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评价
当前位置:首页 > 自我鉴定 > 自我评价 > 列表页

孔子自我评价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8  分类: 自我评价 手机版

篇一:孔子自我评价

第一课 孔子的自我评价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第七》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第五》

1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3○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第七》 45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87,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耳顺○。”——《为政第二》91011○○○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转载于:孔子自我评价)

——《述而第七》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述而第七》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

罕第九》

【注释】

①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

以叫叶公。②女,通“汝”,你。奚:为什么。③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

已,罢了。④立:站得住的意思。⑤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迷惑。⑥天命:指不

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⑦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

能正确对待。⑧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⑨文:礼仪文献。

⑩莫:约摸、大概、差不多。?躬行:身体力行,亲自去做。?抑:只不过是。?太宰:官名,

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纵:让,使,不加

限量。?鄙事:卑贱的技能。

【评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

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故各家对孔

子的毁誉不一。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

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贬斥子张、子夏、

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

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

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

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

不合时宜。

上述先秦诸子对孔子的毁誉褒贬,各持己见,正是反映了当时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兴盛景

象。这与汉以后独尊儒术的局面则截然不同。 秦汉评孔

秦汉时代是儒学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在先秦,孔子只算是诸子之一,儒家虽号为“显学”,

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居于统治地位,成为官方的意

识形态。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3.汉武帝以后,定儒术于一尊,此后进入儒学统治时期。 汉代儒学的特点是:

1.融摄百家,综合吸取诸了各家之长来充实儒学,使儒学更加丰富;

2.由于定儒术于一尊,孔子的地位愈来愈高;

3.神化孔子和经书,使孔子由圣人变为神人,经学变为神学。 正文:

孔子的一生:

1.学习礼乐(15 岁) 礼乐 :旧有的统治秩序(奴隶制度,分封制)2,讲学收徒(30 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3,从政生涯(51 岁) 官:中督宰——司寇 政治主张: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4,周游列国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思考】未被采纳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诸侯争霸,崇尚武

力, 答案: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5,献身文教 整理文化典籍 评价孔子 1,积极意义: (1)对中国:① 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 ; ② 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③ 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

(2)对世界:① 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 ② 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启蒙思想家所启发,借鉴; ③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

【探究问题】 孔子及其说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① 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 , ,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② 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③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 菱湖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选修四第二单元 ④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 《六经》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⑤ 世界意义: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欧洲启蒙思想 家受到儒

思想的启发

(1) 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我们研究孔子主要依据什么资料?孔子是春秋末期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

主要依据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 .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 之礼 ,

主张贵贱有序.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 , 会伦理道德观,有利于

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激烈的社会变革太 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

落.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 系.

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 公德,学习

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 深刻智慧和优

秀价值, 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高考演练

1,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德政 ,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

奠定 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b,通过教育选拔

治国贤良 c,宏扬优秀民族文化 d,协调社会人际关系 3,孔子说: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a,

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4,孔子教育思想中,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 温故而知新的学习

方法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 d, 有教无类的办学

思想 有教无类 无类

5,孔子曾周游列国 10 多年,但倍受冷落,狼狈不堪,你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最重要的原

因是 3 菱湖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选修四第二单元 a,孔子地位低下, b, 其思想有较

大的消极性 c,受其它学派打击 d,孔子主张不能满足统治者需要6,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 中;刑

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

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孔子认为 7,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 xi:畏缩)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尖

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 这样才能使言行合度,符

合社会规范.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的思想基本一致 c, 不学礼,无

以立 ,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孔子自我评价)思想 8,孔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a.分封制的崩溃 b. 劳动者地位的提高c. 教育向民

间普及d.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旧矛盾尖锐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9,孔子曰: 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 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 这种分歧

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

同 10,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 仁者,爱人 ② 贵贱有

序 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11,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这段材 料说

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12,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

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 b. 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

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c. 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d. 孔子的思

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篇三:正确评价孔子 正确评价孔子

春秋时期,王纲解钮,礼崩乐坏,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分

裂最严重持久的时期,孔子生活的鲁国是保留周礼最为完整的地区,这些客观上对孔子思想

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孔子基本上属于贵族奴隶中的改革派,他的思想保留消极的一面外,还

包含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并且是主要的一面。它客观上为封建上层建筑准备了条件,并因其

影响的广泛与深远,而逐渐形成为我中华民族的一种共同文化心理结构的思想基础,在世界

文化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维护周礼,即西周奴隶社会维护氏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这放映了孔子的奴隶主

贵族的阶级属性,但是孔子同时为达到这个目的,又提出一些因革损益的建议和进步主张,

表现了他是“圣之时者”。他的思想学说实际上适应了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兴起的客观趋势,

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待问题的现实态度,人道主义精神和朴素的唯物

主义思想倾向。保守和进步两面性交错是孔子思想的特点。 孔子对待问题的现实态度,主要可从它的自然观看出来。孔子拒绝谈玄远荒诞的事,同

时又提出仁的思想,企图用“仁”来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在阶级社会里,孔子能把人与人

的关系集中到认识问题、社会现实问题上来提出仁学思想,就是一种唯物主义倾向。孔子的

天命思想与与“仁”的学说相结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积极有为的精神,但是也从

从现实生活中看到了一种人力无可奈何的客观必然性,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命运观点,有一定

局限性。但是孔子对于鬼神论的怀疑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体现孔子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是他的人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仁与礼即伦理和政治的关

系,两者密切结合成一个统一体。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是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哲学的一个

最大特色。孔子承认把奴隶看成人,提出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同时有肯定忠恕和孝悌等

道德的精神力量,体现了古代的人道主义思想。 孔子看待问题的现实态度和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倾向,从他的知识论和教育思想中有

所体现:孔子开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有

教无类的方针,是对古代教育制度一大改革。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把文化教育和经济

条件直接联系起来,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在教育方针上,孔子重视调查研究,了解

学生思想实际,灵活解答问题,注重启发教育,循循善诱,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倡独

立思考,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以及考察学生性格特长,因材施教都贯彻了一种朴素唯物

主义思想。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之将至”的追求真理精神,也都是从个人实际出发,承认自己所知有限而真理认识无穷的实

事求是态度。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命题中,孔子提出学与思的相互关系,包

含有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和朴素的辩证观点。孔子注重知更重“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反映了孔子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孔子的思想中有唯心思想,

但不是主要的。

综上所述,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伦理学家、教育家,他对待

自然社会的现实态度,和伦理政治观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认识论以及教育思想上的唯物主义

观点,永远是我国民族精神的瑰宝。但是我们对待孔子要一分为二,孔子的两面性不仅表现

在立场和思想之间,也体现在体系内部有消极 和积极的两面因素,从而对后市的影响也有消极和积极的方面。孔子的思想对于维护封

建治有重要作用是封建统治上层建筑的精神支柱,但是同时孔子又从封建统治长远的利益出

发,防止压迫剥削过重,对于人民和社会发展有一定好处。此外,孔子的思想对于历代进步

思想的形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对内反对残暴统治、对外反抗异族侵略的精神力量。孔

子的思想在激发正义感、武装进步思想、丰富民族精神文化方面有积极作用。我们对待孔子

一方面要认清它的学说对于正统思想所散布的毒害,但不能完全归咎与孔子,另一方面,要

承认历代儒家学说对孔子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承认孔子的地位和贡献,对待孔子的思

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篇四:孔子名言名句大全及相关解释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

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孔子名言名句大全及相关解释由名人名言网特别编辑

【释义】孔子说:“君子要有九种考虑:看到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听的时候要考

虑是否听清楚了,待人接物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考虑是否恭敬,说话要考虑

是否诚恳,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考虑如何向别人请教,怨怒发作前要考虑

将引起的后果,看到名利时要考虑得到它是否合乎道义。”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释义】君子处世以道义而行,决事循理而迎刃而解,坦然舒泰情状矣。应当有宽广的

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

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孔子名言"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

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释义】 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孔子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

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释义】孔子说:“听到合乎原则的话,能不接受吗?而接收之后能改正错误才可贵。听

到顺从自己的话,能不高兴吗?而高兴之后能分析鉴别才可贵。而盲目高兴,不加分析;或

表面接受,实际不改,对这种人我实在没有办法啊。”孔子说:“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孔子说:“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呢。” 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

而》

【释义】 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而趟水过大河,这种死了都不后悔

的人,我不同他共事。同沃共使的一定要是遇事谨慎小心,喜欢动脑子想点子来完成任务的

人。”推荐阅读: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言警句大全孔子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也。乐骄乐,乐

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

【释义】孔子说:“有益的快乐由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

以赞扬别人的长处为快乐,一多交贤能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快乐。以傲慢自大为快乐,

以无所事事地游荡为快乐,以过度的宴饮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释义】孔子说:“君子喜欢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喜欢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与此相反。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释义】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经常忧愁。”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即使大家都讨厌他,自己也不要随便附和,一定要考察一下;即使大

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释义】孔子说:“不怕别人部料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孔子说:“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

【释义】孔子说:“不事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随意猜测别人的不诚实,然而却又能及

早地加以察觉,这才是贤人啊!”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

【释义】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所走过的道路,了解他的心情、爱好,

篇二:论语选读第一课:孔子的自我评价

第一课 孔子的自我评价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第七》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第五》

1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

3○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第七》

45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87,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耳顺○。”——《为政第二》

91011○○○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述而第七》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述而第七》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第九》

【注释】

①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②女,通“汝”,你。奚:为什么。③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④立:站得住的意思。⑤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迷惑。⑥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⑦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⑧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⑨文:礼仪文献。⑩莫:约摸、大概、差不多。?躬行:身体力行,亲自去做。?抑:只不过是。?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纵:让,使,不加限量。?鄙事:卑贱的技能。

【评析】

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非常好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至于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知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而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篇三:孔子人生自我超越论文

孔子人生自我超越论文

摘 要:“孔子不遇”的文学主题汇集着历代文人志士对于人生、社会、现实深刻的思考,也在思想性方面具有着深刻的内涵,给古代文学创作及其理论、批评带来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某些基本特性。

一、三组不可调和的矛盾看孔子“不遇”命运。

纵观孔子生平,其一生有其仕途上的辉煌事迹,但十分短暂,大多数时间不得志不受重用,他没有摆脱“不遇”的命运。其中,有三组矛盾一直困扰着孔子,并直接导致其“不遇”的结局。

(一)、求知之难和感知之切的矛盾。

著名教授缪钺曾说:“有两个问题经常困扰中国古代士人的心灵:一是道与势的矛盾;一是求知之难和感知之切。这两个问题,也可以说是两个情节。”①求知一直是中国文人的强烈愿望,求知之难却超乎想象。

孔子对于“知”的问题,有许多记录。他极力倡导知人比被人知要重要的多。“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②另一方面,孔子对于被知有着极其强烈的意愿。《论语》“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③孔子对于被真正赏识抱有很大的希冀。孔子旅卫时击磬发出的求知之音,在不为人知时发出的“知我者,其天乎”的感叹,都是强烈而无奈的。在这求知之难的世界,带着感知的急切心理,孔子有其超然的一面,但是“不遇”的结局却未能改变。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