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口号
当前位置:首页 > 口号标语 > 班级口号 > 列表页

班级口号,带有文综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29  分类: 班级口号 手机版

篇一:精讲特训班(文综)历史讲义

www.jingjia.org

AVZ—0001

历史讲义

京佳教育考试命题研究中心 编著

www.jingjia.org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约170万年——1840年)

第一章 远古时代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 元谋人 云南元谋县 距今约170万年 已知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2. 北京人 北京周口店 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残留着猿类的某些体质特征

能制造和实用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和木棒会使用天然火

二、远古文化

1.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

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中心区域位于黄河中游,代表是陕西西安的半坡文化

文化特征:过定居的生活,种植粟、蔬菜和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掌握了制陶、纺织麻布的技能。

2. 河姆渡文化 距今7000年至5000年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是我国长江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的代表。

文化特征:过定居生活,种植水稻,进入原始农耕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朝代顺序

我国古代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半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第三章 夏、商、周

一、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1. 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 制度:禹子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家庭、私有制、阶级和阶级剥削已经存在的标志);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3. 代表文化: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 中国青铜时代文化 其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相传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文化特征:大型宫殿遗址;铸铜、制陶等手工业作坊;石器为主辅之以青铜农具的农业;饲养家畜。

4. 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夏桀暴虐无道,商汤起兵打败夏桀。

二、商朝兴衰(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1. 建立: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为都城。

2. 迁都:商朝多次迁都,到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商朝又称殷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 文化特征:甲骨文 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今天汉字的前身。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青铜器 青铜制造业是商朝最发达的手工业,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高超。代表作品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4. 衰亡:暴君商纣残酷统治,社会矛盾尖锐,周武王灭纣,商亡。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都镐京)

1. 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打败商纣,商亡。

周朝建立,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 制度

(1)分封制:①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②内容: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要

服从周王,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③诸侯国:重要的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④作用: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2)井田制 (3)宗法制

3. 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四、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 春秋五霸

(1)春秋争霸战争的原因: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弱,诸侯不再服从天子。为争夺土地、 人口和霸权,各诸侯之间进行兼并战争。

(2)春秋五霸:a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b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春秋争霸战争:

A. 齐桓公称霸: ①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成为东方强国。

② 打着“尊王攘夷”口号,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成为强大霸主。

③ 葵丘会盟,确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B. 晋楚争霸 ① 公元前7世纪后期,城濮大战晋国大败楚国,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② 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

C. 吴越争霸 ① 吴王阖闾先攻入楚都,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霸主。

② 越王勾践尝胆雪耻,灭吴,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

(4)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A.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B.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量日益减少,这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C.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2. 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见后“七”。

五、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

2. 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农业:①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②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修建了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既免除了水

灾,又灌溉了田地,是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2)手工业:①冶铁业:从春秋后期开始冶炼出生铁。战国时期,冶铁业成为十分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受到各诸侯国的高度重视。

②鲁班原名公输般,战国时期鲁国人,著名的能工巧匠。

3. 商鞅变法:

(1)背景:①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②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2)内容:

新法规定:①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土地国有制度,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④建立县制,便利了国家对地方的统一控制。

(3)作用:

①废除奴隶主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

②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③商鞅所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六、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 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时期。

②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

③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七、百家争鸣

1. 概念: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同学派就如何解决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形成的群芳争艳

班级口号,带有文综

的局面。

2. 诸子百家:

道家(1)老子 李聃 春秋末期的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A. 哲学思想: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会相互转化。(朴素的辩证思想)

B.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社会发展,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2)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发展了老子的学说,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

儒家(1)孔子 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A. 政治:主张以德治民、爱惜民力;维护“礼”,主张贵贱有“序”。

“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礼”带有保守性。

B. 教育:“有教无类”思想,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C. 文化: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即后来的儒家“五经”。

D. 影响: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

要的部分。

(2)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

政;主张宽刑薄税。强调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他被统治者尊为“亚圣”。

(3)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认为人定胜天。

墨家:鲁国人墨翟创立。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法家:韩非子是代表人物。认为今胜于古,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主

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1)孙武 春秋末年军事家 著有《孙子兵法》 系统论述了战略战术原则,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

不殆”的军事格言。

(2)孙膑 战国时期军事家 著有《孙膑兵法》。

3. 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是

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文化成果

A. 屈原:创造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离骚》最著名。

B. 音乐:湖北出土的青铜编钟和其他乐器,说明那时音乐的发展。

C. 医学:扁鹊是战国时期齐国人,著名的医生。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

自我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夏商两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执政者应该( )。

A.重视教育B. 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D.增强国力

2. 根据最新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我国的奴隶社会开始于( )。

A.4070多年前B. 3670多年前 C.5000多年前D.2070多年前

3.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材料反映了( )。

A.夏王桀暴虐无道B. 商纣王残暴腐朽

C.周厉王贪财好利D.商朝奴隶制的残酷

4. 鲁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下列各项史实与鲁国有关的是( )。

①老子担任史官②曾侯乙墓编钟③最早记录哈雷彗星④孔子兴办私学

A.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

5.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6. 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

A.孙叔敖 B. 管仲 C.李冰 D.郑国

7. 战国七雄中,位于最南面的诸侯国是( )。

A.楚国 B.齐国 C.韩国D.吴国

8. 下面哪一种情况符合战国历史( )。

A.周王室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 B.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

C.齐、晋、楚、秦、鲁等国争霸D.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

9. 下列选项不是源于春秋战国历史故事的成语是( )。

A.楚王问鼎B.围魏救赵 C.因材施教 D.草木皆兵

10.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不断向前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各诸侯国为争霸而注重生产 B.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轻 D.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1.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大量改革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B.“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推行

C.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统治者增强国力满足争霸战争的需要

12. 商鞅变法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 B.限制商业活动

C.增强秦国实力 D.废除旧贵族特权

13. 商鞅变法对后世经济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

A.废井田、开阡陌B. 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14. 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

的是( )。

A.重农抑商B. 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15. 当代历史学家开始关注“忧愤”这一情感因素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如果你要选择“忧愤之死”这

一主题进行研究,合适的人物是( )。

A.邓世昌 B. 林肯 C.拿破仑 D.屈原

16.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是( )。

A.《诗经》 B.《离骚》 C.《孟子》 D.《逍遥游》

篇二:余江一中2016届高三文综考试历史试题(高三文科零班,含参考答案)

余江一中高三文科零班历史周练试题

24.江浙地区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朝中后期“乡民以利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稻利薄,庶(甘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庶者”。这种状况的出现造成的深远影响是

A.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松动B.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

C.促进了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D.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25.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26.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 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27.《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

28.按下列诗文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 ②“汹涌鲸波万里平,降幡片片出东瀛。捷音电闪传寰宇,爆竹雷喧起满城。” ③“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④“厥功首功,武昌响,长沙应;今日何日,专制死,自由生。”

A.③④①② B.③①②④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

29.干支纪年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在1851年“辛亥”年和下一个“辛亥”年中,各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革命运动,对这两次革命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②都把斗争矛头直指清朝统治者

③都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

30.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在这里,胡适强调

A.五四运动的爆发的必然性B.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C.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D.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

31.“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个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迁 《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32.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全新的现代性”是指

A.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B.抗战结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

C.战争促进中国民族意识觉醒D.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

33、一款路虎车,在英国标价83.5万元,到国内却高达320万元;宝马X6国内报价86—216万元,海外报价39—54万元(以上价格均为人民币)。“中国车价全球最贵”主要是因为

A.西方生产商利用技术垄断价格 B.中国仍然游离于全球化进程之下

C.中国加入世贸对民族工业不利 D.中国进口渠道未充分走向市场

34.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这表明苏格拉底

A.倡导民主政治 B.强调依法治国

C.对理性的尊崇 D.忽视集体利益

35.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比较中结论正确的有

①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相似——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②中国国民革命与俄国二月革命相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参与

③中国五四运动与俄国十月革命相似——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

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相似——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41.(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士绅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或层面。秦灭六国改革旧制,要以中央[来源:学.科.网Z.X.X.K]集权取代宗法制下的多元政治,对血缘势力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予以限制。西汉的六国贵族、东汉的豪强地主、魏晋至隋唐的门阀士族等血缘势力对中央政权的稳定构成很大的威胁。隋唐的科举制,对贵族力量的消亡和绅士阶层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一批人沉淀下来,形成了一个有稳定的制度性来源的社会群体——士绅集团。自宋至清,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严重的“官治”不足问题,导致民间宗族的崛起。民间宗族承担着扶济族众、化解纠纷和教化子弟的责任,把原归官吏处理的部分职责揽纳过去,大大节省了行政治理的成本,延缓了官方严刑峻法对乡村的渗透范围和程度。而宗族首领多由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地方士绅担任。庞大的士绅阶层源源不断地向官僚队伍输送人才,同时,绅权是封建皇权在地方社会的延续,士绅制度的存在是出于维护和实现封建统治的现实需要,是控制地方社会的一种需要。

——摘编自张福坤《论中国古代的绅士自治》

材料二对于清末民初的乡绅而言,适逢清廷镇压太平军运动,乡绅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拉开了乡村自治的序幕,乡绅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但是,乡绅们更多的是将自治作为扩大绅权以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的工具,传统的乡绅治理逐渐出现摆脱国家控制和社会监督的强烈的“独立”倾向。科举制的废除使乡绅丧失了对国家的依附性,失去了制度控制和道德约束的乡绅对国家和乡里责任感不断降低。当清王朝作为政权意义上的被革命对象而被推翻后,现存社会一切弊端就自然指向了作为其社会基层的乡绅阶层。乡绅势力的彻底衰败和乡绅治理在整体意义上的消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农村“大革命”时期。当国民党努力于民族国家建构而进行国家政权建设之时,打破传统乡绅的权力控制就成为应有之意。

所以国民党在其统治期间一直没有放弃“打倒土豪劣绅”的政治口号。 所谓“有土皆豪,

无绅不劣”,在这种激进的革命话语下,乡绅阶层已经笼统的作为一个敌对阶级而要被彻底消灭。——摘编自徐祖澜《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与绅权关系的历史嬗变》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士绅的特点。(13分)

(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士绅阶层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12分)

42.有人说:“在近代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请评价此观点。(12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合理。

4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源于周朝,并留下了许多相关记载。《礼记》记载:“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仕。”“卿大夫致仕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曰‘庶老’。”《周礼?王制》说:“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大学),养庶老于虞痒(小学)。”

材料二 汉兴,官员欲致仕,须申请,说明缘由。致仕有二:一为老,二为病。告老告病,皆称 “乞骸骨”??元始元年,平帝下i8令“天下比两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

《唐会要》载:“旧制,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开元五年十月十四日敦,诸职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给半禄。致仕官应物。令所由送至宅。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其年十一月,致仕官子弟无京官者,其在外者,听一人停官侍养。” 材料三神宗年间规定:“承务郎及使臣以上致仕,尝以战功迁官者,奉钱衣赐并全给;余历任无公私罪、事理重及脏罪,给半;因过犯若老疾体量致仕者,不给,非战功功状显著奏裁”;“宰相以下并带职致仕”??

《宋会要辑稿?职官》载:“国朝,凡文武官致仕者,皆转一官,或加恩其子孙。” 《宋史?职官?致仕》载:“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 明清以后,破除古制,将退休年龄提前10年以上,且带有强制性,相沿至今。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我国古代退休年龄的变化和退休待遇的发展趋势。(8分)

(2)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影响。(7分)

文综试卷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24—28:BBDAC29—33:DDCCD34—35:CA

非选择题:

41.(1)特点:古代贵族政治的消亡是士绅形成的重要背景;它适应了封建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时代要求;隋唐科举制对士绅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宋代宗族力量的兴起和宗族职责的扩大进一步扩大了绅权;士绅集团承担较多民间的管理和教化职能,体现了儒家的权威和传统;士绅阶层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中介,维护了封建帝制和小农社会的稳定。(13分)

(2)变化:晚清士绅地位不断提高,国民革命后逐渐走向衰败。(4分)原因: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乡村自治运动使士绅获得了法律制度上的合法地位;科举制的废除和清朝统治的结束冲击了士绅的统治;晚清的思想解放,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儒学权威的动摇进一步瓦解士绅统治;国民党致力于完成并巩固国家统一,士绅阶层成为革命的对象。(8分)

42.(12分)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全面。

合理之处:二者确实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甲午战争后,列强获得投资办厂等特权,逐渐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黄金时期;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开始萧条。(论点2分,每个论据2分,至少答出2个论据)

不全面之处:二者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受到外商企业的刺激而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学习了外商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瓦解落后的自然经济体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论点2分,每个论据2分,至少答出2个论据)

45、 (1)变化:西周七十致仕;汉唐致仕年龄较为灵活(或答病老可提前退休,齿力未衰亦可推迟退休);宋代以后严格致仕制度(或答七十岁必须退休);明清确定六十致仕制度并成为定制趋势:致仕官员政治经济待遇进一步提高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8分)

(2)影响: a.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官吏终身制,保持统治政权的生气(或答有利于官吏流动或官僚队伍更新或政权的活力或输入新鲜血液等)

b.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维护统治

c.退休制度仅限于官员,是古代官本位意识的体现(或答仅仅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d.宋代以后造成较为严重的冗官、冗费问题,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7分)

篇三:文科班必修一二复习提纲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西周的分封:

○1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3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列国纷争

○4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 中书省 负责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设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将地方兵权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将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缘地方设宣慰司。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

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

○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2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

行政权: 总统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 立法权: 国会 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权: 联邦法院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2、“1787年宪法”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

美国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权组成。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立法权: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消极影响: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