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调研报告 > 列表页

毒品调研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30  分类: 调研报告 手机版

篇一:关于毒品犯罪调研报告

实习报告

2013年1月23日至2013年2月20日,我按照学校的要求来到榆树市公安局刑警队实习,在刑警队实习期间曾多次接触毒品犯罪,在备勤以及休息时间,我着重关注了一下关于毒品犯罪的一些相关知识,根据自身了解与感受,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刑法》第三百五十七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其中,传统毒品是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等已在全球滥用几十年的毒品;新型毒品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使用后会使人体产生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后人体会对之产生依赖性的精神药品,如冰毒、摇头丸、氯胺酮(K粉)等。

《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规定: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 徒刑或者死刑。

一、毒品的危害

一方面,吸食毒品后能使人产生依赖性,难以戒掉;同时吸毒还是严重传染病特别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渠道,吸毒者常共用针头注射引起交叉感染,或是卖淫、嫖娼而传播艾滋病毒。从某种意义上说,吸毒比战争、地震、水灾、瘟疫等灾害更可怕、更残酷、更具毁灭性。另一方面,毒品犯罪耗费大量资财,诱发其它违法犯罪的产生。另外,吸毒人员为维持吸毒需要,许多吸毒人员走上以贩养吸、抢劫、盗窃、卖淫等违法犯罪道路,导致因毒品犯罪滋生了许多新的犯罪,给社会管理和安全稳定带来了更大的隐患和新的挑战。

(一)吸毒对身心的危害

1、吸毒对身体的毒性作用: 毒性作用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身体的一种有害作用,通常伴有机体的功能失调和组织病理变化。中毒主要特征有:嗜睡、感觉迟钝、运动失调、幻觉、妄想、定向障碍等。

2、戒断反应:是长期吸毒造成的一种严重和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身心损害,通常在突然终止用药或减少用药剂量后发生。许多吸毒者在没有经济来源购毒、吸毒的情况下,或死于严重的身体戒断反应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或由于痛苦难忍而自杀身亡。戒断反应也是吸毒者戒断难的重要原因。

3、 精神障碍与变态:吸毒所致最突出的精神障碍是幻觉和思维障碍。他们的行为特点围绕毒品转,甚至为吸毒而丧失人性。

4、感染性疾病:静脉注射毒品给滥用者带来感染性合并症,最常见的有化脓性感染和乙形肝炎,及令人担忧 的艾滋病问题。此外,还损害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易感染各种疾病。

(二)吸毒对社会的危害。

1、对家庭的危害: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

2、 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 吸毒首先导致身体疾病,影响生产,其次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同时毒品活动还造成环境恶化, 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3、 毒品活动扰乱社会治安: 毒品活动加剧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了社会治安, 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

二、吸毒的成因

人和毒品,一个是主体一个是客体,它们是构成吸毒行为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没有毒品对人体的作用,自然就不会产生吸毒行为。而作为主体的人之所以对毒品的诱惑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拒绝诱惑或接受诱惑,是由人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决定的。主观因素是指吸毒者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客观原因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二者相互作用,使吸毒者在“人群中表现出特异的流行病学特征”。

(一)毒品本身的原因

毒品之所以禁而不止,主要是由于毒品作用于人体神经系统后产生药物依赖造成的。所谓药物依赖即人们常说的“毒瘾”,是指人们由于经常使用毒品而形成的周期性极度兴奋状态,这种兴奋状态只能靠补充新的毒品,否则将使吸毒者遭受到一系列难以承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毒品的药物依赖有两个方面:毒品的生理依赖和毒品的心理依赖。

1、毒品的心理依赖

毒品作用于人体后,使人的精神和情绪发生改变,甚至能够使吸毒者体验到一种异常欣快感。这种异常欣快感不仅使他们摆脱了现实的烦恼、紧张、低落的情绪,而且还使他们在感觉天地里进行了一次“美妙的幻游”。由于多数毒品有耐药性,吸毒者必须不断加大剂量才能重新体验到吸毒的快感。但大剂量使用毒品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然而毒品给他们带来的感觉太美妙,驱使他们不借任何代价重新摄入新的毒品来重复毒品带给他们的美妙感觉。吸毒者对毒品的这种饥饿感即是医学上所说的心理依赖。不同类型的毒品对人体神经系统的作用不同,吸毒者对不同类型毒品产生的心理依赖的大小也有所不同。

2、毒品的生理依赖

毒品的生理依赖是指吸毒者长期使用毒品后,习惯了毒品作用于他们的感觉。他们必须依靠补充新的毒品,一旦戒断毒品将使他们遭受到一系列难以承受的生理反应。不同类型毒品的戒断反应不同,程度也不一样.因为戒断毒品给吸毒者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生理反应,所以一旦吸毒上瘾,他们就很难摆脱毒品恶魔般的纠缠。此外,难以承受的戒断反应也为毒瘾治疗设置了难以越的障碍。

(二)人的主观因素

在吸毒者中,以医疗治病为目的而染上毒瘾的不乏其人。众所周知,罂粟有镇痛、镇静和止泻之功效。有的人就是为治病“吸了几口烟”而染上毒瘾,悔恨终生。在我国农村,不少人把自己栽种或买来的罂粟加工制作成小药丸,以备病痛时服用。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控制和科学的使用方法,很多人便在治病的同时又染上了毒“病”,欲拔不能。

在众多吸毒者中,受人引诱而开始吸毒的人占有最大的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毒品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对那些以隐蔽手段送上来的毒品也缺乏应有的警惕。从根本上讲,此类吸毒人在最初对毒品是持排斥心理的,但当其吸毒成瘾后,有的便甘愿在烟雾中沉沦,另有的虽然悔恨交加,却常常是欲罢不能了。

人是一切行为的主体,所以任何行为的产生无论是正常行为还是偏离行为,作为个体的人都要为他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个体的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组成的,它们是人们行为的准备过程。吸毒作为一种偏离行为是由人们生理病变和反常心理活动引起的。科布尔的研究表明,在被调查的吸毒者中,有86%的人在吸毒以前就是精神不正常者,日本对因毒品犯罪而被判刑的人进行诊断的结果是,精神不正常者、意志薄弱者和有精神病变的男性为55.6%,女性为58%。由于人们的心理、生理变化不同,构成丁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正因为这种差别,使人们共同面对毒品“诱惑”时产生完全不同的反应。

(三)、吸毒的客观因素

吸毒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具体地说就是指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的综合发展对人体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

1、享乐主义助长了吸毒之风

2、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精神和心理压力

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的一个后果是人们生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人们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紧张程度也随之增加。为了使紧张的心理得到宣泄和缓解,吸毒便当为一种选择,这是因为毒品具有兴奋神经、缓解心理紧张的作用。

3、极端个人主义膨胀

极端个人主义,是导致人们心理压力加大、享乐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个人主义是美国和西方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伦理道德原则。个人主义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个人自由、自我奋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贩毒的动机

贩卖毒品是刑法规定的十二种毒品犯罪中最主要、最严重的毒品犯罪,也是危害社会最大的一种犯罪。可以说,其他毒品违法犯罪行为都与贩卖毒品有关或者是为了实施贩卖毒品而产生的。从我市被查获的贩卖毒品案件看,90%以上的贩毒者为盐城本地人。深入研究其贩卖毒品的内外在诱因,对从根源上遏制毒品泛滥,增强其犯罪早期的社会预防性和打击各种毒品违法犯罪研判的针对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偏常的金钱物质需要,是贩卖毒品动机生成的心理动因

心理学表明:“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上升为动机并驱动人产生行为”。一般来讲,人们在正常的社会环境当中都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这个行为准则某种程度就是“是”与“非”的界限,人们的需求所产生的行为动机正常就被界定在这准则之内。而贩毒者,我们通过一系列个案调查表明,不论男女老少,他们人生观、价值观都已严重扭曲,懒惰怕苦,不思进取,又追求超越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条件的物质享乐是他们的共性特征,他们对金钱物质的欲望明显与众不同,偏离常人。这种偏常的金钱物质欲望一旦上升为主导需要,就会成为推动其去积极行动以满足自身内在需要的动机。在这动机的强烈驱使下,就会千方百计的寻找既不要付出多大的辛劳,又能迅速“致富”的捷径。因此,贩卖毒品的高额利润牢牢的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在苏南、上海等地,1克海洛因350元左右,1粒摇头丸30元左右,贩卖到盐城就分别上升到1000元/克、100元/粒左右,如果从云南、四川、广东等地进货,利润空间将更大。内在对金钱物质的偏常欲望和外部可能实施的条件和目标,强烈驱使着贩卖毒品心理动因的形成。

(二)、法制道德观念淡漠,是贩卖毒品犯罪形成的思想基础

从我们几年来实际办案中可以看出,贩卖毒品的人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未经改造好的刑满释放人员,回到社会恶性未改,贼心不死,毫无悔过之心,并对社会有一定仇视心态;第二类是四十岁以下的一些社会闲散人员,他们无固定职业,游手好闲,不思正道,总希望天上掉“馅饼”,对自身的境况埋怨政府,埋怨他人,埋怨社会,有强烈的不满情绪和妒嫉心理;第三类是吸毒成瘾人员,这些“瘾君子”染上毒品后,对每日上百元,每月数千元的毒品高额消费,无法长期承受,强烈的“毒瘾”迫使他们想方设法去筹措毒资。于是威逼亲人,敲诈

朋友,偷盗抢劫,坐台卖淫等手段无所不用,有的走上了“以贩养吸”的岐途。这三类人透析其深刻的思想根源,都有比较共同的特性,一是受教育少文化水平低,绝大多数为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他们的思想、思维方式偏激,对社会一些事物、现象不能客观、辩证地分析评价,对自身的状况不能清醒理智看待,对自己的行为控制力较差,是非不辩,好坏不分。二是亲情、友情关怀少,生活交往圈子较为灰暗。这类人群一般都有违法犯罪劣迹,且不思悔改,亲人朋友对他们的帮教劝导收效甚微,一定程度上伤透了亲朋的心。因此,对他们的关怀也日益减少,他们自身对这种人世间最珍贵的情感,也日渐淡漠,有的冷漠的让人心寒。在这种缺失温情亲情生活环境下,新交往的往往都是一些不务正业、趣味相投的狐朋狗友,相互间的长期往来,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其思想蜕变。三是接受社会性教育少,法制观念,社会道德观念十分淡漠。由于他们长期闲游于社会,接受有组织的较为规范的教育几乎为零,对社会面的经常性的宣传教育也充耳不闻。他们的思维、行为都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家庭无所谓责任感,法律、道德概念在头脑中非常模糊。这些负面因素,构成了其毒品犯罪动机的思想基础。

(三)、毒品消费市场不断扩展,是毒品犯罪动机形成的外在诱因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西方不健康的社会观念、丑恶的社会现象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的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其中,毒品问题也在我国禁绝30年后又死灰复燃,并从最初在西南数省的过境走私和贩运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制造、贩卖和吸食毒品的现象。特别是到了90年代,摇头丸、冰毒、氯胺胴(K粉)等新型毒品的出现,进一步剌激了毒品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展。就我们榆树市,自97年成立禁毒支队普查登记在册吸毒人数仅15名,到目前已猛增至800余人。按照国际习惯的理论推算,一个显现的吸毒人员背后有3至10名未经查获的隐形吸毒人员,我们按保守的5倍推算,盐城就有4000多名吸毒者。每人日均吸食一次海洛因按0.05克计,每天全市毒品需求量就达200克左右,按每克1000元,日均消费达20万元。如再加上吸食摇头丸、冰毒、K粉等新型毒品的消费,日均耗费则远远大于此数。贩毒犯罪活动造就了成千的吸毒者,不断增多的吸毒者又刺激毒品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展,从而极大的诱惑着毒贩们去铤而走险获取暴利。

综上所述,打击贩毒犯罪活动,有效的遏制毒品泛滥,不仅需要我们公安部门不断增强缉毒破案的打击力度,更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对这类高危人群的帮助、教育和关注,尽可能堵绝贩毒犯罪于萌芽状态,尽可能减少贩毒活动的滋生。

四、毒品犯罪的预防

毒品的危害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公害,禁毒工作已经不仅

篇二:毒品预防调查报告

毒品预防调查报告

组长:张海涛

小组成员:张海涛 周凯 周易 龙骋 朱培铭 刘子宇

法学院2010级

摘要: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禁毒基础工作。目前,各高校已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 但是, 部分学校迫于教学压力, 加之在校学生吸毒情况不突出等原因, 并未将毒品预防教育列入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不注重毒品预防教育效果,为此,我们组对大学城各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毒品预防的社会调查,总结了当前大学城毒品预防的实际状况,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毒品预防 实际状况 建议

一.调查背景:

毒品泛滥是当今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禁毒斗争的成败,不仅关系整个社会治安和三个文明建设,而且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关系我们民族盛衰和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据有关资料截至 2010 年 6 月底,全国共登记吸毒人员 143.7 万余人;其中滥用阿片类毒品 104.5 万余人,占 72.7%,比 2009 年底增加 4.2 万人;滥用冰毒、氯胺酮等新型毒 品 37 万余人,占 25.8%,比 2009 年底增加 5.6 万人,去年全国因吸毒引发的刑事、治安案件高达19万余起,可见吸毒与犯罪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禁毒难,难就难在吸毒容易戒毒难,戒毒已成为一项世界性难题。一些有识之士指出:戒毒必须防患于未“染”,戒毒工作的关键在于预防。关于吸毒预防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和家庭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所有禁毒工作者正在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二.调查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预防毒品的意识和禁毒教育情况,我们开展此次调研活动,旨在了解情况,提出建议,便于增强学校禁毒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调查设计:

调查对象:

呈贡大学城各所大学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为尊重同学隐私,问卷匿名,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当场回收。另外还附带部分口头询问。

调查时间:

2012年5月

分析方法: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定性、定量分析,以期了解云南省在校大学生对毒品的认知和态度、分析青少年吸毒的原因, 初步掌握云南省各高校毒品预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为加强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资料收集:

本次以呈贡大学城各高校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口头询问也做了整理作为资料。

资料统计分析:

由所有小组成员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统计完毕后逐个分析

四.调查所得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1. 为了了解同学们对毒品种类的认知,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

您知道的毒品都有哪些?(可多选)

□ 海洛因;□麻谷;□安非它明;□K粉(即氯氨酮);□冰毒(即甲基苯丙胺);□摇头丸;□咖啡因;□三唑仑(又名海乐神、酣乐欣); □安纳咖;□氟硝安定;□麦角乙二胺(LSD);□安眠酮;□丁丙诺啡; □鼻吸剂; □都不知

头丸90.7% , 冰毒 77.3% , 咖啡因32.4%,其他一些新型毒品像麻谷,安非它明,三唑仑(又名海乐神、酣乐欣)安纳咖,氟硝安定,麦角乙二胺(LSD) 安眠酮,丁丙诺啡,鼻吸剂认知率都未超过10%

结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传统毒品基本都知道,而对新型毒品几乎毫无认知,说明了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内容滞后, 大部分学生对毒品的认知缺乏深入。

2. 为了解同学们对毒品的态度,我们设计如下问题:

如果朋友对您说食用一次摇头丸没事,也不犯罪,您愿不愿意尝试? □好奇,可以尝试; □不愿意尝试; □没想清楚

调查结果:如果朋友说食用一次摇头丸没事,也不犯罪,3.5%的人对摇头丸好奇,愿意尝试,91.1%的人拒绝尝试摇头丸,5.4%的人不知道怎么办。

调查结论:约有3.5%的人对毒品有一定的接纳程度,九成的人坚决抵制毒品,还有5.4%的同学对毒品的态度很模糊。

3. 为了探究青少年吸毒的原因,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

您认为青少年吸毒的原因有哪些?

□ 好奇;□受亲友影响;□精神空虚;□被引诱上钩

调查数据如下:

调查结果:

调查所得数据显示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其中好奇占42.6%,受亲友影响的占

3.7%,精神空虚的占30.4%,被引诱的占23.3%

分析结论:

青少年吸毒的原因有好奇、精神空虚、被坏人引诱、受亲友影响, 其中好奇是最主要的主体吸毒原因,精神空虚和被坏人引诱也是两个重要的原因。

4. 为了调查毒品预防教育的开展情况,我们设计如下问题:

您接受过哪些形式的禁毒教育活动?

□ 看图片展;□看影视片;□听讲座;□班会活动;

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调查结果:

大学生了解或掌握毒品危害的知识, 通过学校毒品预防教育渠道中的图片展为52.3%, 看禁毒影视片的为17.6%, 听讲座的为9.7%%; 班会活动为20.4%。

分析结论:

在校大学生获取预防吸毒知识的渠道依次是禁毒图片展, 学校毒品预防影视片,禁毒讲座,有关禁毒的主题班会,其中讲座最少; 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形式过于简单和重复.

口头询问:问题为“你对学校禁毒教育这些形式有什么看法?”

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组织禁毒教育活动没新意,活动形式都差不多,老师对毒品都不了解,只谈毒品危害,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对禁毒教育活动有一定的抵触

5. 为了了解大学城各所高校对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

您所在的学校是否开展过比较系统的预防毒品的教育?

□有;□没有;

只有6.8%的同学所在学校开展过系统的预防毒品教育,93.2%的同学所在学校并没有开展过系统的预防毒品教育。

分析结论:大部分高校并未将毒品预防教育列入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口头询问:你认为学校为什么不开展系统的禁毒教育?

我们综合了一下同学们的答案:因校园内学生吸毒现象少,毒品预防不被重

视,流于形式。不少学校并没真正认识到毒品危害的严重性和毒品预防的重要价值;毒品预防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教育相比较,显得不够重要,处于边缘位臵。或缺少防微杜渐的意识,认为毒品害远离学校、学生,禁毒宣传只是毒品重灾区才开展的工作,只顾学生在校期间平安无事,为今后毒品在青少年身上的趁虚而入缺乏考虑,有些淡忘履行基础教育为学生终身健康发展奠基的神圣职责。

6. 为了了解各高校毒品预防教育的效果,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

.您对学校的禁毒教育的评价是:

□很好; □一般; □不好; □无所谓

对学校禁毒教育评价很好的为7.6%,一般的为18.7%,不好的为64.4,无所谓的为9.3%。

分析结论:

各高校毒品教育效果普遍较差,部分同学对禁毒教育漠不关心。

总结:

通过对以上六个问题的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并综合口头询问的资料,我们发现了目前大学城各高校禁毒教育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内容滞后, 大部分学生对新型毒品几乎一无所知。

(2)学生对毒品态度不够坚决,很少一部分人对毒品的态度模棱两可,尽管很少,但是却不容忽视。

(3)各高校毒品预防教育形式上趋于雷同或单一,简单重复。活动从来就是签名、参观、图片展等传统形式。宣传手段上仍停留在渲染吸毒受害的典型案例,以及对吸毒者的某些特殊表面加以夸大,从吓唬着手,希望起到警戒的作用。这些渲染、吓唬等做法容易使得青少年滋生逆反心理,出现对抗举动。这就使得毒品预防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难以体现和发挥,导致禁毒教育效果普遍较差,导致部分学生对于禁毒漠不关心。

(4)大部分高校并未将毒品预防教育列入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只是流于形式。

(5)另外,我们也发现了青少年吸毒的原因:青少年吸毒的原因有好奇、精神空虚、被坏人引诱、受亲友影响, 其中好奇是最主要的主体吸毒原因,精神空虚和被坏人引诱也是两个重要的原因。

7. 针对目前各高校在预防毒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青少年吸毒的原因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编写适合大学生阅读的毒品预防教育的简明读本:

鉴于大学生文化水平较高,因此禁毒教育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是只介绍传统毒品,应将理论知识同感性材料结合起来进行。它应包括新旧毒品的种类、来源,毒品的危害,毒品成瘾的原因,毒品泛滥的主要地域和场所以及大学生沾染毒品的潜在因素,抵御毒品的方式、方法,有关禁毒的政策和法律知识,国内外的禁毒斗争等内容,以便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高校学生不但能自觉抵御毒品的侵蚀,还能成为反毒、禁毒的一支有生力量,在禁毒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学校的预防能力。这就能很好的解决我们上面所提到的(1)

(2)(5)三个问题

篇三:当前初中生预防毒品的调研报告

当前初中生预防毒品的调研报告

毒品祸害是当今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禁毒斗争的成败,不仅关系整个社会治安和三个文明建设,而且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关系我们民族盛衰和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据有关资料,去年全国因吸毒引发的刑事、治安案件高达19万余起,可见吸毒与犯罪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禁毒难,难就难在吸毒容易戒毒难,戒毒已成为一项世界性难题。一些有识之士指出:戒毒必须防患于未“染”,戒毒工作的关键在于预防。关于吸毒是否可预防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和家庭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所有禁毒工作者正在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在中国公安部发布《2006年中国禁毒报告》中指出,目前,全国现有海洛因吸食人员70万,占吸毒人员总数的78.3%。其中,35岁以下青少年占69.3%。滥用新型毒品问题正呈不断扩大蔓延之势,多个省份吸食新型毒品人数已超过传统毒品人数,滥用新型毒品种类增多,冰毒、摇头丸、氯胺酮及安钠咖、三唑仑等在部分地区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消费市场。如果根据惯例按“每发现1例显性吸毒者,实际上就有10例隐性吸毒者”计算,数量更加惊人。进入2000年以来,青少年吸毒人数急剧增长的趋势已波及几乎全国所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有吸毒问题的县、市已占全国县、市的70%。从温州市的情况看,自

1993年发现第一例吸毒人员后,至2005年7月底已查处的吸毒人员达3万多人次,其中51.29%系25岁以下的青少年;从瑞安来看,仅玉海街道在册吸毒人员就达800余人;前不久,本市又发现一例在校初中生的吸毒事件。因此,如何加强在校初中生的预防毒品意识和禁毒宣传更是摆在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为了研究学校禁毒宣传和预防教育工作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实施的基本模式、有效途径、方法和措施,为此,笔者对当前学校的禁毒形势、问题、原因与对策建议开展调研。

一、对当前在校生的预防毒品意识的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校以及在校生的预防毒品情况,笔者就禁毒情况编制了一份调查问卷,对瑞安市区以及周边城郊若干学校进行抽样调查。旨在了解:当前学校禁毒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在预防毒品方面还存在着哪些方面问题,有哪些主要表现,其发生频率有多大。

结合相关材料,我们的调查问卷围绕着“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的?四知道?”,即:知道什么是毒品;知道吸毒极易成瘾,难以戒断;知道毒品的危害;知道毒品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制裁等问题设计系列问卷,并组织调查、统计结果,最后召开座谈会共同研讨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问题的设计。我们编制的问卷内容涉及:什么是毒品;哪些行为是吸毒;吸毒为什么会成瘾;法律对吸毒行为的处罚;吸毒对个人的危害;吸毒对家庭的危害;吸毒对社会的危害;导致吸毒的原因主要有哪些;你怎样正确对待吸毒者;青少年如何防止吸毒;戒毒有无特效资药等等,并采取定案型和半定案型相结合的模式设计相关问卷的问题。同时,针对市区及城郊等四所学校的不同年级的240名学生进行团体施测,减少了无关变量的干扰,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达100%。

2、问题的分析。在问卷中反映出:

毒品常识只之甚少

近一成人表示只听说过鸦片、海洛因,让学生选择听说过(或见过)哪些毒品时,鸦片、海洛因、摇头丸、咖啡因是学生们认知比较多的毒品,知晓率达95%以上。但有90%的学生不知麻谷、K粉是毒品。有37%的学生对一些流行于娱乐场所的新型毒品的成瘾性和危害性缺乏判断力。 在进行青少年对毒品认知程度调查中:(表一)

对毒品了解的程度包括质的了解(对毒品性质的认识),及量的了解(知道多少种毒品的名字)。前者是此项调查所无法得知的,只能观察后者的情形。说得出多少种毒品的名字,并不代表他对该项毒品有多熟悉,但表示其接触毒品的可能性:知道

毒品调研报告

越多的人,越有可能接触毒品。表一显示的是

调查学生对毒品认知的量,一般来说,青少年中对毒品有了解的人,可说是相当普遍,真正说不出任何毒品名字的人只占全体的1/6(16.6%)

“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尝试一下吸毒吗?”面对这个问题,7%的学生竟回答愿意,理由是:“听说一两次上不了瘾,可以试试。” 据警方统计,青少年吸毒的成因,38%是好奇,12%是受亲友影响,26%是精神空虚,24%是被引诱上钩。青少年容易被“免费尝试”、“不上瘾”、“能减肥”等错误的认识蒙蔽导致涉足毒品。一些毒品贩子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采取多种手段引诱青少年上钩,致使染上毒瘾,难以戒断,有些被送进劳教所劳教。

因此,学生的这种毒品意识和对待毒品的心态导致在现有青少年吸毒者的调查中,发现青少年吸毒者中80%以上是在不知新型毒品有危害的情况下吸食的。此外就是错误的人生观导致很多年轻人误将吸毒视为时髦和气派的象征。 少数人相信朋友:给毒品也要

“当最好的朋友邀请你尝尝毒品时,你会怎么办?”面对这个问题时,竟有3人选择“朋友不会害我,可以吸”。面对“有没有人曾让你尝试吸毒?”这个问题时,有2人回答“有”,所幸的是没有发现在调查对象中有吸食过毒品的迹象。这样,青少年容易因为交友不慎或者“你不让我干,我偏要试试”的逆反心理而导致染毒。

近七成学生没接受过系统的禁毒宣传教育

在调查“是否接受过毒品教育?”一项,94%的学生回答“有”。“是否接受过比较系统的预防毒品的教育?”一项,则有68.8%的学生回答没有。

(见表一)

(见表二)

在调查“接受怎样形式的毒品教育?”95%的学生回答:“看图片”;60%的学生回答:“看录象、听讲座”;只有30%学生说班级组织过班会、演讲等多形式的互动性的教育活动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