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读后感 > 列表页

读山海经读后感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19  分类: 读后感 手机版

篇一:读《龙图腾:中国精神》有感

《龙图腾:中国精神》

看了一本书《龙图腾:中国精神》,虽然这本书条例很清晰,和主题都很贴切,但实话说有点失望,可能是不喜欢这本书的风格吧,总觉得它是好多个例、好多传说小故事的拼凑,很散,故事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读起来有些??晦涩?呵呵~~个人感觉吧??

但是看这本书却让我想了很多,中国人和龙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国人以龙作为了一种精神的寄托,龙的精神里被赋予了太多中国人的品质。龙的图腾让我们心中充满力量。社稷为重,群体为重的爱国情怀;以民为本,以仁为本的的德治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世界心胸;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好学重教,正气浩然的高远境界;克勤克俭,清正廉洁,天人协调,贵和持中的智慧之心。

几千年的岁月里,历经沧桑的华夏,演绎着太多动人的故事,也流传着太多美丽的传说,多与龙有关,坚守正道、外柔内刚、善解人意、老实厚道、忍让却有原则、自强自立、不卑不亢、自尊自爱、凌云壮志??留下的是感动、是正义、是全体龙的传人的合力。 面对太多的苦难,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从未退缩过,无论面对怎样的敌人,华夏子孙从无畏惧!我中国的人民是好样的,中国的领导团体更是无人能比,无论是谁站出来,世界都会为之一震。 即使是这次的钓鱼岛事件,聪明的中国人也会想出万全的应对之策,按部就班,不紧不慢,定打他个措手不及。如何和外国交涉是上面的事,而我们作为一名正在走向社会的群众来说,最爱国的表现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内部的安定才是国家对外交涉的最坚实的后

盾。我们要学习龙的精神,以龙作为行为的标榜,我们需要龙的精髓,中华民族需要龙的精魂!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要保卫我们的祖国,我们要振兴我们的祖国!

龙的雄风,可谓盖世;龙的强劲,让人惊叹。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正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正用他们的顽强精神,爆发出无比的能量。拳拳爱国心化作烈烈红旗,青春的生命的巨大的活力将五星红旗高高地升起。

*************************************************************************************启迪****************************

老实,厚道,忍让,但在原则问题上要坚定不移,在非原则问题上也要有容人之量。

精神贯穿于生命的始终。

个性坚强,才能独立生活;自强自立,才能成就伟业。

胆怯者最大的弱点就是畏惧冒险。需要改掉一整套的性格和习惯:遇到有小事要决定的时候,要练习“快动作”。生活中的失败者常常是那些优柔寡断的人,左摇右摆,遇事拿不定主意,最终无法成功。而成功者往往能凭借坚毅果敢的性格,及时抓住机遇,直到获得成功。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他将一件事都做不成。不过不用担心,行事果断是在克服优柔寡断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的。优柔寡断是因为思虑过多的缘故,但是生活中需要想那么多的大事并不多。

最睿智的头脑,往往要让位于果敢的判(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读山海经读后感)断力。

在关键时刻放开手脚去做~~当机立断,果断决策。

自尊自爱,是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根源。

独立面对社会、面对自然、面对自己和人生,才能坚守信仰,保持自我。当你真正独立不再依赖他人的时候,当你真正为自己负责的时候,你就会变得无比强大。

龙的勇气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并不是不失败,而是善于利用失败。争先恐后地踏入未曾涉足的领域,迎接逆境与失败——只有具备这种勇气,才有可能亲自开辟道路,找到全新的答案。

一个真正想成功的人真正追求的境界:不以天下为敌!

*************************书中所云************************* ***********************************************************

“龙之根”是远古的图腾,是历史的脚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基石;

“龙之魂”是宇宙的情怀,是生命的模式,是兼容并包的道德哲学;

“龙之韵”是动静虚徐的审美,是磅礴威严的气势,是俊美飘逸的艺术;

“龙之梦”是创世的巨力,是无敌的睿智,是众人追寻的德泽福祉;

“龙之兴”是中华雄风的振起,是上善若水的大爱,是恢宏的气度和高贵的自尊。

龙,有博大的胸怀。它不为一己之利而纠结于心,不为他人之利而耿耿于怀。龙,神通广大而又善解人意,拥有智慧也具有伟力。龙是美的化身,也象征着品行高洁、才智出众者。龙的傲骨,注定了他的自尊,在他人面前,龙永远是不卑不亢、霸气永存的。

龙的身体绵长柔软,却又充满力量;龙能够冲破云天,却又需要在寒冷中冬眠;龙调和阴阳,平衡刚柔,于是龙也带给我们物极必反、刚柔相济的传统智慧。正因为物极必反,大必须正,应当坚守正道,把持中庸原则,外柔内刚,能够节制,不使其过当,切不可骄傲自满,虚妄而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把握人生的平衡。

龙的独立精神是与生俱来的,它的王者气概让它无所畏惧,它一旦开始飞翔,就完全融入了大自然,承受着环境的残酷,也适应着环境的巨变。

龙的文化和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髓,渗透着浩瀚绵绵的东方文化,聚焦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演绎着古老中国的沧桑巨变。

*************************************************************************************凌云壮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陶渊明

“心随郎月高,志与秋霜节”——李世民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怜军头早白,其智竟不衰”——白居易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杜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会狂澜于既倒,之大厦于将倾”——苏轼

“夫当志存高远”,“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诸葛亮(做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志气,如果意志不坚强,心胸不开阔,整天忙于身边的生活琐事,受个人感情的支配和束缚,长期在庸俗的气氛中过日子,那就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毛泽东《咏蛙》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

“无欲已静,天下将自定”——顺应自然“道家”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易经》预见吉凶以趋利避害,一种高高在上的吉祥,禄官之利“谶纬之说”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勇者无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读山海经》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

篇二:江西财经大学语文期末复习之读《山海经》其一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中国山水田园诗派的鼻祖。青壮年时,曾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做过一些小官,因厌恶官场腐败,于41岁时弃官归田,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有《陶渊明集》。

中心思想

本诗是《读〈山海经〉》十三首中的第一首,记叙了诗人在阅读《山海经》时的独特心得体会和审美感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归隐之后怡然闲得的心态。

问1: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谈谈你对陶渊明读书态度的理解。

“泛览”与“流观”说明诗人将读书当作一种乐趣、一种精神享受,而正是在这种俯首读书仰天思考当中,获得了读书的愉悦和人生的自足。

问2:陶渊明在阅读《山海经》之后受到启发而写下了《读山海经》诗十三首,请叙说你曾经听说过的神话传说,并说明它对世人有何启发?

篇三: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的方法示例

新课程倡导独立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而我们备课时只潜心于教师用书,而忽视对文本的品味和探究,对文本的认识基本靠“拿来主义”,极少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此为前提的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种弊端: ? 阅读主体意识缺失,导致语文课趣味的残缺。(语文课趣味的残缺在于文学趣味的匮乏;而文学趣味的匮乏缘于文化的贫困)

? 文本解读注重宏观抽象,忽视微观感受。知识与思想分裂,导致知识的泡沫与高级语文能力的丧失——听、说(没观点)、读(没趣味)、写(无文体写作经验)。

增强课堂教学的阅读趣味

——细读法

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从非专业到专业阅读,至少要由①读后感式到②知人论世式的阅读——尽量对作品作一种深层的解读、阐释:

要能够读出文本、语言中展现出来的复义;读懂文本中的暗示与空白;能通过有效阐释生成作品的意义。

? 关键词解读法

? 比较延伸法

? 矛盾对照法

《愚公移山》关键词:愚公 智叟

愚————————智

(人力之渺小与自然之宏大)

公————————叟

(老公公) (无限人力与有限的大山) (老头子)

移山的意志—————————— 移山的实践 比较

英雄形象:

中国故事:《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

中国文化:农耕民族靠劳动去“创造”,靠勤劳取得收获,所以崇拜勤劳与毅力。偏重苦斗的意志力和乐观精神,坚信人终将能战胜一切。

西方神话:如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和奥德修斯等。

西方文化:海洋民族靠冒险、武力和狡黠去“征服”靠力量和智慧攫取财富,所以特别强调英雄的个人力量与智慧。

——同是体现人民意志力量的英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比较

——通过比较,鉴赏诗的意境

?《游园不值》(叶绍翁)《马上作》(陆游)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杨柳不遮春色新,一枝红杏出墙头。

——通过比较,体味诗的“二重”意味。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李白:“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丘为:“春风何时至,又绿湖上山”

——通过比照,延伸对诗意的理解

?体会王维诗句中—— “空”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桃源行》:“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体会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苏轼:“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通过比照,延伸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木兰辞》: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汉乐府《江南》: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徐渭)青藤书屋对联:

–“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王实甫)阳关对联:

–“悲欢聚散一杯酒,东西南北万里程” 比较:

?《陌上桑》中有一段借“美的效果”来写罗敷之美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荷马史诗》对希腊美女海伦的描写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两个部落为了争夺美女海伦,打了十年仗,死了几十万人,可是胜利了的希腊部落的长老见到海伦,居然说:“没有人来责备这场战争,因为她确实是一位不朽的女神啊!”由此可见海伦的魅力。

——侧面描写的好处。“诗人啊,替我们把美所引起的欢欣、喜爱和迷恋描绘出来吧,做到了这一点,你就已经把美本身描绘出来了” (莱辛《拉奥孔》) 。 还原矛盾

《木兰辞》:写的是女英雄木兰乔扮男装替父从军,最后

功成身退的故事。

英雄——本领高强、勇武过人的人 。

巾帼英雄形象——武艺超群,机智英勇。

矛盾:全诗一字未写木兰的浴血奋战及战争中的英勇。百

战之苦、十年之艰,一笔带过。

写了什么?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用十六行写为父担心,决心出征的女儿心思。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行写备马。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八行写行军中对爹娘的思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

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

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八行写奏凯归来的封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

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

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

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六行写归来后家庭的欢乐,又用六行写木

兰换衣化妆。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

木兰是女郎。”

——四行写成功掩盖女性性别的得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行军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宿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打仗(概括)

——在原来的观念中,“英雄”的概念是怎样

的?写在经典文本中“英雄”的内涵又是怎样的?作

者在本不该简略的地方惜墨如金,在本不该铺张的

时候却极尽渲染之能事。其写作意图到底是什么?

他想要塑造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 发现矛盾

?《荷塘月色》主题:写于1927年7月,表现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不满,但又不知该何去何从的苦闷彷徨。

?感情变化:未去荷塘时淡淡的哀愁——荷塘漫步是淡淡的喜悦——离开荷塘时又是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流程: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作者介绍——解题——行踪线索(出门-小径-荷塘-

进门)——情感线索(不静-求静-得静-出静)——局部分析(各自然段写了什么-哪些词句-什么修辞手法)——概括小结(不宁静-宁静-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 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平日的荷塘——今晚的荷塘

另一个世界? 宁静

?受用荷香月色——热闹的蝉声、蛙声

受用什么?排斥什么?

?平常的自己——今晚的自己美好

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想想什么?不想想什么?

朱自清对心灵自由与人格独立的真切呼

唤与小心呵护.

发现矛盾

《背影》: 我的心理 父亲的言行

往事中的感受 回忆时的感受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制造矛盾:《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过程:

1、从何而归?——尘网 樊笼

2、为何而归?——本性 守拙

3、归向何处?——园田

4、归去如何?——无尘杂 有余闲

?初中学过的课文: 《五柳先生传》《饮酒》《桃花源记》等。学生对陶渊明并不陌生,在他们的心目中,陶渊明淡泊名利,闲适飘逸。而《归园田居》这首诗正好符合他们心目中的陶渊明的形象。这可以加快对诗歌的理解,但这种认知的平衡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

?补充新信息,制造矛盾,以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

—— 对贫富两种生活的抉择的动摇。

对光阴虚度、壮志蹉跎的矛盾。

对生活中缺少朋友、不被理解的痛苦。

?体会诗人“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十三年的时隐时仕是一个俗念和本性、现实和理想、肉体艰辛和精神痛苦的不断权衡矛盾的过程。并进一步理解陶渊明最后隐居田园的决心既是他为官多年后的大彻大悟,更是一种自我超越。

?体会陶渊明超然物外的真朴、自然境界。

?《咏贫士》

–“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

–“晨起理荒秽,月落荷锄归。”

?《读山海经》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苦,终晓不能静。”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杂诗八首》

–“知音苟不赏,已矣何所悲。”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苏轼与陶渊明比较

?“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

?“我不如陶生,世事缠绵之。”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直率处似之,冲淡处不及也。”

本文已影响