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范文 > 邓小平理论 > 列表页

邓小平理论铁血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18  分类: 邓小平理论 手机版

篇一: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共10篇)

篇一:《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

《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

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新运用.邓小平理论在中华大地的实践成果已经充分证明了其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和不可抹煞的时代意义,但梁柱老师还是高屋建瓴,不仅结合中国当代实际国情,还纵向分析中国建国以来在探索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的艰难跋涉,并横向比较前苏联的经济发展的政策和环境及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消极影响.这使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使中国走向发展壮大和繁荣昌盛的唯一的也是可行的道路,而邓小平理论更是在当代国际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强大理论保证.

纵向来看,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科技,思想和体制落后使中国人民忍受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屈辱;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发展起来的孱弱畸形的资本主义经济所诞生的软弱骑墙的资产阶级是不能救中国的;建国初的道路选择就认识到当时已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列强是不会允许诞生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中国作为其对手的,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而社会主义苏维埃则向我们伸出了友好之手,于是我国在一段时期内照搬了苏联的经济模式,取得了短时期的成果,但弊端也随之显现

20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拓展,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拥有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理论指南和锐利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充满无限生命力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以它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为指导,探索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

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研究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问题,由此形成不同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依据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矛盾和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下列几方面: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展开这一问题,它包含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可以简称为“什么是”、“怎样建”和“建什么”)。若再进一步寻求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它们又可归结为两对基本矛盾,即“什么是”与“怎样建”的矛盾和“怎样建”与“建什么”的矛盾。

一、“什么是”与“怎样建”的辩证统一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通常把“什么是”和“怎样建”视为两个问题;“什么是”说的是概念和定义,“怎样建”说的是方法和操作;前者侧重理论,后者侧重实践,二者不能随便混淆和颠倒。因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和指导思想,作为一个既定的前提不

应存在继续“搞清楚”、“弄明白”的问题,只有“怎样建”才存在类似的问题。

勿庸置疑,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革命目标和最终理想,然而,这一目标和理想又是和某种“本本”和“样板”联在一起的。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武器,一种真正科学、革命的世界观,是从西方传入的。

小平,这位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使一个封闭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开放的中国,使一个落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的中国。改革开放结出的累累硕果,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现在,中国人民正在邓小平的指挥下,信心十足地奔小康。邓小平,一个让世界瞩目的名字。邓小平,一个为世人尊敬的伟人。他之所以为世人尊敬,是与他那山高水长的人格魅力紧密关联的。他好学,他忠贞,他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民,他坚韧,他乐观,他求实,他惜才,将如此之多的优秀品格完美地集合于一身,不能不说是世间奇迹,世人也为之倾倒。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可是,人格的伟岸使整个世界仰之弥高。邓小平的革命生涯波澜壮阔,又富于传奇色彩。他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奇迹班地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的成功。他是社会主义祖国的春天的播种者。他带领亿万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他开创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通衢大道。他支持小岗人的创举,他是中国经济特区的缔造者,他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构想。

篇二:邓小平时代 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这本书对邓小平前期留学法国,加入中共,在毛领导下管理国家和在文革期间的下放,遭批只做了概括的描述,总结出邓小平在这个时期养成的一些性格特点,如坚毅果敢、讲求实际,出色的判断力和全局性视野,战略眼光以及治国经验。这些叙述,为我们理解后来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执政风格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从第三章开始,全书就进入了从邓小平1974年恢复工作到1992年南巡这近二十年的时间。这段时间也正是全书的重点。在对这段时间的描述中,一方面,关于邓在外交上的贡献,作者利用西方媒体的大量报道、个人访谈、研究著作和政府档案,生动讲述了邓小平为中国争取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出的种种努力。尤其用丰富的材料突出了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为数不多的几次重要出访——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四国之行。另一方面,作者尽量利用了一些官方文献和有限的研究资料,把邓小平在中国内政方面的执政风格向读者做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傅高义先生十分深入地讲述了邓小平的一些十分可贵的品质,例如他一向不计较个人恩怨和亲疏,与人交往只以工作为重,在用人上首先考虑的是党和国家的利益。其次是邓小平的大局观,他善于抓大放小,不像周恩来那样事必恭亲。

去。傅高义先生多次提到毛泽东对邓小平有两个形容,一是“钢铁公司”,一是“棉里藏针”,这两个观察都是很到位的。四是坚忍不拔,但并非处处锋芒毕露,用他女儿的话形容,他是个“不爱说话”的人,他一向沉着冷静,很讲究做事的分寸。从傅高义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不时感到邓小平这种既顽固又收敛、既执着又狡猾的执政风格。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候,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这大概是一个政治家最可贵的品质了。

读这本书时,总让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一些改革变法的事。北宋王安石的变法,虽然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社会需要,提出了得力的改革措施,但这种改革与封建体质有抵触,所以失败。戊戌变法也是一样,由于反对封建体制而被慈禧太后扼杀。而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它

顺应了少数民族证券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奴隶制转入封建制,从而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张居正的“考成法”“一条鞭法”改革,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在改革推行期间,明朝官员办事效率显著提高,国库充裕,四境安宁。我们不难发现,成功的改革一定不能抵触现有的体制。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正是这样。他坚定的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他要维护这个组织,因为邓小平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不借助于这个组织体制,他什么事也干不成。

生示威运动,邓毫不让步。反观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当年戈氏搞改革打出的旗号是“公开性”,基本内容是开放言论自由和苏共党内斗争的透明化,结果使苏共对整个社会失去了控制,成为导致苏联体制垮台的直接原因。其改革失败的原因不正是推翻了基本体制吗?其实,这个道理昭然若揭,实行改革的人必然是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如果改革针对的是体制本身,就相当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然而能在改革是考虑到这点的人确实凤毛麟角。

邓小平的实干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邓小平恢复工作后首先想的是为中国做点实事,收拾好文革后的烂摊子。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为改革而改革的人;不是改革的愿望为他提供了行动的动力,而是行动的愿望为他提供了改革的动力。他的改革有一个基本特点——务实。他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白猫黑猫,抓得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充分体现了他的务实精神。

数试22 康济州

2120101079

篇三:《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前段时间读完了《邓小平时代》这本书,我感慨颇深。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其间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我认为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对党坚定的信仰、对祖国及人民无限的热爱精神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道,邓小平同志用凤凰涅槃般春天的力量——如春雷震天、春苗破土克服了重重阻力;即使在他一生中最困难的“三起三落”时期中,邓小平同志也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仰,他曾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最大光荣。这无不体现他的爱国爱党之心。我想这既是他对全国人民的希望,更是他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他为中国事业奋斗终身,一切只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他从未想过要成为“神”一样的领导人,他想做的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而在今天,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我们要发扬这种爱国爱党精神,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全面发展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邓小平更是是爱民的,他总强调,“我是人民的儿子,我应该为人民谋福利”。他的一生都在为着人民的生活而顽强拼搏。为了让人们生活地更好。邓小平曾提出了:解决温饱问题,奔小康。针对这一决策,他提出了 “三步走”战略,并带领全国人民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挺进。

施付诸于实践中,在具体工作上见成效。对工作抱有抓不出成效不撒手,不见效果不收兵的态度,从实际出发,从需求出发,不看“来头”,不赶“浪头”,不争“彩头”,不图形式,力求实效。邓小平同志同时具有出类拔萃的创新精神。在建设中国的道路上,他以独特的洞察力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他曾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将停止,就要亡国亡党。是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如果有人回来晚了,他总是坚持要等。他认为在饭桌上,全家人可以交流信息,增添感情。他也享受亲情,汲取力量。文革受迫害后,孩子们同舟共济,他们坚信父亲的清白从未有过

动摇,坚信一家人要相濡以沫,共度时艰。晚年,孙儿绕膝,同看电视,每年儿女们齐心准备的生日礼物都让他十分开心。他坚持原则,家庭工作两相宜。他以身作则,对孩子们说:“你们生一个孩子,我管。??中国人口这么多,你们每家只能生一个小孩。”每天在饭桌上,他很享受听子孙们聊天的时刻,自己比较少发言且从不泄露国家和党的秘密。铁血柔情,这份与家人之间的爱像绵绵春雨,润泽心扉。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但是家庭始终是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我们应该尽量平衡心中的大爱和小爱,夙夜在公,为民服务;工作之余,尽量多花时间陪陪家人。

感谢《邓小平时代》这一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位可敬、可爱、可信的伟大领导人。 篇四: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书评

经管学院 经25班 曾 兴 2012012542

去年寒假期间,开始阅读《邓小平时代》;开学之初,发现《邓小平时代》也正是本课的推荐阅读材料之一,欣然决定,利用这次机会,认认真真的研读这一鸿篇巨著。本书作者是美国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先生,他本人是一个中国问题专家,作为一个“局外人”,以审慎的眼光、严谨的态度、详实的材料和相对客观的分析,向全世界介绍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划时代的中国伟人。而《邓小平时代》一书,在介绍了邓小平的一生传奇之外,重点介绍了属于邓小平的时代:1978—1992年这一段近20年的时间,邓小平在他第三次复出之后,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历程。在这个属于他的时代里,邓小平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出了“文革”,开创了改革;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创了中国有史以来的对外开放的鼎盛时期;他带领着中国进入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可以说,他是中华复兴梦的支撑者。

读完这

邓小平理论铁血

本书之后,我完全被邓小平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了。在我看来,邓小平有三大个人魅力,是他能够站在同时代人的前列的重要原因。第一,邓小平在遭遇了种种困难之后,依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不绝望;第二,邓小平敢于坚持真理,不因外在压迫、个人利欲而改变自己的原则;第三,邓小平坚持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务实主义道路,少谈主义,多解决问题。

邓小平先生是一个“打不倒的矮个子”。纵观其一生,邓小平经历了重重苦难,从小离家求学,赴法留学时是整个团队中年龄最小的——年仅16岁。不管是在国外的生活经历,还是回国之后的革命斗争,他都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而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三起三落的经历了。

平全家也受到了迫害,大儿子被逼跳楼,导致半身不遂;一家人也被迫分散在全国各地。不少人在这个过程中难以忍受强大的落差,选择了回避痛苦,丧失希望甚至采取极端的措施。而这一时间段的邓小平呢?不仅没有抱怨生活,反而利用这一段时间,以60岁的高龄,仍然坚持学习,保持对生活的乐观。正是由于在人生低峰期仍然能够保持平常心,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坚持学习,锻炼身体,最终为他再次掌权并且决定中国何去何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亦何欢,死亦何惧”,邓小平用他的个人经历告诉我们的,是他不惧艰险,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强大心灵力量。

在面对险阻时,邓小平能够坚持自己的真心,以民族利益为重;当他再次回到权利中心,面对着权力和原则的选择时,他又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原则问题上毫不妥协。可以说,他的每一次被打倒,都是由于他对真理的坚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事业的忠诚和坚贞。尤其是1975年的第三次被打倒——书中写得较为详尽,在当时左倾路线乌云压顶、生死攸关的关头,邓小平再一次为了马列主义真理、为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计个人得失荣辱,毅然坚守真理阵地,以自己的“钢铁公司”(毛泽东评邓小平语)坚强抵制、抗击“四人帮”的进攻。历史上,邓小平的威望之所以超越了周恩来、陈云、薄一波等人,能够在文革之后迅

速回到权力中心,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就在于他是一个敢于开“钢铁公司”的人。他从不对毛(泽东)的错误路线随声附和,更不俯首称是,他不像某些人一样为保住自己的官位、自己的性命或是违心地认错、或者消极地应付,甚至做为虎添翼的事。尤其在1975年这段艰难岁月,他如果愿意稍稍退让一步,那么他不仅不会第三次被打倒,或许他就可以顺顺当当地成为“红色接班人”;但他不。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还能为人民所拥护,对人民还有强大的号召力,正是因为共产党内还存在着、保留着像邓小平这样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为民请命的优秀党员。

在精神上,邓小平能够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险阻,任大风肆虐,保持真心不变;在面对诱惑时,他又能坚持原则,不倒退,不违背自己的初衷。但仅仅有这些,也许邓小平能够成为一位党的优秀领导人,但绝不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也绝不可能有足够的能力带领着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走向现代化之路。

和真实总结。其实,在这些朴素的口号和做法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精髓,这就是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的一句话——“实事求是”。

面对险阻时保持初心,面对权力诱惑时坚持原则,面对工作时实事求是,这就是邓小平,这就是带领我们走向了繁荣昌盛之路的改革总设计师。而这一切的动力,正是来自于他的爱民,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为着人民的生活而顽强拼搏。他曾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最大光荣。这无不体现他的爱国爱党爱人民的赤子之心。

邓小平是时代的选择,时代的需要让他站在了历史的最前沿,人民的需要让他成就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让中华民族再次以开放的心态走向了世界。当然,时代的局限性也会在他的一生奉献中留下污点。在我看来,邓小平时代最大的缺陷,来源于制度和规范的缺失。邓小平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在于权力约束的缺乏,对个人的盲目崇拜,但是,带领全国人民走出文化大革命,走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他,也正是通过强大的个人魅力和全国范围内人民对他的个人崇拜而开展的。

放任所有人参与决策,必然是一片混乱;也只有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让幅员辽阔的中国真正摆脱过去几十年的封闭状态,进行现代化建设。后人经常以民主问题为由,来诟病邓小平。然而,我认为,这并不是邓小平的个人问题,而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在文革之后那么一个百废俱兴的时代转折点,他必须实行有限的民主和适当的集中制。他在恢复权力后,马上放松了对思想的管制,允许相当程度上的言论自由。青年学生及文学艺术界人士对此表示热烈地拥护。但是对自由的界定,双方的立场是有差别的。当“西单民主墙”事件出现后,邓小平便开始思考在中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民主问题,是彻底的西方自由主义呢,还是有限自由的民主集中制。当然,他选择的是后者,也只能选择后者。这一立场也在八九年的政治运动风波中体现无疑。自此,中国文学艺术界也默认了这一限度。

总之,邓小平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更是一个伟大的具备国际视野的战略家,一个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又不断思考总结的智者。

当然,傅高义这本书带给我们的,还不仅仅是对邓小平个人的描述,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思维训练。这本书共700多页,主要内容占600多页,除去书中的一些省略号,主要内容连贯流畅、可读性很强,作者观点也很明确。相对而言,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问题的根源、政策的起点等,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传记性的书籍读过很多,尤其是进入大学以来,古今中外,均有所涉及,但是其中真正能够吸引人的并不多,尤其是不以故事性开展的。傅雷先生翻译的《巨人三传》扉页上写着,“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

篇二:一次精神的洗礼

一次精神的洗礼

财务处 张春霞

怀着对先辈烈士的崇尚之情,5月17日至21日,我和局里的同志一起来到辛亥革命纪念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一到辛亥革命纪念馆,首先看到的就是孙中山的铜像。先生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视远方,有一种大义凛然的气概,一种敬意不禁油然而生。再走近一些,看到的便是整齐独立的红瓦楼房。这栋经过风吹雨打的建筑已快屹立一百年了,但那种由内透露出的深深底蕴,那红色的革命精神却依旧旺盛。门口大门两端插着鄂军都督府的军旗,它迎风飘扬,由鲜红的颜色和紧密围绕着的十八只五角星组成,叫做十八星旗。十八颗黄星,是代表山海关内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红底是鲜血,黑色是铁,是武器,主题和象征意义是十八省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以“铁血”即武力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给人一种团结和振奋的豪迈之情。红楼纪念馆的墙上悬挂着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匾额,亦可以显示深厚的文化内涵。随后,步入馆内,一种视觉的冲击扑面而来。馆内收集有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文物1000多件,历史照片10000余张,其中有孙中山签发的“李翊东前往赣州办理要事”的大元帅令和王霞宙、张善子绘制的刘静庵烈士画像等珍品。军政府会堂、黎元洪起居室和会客室、孙中山驻鄂会客室、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和宋教仁起草《中会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的军政府秘书处等迹点,都一一再现了当年的历史场景。还有一

些反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实和孙中山、黄兴生平事迹的展览,编辑出版的有关辛亥革命的介绍性读物、资料性书籍和学术专著达10余种。如《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图册》和《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等书。

辛亥革命纪念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座里程碑。“红楼”是无数忠贞志士的集结地,在这里孙中山先生领导湖北地区的革命人士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后来又在这里组建了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并建立了中华民国,从而一举结束了中国绵延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从那以后,“红楼”便成了人们的向往之地方、奋发之起点、拓展之源泉。被誉为“民国之门”。

辛亥革命纪念馆在展现中国革命史,使我深受爱国主义教育。一张张弥足珍贵的照片,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总是能使参观者的心灵受到震撼,认识到辛亥革命的艰辛,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辛亥革命纪念馆周边虽高楼林立,仍不失英雄名楼之风貌。它宏伟壮观,装饰典雅,让人们留连忘返:它的宏伟显示了民国时期建筑工艺之高超;它的壮观,体现了当时人民的聪明才智。光阴似箭,近百年已经过去,“红楼”却仍旧英名长存、璀璨至今,可见“红楼”所代表的英勇无畏、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爱国爱民的精神不倒。“红楼”经过时间的历练,已化身为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深植于广大人民心中,激励有志之士发扬传统精神,不怕吃苦、奋斗不息,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参观只是一种形式,学习才是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平常工作中时时刻刻将精神转化为物质,转化为离退休干部局服务好部委、服务好地方的扎扎实实的行动。我们要深深领会局领导安排这次参观学习的深深寓意,这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我们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精神。

首先,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理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要求,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按时参加党内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做一名思想过硬、政治合格、作风优良的共产党员,永远忠于党,永远终于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确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得与失,不计较个人名利,不过度追求生活享受,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力争不懈怠,永葆共产党员本色。

其次,认真学习,踏实工作,力争先进。“马不扬鞭自奋蹄”,不等不靠,要有紧迫的使命感,自觉学习文化和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同事搞好团结,共同把我局财务工作做好做实,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委中心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

篇三:性格造就命运

性格造就命运

——《邓小平传》读后笔记

1904年8月—1997年2月,93个年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一个伟人的一生,让我看到了一颗坚强的心,让我懂得了是性格造就命运,他就是邓小平。

以前,对邓小平的了解基本上是定位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及之后的他。那个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他,那个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他,那个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他。而当我看了《邓小平传》之后,我从书中了解到了一个更为完整全面的他,一个鲜活,有血有肉的他。

邓小平的一生充满艰难与困苦。1920年到1927年,这七年时间他是在国外度过的。其中5年多的时间他在法国勤工俭学,一年多的时间赴苏学习。在法国的日子并没有他想象的美好,迫于生计,他的大部分时间不得不用于做工,而且是那种学不到多少技艺的苦工,只有少部分时间能用来学习。在艰苦的求学之路上,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加入了中共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此后,他进行了各种政治宣传活动,还担任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的领导成员,并领导里昂地区的党团工作和华工运动,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他在国外的日子。

邓小平一生的坎坷主要是在他回国之后的“三起三落”。

1927年春回国之后,他积极为党工作,担任党内重要职务,直到1933年,他遭受“左”倾路线打击,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被派到了乐安县属的的南村区委当巡视员,不久后,他又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主编《红星》报。这是他人生的“一起一落”。1966年,文革开始,邓小平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被撤销一切职务,儿子也在这场浩劫中迫害致残,他自己也被迫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3年才复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这又是他生命中的“二起二落”。1976年4月,邓小平以“天安门事件总后台”的莫须有罪名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四人帮”粉碎后,1977年,邓小平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中通过决议,恢复原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这是他生命的最后大起落。此时他已是73岁高龄。

邓小平的一生是奋斗的,拨开荆棘之后的鲜花不仅美了他的一生,也美了中国的未来。1978年十二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也让人们永远记住了邓小平的名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让新中国在十年文革之后走出创伤,迅速恢复生机,稳步发展。在我看来,邓小平的成功离不开他七年留学生涯的理论知识积累,离不开多年戎马生涯的实践总结,更离不开他自身坚强,爱国的性格。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能造势时。如果说毛泽东属于前者,那么,邓小平一定属于后者,邓用他的的智慧造就了今天的

中国。《邓小平传》让我了解到了一个铁血汉子的邓小平,让我看到了一个智慧,顽强,奋斗不屈的邓小平,让我看到了始终坚定自身信仰,爱祖国爱人民的赤子的邓小平。小平爷爷,我们敬佩您!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