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列表页

太极拳的调查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5-17  分类: 调查报告 手机版

篇一:关于太极拳在大众中的认可程度以及普及情况的调查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

2016年暑期“思政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姓名:xxxxx

学号:xxxx

学院:xxxxxx专业班级:xxxxxxxxx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2016.6

指导教师签名:xxx

批阅时间:

说 明

1、本实践报告册必须双面打印;

2、必须体现自己真实的思考和情感,严禁抄袭或从网上下载;

3、字体工整、清晰,语言流畅。

4、班长交报告时需提供本班学生名单一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

关于太极拳在大众中的认可程度以及普

太极拳的调查报告

及情况的调查报告

xxx学院 x级xxx班 xxxx

调查时间:2016年8月20日——8月25日

调查地点:焦作市人民公园、互联网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太极拳的发展与现状

指导老师:xxx

摘要: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集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及武学思想于一身。在现代社会,太极拳的传播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了解太极拳在大众中发展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解太极拳的发展与现状,我设计了《太极拳在大众中的认可程度以及普及情况调查表》。并通过在网络上发放、回收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主要是从大众对太极拳的认识、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与太极拳、太极拳的练习情况、各个流派太极拳的发展、太极拳的未来发展等五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使我了解到了太极拳外表繁荣内则挑战众多的现实情况,也坚定了我对太极拳在未来更好发展的信心。

关键词:太极拳认可程度普及境况问卷调查

正文: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等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

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为了解太极拳在普通大众中的普及程度,我设计了《太极拳在大众中的认可程度以及普及情况调查表》这一调查问卷,并利用问卷星这一网络调查平台,通过微信、QQ等方式进行了5天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27份,范围涉及河南、广东、江苏等21个省份。现就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调查问卷具体数据详见附录)。

一 大众对太极拳的认识

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和态度可谓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为了了解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我选择了几种比较典型的观点进行了调查。

表一“对于太极拳的看法” 由此分析可知,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专利,太极拳只是一种健康养生,修心养性的一种传统武术罢了,有些枯燥乏味,并不适合年轻人练习。太极拳的文化象征意义大于他作为武术的现实意义。然而,太极拳不仅仅适合老年人养生更适合年轻人去练习。对年轻人来说太极拳也不失为一种强身健体的好方法。

在对大众对太极拳的实战作用认识的调查中,有58.27%的被调查者认为太极拳有攻防含义,13.39%的被调查者认为太极拳没有攻防含义,28.3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好说。但是仅有23.62% 的被调查者觉得太极拳可以在实战中完全发挥作用,17.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部分能发挥作用。事实上,太极拳不仅具有技击含义而且它的攻防含义及技击技巧在实战中可以完全发挥作用。

可见,太极拳在大众眼中的印象并不是客观真实全面的。大众对太极拳的认识了解还不够深入全面

二 学校等事业单位与太极拳的传播

随着太极拳课程在各个高校中的开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触太极拳了解太极拳也使得很多年轻人喜欢上了太极拳。从“您从什么时候开始练习太极拳”、 “为什么要学习太极拳”、“以何种方式学会打太极拳”和三题的调查结果可见一斑。

表二 “您从什么时候开始练习太极拳”

篇二:关于太极拳的社会实践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

2012年暑期“两课”社会实践

专 业: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 级:地科

姓 名:方昌坦

学 号:

调查报告 10-1 311003040107 2012年

7月24日

对河南陈家沟太极拳文化

现状(现象)的调查报告

调研时间:2012年7月10号

调研地点: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沟村

调查对象:陈清林、陈国其

调查主题:河南太极拳文化事业发展调查

调查人员:方昌坦、付云龙、杜艳涛、

马贺雨、杨伟、杨小伟

关于太极拳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前言

中华武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流派,其中太极拳以其特有的健身和技击作用,倍受国内外众多人士的喜爱。太极拳是一种系统的强调平衡协调内外兼修的健体防身体育运动。 -------题记 调查背景:2012年8月16号,,河南理工大学的学生方昌坦、付云龙、马贺雨、杜艳涛、杨伟、杨小伟一行六人,带着激动的心情,从河南理工大学校园出发,骑自行车,行进78里,来到了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现名陈沟村),对享誉国内外的太极拳文化进行实地调查,进一步研究太极拳文化的对河南省、中国、世界文化事业发展推进作用,调研太极拳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太极拳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出太极拳作为成功的传统文化发展的成功典型所必备的特点和策略,为进一步推进太极拳文化与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理论支持。

在陈家沟,我们有幸见到了太极拳高人陈清林老人,他已经近九十岁高龄,但精神很好,他很热情地为我们讲解了太极拳的真实发展历程,并且耐心回答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他告诉我们他已经坚持每天来练太极拳30余年,并且即兴为我们表演了陈氏太极拳小架的74式。

除此之外,我们有幸受到陈家沟村委会主管文化的官员陈国其同志的接待,他对我们的这次调查高度重视,希望借助于我们大学生的调查更号地对外宣传太极拳文化,加深外界对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的了解,推动太极拳文化的发展,他认真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对太极拳文化的在近代的发展和到现在的在全国和世界的商业化运作,现在为推进陈氏太极拳文化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未来更好的促进太极拳文化发展和陈家沟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的计划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正文

起源:太极的内涵来自古代哲人朴素的哲学思想,古人认为,太极为无,无中生有,有而生万物。“太”即为太空,即为宇宙,太空有限,即有边界。太空是圆的,南北极似地球南北极,因此,有宇宙,就有太极。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 《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

发展:太极拳的发展像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一路坎坷,起起落落,6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几次大的繁荣,大的衰落。近代太极拳的发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说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中国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见到太极拳的出现了,十年间,太极拳几乎销声匿迹,但暗地中太极拳仍然作为陈氏后人的必修课程,他们私下练习太极拳的苦功夫丝毫没有荒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式提出了发展文化的倡议,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太极拳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太极拳不仅享誉全国,更是流传到了全世界,到目前为止,太极拳已经被国家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审活动正在进行中。

特点: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 曲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

它以“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园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

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 刚,发劲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 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 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

太极拳又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的突出特点是动作古朴,其中有发劲动作。

杨式太极拳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现在广为流行。它的主要特点是架式舒展、绵缓柔和,给人一种气势不凡、大气磅礴感觉。

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姿势,身体上下成一线,更突出了柔和。

武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从技击的要求出发,左手只管左边防护,右手仅管右边攻防;同时强调内气的潜转与动作的起承转合。

而孙式太极拳是在武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了“活步”。

太极拳即可养性,也可锻炼身体。

太极拳原理的解释:

现代的太极拳原理只有四句话,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无极即为一圆,解释为太空、天地万物皆自无而生有,有以后事物不可枚举。

太极即为一点,是宇宙的中心,有点生万物。

两仪,即为阴仪和阳仪。

四象,即为东西南北四方。

八卦: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 图表 1 太极阴阳图

篇三:关于大学太极课程对于太极文化传播作用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太极课程对于太极文化传播作用的调查

1.研究目的

太极拳,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太极拳具有十分有效的保健功效,能够让人修身养性,强健身体。作为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太极拳不仅可以有效辅助治疗高血压、心脏病、肺结核等疾病,还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产生,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肌肉关节、新陈代谢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极拳不仅是一门高深的传统武术,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体,蕴含了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清朝期间,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确立了太极拳的名称。“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都来源于老庄的思想。太极拳因此被视为中国国粹。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在近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开始了解并且尝试从西方学来的文化和技术。太极也渐渐受到了冲击,并且被大多数人视作“老人的健身文化”。这也因此使太极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影响。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我们学生有机会学习到与太极有关的课程,我们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发现该类别课程对于太极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有何作用,进而探讨出更好地在大学生中传播太极文化的方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本科生,并调查了一部分吉林大学的本科生的样本。调查对象中包括大量修习过太极文化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生和没有上过此类课程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将有针对性地探究出太极课程对于太极文化的传播究竟有何作用。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研究,了解上外学生对于太极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本问卷经过多次的修改,最终设计了以14道选择题为主的问卷。问题内容涵盖了上过太极课程和没有上过太极课程的两类学生的交叉问题和单独问题。

问卷采用网上电子版发放和回收的形式。共收集有效问卷56张。

数据处理:利用网络问卷系统,自动生成各题的数据情况和图表,从而使我们有效地对每一项内容进行适当的分析。

3.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附调查结果统计图)

3.1受访者基础情况分析

3.1.1你就读于哪个年级

3.1.2你的性别是

以上两个问题对受访者的基本信息进行了刻画。结果显示,大二同学占总人数的50%,大一同学占32.14%,大三同学占16.07%,大四同学占1.79%。男性受访者占比26.79%,女性受访者占比73.21%。采集的数据基本具有地域上(上海、长春),时间上(大一至大四),性别上(男女皆有)的普遍性,能真实客观的反映有关问题。

3.1.3你是否修习过有关太极的课程

该问题调查了太极课程的推广程度。结果显示,有37.5%的同学修习过有关太极的课程,62.5%的同学没有修习过太极课程,这一比例高于我们的预期。主观方面,由于课程增加、兴趣等原因,同学们学习太极相关课程的热情更加高涨,更多的人加入到学习太极文化的行列中来。客观方面,由于吉林大学等学校体育课太极拳是必修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太极课程的推广程度。

3.2对修习过太极课程的受访者的分析

3.2.1你认为你了解太极文化吗?

该题对受访者选择修习太极课程的目的进行调查。33.33%的受访者表示因为“必修不得不选”,还有33.33%的的受访者是为了“学习太极拳和太极文化”,19.05%的同学是因为“听说这门课成绩很高”,另有14.29%的同学“没想过”。

由此可见,真正因为兴趣参与到太极课程学习的同学占比是比较低的,更多的同学是因为“混学分”的目的参与到太极学习中。

3.2.2你觉得修习太极课程对你最大的作用是?

3.2.3你会推荐你的同学学习太极课程吗?

该题对受访者选择修习太极课程的最大的作用及太极文化课程的评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太极课程普遍收效良好。最大作用的问题上,有52.38%的同学选择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38.1%的同学选择了“学会了怎么打太极拳”,只有9.52%的同学选择了“没什么作用,混到学分就好”;而在推荐同学学习该课程方面,高大80.95%的同学选择“会推荐,因为可以学到许多东西”,9.52%的同学选择“会推荐,因为可以混到学分”,只有9.52%的同学选择“并不推荐”。

对比3.2.1,在选择太极课程之前,66.67%的同学是为了混学分,而结束修习太极课程之后,大多数同学因为学到了有关太极文化的知识而会将太极课程推荐给同学;有超过九成的同学表示有所收获,更有超过五成的同学从太极的一招一式中了解了传统文化,这也正是太极课程的目的之一——让更多同学了解这门传统武功与文化,看来从这一点上来说,太极课程完成了他的使命。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校、体育部门也应该增强引导,让更多的同学体验到多彩的太极文化。

3.3修习过太极课程和未修习过太极课程受访者的交叉分析

3.3.1你认为你了解太极文化吗?

该题对太极文化在受访者之间不同的知识获得的主观认同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两者结果差距不大。在修习过有关太极课程的受访者中,有9.52%的同学表示十分了解,有47.62%的同学表示有点了解,有42.86%的同学表示并不了解;而在没有修习过太极课程的受访者中,有2.86%表示十分了解,40%的同学有点了解,57.14%的同学并不了解。

这组数据表明,参加过太极课程的同学对知识的期待与他们在课堂中获取的知识仍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导致主观感受上的知识获得程度差异的原因。虽然太极课程在传播太极知识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是和理想中的情况仍有一些距离。而这不仅仅和课程本身有关,可能也与受访者参加课程的积极性有诸多关联。

3.3.2你对太极文化的评价是?

3.3.3你更喜欢以下哪种武功?

这两题对受访者认识与评价太极拳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太极课程的受访

者对太极文化的评价明显好于没有参加过太极课程的受访者。在修习过有关太极课程的受访者中有76.19%认为太极文化“非常好,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粹,是一种不可小觑的文化”而这一比率在没有修习过太极课程的受访者中只占51.43%;只有23.82%的受访者认为“一般般,只是一种强身健体的途径”而这一比率在没有修习过太极课程的受访者中高达48.57%;而没有同学认为“不好,只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封建迷信”。

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受访者对太极文化的评价,我们还对受访者对太极拳喜好与其他格斗方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参加过太极课程的受访者明显对太极拳有着更大的偏好。在参加课程的受访者中,有66.67%最喜欢太极拳太极剑,最喜欢其他武功的仅占33.33%。而在未参加课程的受访者中,喜欢各个格斗方式的基本呈平均分布,最喜欢太极拳的同学(17.14%)要少于最喜欢跆拳道(22.86%)、空手道(20%)和拳击(20%)。

这表明太极相关课程让同学们直观领略到了太极文化的魅力,体会到了打太极带来的乐趣,从而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文化产生了认同,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太极文化课程在传播积极的太极文化,增强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