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政治论文 > 列表页

台湾政治论文穆斯林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4  分类: 政治论文 手机版

篇一:浅谈穆斯林的生死观念和后事安排

[转帖]浅谈穆斯林的生死观念和后事安排前言:

众所周知,中国穆斯林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唐朝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如今除了十个不同的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外,其他民族,如:汉,藏,傣等也有部分人已皈依此宗教。据非官方统计,中国穆斯林人口现已超过七千万(几乎是马来西亚人口的三倍);其中,回族穆斯林人口居首位,约为两千万左右。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穆斯林曾对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如此,在千百年中,中国穆斯林的文化及习俗至今还保持着伊斯兰的特色。因研讨会之论题的限定,我就中国穆斯林之生死哲学及葬礼仪式做以下浅显的剖析。但我首先要生命的是:作为穆斯林,凡对事物有所认识,都必须以《古兰》 和《颂奈》 两部经典作为基本源泉;换句话说,这两部经典是穆斯林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宇宙观的基础思想指导。所以,我的论文也将围绕着这两部经典来辩析我们的论题。

第一章

生死概念

一.定义:

1. 生命:

生命是指肉体与灵魂的结合。

解释:穆斯林人为人是真主以土造化的,而人类的始祖则是阿丹 (亚当 —— Adam) ;人类的肉体在经过一定的发育过程之后,真主就命天使将灵魂吹胎儿的体内;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就会经母亲的生产而从此将开始他今世暂时的生活。真主在《古兰》中对人类胎儿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我确已用泥土的精华创造人,然后,我使他变成精液,在坚固的容器中的精液,然后,我把精液造成血块〈阿拉胳〉,然后,我把血块造成肉团〈目睹额〉,然后,我把肉团造成骨骼,然后,我使肌肉附着在骨骼上,然后,我把他造成别的生物。愿真主降福,他是最善于创造的。”[古兰:第23章,第12—14节]

阿拉伯语‘???’——‘阿拉胳’一词严格地说有三层涵义:

a. 水蛭;

b. 悬挂之物;

c. 凝结的血块。

第一层涵义: “水蛭”;如果在人胚胎的‘阿拉胳’发育阶段,我们将其与水蛭比较,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 ;胚胎在此阶段从母亲的血液中获取养分,这很似水蛭依赖其它动物的血液而得以生存 。

第二层涵义:“悬挂之物”;科学家们发现人类胚胎在‘阿拉胳’的发育阶段,就如一个物体悬挂在母亲的子宫壁上 。

至于‘阿拉胳’一词的第三涵义:“凝结的血块”我们发现人胚胎的外形及其液囊在‘阿拉胳’发育阶段极似一块已凝结的血团。这是由于在此阶段相关的大量血液涌入胚

胎 。同时,在此阶段,胚胎中的血液直到第三星期末才开始循环 ,因此,在此阶段的人胚胎看起来就如一块凝结的血团。

小结:《古兰》中‘阿拉胳’一词所包涵三种意义,完全符合对人胚胎在‘阿拉胳’发育阶段的精确描述。

《古兰》中描述的 ‘????’ ——‘目睹额’阶段是人胚胎发育的第二阶段。阿拉伯语‘目睹额’指的是“被咀嚼过的物体”。如果某人,无论男女,把一块口香糖放到嘴里并咀嚼之后,拿出来与处于‘目睹额’发育阶段的人胚胎相比,就会发现‘目睹额’阶段的胚胎极似被咀嚼过的物质,这是因为人胚胎在此时的脊椎就如同被牙齿咀嚼过的物体一样 。

那么,此时读者要问: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先知穆罕默德(愿真主赐福他安祥)是如何对此了解的这么详细?而科学家们却只能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仪器(如超级显微镜)才发现这些事实真相?翰姆(Hamm)和理殴安胡克(Leeuwenhoek)是首先利用先进显微镜,在一六七七年进行观察人类精子的两位科学家,这与先知穆罕默德(愿真主赐福他安祥)的时代相差一千多年。而且,他们曾错误地认为:人类精子所包含的人型只有沉淀于女性生殖器才能得以生长发育 。

一九八一年在沙特阿拉伯-徳马麦举行的第七次医学研讨会上,摩尔教授 说:“我感到非常荣幸能证实《古兰》对人类生长过程的描述。这些描述必定是真主启示给穆罕默德(愿真主赐福他安祥)的,因为所有这些知识直到近几个世纪才被科学家发现,这证明穆罕默德(愿真主赐福他安祥)确实是真主所派遣的使者” 。

随即,有许多人问了摩尔教授以下问题:“这是否意味着你相信《古兰》是来自真主的言辞?” 摩尔教授回答:“我对于接受这一事实并不觉得有任何困难。” 在研讨会期间,摩尔教授还声明:“……人类胚胎的发育阶段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在成长中将有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所以,我建议在分类顺序的新系统中应用《古兰》和《颂奈》中所记载的术语。因为这项建议性的系统不仅简而广泛,同时又符合现代胚胎学。在过去四年中,经过对《古兰》和《圣训》的仔细研究,我们吃惊地发现所建议的人胚胎分类顺序系统早在公元七世纪就已经被记载。虽然胚胎学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纪通过对鸡蛋的研究认识到鸡胚胎的成长阶段,但他却对这些阶段没有给予任何详细的说明。就胚胎学的发展历史而言,直到十二世纪科学家才对人胚胎的成长阶段和分类顺序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这一原因,《古兰》中对人胚胎的描述不可能是基于七世纪

的科学知识。因此,唯一的理性结论是:这些描述是真主启示给先知穆罕默德(愿真主赐福他安祥)的真理,而不是先知穆罕默德(愿真主赐福他安祥)自己的

作品,因为他不仅曾是文盲,而且更没有经历过科学培训 。

众所周知,任何人在降生之后,基本上都会经过婴儿,少儿,青年,中年和老年等不同的生长过程;换句话说,他或她将经历生,老,病,然后死亡。那么,穆斯林对死亡的认识又如何呢?以下就让我们来讨论此重要命题。

2. 死亡:

死亡是指灵魂与肉体分离;是从一种状况转换到另一种状况或从一个居所到另一居所。

解释:穆斯林认为死亡只是一个转换过程,是从暂时的今世生活过度到永恒的后世生活;或者可以说死亡是从虚幻的生活进入到真实生活的起点。因此,我们常听到穆斯林说:intaqal yila rahmatillah(即某人已迁居于真主的恩泽中)。

其次,死亡的只是躯体,而非人的灵魂。由此可见,人类是被造化为永恒的存在体,但必须经过死亡这一关口;与其说死亡是毁灭,不如说是获得第二次生命开始。这并不意味着穆斯林的观点是厌恶今世并渴望死亡,正如先知穆罕默德(愿真主赐福他安祥)所说:“你们不要渴望死亡,如果是行善者,但愿他能更上一层楼;如若是行不义者,但愿他能得以悔悟。”而是应当祈求真主说:“主啊!如果生命对我有益,求你使活着;假如死亡对我有益,求你使我死亡。” 另一则《圣训》鼓励人们说:“你应当努力地为今世而工作,就如你将永生;你应当勤奋地为后世工作,就如你明天即将死亡。”真如《古兰》教导穆斯林要经常祈祷真主说:“我们的主啊!求你在今世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在后世也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求你保护我们免受火狱的刑罚。” [古兰 :第 2章,第201节] ;我们可以确定:这一点完全证明了伊斯兰是两世并重的宗教。

其三,假设没有死亡这一过程,那么人——这一被造物将不会得以完美;而死亡正是完美人的必要条件;换言之,人类只有通过死亡才能真正返回到他的创造者——真主那里,他的归缩也将由于他在今世的所作所为而被真主判定:要么他在今世是信士且行善者,因此而进入天堂并享受真主的恩泽;要么他是作恶者,因此而进入火狱而得到应有报应。

其四:穆斯林在死亡来临时的态度是乐观的,并乐于觐见真主;先知穆罕默德(愿真主赐福他安祥)说:“谁喜悦觐见真主,真主也喜悦与他见面;谁厌恶见到真主,那么真主也将厌恶见到他。” 而害怕与真主见面的只有两种人,

一是:不信仰后世者;而另一种人则虽然信仰,但却害怕因自己在今世所做的罪恶行径受到报应。

此外,穆斯林还认为:生死是只是一种考验;正如真主所说:“多福哉拥有主权者!他对于万物是全能的。他曾创造了生死,以便他考验你们谁的作为是最优美的。他是全能的,是至赦的。”[古兰 :第 67章,第1节] ,所以,“绝不要让今世的生活欺骗你们”[古兰 :第 31章,第33节] 先知穆罕默德(愿真主赐福他安祥)说:“你应当在五件事来临之前利用好五件事:在老迈之前的青春,在疾病之前的健康,在贫穷之前的富有,在繁忙之前的空闲,在死亡之前的生命。”

三: 灵魂:

既然我们说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结合体,那么,何为灵魂?人在死亡之后,灵魂将去往何处?它是否还会与肉体再次结合而获得新生?

首先:穆斯林人为在灵魂被赋予人的躯体之前,它是承认自己的造物主的,如《古兰》所述:“当时你们的主从阿丹的子孙的背脊中取出他们的后裔,并使他们招认。真主说:‘难道我不是你们的主吗?’他们说:‘怎么不是呢?我们已作证了。’[我之所以要使他们招认],是因为不愿你们在复活日说:‘我们生前确实忽视了这件事。’”[古兰 :第 7章,第172节]

其次,人类的灵魂具有二元性 :高级灵魂即理性灵魂;低级灵魂即物性灵魂。人类的理性灵魂自身王国的国王,它必须驾驭物性灵魂,必须使后者顺从于前者;因此,前者可被释为din (宗教)或Islam (伊斯兰)。当物性灵魂顺从于理性灵魂时,我们将发现人的真正本性,或真正地返回到了人的本性。所以,先知穆罕默德说(愿真主赐福他安祥):“你们应当死于‘死亡’之前。”即返回于真正的本性。当人的本性真正地被体现出来时,灵魂与肉体分离后,理性灵魂将是安宁的,如真主在《古兰》所述:“安宁的灵魂啊!你应当喜悦地,被喜悦地归于你的主。你应当在我的众仆里;你应当在我的乐园里。”[古兰 :第 89章,第27—30节]

其三,穆斯林认为灵魂可为三类 :

1. al-nafs al-mutma‘innah(安宁的灵魂,参见古兰 :第 89章,第27—30节);

2. al-nafs al-lawwamah(自责的灵魂,参见 古兰 :第 75章,第2节);

3. al-nafs al-ammarah bi al-ssu`(恶倾向的灵魂,参见古兰 :第 12章,第53节)

解释:有时灵魂会受到理性的影响而使其发挥真性的作用,此时,它就会趋向于真理,善行和美德,即灵魂的高级状态;有时它会因其本来所具有的物性而堕入低级状态,此时,它就会倾向于动物所具有的特性,在此阶段为不

稳定性阶段,如果以知识,道德和善行加以引导,它就会返回到原本的高级阶段;但如果任其发展,那末,灵魂将失去人所固有的特性—善而趋向于恶,此时,灵魂将会处于最低阶段,也是最危险的阶段。

尽管我们是在谈论灵魂,但对于它的认识程度仍然是有限的;所以,穆斯林认为有关灵魂的真正知识是真主的幽玄,而我们至今所获得的相关知识是微乎其微的,如《古兰》所述:“他们问你灵魂是什么?你说:‘灵魂是我的主的幽玄。’你们只获得很少的知识。”[古兰 :第 17章,第85节]

但穆斯林至少可以肯定了人死亡后其灵魂的去向首先应是在barzakh(屏障),即死亡与复活之间的分离地带,如《古兰》所述:“在他们[灵魂]的前面,有一个屏障,直到他们被复活的日子。”[古兰 :第 23章,第100节]

据此《古兰》经文,穆斯林认为:人在死亡之后,他或她将暂时停留在‘屏障’地带;之后,在复生日,所有的人都将被复活,同时接受最终的审判,他们的归缩要么是天堂,要么是火狱。

(未完待续)

主啊!给我指引、贞洁、知足、敬畏吧!2007-5-27 19:16:50 绿色中华网上书店正式开通,各种书籍欢迎邮购!

诺论迪尼

头衔:谦卑的蜡烛

等级:版主

文章:950

积分:152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4年1月7日第 2 楼

--------------------------------------------------------------------------------

四.死亡之分类:

穆斯林认为:死亡分为两种:

1. 可归性死亡——睡眠,即灵魂在睡眠时脱离人的肉体,而在苏醒时又返回到肉体中,也称之为小死亡;如《古兰》所述:“他[真主]使你们在夜间死亡,他知道你们在白昼的行为。然后,他使你们在白昼复活,以便你们活到已定的寿限。然后你们只归于他,他要将你们的行为告诉你们。”[古兰 :第 66章,第8节];“人们到了死亡的时候,真主将他们的灵魂取去;尚未到死期的人们,当他们睡眠的时候,真主也将他们的灵魂取去。他已判决其死亡者,他将扣留他的灵魂;他未判决其死亡者,便将他们的灵魂放回,至一定期。对于能思维的民众,此中确有许多迹象。”[古兰 :第 39章,第42节]

2. 不归性死亡,也称之为大死亡;此类死亡正是我们本文所讨论的问题。

五.除真主之外,任何事物都会灭亡:

穆斯林认为:除真主之外,任何事物都将灭亡,所以穆斯林只崇拜永生不灭的真主。如《古兰》所述:“除真主之外,你不要祈祷别的任何神灵,除他之外,绝无应受崇拜的。除他的本体外,万物都要毁灭。判决只有他作出,你们只被召归于他

。”[古兰 :第 28章第,第88节];“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在复活日,你们才得享受你们完全的报酬。谁得远离火狱,而入乐园,谁已成功。今世的生活,只是虚幻的享受。”[古兰 :第 3章,第185节];“你们无论在什么地方,死亡总要追及你们,即使你们在高大的堡垒里。”[古兰 :第 4章,第78节];“凡在大地上的,都要毁灭;惟有你的主的本体,具有尊严与大德,将永恒存在。”[古兰 :第 55章,第26—27节];“你说:

篇二:经典穆斯林论文集

播种知识 收获幸福 构建和谐

《圣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习当从摇篮到坟墓”。足见学习应是每个穆斯林的天职。

然而,我和我的老师们来到崇德文化服务中心的第一天起,面对的却是这样一个群体,她们

来自外乡,居无定所,经营小摊生意,生活窘困,她们的妻子目不识丁,孩子还不知到哪去

上学,求知对于她们来说是一件奢侈品。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我们开始了为这些外来务工人

员中的妇女、儿童、孤儿播种知识的艰辛而幸福的事业。

一、崇德文化服务中心成立的背景

有这样一句感人肺腑的话语,外来务工人员是这座美丽城市的建设者,而他们却生活

在城市的边缘,他们的心灵和生活却永远无法溶入到这座城市中去。这正是外来务工者的真

实写照。据统计,我国流动人口中,18周岁以下流动人口达1982万人,3~6岁流动儿童入

托率仅有60.7%,兰州更低,6岁儿童中46.9%没有接受学前教育,13~14周岁就读小学的

占相应年龄流动少年的31~10%,失学儿童有60 %。兰州市现有外来务工流动人口30余万

人,他们来自临夏、广河、东乡等周边地区,有回族、撒拉、东乡等少数民族农民工。他们

拖家带口来到都市兰州打工,其中,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较多,甚至还有刑满释放人员,他

们离乡背井到此就是为了过上温饱的生活,然而微薄的收入只能解决生计的问题,而他们“目

不识丁”的妻子和无法入学的孩子如何适应城市的生活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阴影和沉重的负

担。

流动人口子女是未成年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能否进入学校,接受知识、技

能、文化、教育,对未来社会乃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影响。2005年10月,法国及全

欧洲都目睹了巴黎周边发生的骚乱,骚乱的主体是移民法国的北非、阿拉伯移民的第二、三

代移民及部分失业青年。骚乱区域集中在城市周边。骚乱的导火索是移民的生活窘困、高失

业率和政府对移民教育的不重视,这些城市“边缘化”的人群无法融入社会群体,进一步与

法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隔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一事例应值得我们思考。

兰州崇德文化服务中心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在2004年5月,在诸多好心人的

支持帮助下孕育产生了,目的就是为了在兰州市七里河小西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为聚集的

地域,帮助和给予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孤儿提供扫盲教育,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使他

们尽快适应城市文化、环境和生活,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解除农民工后顾之忧,为构建

和谐的社区环境尽我们一些微薄的力量。

二 兰州崇德文化服务中心介绍

中心现有三个部门:崇德女校、新苗幼儿园、孤儿助养所。面向妇女、儿童、孤儿,

承担扫盲教育、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任务,情况分别如下:

1.崇德女校 崇德女校自2004年5月学校成立以来,本着教育为本,教学为主,严格管

理,全面发展,一切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教学理念,为流动人口中的妇女、适龄儿童按年分别

开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民族历史、法律常识、基础阿拉伯语等课程。

2.新苗幼儿园 新苗幼儿园成立于2006年9月,主要为农民子女提供免费的平等的学前

教育机会,本园以‘爱’为魂,以‘实’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的办园宗旨,使孩子德、

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3.孤儿助养所 由于一些孩子家境不利丧失双亲,无人照顾,更谈不上求学,为了给他

们提供好的居住环境和学习环境,在此情况下2007年,我们又成立了“孤儿助养所”,为这

些孩子们提供免费的食宿、学习用品以及生活用品,让他们有饭吃,有学上,并且让他们体

会到“家”的感觉以及“家”带给他们的温暖。使他们在此健康成长。

三、兰州崇德文化服务中心近年来所做的工作

1.经过几年的摸索,中心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学科知识教育到民族文化

教育,她逐渐规范起来,壮大起来,在接受社会各界的馈赠的同时也在努力回馈着社会,为

一方和谐和平安营造着一份文化气息。

2.在寒暑假为社区中小学生进行免费的课外辅导,面向妇女开设家庭教育,生活

技能,文明礼仪讲座和培训,先后为1286名“目不识丁”的少数民族妇女进行扫盲教育,

教他们看书读报,算账理财,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3.幼儿园现有150名孩子,在幼师的悉心照顾下,他们逐渐开始养成良好的卫生

习惯、学习习惯,掌握初步的文明礼仪,在学习和游戏中健康成长。近年来毕业学生200

余名,幼儿园办学成效良好,受到了七里河区小西湖地区的认可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人员也在递增。

4.孤儿助养站 现有孤儿30名,在四年的艰苦努力下,我们的教师已和他们亲如母

女,每个周末,老师们分别把孩子领到自己家里团圆,他们已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这个大家庭中,他们逐渐消除了孤僻、抵触、陌生,学会了接纳、包容、友善和感恩,孤

儿助养站已为中心回馈社会的又一重点项目和工作。

5.中心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逐渐步入正规的同时,我们没有忘记回报社会,我

们和一所慈善机构一起到贫困山区开展扶贫救助的工作,一起赴地震灾区慰问。同时,我们

还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关于外出务工流动人员子女的教育研讨会,向社会各界呼吁关注少数

民族妇女,儿童,孤儿的教育问题,努力从各方面筹措资金改善中心的教学环境,师生的生

活条件及孤儿的居住问题。近期又与兰州大学哲学院联合建立了教育实习基地,不断提升中

心的教育内涵,吸纳教育信息和理念,从多渠道开拓这些妇女的眼界,让她们去认识社会、

适应社会、溶入社会。

中心自成立至今已有260人完成学前教育,560名女童完成基础教育。有上千名妇女

走出了校门。他们中有的由孩童步入小学成为了一名小学生。有的考入中学、职业学校就读。

一些妇女从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到能给自己的孩子听写生字,一些在课堂上羞于开口的妇女

现在已能给自己的老伴读书读报,一些到医院看病的妇女,因不认识“挂号”、“划价”而无

法就医,现在她们已能帮助爱人经营生意,这些都无不让我们感到欣慰和鼓励。他们跨入校

门时,几乎一无所知,走出校门时,已有了初步的信心,感知社会的能力,处世的基本技能,

他们随仍然生活贫困,但他们的内心已不再穷困。

四、 中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我想先讲两个真实的事例:

事例一:2001年9月25日,在东乡某小镇,一名妇女马阿西亚在难产中死亡了,留下了

五个未成年的孩子,由多病的父亲抚养,然而不幸再一次降临到这个家庭,10月20日在母

亲离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父亲也意外死亡了,五个遗孤不得不由叔父抚养。2007年,奶

奶在得知我中心设有孤儿助养站之后,将他们带到了这里,马琼和她的弟弟们被送到中心,

按年龄分别安置在幼儿园各班就学,在董事会和老师们的援助下,他们换上了新装,拿起了

书本,和同龄的孩子们一起,过上了有家的日子。2009年通过甘肃少数名族促进会的支持,

17名孤儿获得了资助,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在中心他们快乐的游戏,认真的读书,中心成

了他们真正的家。

事例二:一位叫杨穆萨的小男孩,今年七岁,我遇见他们的时候是去年。他们兄弟两蓬头

垢面,衣衫褴褛,他们的眼睛格外明亮、清澈,他们俩在人群中奔跑着,向穿着体面的人们

伸出黑乎乎的小手,要不到钱,就下意识的把手放到嘴里,如果要到钱,他们俩就像跑接力

赛的一样把要来的乜提交到右腿残疾行动不便的母亲手里,坐在温暖的妈妈旁边开心的和她

说一些我听不懂的语言,还打着我看不懂的手势,兄弟一边吃着好心人送来的食物,一边打

打闹闹的玩耍着,累了就一左一右的依偎在妈妈身旁,坐在地上睡着了,我看了内心酸楚,

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心中暗下决心要将这两个孩子接到我们幼儿园接受教育。于是我给她

的妈妈说让她把孩子送来,她母子三人来到幼儿园。穆萨兄弟两瞪大眼睛四处张望了一下,由起初的羞涩变得开心起来。现在兄弟两坐在教室里和其他孩子一起快乐愉快的生活着。。。。。。

我知道像马琼、杨穆萨这样需要帮助的孩子在社会上还有许多,中心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一个朴素的信念始终在支撑着我和我的老师们,这就是,中心能多收容一个孩子,他们的家庭就会少一份负担,将来社会就会多一个合格的建设者。目前,孤儿救助站已有来自周边地区的孤儿30多名,在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和我的老师们也在透支着我们的精力和财力,我们需要、这些孩子需要社会各界、公益团体,慈善机构的资助,让这些孩子居有定所,学有所用,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具有慈善之心的人士和我们一起为这些妇女、儿童、孤儿支撑起一片祥和的蓝天!

目前,中心受制于租用的校设过小又无力扩大。教师和保育员数量有限,她们的工资是由董事会筹措,一些少数名族企业家捐助的,收入微薄。中心在位于小西湖 。一楼是新苗幼儿园,二楼是女校,随着中心学童的增加,办学条件显得日渐窘迫,相互干扰,已成为制约中心发展的瓶颈之难。我们一些教室白天当教室,夜里当宿舍,我们的老师白天当老师,夜里当妈妈。看着这些和我一起拼搏的年轻女老师,我只能时常回敬他们一句话,你们的善功真主知道,愿真主回赐你们!今年,幼儿园新生招生,不得不控制名额,婉言相辞。

印度一位学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一个男人只是在教育一个人,而教育一个妇女,是在教育一个家庭。伊斯兰哲学家艾哈迈德·法里斯说:“妇女是真主最尊贵的创造物,应当关心她们,改善她们的状况,使她们受到教育,让她们懂得正确管教子女的知识。”我相信中心的工作通过对妇女,儿童的教育,给这些流动人口的家庭送去的是一份安详,给我们的社会构建的是一份稳定和谐。留给我们的也将是一份甜蜜的事业!

篇三:穆斯林的葬礼 论文

由《穆斯林的葬礼》想到的

再次翻开熟悉的文本,思想在阅读的过程中升华……

不止一次翻看《穆斯林的葬礼》,每次却有不同的收获。从韩子奇身上读出他对于的热爱,从梁君璧那里读到一个女人与母亲的复杂,从梁冰玉身上看到新青年得热血沸腾与敢于突破封建礼法的勇敢,从奥利弗身上读到爱的热烈与战争的残酷,从姑妈那里读到战争对国人的戕害与传统女人的善良,从韩天星那里读出自我与超我的纠结,从陈淑彦哪里看到一个女人的宿命……总之,他们每个人物形象都是对那个时代背景的折射与反映。

然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韩新月这一人物形象,她是本书中的纽带性人物,承接着上代恩怨又联系着同代不幸。本身而言就是一个悲剧。

对于新月来说最渴望得到的是母爱,但从她记事起,这种爱似乎一直被姑妈所取代,只有当她看到写字台上两岁时与母亲的合影时母亲脸上的合影时才隐约感到这份爱的存在。照片上的母亲年轻时髦、和蔼可亲,现在老了,但变化更大的是母亲对女儿的态度,每当面对母亲那张冷若冰霜的脸,她总会感到恐惧与本能的回避。她多希望得到母亲的一点理解和肯定,当妈妈同意她报北大时的欣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母亲呢?只会利用她单纯的善良,在看中准媳妇儿陈淑彦——新月的同学时,才摆出一个母亲的姿态,显示出应有的和蔼可亲。新月生病住院,她没有去过几次,而淑彦怀孕,却亲自陪护去医院检查,她根本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新月的病情,可怜的新月那么需要母亲的关怀。甚至在她病重之际,还为哥哥办喜事,借口“冲喜”,新月的第二次住院与母亲的淡漠、冷酷有很大关系。开始我们很不理解,包括后来新月病情加重,当她说“就剩下他还拉着我这条命,不让我死。”母亲竟抛下“我们宁可看着你死,也不要你给我丢人现眼。”这句话对病中的新月是怎样的打击啊!为了一些陈旧的规矩经肯舍弃女儿的生命,新月又是怎样的心寒,也是这番话让新月发出“她是不是我亲妈?”这样的疑问,也为后来姑妈的死做了铺垫,引出了悲剧的高潮。当读到梁冰玉写给新月的信时,泪潸然而下,或许当初把新月留下这个决定就是错误的,她只看到韩子奇作为男子的那一跪,却不想新月在这个家里会遭受怎样的待遇。当新月得知这一切时,亦将不久于人世。临死前也未能见生母一面,妈妈留给她的,不过一张照片……

母爱是什么,如何对待一个无辜又身患重病的孩子,值得我们深思。

或许年龄的原因,对于爱情总是满怀希翼与敬畏,而一个成功的作品莫过于让读者们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作者在文中讲到排练话剧《哈姆雷特》,并引用外国诗人对爱情的解读,扫除了青年一代对爱情的探索与迷惘。象牙塔下、未名湖畔、吟诗立著、满怀理想,韩新月来到了母亲梁冰玉的母校,多少些宿命的味道,与上一代不同,新月在这里找到了最炽热、最珍贵的爱情。如书中所讲“爱情是一个神物,不遇到适当的时机,它不显露明显的形态,以至于本人都觉得似是而非,而当他清楚地意识到它的存在的时候,它就已经成熟了。”他们的爱情美好又坎坷,让人为爱情的美好而微笑,为爱情的坎坷而难过。

第一次见面似乎就预示着楚雁潮的举足轻

台湾政治论文穆斯林

重,或者从第一眼他就被新月的气质所吸引。带新月去宿舍、湖畔吟诗、雪夜听琴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引人多少遐想,年少的情感总是美好,不知何时我们已将大学与爱情绑定在一起,一些情愫产生于不觉间,细想起来,它们却构成我们记忆力最美的光环。读着他们的故事,嘴角微扬。但如果作者只停留在描绘事物的美好,或者后来他们因家庭、宗教的原因无法结合,那么作品则无法更深一层的解释两代人的恩怨。“剥夺提升价值抑或因韩楚间爱情的短暂易逝,才凸显其可贵。

后来新月生病休学,楚雁潮的不离不弃给了她很多信心和鼓励,将人与狼搏斗的故事、赠生命顽强的巴西木、共译立著……让新月看到了生的希望。无论天气怎样都未将那颗深爱新月的心阻挡,如书中所讲“爱是给予,是不计成本的付出。”楚雁潮很清楚新月的情况,他们没有未来,在收到新月的信时,他仍未改变初衷。忍不住联想到现在我们这个“情爱泛滥”的年代,闪电般的结婚、离婚,七年的恋情竟抵不住一栋房子来的实惠,有房有车就结婚,

不然免谈。房子、车子钱以后都可以通过努力去争取,但错过的人就是一辈子的错过……有些人“宁愿坐宝马里哭,也不愿坐自行车上笑”,生活教会我们现实,但现实不等于将金钱与爱情划等号。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女孩最该做的是独立。改变自己的心态,金钱再能耐也有买不到的真情,我们又珍贵无比的情意,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如韩新月与楚雁潮般,阻碍他们的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我们只会被车子房子牵着鼻子走。当然,这些让步是建立在彼此深爱、有共同志趣的基础上。在快餐文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当今时代,我们的爱情该是怎样的形态。

回到小说中来,新月等着盼着天亮,希望看自己爱人最后一眼,但天不遂人愿,当楚雁潮赶来的时候,新月却再醒不来……后来他是怎样的撕心裂肺与割舍不下都换不回爱人的生命。

后来梁冰玉去往新月的坟已不在的墓地时,看到一个头发已花白的中年人脸色沉郁、神情凄楚地久久伫立着拉小提琴,“除了他心中怀念的亲人,他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忘了。”读完后,泪已婆娑。新月所渴求盼望的----母亲与爱人都站在她的旁边,这,算不算另一种的完满?

新月死了,禁不住想起她短暂的一生,两岁随爸妈来到了“博雅”宅,年幼的她一视同仁地待每一个人,她眼中的世界单纯而美好,从后面的文字中看出“母亲”对她是怎样的刻薄,可以试想从两岁到十七岁这些年她过得是怎样的日子,包括进大学后谢秋思的嫉妒、恶语中伤,新月都隐忍了下来,文中以天星的口吻道出了新月的感受----“她苦啊!”新月乐观积极地生活着,以实际成绩堵住了谢秋思的嘴,病重时尤不忘叮嘱父亲“不要跟妈吵,她也挺累的”,当得知自己的病情,尽管深爱楚雁潮,但为了他的未来,为了以后少伤心,还是将那封回绝的信寄出……新月是天使,处处为他人着想,她有让人看了心疼的善良,让读者怎不落泪?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悲剧对人的心灵有更大的震摄力,使人的灵魂变得纯净,透过悲剧本身,我们应读到更多内容。无论艺术高于生活或是生活高于艺术,无论艺术还是其他形态意识,都是对人类本质的探索,都是要人生活得更好。而这本描写“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除了感叹韩子奇懦弱与刚强的矛盾,梁君璧爱与恨交织的折磨,楚雁潮情之深痛之切的深刻,天星内心自我与家庭的痛苦……我们更该懂得----善待身边的人,善待生命,珍惜身边的美好。

书中结尾梁冰玉误认“结绿“(天星与淑彦的女儿)为新月,亦暗示生活新的开始,新月死了,但她的心愿却可由我们活着的每一个人来延续。生活中的失意、挫折、烦恼种种都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开始: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收拾行李偶然翻到以前的论文,还是把它完成比较好)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