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哲学论文 > 列表页

哲学论文发表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03  分类: 哲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如何发表一篇论文

如何发表一篇论文

很多的朋友在论文发表的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论文发出去,如何选择适当的期刊发表自己的论文。其实面对发论文的这件事情我们首先要做得是要找准自己想要发表的刊物,如果自己是法学专业的就要选择法学类型的刊物,自己是思政专业的就要选择社科政治类的刊物来发表。其次是要选择根据自己的学术水平来选择刊物的级别,如果自己是本科生为了保研就要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刊物,一般本科院校要求的都是发表到省级或者是国家级的期刊上面,重点院校或者是重点院系都会要求发表的刊物上知网,cnki(知网)作为我国最大最权威的数据库对于衡量刊物的学术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认为自己的学术水平比较高,想在保研或者是争取奖学金的时候多获得一些优势,可以挑战发北大中文核心或者是cssci理工技术的类的可以发科技核心或者是统计原核心,但是这些刊物的学术价值太高,审核难度太大一般情况下是无法发表成功的,但是自己面临发核心的局面又不得不发,这时候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一个是自己直接进行文章投稿,直接往期刊编辑部投稿,一方面是可以找一些代发的公司或者是淘宝店来发表自己的论文,这些人作为中间商都有着自己的人脉资源优势,只要价格合理一般都是可以发表成功的。如果有什么论文发表的问题,可以加我QQ78239803进行咨询,如果朋友们没有论文发表的渠道也可以在淘宝搜索慕课论文来找我,帮助大家来发表好自己的论文。

篇二:哲学毕业论文范文

日本宗教世俗化的特点

摘 要:宗教世俗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了其现代化进程,其宗教亦开始了其独特的世俗化过程。由于日本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背景,日本的宗教世俗化表现出在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传统信仰的变更及其对世俗文明的妥协和新兴宗教和传统宗教复兴运动的产生等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日本宗教 世俗化 现代化

宗教世俗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展开,在世界各国出现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起,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其宗教亦开始了其独特的世俗化过程。 一、宗教世俗化的定义

虽然关于世俗化的问题受到诸多宗教社会学家的关注,但对于宗教世俗化的认识,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并无一致的看法。意大利学者罗伯托·希普里阿尼在《宗教社会史》一书中,便列举了多位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世俗化表现了工业文明中神圣者退隐的宗教危机,对神圣者巫术式的利用已终结,宗教传统和价值观不断衰落;认为世俗化表征了社会基本机制的化,包括宗教力量的减弱以及对教会财产的征用,宗教边缘化成为人类事务;视世俗化为一种多维现象,包括社会(世俗)、制度和个人三个层面,宗教丧失了普遍特征,正式宗教活动衰落。以上对宗教世俗化的看法主要以西方传统基督教在现代社会的存在形态为参照,一致肯定了社会变迁条件下宗教控制尤其是信仰心理和组织管理对信徒作用的减弱,在此基础上开始启动社会的理性化和现代化历程。

美国宗教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在分析基督教的世俗化时就曾指出:“所谓世俗化意指这样一种过程,通过这种过程,社会和文化的一些部分摆脱了宗教制度和宗教象征的控制。”但把宗教置于整个人类的文明演化历程,以人的精神本质和信仰心态为基础,考虑到宗教是各文化形态的核心要素,以及与社会各部门

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互动关系,并注目于宗教在现当代社会的处境,可以对宗教世俗化作了比较宽泛的定义:各传统宗教为适应社会变迁而在经典教义、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方面所进行的自我调整,以神学世界观为基础的信仰方式已经从个人和社会的心性结构和行为中逐渐退缩,政府机构和行政过程也逐步脱离于传统教会的管辖和渗透;在这一过程中,世俗观念和行政过程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特征,宗教本身或者适应世俗社会的价值观念,或者仅退回到私人的精神生活领域。

二、日本宗教世俗化的特点

宗教在日本社会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若要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以及国民性的一般特征,离开宗教便无从谈起。总体上讲,日本的宗教可分为传统宗教和新兴宗教。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实体是宗教脱胎的母体,是宗教得以与民众保持关系的中介,也是制约宗教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力。以社会变迁为背景,宗教世俗化特点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与政治的分离

自古以来宗教与政治关系密切、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现象比比皆是,其主要表现为国家的政治领袖也是宗教祭祀的首脑,即“祭政一体”。战前的日本天皇体制就是政教一体的突出表现。所以,宗教世俗化首先意味着作为组织形态和社会实体的宗教日益被限制于一个单独的、自我维持的机构性宗教领域,宗教同国家政治及社会教育相分离,不再具有压倒一切的重大的社会和思想影响。 众所周知,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极为深刻的。明治政府在颁布的新政大方针“五条誓文”中,便在太政官七科之上设立了神祇官,以此来试图恢复古来尊崇神祇的风尚。明治三年(1871)一月,明治天皇发布了宣布诏书。诏书中说:“所谓神道就是尊重神明,爱戴国民。将天神八百万,地祇八百万以及列皇的灵托付给神祇官供奉,以答谢先祖的神灵。希望国民与我一道

[3]P7走神道之路”。故神道摇身一变成为日本的国教,即大教。明治四年( 1872),

把神祇官扩大为神祇厅,后又改为教育省,进而达到宣传和强化神道的目的。 明治十五年,政府虽下令政教分离,规定神道是国家的仪礼,但宗教活动或传教活动要受到政府的制约,同时又受到国家的保护。神官不能兼教导职位,也不能参与葬祭。这样一来,神道被分化成专事国家祭奠的神社神道和允许在民间进行教

化活动的教派神道。

1945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向联合国军无条件投降。联合国军最高司令部(GHQ)在同年12月发布“神道指令”,命令将国家神道、神社神道从国家分离出去。1946年,天皇发表了否定天皇神格的人间宣言。第二年实施的日本国宪法第20条中认定了作为基本人权的信教的自由。1946年,废除限制宗教团体的结社和活动的宗教团体法,开始实施宗教法人令。1952年,颁布宗教法人法。二战后,已然失去威望的神道,对救济民众既无力也不关心,开始沉寂了下来。

从此,在日本和平宪法规定的“信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原则下,一切宗教与政治完全分离,切实保障了公民信教的自由,更使许多宗教团体从国家神道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宗教活动的空间得以扩大。

(二)传统信仰的变更及其对世俗文明的妥协

在宗教世俗化过程中,一改宗教过去以神圣之物自居,轻视万物万民,不闻天下盛衰的孤傲之姿,转而积极投身于人间幸福的创造,关心社会生活。“世俗化即指教会和信徒不再用无形的墙壁将自己与世俗生活隔绝开来,而是通过积极参与世俗生活来体现其宗教信仰,世俗化已成为现代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对于这一点,日本的佛教表现的比较突出。

明治天皇在即位之后,就对幕府时代极度推崇的佛教给予坚决压制,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的诏令。之后,佛教不仅受政治制度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近代文明开化的挑战。但因佛教在日本毕竟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其教义思想已成为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内容,特别是在近现代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佛教赖以生存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佛教在经过明治初期的动荡之后,为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自我革新。同时,日本政府也逐渐认识到佛教深邃的哲学思想体系和深沉久远的社会影响绝非神道可比,于是放弃了明治初期的抑佛方针,转而采取怀柔、利用的政策。这样,佛教重新获得政府的“正统宗教之一翼”的“合法地位”,并逐渐恢复对日本近代社会的影响力。

二战期间,日本当局把佛教当作“战斗力量”的一部分,重视“宗教与振作国民精神,启迪国民思想的密切关系”和宗教对感化人心、形成社会风气的重大影响。1937年 以后,日本文部省通令各宗教支持政府的政策,并要求佛教各宗

“随着战局的推移,考虑适当的活动”。为此,佛教各宗相继成立所谓“兴亚部”,派传教师随军传教,“鼓舞”士气,举行祈祷战争胜利法会,为阵亡者举行“慰灵法会”。

二战后,战争中带来的创伤以及民主改革都给日本佛教界带来巨大损失与冲击。大部分寺庙毁于战火,而经历战火洗劫的日本民众生活艰辛异常,丧失了赞助寺院的经济能力。1945年和1946年实行的农地改革,使大量享有免税权的土地或被国家廉价收购,或被迫疏散,农村地主佃户制度解体,极大地削弱了寺院经济主要支持者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长期以来维持寺院经济的“寺檀制度”消亡,大部分寺院陷入经济窘迫的境地。此外,由于新宗教法规的执行,提高了寺院的自主权,动摇了维系日本佛教教团的“本末关系体制”,佛教团内部裂痕扩大。加之,很大一部分日本人对战时鼓吹“大东亚圣战”的神道和佛教丧失信心,甚至厌恶。而同时的新宪法又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确立了教徒与非教徒政治地位的一致与平等,很多人不再信奉佛教。

总之,佛教受经济力量、组织分化的制约,以及战时曾扮演过不光彩角色的影响,降低了人们对佛教的信赖感,佛教再次衰退。因此,日本佛教就如何摆脱困境、走出低谷,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成为当务之急。1949年4月,佛教各宗联合成立“全国佛教革新同盟”,广泛吸收在家信徒参加各宗宗政机关,以促进教团的革新。60年代复兴佛教的各宗改革,从批判教团体制入手,以实现教团现代化为目标,其重要内容就是改革佛教依存于“家”的形式,而成为基于个人信仰、不受家庭左右的佛教。也就是,废除宗教代表者与行政负责人一元化体制,一般采用法主和宗务总长并立原则;加强寺院与信徒的关系,扩大在家信徒对教团的发言权;实行僧俗一体的管理体制;注重社会实践,积极利用多种渠道传教等。例如,为了摆脱经济上的窘境,佛教各宗派各显神通,其中最突出的是观光寺院的出现。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名山古刹或占据地理优势的寺院,迎合大众观光旅游的兴趣,凭借自身的优异条件向旅游业发展,享有观光寺院之称的奈良、镰仓、京都的古刹便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而各宗僧侣不再拘泥于传统,他们深入社区,广泛传教。单位或地区集会、医院、咖啡店、冷饮店都是进行布教教化的场所。灵活多样的传教活动,促进了佛教在日本社会的发展。

由此可见,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改变和科

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都对佛教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的佛教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日本社会,自身也在经历着变革。日本佛教经过近代“平民化”改造后,各派教义和教规、戒律、礼仪都大为简化,遂使佛教流传的中心由寺院逐渐转向民间,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新兴宗教与传统宗教复兴运动的产生

与各种传统的宗教体制相对立,近现代以来逐渐兴起了各种个人化的信仰组织和信教方式,其中新兴宗教和宗教复兴运动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并构成了宗教世俗化的自我限制的反世俗化倾向的主要动力。新兴宗教是在改造传统的教义教规和组织结构、传教方式而的基础上逐步产生的新型宗教团体。日本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日本的新兴宗教始于幕末,其时代背景很多与日本史中影响颇深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期相重叠。如明治维新的巨大政治变革期;昭和初期的城市化和西化的急速推进期;战败后的社会、文化、经济的大转型期都出现过“宗教热”和新宗教浪潮。在变革期往往都动摇了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秩序,对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因为新宗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人们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共同体理念,以及对贫、病、苦等的具体救济方法、并提出重塑社会来吸引很多信众,故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日本政府在1931年开始对这些新兴宗教教团进行了严厉的镇压。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日本宗教史上迎来了最大的宗教兴盛期。战前的43个新宗教团体到了1947年猛增到207个。到了1951年则增至720个。[4]P9

之后,伴随着日本第二次现代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开始再一次出现了宗教兴盛期。人们普遍开始反思合理主义价值观所带来的弊端,从追求物质利益开始转向追求内心的充实。为迎合民众的这种宗教性需求,出现了为数可观的新兴宗教团体,学界暂且称其为“新新宗教”。新新宗教与社会保持着一定的张力,容易出现对抗社会,甚至触犯法律,演变成邪教的可能性,日本的奥姆真理教就是其中的典型。目前,这一宗教运动尚在持续,并且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因为这些新兴宗教很多都是从传统宗教中独立出来,开展以新教主为中心的宗教活动,或是继续战前的宗(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哲学论文发表)教活动,还有一部分是战时遭到镇压而终止的宗教组织重新活动等,所以笔者从日本新兴宗教的发展来看,其存在着世俗化与反世

篇三:思想哲学论文范文

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QQ1548927986 更多论文写作发表辅导)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诸如经济成分多元化,各种利益关系在发生新的变化。随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心理状态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加注重现实,讲求实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人头脑中滋生,集体主义思想、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精神在一部分人头脑中谈化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企业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地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努力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抓根本,深入扎实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职工头脑,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为总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二个基本点这个核心,组织职工反复学习,集中讨论,畅谈体会,全面正确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为保证学习活动扎实有效,可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文明建设等工作实际,通过举办征文、演讲会、知识竞赛等形式,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职工的自我教育和我鉴别能力。与此同时,对下岗职工、停薪留职人员以及离退休老同志也不能放手不管,而应该采取适合其特点灵活多样的形式搞理论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学习勿要就理论学习而学习,要注意做好结合文章,把学习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与本职工作相结合,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学习,让广大干部职工受到深刻教育,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其次,摸清职工思想脉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针对当前个别职工因受“******”邪教组织的影响而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种种思想认识问题,要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教育,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企业深化改革,建立企业制度过程中遇到的暂时困难,如企业兼并、破产、人员下岗分流、职工再就业等,有的职工不能正确理解,致使在思想上出现了较

多的模糊认识问题;有的对企业改制前途命运产生疑惑、担心,甚至失去信心;有的对政府、企业抱有依赖思想和下岗后等待观望、犹豫等。为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紧紧抓住这些思想问题,采取“实话实说”等形式,引导职工从身边的人和事谈起,通过本人、家庭、企业和社会变化发展的实例,使职工受到启发和教育。同时,大力开展形势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有关方针、政策教育,真正把干部职工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形势,科学分析形势,调动职工支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从而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当前工作。第三、言传身教并举,用自己的形象启发、引导职工,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行动是无声的命令,身教重于言教,领导者的模范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教育,所以作为领导者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坚持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成为讲学习,勤思考,做勤奋学习的表率;讲政治动真情,做密切联系群众的表率;讲正气,严要求,做清正廉洁的表率;逐渐摒弃只说不干,只讲不看,摆花架子,表面文章的不良风气。同时,面对市场经济的利益诱惑,一定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防止糖衣炮弹的袭击,在金钱面前毫不动摇,牢固树立领导 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职工中树立良好的威信,才能起到凝聚职工的核心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和导向效应,思想政治工作也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收力。要根据职工的兴趣爱好,积极创造条件,为职工兴建各种文化娱乐场所和设施,如“职工之家”“阅览室”等。同时,“五一”、“七一”、“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庆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如歌舞会、球类比赛、拔河赛等,陶冶职工情操,使广大职工在文化娱乐活动中受到教育,激发职工潜能。

二、抓实事,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职工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有效地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实际工作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就是注重抓实事,力戒空对空,切实把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耐心教育与人情服务结合起来,并把职工工作、生活中“热点”、“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扎扎实实地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即由实际问题引发思想问题。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把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截然分开。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解决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思想根源,分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彻底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所谓实际问题,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工作、生活

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难以处理的矛盾。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维护职工权利,保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处处为职工着想,做到尊重职工,关心职工。尊重职工就是要尊重和发挥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等,充分行使职工主人翁的权利。在企业积极推行厂务公开、完善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制度,让职工知厂情、议厂情。对企业重大事项都要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职工体会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达到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关心职工不仅要做到政治上爱护,而且要做到生活上关心。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发现和培养职工中优秀积极分子,只要符合入党、入团、提干条件的,就要按规定加强培养,及时发展或任用。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扬吃苦在前,勇挑重担,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敢于创新、无私奉献精神。经济上关心职工要从实际出发,关心职工生活,把为职工排忧解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经常深入到职工中去,与职工平等谈话、交心,倾听职工意见和呼声,愿望和要求,更要注重了解和帮助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职工住房、吃饭、子女上学、晋升等。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好下岗职工生活问题和再就业问题。只要是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而企业又能够做到的就应千方百计去解决,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应向职工耐心解释,真正做到想职工所想,帮助职工所需。

总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只要注重解决职工实际问题,时刻把职工冷暖挂在心上,切实把党的温暖送到职工心坎上,推心置腹、赤诚相见,就一定能够换同舟共济,肝胆相照。

三、抓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此,要结合企业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济工作一道去做,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的主体竞赛活动,为职工提供参与和奉献的机会,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这种以参与和奉献为核心的竞赛活动对职工职业道德、价值观念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引导作用,同时也可有效地抵制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侵蚀,形成职工与企业风雨同舟,同甘

共苦的利益共同体。为此,应着重围绕以下活动载体开展竞赛。

1.以增强和提高主人翁意识为主题,开展以“优质服务,方便群众”为宗旨的竞赛,锻炼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开展“爱岗位,当主人,创一流,比贡献”的竞赛增强职工

的风险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2.以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为主题,广泛开展拜师学艺、岗位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竞赛。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以老带新”、“以师带徒”等“传帮带”活动,制定措施,严格考核,奖惩兑现,鼓励职工虚心请教,刻苦钻研业务技术,提高业务素质。二是开发职工创造力,使竞赛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传统的技术比武竞赛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平面上的重复,处于比名次,争高低的浅层次上。有的还只能是凑凑热闹,提提精神而已。因此,应注重层次,引导职工立足本职工作,多动脑筋,选难题搞攻关,使竞赛跃上一个新台阶,为职

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开辟用武之地。

3.以挖掘职工潜能为主题,大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活动。要充分认识“点子”的功能,开展出点子竞赛,定期组织评选好“点子”,及时采纳,付诸实施,并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评选、竞赛,造就一批“点子”状元。切实把出“点子”活动纳入竞赛的规范化管理,对现有原材料、机器设备、工艺技术进行深加工利用、改造和革新,提高其利用

率,促进职工发挥智能。

4.以后争先创优为主题,开展评先进,树典型活动。变“号召型”为“示范型”竞赛活动,弘扬企业精神,宣传先进人物,推广典型经验,引导职工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新风尚。通过开展竞赛活动,使职工的才能得到发挥,精神得到充实,思想受到熏陶,为使活动搞得扎扎实实,卓有成效,还要树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做到量化有指标,质化有目标,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物质奖励以增加工资、奖金、改善住房条件等手段,优先满足先进职工的需要,精神奖励以晋升职务、宣传表彰等形式,满足职工荣誉感、成就感等精神需要。营销部新员工实习报

员工姓名: 递交报告日期:

实习部门: 实习日期:

报告内容: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