、豫西、内蒙、川北等地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 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保留的剧目700 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在古时陕,甘、宁一带民间 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由于它产生于民间,能生动地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有 纯朴深厚的生活根基。 秦腔艺术渊远流长。在传唐玄宗李隆基曾设专门培养演唱的 梨园子弟,让其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歌。梨园的乐师李龟年 原是陕西民间乐人。秉性慷慨,所作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这大概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宋词的影响,从内容 到形式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已发展成 为秦腔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旦魏长生,自小入京,他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梅兰芳写道:“秦腔跟京剧有密切的关系。有人说过,京剧的主要曲调‘西皮’就受秦腔的影 响很大,此外剧本,表演等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秦腔的历史, 比京剧要远得多。”欧阳予倩也说:“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入 川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为河北梆 子”。所以说秦腔为京剧、晋剧、川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的鼻祖。 秦腔高昂激扬,要求用真嗓音演唱,一般不用假声。保持了原 始、豪放、粗旷的特点,“唱戏吼起来”为陕西十大怪之一。但这种唱 法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秦腔的角色分老旦、老生、须生、小生、正 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表演时强调感情 的真实,要求演员一招一式皆情理真切,喜、笑、怒、骂、悲、哀、愁、 怨、爱、恨,憎要明显强烈,装什么像什么。目前流行的秦腔剧本有 《五典坡》、《杨门女将》、《周仁回府》、《三滴血》《吓河东》、《游龟山》等传统剧目,还有《江姐》、《洪湖赤卫队》、《祥林嫂》等现代新戏。

眉 户

陕西地方戏曲之一,属秦腔派系。在陕西关中最为流行。眉户原以自乐班、坐唱、清唱形式出现,是农民在耕作之余的一种消遣娱乐活动。清朝乾隆年间,随着秦腔等戏曲艺术的发展,眉户逐渐地被搬上了舞台。 眉户在关中分东西两路。东路眉户盛行于华阴市和华县。民 间流传矿同州的梆子部阳的线,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西路 的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户县,并以“眉户”得名。 眉户的唱腔不同于秦腔高昂激扬,豪放粗扩,而是委婉细腻, 优美动听。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大调以唱悲伤剧情 为主,如《老龙哭海》、《罗江怨》、《老五更》等;小调以唱欢喜剧情为 主,如《采花》、《银红丝》、《一串铃》等。现在随着人们的爱好和戏剧 的发展,眉户的唱腔音乐精炼到50 多个曲牌,以表现人物在舞台 上丰富的情绪和曲折的戏剧情节。 眉户传统剧目有100多种,过去广泛流传的有《张连卖布》、 《尼姑思凡》、《安安送米》、《刺目劝学》、《杜十娘》等。建国后新编 演出了许多深受群众欢迎的新剧目,如《兄妹开荒》、《大家喜欢》、 《十二把镰刀》。陕西省戏曲剧院编演的《梁秋燕》,唱红了关中,妇 孺皆知,人人会唱。流传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说法。

碗碗腔

碗碗腔也是陕西较有影响的地方戏曲主要剧种之一。它的音 乐优美,唱腔细腻,多用来演唱爱情之类的“文”戏。碗碗住流行于 渭北的大荔县、澄城、合阳、蒲城县—带。它的乐器不像秦腔以板胡 为主,而是以碗碗、月琴为主,并配以二弦、胡琴、边鼓、梆于、马俊 和唢呐等,特别是因敲击碗碗确定乐曲的轻重缓急,故而称其为 “碗碗腔”。 碗碗腔剧目很多,著名的有《香莲佩》、《春秋配》、《玉燕钗》、 《蝴蝶媒》等。以写“痴情佳人逢奇缘、落难公子中状元”一类才子佳 人戏为主。 碗碗腔的唱词典雅,讲求声韵和谐。句了或长短不一,或齐整 划一,以上句押韵落板,不同于其它剧种。 以前碗碗腔艺人多是上门清唱,建国后,为了发掘和弘扬这一 优秀剧种,陕西省戏曲院成立了眉碗剧团,培养碗碗腔演员。排演 的《金琬钗》剧目久演不衰。 另外,陕西地方戏还有“同州梆子”、“阿宫腔”和“商洛花鼓戏” 等。

社 火

在陕西,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

陕西蒲城民俗元宵节

、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 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领,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这种艺术 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源于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 每年春节,各乡各村,群众自发组织,抬芯子、跑竹马、踩高跷、 耍狮子、走村串户,十分热闹。这种喜庆活动,关中称“要社火”,陕北叫“闹秧歌”、”闹红火”,而陕南则称“闹玩意儿”、“耍故事”。 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即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社火中的精华,是高难艺术芯子,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形状各异的拇指粗的钢筋,约两米高,用色纸在上根指形态做出各种造型的东西,如棉花、果树、纺车、布机,龙、虎等世间百物,然后按其内容把男女小孩(年龄一般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 1人,多者10余人。或并立、或叠置、或横卧、或倒立。有的双臂摆动,像在行走,有的似荡秋干,高悬 在3丈虚空。场面惊、险、巧、奇。 社火中的高跷往往成群结队而行。艺高胆大的,走起路来故意 歪歪扭扭,显得摇摇欲倒,让人捏—把汗;有的行走间忽然劈一个 双叉,坐在地上撒娇,当别人去扶时,将身子一纵,突然又跳将起 来,立刻引来观众一阵喝彩。 跑旱船在陕南十分流行,群众喜闻乐见。它是由女演员扮驾船 姑娘,男演员扮引船舶公,二人载歌载舞,紧密配合。表演各种戏剧 性的情节。 在陕西,耍社火颇具古风,几十面三角形狼牙边的大旗,上书 各个乡村之名。敲上威风锣鼓,锣鼓手少则数十,多则上百。打锣 鼓有一定套数,分老曲、新曲、紧三火等。老曲雄壮浑厚,新曲悠长 明朗,紧三火紧张热烈。雄旗猎猎,统炮轰隆。若在街上和其他村 的社火队相逢时,讲究礼让。先到者闪到一边。后来者先走,这明是 礼让,暗则挑战和较量。鼓声一时大震,都想以气势压倒对方。各 家的社火扮演人物,也以动作、语言、换花样等,使出浑身的解数, 吸引观众。虽然带有竞赛性质,却从不评名次,好坏标准自在群众心里。

陕西木偶戏

陕西木偶戏又叫小戏,或名“傀儡”戏,流行于关中西部,是一 种独特古老、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诞生于距今3000余年的西周时期。 木偶过去头用木雕,大小若拳头,脸谱程式化,戴上胡子是须 生,卸下胡子是小生。近年经过改进,头用石膏翻模,纸壳脱胎,大 如拱学,轻巧结实。木偶头根据人物性格精心设计,并用拉线、拔棍 等把眼、眉、口、舌、耳装成活动的,加上搭脚、带腿,把呆板无情的 木偶,变成了感情丰富的剧中人。 木偶的操纵手法大致可分为提线木偶、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 木偶戏的唱腔以秦腔为主,操纵人根据唱腔和道白,充分发挥木偶 轻便灵活的特点,在有限的空间里,演出丰富多来的剧目。木偶由 一人或数人操纵省组者不登台,在幕后操纵和说唱。陕西省1960年成立了大偶剧团,乡村木偶戏班子有500多个。陕西木偶剧团 成立后,在木偶的艺术造型、设计、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上,一方面 继承优秀传统风格,吸收精华;一方面革旧创新,改进提高。1985年6月,更名为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的陕西木偶剧团带着《孙悟 空三调芭蕉扇》等剧目,应邀参加柏林民间艺术节,访问了瑞士、荷兰和西德,以精彩的节目,高超的演技,轰动了欧洲,赢得了极高的 评价,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篇三:陕西民俗集萃

秦 腔

秦腔又称“乱弹”,不仅是陕西地方戏,而且也流行于甘、宁、 青、新、晋南、豫西、内蒙、川北等地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 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保留的剧目700 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在古时陕,甘、宁一带民间 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由于它产生于民间,能生动地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有 纯朴深厚的生活根基。 秦腔艺术渊远流长。在传唐玄宗李隆基曾设专门培养演唱的 梨园子弟,让其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歌。梨园的乐师李龟年 原是陕西民间乐人。秉性慷慨,所作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这大概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宋词的影响,从内容 到形式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已发展成 为秦腔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旦魏长生,自小入京,他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梅兰芳写道:“秦腔跟京剧有密切的关系。有人说过,京剧的主要曲调‘西皮’就受秦腔的影 响很大,此外剧本,表演等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秦腔的历史, 比京剧要远得多。”欧阳予倩也说:“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入 川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为河北梆 子”。所以说秦腔为京剧、晋剧、川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的鼻祖。 秦腔高昂激扬,要求用真嗓音演唱,一般不用假声。保持了原 始、豪放、粗旷的特点,“唱戏吼起来”为陕西十大怪之一。但这种唱 法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秦腔的角色分老旦、老生、须生、小生、正 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表演时强调感情 的真实,要求演员一招一式皆情理真切,喜、笑、怒、骂、悲、哀、愁、 怨、爱、恨,憎要明显强烈,装什么像什么。目前流行的秦腔剧本有 《五典坡》、《杨门女将》、《周仁回府》、《三滴血》《吓河东》、《游龟山》等传统剧目,还有《江姐》、《洪湖赤卫队》、《祥林嫂》等现代新戏。

眉 户

陕西地方戏曲之一,属秦腔派系。在陕西关中最为流行。眉户原以自乐班、坐唱、清唱形式出现,是农民在耕作之余的一种消遣娱乐活动。清朝乾隆年间,随着秦腔等戏曲艺术的发展,眉户逐渐地被搬上了舞台。 眉户在关中分东西两路。东路眉户盛行于华阴市和华县。民 间流传矿同州的梆子部阳的线,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西路 的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户县,并以“眉户”得名。 眉户的唱腔不同于秦腔高昂激扬,豪放粗扩,而是委婉细腻, 优美动听。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大调以唱悲伤剧情 为主,如《老龙哭海》、《罗江怨》、《老五更》等;小调以唱欢喜剧情为 主,如《采花》、《银红丝》、《一串铃》等。现在随着人们的爱好和戏剧 的发展,眉户的唱腔音乐精炼到50 多个曲牌,以表现人物在舞台 上丰富的情绪和曲折的戏剧情节。 眉户传统剧目有100多种,过去广泛流传的有《张连卖布》、 《尼姑思凡》、《安安送米》、《刺目劝学》、《杜十娘》等。建国后新编 演出了许多深受群众欢迎的新剧目,如《兄妹开荒》、《大家喜欢》、 《十二把镰刀》。陕西省戏曲剧院编演的《梁秋燕》,唱红了关中,妇 孺皆知,人人会唱。流传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说法。

碗碗腔

碗碗腔也是陕西较有影响的地方戏曲主要剧种之一。它的音 乐优美,唱腔细腻,多用来演唱爱情之类的“文”戏。碗碗住流行于 渭北的大荔县、澄城、合阳、蒲城县—带。它的乐器不像秦腔以板胡 为主,而是以碗碗、月琴为主,并配以二弦、胡琴、边鼓、梆于、马俊 和唢呐等,特别是因敲击碗碗确定乐曲的轻重缓急,故而称其为 “碗碗腔”。 碗碗腔剧目很多,著名的有《香莲佩》、《春秋配》、《玉燕钗》、 《蝴蝶媒》等。以写“痴情佳人逢奇缘、落难公子中状元”一类才子佳 人戏为主。 碗碗腔的唱词典雅,讲求声韵和谐。句了或长短不一,或齐整 划一,以上句押韵落板,不同于其它剧种。 以前碗碗腔艺人多是上门清唱,建国后,为了发掘和弘扬这一 优秀剧种,陕西省戏曲院成立了眉碗剧团,培养碗碗腔演员。排演 的《金琬钗》剧目久演不衰。 另外,陕西地方戏还有“同州梆子”、“阿宫腔”和“商洛花鼓戏” 等。

社 火

在陕西,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 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领,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这种艺术 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源于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 每年春节,各乡各村,群众自发组织,抬芯子、跑竹马、踩高跷、 耍狮子、走村串户,十分热闹。这种喜庆活动,关中称“要社火”,陕北叫“闹秧歌”、”闹红火”,而陕南则称“闹玩意儿”、“耍故事”。 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即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社火中的精华,是高难艺术芯子,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形状各异的拇指粗的钢筋,约两米高,用色纸在上根指形态做出各种造型的东西,如棉花、果树、纺车、布机,龙、虎等世间百物,然后按其内容把男女小孩(年龄一般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 1人,多者10余人。或并立、或叠置、或横卧、或倒立。有的双臂摆动,像在行走,有的似荡秋干,高悬 在3丈虚空。场面惊、险、巧、奇。 社火中的高跷往往成群结队而行。艺高胆大的,走起路来故意 歪歪扭扭,显得摇摇欲倒,让人捏—把汗;有的行走间忽然劈一个 双叉,坐在地上撒娇,当别人去扶时,将身子一纵,突然又跳将起 来,立刻引来观众一阵喝彩。 跑旱船在陕南十分流行,群众喜闻乐见。它是由女演员扮驾船 姑娘,男演员扮引船舶公,二人载歌载舞,紧密配合。表演各种戏剧 性的情节。 在陕西,耍社火颇具古风,几十面三角形狼牙边的大旗,上书 各个乡村之名。敲上威风锣鼓,锣鼓手少则数十,多则上百。打锣 鼓有一定套数,分老曲、新曲、紧三火等。老曲雄壮浑厚,新曲悠长 明朗,紧三火紧张热烈。雄旗猎猎,统炮轰隆。若在街上和其他村 的社火队相逢时,讲究礼让。先到者闪到一边。后来者先走,这明是 礼让,暗则挑战和较量。鼓声一时大震,都想以气势压倒对方。各 家的社火扮演人物,也以动作、语言、换花样等,使出浑身的解数, 吸引观众。虽然带有竞赛性质,却从不评名次,好坏标准自在群众心里。

陕西木偶戏

陕西木偶戏又叫小戏,或名“傀儡”戏,流行于关中西部,是一 种独特古老、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诞生于距今3000余年的西周时期。 木偶过去头用木雕,大小若拳头,脸谱程式化,戴上胡子是须 生,卸下胡子是小生。近年经过改进,头用石膏翻模,纸壳脱胎,大 如拱学,轻巧结实。木偶头根据人物性格精心设计,并用拉线、拔棍 等把眼、眉、口、舌、耳装成活动的,加上搭脚、带腿,把呆板无情的 木偶,变成了感情丰富的剧中人。 木偶的操纵手法大致可分为提线木偶、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 木偶戏的唱腔以秦腔为主,操纵人根据唱腔和道白,充分发挥木偶 轻便灵活的特点,在有限的空间里,演出丰富多来的剧目。木偶由 一人或数人操纵省组者不登台,在幕后操纵和说唱。陕西省1960年成立了大偶剧团,乡村木偶戏班子有500多个。陕西木偶剧团 成立后,在木偶的艺术造型、设计、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上,一方面 继承优秀传统风格,吸收精华;一方面革旧创新,改进提高。1985年6月,更名为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的陕西木偶剧团带着《孙悟 空三调芭蕉扇》等剧目,应邀参加柏林民间艺术节,访问了瑞士、荷兰和西德,以精彩的节目,高超的演技,轰动了欧洲,赢得了极高的 评价,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