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传说 > 列表页

亳州市大寺传说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29  分类: 传说 手机版

篇一:中央大平原之亳州

九州之中央大平原——亳州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19亿年到5.7亿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海洋的情况下就有了“淮阳古陆”它在今天的淮河之阳广大地区,不是狭隘的淮阳县古陆,古陆的正中心应该在鹿邑县淮阳县亳县,它是中国甚至是整个黄种人的“伊甸园”这块古陆传说是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这块古陆物产富绕,食物充足,气候益人,温暖湿润,这片古陆上有好多大象,一直到商代这里还有大象的存在,人们后来把这个人象和谐共处的地方称之为“豫”义为“一个人牵着大象安然舒宜的地方”总儿言之它是最适合人生活的地方,从今天亳州谯城成为全国闻名的百岁老人长寿县及全国十大幸福城市就可想古代了,这块古陆后来也就发展成九州当中的豫州,夏商周乃至汉晋豫州一直是中国的中心,亳州又是豫州的中心,在这个豫州的中心有块高地叫亳,它是上古高辛帝建都的地方,亳州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亳”字 “乇” 释: “原义草叶也,读作 “zhe”,由此可见亳的本义为生长着茂盛庄稼的高地,商初水害和粮食是国家根基的两大问题。因此建都之地必然是肥沃的高地。 ““ 在商代商王太丁封其弟伯爵梅国。今梅国遗都在亳城西南四十四里处的梅城集。周代亳城称“焦”。焦成了神农后人的领地。

西汉,分国为十三个“刺史部”。谯县隶属豫州刺史部。东汉时,刺史部由13个减为12个,同时豫州刺史部置于谯。这是亳州首次作为一个类似于今日省级行政中心。这说明了亳州曾管辖过今天的整个阜阳、淮北、亳州、商丘、周口、驻马店、和蚌埠宿州等地市的广大地域,这都是古豫州的地盘,最近中国掀起了划省高潮,假如中国重新化省的话,应把上述地市并成个豫州省或中原省当然省府延袭东汉设在亳州最科学。亳州在地质时期是淮阳古陆也是后来豫州的中心地区,曾经也是豫州的政治心脏,又三次做为都城,魏文帝时曹丕鉴于谯是皇族本籍曹氏父子及一些重要的文臣武将的家乡,谯被封为“陪都”,其地位相当显赫。辖县有蕲县符篱县竹邑(皆为今宿州甬桥区)虹县萧县是今宿州的泗县萧县。相县临涣是今天的淮北,外加永城,鹿邑、蒙城等地!

南北朝,谯更名为“小黄”。县城设在今十河镇梅城集。清代有诗名云:“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唐代亳州与颍州、宋州由“宣武军”节制(“军”是唐代的方镇)。宣武军都督府设在亳州。当时亳州下设八个县:谯、临涣、赞、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 唐王朝按照辖境大小、经济强弱和位置轻重,将全国的州划为七等。七等中除“四辅”、“六雄”之外,就轮到“十望”。亳州被列为“十望”之一。在亳州所辖八县,有七个被列为“望县”。亳州经济、政治地位可见一斑。亳州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姓李姓的发源地,李姓是世界唯一超过一个亿的大姓。当然也是大唐帝国的第一姓,李唐追“老子李耳”为祖宗,封为“太上老君”义为李唐君主中最老的太上皇,道家文化是世界级的思想流派,道教也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毛主席说淮河是中国的“风水河”淮河是出皇帝的地方,淮河流域的涡河更是风水宝地,亳州就应该是宝地中的宝地了。“老子”天下第一嘛!

金代亳州下辖六县(谯、城父、鹿邑、卫真、永城、赞)、五镇(双沟、郸城、谷

阳、赞阳、保安)。 元代亳州下辖六县:谯、赞、鹿邑、城父、卫真、谷熟。后来亳州的辖县重作调整,领地仅留谯、城父、鹿邑三县。辖县的地位,也由“望”而降“下”。元末,红巾军首领小明王韩林儿,建国号“大宋”定都亳州,后红巾军大将朱元章沉小明王于长江,弑君建明,恐惧亳州龙脉王气,废州为县,改亳城王字形街道部局,在“王”的右下角凿了口井泄王气。自明代至1999年,年近六百年降为县,其间清末捻军暴乱时今涡阳城以西的半个县原均属于亳县。涡阳县城原不过是亳县的一个乡镇雉河集而已。清代虽然亳县升州辖太和,蒙城,但时间很短。2001年亳州升为地级市,辖蒙城利辛涡阳谯城的八千多平方公里,五百九十万人,老亳州(亳县、谯城)历来被河南的商丘周口永城三个大市从三面包围,是一个深进河南海洋的一个半岛,背靠中原河南,脚踏江淮安徽,安徽是以安庆徽州这两个山水城市命名的。在文化语言及人种血脉上亳州人与矮小的山区的南蛮子没有任何关系,倒是和商丘周口同饮涡河水,共说豫东话,从“山东强盗河南贼安徽西北大土匪”这句民谚足以说明我们皖西北和豫东鲁西南是一家人,民风都强捍!亳城曾经还是中原豫州的省会,中国要重划省的时候,我们要强烈的要求成立个“豫州省”省会一定要设在亳州,我们一定要把河南的郑州以东地区及安徽淮河的北部要回来,向合肥声明我们不属于皖,向郑州声明豫这个简称在原始社会时就属于我们,郑州及以西地区从来就不属于古代的豫州,不是我们的地方我们不要,是我们的地方必须还给我们,连郑县和合肥县都有当省城的命,钟灵毓秀的亳都为啥不管?未来中华人明共和国的豫州省下辖阜阳、谯郡、宿州、淮北、周口、商丘、驻马店,蚌埠宿州,乡,镇(农村)辖区一览表(1986)

附:主要集镇

十八里铺 位于城西9公里涡河南岸,清代名"涧清铺",后因距亳州城18里,故改

称"十八里铺".集区呈方形块状聚落,并沿公路向东西延伸,为十八里区公所和十八里 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739户,3784人,以务农为主,兼营商业.工业有粮食加工,农 具修造,木材加工,建材等.亳州——鹿邑公路经此,是亳州市西通河南省之重要门户

侯桥集位于赵王河北岸街道南北向·街道纵夸两河·是十八里·十河·俩镇的交通要道 由一过路店发展而来·是巨贪官王怀中发迹之地·居民以李姓最多

十字河集 位于城西南15公里处,因宋塘河与赵王河在此垂直交叉呈"十"字形,故

名.集区呈方形块状聚落并沿公路向南北延伸,为十河区公所和十河乡人民政府驻地.居 民376户,1629人,多务农.工业有粮食加工,淀粉加工和木材加工等.亳州——阜阳 公路穿集而过.集南有古朴树一株,茎周长12米,植于明嘉靖年间,现仍枝繁叶茂,为 市内重点保护的古树.

梅城集 位于城西南20公里处,为商代梅伯之封国.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梅城县

大业三年(607)撤销建置,并入谯县.呈方形块状聚落,为十河区梅城乡人民政府驻地 居民310户,1515人,多务农.有粮食加工业等工业.筒易公路通十字河集,接亳州—— 阜阳公路.

双沟集 位于城西南26公里宋塘河东岸,因中沟和蒲沟在此与宋塘河交会,故名

"双沟".金天兴二年(1233),金哀宗迁蔡,自亳州进次州南,曾避雨于此.该镇历代为 亳州城南之交通要冲,宋,金时期为亳州五个重镇之一.呈长方形块状聚落,并沿公路 向南北延伸,现为双沟区公所和双沟镇人民政府驻地.居民658户,2886人,多务农.工 业有酿造,榨油,粮食加工,农具修造等.亳州——阜阳公路穿集而过,并有支线通河 南省郸城县.

减店镇 位于城西北20公里处,西邻小洪河.相传南北朝时,粱镇北将军元树葬于

此,因当时元树被封为成阳王,故该地称"咸王家".后世误为"减王家",兴集后则称

"减家店",简称"减店".集市呈不规则多元状聚落,古井酒厂工厂区向北扩展,集市向 东延伸,与吴庄,前后怀搂连成一片.为减店镇人民政府驻地.居民260户,1300人.安 徽省亳州古井酒厂即建于此,所产古井贡酒驰名中外,是我国八大名酒之一.近年以古 井贡酒为龙头,镇上又发展民办酒厂20余家,还办有纸板厂等.公路经张集通市区和商 丘市.五马沟集 位于城东北10公里处,北临武杨河.传说汉代王莽赶刘秀至此,刘秀坐 骑在这里一小沟内卧伏躲避,故称"卧马沟",因"卧","五"发音相近,后又演化为

"五马沟".兴集后,随沟名之,呈方形块状聚落,向南扩展并沿公路向东西方向延伸,为 五马区公所和五马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234户,1076人,多务农.工业有粮食加工,农 具修造,建筑材料等.公路干线西通市区,东至淮北市,北达河南省虞城县.

魏岗集 位于城西北13公里处,是古代亳州至开封道上的十八岗之一.因近处居民 多魏姓,故名之.兴集后,随岗名.集区呈东西向长方形块状聚落,为魏岗区公所和魏 岗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380户,1661人,多务农.工业有粮食加工,木材加工,农具 修造,建筑材料,人造金刚石等,亳州至柘城公路经此.

牛集 位于市西北边睡,距城20公里.北齐武平四年(573),当地人牛四曾在此修

一寺庙,后称"牛四寺",兴集后以"牛四集"为名.后因该集牲畜交易较为兴旺,名称 又演化为"牛市集".集区呈东西向长方形状聚落,为魏岗区牛集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 271户,1583人,多务农.集上有面粉厂和砖瓦窑厂.亳州——柘城公路经此.集北牛 屎孤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堂集 位于城东25公里,因有观音堂古庙而得名,呈不规则块状聚落.为观堂区

公所,观堂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338户,1662人,多务农.工业有粮食加工,木材加 工,食品,酿造等,有公路通往市区.

辛集 位于城东9公里处.始建于明末清初,原名"新兴集".后附近居民建一关帝

庙.为表示施主辛劳,遂更名"辛集".为十九里区辛集乡人民政府驻地.集区呈不规则 块状聚落.居民142户,703人,多务农.工业有粮食加工,砖瓦窑场等.有砂石路通市 区.

大寺集 位于城东南15公里涡河北岸,涡河闸以东,以集西有大寺庙而得名.沿涡

河北岸呈带状聚落分布,并向东西延伸.近年又向涡河闸两端扩展,集市贸易兴隆,是 目前亳州涡河水运主要码头.水路上通市区,下达淮河,可通江苏,浙江等省.公路经 十九里集通市区,为十九里区大寺镇人民政府驻地.居民635户,3073人,多务农,兼 营商业和装卸业务.

十九里集 位于城东南9.5公里处,涡河南岸,因此处为古十九里沟(今名凤尾沟

入涡河处,故原名"十九里沟".集区呈长方形块状聚落,并沿公路向东西方延伸,为十 九里区公所和十九里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530户,2760人,多务农,兼商业.工业有 铁木业和粮食,食品加工等.亳州——蚌埠公路经此,并有支线通大寺集.

三官集 位于城南22公里龙凤新河西岸,因有供奉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庙,且

居民多姓修,故名"修三官庙",后成集改为"三官集".集区呈不规则块状聚落并向南 延伸,为市核桃林场场部驻地.居民46户,298人,以林业为主,兼营农业,盛产核桃 有粮食加工等工业.亳州——古城公路经此.

大杨集 位于城东南25公里亳城河左岸,居民多杨姓,为与之境内小杨集区别,故

名"大杨集".集区呈方形块状聚落并沿公路向东南西北延伸,为大杨区公所和大杨乡人 民政府驻地.居民283户,1412人,多务农.有粮食加工,酿造,榨油,农具修造,木

材加工等工业.亳州——蚌埠公路经此,并有支线经立德,古城至淝河口与亳州——阜 阳公路相通.

城父 位于城东南35公里涡河南岸,为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期为陈国夷邑,楚

灭陈,迁许于此,后为楚太子建所居.相传太子建为表示对其父感恩,遂改夷邑为城父 汉代于此置城父县,属沛郡.南北朝时期宋改名俊仪县,隋复名城父县.明洪武初年撤 销县的建置并入亳州.清时称"城父寨",城池遗迹至今尚依稀可辨.集区呈长方形块状 聚落,并沿公路向东西延伸,现为大杨区城父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109户,583人,多 务农.亳州——蚌埠公路穿集而过,附近有望花台,青凤岭,伍员庄户等古迹遗址.

古城 位于城甫40公里芦草沟南岸,古城名称由来待考.兴集后称"古城集",为亳

南重镇.抗日战争时期,亳城沦陷,国民党县政府曾迁此.为古城区公所和古城乡人民 政府驻地.集区呈不规则块状聚落并向南延伸,居民375户,1648人,多务农.集东南 苏赵庄林场所产酥梨,曾荣获华东五省鉴评第一.集市贸易兴盛.工业有粮食加工,榨 油,酿造,铁木业加工,建筑材料制造等.有公路通市区,并有东西支线接亳州——蚌 埠和亳州——阜阳公路干线.

龙德寺 位于市境南端边陲,在龙凤新河入西淝河处,距城43公里.集西,唐代建

有龙泉寺,明弘治九年(1496)改名为"龙德寺",后集随寺名.集区呈不规则块状聚落 为古城区龙德乡人民政府驻地.居民507户,2007人,多务农.有粮食加工,农具修造 等工业.有公路经古城集通市区.

亳州第一号重镇

原亳县十八里区辖十八里、孙口、侯桥、十二里和羊庙5个乡,1992年撤区并乡时,撤销十八里、孙口、侯桥、十二里和羊庙5个乡,原十八里区整建制设置为十八里镇。

自然资源:十八里镇地处暖温半湿润季风性气侯带,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侯温和,雨量适中,土地为沙质或沙淤混合土质,适宜多种作物生长。镇内主要河流有涡河、赵王河、急三道河和宋汤河,有利抗旱排涝。

行政区划:下辖12个村和两个社区。

十八里社区辖5个自然村:集东、集西、何营、佟营、南杨庄

小怀村辖17个自然村:小怀、小方庄、张河滩、夏庄、田方庄、兵部杨庄、柴洼、岳方寺、陈寨、崔庄、小李庄、高庄、蒋庄、杨锁庄、 黄小庙、 曹店

孙口村辖20个自然村:孙口、芦张庄、小芦庄、芦井、 大芦庄、大方庄、大仵庄、鸭洼、小高庄、小方庄、孟庄、韩菜园、季营、李绍尧、李炉、马王庄、西柳、南刘、高刘、东柳 十二里村辖22个自然村:十二里、沈庄、强庄、杨楼、小王庄、唐庙台、大王庄、大明庄、大李、苑庄、许刘庄、小闫庄、小许庄、西小李、雷桥、薛楼、凡庄、史王庄、柳洼、后瓦、高瓦、房庄

园区社区辖16个自然村:海庄、吴庄、刘庄、黄庄、西柳行、东柳行、李门楼、怀庄、徐庄、魏庄、小马庄、刘大庄、南洪庄、郭庄、盖庄、杜园

园区新村辖16个自然村:马合拉、王威庄、杨树林、程庄、蒋窑、刘庄、柯针园、小丁庄、汪庄、梁楼、大丁庄、

程庄、白路口、齐庄、蒋胡同、张井

羊庙村辖13个自然村:凡庄、沙江溜、张湾、小赵庄、小夏庄、瓦房庄、蒋庄、邱庄、谢庄、汤庄、孙庄、李小庙、大夏庄

余集村辖15个自然村:余集、小周庄、鲍庄、祁庄、小贾庄、张新庄、小张庄、小仵庄、夏花园、褚楼、夏庄、仝庄、杨土楼、彭庄、方楼

徐寨村辖16个自然村:张八庄、后王庄、徐寨、东李、中李、西李、杨园、小秦庄、小孟庄、西王庄、仵河、宋池子、玉皇洼、王庄、宋蔡园、蔡庄

侯桥村辖17个自然村:侯桥、小刘庄、张岳庄、西李庄、

亳州市大寺传说

孙河滩、大刘庄、东李庄、赵桥、

赵老家、西闫庄、闻庄、东闫庄、杨寨、杨老家、杨张庄、小马庄、房瓦

蒋李村辖15个自然村:蒋李、老王庄、周庄、怀楼、段庄、大杨、小杨、徐屯、腰王、杂姓营、小孙楼、筛子吴、李小庙、柯针吴、方坑

希夷新村辖18个自然村:马池子、郑庄、大张庄、焦庄、夏庄、栾庄、邓庄、陈庄、陈营、小李庄、王河口、前瓦、刘庄、罗庄、小沈庄、朱庄、汤李、盖店

马营村辖15个自然村:马营、吴庄、张庄、唐庄、明庄、马王庄、丁楼、汪庄、李油坊、崔尧、丁牌、小周庄、大王庄、小王庄、郭庄

洪庄村辖12个自然村:均王营、陈庄、洪庄、张阁寨、李恩庄、郑庄、颜方庄、烟李庄、孟营、孟阁、李楼、蔡楼

?

篇二:大寺之春

大寺之春

郑长春

在中国,宗教信仰虔诚之庙堂多在名山大川,盖因那里风清气正便于修心养性是也。有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豫西南社旗县与方城县交汇处,有一座山——山并不高峻险峭,却因一寺僧众信仰大乘佛教而远近有名。于是,山叫大乘山,寺为大寺,也称普严禅院。

山有寺而高贵神圣,寺因山而八面尊严。二者巧结妙合,相映成辉,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已成独特风景。且看这大乘山,零零散散的珍奇堆积其上如星罗棋布,归纳起来有:六寨(白龙寨、金门寨、周家寨、大寨、石头寨、贾寨),六洞(石佛洞、老虎洞、霸王洞、白马洞、主仙洞、三道洞),五寺(普严寺、主山寺、铁佛寺、草寺、小寺),四庵(党家庵、和尚庵、里得庵、外得庵),四潭(黑龙潭、白龙潭、青龙潭、响水潭),一楼(望家楼),一阁(观音阁),一盆(莲花盆),一天门(南天门)?? 闲花野草,飞禽走兽等,更是数不胜数(有官方文书证实:1957年,政府在此建大寺林场,林地面积37000多亩,森林覆盖率95%,有油松、水杉、刺槐、榆、杨、樟、银杏、栎类等树种及其他植物70余种,禽兽40余种,蝶类20余种,2000年7月经河南省林业局批准建立大寺森林公园)。

其资源储量与地理优势程度,在浩浩中华大地也算“独树一帜”了。然,由于长期缺乏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于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以致于错失发展良机,未打造出显赫的地位和盛名。至今,这里仍是一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净土”。鸟兽之乐园,人间之净地也!别的不说,就说大寺。此千年古刹,就坐落在距河南省方城县城21公里的大乘山下,真如鹤立鸡群,众星捧月之气皓皓乎,势夺云天哉!有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由南岳怀让之曾徒孙吉本禅师来此传经播道,成为该寺宣扬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一代祖师;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重建,改名崇宁万寿寺;元明时重修,仍称普严寺,为河南四大名寺之一,先后有吉本禅师、慧果禅师、德遵禅师、慧灯禅师、云渐禅师、大洪僧人在此驻锡传灯。

南岳怀让之曾孙吉本禅师曾住持此寺传经播道,宏法施慧。僧人渐多后,吉本师将菩提寺定为女众道场,自己率男众撤离向西六里地兴建普严寺。因有“大僧、二僧”之谓,故山中信士便将东西二寺称为小寺、大寺。这里不妨特作补记:小寺虽小,五脏俱全,虽遭摧残,遗址尚存。

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印度佛教于西汉年间传入中国内地。哀帝元寿元年 ( 公元前二年 ),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佛教始传的另一学说是东汉明帝时:明帝永平十年,蔡愔赴西域访求佛法返国,邀得大月氏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华,并以白马驮回佛像及经卷。其后明帝在洛阳兴建了中国早期的佛寺白马寺,作供奉佛像及佛法之用。综合以上两种说法,佛教之初应在两汉之间,约公元一世纪左右。

佛教传入中国后,即受部分皇室及贵族子弟所信仰。其时,东汉皇帝信奉黄老之学及神仙方术,而佛教教理也被视为“清静无为”,故与黄老之学相提并论。于是乎,达官贵族便将佛像与老子像、神仙像一同供奉,以祈求多福长寿。此一时期的佛教尚未普及民间,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始得极大发展,至隋、唐达到鼎盛。

可惜,中原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安史之乱后,战火纷飞,兵枪血刃,生灵涂炭。这么一方本该卧虎藏龙之宝地,没想到竟成了群雄逐鹿之沙场。大战争为兵枪库,小格斗成土匪窝。尤其是,至民国十八年,国民党石友三旧部将佛像砸坏、寺院焚烧。如此这般遭遇,修炼之人连命都难保,哪里还能练出什么“灵丹妙药”?所以,山高却难驻大仙,水深不见蛟龙,自然也就没了灵气和威名。巍巍大乘山,山因大寺宣扬大乘佛教而名,却也为名所累—

—混乱年月,众生朝不保夕,何谈信仰?寺院因此一时香火断灭,置大寺于“名存实亡”之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庙堂兴衰,福祸轮回;凤凰涅槃,浴火重生。2005年4月,河南省方城县宗教局正式批准工作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普严寺的建设工作,并把以普严寺开发建设为龙头的大寺森林公园建设列为全县重点工作之一。在来自马来西亚、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及郑州、南阳、方城等地僧俗大众的护持下,使寺院旧貌换新颜。

现在,大寺虽比不得兴盛时之煌煌气象,但风采依旧,气势犹存:现有山门三间,中佛殿五间大雄宝殿及两厩。更有门前,千年银杏树,两棵相对而立,枝叶繁茂,苍劲挺拔。佛教学者讲,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或行程之意。其精神是利益众生,把将众生在苦难中解救出来。中国社会千百年来灾难重重,而大乘佛教应运而生,为这些苦难的世人浇灌了精神的安抚。在中国原有的仁、义、礼、智、信教育基础上,增添了善行的启蒙。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弘法利生,发心修行,令善男信女慈悲为怀,觉悟真理。此行是奠定大乘佛教在中国得以绵延的重要原因,因此民间有“户户观世音,家家弥勒佛”现象,也情理之中。可见,世人向善之愿,何等强烈!

至于大寺的另一称谓——“普严寺”,缘何而来?我的理解是,可能是该寺取“普度众生、严持净戒”之意。药无贵贱,对症则灵;法无高下,当机则妙。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因能运载无量众生到达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大抵如此。

因为心怀敬畏,所以虔诚向往。辛卯年四月的一个周末,笔者应中原友人特邀,专程去了一趟大寺。

天微微亮,便驱车从社旗县城东去,三绕两拐过了一个叫下洼的小镇,再东北方向行走不到十公里,蜿蜒而去的公路两边,依稀可见愈来愈密的丛林,丘陵一样的岗峦中夹杂着干练的白杨和槐树,薄薄晨曦里裹着由远而近的黛青色的山影。近了,近了,再近了,车一拐又是一掀,墩上一个泥石混杂的小坡,密林深处便翛然亮出两株高大银杏树和一座庙宇来。看,大寺到了。

我一下子像从梦惊醒。痴痴地,静静地伫立良久,才缓过神来。少顷,感觉有风扑面,茫然四顾,但见远处近处皆是烟雨濛濛和光影烁烁。空中明明阳光灿烂,而眼前却潮气盈盈。只闻鸟语,难觅鸟影;但闻花香,不见蓓蕾;似有水声,却丝丝缕缕戚戚切切如空谷绝响。心一下子激动起来,油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飘然。

环寺一周,郁郁葱葱,阳光像从天国而来的精灵,斑驳在头上,使人心旷神怡。正是春花烂漫的季节,能徒步净地一游,摆脱喧嚣洗涤世俗,真是莫大幸运。

我与随从的朋友接连上香。面对神像,心事尽释,一时忘我,依稀“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拜毕,伴着烟雾,我们不约而同向后山走去。

这里还没有专设的导游,给我们讲解的是位老僧。

老僧年约花甲,面目庄重严肃,背有点驼,但依稀可以看出他不错的身材。身着一件褐色僧袍,多少天都没有洗过了,发着幽光。瘦长的瓜子脸,圆圆的眼睛,宽亮的额头上尽管挂满了被岁月雕琢的痕迹,但神采奕奕。交谈中得知,他年轻时也曾风流倜傥,行迹遍天下,虽文化水平不高,但佛经能倒背如流。于是心中遂生敬意和同情。他一辈子的修行磨炼,阅尽世尘,我不知道我这个偶然闯入者对禅修的意境又能领悟几何?

一路上,老僧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大寺的传说,说小寺的传奇,以及大乘山佛法灵光、广播慧雨、教化众生的艰难嬗变。

不时可见一些残垣断壁上的杂草或绿苔,以及横卧荒丛的石柱础、石舀、石碑,让人想象到数多年前这里晨钟暮鼓,僧众经诵,香火鼎盛的风雨岁月??

走着走着,一友人用手指着前方惊呼:“看,桃花,多美的桃花!”

待我们注目而去,确见万绿丛中果有一抹粉红:一棵枝干拘谨的小桃树,正从一大堆不知名的草木包围中婉约施展,几束可爱的小桃花娇羞地簇拥一枝,柔柔的粉,还透着素净的白,每一朵都绽放着一个水湄空灵的春天,每一瓣都蕴藏着一个幽雅温华的传说,仿佛经过千年清冷而自信的守候,于风香日暖中逍遥自在着。

人生最美,莫过于初见。大家正兴奋,不知谁在叹息:“可惜,这么大的地方,就这一棵,都快被花草淹没了??”

空气里荡漾着清清浅浅若有似无的馨香。于是,有人诗情大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老僧一脸寂悦,满目澄旷,如一泓月下清潭,稍后眯着眼娓娓而道:心中有春天的人,眼里才会有美丽的桃花,这就是缘。

随即,我们一阵感慨。有风吹过,万丈绿波连绵起伏,再看那桃花,却瞬间不见了。风生云起,眼前苍茫一片。

大家望着老僧微微唏嘘。老僧却一句话不说了。

其实,天地间的风景,从来都不可能只属一人,亦不能为谁长久停留。世上有很多事可以求,但唯缘难求。芸芸众生,浮华世界,多少人真正能寻觅到那份令自己感动的缘,或者又有多少人正确地做出选择,却站在了错误的时间和地点。有时,缘去缘留只在人一念之间。所以,缘起缘灭都要珍惜,遇见了,感动了,喜过悲过,拥有过失去过,至少人生经历过! 于是,我们沿山路继续前行。傍晚时,口渴力疲,心不在焉地爬上了一个山坡,心里开始惦念着回家的路。不料,山坡爬完,脚接山顶,俯首一看,哪里有路?脚下分明是一滩如镜的湖。正想生气,老僧却安排众人坐下小息。我们不知其何,且听吩咐。老僧却主动接过我随身携带的相机要给大家合影。影罢,老僧说:此乃“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言毕,下山。

夕阳的余晖,为幽幽的大山涂上一层烁烁的金。大家说着笑着,从容而去,而我却在一边想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和《山中寄诸弟妹》:“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

篇三:化觉巷清真大寺导游词

化觉巷清真大寺导游词

游客朋友,欢迎来到化觉巷清真大寺参观游览。

化觉巷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城内鼓楼西侧的化觉巷内,因规模比西安其他清真寺大而得名。化觉巷清真大寺,是我国建筑雄伟、环境清幽、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并驰名世界的伊斯兰寺院之一,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伊斯兰教与中国

提起清真寺,我们得先谈谈伊斯兰教是何时兴起何时传人中国的,回族是何时形成的。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系阿拉伯语音译,意思是 “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来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 (约570-632年)所创造,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20世纪以来,在西欧、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

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据《旧唐书·西域传》等史籍记载,公元651年,大食帝国第三任哈利法奥斯曼 (644-656年在位)首次遣使来华。中、阿两国正式缔交后,大食使节和“ 贡史”不断来中国访问。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势力东伸,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各族穆斯林商人、传教士通过海上香料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他们来华后,有的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杭州,有的集中在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从事香料、象牙、珠宝、药材和犀角等物品的贩卖,并带回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其他商品。由于当时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经商为主,中国人称他们为“番客”、“番商”、“胡商”等。他们中有很多人在中国定居下来并和汉族妇女结了婚,成为回族早期的先民。

唐代 “安史之乱”时,大食王曾派3000 (也有说4000)回兵助唐平乱,事后唐王将这批士兵赐居长安,为他们修建清真寺,准许娶中国妇女婚配。他们谨守伊斯兰教义和礼俗,子孙繁衍,世代相传,成为今日回民族的又一支先民。而大批穆斯林移居中国则在13世纪初。 元代是回族人不断融合其他种族、壮大自已的时代,也是回族共同体主体形成的时代。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伊斯兰教在我国内地回、东乡、撒拉、保安和边疆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10个民族中,已拥有2000万穆斯林,而且在其他兄弟

民族中如蒙古族、藏族、白族、汉族中,也有数量不等的穆斯林,现在西安约有7万穆斯林。 化觉巷清真大寺参观。

游客朋友,您好!现在请您进入化觉巷清真大寺参观游览。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化觉巷清真大寺建于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经宋、元,特别是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建筑群。

全寺沿东西轴线分为五个进院,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前院紧邻照壁的木牌楼,建于17世纪初,距今己有380余年,高约9米,琉璃瓦顶,挑角飞檐,雕梁画栋,与高大的照壁相映衬,极为壮观。南北两边的展室,亦为仿古建筑,剔透玲珑,古香古色。南展室陈列有一些明清红木家具等,尤其是紧靠展室背墙陈列有一件清三代皇宫使用的红木雕刻五爪龙床,极其珍贵。在左厢房紧靠背墙摆放有一对西洋沙发,该对沙发是外国人送给慈禧太后的。在北展室收藏有宋、明书法家的拓片等。

第一进院

游客朋友,当您进入悬挂有 “清真寺”匾额的五间楼,便来到第一进院。在五间楼迎面一字排开摆放有4件圆形的器物。可能有些朋友会问,它们是干什么用的?你们可以猜猜。猜不着?这不奇怪,《正大综艺》有一期节目就是让观众猜清真大寺这4件圆形器物的用途。结果没人能猜对。好了,现在让我来告诉大家它们的用途:这4件圆形的器物是灯架,在灯架上沿顺时针方向插有两圈30余个灯座。这些灯架在化觉巷清真寺的使用有相当长的历史,它主要用来庆祝 “盖得尔夜”。

盖得尔夜是伊斯兰教对 《古兰经》“始将之夜”的敬称。“盖得尔”是阿拉伯语的音译,亦译 “大赦之夜”,又称“平安之意”,意为 “前定”、“高贵”。“盖得尔夜”是指伊斯兰教历的九月二十七 (一说二十五或二十九)日之夜。相传这夜,真主安拉将世间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事物都大体安排好了,所以穆斯林称这一夜为 “前定之夜”。这一夜,安拉通过枷百利天使开始向穆罕默德圣人颁降《古兰经》,众天使和精灵都奉命降临人间。在这个夜里,做一件善功可获取千月善功的报偿,所以穆斯林称这一夜为 “高贵之夜”。《古兰经》第九十七章即以“盖得尔”命名,认为是高贵的夜间,胜过平时一千个月。所以全世界的穆斯林每逢此珍贵之夜,都要依各个民族的方式举行庆祝活动。这一夜,在穆斯林集中的地方还要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西安的穆斯林在纪念日这一天,白天人们要在这些灯座上插上这些菜油灯盏子,然后再添上菜油,等到晚上将油灯点亮,直至通宵。本寺灯架除了在“盖得尔夜”使用之外,在这

些灯架阳面,还刻了四个汉字:“祈求和平”,长年摆放在五间楼对面。

二进院

游客朋友,请您现在进入二进院。游客朋友,您可以看到,二进院内树木成阴,花圃对称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间。这个石刻牌坊为三间四柱式,中楣镌刻“天监在兹”4个大字,这4个字出自《诗经》。分别在 《大雅·大明》和《周颂·敬之》二诗中。《大明》里有 “天监在此,有命既集”的诗句,而《敬之》里有 “涉降撅士,日监在兹”的诗句。“兹”和 “此”这两个字以前通用,意思是 “此地”。题额人将两诗中的相关内容,化成一句话,意思是上天正在监视着我们在此时此地的行动。

两侧坊棉分别镌刻“钦翼昭事”和“虚诚省礼”,东西有踏道,约建于明代。石牌坊西踏道南北两侧各竖立冲天雕龙碑两座,一座为明万历年间立的《敕赐重修清真寺碑》,文为冯从吾所撰,碑阴镌刻宋代大书法家米芾 (回族)手书“道法参天地”;一座为1768年立的《敕修清真寺碑》,碑阴镌刻1621~1627年间礼部侍郎、大书法家董其昌手书 “敕赐礼拜寺”。均为我国书法珍品。

三进院

游客朋友,现在请进入第三进院参观。这个殿叫敕修殿,在1522-1566年间重修时系当时寺院的正门,是这座寺院历史上最早的一座殿;殿内藏有两通石碑。大家看,这通碑叫《长安礼拜无相记碑》,1455年刻。这通碑叫《月碑》,是1732年寺院教长小西宁用阿拉伯文撰写的。《月碑》,以穆罕默德《圣训》为理论原则,推出并规定了确定封斋、开斋日期的若干准则。立此碑以方便回民群众计算斋月日期。

这里是第三进院,院中央建有一座三层八角形的中国式宣礼楼,又名省心楼,巍然挺立,极为壮观。该楼是“穆安津”(宣礼员)召唤穆斯林来寺礼拜的最高点。宣礼楼两侧各有厢房10余间,南侧正中5间叫南宫殿,上面写有一副对联:“难解网蛛,兵销呼鸽;信传战马,约复放獐。”这副对联是叙述穆罕默德圣人的故事。“难解网蛛”是说穆罕默德圣人遭敌人追杀,逃到骚尔洞避难,蜘蛛随即在洞口结起网。后来敌兵追到,见到洞口有蜘蛛网,认为无人在洞内。“兵销呼鸽”的意思是:此时有人怀疑洞内有人,就把石头往洞里投。这时两只斑鸠从洞里飞出来,于是敌人相信洞内不会有人。“约复放獐”的意思是:以前一个外道人猎得一头活獐,他对圣人说:“你如果能使獐说人话,我就做你的信徒。”圣人把獐招到面前问道:“你怎么落到猎人的手里了”,獐流着泪央求说:“请圣人作保,让他们放我。等我给小獐吃了乳我一定回来。”圣人答应担保它。外道人说:“獐是畜类,去了一定不会回来。”后来獐按时回来。南宫殿内迎面陈列一张鱼骨镶嵌床,在床的靠背正中镶嵌着一只贝雕雄鹰,神采

奕奕,伫立在岩石之上,所以又名“英雄独立床”。大家看,床的上方悬挂有4幅木板书法作品,分别由宋朝大书法家黄庭坚、苏东坡、米芾 (回族)和著名爱国将领岳飞书写。该作品是木板竹字,即用竹皮刻成汉字,再将字一个个粘贴在木板上。这样不容易被人拓片复制。楼北侧是讲经堂,里边珍藏有一幅清代的《麦加图》和一套《古兰经》手抄本及其他一些珍贵字画、瓷花瓶等。

第四进院

游客朋友,您现在所在的是第四进院。这个院中心的亭子叫“一真亭”,又名“风凰亭” ,中央主亭呈六角形,飞檐尖顶,形若凤头,两侧亭子为三角形,左右翘翼,三亭相连,貌似凤凰展翅,造型特异,独具风格。亭东瞻下悬有“一真”雕龙小立匣,系1399年兵部尚书铁铉 (回族)手书。亭西还挂有田中玉所书“包罗宇宙”匣一面。亭南北两侧各有面阔7间的厢房,原为接待朝廷宣谕皇帝圣旨的文武官员所建,故名官殿。南厅迎面有副对联:熟羊告毒,烹鲤言机;巨蟒道安,羸驼转健。现在让我们来看这副对联的意思。“熟羊告毒”是一个典故,出自《天方至圣实录》,说的是,昔日圣人与外道人交战,走在路上,饥饿难忍,一人以熟羊献给圣人,羊就说道:“我的肉有毒,不能吃!”试了试,果然如此。“烹鲤言机”一事见穆罕默德登霄的传说。有一次,穆圣登霄返宫的第二天早上,到礼拜寺里礼拜,礼拜完了后,他对众人讲述登天宫的事,其中一个叫诛获歹的人怀疑,认为不可相信,自言自语:“哪有在片刻之间游历几层天空,经历无穷路途,见了无数恩典的人呢?”于是他返身回家,在集市上买了一条鲤鱼,叫妻子烹调。自己则挑着桶到河边汲水。到河边后,他脱下衣服洗澡。洗完登岸才发现自己已经变为女人。再去找衣服,衣服已经无影无踪,他又羞又悔只得躲到树丛中藏身。不久走来一位男子,心中可怜这位藏身树林的女子就把她 (他)带回家,二人结为夫妻,七年中生下两个孩子她 (他)时时想起当年的情景,既感叹又惊讶。于是又回到河边,只见衣服、水桶仍放在原地,她 (他)的身体又变成男子。他急忙换了衣服,挑水回家。回家后,买来的那条鱼还没有烹熟。他因而醒悟穆罕默德说的事是真的,登天宫的经历并非虚构。他又重返身回到礼拜手中,穆罕默德看见他说:“你过来,把你的经历讲给大家听听。”于是他把自己下河洗澡变成妇人、七年中生下两个孩子、回家后鱼还没熟等一系列经历讲述一遍,并表示从此仟悔,永远做一个顺从真主的人。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