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范文 > 邓小平理论 > 列表页

邓小平理论哲学吧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14  分类: 邓小平理论 手机版

篇一:邓小平理论

邓论复习资料

邓论指导书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

内容提要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 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 平与发展成了当今时代的主题。

国际形势发生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世界开始了多极化格局的进 程。在较长时间内有可能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第二,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 。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络三,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 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以 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面貌一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

科学技术的竞争。 . 鉴于国际形势的种种变化,邓小平作出了当今时代主题的薪判断。基于这 个判断,邓小平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科技和教育,坚持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思想,这些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关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问题,应注意到:第一,认定和平与 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就当今世界所呈现的主要特征、所面临的主要问 题、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来讲的;第二,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是一个充满 复杂斗争的长期过程,因而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时代主题这一目标的实现还必 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 的胜利。

1949年一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49年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56年4月一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进行了寻找适合中国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的初步探索。 1957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年,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八大的 正确方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作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但一些“左”的倾向 开始露头。

从1957年下半年至1976年党的指导思想犯了“左”的错误。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重大的曲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 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纠正了上述错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正

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的历史根据。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 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邓小平领 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与教训中进行提炼总 结,发现并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设计和领导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这场伟大 实践中积累了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 现实的依据。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20午时间,三个发展阶段:

(一)邓小平理论基本命题的提出阶段

1978年一1982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到党的十二大,是邓 小平理论的基本命题从酝酿到提出的阶段。主要历程是:

1978年11月,邓小平在党中英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而召开的中央工

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这个报告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思想,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1978年12月18日一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 “一个中

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10 个“主要点”,这应视为邓小平理论基本内容的最初表述。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要命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邓小平理论理论轮廓的形成阶段

1982年一1987年,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 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主要历程是: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 改革的决定》,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适当分离、 在总体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的理论和模式。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 和基本方针作了阐述和规定。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概括的12条是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达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三)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形成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

1987年一1997年,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到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科学 体系形成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主要历程是: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 国内形势复杂。邓小平 理论在此期间进一步丰富完善,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并最终确立了在党的 一切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将十三大概括的理论轮廓 12条进一步加以展开、调整和补充,并且指出: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取得了共同认识。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武昌、上海等地,作了一系列重要 的讲话,把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2年9月,党的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归 纳为9条,标志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

1993年,《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正式启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以马克 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

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根据党的十四大报告的概括,邓小平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 第—,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沦;: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要求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

第三, 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指导方针。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强调改革解放生产力, 明确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理论。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要求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

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

第七,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提出基本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分三步走,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强调共产党是社会主义

事业的领导核心, 以及党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指出社会主义的依靠 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战线和人民军队。

第九,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 想,并按照这个原则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四、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正确认识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

在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中,理论的发展通常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以概念、命

题的推演为特征的理论,从事这种理论工作的人其职业要求就是写论文、写专 著;另一种是以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概括为特征的理论,从事这种理论工作 的人就其职业来讲主要是实际工作。

邓小平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政治家,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人物,他

适应时代和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解决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遇到的重大课题,并对在

这个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概括。邓小平理论体系

就是这种理论思考形成的结晶,是这种理论概括的成果。 (二)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说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因为: 第一,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种坚实的哲学思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为精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 的历史起点,也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整个邓小平理论就是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所贯穿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主题——关于“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关于这个向题的思考,构成了 邓小平理论所特有的研究对象,形成了对这个研究对象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 理性认识。

第三,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系列内在联系的重要观点(党的十四大概括

为9个方面,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中概括 为16条)。这些重要论断,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初级阶段、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等论断,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奠定了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一块块基 石,是这个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五、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

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 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 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 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

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 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一个表述严

谨的科学命题。其中,“新阶段”是历史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相对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中国”是地域定

位,说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而不是在别国的运用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第一,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邓小平

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从大的方面来讲,和平与 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我们的主要任务,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 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二,邓小平理论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是

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 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只要我们继续认真学习邓小平 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认真学习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革命胆略、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我们将无往 而不胜。

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 )三个方面。

2.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

3.从1966年到1976年,在我国发生了( )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 严重错误。

4.1978年12月,邓小平在党中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而召开的中央 工作会议上所作报告的题目是( )。

5.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 )。

6.1981年6月, 中国共产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 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在( )。

7.1982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 学命题是在( )。

8.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了( )等地,作了重要讲话。

9.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 )年时间,可分为( )三个发展阶段。

10.“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第一次明确使用并被写进党章是在( )。

11.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召开的时间是( )。

参考答案

1.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 2.和平与发展 3.‘‘文化大革命’’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5.1978年12月 6.党的十 一届六中全会 7.党的十二大 8.深圳、珠海、武昌、上海 9.20 基本命 题提出、理论轮廓形成、科学体系形成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 10.党的十五大 11.1997年9月

二、单项选择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贫穷与富裕

2.我国在( )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A.1949年 B.1956年 C.1957年

3.早在( )初,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了要寻找一条在中国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

A.1952年 B.1955年 C.1956年

4.1978年12月,邓小平在党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的题 目是( )。

A.“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B.《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

篇二:邓小平理论_习题集(含答案)

一、单选题

1. 1978年,邓小平支持和领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大讨论,具体针对的

问题是( B )

A. “两个凡是” C. 苏联模式A. 毛泽东思想 C. 社会主义本质论

B. “以阶级斗争为纲”

D.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邓小平理论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三个有利于”标准 B. 实事求是 D. 与时俱进 B. 四项基本原则 D. 执政为民

2.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 B )

3.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A. 解放思想 C. 开拓创新

4.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B )

5.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 D )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改革开放

6.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D)

A.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 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C. 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D.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7. 邓小平首次提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C )

A. 1982年党的十二大 C.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

B. 1987年党的十三大 D. 1997年党的十五大

B. 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D.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D.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B. 战略阶段 D. 战略政策

B.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D. 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8.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国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

A. 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A. 战略目标 C. 战略重点

9.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 ( A )

10. 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占首要地位的是( D)

11.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B )

A. 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C. 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

12.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所有制方面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B )

A. 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展

C.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A. 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C. 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A. 宏观调控机制 C. 竞争机制

B.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D. 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 B. 使劳动者老有所养 D. 实现小康 B. 价格机制 D. 供求机制 B. 有限责任制度 D. 科学的管理制度 B. 技术出口

D. 承包国外工程 B. 资本主义性质

D. 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B. 工农联合专政

D.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联合专政

13. 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社会保障水平是(C)

14.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机制是(B)

15.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制的核心是(B)

A. 企业法人制度C.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A. 对外贸易 C. 对外投资

16.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是( A )

17. 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是( B )

A. 一国两制性质 C. 社会主义性质 A. 共产党一党专政 C. 无产阶级专政

18.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 C )

19.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B)

A. 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 B. 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 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D.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0.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是:( A )

A.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爱岗敬业、勤俭节约 B. 爱国守法、维护安定、诚实守信、热心公益、自强不息 C.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D.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实于党、宽厚待人、严于律已

21. 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 )

A.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 加强民族团结 A. 香港问题 C. 台湾问题 A. 1985年

B. 实现国家统一 D. 增强人民凝聚力 B. 澳门问题 D. 西藏问题 B. 1987年

22.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开始于( C )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正式通过是在( C )

C. 1990年

D. 1993年

B.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邓小平理论哲学吧) D. 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 B. 中国、印度、越南

D. 中国、印尼、巴基斯坦

24. 战后以来,导致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是( A )

A.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 各国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 A. 中国、印度、缅甸 C. 中国、朝鲜、越南 第一位。

A. 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C. 各国的合作和团结

2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是( D )

26.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始终要把( B )放在

B.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 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27. 作为国家主人和领导力量的工人阶级是指工人队伍中的(C)

A. 国有企业职工

B.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职工

C.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公有产权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的职工 D. 所有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

2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

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D) A. 思想政治状况 B. 是否依法纳税 C. 现实表现 D. 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

29. 明确规定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国家和各民族人民的指导思想并且写入国家宪法的是

( B )

A. 十四大 C. 第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A.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 发展 展统一起来 A. 继承关系 C. 替代关系 A. 十二大 C. 十四大

B. 十五大

D. 第九届人大三次会议

B. 以人为本

D. 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

30.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 )

31. 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D)

B. 发展关系

D. 继承和发展关系 B. 十三大 D. 十五大 B. 工业

D. 信息产业

B. 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32. “邓小平理论”科学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党的(A )

33. 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是(A )

A. 农业C. 支柱产业

34. 我国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是(A )

A. 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C.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D. 发展科技和教育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5.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B )

A.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6.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标志是( B )

A.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口号 D.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37.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C )

A. 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变 C.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A. 快速发展 C. 低通货膨胀

B. 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

D. 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 B. 改革开放 D. 低失业率

3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是(B )

39.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 C )

A.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自发调节作用 B. 加强国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

C.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D. 取消国家对经济运行的计划调控

4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 C )

A. 过渡性质的 C. 社会主义的

B. 新民主主义的 D. 共产主义的

B.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D. 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B. 缩小同发达国家原差距 D.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B. 市场经济活动由法律法规制约

D. 市场对资源配置所起的基础性作用不同 B. 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

D. 与某个时期的某项具体政策精神是否一

41. 改革的目的是( C )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 实现共同富裕 A. 社会主义现代化 C.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2.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

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点在于( C )

A. 市场经济活动存在计划调节 C. 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

44. 评判某种所有制形式是否优越,是否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的标准是(D )

A. 是否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或预见 C. 公有化程度的高低致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45.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B )

C. 旧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 D. 人们的思想觉悟不够高

46. 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论断指出了

(A )

A.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C. 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 在联系

B. 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D. 民主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

4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D )

A. 加强共产党的领导 B. 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C. 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共同繁荣

D.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48. 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段话出自(A ) A. 《实践论》 B. 《反对党八股》 C. 《反对本本主义》D. 《改造我们的学习》

49. 在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比例、效益三个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C )

A. 速度 C. 效益

B. 比例

D. 比例和速度

50. 加强党的建设,根本的是( A)

A. 加强思想教育

B.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C.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D. 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51.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B )

A.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C. 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B.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D. 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干预的经济 B. 中产阶级

D. 一个独立的阶级

52. 现阶段我国知识分子是( C )

A. 小资产阶级C. 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53.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B )

A.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组织路线

B. 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在集中指导下民主的民主集中制 C. 集体领导与分工合作制 D. 群言堂与一言堂相结合

54.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是(A )

A. 爱国主义的 C. 民主主义的

B. 社会主义的 D. 民族主义的

55. (A )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篇三:邓小平理论复习资料

试卷代号:200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开卷)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A.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2.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在于(C.创新 ),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探索中前进。

3.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是(A.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B.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在对外开放中坚持( 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

6.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7.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A.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 8.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B.诚实守信)。 9.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 B.一国两制 )。

10.在党的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C.思想建设)。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是( CD )。 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D.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者之间( ABC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

1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BD )。A.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D.可持续发展

1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ABCD)。A.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B.提出实施科学发展观C.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作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15.公有制经济包括( ABCD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16.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 ABCD )。A.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B.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C.社会主义法制还不够健全D.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

17.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BCD)。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基本命题的提出阶段C.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的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D.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的科学体系形成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 18.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ABCD)。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 D.思想观念

19.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 AB )决定的。A.社会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

20.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BD )。B.是我国的国体D.实行首长负责制原则

21.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包括( ABCD )。A.经济实力的竞争B.科技实力的竞争C.国防实力的竞争D.文化实力的竞争

22.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C)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C.生态良好

23.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中,“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ACD )。A.“两制”的前提是“一国”C.“两制”是主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只有实行“两制”,才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24.我国外交工作的方针是(ABC)。A.坚定不移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25.广大人民群众包括( ABCD )。A.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阶级和最基本的动力B.广大农民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C.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D.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论述题(第26小题20分,第27小题30分,共50分) 26.联系实际论述,什么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走颓型工业化道路有哪些特点?答题要点: (1)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新路子,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我国过去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一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二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三是注意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四是能够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贸组织等国际条件的工业化

27.阅读下列材料,运用相关原理分析我国现存“三农”问题。材料:农业为什么艰辛,农村为什么落后,农民为什么贫穷?需要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认真加以分析,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2012年黑龙江“三农”工作,坚持以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为牵动,以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对这些方面的问题,都应该认真研究并努力去进行解决。【摘自《黑龙江新闻网》】

答题要点: (1)主要明确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的大问题。 (2)分别阐述“三农”问题及解决思路:第一,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应遵循市场规律,健全农业产购销体制。产供销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一供一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业如何彻底改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况,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富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人世挑战。第二,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富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第三,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增收两个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民问题首先是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个别农村甚至形是富民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次是农民增收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民对农业的投入,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农业现代化问题。因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3)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要做到“四个必须”。第一,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第二,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第三,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四,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总之,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地解决好“三农”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说明:本答案内容仅供阅卷教师参考。只要学生答题基本精神正确,联系实际的论证能够自圆其说,应酌情给分,不要求学生答题文字与本答案完全一致。 试卷代号:200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开卷)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是(B.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A.基本方针)。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C.坚持改革开放)。

5.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特点和根本原则立场是(B.独立自主)。

6.邓小平在党的(C.党的十二大)上的讲话中首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A.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

8.对非公有制经济要(C.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发展)。 9.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 B.诚实守信 )。 10.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是(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根据2005年胡锦涛重要讲话的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 ABC )。A.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C.民主法制、公平正义

12.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ACD )A.独立自主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13.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 ABCD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C.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D.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14.邓小平把( BCD )联系起来,形成了对实事求是命题的整体认识。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5.公有制经济包括( ABCD )。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 BD )。B.基本目标D.基本政策

17.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中,( ABD )。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D.稳定是前提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D)。A.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互为 前提和保证B.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不直接等于人的全面发展 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必然要求

19.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是( ABC )。A.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B.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20.党的十七大指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做到(BCD)。B.权为民所用C.情为民所系 D.利为民所谋

21.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 ABCD )。A.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B.统筹经济社会发展C.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2.邓小平在巡视南方的谈话中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有(ABD)。A.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B.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D.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思想 23.我们党在新的世纪要带领人民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是(BCD)。B.完成祖国统一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D.推进现代化建设 24.建设创新型国家,( ABC )。A.发展科技是关键B.优秀人才是核心C发展教育是基础

25.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表述中错误的是( AC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体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首长负责制原则 三、论述题【第26小题20分,第27小题30分,共50分) 26.联系实际论述,我国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答题要点: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目标。(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27.阅读下列材料,依据本课程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原理,联系实际论述,应如何看待我国的高铁发展问题。关于中国高铁降速

材料1:新华网北京8月10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

展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对拟建铁路项???..完善和落实运营风险和安全评估机制,全面开展后评估工作。 材料2:当日,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盛光祖表示,为增加高铁安全冗余,积累安全管理经验,在高??,原先保留350公里时速开行的京津城际、沪杭高铁将全部调整为时速300公里运行。——摘编自:新华网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0日21:45摘编自:和讯网发布时间:2011年08月ii日03:15

答题要点: (1)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发展必须科学。“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暴露了一些部门在现代化建设中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质量安全、脱离实际发展能力和需求的问题。(3)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对拟建铁路项目重新组织安全评估,并立即付诸实践,体现了党和政府实事求是纠错、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说明:上述论述题答案要点仅供阅卷教师参考,不要求学生答题文字与本答案完全一致,但要求答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只要基本精神正确,联系实际的论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试卷代号:200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开卷)邓小平理论概论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C.经济建设 )上来的战略决策。

2.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 B.民主集中制 )。 3.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有优越性,根本上决定于它能否( C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4.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B.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5.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 B.2000年翻两番 )。

6.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高准则是(A.国家利益)。

7.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两大主题是(A.团结,民主)。 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决定的。

9.“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C.基本方针)。

10.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好方式是(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1.我们党在新的世纪要带领人民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是(BCD) B.完成祖国统 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D.推进现代化建设

12.改革开放主要解决( CD )的问题。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13.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坚持(AB)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A.“引进来” B.“走出去”

14.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是( ABCD )。A.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B.构建终身教育体系C形成学习型社会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5.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和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还享有( ABCD )。A.行政管理权 B.立法权C.独立的司法权 D.终审权

16.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 ABC)。A.超越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和模式B.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理论和模式 C确立了总体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和模式 .

1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AD)。A.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D.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1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BD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要形成的产业格局是(ABD) A.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B.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D.服务业全面发展

20.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中,(ABC)。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

21.公有制经济包括( ABCD )。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B.党的十五大)。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为,加强(C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3.思想路线的本质在于(C.创新),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探索中前进。

4.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必须不断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B.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问题。

5.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A.和谐)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6.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讲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强调,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B.消费 )需求的方针。 7.我们要把( A.改善人民生活 )作为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重要结合点。

8.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9.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 B.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A.坚持民主法制)。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我们党在新的世纪要带领人民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是(BCD)B.完成祖国统一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的关系。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快增加社会物质财富。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改革开放之初,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近年来,为解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正确认识和把握“先富与后富”的关系①实行“效率优先”原则,必然出现“先富与后富”的问题。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②要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22.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 ABCD )。A.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的竞争 B.教育的竞争C.劳动者文化素质的竞争 D.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竞争 23.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 ABC )。A.体现时代性B.把握规律性C.富于创造性 24.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 ABCD )。A.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生产体系B.以不平等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C.以国际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D.极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经济机构 25.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ABCD )。 A.维护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B.增加广大群众收入C.调节社会关系 D.维护社会稳定

三、论述、分析题(第26小题20分,第27小题30分,共50分)

26.结合实际论述,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答案要点: 党在新时期需要不断提高的执政能力的内容包括: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增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原因为: (1)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就成我国的执政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

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目标取得成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4)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27.材料分析题 关于“三农”问题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下表反映的是我国2000年农业现状及2020年农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具体数字。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答:(1)表中数字表明,“三农”问题是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so%的劳动力仅创造15.9%的GDP,城镇化水平低,只有36. 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仅有2253元。这些问题说明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收入水平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

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对比表中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比重的数字,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

答题要点:解决好“三农”问题,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

措施有: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为农民进

入城镇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

城镇居民,并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若列举出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其

他合理措施,也可酌情给分)说明:上述论述、分析题答题要点仅供阅卷教师参考,不要求学生答题文字与本参考答案完全一致,但要求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展开论述。只要基本精神正确,联系实际的论证能够自圆 其说即可酌情给分。

试卷代号:200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开卷)邓小平理论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是在

D.推进现代化建设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BD)B.基本目标D.基本政策2 13.建设创新型国家,( ABC }。A.发展科技是关键 B.优秀人才是核心C.发展教育是基础

14.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中,(ABD)。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D.稳定是前提

15.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AC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体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首长负责制原则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D )。 A.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互为前提和保证 B.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不直接等于人的全面发展 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必然要求

17.根据2005年胡锦涛重要讲话的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 (ABC)A.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C.民主法制、公平正义

18.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是(ABC)。 A.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B.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19.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ACD )。A.独立自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20.党的十七大指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做到( BCD )。B.权为民所用C.情为民所系 D.利为民所谋

21.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 ABCD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C.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D.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2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 ABCD )。A.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B.统筹经济社会发展C.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3.邓小平把( BCD 》联系起来,形成了对实事求是命题的整体认识。A.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 B.-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 D.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4.邓小平在巡视南方的谈话中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有( ABD )。 A.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B.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D.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思想

25.公有制经济包括( ABCD )。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三、论述题(第26小题20分,第27小题30分,共50分) 26.联系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答题要点:主要从两方面论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1)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大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7.请根据下列材料,分析说明应如何认识和把握“公平与效率”、“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材料l 美国‘联合争取公平经济研究所’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11年间,美国企业总裁的工资增长幅度高达571%,而??..这些都显示出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统计局的报告并预言,贫富差距在未来十年还将进一步扩大。 (1)正确认识和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①“公平与效率”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说明:上述论述题答案要点仅供阅卷教师参考,不要求学生答题文字与本答案完全一致,但要求答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只要基本精神正确,联系实际的论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试卷代号:200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邓小平理论概论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我国在( B.1956年 )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2.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A.人民)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3. 2004年9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C.领导发展)的能力。 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实事求是 )。

5.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 A.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B.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

7.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B.2000年翻两番)。

8.在对外开放中坚持(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

9.我国目前实行的分配制度是由(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的。

10.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两大主题是(A.团结,民主)。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 C.社会基础 )。

12.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科学发展观坚持(ABC)。A.发展为了人民 B.发展依靠人民C.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建设政治文明涉及到(ABCD)。A.政治思想方面 B.政治制度方面C.行政管理方面 D.法制建设方面 3.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有(ABCD)A.坚持民主法制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以人为本 D.坚持科学发展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经验,其中有三条尤为重要:其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其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其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2.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4.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

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5.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1)-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2) -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 (3)-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四、论述题(三题中选作两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题要点: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 (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顺利发展;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提高自身国际地位。

(2)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答题要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和支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3.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答题要点: (1)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提出的。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成为在全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的目标取得成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4)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实践活动,都是局绕着执政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说明:本答案内容仅供阅卷教师参考。只要学生答题基本精神正确,联系实际的论证能够自圆其说,应酌情给分,不要求学生答题文字与本答案完全一致。 邓小平复习总资料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B.和平与发展 )。 2.我国在( B.1956年 )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3.早在( C.1956年 )初,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了要寻找一条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

4.1978年12月,邓小平在党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的题目是(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A.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6.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 C.四项基本原则)。

7.邓小平在(A.党的十二大)上的讲话中首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在(B.1993年 )出版发行的。

9.党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是在( B.党的十四大)。

10.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是在( B.党的十五大)。 二、多项选择题 1.认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意味着( BC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 BCD )。B.党的十L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基本命题的提出阶段C,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的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D.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的科学体系形成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 3.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重要讲话( ABC )。A.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B.是开辟新道路、创立新理论的动员令C.实际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 ABD )。A.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思想B.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D.它的提出标志了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5.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具有的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 ABC )。A.超越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和模式B.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理论和模式C.确立了在总体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和模式。, 6.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 BD)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级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7.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 ABCD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C.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D.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8.邓小平理论是( CD)。C.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lD.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简答题

1.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世界开始了多极化格局的进程。维护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第二,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第三,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综合国力的竟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主要是指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的历史根据。主要是指: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期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获得的实践和理论经验.以及党的指导思想犯“左” 的错误,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挫折和教训。

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是指什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新鲜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主要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的发展,并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4、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程。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20年时间,三个发展阶段:第一,1978年一1982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到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命题从酝酿到提出的阶段;第二,1982年一1987年,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第三,1987年一1997年,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到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形成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1992年9月,党的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纳为9条,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

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根据党的十四大报告的概括,邓小平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第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理论;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第七,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第八,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第九,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一书将其主要内容展开为16条。

6.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因为:第一,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种坚实的哲学思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主题——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并形成了对其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第三。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系列内在联系的重要观点(9个方面,16条)。其中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论断,_一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奠定了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一块块基石,是这个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第二,明市作出了格党和国发脑工作多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第三,提出了一系列谈革开放的互作方针政策。

8.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贡献是什么?这一决议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坚决否定下’‘文化变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客观公正地对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正确总结j第二。实事求是地评价.了轰泽东在办国库合才妇历文地位,深刻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第三,充分肯定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而且概括了这条道路的10个主要点。

9.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0.简述邓小平理论对我们的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二,邓小平理论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四、论述题

1.试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

础。.(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邓小平由此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新判断,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科技和教育,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思想。(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主要从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两方面展开说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与教训中进行提炼总结,发现并揭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2.试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九个方面:(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3)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

理论——强调改革和解放生产力;(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理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逐步达到共同富裕;(8)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战线和人民军队是依靠力量;(9)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因为:(1)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种坚实的哲学思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在邓小平理论电 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主题——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3)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系列内在联系的重要观点(9个方面,16条) 4.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J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5.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因为(1)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已经指弓!我们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2)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因为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没有变,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遵循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根本性指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C.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是(C.党成立8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

3.明确了自身工作的责任,特别是认识到( B.加强我们党作为国家执政党建设 )的极端重要性。这是“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思考问题和理论创新的重点。

4.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 A.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5.“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是( B.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6.“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根据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的概括,特别表现在( B.10个 )方面。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为,理顺( C.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为,加强( 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二、多项选择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 ABCD )。A.世界发展呈现多极化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B,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C.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D.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2.21世纪初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局势是( ABCD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B.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C.科技革命突飞猛进D.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3.从对当今国际局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判定,我们党坚定了( ABC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心和信心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C.大力推进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

4.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许多发达国家主张建立多极世界,他们希望各国能够(AD),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A.相互尊重、相互信任D.相互信任、共同协商

5.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ABD )。A.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B.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D.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

6.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包括下述方面

( ABCD )。A.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B.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C.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D.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7.我们党在新的世纪要带领人民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是(BCD )。B.完成祖国统一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D.推进现代化建设。

8.“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相比(CD )。C.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D.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者之间( ABC )。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

10.坚持效率和公平统一的原则,还需注意到

(ABCD)。A.要提倡奉献精神B.要落实分配政策C.要反对平均主义D.要防止收人悬殊 三、简答题

1.简述“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第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确立。

2.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可以导致哪两种发展前途?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可以有两种发展前途。一种是,推动它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有效而公正地配置世界资源,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和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从而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造福各国人民。另一种是,任凭它按照不合理的规则运行,进一步加剧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扩大南北发展差距,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恶化,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被边缘化,经济和金融风险增大,跨国犯罪严重。我们应该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努力争取第一个前途,避免第二种前途。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个代表” 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概括中哪个思想体现得最明显?承认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并充分估量到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真对待新技术革命给我们的挑战和机遇,顺应潮流,趁势而上,把我国的科学技术搞上去,把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搞得更好。这个思想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概括中体现得最明显。

5.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经验,其中有三条尤为重要: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第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藻党的生机和活力。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6.简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的基本含义。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这个命题的含义有一个总体的概括。他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7.简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的基本含义。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界定这个命题含义时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_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8.简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的基本含义。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这样来界定这个命题,他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四、论述题

1.“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依据三个方面。其中:(1)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其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第二,世界多极化是一种历史潮流,其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储势更加明显,它对于我国产生着双重影响。第四,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于我国既是历史性机遇又是严峻挑战。(2)党成立80多年来的基本经验是“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主要有三条;第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第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第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跨党的生机和活力。(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是:第一,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党经历了新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二,积累了新经验,即要坚持“三个代表”。第三,实践的发展要求科学理论与时俱进,新的实践要求党探索自身工作新思路。党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理论以及领导方式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三个代表”是党对自身工作思路的新探索和新要求。

2.“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因为:(1)由三句话所阐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部分,是集中概括。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一个涉及更大范围内容的系统的科学理论。(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根据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的概括,特别表现在10个方面: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

3.“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因为:(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到新高度。(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并在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使之上升到理论。

4.“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因为:(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 一、单项选择题

1.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C.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人一个关键时期。

2.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应对“黄金发展期” 和“矛盾凸显期” 关键时期的一个( A.战略性 )思想。 3.2003年10月,党的( B.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全会第一次研究科学发展观问题,也是党的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 4.2004年9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 C.领导发展)的能力。

5.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把( A.经济社会发展 )切实转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6.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写人了( C.党章 )。

7.我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只是略高于 4%,人均才1700多美元,属于( A.中低收入 )国家。 8.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B.第一要务 )。

9.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 C.以人为本)。 10.科学发展观主张把( B.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统一起来*

11.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C.发展社会生产力)。

12.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 B.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13.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A.根本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

1.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键是要( BC)。

B.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C.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应明确科学发展观( ABCD )。A.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B.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C.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D.主张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3.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 CD)的本质要求。 C.立党为公D.执政为民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ABD)。A.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D.可持续发展 5.科学发展观坚持( ABC )。A.发展为了人民B.发展依靠人民C.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6.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 ABCD )。A.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B.统筹经济社会发展C.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D.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7.经济全球化趋势深人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 ABCD )。A.确保实现小康社会B.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C.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 D.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8.以人为本( ABCD )。 A.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B.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C.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D.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搞发展

9.我们要建设( BCD)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B.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C.以自然规律为准则 D.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三、简答题

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 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简述如何统筹区域的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5.简述如何统筹经济社会的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6.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7.简述如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8.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所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9.简述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第一,确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二,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四、论述题

1.简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形成并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1)科学发展观最初形成。主要标志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央全会第一次研究科学发展观问题,党的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2)科学发展观的逐渐完善。主要标志是2004年2月,党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专题研讨班;3月,党中央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胡锦涛在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初,。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科学分析了“十一五” 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2006年3月,胡锦涛强调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研究问题,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3)科学发展观写人党章。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写人了党章。

2.试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汲取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特殊时代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问题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人类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及高增长下的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 腐败、政治形势动荡等严重问题。进人21世纪以后,发展的问题更加凸显世界各国都从以往的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中认识到,经济发展是重要的,但发展应该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很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应该是合理利用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人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问题摆在中国社会问题的首位。但由于种种原因夕我国的发展一度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正确判断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1)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4)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社会主义在消除资本主义弊端方面的优越性。(5)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全面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4.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主要从两方面看:(1)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大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释,是在( A.《改造我们的学习》 )。 2.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与重新确立是在( C.1978年)。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B.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实事求是)。

5.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针对长期存在的(C.教条主义、思想僵化 )。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是(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7.思想路线的本质在于( B.创新 ),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探索中前进。

8.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是( A.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 )。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B.实事求是) 10.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实事求是的( C.深度 )。 11.( B.解放思想 )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12.( B.解放思想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3.(B.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14.要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5旧到( C.科学发展 )上来。

15.把( A.科学发展观 )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ABCD)。A.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B.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C.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D.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ABCD)。A.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B.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C.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D.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3.在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障碍主要是(ACD )。A.“两个凡是” 的思想C.教条主义D.个人崇拜

4.解放思想就是( BCD )。B.实事求是C.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D.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5.实事求是是( ACD)。A.指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C.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6.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是( AB)。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7.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

( ABCD )。A.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始终B.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每一重大问题C.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D.是邓小平建构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论

8.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

( ABC )。A.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 B.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C.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的党的建设工程

9.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0.邓小平把( NC )联系起来,形成了对实事求是命题的整体认识。B.理论联系实际C.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至关重要?因为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对它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思想路线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的提出和确立经历的曲折过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正确思想路线的确立对一个政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意义在于:(1)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3)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

3.党的思想路线为什么需要重新确立?.因为1958年以后,特别是1966年一1976年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1976年一1978年间一两个凡是” 的指导方针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如果不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等“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前进,党的生机就会停止,最终就要亡党亡国。

4.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有什么意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终发展成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冲击了“左”倾错误和“两个凡是” 的指导方针,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 5.邓小平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哪些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对党的思想路线从理论上作了重要的阐述和发挥,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他认为,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6.应如何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揭示客观存在的本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为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基础。

7.应如何理解“理论联系实际”问题?(1)理论联系实际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必须掌握理论;二是必须了解实际;三是必须使二者紧密结合。这种结合的结果,既要解决实际问题。又要作出新的理论性创造。(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研究本国的实际状况,正确认识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特点,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3)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上应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从书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倾向2一种是轻视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的狭隘经验主义。二者都以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为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

1.试述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1)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就是如何把产生于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际。为此,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革命的领导阶级和同盟军及革命的道路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2)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历了大约15年时间。首先,毛泽东于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针对党内教条主义思想倾向,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强调党要有“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第二,从1935年至1937年,毛泽东写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四本论著,为系统阐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做了系统的哲学论证;第三,从1938年到1941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明确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释;第四,从1942年到1945年,延安整风运动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深人人心,毛泽东为延安中央党校写了“实事求是” 的题词,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正式写人党章。从此,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正式确立,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2.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在不同时期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处于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地位。(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体现了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第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命题,以及他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等,都贯穿了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第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第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提出科学发展观及建构和谐社会的战略,进一步贯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精髓。(3)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始终。把握了实事求是,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

3.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简答)因为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实事求是的深度。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人的思想只有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发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认识符合新情况,做到实事求是。(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4.为什么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只有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才能做到体现时代性。因为体现时代性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充满时代的气息,代表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体现其赖以产生的时代的基本特征。(3)只有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才能做到把握规律性。因为把握规律性就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党的执政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4)只有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才能做到富于创造性。富于创造性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客观实际发展变化的趋势,把握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为什么说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必须掌握理论,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二是必须了解实际,要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切实了解中国社会各个侧面的发展变化;三是必须使二者紧密结合。这种结合的结果,既要解决实际问题,又要作出新的理论性创造。(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研究本国的实际状况,正确认识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特点,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3)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上应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从书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倾向;一种是轻视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的狭隘经验主义。二者都以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为基本特征。实践中这两种错误倾向给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造成了巨大危害。

6.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的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经济发展、不合乎社会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2)党的解放思想、实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